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管理_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_第1页
设备管理_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_第2页
设备管理_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_第3页
设备管理_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_第4页
设备管理_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设备发展趋势 无线电 产生 发展 趋势 无线电技术溯源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人类对无线电技术的探索人物线索 亨利希亨利希. .赫兹赫兹 德国德国 18571894 詹姆斯詹姆斯. .克拉克克拉克. .麦克斯韦麦克斯韦 英国英国 18311879 1873年出版了科学名著电磁学通论(电磁 理论)。系统、全面、完美地阐述了电磁场理 论。 麦克斯韦的电磁学通论发表时,赫兹赫兹只有16岁。1886年 (麦克斯韦逝世7年后),赫兹发明电波环,于1888年发现 了人们怀疑和期待已久的电磁波。实验公布后,曾轰动了全 世界的科学界,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电磁学中的地位,如同牛顿运动定律在力学中的地位。 由四个方程组成:描述电荷如何产生电场的高斯定律、论述磁单极子不存在的 高斯磁定律、描述电流和时变电场怎样产生磁场的麦克斯韦-安培定律、描述时 变磁场如何产生电场的法拉第感应定律。 无线电技术溯源工程实践 飘渺成为现实 阿阿斯斯波波夫波波夫俄罗斯俄罗斯18591906 1895.5.7 彼得堡俄国物理化学会的物理分会上,宣 读了论文金属屑同电振荡的关系,并且表演了 他发明的无线电接收机。表演结束后,波波夫充满 信心地说:“最后,我敢于表示这样一个希望,我最后,我敢于表示这样一个希望,我 的仪器在进一步改良以后,就能够凭借迅速的电振的仪器在进一步改良以后,就能够凭借迅速的电振 荡进行长距离通信荡进行长距离通信”。 伽利尔摩伽利尔摩 马可尼马可尼意大利意大利 1874-1937 1896.6.2 取得英国第1203912039号发明无线电的专利证,距今116年。 1901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大西洋,从英格兰传到 加拿大的纽芬兰省。 1909年共和国号汽船碰撞遭到毁坏而沉入海底,无线电信息起 了作用,除六个人外所有的人员全部得救。同年马可尼因其发 明而获得诺贝尔奖。翌年他发射的无线电信息成功地穿越6000 英里,从爱尔兰传到阿根廷。 无线电技术溯源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最早的无线电接收装置实用化接收机 波波夫的无线电接收装置 第一台无线电接收机 马可尼发明的无线电装置 火花发射机及抛物线 定向天线。 无线电技术溯源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最早的无线电接收装置实用化接收机 无线电技术溯源 发明的争论发明的争论到底是谁发明了无线电到底是谁发明了无线电 英国英国把麦克斯韦奉为无线电的开创人,认为他最先指出电磁波的存在。 美国美国认为德福雷斯特是无线电之父,因为他发明了三极管,而三极管是 无线电通信器材的心脏。 俄国俄国只承认波波夫是无线电通信的创始人。 德国德国认为赫兹才是无线电的开创者,因为他最早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电磁波的振动频率的单位,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西方观点西方观点在西方科学家的眼中,意大利人马可尼是无线电通信的发明 人,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可以这么认为,无线电的发明是众多科学家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类历可以这么认为,无线电的发明是众多科学家共同研究的成果,也是人类历 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无线电技术溯源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发明的争论发明的争论到底是谁发明了无线电到底是谁发明了无线电 波波夫对无线电通信的杰出贡献,他发现了 天线的作用。在一次实验中,波波夫发现金 属屑检波器的灵敏度异常地高。接收电磁波 的距离比起平时有明显的增加。他没放过这 个异常现象,仔细地观察了周围环境,也没 发现什么变化。找了很多原因,但都-一排除 了。他感到很奇怪,再试一次,灵敏度还是 异常的高。忽然,他瞥见有一根导线搭在检 波器上。很明显,这根导线增加了检波器的 接收能力,增加了灵敏度。波波夫真是喜出 望外,提高机器的灵敏度,增加传收距离的 愿望竟在这无意中达到了。他使用的这根导 线是世界上的第一根天线。 马可尼把一只煤油桶展开,变成一 块大铁板,作为发射的天线。把接 收机的天线高挂在一棵大树上,用 以增加接收的灵敏度。