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doc_第1页
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doc_第2页
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doc_第3页
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doc_第4页
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 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导则(试行) 20140101发布实施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 发布前言为提升我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质量,预防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规范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在遵守国家规范、技术规程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市政工程的特点,主要研究工程完工后常见的、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缺陷的质量通病防治,并借鉴国内外其它城市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办法,编制发布青岛市市政道路桥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导则,规范质量通病治理工作,提高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水平。本导则配合相关国家规范及技术规程实施,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本导则自2014年01月01日起在青岛市行政区域内市政道路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施行。本导则由青岛市市政工程管理处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第七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德县路23号,邮政编码:266001)。目 录1 总 则12 基本规定23 道路工程43.1 检查井周边路面破损、沉陷、井盖位移43.1.1 现象:43.1.2 成因分析:43.1.3 预防措施:43.1.3.1 设计43.1.3.2 施工43.1.3.3 监理53.1.4 治理措施:53.2 管线沟槽处路面沉陷、纵横裂缝53.2.1 现象:53.2.2 成因分析:53.2.3 预防措施:53.2.3.1 设计53.2.3.2 施工63.2.3.3 监理:63.2.4 治理措施:63.3 路面车辙、拥包63.3.1 现象:63.3.2 成因分析:63.3.3 预防措施:63.3.3.1 设计63.3.3.2 施工73.3.3.3 监理93.3.4 治理措施:93.4桥台背后下沉、跳车103.4.1 现象:103.4.2 成因分析:103.4.3 预防措施:103.4.3.1 设计103.4.3.2 施工113.4.3.3 监理113.4.4 治理措施:123.5路缘石前倾后仰、弯道不顺123.5.1 现象:123.5.2 成因分析:123.5.3 预防措施:123.5.3.1 设计123.5.3.2 施工123.5.3.3 监理123.5.4 治理措施:133.6人行道板松动、碎裂、沉陷133.6.1 现象:133.6.2 成因分析:133.6.3 预防措施:133.6.3.1 设计133.6.3.2 施工133.6.3.3 监理143.6.4 治理措施:144 桥梁工程154.1墩柱顶端裂纹、碎裂154.1.1 现象:154.1.2 成因分析:154.1.3 预防措施:154.1.3.1 设计154.1.3.2 施工154.1.3.3 监理154.1.4 治理措施:154.2桥梁支座病害154.2.1 现象:154.2.2 成因分析:164.2.3 预防措施:164.2.3.1 设计164.2.3.2 施工164.2.3.3 监理174.2.4 治理措施:174.3桥面铺装平整度不好174.3.1 现象:174.3.2 成因分析:174.3.3 预防措施174.3.3.1 设计:174.3.3.2 施工:174.3.3.3 监理:174.3.4 治理措施:174.4桥梁伸缩缝病害184.4.1 现象:184.4.2 成因分析:184.4.3 预防措施:184.4.3.1 设计184.4.3.2 施工194.4.3.3 监理194.4.4 治理措施:194.5桥梁排水设施不畅通194.5.1 现象:194.5.2 成因分析:194.5.3 预防措施:194.5.3.1 设计194.5.3.2 施工204.5.3.2 监理204.5.4 治理措施:204.6混凝土外观缺陷204.6.1 现象:204.6.2 成因分析:204.6.3 预防措施:214.6.3.1 设计214.6.3.2 施工214.6.3.3 监理215 地下通道工程225.1主体结构开裂、渗漏水225.1.1 现象:225.1.2 成因分析:225.1.3 预防措施:225.1.3.1 设计225.1.3.2 施工235.1.3.3 监理23条文说明251 总则262 基本规定273 道路工程303.1检查井周边路面破损、沉陷、井盖位移303.2管线沟槽处路面沉陷、纵横裂缝303.3路面车辙、拥包313.4桥台背后下沉、跳车343.5路缘石前倾后仰、弯道不顺353.6人行道板松动、碎裂、沉陷354 桥梁工程364.1墩柱顶端裂纹、碎裂364.2桥梁支座病害364.4桥梁伸缩缝病害365 地下通道工程375.1主体结构开裂、渗漏水371 总 则1.0.1为提升青岛市市政工程建设质量,预防市政工程质量通病的发生,规范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中所称质量通病主要指城市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完工后常见的、影响安全和使用功能及外观的相关质量缺陷。