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1页
建筑施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2页
建筑施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3页
建筑施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4页
建筑施工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验试验检测作业指导书检测作业指导书 第一章第一章 水水 泥泥 1 1 细细 度度 1.1 试验目的 (1)细度表示粉状物料粗细程度,是控制水泥质量的指标之一。 (2)水泥细度检验采用负压筛析法,用负压筛析仪,通过负压源产生的恒定气流,在 规定筛析时间内使试验筛内的水泥达到筛分。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 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砌筑水泥等品种水泥和其它粉状 物料的细度检验。 1.3 标准依据 GB/T1345-2005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 1.4 仪器设备 负压筛析仪、80um 负压筛,0.9mm 方孔筛、天平(称量 10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 0.01g)。 1.5 工作程序 1.5.1 操作流程(见图 1) 水 泥 细 度 过 筛 来 样 称 料 称 筛 余 物 不 称 得 无 入 筛 计 算 记 录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告 图图 1 水泥水泥细细度度检验检验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图图 1.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水泥试验任务单进行检验。 (2)试验前所用的试验筛应保持清洁,检查电源设施安全性,仪器设备外壳接地是 否良好。并进行仪器试机,确认仪器运行正常后,方可试验操作。 (3)水泥样品试验前应先过 0.9mm 的方孔筛备用。 1.5.3 实施步骤 (1)将负压筛安放在负压筛析仪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节 负压至 4000Pa6000Pa 范围内。 (2)称取试样 25g,精确至 0.01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按 通电源,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 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地敲击筛 盖以便试样落下。 (3)试样筛析完毕后,用天平称量全部筛余物,记录试验数据。试验全部完成后,清 理试验工 作场所及仪器设备。 (4)当工作负压小于 4000Pa 时,应及时清除吸尘器内的水泥残渣,使负压恢复正常。 1.6 数据处理 (1)计算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试验筛的筛网会在试验中磨损,因此筛析结果应 进行修正。将计算的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乘以该试验筛标定后得到的有效修正系数, 即为最终结果。 (2)每个样品应称取二个试样分别筛析,取筛余平均值为筛析结果。若两次筛余结 果绝对误差大于 0.5%时,应再做一次试验,取两次相近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 果。 (3)将计算的最终结果填写在水泥试验记录表格中。 1.7 注意事项 (1)称量筛余物时,注意小心慬慎防止筛余物损失。 (2)调节负压应控制准确。 (3)试验筛必须经常保持洁净,筛孔通畅,使用 10 次后要用清洁剂进行清洗。 (4)修正系数在 0.801.20 范围内,试验筛可以继续使用,超出该范围,试验筛应废 弃。 2 2 标准稠度用水量 凝结时间 安定性 2.1 试验目的 (1)测定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水泥需水性,还可使凝结时间及 安定性等其它性能测试准确。 (2)水泥凝结时间快慢直接影响施工,所以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安定性检验是水泥能否保证质量的关键,安定性不合格定为废品水泥,严禁使 用。 2.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 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钢渣硅酸盐水泥、砌筑水泥等品种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检验。 2.3 标准依据 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JTG E30-2005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 2.4 仪器设备 水泥净浆搅拌机、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维卡仪)、沸煮箱、雷氏夹、雷氏 夹膨胀值测定仪、水泥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箱(湿气养护箱;湿度控制在 201,相对湿 度大于 90%)、量水器(最小刻度 0.1mL,精度 1%)、天平(最大称量不小于 1000g,分度值 不大于 1g)。 2.5 工作程序 2.5.1 操作流程(见图 2) 2.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水泥试验任务单进行检验。 (2)净浆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的金属杆能自由滑动。 (3)净浆搅拌机运行正常。 (4)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5)每份试样需成型两个试件,每个雷氏夹需配置质量约 75g85g 的玻璃板两块, 凡水泥净浆接触的玻璃板表面和雷氏夹内侧都要稍稍涂上一层机油。 (6)水泥样品过 0.9mm 的方孔筛备用。 标准 稠度 用水 量 计 算 测 标 准 稠 度 记 录 净 浆 入 模 安定 性试 件制 作 养 护 脱 去 玻 璃 板 凝结 时间 安定 性 来 样 过 筛 称 料 净 浆 搅 拌 测 量 初 始 值 沸 煮 测 量 膨 胀 值 记 录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测 凝 结 时 间 图图 2 水泥水泥标标准稠度用水量、凝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结时间、安定性、安定性检验检验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图图 2.5.3 实施步骤 2.5.3.1 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 (1)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倒入搅拌 锅内,然后在 5s10s 内小心将称好的 500g 水泥加入水中,防止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 先将搅拌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 120s,停 15s, 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中间,接着高速搅拌 120s 停机。 (2)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 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 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接触,拧紧螺丝 1s2s 后,突然放松,使 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 30s 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 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 1.5min 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 浆并距离底板 6mm1mm 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试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 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2.5.3.2 凝结时间的测定 (1)试件的制备:以标准稠度用水量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 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的起始时间。 (2)初凝时间的测定:试件在湿气养护至加水后 30min 时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 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 1s2s 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 30s 时指 针的读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 4mm1mm 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 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3)终凝时间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形附 件。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 180,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 时间每隔 15min 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 0.5mm 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件下留 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 时间,用“min”表示。 (4)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 以自由下落为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 10mm。临近初 凝时,每隔 5min 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 15min 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 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时不能让试针落 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 止试模受振。 2.5.3.3 安定性的测定 (1)将预先准备好的雷氏夹放在已稍擦油的玻璃板上,并立即将已制好的标准稠度 净浆一次装满雷氏夹,装浆时一只手轻轻扶持雷氏夹,另一只手用宽约 10mm 的小刀插 捣数次,然后抹平,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接着立即将试件移至湿气养护箱内养护 24h2h。 (2)调整好沸煮箱内的水位,使能保证在整个沸煮过程中都超过试件,不需中途添 加补试验用水,同时又能保证在 30min5min 内升至沸腾。 (3)脱去玻璃板取下试件,先测量雷氏夹指针尖端的距离(A),精确到 0.5mm,接着 将试件放入沸煮箱水中的试件架上,指针朝上,然后在 30min5min 内加热到沸并恒沸 180min5min。 (4)沸煮结束后,立即放掉沸煮箱中的热水,打开箱盖,待箱体冷却至室温,取出试 件进行判别。测量雷氏夹指针端的距离(C),准确到 0.5mm,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 (C-A)的平均值不大于 5.0mm 时,即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样的(C-A)值相 差超过 4.0mm 时,应用同一样品立即重做一次试验。再如此,则认为该水泥为安定性不 合格。 2.6 数据处理 (1)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2)将标准稠度用水量的计算结果以及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结果填写在水泥试验 记录表格中。 2.7 注意事项 (1)试验用水必须是洁净的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应以蒸馏水为准 (2)试验用小刀或刮刀,使用前应用湿布擦过,试样、试针每次测定完毕后应擦净表 面水泥净浆。 (3)净浆搅拌前,应用拧干的湿布浆搅拌锅内壁,搅拌机叶片抹湿,但不得带入明水。 投料顺序为先加水,后加入水泥。 (4)标准稠度用水量测试时动作要快,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凝结时间和安 定性试验,一是标准稠度用水量要准确。二是严格控制养护温度与湿度。 3 3 胶砂强度胶砂强度 3.1 试验目的 根据水泥胶砂抗折与抗压强度两项指标确定水泥强度等级是否合格。 3.2 适用范围 适用于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 酸盐水泥、石灰石硅酸盐水泥抗折与抗压强度的检验。 