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_第1页
论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_第2页
论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_第3页
论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_第4页
论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前 言 “十五”以来,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快车道,经济增长逐年加快,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效益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年打基础”的计划目标基本实现。特别是能源工业由于抓住了“西电东送”的契机,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我省产业支柱的一个亮点。“十一五”我省将继续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巩固和加大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力度,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十年重点突破”目标,实现贵州省能源工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根据黔府办发200476号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电力、煤炭、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我省和周边省(区、市)国民经济发展对我省能源工业发展需求分析,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调整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合理布局”的思路,坚持节能优先,效益为本,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原则,编制了贵州省“十一五”能源发展专项规划。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计划实施情况 1、电力 (1)能源大省优势开始呈现 进入“十五”以来,我省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势头强劲。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第二批六水八火电源项目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已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区联网,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的格局。“十五”期全省新增装机容量842万千瓦(超过前五十年全省装机的总和),全省装机容量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十五”期我省在完成国家“西电东送”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向广西、重庆、湖南等省(区、市)送电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广东及周边省(区、市)的经济发展。 从2000年到2005年,全省电力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13.96亿元,是1979年至1999年20年间电力投资总额的3.7倍多,投资力度之大、投资效果之好前所未有。20012005年电力工业拉动全省经济分别增长1.5、1.6、0.95、0.47、1.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6、2.7、6、2.83、6.8个百分点。 通过实施“西电东送”工程,近几年来,电力增值税均占全省同期增值税收入的20%左右,2005年贵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9.5%,提供增值税占全部增值税的37.8%,能源工业已成为贵州第一大支柱产业。“西电东送”电源项目所在地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财政和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在能源等主导产业的拉动下,近五年全省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2%,2005年净增69.79亿元,省级财政新增用于“三农”的投入达1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农村电网通过建设与改造,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能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 到2005年底,贵州电网装机已达1320.2万千瓦(其中水电385.8万千瓦,火电934.4万千瓦)。 在南方电网“十五”期“西电东送”1000万千瓦的任务中,贵州400万千瓦,占40%。 2001年至2005年,贵州省累计向广东、广西、重庆、湖南等省(区、市)送电494.61亿千瓦时,其中,“西电东送”电量427.03亿千瓦时。 (2)电力工业结构得到调整 一是水电开发力度增大,水能资源优势逐步增强。我省水电可开发容量为1948万千瓦,截止2005年底,我省水能资源开发强度已经从“九五”末的15%提高到50%以上。全省水电装机从“九五”末的156.93万千瓦提高到“十五”末的385.8万千瓦,水电装机占电网装机容量的29.2%。