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doc_第1页
企业研究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doc_第2页
企业研究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doc_第3页
企业研究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doc_第4页
企业研究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究论文-对“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的反思摘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思路,运用这种改革模式,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这种模式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多见物少见人;公众治理薄弱;未考虑与国情的契合性;未考虑到生产组织变迁的新趋势。本文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反思和检讨,指出推进改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模式反思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直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主体思路。尽管对于何谓“现代企业制度”,中央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也莫衷一是,但是从政府的有关法律如公司法以及各地的实践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主流的模式,即以欧美特别是美国典型的股份公司制为样本,其特征是:股东利益至上,一切制度安排皆围绕维护股东的利益展开;企业内部强调的是董事会、经理阶层和监事会的相互制衡,实际运行中则表现为经营者主导;企业外部突出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股票市场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在一些很有影响的学者看来,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标准模式”。运用这种改革模式,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政企在一定程度上分开了,企业经营更加贴近市场,经营业绩大为改观。同时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国企改革中也暴露出很突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改革模式的局限性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一、“多见物而少见人”从企业一般的角度看,劳动者是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利益群体。企业制度改革既要考虑物质资本产权制度的改革,也要考虑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改革。但从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践看,却是“多见物而少见人”。1993年以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注的重点就一直放在大张旗鼓地进行物质资本的优化组合和资本产权的明晰界定上,放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放在国有企业控制权和所有权之间的失衡和制衡上,放在管理层(厂长经理)和所有者(国家、国资委)之间寻求协调一致的平衡点上。抓大放小、拆分大垄断企业;实行股份制、颁布公司法、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实行债转股;退二进三,资产剥离;优化组合,减员增效等等,无不表明了这一点。更为严重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很多政策实际上强调的是以“搞好搞活”、“扭亏增盈”为目标。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从1994年开始实施的一系列“增资减债”的政策措施,和1998年以后在“三年脱困”中实行的政策性“债转股”、贷款贴息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实质都是通过增加当期或未来的国家财政负担,来降低国有企业的利息成本和其他融资成本,以达到增加其账面利润或减少账面亏损的目的。很长时间以来,在很多地方,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了多少个百分点,减亏了多少,利润增加了多少,一直被认为是衡量国有企业改革成绩的重要指标。如此一来,把国有企业账面盈利的增加和账面亏损的减少作为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则很容易导致改革偏离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的轨道,演变为一场“扭亏增盈”运动。在这一过程中,除经营管理者的地位大幅提升及激励约束制度有较大进步外,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劳动者产权制度的改革则鲜有进展。1994年公司法的法律责任一章中,只有股东之间、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相关责任条款。对公司中最基本的劳资关系及其相关的责任和权力,以及有关劳动条件、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法律责任甚至无片言只语。普通劳动者的就业安全、工资福利、住房及医疗保障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他们的维权又面临着重重的障碍和困难。在改制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往往以担心投资者不愿意到当地投资为由,制订非常低的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只能靠加班来提高收入,有的地方甚至至今没有建立起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更有个别官员对劳动保障执法设置障碍,出现了劳动保障行政处罚必须经过“优化办”、“软环境办”批准等怪现象,一些地区甚至为推进改制进程动用行政命令强行使大量工人下岗失业。结果不仅造成了劳动者经济利益的相对受损、政治地位和社会声望的相对下降等一系列显性层面的效应,而且还由此产生了劳动者心理失衡的隐性层面的效应。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员工的位置在哪里?二、公众治理薄弱在国有企业中,谁是真正的资本所有者?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有企业的资本归全民所有,也就是说全体民众是国有资本的最终所有者。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混淆了全民所有和国家所有的关系,认为国家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全民所有就是国家所有,而政府是国家的具体化或代表,国家所有也就是政府所有。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所有权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公共”的,都只有一个,国家作为公共机构是不可能成为所有权主体的。事实上不论“国家的即全民的”还是“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的论断,都忽略了所有权主体公民或劳动者个人。全民所有的“所有”指的是所有权,而国家所有的“所有”指的是占有权,这里面有一个委托代理关系。而当前的国有企业改制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政府是以国有企业资本的所有者身份出现的,并且还掌控了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管理权等。改革主要集中于国家和国有企业管理层(包括职工)之间代理关系的调整上,基本上还没有触及全体人民和国家之间的代理关系问题,公众作为所有权主体的作用十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国有企业的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只需要对上级官员负责,而很少需要对公众负责。对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重大决策,公众的参与程度也很不够。在很多问题上,甚至连公众的知情权都没有得到充分落实。这种情况必然导致效率低下和最终所有者利益被侵蚀的结果。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个政府部门争相对国有企业进行干预却不需对其干预后果承担责任。企业则是负盈不负亏。亏损出现时,他们可以有多种理由否认自己的责任。事实上,有些把国有企业搞垮的人不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得到了升迁。主管官员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些交易与合谋。于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选择、交易对象确定、薪酬分配和资产处置等等,都难免出现偏离效率最大化和公众利益最大化要求的现象。以前人们常说国有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所有者缺位,其实这里不是没有最终所有者,也不是所有者没有人格化,而是人格化的公众个人没有真正在国有经济的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不能有力地强化公众治理,则无论是下岗制度、破产制度还是股份制度,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而是把种种矛盾所产生的恶果转嫁到职工和百姓身上,从而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根本达不到推行此项政策所预想的、那种真正完善企业运行机制和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三、未考虑其与我国国情的契合性前述的所谓现代企业制度模式,是在英美等国家的社会制度背景下自发演进形成的,是企业与其背后的技术、市场以及社会制度等互动演化的产物。试图将之看作一种具有普适性的企业制度模式,看作革除我国企业制度弊端的“灵丹妙药”,是一种简单化的一厢情愿。尽管其有若干可供借鉴的成分,但它的有效性的发挥不仅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需要一系列严格的约束条件,如股权分散化、各类市场齐全、市场机制完善、政府行为得到有效约束、社会崇尚“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等。而这些约束条件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具备的,也不是可以通过人们理性的力量就可以构建出来的。因此,它并不是一种“世界标准模式”;也不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制度模式演进将表现出趋同于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的趋势。企业制度模式的借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