他还改进了 洛奇的金属粉末检波器,在玻璃管 中加入少量的银粉,与镍粉混合, 再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除掉。发射 方增大了功率,接收方也增加了灵 敏度。这次实验的距离达到27公 里。 当时所有信息都是利用莫尔斯电码的虚线系统发射的。当时就已经知道声音也可 以用无线电传播,但是这大约在 1915年才得以实现,用于商业的无线电广播在 30年代初期才刚刚开始,但是它的普及和意义随后则迅速地增长。 即调制即调制( (广义广义 编码编码) )是无线电技术发展的关键性瓶颈,至今仍是如此。是无线电技术发展的关键性瓶颈,至今仍是如此。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火花火花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启蒙时代无线电技术应用的启蒙时代 火花发报机火花发报机马可尼和自己的收发报机马可尼和自己的收发报机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真空管(电子管)诞生真空管(电子管)诞生 无线电技术正式进入有源时代无线电技术正式进入有源时代 在此之前19041904年,英国 伦敦大学的弗莱明发明 了真空二极管(Vacuum Vacuum Diode TubeDiode Tube)。真空二 极管只能单向导电,可 以对交流电流进行整流, 或者对信号进行检波, 但是它不能对信号进行 放大。 1906年10月25日,美国科 学家德 福雷斯特申请了真 空三极管放大器的专利,第 二天又向美国电气工程师协 会提交了关于三级管放大器 的论文。他的专利于1907 年1月15日被批准。 福雷斯特在玻璃管内添加了一种栅栏式的金属网,形 成电子管的第三个极。他惊讶地看到,这个“栅极” 仿佛就像百叶窗,能控制 阴极与屏极之间的电子流; 只要栅极有微弱电流通过,就可在屏极上获得较大的 电流,而且波形与栅极电流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在 弗莱明的真空二极管中增加了一 个电极,就成了能 够起放大作用的新器件,他把这个新器件命名为三极 管(Triode)。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超外差技术诞生超外差技术诞生接收机基本程式形成接收机基本程式形成 E.H. Edwin Howard Armstrong阿姆斯特朗阿姆斯特朗美国美国 超外差接收电路的发明人。1912年发明超外差接 收电路,并组装成功第一 台超外差接收机。 1913年利用三极管 发明了再生放大电路。1928 1933年又发明宽带调频体制,1933年取得 调频专 利。他一生受过不少奖励,日内瓦国际电信联盟的 先哲祠中被列为世界20位大科学家之一。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现代信息理论形成现代信息理论形成对无线电技术发展影响漫长且深远对无线电技术发展影响漫长且深远 克劳德克劳德艾尔伍德艾尔伍德香农香农 Claude Elwood ShannonClaude Elwood Shannon 美国美国 191619162001 2001 数学家数学家 信息论创始人。信息论创始人。 香农最初的动机是把电话中的噪音除掉,他给出通信速率的上限,这个结论首香农最初的动机是把电话中的噪音除掉,他给出通信速率的上限,这个结论首 先用在电话上,后来用到光纤,现在又用在无线通信上。先用在电话上,后来用到光纤,现在又用在无线通信上。 1948年香农长达数十页的论文通信的数学理论成了信息论正 式诞生的里程碑。在他的通信数学模型中,清楚地提出信息的度 量问题,他把哈特利的公式扩大到概率pi不同的情况,得到了著 名的计算信息熵H的公式: H=H=- -pi log pipi log pi 如果计算中的对数log是以2为底的,那么计算出来的信息熵 就以比特(bitbit)为单位。今天在计算机和通信中广泛使用的字节 (Byte)(Byte)、KBKB、MBMB、GBGB等词都是从比特演化而来。“比特”的出现 标志着人类知道了如何计量信息量。香农的信息论为明确什么是 信息量概念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香农在进行信息的定量计算的时候,明确地把信息量定义为 随机不定性程度的减少。这就表明了他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 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或香农逆定义:信息是确定性的增加 。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晶体管诞生(及集成电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集成电路特别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奠定了现代 无线电技术的基础物理平台。 1947年12月16日:威廉威廉 邵克雷邵克雷(William Shockley)、约翰约翰 巴顿巴顿 (John Bardeen)和沃特沃特 布拉顿布拉顿(Walter Brattain)成功地在贝尔实验 室制造出第一个晶体管。 1954年10月18日: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Regency TR1投入市场,仅 包含4只锗晶体管。 