并建成了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大型电站(“九五 前仅有一二个季调节电站); 二是火电建设速度加快,水火互济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截止2005年底,我省火电装机从“九五”末的388.05万千瓦提高到934.4万千瓦,火电装机占电网总装机容量的70.8%,在确保国家安排的南方电网“十五”“西电东送”任务中,有效地发挥了区域内水火互济作用; 三是火电单机容量上一个台阶,促进了电力产业结构的调整。我省按照国家电力产业和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安排小火电机组逐步退役的同时。“十五”新建火电厂单机容量均为30万千瓦以上,截止2005年底,全省火电装机容量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装机比例已提高到45%(“九五” 前均以小火电为主)。 (3)电网结构得到改善 一是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已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区联网,基本形成了“西电东送”的格局。建成500千伏环网,具备了500千伏输变电运营管理能力,省内220千伏及以下电网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到2005年底,贵州电网已形成 500千伏“日”字型环网,向东部延伸至铜仁的500千伏主干网架,拥有500千伏变电站7座,变电容量达到675万千伏安,线路1520公里(不含安青双回线、安天线、青河及安高双回线天线)。 二是随着“两交一直”500千伏“黔电送粤”输变电工程的建成投运,构成了“黔电送粤”大容量交直流混合输电的新格局,贵州向广东送电的通行能力也大大增加。 三是农村电网得到改善。第一、二批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任务于2003年底基本完成,全省87个县(市、区)行政村通电率从1998年的84.2%提高到2005年的99.42%,一户一表率达到75.4%。农村电网通过建设与改造,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电能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保障。 (4)电力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我省按照国务院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在2003年实现了厂网分离,并在2004年全部理顺了资产关系,电力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2、煤炭 (1)煤炭资源规模以上开发力度快速增强,原煤产量大幅度增长 我省煤炭资源总量2419亿吨,其中探明/储量499亿吨(2003年省矿产储量简表),预测2000米以浅煤炭资源量1920亿吨。截止2005年底,我省煤炭资源规模以上开发强度从“九五”末的11%左右提高到16%以上。 原煤产量年均增长率均在两位数以上。2005年全省原煤产量已达到10795万吨,与2000年3025万吨相比,增长了2.57倍。煤炭外销3361万吨,与2000年1000万吨相比,增长了2.36倍。 从销售结构看,省内耗煤约为65%(电力30%,冶金、建材、化工、民用35%),省外用煤约35%。外销的主要方向是广西、广东、云南、湖南、重庆、四川等省、市、区,其中广西约占65%以上。 (2)体制改革推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在国家对煤炭行业实施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加大体制和机制创新力度。通过引进优强企业,由原来单纯依靠省内四家煤矿企业的模式,转变形成以国有大中型骨干煤矿企业和具有实力的其它所有制企业联合开发的格局,实现了煤炭行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我省煤炭工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力。尤其是通过煤电联营模式新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矿井,促进了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 (3)国债支持煤矿安全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十五”以来,国家一方面加大了对我省国有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投入,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矿井水害防治系统、顶板灾害防治、“一通三防”安全设施配套(包括通风设备更新、瓦斯抽放、安全监测监控、矿井防尘灭火系统的改造和完善)。一方面重点加大了煤矿采掘、洗选工艺的升级改造。我省国有重点煤矿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安全保障得到加强,煤矿的总体形象出现良好的态势。 (4)经济效益奠定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 “十五”随着煤炭工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炭企业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煤炭经济效益的意识,陆续开始启动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有关项目的开发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批利用煤矿瓦斯发电,以及煤矸石发电等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在我省建成投产。 (5)政府重视促使煤田地质勘查成果显著 “十五”以来,根据我省能源工业发展对煤田地质勘探的需求,各级政府加大了煤田地质勘查支持力度,在政府加大投入补助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资金筹集方式,确保煤田地质勘查任务的完成。与“九五”相比,煤田地质勘查呈现出“质好量大”的局面。共完成钻探工程量约70万米,获得资源量约50亿吨,提交大中型井田的地质报告40件。有效地保证了我省“十五”时期各矿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任务的完成。 3、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研究工作开始启动,特别是薪炭林、省柴节煤技术推广、小型高效沼气池的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十五”以来,在国家的组织和支持下,我省2005年初步完成我省风能资源调查工作,并在毕节和六盘水等地区获得了具备开发条件的风能资源;为了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在对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开发的基础上,完成了乌江流域开展抽水蓄能规划调研和规划编制工作;开展了对生物质能的研发工作,并在生物柴油的提炼方面取得一些研发成果;进一步加强了以小水电、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截止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小水电1203座,总装机125.39万千瓦,年发电量46.4亿千瓦时。全省已建成沼气池73万多口,形成了年节省薪柴100余万吨的能力。 4、城市燃气 2005年,全省用气户已达70多万户。全省城镇居民气化率38.6%,折市城镇用户已超过50%。 2005年全省城市燃气供应量为:焦炉煤气2.2亿立方/年,天燃气400万立方/年,液化石油气8万吨/年(折合1.2亿立方)。 根据我省资源状况和气源可选择情况,全省城市燃气气源结构主要以煤制气、液化气和天燃气三种相结合形式为主。在全省用气户中,煤制气占42.95%,液化气占54.38%,天燃气占2.67%。具体划分如下: (1)煤制气气化区采用煤制气为气源。已经具备管道供气条件的地区有贵阳、清镇、六盘水三个城区。 (2)独立气化区采用矿井瓦斯作为气源。主要分布在我省已经建成的六盘水地区大型矿区周边的城镇。 (3)液化石油和天然气气化区采用液化石油气为气源。分布在我省87个县(市、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电力方面 (1)由于贵州电网装机容量不足、配套电煤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以及水库来水偏枯而影响机组出力等原因,电力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2)电力系统备用容量不足。由于长期以来,贵州电网发电装机容量不能满足负荷增长需要,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多年来均在6000小时以上。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甚至超过7000小时,虽然近年来,随着新机组的陆续建成投产,有所缓解,但是系统备用容量仍然不足,影响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 (3)由于地区负荷持续高速增长,到2005年底,东部电网已出现500KV变电容量不足的状况,省网改造需进一步完善。 (4)全省农村电网尚需继续完善。 (5)地方中小水电和煤炭利用煤矸石、瓦斯发电,由于受到管理体制、上网电价等问题的制约,影响了开发利用和建设进度。 2、煤炭方面 (1)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发 “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我省地方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仍然处于煤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至2005年底,全省原煤产量中地方小矿产量约占78%。全省共有生产煤矿2143对,平均单井产量不足4万吨/年。由于产业结构严重不协调,造成以下问题影响我省煤炭工业发展。 一是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占我省煤矿总数78%的小矿由于自身生产、安全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也导致全省煤矿事故多发,煤矿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资源回采率低。我省目前小矿比率仍然过大,由于小矿自身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煤炭资源回采率低,也影响到全省煤炭资源回采的提高。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我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起步较晚,加之对煤炭深加工技术的研发能力和引进实力欠缺,影响了煤化工项目的开发深度和市场的发展。 (2)电煤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峻,运输“瓶颈”仍然存在 省内运输。我省电厂大都属于坑口电厂,主要运输方式除胶带运输外均采用公路运输解决。尽管对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是,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 省外运输。南昆铁路、株六复线、内昆线建成通车后运量发展很快,目前已无富余运煤能力,南下通道仍然不畅,而其它通往华中、华南的铁路线也基本饱和,通往两广最大的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力仍不足,另外由于空车严重不足,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运量,严重影响了我省的煤炭外销。 (3)电源建设进度普遍提前,造成配套矿井建设滞后和电煤供应紧张 我省“西电东送”第一批电源配套矿井由于受国家对煤矿建设项目审批的特殊要求,项目核准有关程序时间较长等原因影响,造成矿井建设滞后电厂。但是,尽管“西电东送”第二批电源配套矿井均与电厂同步或提前开工建设安排,由于电源建设普遍存在不按照计划工期纷纷提前建成投产情况,不仅使配套煤矿总是处于滞后于电厂建设进度的局面,而且影响了电煤供应计划安排,造成电煤供应紧张。 (4)煤田地质勘查程度和精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煤田地质勘查程度仍然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不能保证满足煤炭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布局和资源战略储备的需要;二是由于我省受地质条件限制,煤矿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较复杂,不同程度影响了我省煤田地质勘查精度,对矿井煤与瓦斯突出、顶板事故、水灾等多种灾害的防治带来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煤炭工业的发展。 3、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 我省由于可利用太阳能的区域有限,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勘测程度低,基本没有开发利用。全省小水电、沼气池建设规模较小,利用程度不高,生物质能研发起步晚,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4、城市燃气方面 我省属于缺油贫气省份,与全国相比城市燃气发展起步较晚,城市燃气发展管理机构不完善,缺乏系统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城市燃气市场发展不规范。气源开发程度低,范围窄,外供依赖性强,不仅影响了省内自身对城市燃气资源的开发,也限制了我省城市燃气的发展。全省城市燃气平均气化率仅50%左右,低于全国(84%)平均水平。 5、资源开发与环境容量方面 一是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尽管我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十五”期初145.01万吨减至135.8万吨,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特别是尚有一部分电厂尚未实施脱硫,将继续影响我省整体大气环境的改善。 二是开发建设与土地利用矛盾突出。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数量不足1亩,“十五”“十一五”开工建设的大中型电站预计将淹没耕(园)地28万亩,再加上其他建设用地,用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三是煤炭资源开采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矛盾突出。随着我省“十五”以来煤炭资源开采强度的不断增强,加之陡坡耕种等问题突出,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导致土地质量退化,基岩大面积裸露,进而形成岩溶石漠化;另一方面煤矿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渣、废气)对水源、大气污染加剧,井下抽出的瓦斯排入大气增多,温室效应增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四是煤炭资源开采与地质环境的矛盾突出。我省“十五”以来“西电东送”任务重,配套电煤矿区、矿井开发、建设全面铺开,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十分巨大,煤炭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陷、诱发滑坡、崩塌不可避免,地质环境的治理将会任重而道远。 五是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城市经济发展矛盾突出。随着我省城市经济发展,加大了对城市清洁能源的需求,仅仅依靠外来供给量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清洁能源技术拓展我省城市燃气气源,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十分迫切。 六是水电建设与库区移民安置矛盾突出。我省“十五”“十一五”开工建设的大中型电站预计库区移民将达30万人,库区移民生产和生活安置工作强度大,库区社会稳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条件分析 (一)市场需求预测 1、电力市场需求预测 (1)按照国家“西电东送”规划安排,“十一五”贵州省新增向广东送电400万千瓦,同时,根据“十一五”周边省(区、市)向贵州省购电预测,贵州省将在“十五”向邻省(区、市)售电100万千瓦的基础上再增加送电100万千瓦(目前已与重庆黔江、湖南怀化等地区签订了“十一五”购售电协议)。全省“十一五”期末外送将达到1000万千瓦。其中:向广东送电800万千瓦,向邻省(区、市)售电200万千瓦。 (2)根据省内贵阳、遵义铝工业基地扩建对电力的需要,以及“十一五”通过实施煤电铝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对全省“十五”后期及“十一五”电力供需平衡情况进行认真分析测算的基础上,经过9个月的反复论证,并经省委常委会和省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制定了第三批电源项目建设规划纲要,规划在“十一五”期,开工建设火电项目5个,装机540万千瓦,根据市场落实情况适时开工建设,力争“十二五”建成,确保全省电力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按照曾培炎副总理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对贵州提出的不仅要搞“西电东送”,还要向周边省(区、市)多送电的要求,贵州省已分别与广西、重庆、湖南三省(区、市)政府签订了电力合作协议,并与四川达成了合作意向。