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运作机制及支撑条件研究.doc_第1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运作机制及支撑条件研究.doc_第2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运作机制及支撑条件研究.doc_第3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运作机制及支撑条件研究.doc_第4页
企业研究论文-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运作机制及支撑条件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究论文-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运作机制及支撑条件研究一、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基本情况(一)设立背景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关村就形成了知识与人才密集的格局,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领头雁和象征。目前,中关村地区集聚了包括北大、清华、中科院等著名大学和研究院所在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300余所,以及1/3以上的两院院士,形成了世界上密集程度最高的科研群体。1983年以后,随着科研人员的走向市场,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开始成长起来,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电子一条街”,进而带动了中关村地区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中关村发展过程中,北京市政府深切地感到资金不足问题已成为发展的严重桎梏。为此,早在1998年就设想成立一个类似于证交所之类的机构以吸引外部资金。但是由于北京所处的特殊地位,加上当时正处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敏感时期,这一构想尚未成型便胎死腹中。2000年5月,经市政府有关部门多次讨论研究,决定由北京市科委等18家理事单位牵头,出资1300万元成立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该中心被定性为非赢利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业务内容则定位于促进中关村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中心以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技术创新型企业产权为主要交易对象,力求通过提供信息、场地、咨询等各种服务,在中关村乃至整个北京地区建立起技术资本之间良性循环的机制。(二)发展现状中心成立两年多以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仿照证交所设置了交易大厅、大型电子显示屏幕和电脑交易室;在管理制度方面,设计了三级会员制、交易项目推荐人入场制和一整套交易规则;在业务网络方面,一方面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合作关系,彼此交换资源信息和提供异地交易服务;另一方面联系国内各类投资服务机构,与银行、保险公司、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九大类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交易方式上,则尝试了全员项目经理、项目推介会等。尽管中心管理人员在改进交易方式、促进交易量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中心运行的状况并不乐观。自开业到2002年初,中心累计交易项目仅157个,实现交易额30亿元,而且其中真正由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撮合完成的交易额微乎其微;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到2001年底累计已经交易项目3000多个,完成交易额1000亿元(双向统计),两者差距明显。此外,交易中心自成立以来员工一直处于不稳定状况,人员流动频繁,中心的吸引力和活力明显不足。总的来看,技术交易中心没有达到成立之初设定的目标。到2002年4月,中心累计收到市科委拨款1380万元,累计实现收入124万元(主要是会员缴纳的会费),累计支出1300万元,账面余额200万元,仅相当于中心1年的维持费用。由于会费无法继续收取,交易能够带来的服务收入又很少,而原来免费借用海龙大厦两年的期限又已到期,中心已经面临资本金耗尽、难以为继的生存困境。(三)关于中心的改制由于中心在成立之初就没有明确独立法人地位,无法按照市政府“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运行,因此中心在成立不久即开始了改制尝试。到目前为止,改制已先后进行了四次。第一次改制发生在2000年7月,目的是获得独立法人资格,这次改制没有成功;第二、三次改制的重点都是在获得法律地位的基础上引进外部资本,但由于种种原因,改制仍然没有成功;第四次改制开始于2002年上半年,核心是对中心进行公司制改造,并通过改制实现业务的整合重组。到目前为止,这次改制已基本完成。二、与其他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所的比较近年来各地设立的从事技术产权交易的机构已达数十家,但经营状况大多不佳。在同类机构中,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最为突出。自成立以来,一直呈蓬勃发展势头,2001年成交项目数和交易额分别是上年的4倍多和3倍多。从成立到2002年6月的两年半间,共完成技术产权交易合同4070多宗,实现交易总额1431亿元,其交易额超过其他全部交易所(中心)的总和,是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交易量的十几倍。与上海等地的技术产权交易所相比,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优势是拥有“中关村”这一世界知名品牌,大量代表着中国最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集中于中关村地区。北京又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大量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但是交易中心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劣势:首先,定位和职能不清。从名称上看,上海、深圳等地均称为“技术产权交易所”,强调的是产权交易,上海市更是以政府法规的形式将交易所明确定性为“资本市场”,使之成为掌握大量技术信息的、从事资本交易的专门场所;与之相比,北京却将这一机构命名为“技术交易中心”,与原有技术交易市场界限不明。尽管在设立之初北京市政府对交易中心的职能给出了定义,希望它成为“提供技术信息的场所、提供技术需求的场所、提供资金信息的场所、发布政府采购和科技招标信息的场所、技术及产权交易的场所”,但从罗列的诸多职能中,仍然看不清技术交易中心究竟是定位于资本市场还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市场。其次,缺少独立法人地位。交易中心成立至今,都未能取得法人资格。这种法人地位的缺失给交易中心开展业务造成了很多困难。第三,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各地技术产权交易所的运作实践表明,政策支持力度大的交易所的运作效果明显优于支持力度小的交易所。由于政府重视不够,北京技术交易中心仅在开办资金和税收方面得到了支持,支持力度明显不足。第四,最重要的是,交易中心缺少资源和协调资源的能力。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既然定位于“技术”,那么掌握大量的技术资源就在情理之中。但交易中心恰恰缺少技术资源。从体制上看,北京设有技术交易促进中心、技术市场与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三套机构,此外还设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目标的不一致和管理体制的不统一,使得这些机构之间很难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限的科技资源被分割和分散化。同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相比,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连科委内部的资源都协调不了,更谈不上协调财政、税务、工商、外贸等其他政府部门了。三、中关村技术交易所未来运作机制的框架构想(本报告将侧重对中关村技术交易中心的组织体制、治理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因为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至于具体的经营制度和交易方式设计,则不在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一)几个基本前提从我国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未来的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具有以下几个特性:第一,不完全经济性。加快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北京市、而且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特别在加入WTO以后,能否尽快取得技术和产业上的制高点,更是决定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对于这样一个不具备完全经济属性的机构,要求其完全“市场化”运作是不合理的。第二,经济上具有外部效益。由于交易所通过提供服务而改善高成长型和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环境,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活动,有利于将中关村地区丰富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对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和地区竞争力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这类有组织的交易活动具有较大的溢出效益,不能仅以其经营上的盈亏来判断组织本身的成败。第三,本质上是一个资本交易的市场而不是技术交易市场。关于技术和资本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存在着模糊认识。不少同志认为,技术是第一要素,可以用高新技术来吸引资本。在实践中,就表现为试图通过组建技术交易中心来带动资本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入。诚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但在科技成果商品化问题上,不可教条地套用。笔者认为,在资本与技术的关系上,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只能以资本带动技术,而不能以技术带动资本。理由有三:一是资本的本性使然。资本的天性就是将本求利,资本是否愿意和技术结合,并不取决于技术的水平,而是取决于这个技术能否使资本增殖。二是高新技术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准确鉴别,难度和成本相当大。因此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要看产品的市场表现。三是实践表明,以技术带动资本的做法已经失败。典型事例是,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