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_第1页
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_第2页
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_第3页
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_第4页
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科研训练、毕业设计)题 目: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学 院:人文学院系:中文系专 业:汉语言文学岳麓版祖堂集校勘札记摘要 祖堂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禅宗史料总集,对汉语白话发展史、禅宗史,乃至文化史的研究都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岳麓版对原本的不少漫漶模糊之处进行了点校,给读者带来了便利,但是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其仍存在一些疏漏,本文将其与高丽版对校,指出岳麓版的错讹,归纳为讹字、衍字、脱字、乙倒和标点疏误五个部分。关键词祖堂集 岳麓版 高丽版 校勘 AbstractOn the Collation of ZU TANG JI, the Version of YueLuAbstract: As it is the earliest Buddhism collection that exists,ZU TANG JI has been concerned an important resource in academic circle. The Version of YueLu(1996) had corrected many mistakes, which benefits readers a lot. However, when the author researched into it ,still more problems had been found. Considering that, the author rectified them by comparing this version with the photo-offset copy of GaoLi.And the paper is accordingly seperated into five main parts.Key Words: ZU TANG JI the Version of YueLu the photo-offset copy of GaoLi Collation目录目录引言 (1)第一章 讹字(1)一、卷一 1、第七释迦牟尼佛(1) 2、第一祖大迦叶尊者(2)3、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2)二、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2)三、卷三1、牛头和尚(2)2、腾腾和尚(3)3、荷泽和尚(3)4、慧忠国师(3)5、司空山本净和尚(4)四、卷四1、石头和尚(4)2、丹霞和尚(4)3、招提和尚(4)五、卷五德山和尚 (4)六、卷六1、投子和尚(5)2、草堂和尚(5)3、石霜和尚(5)七、卷七1、夹山和尚(5)2、雪峰和尚(5)八、卷八1、曹山和尚(6)2、华严和尚 (6)九、卷九1、落浦和尚 (6)2、韶山和尚 (7)3、罗山和尚 (7)十、卷十1、玄沙和尚 (7)2、长生和尚 (7)3、鹅湖和尚 (7)4、鼓山和尚 (7)十一、卷十一 1、云门和尚(8)2、齐云和尚(8)3、中曹山和尚(8)十二、卷十四1、江西马祖(8)2、百丈和尚(9)十三、卷十七1、关南和尚(9)2、溟州山故通晓大师(9)3、嵩严山圣住寺故两朝国师(9)十四、卷十八仰山和尚(9)十五、卷十九1、香严和尚(10)2、径山和尚(10)3、临济和尚(10)十六、关于年号的讹误1、卷二第三十三祖惠能和尚(10)2、卷三牛头和尚(10)3、卷八本仁和尚(11)4、卷十五永泰和尚 (11)5、卷十九观和尚(11)第二章 衍字一、海东新开印版记 (11)二、卷二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 (11)三、卷十二后云盖和尚 (11)四、卷十四大珠和尚 (11)五、卷十六黄檗和尚 (11)第三章 脱字一、海东新开印版记(11)二、卷一1、第七释迦牟尼佛(12)2、第一祖大迦叶尊者(12)三、卷三鸟窠和尚(12)四、卷七雪峰和尚 (12)五、卷九罗山和尚(12)六、卷十镜清和尚(12)七、卷十四江西马祖(12)八、卷十八仰山和尚(12)九、祖堂集卷第五(12)十、关于祖堂集中的大片脱字1、卷四药山和尚(13)2、卷六投子和尚(13)3、卷十四百丈和尚(13)4、卷十八仰山和尚(13)第四章 乙倒一、卷五云岩和尚(13)二、卷十安国和尚(14)三、卷十四江西马祖(14)第五章 标点一、卷一第七释迦牟尼佛(14)二、卷二第三十二祖弘忍和尚(14)三、卷三1、牛头和尚(14)2、慧忠国师(14)四、卷四药山和尚(14)五、卷六洞山和尚(15)六、卷十二禾山和尚(15)七、卷十四百丈和尚(15)八、卷十五龟洋和尚(15)附记(15)致谢语(15)参考文献(16)岳麓版祖堂集校读札记引言祖堂集成书于五代南唐保大十年(952),收集了从形成禅宗渊源的过去七佛开始的印度、中国的各位祖师到编者静、筠二禅师时代的246位佛祖的“生缘始终”,以及代表各自家风的问答语句。后来由于多种原因,逐渐在中国本土失传。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祖堂集版本是依据日本学者从韩国海印寺所藏高丽版大藏经的藏外补版中发现的二十卷完整覆刻本,该版刻于高丽朝高宗三十二年(1245),约当南宋淳祐五年。1972年,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据花园大学图书馆藏书影印。1994年日本花园大学禅文化研究所影印了大字本,与祖堂集索引相辅而行。同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祖堂集首次在国内影印出版。1996年,岳麓书社出版了祖堂集点校本。这些对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以高丽版为对校本,同时参照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祖堂集索引以及一些工具书,对岳麓版进行认真的校勘,以求揭示并解决一些问题。正文分为五个部分:一为讹字;二为衍字;三为脱字;四为乙倒;最后是标点。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按卷次、择其要者出校记。引文一般用简体,特殊情况用繁体或俗体。凡是引用岳麓版,均标明卷数、小标题及页数。第一章 讹字一、卷一1.第七释迦牟尼佛(1)众人言议,为作长号,谥之曰王,以法取祖,故名刹利,此译田地主也。(P4)按:“以法取祖”当作“以法取租”。 盖“禾”旁与“示”旁易讹。“刹利”即刹利帝种,是印度当时四阶级之首,相当於今之地主。“此译田地主也”可为证。又,佛说楼炭经卷六天地成坏品第十三1:“人所种粳米,各各共输入,典主一切,教令人民,号曰大王。以法取租,故名为刹利,用是故天下始起刹利种。”(2)王以正法治世,奉行十法,互相崇敬,犹如父子。(P4)高丽版2作“十善”。按:高丽版是。“十善”为佛教术语,包括身三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善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三善业:不贪、不嗔、不痴。(3)至菩萨身,罗睺罗正嫡便绝餘族,枝派今犹嗣位,故下广列传轮粟散,绍续之相也。(P4)按:此句断句错误,详见后。“绍续之相”据文意当作“绍续之祖”。“相”与“祖”易讹。(4)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千六年。(P8)按:据文意,“千”当作“于”。祖堂集索引3(以下简称索引)第226页,正作“经于六年”。“千”、“于”、“干”形近易讹。如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为求法故,立经干夜,雪乃齐腰。(P46)此处校记曰:“干”疑应为“子”。按:据索引第1019页,“干”乃是“于”之讹。(5)我昔于毗婆尸佛时,为恶性比丘,毁骂王宝,遂垄龙中,兼盲其目。(P8)按:“王宝”当作“三宝”,即佛、法、僧。“遂垄龙中”当作“遂堕龙中”。(6)尔时,迦叶复重悲衷,与诸弟子绕佛七厘,长跪合掌,说偈哀難曰(P9)按:此句两处讹误:“绕佛七厘”当作“绕佛七匝”。“哀難”当作“哀歎”。祖堂集中“歎”讹做“難”的例子还有: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每问于师,师并不言说。