“十一五”将与周边省(区、市)合作建设火电项目3个,装机容量360万千瓦,计划“十一五”建成投产,建成投产后电力电量全部由合作省(区、市)消纳。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十一五”中长期电力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目前有关对电力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和规定,结合贵州省“十一五”社会经济发展对用电量需求,及向周边省(区、市)拓展电力市场的需求,对我省“十一五”电力市场需求预测如下: 2010年省内市场需求为1291万千瓦,加上西电东送及向周边省(区、市)送电1000万千瓦,考虑15%备用容量后,电网需装机2634万千瓦。(详见附表1) 2、煤炭市场需求预测 按照国家提出的“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方案和国家编制的大型煤炭基地规划,贵州省已被列入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云贵基地规划之中。 根据国家对各省在大基地规划内煤炭产量计划的安排,要求到2020年我省大基地规划范围内煤炭产量达到1.27亿吨/年。其中,贵州省2010年在大基地规划内的产量规模安排为0.96亿吨/年(外运3200万吨)。 根据国家“十一五”煤炭工业中长期规划和国家大型煤炭基地规划的要求,结合我省“十五”期煤炭产销情况分析和产业发展对煤炭消费的需求,通过对我省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主要耗煤部门“十一五”发展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以及省外煤炭市场发展的需求预测,“十一五”期末我省原煤的需求量将达1.6亿吨。其中: 省内消耗量为1.2亿吨,其中:电煤约0.7亿吨,其他冶金、建材、煤化工等约0.5亿吨; 外送约0.4亿吨。 3、可再生能源市场需求预测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能源发展战略、法规和政策,进一步突出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省虽然是资源大省,但随着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加,环境容量已经显得非常薄弱,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平衡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十一五”遵照国家颁布的新能源政策,开展有关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势在必行。 我省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较大,除丰富的地方中小水电资源外,毕节地区、六盘水市、黔南州、黔西南州以及贵阳等区域内,初步具备建设总规模达100万千瓦以上风电站的风能资源。 另外,我省乌江流域在普查基础上已具备了编制省内负荷中心抽水蓄能规划以及启动抽水蓄能试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的条件。 4、城市燃气市场需求预测 我省城市人口近1200万人,约400万户,截止2005年,全省城市燃气平均气化率仅达到50%左右,要达到全国84%的水平,城市燃气需求量将大幅度增长。 根据国家“十一五”石油天然气中长期发展规划安排,四川和重庆两省(市)天然气除了自身使用外,主要承担向湖南和湖北两省输送任务。随着川渝两省(市)近几年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自身对天然气需求量猛增,造成供需不平衡,满足不了自身以及外送的需求。目前,国家对天然气的开发使用已经纳入了规范化管理,各省的油气分公司均无天然气资源分配和审批权。就川渝两省(市)天然气供需现状,国家“十一五”不可能再批准两省(市)外送天然气项目。因此,贵州省“十一五”期拟通过川渝解决天然气气源的设想已无可行性。尽管国家建设部从城市管网布局出发,将我省贵阳市列入全国城市天然气利用规划中。但是,由于气源问题落实不了,该规划在“十一五”将无法实施。为此,我省在继续积极向国家争取其他途径解决贵州天燃气管道输入问题的同时,“十一五”必须以自立为主,拓展城市燃气资源,尤其要将煤炭资源综合利用作为解决城市燃气的主要途径,建设一批煤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以缓解全省城市燃气气源不足问题。 (二)市场供需平衡分析 1、电力方面 (1)电源项目建设及投产进度安排 根据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要求和满足省内电力市场的发展需要,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电源项目共20个,项目规划总装机2197万千瓦(其中水电767万千瓦、火电1430万千瓦)。计划“十一五”投产1552万千瓦(其中水电512万千瓦、火电1040万千瓦),“十二五”投产645万千瓦(其中水电255万千瓦、火电390万千瓦)。 1)“十一五”新开工5个火电项目。其中: 根据国家有关环保要求,配合小机组退役,实施异地搬迁,以大代小进行技改的3个。 桐梓电厂260万千瓦,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将地处城市中心区的遵义电厂异地搬迁,并以大代小,配套遵义铝工业基地建设,实施煤电铝一体化。 都匀电厂异地技改230万千瓦,按照国家有关环保要求,将地处城市中心区的都匀电厂以大代小,异地技改,配套黔南州瓮福磷化工基地建设。 