1.0.3本导则适用于青岛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市政工程。 1.0.4本导则提倡在通病防治活动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科学管理方式;同时应加强对施工及现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1.0.5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满足设计文件、合同文件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及国家、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2 基本规定2.0.1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应按各自职责履行本导则的规定;建设单位应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不得随意压缩工期,若确需赶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2.0.2设计单位应提出质量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将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列入审查内容。2.0.3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通病防治工作列入监督工作重点。2.0.4建设单位在组织市政工程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相关资料:1 参建各方签署的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2 施工单位提交的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3 监理单位提交的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2.0.5道路管线管理规定1 道路工程的建设单位应统一综合协调、管理道路范围内的各专业管线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各专业工程单位应服从其管理。2 各专业管线工程的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的统一规定,其管位、管线走向、埋深规划应符合相关规定,管位设置应尽量避让机动车道。3 道路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牵头组织召开各专业管线工程施工协调会,明确各单位的相互关系、落实施工进退场时间、工序交接验收及相关责任。4 各专业管线沟槽的回填工作宜由管线产权单位委托本工程的市政道路施工单位完成,回填费用及相关措施费用由管线产权单位承担;若各管线施工单位具备相应市政施工资质,可自行回填沟槽,回填方案需经道路建设单位审批,其回填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并由市政道路的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验收。2.0.6建设单位1 在开工前组织制订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2 定期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和解决质量通病防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3 将通病防治工作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2.0.7设计单位1 在工程设计中应提出技术可行、经济适用的质量通病防治专项要求。2 将通病防治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措施向有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参与通病防治工作。2.0.8施工单位1 编写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经监理单位审查批准后实施。2 根据批准后的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对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样板引路。3 及时记录、收集和整理通病防治的方案、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4 做好原材料、构配件进场和工序质量的报验工作。在采用新材料时,除应提供产品合格证、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必要的检测复试。5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完成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报告。2.0.9监理单位1 在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编制中应对通病防治工作提出专项要求。2 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提出审查意见。3 总监或总监代表应参加施工单位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施工方案的技术交底会。4 督促施工单位按通病防治施工方案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检查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和组织措施。5 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的施工实施旁站监理,并做好监理记录。