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从认同感、归属感浅谈社会主义荣辱观【摘要】在罗马语中,“生存”和“在人群中”、“死亡”和“远离人群”是两组同义词。它反映了群体对于个体的不可或缺。然而个体的自然异性又决定了在实现社会性的过程中,必然要不断的经历波折与纷争。因此,古往今来,人类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可以异中求同的理想模式,从而实现个体间的和谐共生。本文从认同感、归属感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基础入手,分析道德体系产生的路径,阐述社会主义荣辱观酝酿到成熟的必然,以期丰富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关键词】归属感认同感道德体系道德观的形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体系,满足人们对于认同感归属感的需要,不仅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消除民族隔阂,异中求同的积极实践,在全球化的今天,必将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一、认同感、归属感在人类社会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存在基础马志尼曾在抨击“世界主义者”的“所有民族不分你我,相亲相爱”的主张时指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无疑是异想天开。他说,对个人而言,如果人类意味着成万上亿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人们不能想象人类是什么样子,那么人类就不能互爱。因此对马志尼而言,“用同样的语言进行表达,具有同样的天赋倾向,受过同样的历史传统传统教育”,同根同源,个体间的相仿,彼此的认同,才会使得同种的民族国家易于有效管理,人民对于国家的易于想象也理所当然地会带来人们对于国家的归属感,理解并热爱自己的国家。这种狭隘的民族认同必然导致走向极端,若不以固守疆域来保有单一的民族国家那就要依赖于血腥扩张或是占优势地位的民族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民族。但是,一个家庭或一个民族是不可能为全世界传宗接代的。尽管民族国家对于十九世纪欧洲政治的进程功不可没,但基于区域而形成的民族认同是跟不上社会的进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融合,群体间不断扩大交流的大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认同危机,各国都不可避免的需要寻找能够引发国民新的国家认同感、归属感的新的载体。圣西门曾断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过程中,不能没有精神力量的牵引作用。精神层面的共同的道德体系可以超越民族、种族、国家、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无疑是可以承担起引发人们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的任务的。实际上,从东西方的传统来看,人类很早就树立了善恶观(荣辱观),并形成了以此为基础的社会理想。西方人认为真诚信仰上帝、尊从上帝为“善”,抛却信仰为“恶”;求知为“善”,强调自我完善无知愚昧为“恶”。强调自我完善。东方人则更多停留在精神层面上,如佛教的舍弃自我、成就他人,儒家的克己复礼,这里的“善”都表现为利它。长久以来,这些传统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类。但是,“大同世界”也好,“乌托邦、理想国”也罢,却都止步于理想,善恶观的树立却并没能阻止国家的更换,或是国家内的革命战争。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需要。心理学将需要定义为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需要得到满足,这种不平衡状态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又会产生。因此国民不断产生认同、归属需要,又不断被满足的过程,也就是民族国家存在发展的过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五个等级构成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众所周知,这是一个金字塔形结构。底层两种为低级、自然需要,当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后,其余三种高级、社会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又会调节影响着低级需要。希望高级需要得到满足是人们形成群体的真正原因。在管子牧民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文字“四维张,则君令行。守国之度,在饰四维。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一方面他意识到了道德确立需要有充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道德体系(知荣辱)对于国家存亡的重要性。然而,我们注意到他强调“四维张,则君令行。”,“礼不逾节,则上位安。”既然以礼领衔的道德体系是为了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那么它必然要强调不逾节、不自进,对国民的道德要求只是为了形成一种道德束缚,以众人的不自由换取一人的自由。而这种荣辱观是不能促进自我实现的。因此即便他有“廉、耻”这样的积极思考,也改变不了道德体系伪而不真,虚而不实的尴尬事实。即便成就了齐国的霸业,却阻止不了它的灭亡。专制的政体是不能匹配体现全民共性的道德的。无独有偶,1893年的英国。阿克兰做教育大臣时,曾将“市民生活与责任”的教学大纲引入到夜校的教学之中。每一部分都配有一段道德训言,几乎每个教育出版商都发行了这种主题的教科书,许多学校管理委员会也鼓励进行这样的教育。然而,经过了小心翼翼的试验之后,这种做法却不得不宣告失败。此时的英国应该比我国的春秋时期无论物质、文化、思想、民主程度都要高的多,但道德体系的树立却同样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应归咎于当时的私有制经济体制。不消除私有制就无法改变占人口多数的无产阶级正被无情压榨,每天为温饱而劳碌奔波的窘境。当人落水为氧气而死命挣扎时,尊严或爱还重要吗?通过回顾与反思我们发现:个体间的彼此认同,对群体的归属是维系群体存在的基础,而人的群体性又无疑是政治条件的基础。因此,提炼国民的共性,建构道德体系并以此保有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这需要具备较好的外部条件,比如政治条件、经济条件等等。人在群体中是为了谋求自我实现,因此树立道德体系的目的必须与此相一致。这样才能实现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良性发展。二、荣辱观的形成路径从个体的荣辱观的形成路径来说,我们可以把荣辱观分为两种:一是个体通过处于群体中的经历,逐渐因交往成功与失败而从个体的内心产生的一种是非结论。这种荣辱观与个体的直接经验有关,是个体自己的主动感悟,在个体的社会行为中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体现着强烈的认同感。而另一种是指个体接受的来自群体自上而下的荣辱观同化。这种荣辱观与个体的直接经验关系不大,是个体的被动接受。它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进一步内化,才能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这其中既包含同化,也包含顺应,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认知,并且始终贯穿于个体的群体活动之中。由于个体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程度和范围毕竟有限,而且由于普遍的从众心理,在取得认同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盲从,甚至形成消极、不利的自然群体的道德准则。因而,自我感悟的荣辱观虽然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但是它往往受到个体的限制,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事实上,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间接经验。而且在以国家为最大群体的个体活动中,只有国家政府才拥有把握全局的能力,才能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符合全体利益的自上而下的荣辱观,才有能力影响个体不断地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抛弃仅仅从个体的利益和需要出发的荣辱观,形成从整体利益和需要出发的荣辱观,从而使得个体的荣辱观得以提升,适应群体的要求。可见,自上而下的的荣辱观才是个体荣辱观得以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所要研究的也主要是这种荣辱观。问题的解决总要依赖于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当然,自上而下的荣辱观的树立也不例外。树立荣辱观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一致倡导,全国范围的荣辱观树立正是应了荣辱观的群体特点。从立法的角度确立道德体系的顺利实行,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的道德监管,树立身边的道德楷模,这些都不失为切实可行的举措。个体生活于社会当中,几乎时刻处于群体,或固定或随机。人类的从众心理又普遍存在,因此,在树立荣辱观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境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各行各业都要承担起树立荣辱观的责任,从生活小事做起,加强个体的道德约束,实现道德水平的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