清镇电厂异地技改260万千瓦,根据国家环保有关小火电机组退役要求,将地处国家级风景区的清镇电厂实施“以大代小”,异地搬迁,并配套清镇铝工业基地实施煤电铝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根据省内电力市场需要配套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的2个。 织金电厂(120万千瓦),配套织金煤电化磷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六枝电厂(120万千瓦),配套六枝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2)“十一五”与周边省(区、市)合作新开工建设火电项目3个,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计划“十一五”建成投产。全部参与受电省(区、市)电力电量平衡。其中: 兴义电厂(260万千瓦),外送广西区电力市场; 习水二郎电厂(260万千瓦),外送重庆市电力市场; 黔东电厂(260万千瓦),外送湖南省电力市场。 3)地方中小型水电站规划投产50万千瓦。 计划到2010年全省装机达到2806万千瓦,与周边省(区、市)合作电厂建成360万千瓦,届时,全省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166万千瓦。 (2)供需平衡分析及结论 一是2006年开始,贵州电网供电紧张局面逐渐缓解,到2009后基本得到扭转。 二是从我省目前已掌握的全省水能、煤炭资源情况看,“十一五”以后,我省水能资源基本开发完毕(仅剩余部分小水电),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资源容量和环境容量已不能允许继续以高增长速度进行开发建设。因此,从“十二五”开始,我省电力将进入平缓发展期,电源项目建设将围绕满足省内需求电力市场来安排。 2、煤炭方面 (1)“十五”煤炭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按照国家“大煤保大电”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我省为一、二批“西电东送”电源主要配套了25对大中型矿井,建设总规模5140万吨/年,“十五”以来已陆续开工建设。其中:“十五”建成3对,可形成生产规模540万吨/年,“十一五”建成22对,可新形成生产规模3800万吨/年,“十二五”收尾建成,可新形成生产规模800万吨/年。 (2)供需平衡分析及结论 从当前我省原煤产量总量看,在一段时期内电煤供应基本可以保证。但是,由于总产量中78%为地方小矿产量。这种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调现象,如果不尽快扭转,将带来以下问题:一是影响电厂供煤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二是煤矿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无穷;三是资源开采浪费。因此,必须采取上大压小的措施,加快对大中型矿的建设进度,尽快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确保国家“大煤保大电”政策的落实。 我省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预计原煤生产量分别为:11900万吨、12900万吨、13900万吨、14800万吨、16000万吨; 根据对我省对电煤配套大中型矿井建设进度安排,大中型矿井产量分别为:2910万吨、4040万吨、5895万吨、7895万吨、11010万吨; 大中型矿产量在全省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24.5%、31.3%、42.4%、53.3%、68.8%; 从以上趋势分析: (1)全省煤炭产业结构从2008年起开始得到改善,2009年开始,我省煤炭产业结构得到基本扭转,到2010年,我省煤炭产业结构将真正形成以大中型骨干煤矿为主,地方中小矿为辅的良好煤炭生产局面。 (2)全省从2007年起基本形成向“大煤保大电”转变的格局,2008年后全面形成。 3、可再生能源方面 (1)有关项目安排进度 “十一五”内计划开工建设盘县四格风力发电场一期工程(10万千瓦);开工建设乌江流域抽水蓄能试点工程大树子抽水蓄能电站(60万千瓦);开展生物质代燃料原料基地培育工作,新培植麻疯树(小油桐)100万亩。 (2)供需分析及结论 我省电力工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水电的电能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生物质代燃料这一新兴技术在我省的产业化发展取得突破。 4、城市燃气方面 (1)有关项目安排 在煤炭资源丰富,并具备铁路运输条件的煤化工基地,建设一批煤气化替代燃料项目,重点满足全省中心城市的民用和城市交通燃气的需求。 对于具备利用矿井瓦斯作为气源的地区,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开展矿井附近城镇瓦斯民用工程,根据使用地区的情况,建设相关瓦斯储蓄站和输送管道。 (2)供需分析及结论 通过推广使用二甲醚替代燃料,可基本缓解我省“十一五”中心城市燃气需求矛盾,减轻我省对外来气源的依赖性,增强省内自主开发能力。 三、“十一五”发展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国家确定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为我省发挥资源优势、发挥特色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十五”奠定的基础,从现在起到“十一五”末,将是我省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省委省政府“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战略步骤顺利实施的关键时期。