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和实践_第1页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和实践_第2页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和实践_第3页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和实践_第4页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和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与实践余杭区仁和镇东塘中学 杨柏升 谢起来(执笔)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然而,农村初中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固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凝是雪上加霜;教育教学的设备设施十分薄弱,严重地制约着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因而造成了开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精心的组织与策划,缺乏有目的的系统训练,可谓有其形而无其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缩小城乡差别,更谈不上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开设综合实践课来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目前农村初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村初中的现有教师在长期的学科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学科教学需要的思维定势和教学模式,一时很难适应综合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加之综合实践课开设的历史尚短,对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规律和策略尚待进一步探索,大多数教师不知道综合实践课该怎么教,因而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使其特有的育人功效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开设综合实践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此,我们准备通过一年半时间探索尝试,从地方特点、学校特色、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出发,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与校训整合的建构与实践为课题,以校训为切入口,以“争做学校小博士”活动为载体,打破年级,横跨学科,形成综合化的旨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校本课程,以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身心潜能,促进人格和谐发展。二、课题研究的意义1、研究的理论意义:构建适合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开设的内容、方式和操作体系等,力争形成一定的理论,为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的设置及其有效运作提供参考。2、研究的现实意义:(1)促进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建设学校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研究,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知识,达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2)有效地防止学生流失。单一的学科知识评价,不完善的学校课程设置, 是造成学生厌学流失的主要原因。通过研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设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若能让全体学生都能一展所长,有所发展,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学生流失。(3)利于学校课程结构的优化,使其发挥出最佳的整体育人功效。通过研究,把各类课程有机地融为一体,优化整合,做到优势互补,促进学校课程结构的现代化,惟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课程的最佳整体育人的功能,才能促使学生达到全面的发展。(4)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竞争的迫切需要,是终身学习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呼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来设计和组织,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些能力主要是靠综合实践活动来得到发展,“争做学校小博士”活动无疑就是一个理想的载体,其理由就是:只有置学生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现他们的主体性;才能很好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才能很好地获得新知,养成能力,发展个性,学会创新,而这些恰恰就是素质教育质的内涵。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标准。以开放、自主、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再能动地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正是人的完整的认识过程,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综合实践课设计与实施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2、生理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理论。好动、好奇、好问、好想是学生的天性, 这是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事实证明:综合实践课最能满足他们这一基本的生理、心理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活动中最易体验成功,因而产生愉快的情绪,调节情感,得到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具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把这些积极因素与学习联系超来,并把它们(直接的、短暂的)转化为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使其长久地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90还有待于开发,而人的智力需经刺激、感受、教育、训练等方式获得。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设的综合实践课,正好可以加大对右脑的刺激力度,改变过去重视语言和抽象思维而忽视形象思维的不足,使两半脑协调地活跃超来,从而实现全脑学习,最大限度地开发大脑替能。 3、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发展,活动之外不存在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得从个性养成起,个性的养成,教育是基础。列昂节夫在研究人的意识、智慧与活动关系时指出:“个性在任何方面不是先行于人的活动而存在,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因此,除学科课程外,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因为积极思维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是解决问题的条件。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逐步发展个性,进而得到全面的发展。4、动态的发展观和科学观。科学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体系, 而且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程度相适应。而综合实践课的“开放性、多样性”等性质恰好符合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科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培养能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才,这一点仅靠课堂学科教学的说教是不能实现的,要了解科学过程,就必须参加科学活动,只有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才会养成科学工作者的品质与气质,才会形成高度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创造力。四、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1、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课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以“ 中学”为核心的教育思想认为的那样:“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综合实践课有其“实践性、挑战性、体验性、整合性和全程性”等明显特征,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育人目标(教育哲学)情况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课程。 3、我们的校训:“博”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量多,丰富,知道得多”,与它组成词语有博爱、博大、博古、博览、博识、博士、博物、博雅、博学,共内涵极为丰富,以“博”作校训,就是取其深刻内涵。(1)道德先行我们提倡博爱A、自尊自爱,严以律已 B、尊重他人,富有爱心C、热爱集体,热爱劳动 D、热爱祖国,热爱人民(2)全面发展我们提倡博学A、博览群书。对所学科目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博览群书,不断汲取广博的知识,增长才干。B、博采众长。变封闭式或半封闭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汲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弥补自己的不足。(3)博有所长我们追求知识渊博,争当博士。博有所长即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博士”有三个含义:一是学位的最高一级,如文学博士;二是古时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如茶博士;三是古代的一种传授经学的官员。对于优等生,我们追求的是“博士”的第一个含义,鼓励他们争当“学习小博士”。对于一般学生,我们追求的是“博士”的第二个含义,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争做各方面的“班级小博士”、“学校小博士”。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非事事不如人,不必疑心别人歧视自己时,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A、“博士”要求:爱学习,敢学习,会学习。爱学习,就是要做到有明确的目标,巨大的动力,浓厚的兴趣。敢学习,就是要做到意志坚强,毅力持久,心态健康;就是要敢于超越自我,充满自信,克服自卑。会学习,是指习惯良好,方法正确,效果显著。B、教师要求:真情服务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成功。博学为师,博爱是范。唯有博爱,才可以成长教育;唯有博学,才可以明达教育。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深入,只博不专,如蜻蜓点水,水过地皮湿,很难进行纵向的挖掘。既博且专,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纵横交错的综合研究。因此,教师除了本专业、教科书以外,必须眼望窗外,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知识,才能应对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育需求。