又自難曰”(P46)。此处“難”也当作“歎”。(7)自如来入涅槃王申之岁(P10)按:“王申之岁”当作“壬申之岁”,可能是排版之误。天干地支的错误,祖堂集中还有多处。例如,卷二第二十九祖师慧可禅师:“后周第二主孝闵已己卯之岁”(P49)卷六投子和尚:“师于甲戊戌岁四月六日跏趺端坐,俄然顺化。”(P134)又如,卷五大颠和尚:“元和十三年戊戍岁迎真身”(P102)卷八云居和尚:“至二年壬戍岁正月二日,问侍者”(P177)卷十二清平和尚:“于庚戍岁,征诏赴京。”(P282)卷十九临济和尚:“咸通七年丙戍岁四月十日示化,谥号慧照大师澄虚之塔。(P430)以上四处“戍”并当作“戌”。2第一祖大迦叶尊者(1)圣众既繁,遂拣内闲三藏、外达五朋、足满六通、智圆四辨者。(P12)校记曰:“朋”疑应为“明”。按:当作“五明”,不疑。盖“明”字异体或作“眀”,与“朋”形近而讹。“明”是梵文的意译,意为“学问”。“五明”即古印度的五类学科,指声明,语言、文典之学;工巧明,工艺、技术、算历之学;医方明,医学、药学、咒法之学。因明,论理学;内明。五明有内外之分,上述五明为内五明,或除前三者相同外,以第四为咒术明,第五为因明;外五明则指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咒术明、符印明。参佛光大词典4。(2)云:“朕何薄祐!诸圣涅槃,不得睹见。”(P14)按:“祐”当是“祜”之形讹。说文解字6(以下简称说文):“祐,助也。从示右声。” 祜训福也。“薄祜”即福薄。该词在诗歌中习见,现试举两例:曹操善哉行其二:“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嵇康幽愤诗:“嗟余薄祜,少遭不造。” 3.第十一祖富那耶奢尊者马鸣曰:“此是锯义。”师曰:“彼是本义。”(P25)高丽版“本义”作“木义”。按:“木义”是。后文:师却问:“锯义者何?”马鸣曰:“共师并出。”马鸣却问:“云何木义?”师曰:“汝被我解。”根据文意,当作“木义”,此以锯木(“解”也是锯义)为喻。又索引也作“木义”。二、卷二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和尚(1)日下可怜双象马,日下者,京都也。可怜者,好。双象马者,志公傅大土也。(P40)按:“大土”当作“大士”。俗写“士”作“土”、“士”均可。“士”与“土”的区分,可参详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7一书P160,在此不作赘述。(2)小小牛兒者,高祖武德四年九月日,有前道士太史今博奕,先是黄巾党(P40)按:“太史今博奕”当作“太史令傅奕”。同样,后文“龙者,琳法师护法之龙,能令博奕等邪见之徒总须伏也”。“博奕”当作“傅奕”。傅奕(555639),相州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人,历仕太史丞、太史令等职。信仰道教,在唐高祖时就七次上疏请求废除佛教。有“傅奕谤佛”一说。索引第674页也作“太史令傅奕”。(3)佛驮跋陀罗复有弟子名那连耶舍,于南天大化,后来此土东魏高勸鄴都。(P41)按:“勸”当是“歡”之讹误。高歡乃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北齐的实际创建者。小字贺六浑。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东)人。其子高洋称帝后,追尊为高祖。(4)遂请大师自虔州南庚县移入洪州开元寺(P43)按:“南庚县”当作“南康县”。其位于江西省南部。三国吴嘉禾五年(236)置南安县,晋太康元年(280)更名南康。盖“庚”与“康”形近易讹。三、卷三1牛头和尚师遂见虎狼绕庵,塵鹿纵横四畔。(P62)按:据索引第452页,“塵”乃是“麈”的形讹。说文:“麈,麋屬。从鹿主聲。”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尾巴可作拂尘。世说新语中卷赏誉第八:“何次道往丞相许,丞相以麈尾指坐呼何共坐。” 8欧阳修和圣俞聚蚊:“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此“挥麈”即是“挥动麈尾”。2腾腾和尚八方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P68)按:此当作“八万四千法门”。佛教以“八万四千”喻极多之数,如“八万四千烦恼”。又,敦煌坛经读本:“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93荷泽和尚(1)师对曰:“神会以无主为本,见即是主。”