能源工业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以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始终的能源发展思路,继续以“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为重点,在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和开发煤炭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上实现重点突破,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把我省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 电力发展要在继续巩固和实施“西电东送”的同时,进一步拓宽电力发展路子,一手实施电力边贸,开拓周边省(区、市)电力市场,一手发展省内相关产业,延长电力产业链,促进电力市场多元化。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坚持水火并举。在加快乌江流域和北盘江流域大中型梯级电站开发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省内地方中小水电站开发建设进度;在做好资源、环境容量平衡的基础上,建成一批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大型坑口电厂,实现水火资源合理配置。 煤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着重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现代化大中型矿井,进一步抓好地方小型矿井整合工作;深化体制改革,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继续推进煤、电、化一体化的步伐;依托科技进步,搞好产业提升,提高煤炭经济质量和改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聚焦效应;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煤炭经济,提高资源的复合效益。加快煤层气、煤液化、气化等高技术产业化步伐,打造优良的循环经济生态型能源工业基地。 根据我省能源资源特点,结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采取经济措施和法律手段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不断增加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对于小水电、沼气等技术成熟、经济适用的可再生能源,要通过消除市场障碍,加大扶持力度等措施扩大应用规模。积极支持和培育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向商业化接近,通过依托项目实现开发价值;坚持技术创新和市场开发相结合,长期技术储备和近期开发利用相结合,走培育循环经济生态型产业的路子,加快开展生物质代燃料技术的研发,在试验和示范基础上,寻求长期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以期能够大规模开发利用。 进一步完善城市燃气管理机构,强化对城市燃气的统一规划和布局,坚持立足自身发展与外供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省内煤化工和煤层气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拓展城市燃气资源,解决全省城市燃气气源问题和城市燃气结构调整问题,提高我省城市燃气气化率。 (二)总体目标 1、电力 “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力建设规模2317万千瓦(水电767万千瓦,火电1550万千瓦),其中“十五”结转项目规模1154万千瓦(水电524万千瓦,火电630万千瓦),恢复建设260万千瓦(火电),新开工项目规模853万千瓦(水电193万千瓦,火电660万千瓦),地方中小水电50万千瓦。计划建成投产1552万千瓦(水电512万千瓦,火电1040万千瓦)。到2010年全省电力装机达到2806万千瓦,与周边省(区、市)合作电厂装机达到360万千瓦。 建成“黔电送粤”新的“两交一直”外送通道。进一步完善省内500KV及以下电网结构。 完善我省农村电网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 2、煤炭 产量目标:全省原煤产量“十一五”末预计达到1.6亿吨。 安全生产目标: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00%安装瓦斯抽放系统,建设并完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根据煤尘爆炸性及煤层自燃发火性完善防灭火和防尘的技术装备。 行业结构目标:力争在“十一五”分别培育23个煤电化(铝)一体化的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实现煤炭的综合开发利用,改变煤炭行业长期以来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产品结构调整目标:大力提高原煤洗选比率,到2010年,洗选比率达到70%以上。努力争取煤的液化、气化、煤层气开发等煤的加工转化以及综合利用项目有较大突破性进展。 煤炭清洁生产环境目标: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使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力争到2010年,新建项目环境污染得到控制,现有矿井污染有较大程度的减轻;使矿区的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达到相当水平,逐步建立起生态良性循环体系,使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地质勘查目标:继续加大对规划矿区内矿井以及后备区的普、详查力度,开展对深部勘查工作,增强我省资源战略储备能力。推广和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我省煤炭地质勘查精度,提高我省煤矿安全生产和建设管理水平。 