1961年4月25日:第一个集成电路专利被授予罗伯特 诺伊斯(Robert Noyce)。最初的晶体管对收音机和电话而言已经足够,但是新的电 子设备要求规格更小的晶体管,即集成电路。 1965年:摩尔定律摩尔定律诞生。当时,戈登 摩尔(Gordon Moore) 预测,未来一个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翻一倍(10年后 修正为每两年),摩尔定律在Electronics Magazine杂志一篇 文章中公布。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数字信号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无线电技术开始全面数字化进程无线电技术开始全面数字化进程 1982年第一片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ClO产生以来,DSP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四个阶段,也形成了目前DSP的四代产品。 数字信号处理是将信号以数字方式表示并处理的理论和技术。数字信号处理 与模拟信号处理是信号处理的子集。数字信号处理的目的是对真实世界的连 续模拟信号进行测量或滤波。因此在进行数字信号处理之前需要将信号从模 拟域转换到数字域,这通常通过模数转换器实现。而数字信号处理的输出经 常也要变换到模拟域,这是通过数模转换器实现的。 最近几年推出了性能更高的第四代处理器,包括并行 处理结构DSP和超高性能DSP。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无线电设备发展总趋势广泛应用成为当今无线电设备发展总趋势 20世纪70-80年代,无线电 由模拟向数字全面发展,从 无编程向可编程发展,由少 可编程向中等可编程发展。 美军统一其战术通信系统的动机及实美军统一其战术通信系统的动机及实 践,开发出了践,开发出了 美国陆军的战术通信系美国陆军的战术通信系 统统JTRS (Joint Tactical Radio System)及空军的)及空军的SPEAKeasy。并。并 由此发展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由此发展出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一部无线通信机,其通信功能由一部无线通信机,其通信功能由 软件来实现。同样的硬件,输入不同的软件来实现。同样的硬件,输入不同的 软件,就具有不同的通信功能,这样就软件,就具有不同的通信功能,这样就 可以使不同单位的不同制式的通信机可可以使不同单位的不同制式的通信机可 以互通。以互通。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伪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广泛应用伪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广泛应用 将成为“现代无线电环境”的基础环境将成为“现代无线电环境”的基础环境 扩频技术(Spread Spectrum, S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中 期,但是直到80年代初,扩频技术仍然主要应用在军事通信和保密通信中。 随着个人通信业务的发展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截止上世纪90年 代末,使用扩频技术的用户已经超过数亿(含个人移动业务)。 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俨然是21世纪中最有发展潜力的领域。扩频技 术在“未来无线系统未来无线系统”中的应用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扩频技术扩频技术 跳频技术 伪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伪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模拟跳频 数字跳频 低速 中速 高速 最初倾向最初倾向 窄带精确尖锐调谐设法提高谱密度(功率)压缩减少无效带宽。 多路复用载波 副载波复用。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 幸运亦挑战 1895 发射无 线电波 1906 有源电路诞生 1912 超外差 接收机 1948 现代信 息理论 1954 晶体管 接收机 当代当代 新型移动 互联网 1931 无线电广播 1982 DSP AM调幅 FM调频 FSK MSK 跳频 扩频 直放式(再生式) 超外差 软件无线电 2012 70年代末年代末 蜂窝电话蜂窝电话 90年代中期年代中期 个人通信普及个人通信普及 90年代中后期年代中后期 无线电技术全面数字化无线电技术全面数字化 1914年8月 1918年11月 1939年9月1日 1945年9月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 三大历史问题 设备小型化、袖珍(微型)化 天线小型化、高效化 电源小型化、可重复使用、大容量 三个新课题 设备突破制式、程式限制 带宽多宽的带宽合适 