3.3 标准依据 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 法) 3.4 仪器设备 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水泥抗压夹具(40mm40mm)、 电动抗折试验机、全自动恒应力压力试验机、水泥胶砂试模、量水器(精度 0.1mL)天平 (200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 1g)、ISO 标准砂。 3.5 工作程序 3.5.1 操作流程(见图 3) 胶 砂 强 度 过 筛 来 样 称 料 振 动 成 型 不 称 得 无 胶 砂 搅 拌 拆 模 箱 内 养 护 刮 平 抗 折 抗 压 记 录 计 算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水 中 养 护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图图 3 胶砂胶砂强强度度检验检验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图图 3.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水泥试验任务单进行检验。 (2)胶砂制备的质量配合比为:水泥:标准砂:水=450g(2g):1350g(5g): 225mL(0.1mL)。 (3)胶砂搅拌机、振实台处于待工作状态,胶砂试模涂上黄油待用。 (4)水泥样品过 0.9mm 的方孔筛备用。 (5)胶砂搅拌锅、料勺、刮刀、专用播料器等器具使用前应先用湿布擦过一遍。 3.5.3 实施步骤 3.5.3.1 搅拌 (1)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 动机器,低速搅拌 30s 后,在第二个 30s 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子分装 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 30s。 (2)停拌 90s,在第 1 个 15s 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 在高速继续搅拌 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有1s 以内。 3.5.3.2 成型 (1)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 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 300g 胶砂,用大播料 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 60 次。再装入第二层 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 60 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 以近似 90的角度架在试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 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 面抹平。 (2)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振实台的位置。 3.5.3.3 脱模前的处理和养护 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立即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了上养 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它试模上。一直养护到规定 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对试体进行编号和做其它标记。 二个龄期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二个以上龄期内。 3.5.3.4 脱模 (1)脱模应非常小心。对于 24h 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前 20min 内脱模。对于 24h 以 上的,应在成型后 20h24h 之间脱模。 (2)如经 24h 养护,会因脱模对强度造成损害时,可以延迟 24h 以后脱模,但在试验 报告中应予以说明。 (3)已确定 24h 龄期试验(或其它不下水直接做试验)的已脱模试体,应用湿布覆盖 至做试验时为止。 3.5.3.5 水中养护 (1)将做好标记的试件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 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 应朝上。 (2)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篦子上,并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试件的六个面接 触。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 5mm。 (3)每个养护池只养护同类型的水泥试件。 (4)最初用自来水装满养护池(或容器),随后随时加水保持适当的恒定水位,不允 许在养护期间全部换水。 (5)除 24h 龄期或延迟到 48h 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龄期的试体应在试验(破型)前 15min 从水中取出。擦去试体表面沉积物,并用湿布覆盖至做试验为止。 3.5.3.6 龄期 24h15min 48h30min 72h45min 7d2h 28d8h 3.5.3.7 抗折强度测定 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 以 50N/s10N/s 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3.5.3.8 抗压强度测定 抗压强度试验通过规定的仪器,在半截棱体的侧面上进行。 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机压板受压中心差应在 0.5mm 内,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 分约有 10mm。 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 2400N/s200N/s 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 3.6数据处理 3.6.1 抗折强度 (1)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的强度值中有超出 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的试验结果。 (2)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 0.1MPa,平均值计算精确至 0.1MPa。 (3)将计算的最终结果填写在水泥试验记录表格中。 