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鄂尔多斯地区近代移民研究【英文标题】OntheImmigrationtoOrdosinMordernTimesWangWeidongInstitute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uy,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标题注释】鄂尔多斯高原习惯上指内蒙古高原阴山以南的部分,但因研究者的目的不同,故所理解的鄂尔多斯高原的范围也就不同,本文所论述的鄂尔多斯高原的范围南以长城,东、西、北三面均以黄河为限。主要包括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陕西府谷、神木、榆林、横山、定边、靖边六县长城以北的部分及宁夏之陶乐县。清代的鄂尔多斯部蒙古还包括今黄河以北乌加河以南的后套一带,二者的范围稍有不同,由于后套地区的移民受地理环境影响,自成一独特的移民社会,笔者准备另作专篇论述,因而后套地区不在本讨论的范围之内。本文所说的近代是指清代及民国时期。【内容提要】清代以来,内地的人口不断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晋、陕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鄂尔多斯地区,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社会结构及民族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边疆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英文摘要】ContradictionsbetweenpopulationandlandbecomeprominencebecauseoftheincreasingpopulationoftheinnerprovincesfromQingdynasty.AlargenumberofpeopleofShanxi(山西)andShanxi(陕西)provincesmovetoOrdoscausesthateconomicdevelopment,populationsdistribution,socialstructureandnationalrelationchangesharply,whichisbeneficialtoconsolidatingborderarea.【关键词】鄂尔多斯/移民/近代/社会变迁Ordos/Immigration/Moderntimes/Socialtransition【正文】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半干旱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处于农牧交错带上,在历史上农业民族经常与游牧民族在这里展开争夺,从秦汉至明代,呈现出农业与游牧景观交替出现的现象。同时,该地区又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之间争夺的要地,不时为不同的游牧民族相继占据,常常发生大规模的移民。然而自清朝统一中国,鄂尔多斯成为其组成部分,游牧的蒙古族在清朝的控制下几乎停止了迁移,但内地迁往该地的移民却一直没有停止过,使得这一地区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民族构成、社会结构与民族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这一课题对于我们认识自清代以来这一地区的社会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及民国时期迁入鄂尔多斯地区移民的人口多为汉族,对他们采用由内地州县遥治的方式进行控制,所以鄂尔多斯当地极少有迁入汉人数量的记录,而陕西、山西对此记录也多含混不清,尤其是因遥治而导致的行政区划的混乱,更增加了对移民数量研究的难度。以往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土地的开垦,尤其是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土地开垦(注:关于土地开垦研究较的主要有安斋库治清末绥远的开垦(载满铁调查月报第18卷12号及19卷1、2、12号)、宝玉清末绥远垦务(载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一辑)、梁冰伊克昭盟的历代开垦和近现代社会形态的变化(载鄂尔多斯史志文稿第四辑)及祁美琴伊克昭盟的蒙地放垦等文,但这些文章主要讨论清末及民国的垦务和土地关系,对移民问题仅稍有提及。),由于存在着春去秋回的雁行人,土地开垦的进度并不能表示移民迁入的进程。一同治朝之前的移民元朝灭亡后,鄂尔多斯部蒙古系成吉思汗嫡系后裔达延汗的子孙,一向以尚武著称,保持着强盛的武力,成为明朝无法平息的边患。以后满州女真族崛起,也为征服鄂尔多斯部也颇费了一番功夫,清王朝一直对鄂尔多斯部保持着戒心。明末,与鄂尔多斯部相邻的陕北一带,土地贫瘠,荒旱频仍,百姓因生活极端困苦,屡树义旗,李自成、张献忠就出身于此。明亡之后,驻于此地的军队虽然投降了清朝,但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反清色彩。顺治五年(1648年),延安参将王永强、榆林将领刘登响应大同总兵姜瓖反清,定边、神木、花马池的绿营兵也闻风声援(注:清史稿,卷4世祖本纪。);康熙十四年(1675年),定边、延安、神木、花马池、绥德、庆阳一带的绿营兵为响应吴三桂北上又暴发了反清兵变。对清政府来说,陕北一带是一极其危险的地带,因此,清朝初年,为禁止蒙汉往来,对鄂尔多斯地区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在其南部沿长城边外划一条南北宽五十里的禁地,不允许汉人进入垦种,也不许蒙古人进入游牧,称为“黑界地”。