频谱提高频谱利用率 哈里斯HARRIS 猎鹰III AN/PRC-152 当前无线电监测技术现状 无线电技术发展无线电技术发展 软件接收机(测量设备)已成为主流软件接收机(测量设备)已成为主流 中频宽带化、扫描高速化中频宽带化、扫描高速化 机机(接收机接收机)仪仪(频谱仪、扫频仪频谱仪、扫频仪)功能界限呈现“模糊”趋势功能界限呈现“模糊”趋势 网络化并引入中大型数据库网络化并引入中大型数据库 当前无线电电磁环境 “现代无线电环境”现代无线电环境”新概念新概念 高频能及工业应用向日常生活扩展高频能及工业应用向日常生活扩展 各频段普遍存在拥挤状态、各种边界问题凸显各频段普遍存在拥挤状态、各种边界问题凸显 制式、体制、程式交叉并存制式、体制、程式交叉并存 辐射岛现象在发达城市呈现突出或加剧现象辐射岛现象在发达城市呈现突出或加剧现象我国城市尤为突出我国城市尤为突出 传统测向定位体制已发展到极限传统测向定位体制已发展到极限重大技术瓶颈重大技术瓶颈 重要前提与无线电波辐射生成、传播、接收相关的大部分 物理机理业已明确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成为当前唯一实用且可行的技术路径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已经显现的监测技术(系统)发展趋势 小型化继续持续并趋向更完善、彻底的无人化。 傻瓜化更趋向于利用已明确的经验模型提供现场专家 支持。 综合化更趋向于设备多功能化。 抵近化更趋向在空间和距离上靠近预定区域(如“辐射岛 “)。 更趋向利用(解析)电波传播及辐射源的分布关系更为广泛 利用取得的电波传播研究成果并与计算机及其算法成果结合。 后台(基地)支撑化更趋向专门的算法、方式处理海量的 现场数据(信息)。 N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分布关系分布关系1) ) 传统测向定位体制发展空间已接近极限。 传统体制响应速度难以满足更高的要求。 背景 宽带技术的应用及同频中继等新技术的出现.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分布关系分布关系2) ) 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 到达时间差体制到达时间差体制 (TDOA) 测量同一来波的调制信号分别到达两地的时间差。测量同一来波的调制信号分别到达两地的时间差。 特点特点 设备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幅度、相位测量设备。设备简单,不需要专门的幅度、相位测量设备。 宜于在特殊情况下实现对特定来波的方向测量。宜于在特殊情况下实现对特定来波的方向测量。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分布关系分布关系2) ) 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 到达时间差体制到达时间差体制 (TDOA)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分布关系分布关系3) ) 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 空间谱估计法空间谱估计法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空间谱估计测向法需要一个由多个天线组成的 天线阵列,每个天线均对应一台接收机,所有 接收机的相位特性必须精确一致。这些接收机 的输出信号分别代表着相应天线接收到的电波 情况,将这些输出信号数字化,利用高速计算 机进行处理,通过所有这些信号的幅度、相位 等的关系,即可确定发射源的数量、来波的方 向等信息。 研究进程及概况研究进程及概况 空间谱估计测向法的理论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 代就已开始。但是由于无法制造高一致性的多信 道接收机,一直未能取得实际应用进展。直到90 年代末,国外才有商品测向机推出。我国近年来 也开展了自己的空间谱估计法测向设备的研制, 目前仅用于装备部队。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分布关系分布关系4) ) 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已实用化的新体制简介 空间分布直接分析空间分布直接分析 利用电波传播过程中在不同位置(路径)幅度、 相位 (到达时间)、等物理参量的不同或变化及 分布关系,解析电波辐射源位置或来波方向。 大体两类: 动态综合解析方式 固定解析方式 M A B C D C_MBM B_MA_M A_MD_M D_dbA_db A_dbB_db B_dbC_db 优点:优点: 特别说明 上述内容全部来自公开资料,全无涉密内容 上述内容未经详实核对或论证 因此上述内容仅适用于本次讨论或进一步研究时的 检索线索,不宜充当专业研究之依据,亦不宜于二 次传播 谢谢谢谢 2012年5月14日于高尔基路32号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1) 软件无线电简介软件无线电简介 理想的软件无线电理想的软件无线电 传统的无线通信机传统的无线通信机 过度型的软件无线电过度型的软件无线电 通信载频信号由天线接收后,经低噪声放大器 放大后即进行A/D转换,以后的所有信号处理都 是数字式的,由软件处理。 