3.6.2 抗压强度 (1)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 (2)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 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 (3)各个半棱柱体得到单个抗压强度结果计算到 0.1MPa,计算平均值精确到 0.1MPa。 (4)将计算的最终结果填写在水泥试验记录表格中。 3.7 注意事项 (1)水泥抗压夹具使用时,应注意把它放在压力机的上下板之间并与压力机处于同 一轴线上,以便将压力机的荷载传递到胶砂试件表面。 (2)夹具要保持清洁,球座应能转动以使其上压板能从一开始就适应试体的形状并 能在试验中保持不变。 (3)试模模板与底座接触面应涂黄油,但多数习惯刷机油,试件制作好后出现泌水 现象,由于水分流失,造成试验结果不准确。因此涂黄油是正确的。 (4)养护包括成型后至拆模和拆模后至抗折抗压两个时间段,成型后至拆模这一时 间段问题较多,要么直接在室温养护,要么直接在养护室或养护箱内养护,这些都是不 规范的,正确的是将成型的试模用薄模覆盖后,放入养护室或养护箱内养护,避免养护 过程中水喷淋未凝结硬化的试件。 4 密 度 4.1 试验目的 密度是水泥最基本的物理参数,密度的大小并不反映水泥质量的好坏,但在进行比 表面积测定时,需要测定水泥密度,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分析时提供资料。 4.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定水硬性水泥的密度,也适用于测定采用 GB/T208水泥密度测定方法的 其它粉状物料密度。 4.3 标准依据 GB/T208-1994水泥密度测定方法 4.4 仪器设备 李氏瓶(瓶颈刻度由 024mL,且 01mL 和 18mL24mL 应以 0.1mL 刻度,任何 标明的容量误差都不大于 0.05mL)、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干燥器、温度计(分度值不大 于 0.1)、恒温水槽、天平(200g,精度 0.01g)、无水煤油、滤纸。 4.5 工作程序 4.5.1 操作流程(见图 4) 密 度 测 定 烘 干 来 样 称 料 恒 温 李 氏 瓶 灌 煤 油 排 放 气 泡 试 样 装 瓶 读 数 读 数 记 录 计 算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恒 温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图图 4 密度密度测测定操作流程定操作流程图图 4.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水泥试验任务单进行试验。 (2)将李氏瓶内外清洗干净,烘干待用。 (3)水泥试样应预先通过 0.9mm 的方孔筛。 4.5.3 实施步骤 (1)将无水煤油注入李氏瓶中至 01mL 刻度线后(以弯月面下部为准),盖上瓶塞 放入恒温水槽内,使刻度部分浸入水中(水温度应控制在李氏瓶刻度时的温度),恒温 30min,记下初始(第一次)读数。 (2)从恒温水槽中取出李氏瓶,用滤纸将李氏瓶细长颈内没有煤油的部分仔细擦干 净。 (3)水泥试样在 1105温度下干燥 1h,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然后称取水泥 试样 60g,精确 0.01g。 (4)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地装入李氏瓶中,反复摇动至没有气泡排出为止,再 次将李氏瓶 静置于恒温水槽中,恒温 30min,记下第二次读数。 (5)第一次读数和第二次读数时,恒温水槽的温度差不大于 0.2。 4.6 数据处理 (1)水泥体积应为第二次读数减去初始(第一次)读数,即水泥所排开的无水煤油的 体积(mL)。水泥密度(g/cm3)=水泥质量(g)/排开的体积(cm3) (2)结果计算到小数第二位,且取整数到 0.01g/cm3,计算结果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 术平均值,两次测定结果之差不得超过 0.02g/cm3。将计算的最终结果填写在水泥试验 记录表格中。 4.7 注意事项 (1)恒温水槽的水温从开始测定至测定结束保持一致。 (2)测定的过程要认真细致,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5 5 比表面积比表面积 5.1 试验目的 测定水泥的比表面积,确定水泥粉末所具有的总表面积。 5.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定水泥的比表面积以及适合采用 GB8074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的其它各种粉状物料,不适用于测定多孔材料及超细粉状物料。 5.3 标准依据 GB8074-2008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 5.4 仪器设备 勃化透气比表面积仪、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透气圆筒、穿孔板、不锈钢捣器、压力 计、抽气球、滤纸、计时秒表(精确读至 0.5s)分析天平(分度值不大于 1mg)、压力计液体 (带有颜色的蒸馏水)。 5.5 工作程序 5.5.1 操作流程(见图 5) 5.5.2 试验准备 5.5.2.1 仪器校准 (1)漏气检查:将透气圆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紧,接到压力计上。用抽气装置从压力计 一臂中抽出部分气体,然后关闭阀门,观察是否漏气,如出现漏气用活塞油脂密封。 (2)试料层体积的测定:用水银排代法,将二片滤纸沿圆筒壁放入透气筒内,用一直 径比透气圆筒略小的细长棒往下按,直到滤纸平整放在金属的穿孔板上。然后装满水银, 用一小块薄玻璃板 轻压水银面,使水银面与圆筒口平齐,并须保证玻璃板和水银表面之间没有气泡或 空洞存在。从圆筒中倒出水银,称量,精确至 0.05g。重复几次测定,到数值基本不变为 止。然后从圆筒中取出一片滤纸,试用约 3.3g 的水泥,按要求压实水泥层。再在圆筒上 部空间注入水银,同上述方法除去气泡、压平、倒出水银称量,重复几次,直到水银称量 值相差小于 50mg 为止。 比 表 面 积 烘 干 来 样 冷 却 称 量 计 算 试 样 量 测 定 装 样 记 录 计 算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图图 5 比表面积测定操作流程图比表面积测定操作流程图 (3)试料层体积的测定,至少应进行二次。每次应单独压实,取二次数值相差不超过 0.005cm3的平均值,并记录测定过程中圆筒附近的温度。每隔一季度至半年应重新校正 试料层体积。 5.5.2.2 其它准备 (1)根据下达的水泥试验任务单进行试验。 (2)水泥样品过 0.9mm 的方孔筛备用。 5.5.3 实施步骤 5.5.3.1 试样制备 (1)将 1105下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的标准试样,倒入 100mL 的密闭 瓶内,用力摇动 2min,将结块成团的试样振碎,使试样松散。静置 2min 后,打开瓶盖, 轻轻搅拌,使在松散过程中落到表面的细粉,分布到整个试样中。 (2)水泥试样,应先过 0.9mm 方孔筛,再在 1105下烘干,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 室温。 