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摘要人才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但人才短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本文拟从人才战略的角度,探讨如何培育和健全农村人才自身造血功能,打破阻碍城乡人才合理流动的壁垒,形成一种城乡人才良性互动的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优质人才支撑。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才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农村人才短缺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更为严重和紧迫的是,农村缺少培养自身人才、留住自身人才,无力引进外来城市人才的良性机制。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留住、培养农村本土人才和引进外来城市人才,形成一种城乡人才良性互动的机制,正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当前农村人才存量现状农村人才存量现状不佳,主要表现为作为农村人口主体的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素质稍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流入城市;作为农村直接管理者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和老化严重;作为农村教育基地的乡镇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落后,无力适应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和供给的要求。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农村人才匮乏、人口素质低下与农村的贫穷落后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1.从农民自身素质来看仅从数量来看,当前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但从素质来看,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却相当有限。整体上,农民小农意识严重,文化程度偏低,就业技能缺乏,法制意识淡薄,协作能力低下,马克思甚至形象地将这种农民比喻为散乱的“马铃薯”。据有关数据表明,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38%。也就是说,近90%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况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很多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劳动力总体素质进一步恶化,整个农村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的趋势。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偏低,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已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的社会经济健康发展。2.从乡镇干部、村干部素质来看目前乡镇政府、村支两委普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在数字出政绩的利益驱动下,盲目热衷于GDP的增长,拙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乡镇干部、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近亲繁殖严重、年龄结构老化、观念陈腐落后,工作思路狭隘、工作方法陈旧,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无力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关系的急剧转变。因此,乡镇政府职能转换困难,部分乡镇的行政管理模式还处于“人治”阶段,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3.从农村教育现状来看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师工资拖欠严重,农民教育负担重,农村义务教育的费用主要由农民自身负担。据有关数据表明,在农村教育全部投入中,乡镇一级的负担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二是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学历水平偏低,知识结构陈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失严重。三是农村地区青少年儿童辍学、失学严重,部分地区还出现高中生放弃高考,蒙求就业的自我弱质化倾向。四是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缺乏,招生困难,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脱离城乡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实际,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五是农村缺少获取和交流知识的途径和工具,农村中小学除了一些发达地区外,基本上没有网络的硬件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影响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造成后备农民知识的相对贫困,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知识鸿沟”。二、当前农村人才流失原因分析一方面,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使得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边缘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当前资本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市场经济大潮迅猛地排斥落后、分散、效率低下的小农经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严重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青壮年劳动力逐渐厌倦并放弃了农业生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选择外出务工以获取相对较高的报酬,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回乡参与建设,而留在城市发展。这就使得人才本来就匮乏的农村成为人才流失的输出地,优质的人力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另一方面,每年从城市进入农村工作的人员很少。很多农村基层政府、农村中小学多年没有进人,人员年龄老化,人才青黄不接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农村待遇低下,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已有的乡镇干部、农村教师,还是每年新分配到乡镇机关、农村学校的工作人员,大都无法安心工作,无心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大量向城市流失,使得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补偿机制无法有效建立。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当前农村人才匮乏和流失严重,城市人才难以下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制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战略,构建农村人才高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促进城乡人才良性互动。具体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1.内部挖潜新农村建设需要引进大量的城市外来人才,但首要的还是要立足本土,从农村现有的人才存量中去发掘、启用本地人才,并大力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建立有效的农村人才自我培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具体办法如下:(1)大力启用现有的本地人才农村缺乏人才并不等于农村没有人才,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留守农民中去发现人才,不拘一格地启用人才。政府要想方设法留住农村自有的人才,靠乡情、亲情、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的工资待遇留住“本地人才”。并且要把农村中涌现出来的致富能手吸收到党员队伍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从留守农民、农村复员军人中挑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来,把他们培养成村级组织的骨干力量,并有计划地将他们送到高等院校深造,到发达地区学习,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2)大力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和具体实施者。要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守法律、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建立一个科学的农民培训体系,把农村劳动力培训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围绕农业产业化、科技化和劳务输出,开展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应加强农民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热爱家乡、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提高农民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公民意识,增强其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二是加强科技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实施“定单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三是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使其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纠纷,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四是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使广大农民学会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规避市场风险,合理应对市场的变化。五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引导农民保护环境,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积极动员外出农民回乡建设农村地区有着大量外出经商和打工的农民,他们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城市用工的磨练,眼光和能力总体上高于留守农民,属于农村中的精英群体。各级政府应重视对这部分农村精英的召回和使用:一是建立外出务工农民联络站,动员他们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二是出台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其将资金和技术带回家乡“二次创业”。三是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择优录取,将其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四是动员农村籍离退休人员回乡定居或担任顾问,利用他们的能力和社会关系为家乡建设做贡献。(4)强化乡镇干部、村干部素质乡镇干部、村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乡镇干部、村干部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执行力度,是新农村建设顺利与否的关键。首先应加快乡镇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减冗员,树立服务意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淡化经济发展职能。加大对乡镇干部的培训力度,增强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提高乡镇干部工资待遇,建立合理的乡镇干部流动机制。其次应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和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重视对村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健全干部选拔机制,将有文化、能力强、能为群众办实事的农民精英充实到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来,通过双向培养,解决村领导班子问题。健全村干部培训机制,提高村干部文化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健全村干部待遇保障机制,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5)充分发挥乡镇学校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改变农村“知识贫困”的面貌。一是重视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增量农民素质。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重点解决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二是要改革农村教育体制,调整农村教育目标,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整合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把乡镇中学发展成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联合体”,使农村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适应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让大批优秀教师能够安心扎根农村教育事业。四是建立农村社区教育中心、成人学校,将乡镇学校、职业学校的微机室、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向农民开放,搞好以乡镇学校为基地的远程教学系统建设,使农民及时了解信息和分享先进的教育成果。2.外部引进目前农村与城市相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全面滞后,对城市人才下乡创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当今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仅靠市场驱动无法有效地解决城乡之间的人才差距,反倒只会扩大城乡之间的“智力鸿沟”。要想改变这一不利的现状,必须利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予以纠正,大力进行“人才反哺”。政府应积极发挥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城市人才到乡村参与建设,营造一个城乡人才合理流动的良好环境。(1)大力引进城市人才下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和措施,完善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渠道,建立城市人才支援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引进城市人才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要大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计划地安排城市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定期下乡开展支农活动,建立城市党政干部轮流到农村挂职锻炼制度,并将其作为提拔晋级、评职调级的重要依据。二是鼓励城市各行各业中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口支援新农村建设,定期到农村开展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切实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三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城市大专院校、重点中小学优质师资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建立城市、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改进职称评定机制,引导教师积极为社会服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将其作为评优评职的条件。四是建立师范生到农村学校实习支教的制度,缓解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2)积极引导大学生下乡创业针对当前广大农村人才匮乏,而城市人才相对饱和,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形势严峻,人才浪费闲置严重的现状。全社会要转变就业观念,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政府应在就业、资金、税收、户口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从事支农、支教和参与扶贫工作,并将其与公务员录用、学习深造挂钩。同时要大力开展“西部志愿者”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支农活动,全国3.7万个乡镇,68万个行政村,都是大学生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政府还应为下乡创业的大学生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大学生能够安心扎根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洪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四、结论政府应高度重视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应从人才问题入手来破解农村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