整个系统为模拟式的 由于当前前置放大器及A/D转换器尚达不到理想软件 无线电的要求,故采用过渡型。A/D转换器在中频以 后采样,以降低对A/D转换器的要求。 基本思想: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使用宽 带A/D和D/A变换,并且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 定义无线功能 软件无线电台软件无线电台= =高速计算机高速计算机+ +天线天线 无线电通信的一次革命 返回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2) 软件无线电的优势和好处软件无线电的优势和好处 所有的无线通信系统均可基于一种通用可编程硬件平台,工作频段、编解码 方式、调制解调方式、加密解密算法、多址方式等均可编程,通过注入不同的软件, 形成不同标准的软件无线电终端或基站。这样的无线电台既可以与现有的其他无线 电台进行通信,还能在不同的无线电系统之间起到“无线电网关”的作用,保证各 种无线通信业务的无缝集成。 软件无线电摆脱了面向 某种或几种用途的传统设计 思想,通过模块化、标准化 的通用硬件设计,把通信功 能从完全依赖于硬件的状态 下解放出来 ! 返回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3) 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历史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历史 序号时 间发展历程 11980年美国作做为可编程模块化通信技术开始研究开发SDR技术 21992年由Joe. Mitola正式提出软件无线电的概念 31994年SPEAKeasy(PHASE I)开发完毕 41995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举荐SDR做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s出SR专辑 51996年美国FAA要求研究使用SDR;组建SDR标准化组织模块化多功能传输系统论坛 (MMITS Forum) 61997年由MMITS主持第一次SDR专题研讨会: 71998年准备策划制定面向MMITS的规格;年底更名为软件无线电论坛(SDRF) 81999年美国完成了SPEAKeasy(PHASE)的开发; 92001年开始IMT-2000业务。 返回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4) 软件无线电的新进展软件无线电的新进展 体系结构分层化与软件模块化 软件无线电结构数学分析化 面向对象化 认知化、智能化 计算机化 网络化、信息安全化 返回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5) Joseph Mitola Joseph Mitola 提出了SDR分层虚 拟机参考模型 通信服务虚拟机 无线应用虚拟机 无线基础结构虚拟机 硬件平台虚拟机 服务 个性描述 信道对象 代理 信道状态机 信 息 流 基础结构状态机 线程建立与控制 指令集结构 操作系统 高层高层API 低层低层API 软件无线电简介结束 返回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抵近化近化) ) 抵近化的直接诱因抵近化的直接诱因低功率谱(低谱密度)且宽频谱应用的日 趋广泛。 返回 至今为止幅度相干仍是无线电波接收(侦测)最重要的物理要素。 以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为代表的宽带技术,在大大拓宽辐射频谱的同时,大大降 低了辐射功率谱(低谱密度) 。 当大量宽频谱低功率谱辐射交叠,且同时又与窄频谱高功率谱的传统辐射相 叠加时,大量的感兴趣(关注对象) 的有用信息被淹没在复杂的电磁背景中。 抵近化与后续内容相互关联,抵近化与后续内容相互关联, 目前非常普遍的小型站便是所目前非常普遍的小型站便是所 谓抵近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谓抵近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抵近化近化) ) 抵近化的好处抵近化的好处 高效、及时、准确。 抵近化的具体实施及缺点抵近化的具体实施及缺点 易产生误区(误解)、成本。 合理控制费效比(即全程成本) 最容易产生纠结。 需要更为强大的后台(基地)支持系统 得当则如虎添翼系统将获得一系列 质的提升,反之将造成不必要的困惑甚至瘫痪。 正确理解”网格化“全球信息栅格(GIG)简介 传感器前移 有利于提高”现场专家“效率。 全时、全控 有利于第一时间获得第一现场。 具备以往传统体(架构)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 素质要求)。 虽有益于实现”现场专家“ 操作桌面化但专家经验(模型、经验数据) 的积累可能与实际现场经验成为新的矛盾 抵近化结束返回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基地或后台支持) ) 前提与背景(大致背景) 接收带宽日趋增加,且已实现数字化,加之现场储存及传输技术日趋成熟。 