6 在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验收时,严格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检查和验收。7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平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整改到位。8 工程验收前应完成市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3 道路工程3.1 检查井周边路面破损、沉陷、井盖位移3.1.1 现象:道路工程竣工通车后,检查井周围受到车辆行驶的影响,路面出现开裂、破损、拥包、沉陷等病害,井盖与路面高差过大及井座位移失稳等现象。3.1.2 成因分析:1 检查井混凝土基础浇筑带水作业、振捣不实、强度不足及地基承载力不足等。2 检查井材质不合格、砂浆未按配合比拌制、砂浆不饱满及强度不足等,造成井体特别是靠近路面的部分强度不足。3 检查井周边回填土材质差、分层过厚、工作坑工作面较小、压实度不足;回填压实不对称。4 井周开挖工作面不足、开挖时破坏原路面结构、松动土石清除不彻底、混凝土浇筑不密实、养护不规范造成强度不足,井圈安装时与路面高差过大。5 井壁及管道接口渗水,使路基软化或淘空,加速下沉。3.1.3 预防措施:3.1.3.1 设计1 各类管线检查井设置宜避开公交港湾站台和路口渠化段。2 检查井基础和墙身应根据地基承载力、荷载等情况进行专项设计,检查井基础宜与管道基础连成整体。3 检查井各项技术要求均应满足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3.1.3.2 施工1 施工前,须按设计图纸做好放样工作,检查井标高应准确。2 检查井地基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遇有松软地基、流砂等特殊地质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报监理、业主等审批。3 井盖座调整安装应在沥青上面层施工前进行,根据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确定开挖深度和平面尺寸。4 采用切割机割缝,挖除井周加固范围内的路面结构,机械破碎时严禁扰动周围路面结构。路面结构预留小部分进行人工凿除,严禁撬动沥青面层,保证槽壁直顺、整齐。5 安装钢筋网前将基底清理干净,应与井口位置吻合,保证保护层厚度。井壁周围采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找平,并养护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严格控制井盖座标高,复核检查井位置的纵横坡,确保其与路面高差符合现行规范要求。6 在铺筑沥青混合料前,须在井壁涂刷粘层沥青再铺筑面层,压实后,宜用热络铁烫密封边,以防井壁渗水。3.1.3.3 监理1 检查井施工质量应作为道路施工重点质量监控对象,检查井井室、井筒、井盖的施工,应作为监理旁站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2 检查井基坑开挖完成后,基底地质情况为必检项目,应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认。3 井周每一层回填材料压实成型并经检测合格后,要经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认方可进行上一层回填土施工。4 井座周边混凝土浇注过程应随时带线检查井座高差,确保井座与路面高差在5mm以内。5 应监控开挖,清除井口位置路面结构材料时,不得扰动周围路面结构。6 其他各项技术要求均应满足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3.1.4 治理措施:对已经出现的各种检查井周边路面破损、沉陷、井座位移等病害,均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3.2 管线沟槽处路面沉陷、纵横裂缝3.2.1 现象:管线沟槽处路面出现沉陷、纵横裂缝、局部破损等病害。3.2.2 成因分析:管线沟槽回填材料不合格、带水回填、超厚回填,压实度不符合设计要求。3.2.3 预防措施:3.2.3.1 设计1 在设计中明确管道基础承载力要求。对地质情况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提出相应地基处理措施。2 在常年地下水位下的填筑材料宜采用透水性材料。3 沟槽顶部边缘宜设置土工格栅。4对埋地敷设的硬聚氯乙烯管、双壁波纹管等化学建材类管道,设计中应明确管材的环刚度要求,且管顶设计覆土层厚度不得小于70cm(不含道路结构层),当达不到70cm时,应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5雨污水支管不宜埋入道路基层内,当雨污水支管处于道路基层内时应设计360混凝土包封;对于管顶距离路面基层顶面的回填高度小于30cm的过路沟槽,应使用素混凝土回填。6沟槽回填材料及压实度应满足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的要求。3.2.3.2 施工1 沟槽开挖前,应落实排水措施。管道安装及回填时沟槽内应无积水。2 施工要点均应按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执行。3.2.3.3 监理: 1 对不同回填材料要分别见证取样。2 应检查回填材料及回填层压实度保证其符合设计要求。3 监理要点均应按青岛市城市道路检查井技术导则执行。3.2.4 治理措施:对已经出现的各种管线沟槽处路面沉陷、纵横裂缝等病害,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加固处理。3.3 路面车辙、拥包3.3.1 现象:路面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轮迹处下陷,轮迹两侧往往伴有隆起,形成纵向带状凹槽。在道路交叉口、公交港湾车站及实施渠化交通、陡坡路段或停刹车频率较高的路段较易出现。3.3.2 成因分析:1 沥青混合料热稳定性不足。矿料级配不好,细集料偏多,集料未形成嵌锁结构;沥青用量偏高;沥青针入度偏大,在夏季气温较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引起的水平力。