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内容提要“地方精英”只是西方话语的一个研究表达,而不是乡土社会的存在实体表达。无论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资源还是基于社会现状,“士绅”这一话语所包含的历史价值和认知意义,都不是“地方精英”的话语所能替代。在20世纪前期剧烈的社会政治变迁中,士绅仍然成为乡村权力结构的主体,只是此时的士绅构成却并非局限于功名、身份,其来源和出身已呈多元化趋向。士绅阶层的构成要素已有所变异,然士绅之传统功能和角色却并无质的变化。士绅话语仍然揭示着民国乡村权力的结构性特征。当然,构成要素的变动虽然也展示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向,却只是在原型中有限地扩充。关键词士绅构成要素乡村权力20世纪前期国际学术界对于传统中国社会的认识经历了从皇权研究到绅权研究,并从士绅研究到地方精英研究的转变。这一转变当然标志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同时也标志着研究视角和理念的演变。已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着在传统与近代社会结构变迁过程中,士绅阶层与地方精英的时代性差异,认为“士绅虽然生活在地方社会,但是他们的活动在国家场域。地方精英研究关注的是帝国末期,而且是在国家政权以保甲制渗入并分解传统的村庄共同体社会之后,相对于前一时期来说是一个较混乱无序的时期,针对的是地方社会中起实际作用的人物关注的是地方场域。”所以表面上看来,二者虽然都是“乡居”的权势力量,但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对象,并非是同一对象在不同时期的延续乱世的地方精英并非完全由治世的士绅转变而来。”不同于传统时代,民国时期的乡村社会权力是由地方精英而非由士绅支配。“地方精英是在地方舞台上(指县级以下)施加支配的任何个人和家族,这些精英往往比士绅的范围广泛得多,也更具有异质性,既包括持有功名的士绅,也包括韦伯论述过的地方长老,此外还有各种所谓职能性精英,如晚清的士绅商人,商人,士绅经纪,以及民国时代的教育家、军事精英、资本家、土匪首领。”“他们的场域是地方舞台,他们的首要特征是在地方发挥着实际的支配作用。”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李猛:从士绅到地方精英,中国书评总第5期,1995年。李培林等: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社会学卷),第88页。然而,清末民初的历史演变进程,即使在乡村社会层面也并非是地方精英替代士绅的历史运动。事实上,“地方精英”这个移植的话语并不足以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内容,也不为乡村社会所接纳“地方精英”只是研究者借用西方话语的一个研究表达,而不是乡土社会的存在实体表达。乡村社会仍旧认定这些作用于社区的人物属于“士绅”,尽管他们是不同于传统时代的士绅。因此,力求揭示其时代特性的话语可以是“劣绅”、“豪绅”、“土劣”或正绅”、“开明士绅”等,但这仍是以士绅为中心语义的表达。当然,它却告知我们,民国时代士绅的构成要素已有所变异,并由此获得了不同以往的内容和特征。这一特征不仅仅与士绅的定义相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着社会结构的时代特性。(一)以“地方精英”来涵盖晚近中国基层社会的权势阶层或权威力量,成为近来学界颇为流行的话语。这一话语的出现其实也是“西学”强势影响的结果,尽管“西方人认为社会精英只是在西方最近的开放型社会中才开始出现并且壮大起来的精英人物确实具有权威(不是权力)”。马克斯韦伯认为,“阶级分层依据他们对于产品和物质获取的关系,而阶层分层是依据代表其生活方式的物质消费原则”,但“精英”理论并不是对于社会结构分层主体存在的表达,它是基于社会运行机制的描述。这一概念本与现代社会科层结构相融合,指的是社会制度管理的社会力量,即“管理精英”。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WrightMills)的权力结构一书被认为是运用精英理论研究社会结构的一个范例,但他的“精英”指的是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按其在美国历史上所起作用的历史演进分别为“政治精英”(早期历史)、“经济精英”(1886年后)、“军事精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时,米尔斯等也称其为“政治精英”(politicalelite)和“社会精英”(socialelite)。因为他们认为“既定的社会是由少数精英分子组织的政治机制(apparatus),控制这一机制的是精英,而不是阶级结构决定社会运动的性质和社会变迁”,所以,精英确切所指是少数高智能的人们,他们居于社会上层,拥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并运用大量社会和政治权力,以此与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参见BerthBerberoglu,ClassStructureandSocialTransformation(GreenwordPub-lishingGroup,1994),p.7。