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粮食问题始终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问题。我国近两年出台的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增支综合直补等补贴措施,经过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强化,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专项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符合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双重任务的要求,对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起到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补贴力度小、标准比较低、各地差异大、操作方式不够规范等问题,当前应在稳定现有直接补贴政策和最低收购价政策体系的基础上,重点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补贴,同时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提高种粮直接补贴和农资增支补贴的标准。一、我国初步形成了粮食补贴政策体系2004年以来,中央根据粮食产销形势的新变化,先后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以柴油配套调价为契机,综合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国家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接补贴政策。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基本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一)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专项性生产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政策相结合的种粮补贴政策框架1四项直接补贴政策和最低收购价兼顾了生产、市场和农民收入等多种政策目标的要求。粮食直接补贴作为配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台的补贴政策,把原有对购销环节的问接补贴转变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目的是减轻农产品价格波动对种粮农民收入的影响。农资增支综合直补则是在农用柴油价格调整的背景下出台的综合性补贴,其目的在于弥补农民因农资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支出,稳定种粮成本。两者均属于综合性收入补贴,分别从产出品价格和投入品价格角度保障种粮农民的收入,从制度上为构建农民收入安全网、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收入差距奠定了基础。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则是针对我国人世后粮食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品质差等问题而出台的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的生产性专项补贴政策。其中,良种补贴主要着眼于引导农民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农机具购置补贴主要是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粮食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和机械化进程。这些专项补贴政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引导农户生产行为提供了重要政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