2 路床或基层强度不足,在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剪切破坏。3 面层摊铺时,底层未清扫或未喷洒粘层沥青,致使路面上下层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铺出现离析,局部细集料集中。4 陡坡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而形成拥包。3.3.3 预防措施:3.3.3.1 设计1 路面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变速移动荷载的动效应、提高抗剪能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2 沥青材料可根据需要选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或SBS改性沥青,石油沥青宜选用70号,SBS改性沥青宜选用不低于ID号沥青,骨料宜选用间断级配形成嵌锁结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中尽量减少细集料的用量。3 公交车站应具有平整、耐久、抗压、抗推移及抗车辙等特点。1)根据公交车辆轴重和公交车辆对基础设施的使用次数,根据道路建设条件合理选择加厚基层等处理方式。2)公交车站和重载交通路面面层宜采用三层,结构形式根据交通量情况确定,宜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作为公交车站上面层和中(下)面层,添加抗车辙剂,港湾式公交车站宜采用刚性基层。4 一般道路交叉口路面结构应采用相交道路中等级较高的道路路面结构形式,面层宜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5 预防治理范围应包括城市快速路、主干道的交叉口、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车站;城市主要区域的次干道、支路的交叉口、公交专用车道、公交车站,立交桥引道渠化交通的路段。1)交叉口范围:采用渠化交通时,为交叉口中心至渠化段结束处;未进行渠化时,为交叉口中心为基准向四周延伸80120m。2)公交车站范围:港湾式停靠站站台内。 6 道路结构组合设计时,沥青面层每层的厚度不宜超过混合料集料最大粒径的4倍。3.3.3.2 施工1 集料粗集料应采用反击破碎机轧制而成,石质坚硬、清洁、不含风化颗粒、近立方体颗粒的碎石,粒径大于2.36mm;细集料应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符合相应级配要求,不得采用没有除尘工艺生产的石屑,石质宜与粗集料相同,严禁采用采石场下脚料。2 填料(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矿粉,拌合机回收粉尘作为矿粉使用时,不得超过填料总量25%。3 沥青每批次沥青材料应附质量保证书和质量检测说明书,沥青搅拌站应对每批次到场的沥青材料进行检查验收,并留样备用。4 热拌沥青混合料热拌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应按照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三个步骤进行,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各单位应高度重视生产配合比的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生产,以提高设计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5 在摊铺沥青混合料面层前,下层表面应清扫干净,均匀洒布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结。6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碾压。1)生产 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应采用大型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搅拌机,生产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配有打印装置,具备二级除尘装置。 搅拌机的振动筛规格应与矿料规格相匹配,最大筛孔宜略大于混合料的最大粒径,其余筛的设计应考虑混合料的级配稳定,不同级配的混合料必须配置不同的筛孔组合。 应按配合比设计三个阶段要求组织生产,每台搅拌机均需要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和试拌工作,通过试拌工作以研究搅拌机的操作方式,例如上料速度、搅拌数量与搅拌时间、搅拌温度等,并验证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和各项技术指标,确定生产用的配合比。 每天均应对每台搅拌机所拌混合料取样进行马歇尔试验和抽提(沥青用量)试验,其各项技术指标应满足规范要求。 搅拌机控制室要逐盘打印沥青及各种矿料的用量和搅拌温度,随时在线检查矿料级配和油石比,每天结束后,用搅拌机打印数据对沥青和各种矿料的总量进行分析,计算平均施工级配和油石比;并与路面设计厚度进行校核。2)摊铺 沥青混合料摊铺应采用性能优良的摊铺设备进行机械摊铺。 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应加强基层清理工作,确保符合质量要求。 一台摊铺机的铺筑宽度不宜超过7.5m;超过宽度时,宜采用两台或更多台数的摊铺机前后错开10-20m呈梯队方式同步摊铺,两幅之间应有30-60mm左右宽度的搭接,并避开车道轮迹带,上、下层搭接位置应错开200mm以上。 为确保较高的初始压实度,在确保集料不被振碎的情况下,摊铺机夯锤应尽量调整到较大的振级,尽量提高摊铺后路面碾压前的初始密实度。 摊铺遇雨时应立即停止施工,并清除未压实成型的混合料,料车上遭雨淋的混合料应废弃,不得用于沥青路面施工。3)碾压 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及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的碾压步骤,以达到最佳碾压效果。 