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道及雨水口的施工.doc_第1页
排水管道及雨水口的施工.doc_第2页
排水管道及雨水口的施工.doc_第3页
排水管道及雨水口的施工.doc_第4页
排水管道及雨水口的施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道及雨水口的施工在本工程雨水口为边沟式,采用单篦、双篦、三篦雨水口。连接管为DN200、DN300、DN400承插混凝土排水管,其中DN200管有6113m,DN300管有2252m、DN400管有726m。雨水口施工时,井圈表面高程应比该处道路路面低30mm,并与附近路面接顺。雨水口出水管施工至道路外第一个集水井2m处,并与全场雨水管网预留管连接。施工工艺流程详见下图。排水管道施工工艺流程回填土方砌井施工排水管安装施工地基处理沟槽开挖测量放线主要施工方法 施工测量放线根据甲方提供的测量控制点、水准点及图上的线点位置,以及施工地段的地形地貌,由测量人员测放出管中线及井位。1. 测定管道中线在排水管线起点、终点、平面折点、纵向折点及直线段的控制点测设中心桩。桩顶钉中心桩。并在起点、终点及平面折点的沟槽外面适当位置设置方向桩。2. 建立临时水准点水准测量的闭合差不得大于规范要求。临时水准点设在稳固及不易被碰撞的地点,其间距不大于20m。 沟槽开挖开挖前,先查明段地下管线及其它地下构筑物情况,会同有关部门作出妥善处理,确保施工安全。由于本工程沟槽的开挖量较大,且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故采用机械开挖方式为主,人工开挖方式为辅助的挖土方式。北区部分场地为中风化或微风化岩层,为确保施工进度,采取爆破开挖(见“爆破施工”一节)。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防止超挖或扰动槽底面,槽底留0.20.3m厚的土层暂时不挖,待铺管前用人工清理挖至标高,同时修整槽底。在本工程中的大多数地段采用放坡开挖。若遇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地段,必须做好排水措施。采用放坡开挖,基底宽度为管径加上工作宽度。基槽底设集水井和排水沟,集水井深1.5m。根据地质资料场地的土质为中软土,考虑到集水井的降水作用,放坡的坡度采用1:1。详见图3-15沟槽放坡开挖示意图。沟槽放坡开挖示意图地基处理沟槽开挖平整好以后,进行地基处理。重力流管道仅采用沟槽底素土垫层压实到设计要求的办法处理地基,如果沟槽土基受扰动或地下水位高于沟槽时砼带形基础下需铺100200mm厚砂砾石。如槽基土质为原状土时不铺砂砾石垫层。遇到软弱基础时管道及检查井基础有可能发生变更,需即时与监理和业主联系,协商解决。3. 素土垫层施工先清除槽底的全部软弱土层,然后分层回填素土,填土从最低部分开始,分层铺设,分层夯实;夯实达到设计要求后,立即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防止水浸、晒裂。4. 砂石垫层施工砂石垫层所需材料,采用颗粒级配良好、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石、卵石和碎石。铺砂前将槽内的浮土清除,槽底和两侧如有孔洞则先填实;捣实方法采用插振法,待垫层淋水达到饱和状态后,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插入间距不大于振动有效半径的1.4倍,避免插至土层。砂石垫层每层夯实后的砂石空隙比要小于0.65。排水管道安装施工5. 混凝土管施工按设计要求,接口形式为承插式,采用石棉水泥接口。(1). 施工工艺流程:详见下图。运 管下 管稳 管接口施工排水管道安装施工工艺流程(2). 主要施工方法A. 运管 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进人施工现场的管材尽量沿管线分散堆放,以利下管。如无条件也可集中存放。集中存放的管材,在下管前应运到下管现场。运管时,如需校正方向,应停止前进,由一人统一指挥,用撬棍、垫木进行校正,严禁管头站人作配重,或在运行中用撬棍迎头校正。当运管就位后,应垂直沟槽放置,并用石块打眼固定。B. 下管由于管径较小,本工程采用人工下管方法。采用人工压绳下管法,用两根大绳分别套住管节的两端,然后分别将两根大绳的一端用数人脚踩牢固,并用手拉紧绳子的另一端,在专人指挥下,徐徐放松绳子,直至将管节放至沟槽底部。详见下图所示。1-撬棍;2-大绳人工压绳下管示意图C. 稳管 稳管时将管子按照设计的高程和平面位置稳固在地基和基础上。其施工程序包括:做基础铺管基座混凝土浇筑管道接口。