(P70)高丽版“无主”作“无住”。按:高丽版是。“住”,意为住着之所。“无住”指不让心识活动停留在特定的对象和内容上,不把特定对象看成是真实、一尘不变的。般若理论据此作诸法性空的重要内容。(2)南能北秀,自神会现杨。(P71)校记曰:“杨”疑应为“扬”。按:不疑,“杨”就是“扬”。因俗写“木”旁与“扌”旁不别。详参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7。同样,卷十三报慈和尚:“问:大众臻凑,请师举杨。”(P291)卷十三山谷和尚:“曹溪一路,请师举杨。”(P303)二例“举杨”就是“举扬”不疑。如卷十三招庆和尚:“学人云:请师举扬。”(P288)又卷十三山谷和尚:“请匡禅苑,敬奏紫衣,敷杨佛事。”(P302)卷十九香严和尚:“路逢同道人,杨眉省来处。”“杨”即“扬”。“木”旁与“扌”旁不别的其它语例还有:卷十一永福和尚:“至道无难,唯嫌擇。”“如何是不擇底法?”“此犹是擇底法。”“什摩处是擇?”(P255)几处“擇”即“揀擇”不疑。此段落中以下几处均作“揀擇”,实为“”即“揀”的例证。又,卷十三福先招庆和尚:“本自圆成,不劳机抒。”(P299)校记曰“抒”疑应为“杼”。按:当是“杼”不疑。索引第158页,正作“机杼”。再者还如卷十七普化和尚:“师在市里,遇见马步使,便相朴势。”(P378)此处,“朴”当录为“扑”无疑。以下可为证:卷十六南泉和尚:“问:学人到山下,有人问著和尚近日如何,作摩生祗对?师云:但向他道:解相扑。僧云:作摩生相扑?师答云:一拍双泯。”(3)师乃入僧堂白搥曰(P71)校记曰:“白”疑应为“自”,“搥”疑应为“槌”。按:当作“白槌”。“搥”即“槌”,“木”旁与“扌”旁不别故。卷八青林和尚:“白槌云:五百来人在这里,莫是不为向上事?”(P188)卷十二禾山和尚:“其时鶖子出来,乃白搥槌云”(P270)佛光大词典:“白槌又作白椎。指打椎告事。白,告白;椎,系于一般律院告大众静肃时敲打之器具。”4因此,卷六洞山和尚:“师自搥曰:吾闲名已谢。”此处也当校为“白槌”。4慧忠国师(1)子曰:“不知漕溪是什摩州界。”“广南漕溪山,你自但去。”(P72)按:“漕溪”即“曹溪”。“漕溪”为类化增旁字。某两字经常连在一起使用,通常容易类化。“曹”受“溪”的影响,故加上了“氵”,成为“漕”。“曹源”也作“漕源”。类化的现象在祖堂集中还有例子,如:卷十五归宗和尚:“怜个丈夫,先天为心祖。”(P341)此处“怜”即是“可怜”不疑。又卷四石头和尚:“眼色耳声音,鼻香舌咸醋。”高丽版“咸”受“醋”影响,类化作“”。(2)师呵曰:“这野狐情!” (P73)校记曰:“情”疑应为“精”。按:“野狐精”是。禅林用语。佛光大词典释曰:“原指野狐之精魅能作变幻,以欺诳他人。比喻自称见性悟道而欺瞒他人者。”4此语多次出现:卷十二荷玉和尚:“古人道:若记著一句,论劫作野狐精。”(P264)卷十八仰山和尚:“这野狐精!圣在何处?”(P409)卷十九观和尚:“师蓦面与一唾云:野狐精!便推出却闭其户。”(P430)同样,卷十四石巩和尚:“明真便喝云:这野狐情!”(P314)卷十七福州西院和尚:“僧才拟开口,师打之云:这野狐情!”(P371)“情”应作“精”不疑。“精”讹作“情”的例子在祖堂集中还有,如卷十五大梅和尚:“觉爽情精神,游方访道。”(P335)(3)蟻子在水中,绕转两三币,困了浮在中心,死活不定。(P78)“币”高丽版作“帀”。按:高丽是。说文解字注:“帀,也。凡物顺逆往复则周遍矣。子答切。”同卷一宿觉和尚:“恰遇大师上堂,持锡而上,绕禅床三帀而立。”“帀”即是“匝”的俗字。(P86)又卷十九临济和尚:“假使百劫,粉骨碎身,顶擎绕须弥山,经无量帀,报此深恩,莫可酬得。”(P429)卷十九俱胝和尚:“有尼众名实际,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帀,卓锡前立”(P435)此两例校记曰:“帀”疑应为“匝”。盖不识“匝”的俗写。此外,“匝”又可作“”。5司空山本净和尚(1)境触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P82)校记曰:“境触”疑应为“触境”。按:“境触”与“触境”义同。但据索引第538页,当作“触境”,指接触外境而动于心。触境与色境、声境、香境、味境合称为五境。五境使人起烦恼,污染心性如同尘埃,故称五尘。四、卷四1石头和尚遍探岑壑,遂息于南台。(P91)校记曰:“岑”疑应为“嶺”,“”疑应为“歇”之同音借字。按:“岑壑”不误,指高山深谷。古诗词中亦常见,如宋之問夜飲東亭:“岑壑景色佳,慰我遠遊心。”崔曙颍阳东溪怀古:“无以蹑高步,凄凉岑壑间。”