5.5.3.2 确定试样量 校正试验用的标准试样量和被测定水泥的质量,应达到在制备的试料层中空隙率 为 0.5000.005。 5.5.3.3 试料层制备 将穿孔板放入透气圆筒的突缘上,用一根直径比圆筒略小的细棒把一片滤纸送到穿 孔板上,边缘压紧。称取确定的水泥量,精确到 0.001g,倒入圆筒。轻敲圆筒的边,使水 泥层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触圆筒 顶边并旋转二周,慢慢取出捣器。 5.5.3.4 透气试验 (1)把装有试料层的透气圆筒车连接到压力计上,要保证紧密连接致漏气,并不振 动所制备的试料层。 (2)打开微型电磁泵慢慢从压力计一臂中抽出空气,直到压力计内液面上升到扩大 部下端时关闭阀门。当压力计内液体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一个刻度线时开始计时,当液体 的凹月面下降到第二条刻线时停止计时。记录液面从第一条刻度线到第二条刻度线所需 的时间。以秒记录,并记下试验时 的温度()。 5.6 数据处理 (1)当被测物料的密度、试料层中空隙与标准试样相同,试验时温差3.时。如试验 时温度大于3时;当被测试样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空隙率不同,试 验时温差3时,如试验时温差大于3时;当被测试样的密度和空隙率均匀与标准试 样不同,试验进温差3时,如试验时温度相差大于3。按以上六种不同的温度要求 进行比表面积计算。 (2)水泥比表面积应由二次透气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如二次试验结果相差 2%以 上时,应重新试验。 (3)计算应精确到 10cm2/g,10m2/g 以下的数值按四舍五入计。 (4)以 cm2/g 为单位算得比表面积值换算为 m2/g 单位时,需乘以 0.1 的系数。 5.7 注意事项 (1)该方法试验结果的精密度取决于试样的数量,而试样数量又取决于料层的体积 和试样密度试验结果的精密度。料层的体积用水银排代法测定,一般新仪器出厂时有标 定结果,可查仪器使用说明书,注意不同的仪器料层的体积不一样,且使用一定时间后 应重新标定。 (2)试料层制备,也就是装料非常重要:一是装料时要防止试样飞洒;二是用捣器捣 实时切记下压速度要慢,而且先要轻按一下,逐次压密,过快会因空气急剧压缩而外逸, 导致试样喷出,尤其是第一下。 (3)透气时,先打开抽气机,然后逐渐打开控制阀门,扭动一下旋扭观察液面是否升 降,只要液面有轻微的变化就立即停止扭动。切记不要一下将控制阀门开得过大,否则 液体会一下被吸入抽气机中,导致试验失败。 6 6 胶砂流动度胶砂流动度 6.1 试验目的 通过胶砂流动度的测定,测量一定配合比的水泥胶砂在规定振动下的扩展范围来衡 量其流动性,确定水泥胶砂适宜的用水量。 6.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水胶砂流动度的测定。 6.3 标准依据 GB/T2419-2005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6.4 仪器设备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仪、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截锥圆模、捣捧、游标卡尺(量程 不小于 300mm,分度值不大于 0.5mm)、专用小刀、天平(量程不小于 1000g,分度值不大 于 1g)、0.9mm 方孔筛。 6.5 工作程序 6.5.1 操作流程(见图 6) 6.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水泥试验任务单进行试验。 (2)水泥样品过 0.9mm 的方孔筛备用。 (3)跳桌推杆应保持清洁,并稍涂润滑油。 (4)按 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的规定制备胶砂。 6.5.3 实施步骤 (1)如跳桌在 24 内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 25 次。 (2)胶砂制备按规定进行。在制备胶砂的同时,用潮湿棉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 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胶 砂 流 动 度 过 筛 来 样 称 料 装 模 搅 拌 跳 桌 振 动 截 锥 模 垂 直 提 起 振 捣 抹 平 记 录 计 算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测 扩 散 直 径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图图 6 胶砂流胶砂流动动度度测测定操作流程定操作流程图图 (3)将拌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 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 5 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 15 次;随后,装第 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 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 5 次,再用捣 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 10 次。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 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 不要使其移动。 (4)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向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 出截锥圆 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立刻开动跳桌,以 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 25s1s 内完成 25 次跳动。 (5)流动度试验,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 6min 内完成。 6.6 数据处理 (1)跳动完毕,用游标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两个方向的直径计算平均值,取 整数,单位 mm。该平均值即为该用水量的水泥胶砂流动度。 (2)将测量和计算的最终结果填写在水泥试验记录表格中。 6.7 注意事项 (1)跳桌圆盘与机架接触面不应该有油,凸轮表面上涂油可减少操作的磨擦。 (2)注意跳桌机架孔的轴线与圆盘上表面垂直,当圆盘下落和机架接触时,接触面 保持光滑,并与圆盘上表面成平行状态,同时在 360范围内完全接触,确保测定的准确 性。 (3)用跳桌法测定水泥胶砂流动性主要用于掺外加剂水泥砂浆或净浆的工作性或流 动性,根据流动性确定加水量。 (4)该试验的关键操作步骤是刻划和捣压。刻划的目的是排气,捣压的目的是将试 样装密实。