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生态政治建设.doc_第1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生态政治建设.doc_第2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生态政治建设.doc_第3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生态政治建设.doc_第4页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生态政治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生态政治建设内容摘要: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也为制度建设的主体即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示了我国政府在政治治理模式上的倾向和变革的方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态型政治发展观,从而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提供重要保障。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政治生态环境经济增长十七大首次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意味着我国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标明了我国政府在政治治理模式上的倾向和变革。这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和谐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的政治工作,以及政治体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建设生态型政治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统一的,也是势在必行的。生态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均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生态危机问题,谋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各国政治建设关注的重点。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辩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政治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经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全球性生态危机对全人类构成巨大威胁时,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然要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即生态政治发展观。随着工业化、现代化与城市化的规模化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掀起了生态政治运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来不断壮大生态政治运动,至今方兴未艾。20世纪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可见,由于生态政治运动的推进,世界各国都逐渐把环境问题纳入政治范畴,并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也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政治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政治有关,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政治制度的建设。如果环境问题解决不当,可能就会引发政治动荡。可见,环境问题日益政治化,政治建设日益生态化。二者不能孤立发展,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带来政治生态化。政治生态化的内涵在于政治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具体讲,它包括以下内容:(一)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通过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通过对经济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质,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政治生态观。中国的历史证明,政府决策行为的生态化将是生态型政治体制的核心。(二)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其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生态环境的教育宣传活动等方式对政府的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助于监督政府的职能,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观念。(三)建立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其直接后果是各种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过去那种“狭隘生态利益”的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因此,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即全球伙伴新关系极为紧迫。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它能够推动世界各国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也能够推动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以利于各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它能够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分担各国对环境保护所应承担的责任,以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实践活动,政治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就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我国生态政治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一)公众的环保意识偏低公众的环保意识高,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就高,环境也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但是,公众的保护意识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需求,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就成为优先考虑的事情,而环境保护则被摆在次要位置。另外,公众的行为取向必然影响企业和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方面的价值取向。公众环保意识偏低,会使得企业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去全力发展生产力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公众优先发展经济的价值取向,也必将使政府一心只为经济发展着想,而不必顾虑由此带来的环境影响;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较低,不能形成民间环保组织,那么环保体系建设就失去依据,环保部门的行为缺乏制约,政府的社会环保行为缺乏监督,环境保护成了政府主导型而非社会主导型,社会环保需求既不能有效形成,也不能有效实现。(二)政府优先发展经济倾向明显过强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都把经济建设当成头等大事,当成政治任务。这样,“经济增长指标”就成为评价各级政府领导人政绩的主要依据,当权者自然倾向于加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但环境保护与此不同。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很大,经济效益尤其是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并且效益的回收期较长。因此,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各级政府中的大多数领导都会倾向于优先发展经济,而对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缺乏力度,致使那些严重污染的环境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理,环境管理制度方面也存在诸多的缺陷,从而形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局面。(三)脱贫致富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比较尖锐虽然贫困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唯一原因,但是,不恰当的摆脱贫困的方式必将造成环境破坏。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