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pt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pt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pt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pt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讲: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叶群英,导 论,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的文化成就。如何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方向性大问题。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努力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也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文化”概说 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说 三、课程安排,一、文化概说 1、“文化”的本义 中文“文化”一词,由“文”和“化”两个单字组成,这两个字产生得都很早。,何谓“文” ? “文” 最早见于殷商武丁时代的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故“文”即“纹”,本义为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 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称布纹。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画在甲骨上的纹,刻画在陶器上的纹,刻画在青铜器上的纹,何谓“化”? “化”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改易、生成、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如易系辞下:“天地絪缊,万物化醇。” 庄子逍遥游:“化为而鸟,其名曰鹏。” 从字形看,“化”字由一正一倒两个人组成,而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悖,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故“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这里的“文”,即从纹理之义演化而来。日月往来交错文饰于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规律。同样,“人文”,指人伦社会规律,即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纵横交织的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构成复杂网络,具有纹理表象。 这段话说,治国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在此“人文”与“化成天下”紧密联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确。,“文化”在古汉语中作为单一概念联用,大约始于西汉,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如: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文选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现代汉语中的“文化”,却是19世纪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 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 culture,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祀、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西文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涵义较为宽泛。 中、西文“文化” 的共同点:都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文化的定义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文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原始文化,1871) 。 此后,西方学者纷纷给文化下定义,至1951年西方学者对文化已有164种定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文化热,文化的定义越来越多,据说目前已有500多种,我们今天使用“文化”一词时,其意义也很广泛。最普通和常用的指的是“一般知识”,如学文化;还指“文明”或“修养”,如言行粗鄙,会被说成没文化;对个人来说,文化水平,或文化程度是指学历,即知识掌握的多少和深浅。作为职能机构,文化部门管辖的是文学艺术、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各种文物。作为专门术语,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在社会科学理论中,人们认为经济、政治以外的都叫文化,即意识形态。也有人认为凡是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在文化范围之中。,文化究竟是什么?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大家一致接受、没有争议的确切定义。 相对来说,辞海的解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文化,从广义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本课程采用的就是以上关于广义文化的说法。,3、文化与文明 古汉语中,“文明”的出现早于“文化”。 尚书尧典赞美虞舜:“睿哲文明”,孔颖达注:“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周易乾卦:“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注:“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现代汉语的文明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指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以个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为标志。 总的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则是这两种成果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产物。,4、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态文化层: 又称物质文化,指的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如农业、纺织、建筑、车船等。它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它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制度文化层 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 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带有精神文化的深刻烙印。,行为文化层 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补遗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性定势,它以民风、民俗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正如古人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行为文化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进步,随着外来文化的刺激影响,特别是随着精神文化的更新转变,行为文化又是常新的,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心态文化层 又称精神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乃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前者指尚未加工整理的大众心理,如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般愿望、风尚等。 后者指经过系统加工整理的社会心理,是经过归纳、整理和定性了的信仰、观念、思想等,表现为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物化形态。,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虽属文化的不同层次,但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推动。