陕、晋北部与鄂尔多斯毗邻地区,经过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争,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抛荒。清初,陕晋北部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致力于招徕流移,垦辟荒地,但清廷对蒙古私自招垦处罚较为严厉,所以很少有人迁入到鄂尔多斯地区。鄂尔多斯地区的开垦是随着清廷对鄂尔多斯部蒙古王公的防范心理逐步解除而开始的。自鄂尔多斯部归顺清朝后,在征服中原及平定陕晋北部叛乱的过程中,诸王公能够积极配合清军作战,并立下了汗马功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鄂尔多斯贝勒达尔请求进入黑界地游牧,得到允准(注:张鹏一:河套图志,卷4屯垦。)。康熙三十六年,见勒阿松拉布奏请:“乞发边内汉人,与蒙古人一同耕种黑界地。”清廷俱如所请,令贝勒阿松拉布及地方官“各自约束其人,勿致争斗,日后倘有争斗,蒙古欺凌汉人之事,即令停止”(注:清圣祖实录,卷181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乙亥。)。此为清代内地人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之始,但政府规定不准在蒙古地区定居,春去秋归(后改为冬归),号为“雁行人”。这些进入鄂尔多斯地区的陕晋之人只能算是流动人口,尚不能称为移民。“黑界地”开垦之始,出边垦种的并不多,贝勒松阿拉布“乞发边内汉人”及清廷禁止“蒙古欺凌汉人之事”的发生都出于这种情况考虑的。随着内地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发生灾荒的年份,内地沿边之民便出边就食,“至康熙末年,山、陕北部贫民,由土默特而西,私向蒙人租地耕种,而甘肃边民亦逐渐开殖,于是,伊盟七旗境内,凡近黄河处长城处,均有汉人足迹”。(注:潘复:调查河套报告书,(北京)京华书局,1923年,页219页。)由于出边垦种的人增多,以致康熙五十八年,鄂尔多斯贝勒达西拉布坦因“游牧狭窄”,奏请驱逐边外民人(注: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疆城。),清廷命侍郎拉浑“以三十里定界,界内之地准民人耕种,每牛一犋,准蒙古收取租糜子五斗”(注:张鹏一:河套图志,卷4屯垦。)。雍正八年(1730年),“仍以五十里定界,命附近地方官折征粮草,十年,鄂尔多斯荒歉,复准蒙古情愿招民人越界耕种收租取利者,听其自便。从此,内地民人以口外种地为恒产,蒙古亦资地租为养赡。”(注:潘复:调查河套报告书,页219。)至乾隆时期,出口垦种的人更多,清廷为加强管理,于乾隆八年(1743年)设榆林神木理事同知,“驻札县治,专管蒙古鄂尔多斯六旗伙盘租种事务,词讼有牵涉蒙古者悉由该厅审理,其近边各县蒙民交涉命盗案件,先由各县录供详报,于奉批后申请该厅会同审拟解勘,他如监放兵粮、协捕贼盗,亦有分责”(注:清卢坤:秦疆治略“榆林神木理事厅”条。)。当时,出口垦种的汉人编籍仍隶内地邻近州县,不准在蒙古入籍定居。可见出口垦种仍被清视为一时的权宜之计。康雍乾三朝,社会日趋稳定,内地人口不断增长,移民出口的浪潮已成不可遏抑之势。卢坤说:“蒙民赋性较贪,最爱眼前些小便宜,遇有为难之事,汉民止须送给烟茶布区,以厌其欲,其事即寝。又汉民生长边区,熟悉口外情形,善于趋避,蒙民不辨利害,轻听妄为。”(注:张鹏一:河套图志,卷4屯垦。)内地民人在口外定居虽为清廷所禁止,但汉民只须送礼通融一下便可达到目的,这样越来越多的雁行人由流动人口变为真正的移民。另外,晋、陕北部还有一部分贫苦农民为生活所迫,到鄂尔多斯地区“与蒙古畜养牲畜”(注:秦疆治略“神木县”条。),畜养牲畜不象农业那么具有强烈的季节性,需要长期居住下来,但久而久之,也成为真正的移民。晋陕北部地处黄土高原,经过长期的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日趋恶化。如神木县:“邑处极边,多沙冈石碛,幅员虽广,而可耕之地计以顷亩,诚不及沃野之十之二三耳”(注:道光神木县志,卷4建置里甲。);怀远县:“僻处边陲,邻于蒙古,建县年浅,百十年来,地有开垦而粮无加增,境内无地可耕者皆租蒙古地亩”(注:秦疆治略“怀远县”条。)。随着口外土地的开垦,这些地区的人口也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陕西北部州县的人口在清代中期随着鄂尔多斯地区的开垦而大量增加。表1乾隆至道光朝榆林府沿边州县人口数量及年均增长率年代榆林县神木县怀远县府谷县口数增长率口数增长率口数增长率口数增长率乾隆四十年85679756918364071283嘉庆十年965124.010927712.3922123.3854146.0道光三年1012832.71099080.3976533.214003627.8道光十九年1031401.11137172.189031-5.820435723.9资料来源:道光榆林府志卷22食志户口,这些人口数据包含口外近边遥治的人口。据表1,从乾隆四十年至嘉庆十年(1805年)的三十年间,榆林、神木、怀远、府谷四县的人口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年平均增长率,其中神木县人口增长率最高,达12.3,怀远县最低,为3.3,而与神木县相邻但并不沿边的葭县在此期间只有1.6的年增长率(注:道光榆林府志,卷22食志户口。)。沿边州县之人或迁居口外、或作为雁行人租种蒙古田亩,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生活资料,为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那些没有充分发展空间的州县的人口增长受到了限制。