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因声谢岑壑,岁暮一攀跻。”此外,“”据索引第798页,当是“頓”的形讹。卷五龙潭和尚:“师既领宗要,触目朗然,犹如远客还家,顿息他游之意。”(P115)卷十二宝峰和尚:“师乃顿息疑情,更无他游。”(P276)卷十七福州西院和尚:“师从兹领旨,顿息万缘。”(P370)2丹霞和尚聊书孤寂事还深,锺期能听伯牙琴。(P98)校记曰:“伯”原作“白”。按:“白”与“伯”通。早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白”就常被假借为“伯”字。同样,卷九落浦和尚:“道者知音指其掌,锺期能听伯牙琴。”(P195)不必将“白”径改为“伯”。索引第838页,仍作“白牙”。又卷十二禾山和尚:“只爱佰牙琴,不续文侯志。”此“佰”当作“伯”不疑。3招提和尚招提和尚嗣石头。师讳惠明,(P102)高丽版作“惠朗”。按:“惠朗”是。下文“不出招提三十余年,因号招提朗矣。”又,五灯会元卷五:“潭州招提寺慧朗禅师,始兴曲江人也。”11由此可知,“明”是“朗”之讹。五、卷五德山和尚师便咄云:“出去!莫向这里痾!”(P130)校记曰:“痾”疑应为“屙”。按:当作“屙”不疑。说文:“疴,病也。从疒可聲。五行傳曰。時卽有口疴。”“痾”实乃“疴”(古音e)之异体。“屙”是禅林用语,意即“口里吐出不净”(卷八疏山和尚P190)。二者因音同形似而混。六、卷六1投子和尚赵州云:“久響和尚,欲得礼谒。”(P133)“響”高丽版作“嚮”。同样,下文“久響投子”,高丽版仍作“久嚮投子”。按:“嚮”是。卷十五归宗和尚座主云:“久嚮归宗,元来只是粗行沙门。”(P342)五灯会元卷三:“僧曰:久嚮归宗,元来是个粗行沙门。”11五灯会元卷五:“久嚮疏山、姜头,莫便是否?僧无对。”续传灯录卷第十六:“曰:久嚮道风,请师相见。”12故祖堂集卷八云居和尚:“三千里外久響云居,三千里内事如何?”(P176)卷八疏山和尚:“久響疏山,元来是若子大。”(P190)卷九落浦和尚:“久響宗风,请师一言。”(P195)卷十镜清和尚:“久響镜清,到来犹有文彩在。”(P224)(此句景德传灯录卷十八作“久嚮镜清,犹有这个在。”13)以上“響”也应校作“嚮”。“嚮”讹为“響”的例子还有:卷八曹山和尚:“钟陵大王響嚮仰德高,再三降使迎请,师乃托疾而不从命。”(P180)参见索引第199页。卷十九大随和尚:“大蜀皇帝響嚮其德高,敕书请诏。”卷十九径山和尚:“三千里外,久響嚮石霜。”(P425)2草堂和尚第八问曰:“云何佛比所生?”(P136)“比”高丽版作“化”。按:从下文语意“既云如化,化即是空,空即是无生,何诰生义?”“化”是。又,“何诰生义”据文意,当做“何诘生义”。说文:“诰,告也。从言告聲。”“诘,問也。从言吉聲。”盖二者形近致讹。 3石霜和尚(1)任逐境缘无墨得,真如凡圣是空华花。(P150)按:“墨”乃“罣”之讹。校记“任逐境缘无罣得”可为旁证。“罣”即是“挂”。又,校记曰:“得”疑应为“礙”。按:不疑。“礙”又可写作“”,故会讹为“得”。“罣”即“挂碍”,佛教指“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参佛学大辞典1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七、卷七1夹山和尚(1)语覆机而不顾,舌头去而不参。(P153)按:“去”当作“玄”。如,卷十三报慈和尚:“语附机而不顾,舌头玄而不参。”(P294)“玄”讹作“去”的例子还有:卷八疏山和尚:“夫法身者理绝去玄微,不堕是非之境,此是法身极则。”(2)师问:“从什摩处来?”对曰:“天台国请寺来。”(P154)按:“国请寺”当作“国清寺”。其位于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佛陇峰南麓,乃天台宗之发源地。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山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卷十六沩山和尚:“至国清寺,拾得唯喜重于师一人”。(P360)2雪峰和尚(1)自是不寻讲律,唯访宗师,遍历法筵,方造武陵。(P163)校记曰:“律”疑应为“肆”。按:“讲肆”指讲说之场所,或称为讲堂、讲席、讲筵,讲座等。依讲说之内容,可分为讲经、讲律、讲论。据文意,此处当作“讲肆”。又,“法筵”指说法之坐席。(2)学人再申问,师云:“虚生浪花汉。”(P164)按:当作“虚生浪死汉”。如,卷十三报慈和尚:“师以杖趁出法堂云:这虚生浪死汉!”