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研究关键词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在城市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救助工作。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救助标准较低,救助覆盖面也不够广,存在的问题很多,但是,客观来看,这一时期的生活救助工作还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初步解决了城市贫民的吃饭问题,还使他们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生活中都逐渐建立起对新政府生活救助也可称为生活救济,原义是指国家对生活在国家法定或当地法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之下的贫困人员进行现金和实物救济的一种社会救助项目。1(P46)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社会救助这一概念还未广为人知,但是,这一时期新中国政府在救助城市贫民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今天看来,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城市贫民问题所采取的救助政策、救助方法以及取得的救助成效,以期为今天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与思考。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历史巨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新政权的建立,中国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文化思想、阶级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急速的社会变迁带来了社会各个方面错综复杂的结构调整,而这一变革时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就是贫困。国内部分学者已对这一时期的贫困现象给予了关注与解读。从社会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贫困可以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在本文中以北京市为例所论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贫困状况,主要理解为衣物、食品与居住等基本生活要求的困乏,可以说是一种绝对贫困的认识。这种贫困状况不仅有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原因,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状况。以北京市为视角来看,这一时期城市贫民不仅数量大,而且贫困程度深。北京城市解放以后,在市政府的组织下,市公安局对全市人口进行了粗略调查,以当时的北京第十六区(即北京西郊,1952年成为京西矿区)为例来看,十六区地处北京市郊区,是受到战争破坏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调查,区内贫民无法生活的约“占总人数的21.5”。2或许这个统计数字比较粗略,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根据北京市公安局的统计,当时全市人口约2004807人,3(P135)其中失业、无业人口有40万50万,约占20。这两个数字互相印证,基本上可以确定,这一时期北京城市贫民的大概数量约占全市人口的20左右。贫困程度也是衡量贫困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对城市贫困居民的调查,很多人不给予救助就无法生活下去。例如,北京“福长街二条,一家有六七十岁的老两口,老头病着,专靠老婆讨饭为生,讨多少就吃多少,要不到只有饿肚子”;“在同一胡同内又有一家有五十多岁的老太婆,只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每天捡煤外,别无可做,终日不得一饱”。4(注:新中国成立后新旧币的换算问题:解放初期使用人民币旧币,到1955年2月17日国务院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发行新人民币和收回现行人民币的命令,规定旧人民币与新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00001,同年3月在全国开始施行。本文对救助工作中的货币数字,一概使用资料中的原文,并标明为旧币。)很多无法维持生活的城市贫民“是摆小摊贩卖零食的、手工业工人、蹬三轮、开小店、理发等为业,还有一部分是推排子车的,拉洋车出卖零星苦力、耍手艺(匠人)、贩菜、卖报、拾箪、捡煤、变戏法、唱大鼓、耍马戏的,大部分都是过着很贫困的日子,有的因失业终日不得一饱,或因无生产条件,生活无着落而乞食者”。4以三轮车夫为例,三轮车夫多数是收入低廉、生活困窘的城市“现在每日收入平均下降一半,原来收入就少的,只能拉到两三千元(旧币),交了车租,就吃不上饭”。5无法维持生活的城市贫民中不断有人选择自杀的道路。1950年,北京“7、8月份调查城区7个区因生活困难而自杀的有13件”,6贫穷、失业、疾病等等问题无法解决,使很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1952年统计,城市中因贫困而自杀的人数呈有增无减之势,1952年2月6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城市因无法维持生活而选择自杀的人数达到97人。这一数字还不包括非官方统计,并不全面。从下面统计列表中还可以看出,因生活困难选择自杀的人,占较大比重的是家庭妇女、无业人员、农民、小贩和工人,而受到政治冲注:表中债务逼迫系指小贩资本和因生活借债而言。资料来源:1952年2月6月份因生活困难自杀统计表,北京市档案馆,196-2-215。这一时期,在北京城市中挣扎在贫困生死线上的家庭究竟有多少,并没有一个全面的统计数字,但是,从这些让人动容的材料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形势的严峻性。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中所面临的贫困状况,不仅关系城市贫民的生存,而且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能否有效地缓解贫困,稳定社会,也是对新政权的一个严峻考验。二一般情况下,救助贫民生活的措施有很多种,例如生活救助、失业救助、以工代赈等,本文主要关注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对城市贫民的生活救助内容。生活救助的主要形式是临时生活救助和定期生活救助,也有作为补充形式的救助方法,例如,冬令救济、修房补助、医疗救助,以及邻里之间、居委会内部的互帮互助等等。这些措施,从实际出发解决了城市贫民生活中的诸多困难。1.临时生活救助,是指国家对暂时陷入贫困的居民及其家庭给予短期的救助,有临时性与非连续性的特征。临时生活救助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被救助人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救助措施和救助力度。以北京市为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时生活救助形式与内容都比较丰富,而且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居民生活的困难。北京市解放之初曾对城市贫民实施了急赈。急赈,是临时救助的一种方式。北京市规定,对“贫苦之军干烈属;没有生产能力、借贷无门的贫苦孤寡、一般失业的独立劳动者、在战争期间受到严重灾害而无法生活者”,7(P317)都给予急赈。急赈的标准由各区具体掌握,通过呈报名单、调查审核属实后,统一发给救助粮食。一般标准为每户每人发粮25斤对于老而无劳动力的按月救济,每月每户一人发30斤。8(P859)这种紧急的救济措施,在当时情况下对恢复北京城市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中国社会秩序的逐步稳定,临时生活救助也向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北京市于1950年成立了临时救济工作办公室,对临时救助工作制订了具体规范与标准。根据调查,北京市规定临时救助发放的主要对象,“一是有劳动力无正常收入无法继续生活的贫苦市民;二是因亏本无法继续经营而生活困难的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三为特殊灾害如天气变化或生、死、病等情况,致使生活发生暂时困难的贫苦市民。”9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临时生活救助的主要对象有了明确的分类。第一类救助对象主要以有劳动力无正常收入无法继续生活的贫苦市民为主。对这些贫困居民,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展开帮助。一方面是给予生活费用的补贴,即发放救济款。北京的临时救济工作办公室按照政务院规定的失业救济办法,每户每月最高救济9万元(旧币)。但是,随着救济工作的开展和逐渐深入,为了能够及时发放救济粮款,北京市组织了工会和街道积极分子,用随调查、随发放的办法,保证各区都能在三至五天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