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ppt_第1页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ppt_第2页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ppt_第3页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ppt_第4页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上),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一、古书注解的概念,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古注”的类型包括注、传笺章句集解疏、音义。 “古注”的重要性沟通古今的桥梁,二、古书注解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第一,古书注解产生于先秦时期(先秦萌芽时期。尔雅产生为标志。) 古注的工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 在先秦的传世文献里,还保留着“传”、“解”、“说”、“记”等古注形式,如管子 韩非子等就保留了很多以“传”、“解”、“说”、“记”命名的篇章. 一些常用的古注术语也大体具备,如“谓之”、“曰”、“言”、“之为言”、“犹”等。,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先秦的理由,我认为,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先秦. 先秦注解古书的名称为:说解喻等.如管子以“解”名篇的有5篇,都是说解前面相关篇章的,其体例是正文(即经)和注解的文字分开,各自成篇. 而韩非子中注解古书的主要有2篇,如解老 喻老;另有注解其他摘抄文字,以“说”名篇,如内储说上下, 外储说左上下,右上下,其体例则是正文(即经)和注解合在一起, 后汉书徐防传记载东汉徐防在上疏中云:“臣闻诗书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徐防是东汉著名儒家学者,专治五经,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其说比有根据.,尔雅大部分内容出现在先秦.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 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 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 整理加工而成。 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儒家七十子之徒,于先秦古书多有注解. 汉书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七十子之徒所论。”,尔雅成书时间,西京杂记(作者疑为葛洪 ): 郭威,字文伟,茂陵人也,好读书,以谓尔雅周公所制。而尔雅有张仲孝友。张仲,宣王时人,非周公之制,明矣。 余尝以问扬子云(扬雄字子云),子云曰:孔子门徒游夏之俦所记(俦音酬,辈也。游,子游。夏,子夏),以解释六艺者也。 家君以为外戚传称:史佚教其子以尔雅 。 尔雅 ,小学也。 又记言: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 。 尔雅 尔雅之出,远矣。 旧传学者,皆云周公所记也。 张仲孝友之类,后人所足耳。,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 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谈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 尔雅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东汉郑玄 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郑玄经学成就,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高密市人,为汉尚书仆射郑崇八世孙,东汉经学大师、大司农。 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 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第三,魏晋时期,出现“义疏体”的注释形式,以及“集解体”的注释书。 流传下来的古注有: 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范甯春秋榖梁传集解, 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 皇侃论语义疏,裴松之三国志注, 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 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等。,第四,隋唐时期,出现了奉诏官修的五经正义和一些私家著述的经疏。 代表人物:孔颖达 重要的古注有: 孔颖达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以上统称五经正义 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又名玄应音义)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勛春秋榖梁传疏, 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 颜师古汉书集注,李贤后汉书注, 杨倞荀子注,李善文选注,孔颖达经学成就,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 是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由于他的五经正义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从而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他是一个对中国经学具有总结和统一之功的大经学家。,第五,宋儒注经,重义理阐发,轻文字训诂,形成经学史上的“宋学学风”。 代表人物:朱熹 其注释特点在于: 一方面继承前代训诂成果,另一方面从作品的语言出发,反复体会文意,后做出解释,纠正了汉唐古注中的某些错误。 比较重要的古注有: 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奭孟子疏。 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注, 洪兴祖楚辞补注,南宋时人们把以上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勛的九种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第六,元明时期,是古书注解的衰落期, 主要注解有: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第七,清代是经学注释达到登峰造极的时代。注释书籍不胜枚举。 其特点是: 反对宋人空疏义理学风,倡导汉代重考据重语言实际的朴学学风,并在研究方法和成果上大大超越汉唐旧注。 在研究方法上,清儒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注释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在研究成果方面,对前代的辞书和集注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产生了一批各类辞书的注疏精品,重要的古书注解: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孙诒让周礼正义, 梁玉绳史记志疑, 邵晋涵尔雅正义, 戴震方言疏证, 王念孙广雅疏证, 王先谦释名疏義證补,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阮元十三经校勘记等。,三、古注的别称,古人注书,名称多种多样。 或叫“传”(如毛诗诂训传), 或叫“注”(如东汉郑玄周礼注), 或叫“笺”(如东汉郑玄毛诗笺), 或叫“诂”(如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或叫“解”(如三国韦昭国语解), 或叫“章句”(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或叫“音义”(如唐陆德明尚书音义), 或叫“疏”(如唐贾公彦周礼疏), 或叫“正义”(如唐孔颖达尚书正义), 或叫“补注”(如清王先谦汉书补注), 或叫“集注”(如唐颜师古汉书集注), 或叫“集解”(如三国何晏论语集解), 或叫“集释”(如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等等。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一)传,“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但是这和我们一般所说的用于注释的“传”性质不同。,(二)笺: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笺”本来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这就是说,郑玄所以称笺不称注,有进一步“表明毛意”,“遵畅厥旨”,且有表示自谦的意思。 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都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与补充。