参见BerthBerberoglu,ClassStructureandSocialTransformation,p.9。大众相区分。米尔斯和所谓“社区权力”(community-pow-er)派的学者所使用的“权力精英”(powerelite)一词,暗示了在公司和政府身居高位的人们之间,具有高度的协调和一套共同的利益。而最早运用“精英”概念的帕累托(VilfredoPareto)所建构的社会分析系统是“两极三层”结构:即“精英”由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构成(agoverningeliteandanon-governingelite)与“非精英”(thenon-elite)。因此,这样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不是对社会结构体系中某一阶层或阶级定位的精确指称,而是基于社会控制体系中对社会成员地位的一个模糊性描述。它的意义,相当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分类,因此有些西方学者也径直将“精英”(elite)表述为“治者”(therulingclass),非精英即“大众”(themasses)表述为“被治者”(theclassthatisruled)。精英与大众作为一对范畴,完全类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治人者”与“治于人者”的含义,而不具有相对明确的社会阶层或一般社会分层的意义。以具有西方社会历史情境意义的概念为原型在中国寻找对应或对比,“固然可以发现原本忽略的历史事实或对其做出新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中国社会解释的有效性是有限的”,且容易导致对与“范型”相关现象的强调以至“过度阐释”,而忽略对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的本土性特征的深度把握。所以,“精英”话语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运用,很难清晰朱岑楼主编:社会学辞典,“elites”,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89页。VilfredoPareto,TheMindandSociety:ATreatiesonGeneralSociology(NewYork:DoverPublications,Inc.,1963),pp.14231424.参见BerthBerberoglu,ClassStructureandSocialTransformation,p.7。张百庆:吸毒与卖淫近代中国市民社会一瞥,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年2月号,第23期。地表达出研究的目标,而常常陷入表达的复杂化之中。“一般而言,精英和大众是指一对在经济地位、文化和权力上互不相同的社群。他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又将其组合在一个比上述概念更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之中。美国学者费士彬提出晚期中华帝国阶层划分的三个标准:教育、法权和经济地位,认为这些阶层的两极分别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特权并处于主导地位的精英和目不识丁、处于依附地位的普通人;在这两极之间则是受过一点教育但程度各异的人群。这三种群体又可以细分为九种不同的文化集团。”将这样一个本是随着工业化时代以后或在科层化社会中出现的西方社群的表达,用于喻指民国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阶层,显然是西化学者的理论素养和经验所致,它与中国乡土社会权力或权威阶层的实体特征相去较远。首先,在乡村社会结构里,士绅仍然是社会普遍认同的权势阶层,它所具有的社会性、文化性特征根本不能被“地方精英”概念所取代。“村庄中有许多人尽管不但任公职,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牠们在公共事务和社区生活中的影响可能比官方领导大得多,虽然不太公开。他们实际上是受人尊敬的非官方领导,其中最主要的是村中的长者,给全村提供特别服务的人和学校教师,可以说,这些人构成了村庄的绅士。”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对于民国时期晋中村落社会记述较多,认为乡村权力阶层仍然以士绅为中心,“身为绅士而不转引自王笛大众文化研究与近代中国社会对近年美国有关研究的述评,历史研究1999年第5期。孔飞力在研究晚清时期以地方精英为核心的团练、地方武装的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结构的变化时,使用了“名流”(偶尔也用“绅士”)这一社群概念,并区分了“全国性名流”、“省区名流”和“地方名流”,认为后者在乡村和集镇社会中行使着不可忽视的权力。