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_第1页
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_第2页
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_第3页
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_第4页
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孙天成 邵国宸 方明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更是广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迫切要求。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积极努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拥护和赞扬。但是在一线扶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贫困对象和扶贫人员还存在“九种不良现象”,需要引起一线扶贫人员高度重视。一是“争贫”现象。随着真金白银的“到人到户”扶贫政策的落地,贫困地区群众“争贫”的现象剧增,有的群众为分得一杯扶贫政策的“羹”,争先恐后争当贫困户,甚至为了贫困户名额而闹得村里村外都“鸡犬不宁”。精准扶贫政策的初衷在于让真正的贫困群体脱贫奔小康,而非将扶贫红利变成贫困地区群众利益均沾的“唐僧肉”。各级扶贫人员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务必要深入宣传政策,健全识别机制,严格评定标准,准确测算收入,实施群众公评,畅通监督渠道,确保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争、对扶贫对象不疑、对扶贫工作不阻。 二是“扮贫”现象。农村原本就有“富不露财”的习俗。个别原本富裕的群众,即便家财万贯粮仓满囤,对外也绝不显山露水。随着扶贫利好政策纷至沓来,这些掩饰在“贫困外衣”下的富裕农户,眼看其他贫困户享受优惠政策就犯红眼病,滋生了“越穷越能得实惠”的错误认识,争相装困扮贫,以求与贫困群众共享扶贫实惠。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成败关键也在精准,摆在第一位的是“看真贫”。各级扶贫干部必须到实地、看实况、听实话,了解掌握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看是否真的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绝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如此,才能火眼金睛辨真假,让贫困群众的扶贫政策免受剥占。 三是“炫贫”现象。由于谁被认定为贫困户,谁就能享受政策实惠。一时间,贫困户指标成了“香饽饽”。有的群众为夺得“贫困户”称号,到处“找门路、托人情、耍花招”想方设法要戴上贫困户“帽子”,被评上了贫困户的群众则神气十足,逢人便炫耀自己“有本事”是贫困户。这种“炫贫”、“比穷”乱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心的贪婪、思想的霉变、精神的沉沦、价值的扭曲,如果对“主动”贫困、不思上进、只为利益的贫困群众恣意纵容,结果只会让国家的扶持政策“南辕北辙”,最终酿成“花钱养懒汉”恶果。各级扶贫干部要增强防范意识,不为炫贫哭穷的“伪贫困”所迷惑,着力铲除虚假贫困滋生的土壤,还精准扶贫一片净土。四是“赖贫”现象。古人云:人穷志短。贫困群众之所以经济穷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追求。当前,有的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推进精准扶贫时,很多地方采取动态管理、有进有退的办法,让那些通过政策扶持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从台账中出列。但是,这些享受政策扶持脱贫的贫困户,却贪恋扶贫政策的甜头,赖在贫困户队伍里不肯出列,贪食政策红利而不去谋致富产业,给扶贫纵深推进造成障碍。贫穷不可怕,怕的是心理贫困。对贫困群众来说,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政策资金也只能管一时。各级扶贫干部要破除扶贫就是给政策给资金的错误认识,要注重“精神扶贫”,帮助群众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引导脱贫群众持续创新创业,增强造血机能,彻底摆脱“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生活状态。五是“德贫”现象。在一线扶贫过程中发现,一些贫困农村中,部分农户老人吃住条件简陋,生活孤苦伶仃,而老人的子女成家分家后,享受着有车有房的舒适生活,却心安理得地让父母住在条件简陋的破旧危房而不管不问。还有一些青壮年贫困户,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仅不接济赡养父母,反倒认为啃老理所当然,造成父母晚年受穷。根据扶贫政策要求,这些人因不符合贫困户条件,不能列入贫困识别对象,但其实际生活条件又确属贫困状态。落实精准扶贫,各级扶贫干部要注重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在,扶贫与扶德共进,切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意识引导,突出子女赡养父母这条底线,让老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果实。 六是“赐贫”现象。有的贫困地区扶贫干部习惯把党的惠民政策当做“福利”来“恩赐”给特定的人,而不是按政策要求落实。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有的扶贫干部把对象识别、政策落实看作是手上掌握的“福利”,背离程序违规操作,钻制度漏洞发人情牌、关系牌,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出现了干部亲友甚至是富人“被评上”贫困户的现象。有的扶贫干部竟公然对贫困户说:“你的贫困户名额是我赐给你的”。这些不贫困的群众也被赐予贫困户,违背了扶贫的“初心”,加剧了村内不公,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加强完善政策规范,定期审核把关、经常巡视暗访、开展举报监督、落实问责督察,打通阻碍扶贫政策落地的“中梗阻”,让政策阳光照到真贫困户身上。七是“耍贫”现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力度空前、方式多样,基层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村村列出作战图,发出了“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动员令,立下了“农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军令状。然而,工作中,有些干部传达精神、讲解政策时头头是道,但落实责任、推进项目时“耍贫嘴”“玩虚招”,光说不干忽悠劲儿大。有些单位想快出成绩、追求显绩、标榜政绩,把“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路边作为重点,倾力打造“盆景”“花瓶”,结果出现“路边一枝花、花后脏乱差”的巨大反差。有些干部惯于先声夺人,把信息当作“扶贫主业”,兵马未动宣传先行,挖空心思编稿件,把预想的事说成做了,甚至总结成“经验”向上推介。凡此种种,造成边远、边缘地区贫困群众怨声载道、反映强烈。各级扶贫的党员干部只有心中有民、实干兴业,贫困群众方能脱贫有望。八是“嫌贫”现象。精准扶贫是对贫困户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工作中,很多地方建立了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包联机制,因联系点、联系村、联系户情况千差万别、贫富差距不均,有老弱病残的特困户,也有暂时贫困但能很快脱贫的扶贫户,在“认领”包联对象时,对那些易脱贫的贫困户,扶贫干部都不约而同抢着与其结对子,而对老弱病残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户则心生恐惧,不愿意同他们结对子。究其原因,主要是“舍贫扶富”见效快,可在短期内“明显见效”,实现脱贫脱责。有了“嫌贫爱富”的偏见,就会把精准扶贫的“经”念歪,一些真正的贫困村和群众就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级扶贫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扶贫政绩观,不搞选择性扶贫,乐于同特困人员认“亲戚”、结对子,让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九是“均贫”现象。精准扶贫,只有扶到点上根上,贫困群众才能真正脱贫奔小康。现实中,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贫困状况贫困数量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在扶贫推进过程中不应平均发力,而要据实施策。然而,有的扶贫干部用平均思维,认为对所有贫困户均衡施策、平均用力可减少矛盾争议,喜欢搞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对贫困村名额平均分配,导致不是贫困村的享受了扶贫政策的倾斜,真正贫困村因为被“平均”掉了而失去了政策支持;对扶贫资金项目平均使用,致使基础条件好的“贫困村”如虎添翼发展更快,条件恶劣的贫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