4、“争做学校小博士”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是指以校训为“龙头”,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争做学校小博士”的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竞争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五、课题研究的目标、方法和原则(一)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四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教师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1、学生目标层次: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2、教师目标层次: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教师能写出可供发表的专题课改论文,提高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3、学校目标层次: 建立一支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的教师队伍,开发一门学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4、社会目标层次:学校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二)研究方法:1、此次研究活动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实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的理想之路。课题研究应成为学生和教师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动。2、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在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去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借以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规律。学生收集有关学习、操作、实践的各种相关资料,确保在实践活动中有资料、有指导、有方向和目的。3、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中重点记录既往行为和表现,为当前和以后的行为改进提供重要参考,并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好交流、评价、总结等活动。(三)研究原则:1、实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要实事求是,尊重现实,具有实效性,既要面对现实,又要预测未来,使现实与未来的需求相得益彰。2、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针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超前的意识、前瞻性的行为,同时还要正确的处理好与实效性原则之间的矛盾。根据校际间的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家长等诸因素,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实际的需求和兴趣进行评估,开设校本课程。3、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目标及内容和形式之间应有机结合,以求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因此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调动学生多种器官协同参与,促进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首先活动目标的综合,不仅有社会意识、科学精神等情感目标,也有搜集信息、处理问题等能力目标,还有各种知识性目标;其次,活动内容综合,围绕活动主题,包含社会、环境、自然、农业、科技等各种知识。4、主体性原则。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课题研究始终坚持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每个活动都需要学生等自动开展调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获取体验和知识,教师则是支持者、指导者。5、实践性原则。以学生的实践体验为主线开展序列活动。根据活动的需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增强活动过程的趣味性,发挥活动育人的整合功能。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策略(一)研究内容:为了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研究重点:(1)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开设的内容。即“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最能促进学生的发展”。(2)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的活动方式。即“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最有效”。(3)农村初中综合实践课的操作体系。如过程特点、指导方法等。(4)探索结合校训开展争做学校小博士实践活动的方法和途径,以及校本课程的编写和实施、评价、研究。(二)研究策略:1、“争做学校小博士”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1)研究实施内容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发挥乡土性优势;与日常生产生活相结合,发挥生活化、实践化优势;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与其他学科教育相结合,发挥多育并举的优势;(2)明确实施方式每个项目的“ 学校小博士”由“班级小博士”产生。初赛:每个项目每个班级产生一名“班级小博士”,18名“班级小博士”角逐“学校小博士”。复赛:根据实践操作确定五名“学校小博士”候选人。决赛:理论考核后,根据实践操作考核及理论考核成绩确定三名“学校小博士”。活动时间为每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地点由组织教师确定。(3)确立实施机制A、加强宣传和领导,统一认识。首先加强对教师的宣传。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教学方法等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中,在活动中发展特长,张扬个性,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家长会、书信、请家长听课等方式,让家长们清楚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及做法,从而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最后加强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对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和指导。B、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在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分析课程开发内外环境的同时,我们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成立了课程开发组织机构,制定课程开发规章制度等,使课程实施过程具有规范性。活动机构:组织宣传(政教处 团委 年级组长 班主任)、审核验收(教科室 教务处 教研大组组长)、后勤保障(总务处 膳食办)、监督协调(校长室)。活动制度:1)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活动项目,并且要设计好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等。方案既要有实践操作,又要有理论考核。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上交教科室。这是学校规定的一项教研任务。2)每位教师的活动项目方案须经审核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3)活动既要有成果展示,又要有活动后的反思。教科室负责对开展的活动进行验收,验收通过的教师学校发放200元的活动经费。4)对获得“学校小博士”称号的学生颁发“学校小博士”证书及纪念品,并留影挂于博士墙。C、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对教师培训应贯彻始终。教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学校搜集有关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资料,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培训,共同讨论如何设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何撰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等。如在编写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中,做到如下几点:注重开发本土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情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通过培训使教师对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的界定、特点、开发的基本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组织校本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校本课程发展。D、加强实施指导和监控。关注对备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记录和总结的指导与监控,定期检查、总结、交流;关注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态度、观念、方法、责任心等;关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方法,提高实效性;关注课程资料、档案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2、“争做学校小博士”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效果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其评价方式应该是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更多需要的是“依靠学校主体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因此“争做学校小博士”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策略采用“实践评价开发实践评价”的模式,实施“自下而上”解决问题的政策。总之,评价主体要积极主动、评价标准要科学合理、评价形式要灵活多样、评价结构要客观公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评价的必要条件。(1)评价主体的主动性。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也是被评价的主体,因此它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总之,应努力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2)评价动机的激励性。把评价作为活动的一部分,不仅关注学生已有的表现和收获,更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宗旨,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活动体验,满足学生的成就动机,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提供内驱力。(3)评价指向的过程性。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的评价不以学生的活动成果(物化、非物化)为重点,更加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重点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在活动中是否善与他人合作,协调关系,怎样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有没有创造性的表现等。(4)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评价以活动组的整体水平为主,以个人为辅;以自评和活动组互评为主,教师评价和家长及社会评价为辅;以平时能共享体验的汇报、交流等活动形式为主,以直接的成果、最终的考核为辅;以弹性化的定性评价为主,以精确的定量评价为辅。七、 课题研究计划和人员安排(一)课题研究计划(计划安排:2006年2月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