五灯会元卷七雪峰义存禅师:“僧再举,师曰:虚生浪死汉!”11此“虚生浪死”谓虚度一生,终老无成。旧唐书越王贞传:“諸王必須以匡救爲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於後代。”15宋代张商英护法论:“以善根微劣,不能親炙究竟其道,須臾老之將至,爲虚生浪死之人,自可悲痛。”明朝李贽寄焦弱侯书:“如弟者執迷不反,已非聰明穎悟之夫;性又狷介,不能會於無方之道:真虚生浪死之徒耳。”(3)问:“古人有言:如何是语话?”师把柱云:“道什摩?”(P164)卷十八紫胡和尚:“师于僧堂后遇一僧,拦胸把柱”(P398)以上两例,校记曰:“柱”疑应为“住”。按:当作“把住”。卷十二禾山和尚:“又时把住僧云”(P270)卷十九观和尚:“雪峰一见,拦胸把住便问”(P430)卷十二龙光和尚:“罗山遂把驻于师”(P280)“驻”与“住”同源。说文解字注:“人立曰住,马立曰驻。”又,五灯会元卷第七雪峰义存禅师:“栖典座问:古人有言,知有佛向上事,方有语话分。如何是语话?师把住曰:道!道!栖无对。”11(4)前头两则也有道理,復头无主在。(P167)按:“復头”当作“後头”,与“前头”相对。“復”与“後”相讹的例子还有:卷九九峰和尚:“畜生後行什摩行?”此“後”当作“復”。(5)斋时金花碟子、银花碟子大盘里,如法排批 饭,过却一生也。(P165)校记曰:“批”疑应为“枇”。按:“排批”不误。此处“批”为“比”的俗字。盖“比”受“排”影响,类化增旁而作“批”。据郭在贻先生的训诂学,“排比,乃唐时俗语词,有安排和准备的意思(见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新版117页)。”(P28)16 郭先生并且举了如下的例子,“酉阳杂俎前集卷九盗侠: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馀里。又考太平广记册四卷一九四僧侠条,这句话作僧即处分从者,供帐具食。这里的供帐具食,即是酉阳杂俎中的排比,可证排比正是安排准备之意。”又卷八云居和尚:“与摩排批,和尚便夺,某甲道不得。”卷十七大慈和尚:“三人到屋里,其女见来,点一瓶茶,排批了云:请上座用神通。”八、卷八1、曹山和尚(1)问:“曾祖面壁,用表何事?”(P181)按:“曾祖”当作“鲁祖”。卷十四鲁祖和尚:“机格玄峻,学徒来参,面壁而坐。”“南泉和尚到,师便面壁而坐。”“师才见僧来,便面壁坐。”(P322)又,“鲁祖面壁,意旨如何?”(王安石与佛禅第九章)此句与“曾祖面壁,用表何事?”文意相近。综上可知,“曾”是“鲁”之讹。2、华严和尚朱帘齋卷上,四相整朝仪。(P186)按:“齋”据文意当作“齊”。索引第322页,此正作“齊”。盖“齊”与“齋”形似易讹,如卷十四百丈和尚:“长庆代曰:也是因齊慶讚。”(P318)此校记曰:“齊”疑应为“齋”。按:“齋”是。卷十五金牛和尚:“长庆云:太似因齋慶讚。”(P346)旧唐书宦官杨思勖传:“初,宝寿寺钟成,力士齋慶之,举朝毕至。”15九、卷九1、落浦和尚(1)对曰:“晝影亦不得。”(P195)按:高丽版“晝”作“”。此乃“畫”的俗字,与“晝”和“盡”形似易讹。“晝影”当作“畫影”。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一书指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绮条:下华骂反,尔雅:,形象也。郭璞曰:图者,所以作形象也。字书本无此字,嫁接字用也。”(P96)索引第104页,正作“畫影”。(2)家有白择之图,必无如是妒怪。(P196)校记曰:“择”疑应为“泽”。按:索引第838页,正引作“白泽”。此乃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兽名。因其知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及驱除方术,故被当做驱鬼的神加以供奉。尤其到中古时期,人们对白泽更加尊崇。当时白泽图(又称白泽精怪图)一书非常流行。书中记有各种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驱除的方法,并配有神怪的图画,人们一旦遇到怪物,就可按图索骥加以查找。在禅宗语录中,也常见有“家无白泽图,妖怪自消除。”“不悬肘后符,何贴白泽图。”“家无白泽图,有如此妖怪”一类的语录。云笈七签轩辕本纪:“帝巡狩,东至海,登桓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又,“妒怪”当作“妖怪”。2、韶山和尚进曰:“与摩即句后不传也。”师曰:“影隔贷明月,不挂指南縱。”