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摘要佛教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过程,而这个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佛教一步步被社会化的过程。在宋代,士大夫们参禅学佛,非常兴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禅学。从士大夫禅学的发展及特征可以看出,宋代佛教在唐代佛教发展的基础上,朝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向社会各阶层传播,引导人们实现心灵超越与社会参与的统一,从而陶冶了个体和群体的审美观念,丰富了儒道的理性思维;同时,也在与儒道的融摄互补中,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理论。关键词士大夫禅学;宋代;佛教思想;世俗化在宋代,士大夫们参禅悟道,其人数超过历代,异常兴盛。而这些士大夫提出的很多禅学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他们用禅学去直接指导世俗人生,追求心灵超越与社会参与的统一,力求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士大夫禅学。这样,佛教的主题在宋代发生了一次转换:由宗教性的出世解脱或来世幸福转向伦理性的指导现实人生实践,体现了宋代佛教的社会化过程;宋代佛教也因士大夫们的护持活动而十分活跃,未显衰相。一、士大夫禅学的形成及特征在宋代,相当多的朝廷重臣和文坛领袖热衷释典,栖心禅寂,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居士分灯录居士传等典籍记载,仅位至宰辅(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或同等职务)的就有富弼、赵扦、张方平、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吕公著、王安石、吕惠卿、苏辙、张商英、吴居厚、张浚、徐俯、李纲、李邴、钱端礼等等,其中有对禅学研究极深的真正居士,如富弼、张方平、王安石、张商英、李纲等人。此外,北宋后期的诗坛盟主苏轼、黄庭坚、陈师道等,也与佛禅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批宰臣和文豪的思想取向,无疑对整个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影响。在北宋后期的士大夫社交圈子里,几乎出现了“不谈禅,无以言”的状况。从整体上来看,士大夫禅学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士大夫是普通的在家士人,而且大部分是做官的。他们入世很深,因此把佛教直接视为治世之道。宋代佛教特别强调“佛法即是世法,世法即是佛法”,“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这种佛教观为士大夫提供了理论基础,他们可以修“凡夫菩萨”,就是成为带有烦恼、不故弄玄虚,却悲心广大、实行救度的一般凡人,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实现出世与人世的统一。应该说,大部分士大夫能够做到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崇尚气节,这些精神既有来自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有佛教的影响。(二)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本主义最重要的内涵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中国的儒家学说是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在宋代,很多士大夫是倾向于以人本和理性来衡量和解释佛教的,他们对禅宗思想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很多禅学水平很高的士大夫参与了禅宗灯录的撰写或整理工作。比如杨亿等人润饰的景德传灯录,其中表现出相当强烈的史实意识,其实质也是理性主义。即使对佛教有非议的士大夫也学佛参禅。比如欧阳修早年排佛,晚年进入佛门,号“六一居士”,临终前向僧人借华严经,读未终卷而逝,他的夫人、儿子都好佛,他也并不制止。另外士大夫禅学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往往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表达其禅学观念和佛教信仰。苏轼就是典型代表,他的许多诗歌就体现了悟性与理性的统一。(三)心灵超越与社会参与的统一学术界公认,宋代学术有一个重要转向,称作“向内转向”。在这个向内转向的历史过程中,儒学与佛学找到了共同的理论支点,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心”。本来,佛教所说的“心”,不是一般人用以思维计较的“妄心”,更不是指身体内的心脏,而是超越时空的“真心”,即所谓真如本性。但士大夫禅学中的“心”,指的是现实人生中的人心,判别心性的重要标准也不是佛教的染净,而转变为儒家的善恶,这样为实现心灵超越与社会参与的统一提供了心理基础,为佛教的世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宋代道学家如周敦颐、邵雍、朱熹等人,都大量抒写过安贫乐道带有禅味的诗歌。他们不否定现实人生的快乐,而是以智慧的愉悦取代痴迷的痛苦,以理性的控制取代激情的宣泄,从而实现超越与参与的统一。二、士大夫禅学形成的背景宋代是秦汉统一后历代王朝中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当时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意识上升,朝廷优容士大夫,为士大夫禅学的形成及佛教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宋代政局宋代在文化上有卓越成就,但军事上经常受到北方、西北方崛起的外部部落的威胁。此外,宋代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国家财政却是贫乏不堪,民间富余而国家始终感到积贫积弱。当时“冗吏”“冗兵”不断循环,耗尽了国家大量财力物力。与此相应,社会意识也有重大变化,传统儒学再次得到改造,形成所谓“道学”或“理学”,强烈呼唤君主专制主义的加强,道学家们希望通过对个人生活基本需要的限制和自我的道德完善,求得国家的安定与强盛,增强民族气节。中国历史上许多精忠报国、慷慨悲歌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在这个朝代出现。宋太祖是全宋史中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有鉴于周世宗给予佛教的打击,影响许多地区民众的安定,于是下令停止毁佛,建隆元年,派遣沙门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去印度求法,使内官张从信往益州(今成都)雕刻大藏经版。这些措施促使佛教传播逐渐恢复和发展。以后宋代各帝对佛教的政策变化不大。宋代南迁之后,政府益加注意对佛教的限制。高宗时(11271162)即停止额外的度僧,试图使僧数自然减少。但江南地区的佛教原来基础较厚,国家财政又有利用度牒征费及免役税等收入以为补充,故佛教还是能保持一定的盛况,以迄于宋末。(二)宋代经济两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在长期安定的局面下,社会经济获得新的发展。宋代垦田面积进一步扩大粮食产量持续增加,水稻种植向北方扩展。这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超过了以前的任何历史时期。宋代手工业作坊规模扩大,家庭手工业产品日益商品化,行业分工更趋细密,矿冶、纺织、制瓷、造船、造纸、印刷等生产技术和产量都超过了前代。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的商业和城市经济也普遍繁荣起来。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恰恰为士大夫禅学及佛教世俗化奠定了十分雄厚的物质基础。三、士大夫与佛教思想社会化(一)士大夫的佛学水平大大提高士大夫的佛学水平空前提高,对佛经的意旨多有发明,士大夫为佛经作注疏以及为僧人语录作序成为一时风尚。著名的如王安石著维摩诘经注三卷,楞严经解十卷,又著华严经解;黄庭坚为翠岩可真、云居元祐、大沩慕喆、翠岩文悦、福州西禅暹老诸禅师作序。张商英对佛禅更是深有研究,不仅从兜率悦禅师参禅,为禅门大德语录作序,而且撰写护法论金刚经四十二分说法华经合论等。士大夫的禅学水平也受到禅师们的高度评价,如惠洪称赞王安石的楞严经解=其文简而肆,略诸师之详,而详诸师之略,非识妙者莫能窥也”;惠洪作智证传,屡引苏轼之说与佛经禅籍相印证,如引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证金刚般若经。一些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