刻划必须在相互垂直的方向划规定次数,捣压必须按顺序捣压规定次数。捣 压的用力大小用捣压深度控制,第一层捣压至胶砂或净浆 1/2,第二层捣压至第一层表 面。 7 7 记记 录录 (1)水泥试验委托单 (2)水泥试验任务单 (3)水泥试验记录 (4)水泥试验报告 (5)试验室温度湿度记录 (6)养护箱温度湿度记录 (7)养护用水温度记录 (8)主要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第二章第二章 砂子砂子 1 1 筛分析筛分析 1.1 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颗粒级配及粗细程度,为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选择砂率作参考。 1.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定普通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 1.3 标准依据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GB/T14684-2001建筑用砂 1.4 仪器设备 试验筛(1 套方孔筛)、摇筛机、电热鼓风恒温干燥箱(烘箱)、浅盘、毛刷、天平(称 量 1000g,感量 1g)。 1.5 工作程序 1.5.1 操作流程(见图 1) 筛 分 析 烘 干 缩 分 称 样 称 筛 余 物 不 称 得 无 筛 分 计 算 记 录 复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告 累计筛余 细度模数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分计筛余 图图 1 筛筛分析分析试验试验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图图 1.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砂子试验任务单进行检验。 (2)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粒径不应大于 1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 过公称直径 10.0mm 的方孔筛(方孔筛孔边长为 9.50mm),并计算筛余。称取经缩分后样 品不少于 550g 两份,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 105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 温备用。 1.5.3 实施步骤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 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顺序排列(大孔在上,小孔在下)的套筛的 最上一只公称直径为 5.00mm 的方孔筛(方孔筛筛孔边长 4.75mm)上;将套筛装入摇筛 机内固紧,筛分 10min;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由大到小的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一 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的总量的 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 只筛子,并和下一只筛子中的试样一起进行手筛。按这样顺序依次进行,直至所有的筛 子全部筛完为止。 1.6 数据处理 (1)计算分计筛余(各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重的百分率),精确到 0.1%。 (2)计算累计筛余(该筛的分计筛余与筛孔大于该筛的各筛的分计筛余之和),精确 至 0.1%。 (3)根据各筛两次试验结累计筛余的平均值,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精 确至 1%。 (4)计算砂的细度模数,精确至 0.01。 (5)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 0.1。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 数之差大于 0.20 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6)将试验结果填写在砂子试验记录表格中。 1.7 注意事项 (1)样品烘干到恒重是指在相邻两次称量间隔时间不小于 3h 的情况下,前后两次称 量之差小于该项试验所要求的称量精度。 (2)当试样含泥量超过 5%时,应先将试样水洗,然后烘干至恒重,再进行筛分。 (3)无摇筛机时,可改为用手筛分。 (4)试验筛的筛孔公称直径为 5.00mm、2.50mm、1.25mm、630um、315um、160um、80um。对应的方孔筛筛孔边长为 4.75mm、2.36mm、1.18mm、600um、300um、150um、75um。两者概念不同,一个指的是 公称直径,一个是指的筛孔边长,试验用的筛为筛孔边长。 2 2 表观观密度表观观密度 堆积密度堆积密度 紧密密度紧密密度 2.1 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为计算空隙率和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取 用。 2.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测定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计算空隙率。 2.3 标准依据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GB/T14684-2001建筑用砂 2.4 仪器设备 2.4.1 表观密度所用仪器设备 容量瓶(容量 500mL)、烘箱、干燥器、浅盘、料勺、温度计(0100)、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 2.4.2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所用的仪器设备 容量筒(容积 1L)、漏斗、烘箱、直尺、浅盘、案秤(称量 5kg,感量 5g) 2.5 工作程序 2.5.1 操作流程(见图 2) 2.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砂子试验任务单进行试验。 (2)表观密度试验时,先将缩分后不小于 650g 的样品装入浅盘,在温度为 105 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3)堆积密度和紧密度试验时,先用公称直径为 5.00mm 的筛子过筛,然后取经缩分 后的样品不少于 3L,装入浅盘,在温度 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 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试样烘干后若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 2.5.3 实施步骤 2.5.3.1 表观密度试验步骤 (1)称取烘干的试样 300g,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 表 观 密 度 缩 分 称 样 称 样 称 样 装 容 量 筒 烘 干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告 自然堆积 振实堆积 堆 积 紧 密 烘 干 浸 水 称 样 称 容 量 瓶 称 重 记 录 图图 2 表表观观观观密度、堆密度、堆积积密度、密度、紧紧密密度密密度试验试验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图图 (2)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 24h;然后用滴 管加入水至瓶颈刻度线平齐,再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的水分,称其质量。 (3)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壁洗净,再向瓶内加入冷开水(与浸泡时 水温相差不超过 2)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称质量。 2.5.3.2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步骤 (1)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徐徐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或 料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 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 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 (2)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 为 10mm 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 25 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 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装完并颠 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 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 2.6 数据处理 (1)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计算精确至 10kg/m3。计算表观密度时,应进行 不同温度系数修正。 (2)表观密度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若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m3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3)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4)空隙率计算精确至 1%。 (5)将试验结果填写在砂子试验记录表格中。 2.7 注意事项 (1)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 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 2h 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 不应超过 2。 (2)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用料勺装料时,料勺离容量筒为 50mm。因砂子容重小,高 度太高。不易对准筒中心,下料时细料和尘土又容易飞扬,影响试验结果。 3 3 吸水率吸水率 含水率含水率 3.1 试验目的 (1)测定砂的吸水率,为混凝土配合比提供参数。 (2)测定砂的含水率,为调整混凝土的水灰比和用砂量取用。 3.2 适用范围 (1)适用于测定砂的吸水率,即测定以烘干质量为其准的饱和面干吸水率。 (2)适用于标准法测定砂的含水率。对含泥量过大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的砂不宜采 用快速法。 3.3 标准依据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GB/T14684-2001建筑用砂 3.4 仪器设备 3.4.1 吸水率所用的仪器设备 饱和面干试模(340g5g)、钢制捣棒、烘箱、干燥器、吹风机、浅盘、料勺、烧杯(容 量 500mL)玻璃棒、温度计(0100)、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 3.4.2 含水率所用的仪器设备 烘箱、浅盘、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 3.5工作程序 3.5.1 操作流程(见图 3) 吸 水 率 热 风 干 燥 称 湿 试 样 称 干 重 烘 干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告 含 水 率 滤 水 称 试 样 烘 干 称 干 重 缩 分 浸 水 装 模 记 录 图图 3 吸水率、含水率吸水率、含水率试验试验操作流程操作流程图图 3.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砂子试验任务单进行试验。 (2)将饱和面干试模及捣棒清洗干净擦干待用。 (3)准备好清水,吸水率试验水温控制在 205范围内。 3.5.3 实施步骤 3.5.3.1 吸水率试验步骤 (1)饱和面干试样的制备,是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 1000g,拌匀后分 成两份,分别装入浅盘或其它合适的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出试样表面 20mm 左 右(水温控制在 205)。用玻璃棒连续搅拌 5min,以排除气泡。静置 24h 以后,细心 地倒去试样上的水,并用吸管吸去余水。再将试样在盘中摊开,用手提吹风机缓缓吹入 暖风,并不断翻拌试样,使砂表面的水分在各部位均匀蒸发。然后将试样松散地一次装 满饱和面干试模中,捣 25 次(捣棒端面距试样表面不超过 10mm,任其自由落下),捣完 后,留下的空隙不用再装满,从垂直方向徐徐提起试模。试样呈圆台形时,则说明砂中尚 含有表面水,应继续按上述方法用暖风干燥,并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直至试模提起后 呈锥体形为止,试模提起后,试样呈平坦形锥体形时,则说明试样已干燥过分,此时应将 试样洒水 5mL,充分拌匀,并静置于加盖容器中 30min 后,再按上述方法进行试验,直 至试样达到锥体形状为止。 (2)立即称取饱和面干试样 500g,放入已知质量烧杯中,于温度为 1055的烘箱 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后,称取干样与烧杯的总质量。 3.5.3.2 含水率试验步骤 由密封的样品中取各重 500g 的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容器中称重, 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重。将容器连同试样放入温度为 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 重,称量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 3.6 数据处理 (1)吸水率计算精确度至 0.1%,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 结果之差大于 0.2%,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2)含水率计算精确到 0.1%,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3)将砂的吸水率,含水率试验结果填写在砂子试验记录表格中。 3.7 注意事项 (1)砂子的吸水率是通过砂子达到饱和面干的状态所决定的。因此试模的形状很重 要,要求试模壁与模底的夹角为 70。 (2)含水率测定时的烘干温度对其试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用烘干法的标准烘烤 温度为 1055是合适的。 (3)一般冷却与否对含水率影响较小,可以稍加冷却即可进行称量。 4 4 含泥量含泥量 泥块含量泥块含量 4.1 试验目的 (1)测定砂中的含泥量,以确定其适宜配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范围。 (2)测定泥块含量,为配制混凝土提供参数。 4.2 适用范围 (1)适用测定粗砂、中砂和细砂中的含泥量,不适合特细砂中的含泥量的测定。 (2)适用于测定砂的泥块含量。 4.3 标准依据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GB/T14684-2001建筑用砂 4.4 仪器设备 4.4.1 含泥量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烘箱、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 80m 及 1.25mm 的方孔筛)、洗砂容器(内深 200mm)、 浅盘、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 4.4.2 泥块含量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 烘箱、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 630um 及 1.25mm 的方孔筛)、洗砂容器、浅盘、天平 (称量 1000g,感量 1g,称量 5000g,感量 5g) 4.5 工作程序 4.5.1 操作流程(见图 4) 4.5.2 试验准备 (1)根据下达的砂子试验任务单进行试验。 (2)含泥量试验时,样品缩分至 1100g,置于温度为 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取各为 400g 的试样两份备用。 (3)泥块含量试验时,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约 5000g,置于温度为 1055的烘箱中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用公称直径 1.25mm 的方孔筛筛分,取 筛上砂不少于 400g 分两份备用。 4.5.3 实施步骤 4.5.3.1 含泥量试验步骤 (1)取烘干的试样一份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约 150mm,充 分拌匀后,浸泡 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黏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 悬浮或溶于水中。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公称直径为 1.25mm、80um 的方孔筛(1.25mm 筛 放置于上面)上,滤去小于 80um 的颗粒。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用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 程中应避免砂粒丢失。 (2)再次加水于容器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3)用水淋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 80um 筛放在水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年 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小于 80um 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容器中 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 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来冷 却至室温后,称试样的质量。 含 泥 量 泡 水 试 样 泡 水 过 筛 淘 洗 碾 压 泥 块 复 核 打 印 报 告 审 核 签 字 盖 章 发 放 报 告 告 泥 块 含 量 称 样 倒 出 浑 水 重 复 淘 洗 直 至 洁 净 记 录 水 缩 分 计 算 称 湿 试 样 热 风 干 燥 称 干 重 烘 干 称 试 样 滤 水 堆 积 紧 密 发 放 报 告 告 盖 章 签 字 审 核 打 印 报 告 复 核 烘 干 称 干 重 称 湿 试 样 热 风 干 燥 表 观 密 度 称 湿 试 样 热 风 干 燥 计 算 缩 分 烘 干 水 淘 洗 烘 干 试 样 烘 干 试 样 称 重 量 称 重 量 图图 4 含泥量、泥块含量试验操作流程图含泥量、泥块含量试验操作流程图 4.5.3.2 泥块含量试验步骤 (1)称取试样约 200g 置于容器中,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 150mm。充分拌 匀后,浸泡 24h,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公称直径 630um 的方孔筛上, 用水淘洗,直至水清澈为止。 (2)保留下来的试样应小心地从筛里取出,装入水平浅盘后,置于温度为 1055 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后称重。 4.6 数据处理 (1)计算砂的含泥量,精确到 0.1%;以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0.5%时,应重新取样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