,5、文化的特点 时代性 地域性 民族性 阶级性 同一性,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主要是说文化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时代性的动态进程。文化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时代文化。 文化的时代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承传性和变异性。通过世代承传积累,人类文化才日益丰富;通过不断变异更新,人类文化才不断进步。,地域性与民族性 所谓地域性与民族性,是说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语言文字都不相同,它反映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 应该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允许不同文化合法地存在,而不能用一种文化强行“统一”其他文化。否则即是“文化侵略”。,阶级性 所谓阶级性,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不同阶级也有自己不同的文化。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具有不同阶级倾向的文化成分的对立统一。 应该强调,不是所有文化都有阶级性,有些文化领域是全人类共享的,如语言、科技等;有些文化领域在阶级出现以前就已存在,阶级出现以后才被打上阶级的烙印,如艺术、宗教、道德、习俗等;有些文化领域则完全产生于阶级出现以后,阶级性特点显著,如法律、制度等。,同一性 包括两个方面,即超自然性和超个体性 。 前者指一切文化成果必然留下人的痕迹,打上人的烙印。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经过人类加工、修饰、整理和改造的自然物是文化。 土不是文化,土墙是文化; 石头不是文化,经过原始人打磨的石头是文化; 黄山的山峰、松树本来不是文化,但是被人叫做“鲫鱼背”、“迎客松”、“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后,成为旅游胜地,则属于文化。,后者指文化靠社会群体传承、积累和延续,故文化是为人类社会成员共同接受、共同拥有的,不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属文化。 此外,文化尤其是语言文字、精神文化不是人们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经过学习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人类个体天生具有学习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聪明)是可遗传的,但是语言文字和精神文化不可遗传,须经学习而代代相传。一个儿童就像一张白纸,放到哪种文化氛围中,就染上哪种文化的颜色。,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1、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中国”:“中国”最初并不具有国家实体的含义,而只是一个地域概念。最早出现在西周铭文上。“国”本义是城邑,“中”是中心。由于居住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夏人处在地望的中心,故最早的中国指夏人所居之城,指以洛邑为中心的地区。夏人就是中国人。说文:“夏,中国之人也。”随着华夏族及后来汉族活动范围的扩大,中国一词所包含的范围也在扩大。中国版图从黄河中游发展至黄河下游、江汉流域、今华北大部,故有了九州、华夏、中华等其他说法。中国之外就称作四夷、四方、四国。西周以后,无论谁占据中原,都以“中国”自居,即便是少数民族也不例外。,中国一词虽历朝沿用,却没有一个朝代以中国为国名。直至明清之际,传教士称明、清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从此中国才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共同体,故各民族所创造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区域文化都是中国文化 。,“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且具有根本性的事物、行为、制度、信念的总和。传的本义是驿,引申为传授、延续、继承、相传。统的本义是蚕茧的头绪,段玉裁称为“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引申为纲要、根本,世代相承和彼此联系的事物。传统作为单一概念是在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正是取了传的相传、继承和统的根本之意。传统是过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就摆在人们面前,人们不得不接受。但传统又是可以转变的,在作为主体的人面前,它又是被动的,可更新的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个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 着一个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通常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创造的旧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中国地理的第一大特点是四周都有天然阻隔、相对封闭:西部有帕米尔高原,西南有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北部是广阔无垠的草原和沙漠,东部及东南是广阔的海岸线。 第二大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 第三大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各地干湿冷暖差别悬殊。,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自然地理的区域差别,在客观上构成了中国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共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是文化的封闭性大于开放性。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既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使中国长期维持了在一统局面并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同时也易使自我陶醉、自我封闭的观念蔓延。,经济基础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的经济形态是农耕经济,农业给古都的中华民族提供了基本的衣食之源,创造了相应的文化环境,规定了特定的政治道路,同时还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畜牧业、手工业和商的发展面貌。因此,农业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中国传统农业的特点:一是成就突出,起步早,水平高,发展稳定且从未中断;二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是其主要形式;三是精耕细作,农桑结合,粮棉结合,集约化程度高。,影响: 长期的农耕生活和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一方面养成了中国人安土重迁、安分守己、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并由引培养了中华民族对乡土的眷恋和对故国的深切情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因此限制了中国人的视野,影响了对外的扩展与开放。,创造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以汉族为主的中国所有民族的人民,即中华民族包括历史上延续至今和已经消亡了的民族。,社会政治环境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宗法制度的长盛不衰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高度发达。 宋代以后,原封不动地恢复宗法制度已不可能,在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修族谱、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家庭制度的具体内容被人们逐渐接受下来,其影响至今犹存。 而在皇帝独裁、君主专制的政治环境中,臣民的自由被剥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这就形成了中国人迷信、服从权威的心态。,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宠杂、包罗万象,因此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看法存在很大分岐。大体可以总结如下: 一是崇尚统一,追求稳定。 (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 二是伦理至上,群体至上。 三是尊老尚古,贵中尚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