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在不产生严重推移和裂缝的前提下,初压、复压、终压都应在尽可能高的温度下进行。 热拌沥青混合料路面应待路面完全自然冷却,表面温度低于50后,方可开放交通。7 其他技术要求均应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及青岛市城市道路沥青混合料技术导则执行。3.3.3.3 监理1 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三个阶段工作严格把关,审查各阶段的试验和检测报告,并做好沥青混合料的见证取样及抽检工作。2 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旁站监理,前、后场监理人员至少各有一人。其中后场主要是对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各料仓比例、混合料成品进行监督,严禁搅拌机操作人员随意更改生产配合比和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前场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应对摊铺厚度、摊铺速度、摊铺碾压温度、碾压组合方案等施工工艺进行监督检查,严禁施工单位随意调整更改施工工艺。3 严格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和本导则的要求检查施工单位各项试验报告和检验记录,对施工各阶段的质量进行检查、控制、评定,试验抽检工作应委托有相关资质的试验检测单位进行,严禁直接采用施工单位试验检测数据。对质量达不到设计及规范要求的,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4 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易出现病害部位的施工现场旁站。3.3.4 治理措施:1 如仅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10cm 厚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刨,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Lm2粘层乳化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2 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刨,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0.6Lm2的粘层乳化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3 若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但其层厚不得小于15cm。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4 凡由于沥青混合料本身级配偏细,沥青用量偏高,或者上下层粘结不好而形成的拥包,应将其完全铣刨掉,并低于原路表,然后待开挖表面干燥后喷洒 0.30.6Lm2粘层乳化沥青,再铺筑热稳定性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至与路面平齐。当拥包周边伴有路面下陷时,应将其一并处理。3.4桥台背后下沉、跳车3.4.1 现象:由于桥头路基与桥涵在施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了不均匀沉降,致使桥头路面不平顺,产生了较大的沉降差,在车辆经过时,桥头产生跳车现象,影响了行车的舒适性,严重时将限制运行速度,危及行车安全。桥台跳车主要分两种:(1)有搭板上、下桥跳车:桥台台后设搭板,车辆上下桥呈上、下坡,“跳车”有过程,车辆处于超重、失重状态。(2)无搭板上、下桥跳车:桥台台后不设搭板,车辆上、下桥呈瞬间上跳、下落,无过渡性,车辆处于颠簸状态。3.4.2 成因分析:1 台后填方路基下沉在台后路基施工过程中,由于台后填料不满足规范要求及对填筑质量把关不严,致使填方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再加上施工时受作业面的影响,施工机具不能靠近台背,局部出现死角,不能碾压。在车辆荷载的重复作用下和自身的重力作用下,产生了压缩沉降,由此产生了跳车。2 台后填方路基基底下沉台后路基下卧层是软土地基,在未加处理的情况下,当受到车辆动载及路基填方压力的双重作用时,软土层不断排水固结,不断沉降,从而引起台后路基整体下沉或不均匀下沉,使路基受到破坏。3 人为原因,有些施工队伍质量意识不强,片面追求施工进度,没有按照分层填筑,分层碾压,分层检测的要求施工。4 结构不一,台背和台后在路面结构上存在着差异。在车辆荷载重复作用下,台背和台后上变形不同。3.4.3 预防措施:3.4.3.1 设计1 台背填料应选择压缩性小、透水性好的填料,或采用强度较高的工业废渣,优先选择轻质填筑材料。2 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适宜长度的钢筋混凝土搭板。搭板与沥青混凝土路面连接处应增设变厚式水泥混凝土埋板。搭板与水泥混凝土路面连接,应将连接处混凝土路面板改为变厚式。3 合理确定回填范围。台背填土顺路线方向长度,应自台身起,顶面不小于桥台高度加2m,底面不小于2m,拱桥台背填土长度不应小于台高的34倍,锥坡填土应与台背填土同时进行。台背回填土压实度按以下标准执行:快速路、主干道应不小于96%,次干路、支路应不小于95%。4 桥头跳车防治应积极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应先填筑路堤,待桥台路堤沉降达到设计提供的沉降速率要求后再开挖桥台施工。5 对高填方路基、软土地基处理的设计应予加强,设计应提供路基沉降稳定的指标。高填方路基除应选择优质填料外,对填料宜掺低剂量的石灰、水泥等土壤固化剂进行处理。3.4.3.2 施工1 地基处理及台后填土严格按施工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选择优质填料,对台后路基填料的要求是渗水性好,易于压实。2 在工期允许情况下,台背填土宜先于桥台堆载预压。台背回填应分层压实,逐层检测。压实度合格后方可继续填筑。