(P202)按:“句后不传”当作“向后不传”。“南縱”当作“南蹤”。3、罗山和尚若也不解纵夺,且须自识取旷却已来不可思议底,常教现露自由自在。(P215)校记曰:“却”疑应为“劫”。按:当作“旷劫”不误。术语。佛学大词典释曰:“旷者久也,劫者梵语劫波之略,谓长时期。极言过去时之长,谓之旷劫,未来时之长,谓之永劫。止观五下曰:弥生旷劫,不睹界内一隅,况复界外边表。观经玄义分曰:我等愚痴身,旷劫来流转。”十、卷十1、玄沙和尚师便以杖挑拖背后,更不顾视。(P217)按:“挑拖”当作“挑抛”。高丽版“抛”字,乍看之下像“拖”,但通过其它几处字迹对比辨认,可以确认“拖”当作“抛”。例如,卷十九大随和尚:“其僧便作圆相,抛向背后。”此“抛”字写法与“挑抛”的“抛”一样。2、长生和尚于一日雪峰因读古人语到“光境俱亡复是何”,便问师:“这里合著什摩字?”(P221)校记曰:“境”疑应为“镜”。按:作“光境”不误。卷十五盘山和尚:“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佛光大词典:“光,为能照之主体;境,为所照之对象。若能所(主客)合一,称为光境一如;若照物之心与所照之境不相对立,相涉互融,而达解脱之境,则称光境俱亡、光境泯绝。景德传灯录卷七盘山宝积章(大五一二五三中):夫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亡,复是何物?”又卷十五庞居士:“心如镜亦如,无实亦无虚。”(P348)“镜”为“境”之讹,亦可参见索引第197页。3、鹅湖和尚“君王道合事如何?”云:“不令亦不行。”(P222)校记曰:“王”疑应为“臣”。按:当作“君臣道合”。索引第220页:僧曰:“安清后如何?”师曰:“君臣道合。”禅林僧宝传卷第一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问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无内外。”又全唐诗卷328_10 权德舆放歌行:“拂衣西笑出东山,君臣道合俄顷间。”54、鼓山和尚 才自四羯磨后,全体戒定慧。(P231) 校记曰:“自”疑当为“白”。按:当作“白四羯磨”,不疑。“白四羯磨”略称“白四”,亦称“一白三羯磨”。为佛教受具足戒及忏悔仪式之一。“白”为“告白”义。羯磨为梵文音译,意为业或办事。受戒时,“三师”之一的羯磨师向僧众宣告某人提出出家要求(此为一白),然后连问3次(此为三羯磨),若僧众无异议,则准予授戒为僧。举行忏悔仪式时,也用此法来征求僧众的意见。十一、卷十一 1、云门和尚 辞入闽岭,才登象骨,直鹏,三礼欲施,雪峰便云(P248)校记曰:“”疑应作“程”。按:当作“程”不疑。“禾”旁与“示”旁手书易讹。索引第739页,正作“鹏程”。又卷十二禾山和尚:“未有跨日,终须带影迹。”(P274)据索引同页,也当作“程”。此外,“”当作“奮”。 2、齐云和尚 (1)诸仁者才拟跨门,万里望卿開,岂况到报慈,何处更有也?(P251) 按:“卿”当作“鄉”。校记正作“鄉”。又,校记曰:“開”疑应为“關”。按:应作“關”不误。因“關”的俗写“”,与“開”接近,故易讹。“卿開”当作“鄉關”,指故乡。宋高僧传棣州开元寺恒超传:“相国瀛王冯道闻其名,知是鄉關宗人,先遗书序归向之意。”17又全唐诗第130卷031首 崔颢黄鹤楼:“日暮鄉關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2)“玉不处雪,那辯坚贞?”(P252) 校记曰:“辯”疑应作“辧”。按:“辯”、“辧” 古籍中常相通。段玉裁云:“辯俗多与辧不别。”又云,“古辨别、幹辧无二义。亦无二形、二音也。别作从力之辦。为幹辦字。”可见,古“辧”与“辯”通,亦与“辦”同。3中曹山和尚 僧曰:“如何是自家珍?”师云:“不啄不成器。”(P262) 校记曰:据文意,“啄”疑应作。按:“琢”是,不疑。索引第699页,正作“琢”。卷六洞山和尚:“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P144)五灯会元卷第十三曹山智炬禅师11:“师曰:不琢不成器。”说文:“琢,治玉也。从玉豖聲。” “啄,鳥食也。从口豖聲。”因此,卷六洞山和尚:“虽是后生,敢有彫啄之分。”(P139)卷十五五泄和尚:“还可彫啄也无?”(P334)卷十九观和尚:“汝甚有彫啄之分。”(P431)“啄”也当作“琢”。又卷十六南泉和尚:“目连神通三转,摄匠人往彼彫得三十一相;唯有梵音相彫不得。”(P356)校记曰:“彫”疑应作“雕”。按:“彫”在此意义上实为“雕”之异体。说文:“彫 ,琢文也。从彡周聲。”段注:“凡琱琢之成文曰彫。今则彫雕行而琱废矣。”