嘉庆十年至道三年(1823年),道光三年至十九年两个时段,榆林、神木及怀远三县都呈现出人口增长率下降的趋势,从道光三年至十九,怀远县甚至出现了年均5.8的负增长,而嘉庆十年至道光十九间的两个时段府谷县都保持了20以上的年增长率。查嘉庆、道光年间,陕北一带并无大的自然灾害发生,这说明到道光年,连同长城边外允许开垦的黑界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垦。道光年间,越界垦种事件接连不断地发生,以致道光十七年,清廷只得下令重垒界石,招内地民人移垦(注:民国横山县志,卷2纪事。)。事实上,道光年间界石以内早已是村落相望、鸡犬相闻的农业景观。至道光十九年,长城边外的村庄,神木县587个,府谷县441个,怀远县479个,共1507个,而同时这三县边内的村庄也只有1926个,二者相差无多(注:道光榆林府志,卷22食志户口。)。从人口的年增长率来看,从乾隆至道光年间,榆林府人口的增长也呈下降态势,其实该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并没有下降,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仍应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笔者推测陕北沿边这些州县的一部分人迁移到鄂尔多斯中部甚至更远的地区去了。法国旅行家古伯察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旅行见闻证实了这一推测。道光二十四年,在鄂尔多斯中部从热河到西藏的途中发现了许多汉人开凿的窑洞,但没有人居住,据当地的蒙古人讲,二十多年前,也就是嘉庆道光之间,内地汉人来此开垦,过了一段时间,由于他们随心所欲地扩大耕地,抗租并盗窃蒙古人的牛羊而被赶走(注:法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页221。)。不消说,这种情况在鄂尔多斯中部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存在着。府谷县从嘉庆十年到道光十九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6.0,显然这不是该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查道光榆林府志,在此期间府谷县的政区并未发生变化,其人口的高增长率显然不是由政区变化而引起的。与府谷县一河之隔的山西保德,土地贫瘠,清初即已形成了佣佃陕西的习俗,康熙保德州志卷三风土篇说,河曲“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随着口外的开垦,由府谷县迁居口外是其最便捷的之途,而这些迁移至府谷县口外的保德人也就归府谷县管辖,这就不难解释在嘉庆至道光时期府谷县保持如此高的人口增长率。1953年府谷县的人口数为112162(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8,页228。),而道光十九年府谷县的人口数为204357,几为1953年的两倍。这主要是由于,一道光时期,归府谷县管辖口外村庄很多,其范围深入准格尔旗内部较远,经过1949-51年的边界调整,相当一部分村庄划归了准格尔旗管辖;二自同治朝起,陕北地区屡遭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损失严重,而恢复较慢。故1953年府谷县的人口数量尚不及道光年间。在边界调整时,划归神木、榆林、横山和靖边的土地和村庄的都远较府谷县为多,因此仅有府谷县道光年间的人口数量超过了1953年。口内移民进入鄂尔多斯北部、东北部地区的时间也比较早。雍正十年规定“蒙古情愿招民人越界耕种,收租取利者,听其自便”,这些地区也开始有移民迁入垦种。乾隆年间河套东部一带的黄河河道发生变迁,达拉特旗与土默特旗发生争端,其时达拉特旗的沿黄河南岸一带已经有移民迁入,土地得到了开垦。随着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开发,该地聚集了大量的移民,管理机构也建立起来。雍正十二年,萨拉齐置协理笔贴式,乾隆四年置协理通判,二十五年改理事厅,兼辖鄂尔多斯左翼中旗、左翼后旗的蒙民交涉事务。乾隆元年,清水河置协理通判,二十五年改理事厅,兼辖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等蒙民交涉事务(注:归绥道志,卷5十二厅治考。)。雍正十二年,托克托置协理笔贴式,乾隆元年置协理通判,二十五年升为理事厅,兼辖鄂尔多斯左翼前旗等蒙汉交涉事务(注:清史稿,卷60地理志。)。这些厅初设时仅治理当地的蒙汉交涉事务,至乾隆二十五年开始兼理临近鄂尔多斯地区的蒙汉交涉事务,也说明当时鄂尔多斯东部及东北部的移民开始增多并受到了政府的注意。迁移到鄂尔多斯东北及北部地区的移民多为山西河曲、保德及偏关等地之人。河曲保德等地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保德“地偏僻且瘠薄,舟车不通,商贾罕至,民贫鲜生理,耕种而外,或佃佣陕西贸易邻境,农勤力作,而土不肥泽,遇丰年差足糊口,荒年冬储蔓青,春以谷糠,采荼杂而食之,不致死,犹愈于明季食干泥者”(注:康熙保德州志,卷3风土篇。);偏关县“于西北地势最高,苦寒特甚晋北土质干燥,气候较寒,山田高从,无川灌溉,所凭籍者雨泽耳,故晴雨稍有失时,偏成灾歉”(注:明卢承业原编,清马振文增修:偏关志,卷上风土。)。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当地的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因而早在口外开放之前就有佣工于外、贸易邻境的习俗,在边外部分土地开放后,大批的农民涌向口外;由于黄河流经此地,顺河而上,交通方便,因而来自这三县的移民首先进入鄂尔多斯东北及北部地区,而后逐渐向中部推进。鄂尔多斯西南部地区与甘肃相邻,随着黑界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