3 加强对挖方桥台台后路基的质量控制。当遇到不良土质时,需挖除换填砂砾或级配碎石;对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的地基土,宜进行适当翻晒,若含水量过高难于晾晒,需挖除换填。处理后的路基压实度按青岛市城市道路技术导则执行。4 台背回填路基应挖成台阶,一般情况下,台阶宽度不小于1m,每级台阶高度不大于0.6m。回填处如有泄水孔或其他构筑物时,必须设置碎石等反滤层。5 施工所用机具应适应回填操作空间,若不适宜采用大型压路机碾压时,应尽量采用小型压路机械压实。6 对复合地基应进行承载力检测。对高填方、软基处理应进行沉降观测;施工应控制填筑速率,路基沉降稳定、符合设计要求后,才能进行下一分项施工。3.4.3.3 监理1 检查桥台回填材料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检查桥台回填材料每层虚铺厚度、压实遍数及碾压步骤是否符合要求。2 检查地基处理施工质量,要对台后回填压实度、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及沉降观测进行见证。3 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规范进行试验。3.4.4 治理措施:铣刨桥头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消除沉降差异,使路面纵、横向平缓过渡。 3.5路缘石前倾后仰、弯道不顺3.5.1 现象:1 路缘石安装并铺筑路面后,局部有前倾后仰。2 曲线段局部不圆顺,有折点。3 路缘石相邻高差大。3.5.2 成因分析:1 安装时只顾及路缘石内侧上角的直顺度,未顾及立面垂直度和顶面水平度。2 路缘石安装后,路缘石靠背混凝土施工未达到设计要求。3 曲线段路缘石安装后,线形未调顺。3.5.3 预防措施:3.5.3.1 设计路缘石设计应按青岛市人行道铺装技术导则执行。3.5.3.2 施工1 根据测量放线的点挂好施工线,开始安装路缘石。保证线型顺直、曲线圆滑。安装路缘石,必须用靠尺或水准尺边安装边检测,使之横平竖直,保证圆顺、平直。2 安装路缘石时,底部座浆应饱满,严禁存在“过桥灰”现象。路缘石砌筑应稳固、直线段顺直、曲线段圆顺、缝隙均匀。3 浇筑混凝土靠背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模板使用之前必须清洁干净,并在安装后混凝土浇筑前涂抹脱模剂。模板的接缝必须平整严密,不超过规范要求。4 路缘石靠背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才能还土夯实。沥青混凝土摊铺前应覆盖以防沥青污染、沥青混凝土摊铺后均应及时对破损进行更换或对不顺直的路缘石进行调整。 5 靠背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按时进行洒水覆盖养生。6 其他技术要求均按青岛市人行道铺装技术导则执行。3.5.3.3 监理1 检查路缘石材料是否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检查路缘石靠背混凝土及座浆的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2 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规范进行试验。3 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对易出现病害部位的施工现场旁站。3.5.4 治理措施:对已经出现的各种路缘石病害,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维修加固处理。3.6人行道板松动、碎裂、沉陷3.6.1 现象:竣工后的人行道经常出现人行道板松动、碎裂及沉陷等病害。3.6.2 成因分析:1 人行道道板强度不足,水泥砂浆配比不正确,座浆不实。2 人行道土基压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基层强度不足。 3 人行道养护不及时不到位。3.6.3 预防措施:3.6.3.1 设计1 人行道土基应均匀、密实和稳定,土基压实度应不小于90%(重型击实)。人行道下管线施工,其沟槽回填均按本导则3.2.3部分执行。2 人行道基础结构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水稳定性。3 混凝土路面砖厚度不应小于60mm,烧结砖不应小于50mm,有机动车通行的出入口,不应小于80mm。人行道板抗压强度等级应满足规范要求。5人行道铺面有临时停车需要时,铺面结构厚度应适当加厚并满足要求。4 路基填料强度按照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执行。5 其他技术要求均按青岛市人行道铺装技术导则执行。3.6.3.2 施工1人行道板施工,必须做样板段,其长度不小于30m。2 土基不得采用含淤泥及有机质的腐殖土、杂填土,宜采用砂类土等粗粒料填筑。3 应根据土基宽度及周边条件,选用合适的压实机具对土基进行分层碾压。在狭窄地段宜采用小型压实机具。4 土基压实度应满足设计和国家规范。5 采用干铺形式的人行道竣工验收后,施工方应在保修期内,加强巡建,尤其雨后应及时填充灌缝料,确保缝隙饱满。6 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应在基层检验合格、侧石基础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7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强度和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8 水泥混凝土面层完工后应养护,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开放交通。9 人行道刚性基层及半刚性基层分层压实后,应封闭养生。10 人行道铺砌必须平整、稳定,灌缝应饱满,不得有翘动现象。11 人行道面层与其它构筑物应顺接,不得有积水现象。12 人行道面层与各种管线井框盖的高差不得大于3mm。13 人行道板铺设完毕,应封闭养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使用。3.6.3.3 监理1 严格检查原材料、半成品材料的质量。2 及时检查施工单位测量记录。