“雕,鷻也。假借为琱琢、凋零字。从隹周聲。” 十二、卷十四1、江西马祖(1)有洪州城大安寺主,讲经讲论。(P304)校记曰:据下文,“大”疑应作“太”。按:下文与校记均误。当作“大安寺”。“大安寺”位于洪州(江西南昌),为安世高于后汉灵帝建宁三年(170)所建。唐宣宗时,黄檗希运入此寺举扬禅风,四方来集之学徒颇多,相国裴休亦师事之,终于有大禅苑之建筑。 (2)大师下亲承弟子总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道者莫知其数。(P309)按:“隐道”据高丽版及索引第54页,当作“隐遁”。说文:“遁,遷也。一曰逃也。从辵盾聲。”又卷三慧忠国师:“其兒子便入草隐遁,回避爷娘便行。”(P72)(3)裴相书额,左承相護得興撰碑文。(P309)校记曰:“承”疑应为“丞”。按:当是“丞相”不疑。卷十五东寺和尚:“承相崔公胤高其风韵,躬问师曰”(P328)此处“承相”也当作“丞相”。 卷十八仰山和尚:“韦中(承)丞问和尚”(P404)古籍中“承”、“丞”往往相混。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一书有详细考证,现引其中两例以作说明:樊君墓志:“承相衣冠,烛耀平原之第;大夫轩冕,缤纷上党之郊。”“承相”当作“丞相”。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和二唐故扶风郡马府君合附墓志铭并序:“孤子等丞父严训,孝敬口身,遭此荼毒,哀哀志孝,泣血绝浆。”“丞”当作“承”。(以上转自该书P144)。又校记曰“興”疑应为“與”。按:索引第857页,正作“與”。据该条索引,“護”当作“權”。此外,“得”与“德”通。“權得舆”又作“權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人(今甘肃秦安)。未冠,即以文章称。唐德宗时被任用。后赠左仆射(即左丞相),谥曰文。2、百丈和尚古人举一手堅一指,是禅是道?此语擊缚人,无有住时。(P309)按:“堅”当是“豎”之讹。又,“擊”当作“繫”。“繫缚”一词在此篇中多次出现。如:“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总尽,不被繫缚。”“是非垢净,亦无心繫缚人。”“若垢净心尽,不住繫缚,不住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解。”敦煌坛经读本:“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缚。”9十三、卷十七1、关南和尚 软似兒罗大等空,极小纤尘不可见。(P376)按:“兒罗”当作“兜罗”。佛学大词典:“兜罗,物名,又作妒罗、堵罗、蠹罗。译曰杨华、絮、野蚕茧、绵。常曰兜罗绵、兜罗毦。又树名。慧琳音义曰:堵罗绵,细绵絮也。沙门道宣注四分戒经云:草木花絮也。蒲台花,柳花,白杨,白叠花等絮是也。取细耎义。同六十四曰:兜罗贮,草木花絮,木绵也。饰宗记六末曰:兜罗者,草木花絮之总名也。俱舍光记十一曰:妒罗,是树名。绵从树果中出,名妒罗绵,如言柳絮。瑜伽伦记八上曰:野蚕茧,名妒罗绵。”又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关南获珠吟:“软似兜罗大等空,小极微尘不可见。”13此处亦可证“兒”实乃“兜”之讹。2、溟州山故通晓大师 (1)道不用修,但莫汁染。(P377)校记曰:“汁”疑应为“污”。按:当是“污染”无误。高丽版依稀可辨作“汙染”。“汙”即“污”之异体。说文:“汙,薉也。从水亏聲。一曰小池为汙。一曰涂也。”“亏,於也。”“亏”就是“于”的古字,故“吁,从口亏。亏亦声。”全唐诗卷359_36刘禹锡秘书崔少监见示坠马长句,因而和之:“尘汙腰间青襞绶,风飘掌上紫遊缰。”3、嵩严山圣住寺故两朝国师母华氏,梦感脩臂天人,垂授藕花,因此有娠。(P380)校记曰:据文意,“脩”疑应为“修”。按:“脩”即“修”的异体字。说文解字注“脩”字条注:“经传多假脩为修治字。”十四、卷十八仰山和尚(1)弯弓满月,齧镞意如何?(P401)校记曰:“齧”疑应为“啮”。按:“齧”实为“啮”之异体。说文:“齧,噬也。从齒 聲。”段注:“释名曰鸟曰啄兽曰齧。” (2)于山高处林中,见行者在石上坐(P405)按:“处”当作“丛”。高丽版原文字较模糊,但该字旁边有小字清晰地写着“丛”。盖原抄写错误,在旁改正。(3)其人石损腰,行李恕难。(P406)校记曰:“”疑应为“碓”。按:“碓”是。舂米用具。索引第194页,第677页均引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