大部分电波传播机理业已明确,但现场设备处理(运算)能力尚有限,同时 大型高速计算机运算能力大幅提高。 “现代无线电环境”的出现,及综合分布算法和模型的产生。 功能与优势(当前主要内容) 情景再现。 现场资料(数据)”完整“保存,并为详细分析提供了前提条件。 更易于从整体环境获得更加完整、确定的监测结论。 后台支持结束返回 可实现选区监测(前/后)。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傻瓜化)傻瓜化) 更趋向于利用已明确的经验模型提供现场专家支持 傻瓜化简介结束返回 现场设备(如各类便携设备) 多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及卫星定位(GPS、北斗等)辅助支持; 提供各类均值、数理统计及指向等辅助支持; 直至提供定位向导支持。 固定(车、机、船载)设备 提供各类评估分析,数据及数据库连接分析、分布分析等专家 辅助系统的支持; 目前已有的人工智能辅助支持,一方面前所未有的提高了监测效率,另一方面对 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具体人员不仅要了解相关的电波传播机理,还需了解具体设备人工智能辅助 支持系统的原理和模型,除此之外现场经验及经验更新同样重要。 否则很可能适得其反。 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无线电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综合化综合化) ) 更趋向于设备多功能化 综合化简介结束 返回 发现 分析 处理 1 2 3 发现 监测(侦查)接收机 分析 测量接收机 处理 测向定位设备 行政、技术处置 传统顺序 发展趋势 但目前设备性能及后 台功能尚不能完全满 足实际需要,尤其是 复杂条件下。 专家系统是一个智能计算机程序系统,其内部含有大量 的某个领域专家水平的知识与经验,能够利用人类专家 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该领域问题。是一个具 有大量的专门知识与经验的程序系统,它应用人工智能 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 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模拟人类专家的决策过 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类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简而 言之,专家系统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 算机程序系统。 无线电监测过程中的专家辅助系统无线电监测过程中的专家辅助系统 目前无线电监测系统中,已大量融入专家辅助系统。但因具体情况 不同,特别是涉及大量与使用习惯、计算模型、及相关数据等标准 等不确定因素原因,目前的专家系统远不能替代现场专家的作用。 传播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含刨面分析) 电磁兼容辅助分析(计算) 边界计算统计等 抵近化(在网络支环境持下)有利于提高现场专家 率, 结束返回发展趋势 抵近化 抵近化有利于第一时间获得第一现场抵近化有利于第一时间获得第一现场 人力守候监测已不能满足目前复杂、频发及不确定的电磁环境 结束返回发展趋势 抵近化 抵近化本身提供更为完善的本地记录和远程传输能力。 现场设备可提供相对完备的“触发门限”条件,包括相对复杂的逻辑条 件,一方面可避免产生大量无用信息减少存储负担提高检索效率,另一 方面又有益于防止和减少漏测、漏报。 因此,抵近化本身可以在第一时间在远离现场的位置获得先对完整的现 场数据。 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正确理解各类智能辅助系统才能运用得当。 要求基本了解相关模型及量值、参量关系否则极易产生误读、误判。 知识库及数据的积累需要相应的行政机制和软件支 持。 否则极易造成人员知识、经验更新过慢甚至老化。 需要了解全系统结构及设备对应频段传播特点。 否则当大量现场信息同时出现时极易造成混淆或错误处置。 结束返回发展趋势 抵近化 专家经验专家经验( (模型、数据模型、数据) )的积累可能与的积累可能与 实际现场经验成为新的矛盾实际现场经验成为新的矛盾 “专家辅助系统”已普遍的嵌入单机(个人)设备和 系统中,但目前国内无委系统中尚未建立相应的 标准和采集、验证机制 专家经验采集 验证、测试 模型建立与更正刷新 结束返回发展趋势 抵近化 全球信息栅格(GIG)简介1 是对网络化(即网络中心战)的再次集成 首先需要理解所谓网络中心战 “网络战网络战”只是网络中心战的简称。 所谓网络中心战 ,是以网络系统(平台)为核心,并借此充分提高指挥、情报、 通信、兵器的作战效能。即从作战筹划到情报收集直至作战过程,从始至终 均已网络系统(平台)为运作核心。而不仅仅是单纯或仅凭网络 返回发展趋势 抵近化 全球信息栅格(GIG) 产生背景 信息海量冗余,甚至超出系统承受能力。 包括信息资源自身在内的各类作战资源,一方面效率提高,同时另一方面因 冗余及编成隶属限制整体效率大为降低。 全球信息栅格(GIG)简介2 组成组成 返回发展趋势 抵近化 使用人员层 陆、海、海军陆战队、空、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