3 对人行道、侧石基础高程、人行道面板平整度等不定期进行平行检验。3.6.4 治理措施:对已经出现的各种人行道病害,按照青岛市城市道路养护技术导则的要求进行维修加固处理。4 桥梁工程4.1墩柱顶端裂纹、碎裂4.1.1 现象:墩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墩柱顶表面出现横、纵向裂纹。4.1.2 成因分析:1墩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浮浆汇集在墩柱顶部位,造成墩柱顶混凝土粗骨料缺少、仅剩下水泥浆,出现强度低、产生裂纹。2未按设计要求设置钢筋网片。3墩柱顶混凝土养护不到位。4.1.3 预防措施:4.1.3.1 设计在墩柱顶(支座垫石底)增设钢筋网片。4.1.3.2 施工1 墩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清理振捣产生的浮浆,尤其墩柱顶是直接与支座连接的承压受力部位,其强度要求更高,施工时应格外重视。2 严格按设计要求设置墩柱顶钢筋网片,保证墩柱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符合设计要求。3 加强墩柱顶部混凝土养生。4.1.3.3 监理1 检验主筋加工尺寸及墩柱顶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2 检验支座承压钢筋网片是否满足设计图纸要求。4.1.4 治理措施:1 上部结构未安装前,应采取措施凿除薄弱部位的混凝土,局部加设补强钢筋网片,再浇筑补强部位混凝土。2 上部结构已安装或浇筑后,应对各种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选择经济、可行的处理方法。4.2桥梁支座病害4.2.1 现象:支座脱空、偏位、变形过大及安装方向错误。4.2.2 成因分析:1支座脱空 墩台顶支座垫石标高控制不当。 梁体预制时梁端三角楔型垫块不平,尤其是斜交板梁较难控制。 垫石强度过低,受压后垫石破碎,引起脱空。 支座安装温度选择不当,安装时气温过高或过低,后期梁体伸缩过大导致支座出现难以恢复的纵向一侧较明显的半脱空。2支座偏位支座偏位主要是支座或垫石放样不准。3支座变形过大 由于同一梁体有的支座完全脱空导致个别支座受力过大而引起初始变形过大。 安装温度过高、过低、随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胀缩、徐变和汽车制动力的作用引起过大剪切变形。 桥梁纵坡设计过大导致纵向剪切变形过大。 支座粘结于支座垫石的环氧砂浆尚未固结,就吊放上部结构,使支座位移;支座安装位置有误,梁吊装后,欲纠正横顶梁,使支座侧向剪切变形,形成支座在梁胀、缩时,剪切变形过量而剪坏。 梁底面有翘曲,或梁底预埋钢板变形,造成梁安放后与设计要求值出入过大,形成支座受力不等。此现象在人行天桥的梯道梁上最易发生。 桥台、桥墩或盖梁顶面实际标高大于设计值时,为保持梁底标高,将支座处留成凹槽去凑合,形成梁底与墩、台顶面净空过小;或墩、台顶面未按桥面横坡要求留有坡度,造成部分梁下的墩、台顶面标高超标。 支座与滑板间及滑板上未按操作工艺要求涂抹润滑物质。4.2.3 预防措施:4.2.3.1 设计1 设置支座垫石,垫石高度应大于扁式千斤顶安放高度,便于支座更换。2 支座型号应通过计算确定。3 坡桥梁底支座处应设置楔形块。4.2.3.2 施工1 橡胶支座安放时,应按设计要求,在墩台顶面标出其纵、横中线,安放后,位移偏差对于板式橡胶支座,不得超过3mm;对盆式橡胶支座,支座支承面四角高差不得大于2mm。不允许橡胶支座与梁底或支承垫石间,发生任何方向的相对移动。2 支座与梁底,或支承垫石顶面,应全部紧密接触,局部有缝隙,不得超过0.5mm;有滑板时,必须按要求在支座与滑板间、滑板上涂抹润滑物质。3 支座与桥梁上、下部的连接,采用焊接时,应预埋钢构件,并确保定位准确;采用地脚螺栓连接时,支座顶板与地脚螺栓应按设计要求定位后浇筑上部结构混凝土。 4.2.3.3 监理1 严格检验桥梁支座的各种性能指标。2 复核支座型号、方向、定位,检查安装质量。4.2.4 治理措施:1 更换支座处理是较彻底解决支座病害的办法。2 加垫钢板处理是目前桥梁养护和施工过程中解决支座问题最常用的方法。3 灌浆处理,对脱空病害可采用灌注环氧砂浆等进行填充密实,提高支座受力的均匀性。4.3桥面铺装平整度不好4.3.1 现象:桥面不平,行车不舒适,桥面有水洼。4.3.2 成因分析:1 桥面水泥混凝土不平,沥青铺装碾压后造成表面平整度差,标高不准确。2 桥面横坡度不符合设计要求。4.3.3 预防措施4.3.3.1 设计:设计混凝土铺装层时,应考虑梁体张拉后变形找平厚度。 4.3.3.2 施工:加强桥面水泥混凝土施工平整度控制,沥青层铺装前对水泥混凝土桥面平整度进行检查、修理使其达到平整度要求,并对压实过程进行检查、控制。4.3.3.3 监理:1对桥面水泥混凝土施工进行严格控制,并对沥青层铺装压实过程进行检查、控制。2检查桥面铺装的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要求。4.3.4 治理措施:发现问题的部位可进行局部返工,使桥面铺装平整度达到规范要求。4.4桥梁伸缩缝病害4.4.1 现象:1 桥面伸缩缝不贯通桥台与梁端相接处及各联(桥面连续的几孔称为一联)间的伸缩缝处常发生桥台侧翼墙和地袱、防撞护栏、栏杆扶手在伸缩缝处不断开的通病; 2 伸缩缝安装及使用质量缺陷 伸缩缝下的防水橡胶条脱落、损坏,在伸缩缝处漏水。 齿形板伸缩缝,橡胶伸缩缝的预埋件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造成伸缩缝与桥面不平顺,产生跳车。 主梁预埋钢筋与联结角钢及底层钢板焊接不牢及焊接变形。 伸缩缝混凝土保护带的混凝土破碎,造成伸缩缝脱锚使伸缩装置过早损坏。3 上部结构施工时造成的伸缩缝预留宽度不足。4 缝隙内异物填塞使伸缩缝功能丧失。4.4.2 成因分析:1 桥面伸缩缝不贯通桥梁主体上部结构完成后,进行附属设施施工时技术交底未提出留缝要求,或施工操作人员不明白伸缩缝作用,造成上述问题。2 伸缩缝安装及使用质量缺陷 导水U形槽锚、粘不牢,造成导水槽脱落。 齿形板伸缩缝的锚板,滑板伸缩缝的联结角钢,橡胶伸缩缝的衔接梁与主梁预埋件焊接前,高程未进行核查。 伸缩缝的各部分焊接件表面未除锈,施焊时焊接缝长度和高度不够造成焊接不牢;施焊未跳焊,造成焊件变形大。 混凝土保护带未用膨胀混凝土浇注,振捣不密实。4.4.3 预防措施:4.4.3.1 设计1 明确安装伸缩缝时预留宽度的计算公式。2 根据变形量宜采用模数化型钢伸缩缝。3 应明确伸缩缝安装专项技术要求。4.4.3.2 施工1 安装伸缩装置前须清除预留缝内杂物。