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浅析社会救助对象的确认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下岗职工这一新贫困群体出现,各城市针对此情况都制定了相应的救助措施,但是由于改革中经济关系的错综复杂,对救助对象的甄别存在一些问题。关键词救助对象;贫困;分类一、社会救助和社会救助对象的涵义社会救助的涵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学者郑功成所下的定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或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的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进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及其他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措施”。社会救助对象的涵义凡是生活在法定最低生活水平和低于这个最低水平线的国民和家庭,均列为社会救助对象。二、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标准(一)贫困的相关界定一般而言,贫困是指部分社会成员因收入过低而难以维持自身或其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并陷入生活困境的状态。贫困分为两类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缺乏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种客观定义,强调“延续生命”这一概念。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一定社会的中等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是一种主观定义,重点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生活水平的比较。(二)救助对象的确认对救助对象的界定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户口标准,另一个是居住时限标准,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户口标准。1999年9月颁布并于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对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抚养人或扶养人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对尚有一定收入的城市居民,批准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享受。我们将通过五大城市社会救助立法中对社会求助对象的具体规定进行分析。1、上海市社会求助办法第七条规定凡是有本市户籍的城乡居民,在其个人或者家庭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时,有依照本办法申请社会救助和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第十条规定个人或者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所拥有的财产在一定限额以内的,可以申请社会救助个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法定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个人或者家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