美孔飞力著、谢亮生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页。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思为地方除害,俾乡村人民受其福利,乃竟藉势为恶,媚官殃民,欺贫谄富,则不得为公正绅士矣。民国以来凡为绅士者非劣衿败商,即痞棍恶徒以充,若辈毫无地方观念,亦无国计民生之思想,故媚官殃民之事到处皆然。”尽管在这里“正绅”和“劣绅”道德指向十分突出,但作为地方权力实体的“士绅”表达却是无可置疑的。山西省档案馆所藏名人传略记载了晋西北“地主士绅传记”,“晋西北各县地主士绅题名”,“兴县的地主士绅”,“宁武区的地主士绅”,“一九四一年前临县十个地主富农”,“岢岚区五个名人”等内容,比较集中地指明了士绅阶层对于乡村权力和社会生活的支配性影响。资料尤其揭示了文水县地方权力被“城派士绅”和“乡派士绅”分割及两派士绅冲突和变动的状况,表明杜凝瑞作为“县里第一位大绅士”,不仅影响着县长的去留,而且对县域政治的影响至关重要:“文水地方士绅先后辈出,大半是经他提拔起来的”。“士绅阶层是晋身政治权力结构的阶层,由于取得了经济、社会与政治利益,其地位甚为巩固。”晚清时期的士绅们是政府在地方上的代理人,胡林翼说:“自寇乱以来,地方公事,官不能离绅士而有为。”同时,“士绅阶层又是人民的保护者与地方官吏权力的挑战者”。就对乡村公共权力的控制情况而言,民国士绅与传统士绅的区别并不明显,“他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1926年4月24日,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2页。名人传略,山西省档案馆藏,A22141,第1415页。以下不另注藏所及档号。FeiHiao-tung,“PeasantryandGentry”,inBendix&Lipse(eds.),Class,StatusandPowers(NewYork:1953),pp.635636.胡文忠公遗集卷86,上海著易堂光绪十四年铅印本,第33页。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18601916)湖北省,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年版,第80页。们虽无直接的政治权力,但却扮演着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绅士是掌控县域地方组织的领袖,各种公团或团防局、保卫局,“在事实上,多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的武力”。所以,地方权力集团惟“士绅”是赖,这仍是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的实况。可以说,士绅作为一个特定权势力量或特殊社会阶层的称谓和传统文化资源的熟语,仍为社会普遍认同;而所谓“地方精英”则疏离于乡村社会存在,只是学者们自己设定的一个话语。FeiHiao-tung,“PeasantryandGentry”,inBendix&Lipset,Class,StatusandPowers,p.641.乡村自卫问题决议案,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2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其次,“士绅”概念具有相对明确的阶层指称,其内在规定性使其与其他社会阶层显相区别。由于制度变迁(科举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强制性所引发的社会变迁,致使民国乡村士绅的来源有所变异,但它所具有的阶层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山西名人传略档案资料虽然列出的是有影响的地方人士,但仍然从身份上将士绅与地主、富农、商人分别标示,提示着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士绅混同于“地方精英”。也许,从内涵和外延的类同性上看,“地方精英”更多地与“地方名人”概念接近(名人传略包含的成员有地主、富农、商人甚至名妓)。在乡村社会结构中,无论是从习惯性权威还是从体制性权威上而言,士绅的身份和地位都不是其他阶层所可比拟,尽管其他阶层的成员也可以占居公权位置。毛泽东在1930年代所作的兴国调查,对当地控制公堂的乡村权力力量进行分析时,也特别指明了这一社会存在特征:“本区(公堂)多数把持在劣绅手里。这种劣绅,大半家里有些田,但不够食,所以不是富农也不是地主,他是劣绅。因不够食,所以要把持公堂,从中剥削。一乡、二乡及四乡的公堂,劣绅管的占十分之六,富农管的占十分之四。第三乡,民国以前,劣绅管的最多,因为那时公堂要有功名的才能管得。民国以后,富农管的最多,与一、二、四乡恰好相反,十分之六是富农管,十分之四是劣绅管。”显然,民国乡村社会变动使得富农也挤入“公堂”管理层,但终也不曾动摇士绅的地位,而且在毛泽东的论述中也认同士绅是与地主、富农不同类的一个特定社会阶层。“地方精英”作为一个超阶层的涵盖广泛的概念,包括了地方官吏、学者名流、社团领袖、地方武装头面人物、大商人、大地主甚至富农等等庞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