2 预埋件定位准确,宜采用高强防裂水泥混凝土固定,伸缩缝安装后养护14天以上或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开放交通。3 伸缩缝橡胶止水带应整条连续,端头向上弯折埋入混凝土中,起挡水作用。4 伸缩缝附近桥面应平整,表面高差不超过2mm,伸缩缝安装误差不超过3mm,且顶面高程符合桥面纵横坡所推出的该点标高。固定螺栓应紧固可靠,并有防振止松构造措施。5 预留缝尺寸必须满足伸缩缝安装要求。6 附属构造物施工时,技术交底应强调在桥面伸缩缝处要完全断开。使伸缩缝在桥横向完全贯穿。7 焊件表面彻底除锈,点焊间距不大于50cm,控制施焊温度530之间,加固焊接要双面焊、跳焊,最后塞孔焊,确保焊接变形小,焊接强度高。4.4.3.3 监理1 检查接缝处杂物是否清理。2 检查伸缩缝是否贯通,安装是否符合要求。3 检查预埋件固定效果、养护时间。4.4.4 治理措施:1 可在该部位的桥台侧翼墙及地袱,栏杆进行局部返工,留出贯通缝。2 伸缩缝安装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应进行返工处理。4.5桥梁排水设施不畅通4.5.1 现象:桥梁排水设施不畅通,桥面积水,或者是排水管道接口处漏水。4.5.2 成因分析:桥梁排水设施安装位置不正确,造成桥面积水,排水管安装质量不合格造成排水管道接口处漏水。4.5.3 预防措施:4.5.3.1 设计1 根据桥面纵横坡形成的汇水面积和径流进行设计,宽桥面、交叉口、纵横坡交汇处、凹形竖曲线、超高段等位置应有专项排水设计。2 桥面收水口位置应紧贴防撞墙或路缘石,且应低于桥面铺装层,保证收水口收水顺畅。3 桥梁应设置滴水檐。4 桥梁排水管道设置不得内置于墩台内部。5 在伸缩缝上坡处设置泄水孔。6 排水孔数量和泄水能力应满足汇水流量要求。4.5.3.2 施工1 排水管件应定位准确,安装牢固。2 施工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杂物堵塞排水口或管道。3 管件弯折部位宜采用可拆卸的装置,易于清疏。4 桥面铺装施工应设样桩,保证桥面纵、横曲线符合要求。4.5.3.2 监理1 复核排水口标高、排水管位置。2 检验排水口、排水管是否堵塞。3 检验桥面铺装样桩,桥面纵、横曲线标高。4.5.4 治理措施:对排水口标高、排水管位置安装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应进行返工处理。4.6混凝土外观缺陷4.6.1 现象:色差明显、平整度超标、线形不顺,混凝土表面起砂、裂缝、蜂窝、麻面、气泡、砂痕、骨料显露、露筋及混凝土缝隙夹层等病害。4.6.2 成因分析:1 使用水泥批次或厂家不同、混凝土配合比偏差造成色差明显。2 施工放线不准确造成桥面铺装及防撞体平整度超标、线形不顺。3 水灰比过大,混凝土表面强度低,引起表面起砂。4 混凝土养生不及时、不规范以及施工缝留置不当造成混凝土表面裂缝。5 模板拼装不严密、表面不干净、脱模剂涂刷不均匀、不牢固及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振捣混凝土,引起混凝土表面蜂窝、麻面、气泡未及时排出。6 混凝土砂率低、粗骨料过多、采用间断级配、过振,引起混凝土骨料显露及砂痕。7 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造成混凝土露筋。8 浇筑混凝土前未对施工缝进行清理,浇筑混凝土不规范混入杂物,未及时清理,引起混凝土缝隙夹层。4.6.3 预防措施:4.6.3.1 设计应明确构造钢筋、伸缩缝及施工缝设置要求。4.6.3.2 施工1 水泥等原材料中应采用同产地、同厂家产品;要严格控制施工配合比,控制准确。2 严格按照设计对桥面铺装及防撞体进行放线。3 保证施工现场有一定的水泥存量,以确保水泥安定性的稳定。4 选用水化热小和收缩性小的水泥,必要时应加入外加剂,尽量选择温度较低的时间浇筑混凝土,按规范规定正确留置施工缝。5 模板应表面干净、脱膜剂涂刷均匀、拼接紧密,并加止水带,防止漏浆,且模板宜采用定型钢模,分段浇筑长度不宜小于50m。6 分段安装模板时,直线段每10m,曲线段每5m以内应检验定位误差是否符合要求。7 混凝土拌合应规范,分层浇筑,振捣密实,并配合人工插边,插入式振动器的移动间距不应超过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10c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10cm的深度,减少气泡引起的外观缺陷。8 选用泌水性小的水泥,振捣时,应配合人工插边,使水泥浆进入模板的表面,防止砂痕的产生。9 为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要注意固定好垫块,水泥砂浆垫块上应植入铁丝,绑扎在钢筋上,以防振捣时位移。10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施工时,应注意检查钢筋垫块是否固定,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来进行振捣,混凝土应选配适当石子,使石子最大粒径尺寸不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且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如结构截面较小,钢筋较密时,可用豆石混凝土浇筑。11 在模板上,沿施工缝位置通条开口,以便清理杂物和进行冲洗;冬季施工时,如有冰雪等,要用热气喷化后。清理干净;锯末等杂物,可采用高压空气吹扫。全部清理干净后,再将通条开口封板,并抹水泥浆等,然后继续浇注混凝土。12 拆模后,及时检查外观质量;经监理批准,方可对缺陷进行相应处理。4.6.3.3 监理1 按规定对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进行检查。2 检查混凝土表面外观质量。5 地下通道工程5.1主体结构开裂、渗漏水5.1.1 现象:地下通道竣工使用后,通道内壁结构开裂、渗漏水,造成通道内长期积水,潮湿。5.1.2 成因分析:1 变形缝、施工缝、止水带和新旧结构接头处渗漏 这些部位的细部防水处理方法欠妥善,如橡胶止水带安放位置不当、振捣脱落、嵌缝膏填塞不严,混凝土灌捣不够严实等。 施工缝、后浇带及墙身交接处毛化处理不到位,施工垃圾未清理干净,导致混凝土浇筑后新老混凝土不能很好地连接。2 穿墙管和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