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论泛珠三角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内容摘要:作为中国最大的人口区域和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地区,泛珠三角地区的人口流动对区域城市化带来了积极影响,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社会保险、人才流动限制、再社会化教育、劳动力效率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作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人口流动城市化泛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人口流动及城市化的现状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一大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人口与劳动力的流动也随之变得频繁,并构成了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泛珠三角的流动人口包括沿珠江流域的广东、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福建、贵州、海南、江西九个省份加上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流动人口,其覆盖区域人口超过4.53个亿,占全国人口的35;面积20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2000年生产总值38846.3亿元,占全国的33.3。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迁移流动人口已达12107万,其中省际迁移流动人口4242万(限于资料,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占全国迁移流动人口的35%。在全国省际流动人口中,流入广东1506万人,占全国该类人口的34%。形象地说,每三个在国内跨省流动的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奔广东而去的。而流入广东的人口中,90%以上是聚集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镇区域,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使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因此,对整个泛珠三角区域流动人口和劳动力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将会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口流动的发展规模,积极探索出符合人口发展规律、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化新路。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过程,也是现代化的必然过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一定会促进城市化。因为按照经济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人需要交流,商品同样需要流通。交流和流通必须要聚集,但是聚集需要一个载体,开始是乡村,后来发展到城镇,然后再发展到大城市。城市作为载体,又有着反作用,各种要素的聚集能产生规模效益,使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交流成本更低。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反过来又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尽管中国的城市化起点很低,甚至还走过一段弯路,但根据2004年联合国的不完全统计,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在过去的25年中几乎翻了一倍,超过40。而19世纪的美国花了差不多50年,也就是两倍于此的时间,才实现了同样的发展。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是全球最快的。而当今,广东人口城市化水平达56,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超过70。人口流动对泛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和对策人口流动给城市化的影响必须承认,我国城市化进程超出我们自己的预计。流动人口涌入城镇对经济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促进作用,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农”问题。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城市仍然缺乏接纳大批进城农民的充分准备,而农民进城的准备显然也不充分。因此,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这些问题分别表现为:第一,客观存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使流动人口无法取得与城里人同样的劳动力资格和地位;第二,流动人口在城市所遭受的各种歧视性待遇使劳动力的融和出现不稳定的隐患;第三,缺乏在城市生活的稳定收入以及必要的观念习俗,流动人口常常被边缘化,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圈;第四,不具备城市户籍,使得流动人口无法平等地享受子女上学、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游离于城市社区管理体系之外。所以,当我们大力提倡推进城市化,加速流动人口转移的同时,必须对城市化的质量予以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真正让从土地上转出来的新移民能够在城镇和其他市民一样,共享城市化带来的成果。人口流动问题的解决对策笔者认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从整个区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必须要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20多年来,“泛珠三角区域”劳动力人口和人才大规模向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汇聚,虽然持续不断,但并不畅通,未能达到最大效益。由于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没有足够有利的基本风险保障,使得人口城市化因缺乏质量而流于形式,农村人口陷于留不下城市回不去农村的困境。人口城乡流动与城市的社会福利密切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反作用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与限制农村流动人口就业领域等手段结合在一起,形成城乡壁垒,排斥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歧视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不断强化城乡居民的身份差别,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心理不平等的压力,从而会进一步窒息人口城乡流动的动力,损害城乡的经济发展,进而损害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人才东南飞”,人才流入包括广东在内的沿海地区是事实,但阻力重重,由于各省区之间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诸方面采取不同政策,使人才无法无后顾之忧地在城乡和城市间自由流动,这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户口在短期内完全开放和无限制是不可能的,但以社会养老保险和人才调动、工资、保险、福利为核心的政策制度在各省区间尽快实行衔接、主动地互动合作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可形成完善且省区间可对接的社会保险和人事调动网络,让“泛珠三角区域”内人口资源更自由、科学、有条不紊地广泛流动,劳动力人口和人才按市场要求不断调节至最优状态,圈内人口资源实现富有效益的融合。最终实现人口合理的、理性的城乡分布和区域分布,实现稳定的名副其实的人口城市化。建立统一的人口规划劳动力资源输入省区和输出省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上实行应有对接。劳动力资源输入省区只顾劳动力的使用,不考虑他们的驻留;劳动力资源输出省区只顾劳动力的输出,不考虑他们的回归。这种省自为战的人口资源流动局面在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今天不应持续下去了,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在区域视角下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例如,未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必定会成为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国内迁移流动人口的主要承载地之一,人口高度城市化地区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人口容量能无限膨胀,珠江三角洲地区及其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也必定是有限的。设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或广东能承担消化“泛珠三角区域”剩余劳动力大军及其城市化转移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如何根据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进程和区域特点,高瞻远瞩地设计流动人口长期的工作和栖息模式,以适应泛珠三角地区具体国情的人口城市化趋势,显然十分必要。同时,还必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把城乡协调发展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考虑城乡规划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城区和农村地区列入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把城市高、快速路与农村路网互相衔接,把城市供水、供电、电讯、有线电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教育城市化实际上是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过程,每年大量的流动人口要进入城市,“洗脚上田”还不够,还要“洗脑进城”,把农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不好的意识改变掉,农民工已经在农村完成了他的第一步社会化,适应了农村那样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必须培养他们在城市里的公共意识,包括环境、法律意识,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较高的文化水平、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消费观念、融洽的社会关系、积极向上的精神、先进的文化修养等等,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进得来,住得下”,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从而促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改变衡量标准关于城市化水平目前的标准统计方法是按照人口数量来衡量的,而衡量城市化以后生活质量的提高则应该有更丰富的内涵,既应包含城市产业结构的确立和升级,也应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