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1).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桃 花 源 记【教学目标】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情境导入】(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2.重点注意对古今异义词的学习,翻译时注意省略句。3.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林、进入桃花源、出而复寻桃花源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以后的见闻。第三部分(第4、5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二、梳理思路探究文意1.发现桃花林2.进入桃花源3.出而复寻桃花源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我们应怎样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明确: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仍、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他憧憬着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民风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这种理想的生动写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种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花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充分说明了这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3.试讨论归纳本文的主题思想。明确: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四、字斟句酌名句品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品析】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种很美的境界:这里有清澈的溪水,有嫩绿的鲜草,有粉红的桃花,花瓣从树上一片片洒落下来,那么纯净,那么浪漫,真可谓人间仙境。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了铺垫。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品析】作者概括地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内的田园风光和社会人事,描写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再写桃花源人的劳动、服饰、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自然景象到生活情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作者描绘的这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理想。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品析】这几句话暗含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黑暗腐朽现实社会的否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连汉朝都不知道,更不必说魏和晋了。古朴的桃花源人目无古今,这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双重失望的寓言式的艺术折射。4.后遂无问津者。【品析】全文用这句作结,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给人留下了无穷的韵味,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同时也暗示人们: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五、技法赏析写作借鉴1.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本文语言非常精练,文章一开头,只用“晋太元中忘路之远近”这19个字,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开端。2.语言晓畅,言简意赅。本文多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晓畅,明白如话,叙写情事,如口说家常;描绘人物,如面对朋友。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至今还有生命力。如“豁然开朗”“怡然自乐”等。3.虚实相间,详略得当。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略写了由于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发现桃花林。然后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渔人“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又表现出了桃花源的不真实性,文末的刘子骥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相间的写法赋予了桃花源无限的神秘感。六、多元智能拓展延伸1.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明确:如陈胜、吴广起义,垓下之战,赤壁之战等。2.陶渊明在现实社会异常黑暗的情况下,个人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于是营造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桃花源,来告诉人们他理想的社会,因此,有人把他笔下的桃花源称为“乌托邦”。请结合以下材料,给“乌托邦”做个注解。【材料链接】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出生在湖南凤凰一个美丽却闭塞的小镇上,这里民风淳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镇由于受城市文明影响,民风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充满尔虞我诈。这让沈从文先生很痛心。面对已经不复存在的淳朴民风,他只能在小说里用文字去塑造一个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因此,人们把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也称为“乌托邦”。【点拨】本题分析要注意陶渊明和沈从文笔下描绘的世界都是不存在的,但描绘的都是美好的世界,这是“乌托邦”的核心。明确: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或理想,但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理想社会。七、本课小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