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对“富士康告记者案”事件报道的舆论学分析【内容提要】“富士康告记者案”注定会成为时代性的经典案例,新闻媒体借以推进形成的舆论在此事件中起到了改变事件结果的关键作用。但是在报道中也有违反新闻专业主义的方面。本文试图从舆论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分析该舆论中的非理性成份以及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关键词】富士康告记者案舆论媒体富士康状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一案,最后演变成关注度极高的公共事件。富士康的“血汗工厂嫌疑”和天价诉讼行为,逐然已成千夫所指;第一财经最初的报道和媒体在此案件中的表现,也陆续被指出离完美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注定会成为时代性的经典案例,新闻、司法和劳工维权都能籍此推动获得长足的进步。从8月28日到9月3日,台湾富士康集团诉第一财经日报的“名誉侵权案”,经历了从索赔3000万元到1元,到双方握手言和、富士康撤诉的令人瞠目的戏剧性过程。可以说,在这次事件中,媒体对这一事件的集中报道一如富士康的天价索赔一样令人侧目,在此期间,学者喻国明说“富士康起诉并向记者索赔巨资事件是对新闻自由的侵犯”;学者展江一开始也认为富士康不可能打赢这场官司;各路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声讨富士康恶意诉讼;一般的公众则借助网络发表意见。8月31日,富士康方面发言人丁祁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群拿榔头的,比不过拿笔杆的,当我们站在那里赤裸裸被伤害的时候,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相信司法的公正,借用司法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几天事态的发展你也看到了,虽然鸿海是一家庞大的企业,但是在媒体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新闻媒体借以推进形成的舆论在此事件中起到了改变事件结果的关键作用。但是在报道中也有违反新闻专业主义的方面。本文试图从舆论学角度分析该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分析该舆论中的非理性成份以及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一,“富士康告记者案”事件回顾2006年8月28日,第一财经日报(下称“一财”)以标题为报道“超时加班”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遭索赔3000万元的报道出现在当日头版。报道中称,“台湾首富郭台铭所控制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鸿海”旗下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下称“鸿富锦”,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一财”的两名记者翁宝、王佑提出总额人民币3000万元索赔,并已要求相关法院查封、冻结了两名记者的个人财产。”“一财”在当天的报道中附有一篇声明,表示“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