,(三)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注,流注、注明的意思,用在注释古书时,是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另外,“注”还可以是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和“郑笺”。,(四)疏,“疏”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注解方法。它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古人的注解作注解。 “疏”是疏通、疏解之义,因此“注疏”通常都是先注后疏。 例如 周礼注疏是汉郑玄作注,唐贾公彦疏; 尔雅注疏是晋郭璞作注,宋邢昺疏。,(五)正义,“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或者说为经书的传注作官方的注释,作为考取士人的标准。“疏”也可以叫“正义”, 如 孔颖达五经正义,就是为五经分别作的疏。 因为这是孔颖达奉皇帝之命作的疏,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材料,所以称“正义”。,(六)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分析章节句读的意思, 它是在训释名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注释方式。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句意,分析其中的含义。章句于每章之末还有章旨,总括该章主旨。 如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 “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许行蔽道,同之君臣。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七)集解、集注、集释,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十三经注疏,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四、先秦经书注解的体例,下面我们举出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 (注疏一般都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为了保存原样,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标点),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 同(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 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 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之贯女莫我肯顾 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 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 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笺云逝往 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 反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笺云爰 曰也 (疏) 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 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 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 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陆机(疏) 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 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 言也 伐檀三章章九句,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即毛亨的毛诗诂训传)(如“贯事也”), “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即郑玄的笺), 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 。 “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部分。 十三经注疏里的诗经305首诗歌,每篇诗歌正文之前是毛诗序,正文之后是题目章数句数,如硕鼠正文之后题“硕鼠三章章八句” 伐檀正文之后题“伐檀三章章九句”,点明篇题章数和每章的句数.,宋代以前,注疏分开;宋代以后,注疏合一,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 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 如 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 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 (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 接着就考证名物, 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说 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 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 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 也有序里没有提到的,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现某人时用全名,以后只用他的姓。,注解的常见四种情况,第一,释词。 如何晏注论语“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马融就只注释了“子”字。,第二,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如前例郑笺对“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两句作了串讲:“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 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 又如上例“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第三,释词并串讲。 这是头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如上例“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第四,通释全章大意。 如现在流传的汉赵岐注宋孙奭疏的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 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要想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之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术语。,经书的注解术语,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而且可以用来辨析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1.曰,为,谓之 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用来解释的内容放在前面。,如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论语学而引此)。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饥”与“馑”是同义词, “切”“磋”“琢”“磨”是近义词, 注释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 在注释并区分这类同义词或近义词时,既可用“曰”,也可用“为”,也可用“谓之” 可见“曰”“为”“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这种“曰”“为”“谓之”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叫做”。,2.谓 (“谓”和“谓之”不同),位置上之差别很明显: 用“谓之”时,被释词在其后,用“谓”时,被释词在其前。二者位置刚好相反. “谓” 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时才用它。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3.貌,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朱熹注:“沃若,润泽貌。” 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 何晏注:“莞尔,小笑貌。”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何晏注:“循循,次序貌。” 这种“貌”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