在本工程中为了加快工程进度采取“四合一”稳管的施工方法施工。四合一稳管法将管道基础、铺管、浇筑管座混凝土和接口四道工序连续操作,能大大缩短工期,且整体性好。施工时,混凝土的和易性要好、流动性要低,石料粒径一般不大于25mm,坍落度不大于3cm;模板的支设要牢固,保证管道安装时不变形。具体操作时,首先将平基和管座的混凝土一次倒入模板内,用锨铲成弧形槽,槽底高于设计平面24cm,管口处摊铺10cm宽1:2的水泥砂浆;用24人将管子抬入混凝土弧形槽内,并将管子揉压至设计的位置和高程,如管节高程低于设计要求,应将管节推开后补填混凝土,严禁在管节两侧填充造成管底虚空;管节就位后,用弧形刷将接口处挤入管内的灰浆刷净,接着浇筑混凝土管座,进行管道接口。稳管位置控制包括两个部分:管道轴线位置控制及管道高程控制。重力流管道的水力要素与管道的坡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管道的位置控制对保证本工程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a). 管道位置控制在本工程中为了确保管道位置施工的精度,采用中心线法来控制。做法如下:在沟槽的上口每隔一定距离(不大于20m),埋设坡度板,在坡度板上找到管道中心位置,钉上中心钉,然后用20#的铅丝拉紧,然后在中心线上悬挂一垂球,在拟稳管中放一带有中心刻度尺的水平尺。当垂球的尖端或垂线对准水平尺的中心刻度时,则表明管子已经对中。若垂线在水平尺中心刻度左边时,表明管子向右边偏离;若垂线在水平尺的右边时,表明管子向左偏离;调整管子使其居中为止。如下图。1-水平尺;2-中心垂线中线对中法 (b). 管道高程控制稳管前,在相邻两检查井之间每隔10m埋设坡度板一块,在坡度板上钉一块立板,槽浅立板方向朝上,槽深立板方向朝下。在立板上设高程钉,高程钉的位置是根据设计管底设计高程加上一个常数量而得到的。常数可任取,通常取整数值。将各高程钉上挂一根细线绳,即坡度线,它与拟稳管之间的垂直距离处处相等。稳管时,用一木制丁字形高程尺,将所选常数标于尺上,而后将高程尺垂直放在管内底中心位置,调整管子高程,当高程尺上的刻度与坡度线重合时,表明管内底高程正确。详见下图。1-坡度板;2-坡度线3-丁字尺;4-管子高程控制法D. 接口施工承插式混凝土管采用石棉水泥接口,直接在承口内填塞石棉水泥填料。施工中石棉水泥的重量配合为石棉30%、水泥70%,水灰比小于0.2。每次进行接口施工前在现场集中拌制成干料,使用时随时加水拌成填料,并在初凝前用完。嵌缝材料填打合格后,在接口内将拌合好的石棉水泥,用捻灰錾自下而上往承口内填塞。填打石棉水泥时,每遍均按规定深度填塞均匀。打口完毕后,用湿麻袋覆盖,定期设专人浇水养护。在平接式管的套环中间还要填塞油麻丝。具体详见图3-22。预制钢筋混凝土套环石棉水泥接口 1-预制钢筋;2-油麻; 3-石棉水泥;4-1:3水泥砂浆 承插管石棉水泥接口接口施工示意图砌井施工采用砖砌施工,内外用1:2防水砂浆粉面20mm厚,井盖都采用重型铸铁井盖。其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砌砖抹面井盖井箅安装。 6. 测量放线在砌筑前校核基础尺寸及高程,测放出井中及砌筑边线,用挂线法施工。砌筑方形井时,用靠尺线锤检查平直,圆井用轮杆,铁水平检查直径及水平。7. 砌砖砌筑用砖用水淋湿。井身为方形时,采用满丁满条砌法;井身为圆形时,钉砖砌法,外缝应用砖渣嵌平,平整大面向外。砌完一层后,再灌一次砂浆,使缝隙内的砂浆饱满,然后再铺浆砌筑上一层砖,上下两层砖间竖缝应错开。护底、流槽应与井壁同时砌筑。井身砌完后,外壁用砂浆搓缝,使所有外缝严密饱满,然后将灰渣清扫干净。8. 抹面井砌筑完后,先用水浇湿砖面,然后采用三遍法抹面,即:先用1:2防水水泥砂浆打底,厚0.9cm。必须压入砖缝,与砖面粘结牢固;二遍抹厚0.5cm找平;三遍抹厚0.5cm铺顺压光,抹面要一气呵成,表面不得漏砂粒。抹面完成后,井顶立即覆盖草袋,防止干裂。为了保证抹面三层砂浆整体性好,分层时间安排在定浆后,随即抹下一层,不得过夜。9. 安装井盖井箅仔细检查井盖井箅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有无损坏、裂纹,如不符要求,立即跟生产厂家联系解决问题。在浇筑井圈前,根据实测高程,将井框垫稳,里外模板均采用定型模板,浇筑混凝土井圈表面一定要平整,光滑。待井圈达到设计强度后,立即安装井盖井箅,确保井盖井箅平稳。施工时,使在绿地和土面区的检查井井盖高于地面50100mm,雨水口井圈表面高程比该处道路路面低30mm,并与附近路面接顺。土方回填沟槽回填土施工包括还土、摊平和夯实三个步骤。还土时按基底排水方向由高至低分层进行,且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