3、可再生能源 采用可再生能源与常规能源结合的方式,解决偏远地区电力、生活燃料等主要能源供应问题。到2010年基本解决偏远地区的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开工建设乌江流域抽水蓄能试点项目。 完成我省风能资源开发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我省风能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和产业化,争取“十一五”开工建设12个风力发电场。 到2010年,新建农村沼气池100万口以上。 开展生物质代燃料原料基地培育工作,新培植麻疯树(小油桐)100万亩,争取“十一五”在黔西南州地区建立生物质能替代柴油项目产业化生产基地。 4、城市燃气 “十一五”通过煤气化技术开发,推广二甲醚替代燃料解决我省城市燃气气源和提高城市燃气气化率;改善全省城镇用气结构,提高本省燃气自给率和城市清洁能源利用率。 四、“十一五”主要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 (一)主要任务 1、电力方面 (1)水电:继续加快乌江流域梯级水电站和北盘江大中型水电站的开发力度,在抓好构皮滩等在建水电站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沙沱、董箐、马马崖等大型水电站前期工作,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 (2)火电:抓好第二批电源项目建设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第三批及后续电源项目各项前期工作,确保按计划建成投产。 (3)电网:十一五”继续完善省内500KV及以下环网;新建“黔电送粤”“两交一直”500千伏输变电通道。继续完善10千伏及以下农村电网。 2、煤炭方面 (1)在全省推广和使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建和新建大中型矿井的地质勘查精度,在提高矿井安全施工建设保障程度的基础上,按期建成投产;加大对后备区资源普查勘探和保护力度,确保煤炭资源按照规划,有序开发建设。 (2)将煤炭的开发建设重点逐步转移到对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培育和发展一批煤及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新能源工业基地,延长煤炭产业链,促进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就地转化。从机制和体制创新入手,培育和打造一批煤电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基地,促进煤炭和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3)大力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路子。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租赁等一切合法可行的形式联合改造规划煤炭矿区内的小矿,加快提升规模和竞争实力。 3、可再生能源方面 (1)小水电:从“十一五”开始到2020年,完成遵义、铜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国家规划的100万千瓦以上小水电基地建设任务。 (2)风能:在完成我省风能资源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基础上,启动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工作。 (3)抽水蓄能:在乌江流域启动试点项目建设工作。 (4)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在黔西南州开展利用生物质能替代柴油技术启动产业开发试点项目。 (5)农村能源:为了保护长江、珠江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重点在乌江流域、南北盘江、沅江流域地区新建沼气池100万口以上。 4、城市燃气方面 (1)在煤炭资源丰富且具备铁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煤气化制醇醚项目,到2010年,甲醇产量可达到180万吨/年以上,二甲醚生产能力可达到60万吨/年以上。 (2)通过在贵阳、安顺、六盘水、凯里、都匀、遵义等具备铁路运输条件的中心城市建设相应的储气站和输送管道,一是解决中心城市燃气气源不足问题;二是为向全省城镇推广二甲醚替代天然气的应用中转提供条件,尽可能地扩大解决城镇人民群众生活用气范围。 (3)通过利用矿井瓦斯,建设相关瓦斯储蓄站和输送管道,解决矿井附近城镇居民气源; (二)重点建设项目(附表) 1、电力 (1)电源项目 贵州省“十一五”规划建设的电源项目共20个,项目规划总装机2197万千瓦(其中水电767万千瓦、火电1430万千瓦)。其中: “十五”结转在建项目10个,总装机1154万千瓦(水电项目4个,装机524万千瓦;火电项目6个,装机630万千瓦); 恢复建设项目2个(发耳电厂、野马寨电厂3#机),装机260万千瓦; 新开工项目8个,总装机733万千瓦(水电项目3个,装机193万千瓦;火电项目5个,装机540万千瓦); 地方中小型水电站规划投产50万千瓦。 以上项目计划“十一五”投产1552万千瓦(其中水电512万千瓦、火电1040万千瓦),“十二五”投产645万千瓦(其中水电255万千瓦、火电390万千瓦)。 (2)电网项目 省内:“十一五”期建成500KV变电站5座(独山变、八河变、兴义变、黎平变、贵阳西变),建成兴义独山黎平500KV外环网。进一步完善500KV及以下电网结构。 启动国家安排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完善工程,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电网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 省外:配套“十一五”新增向广东送电400万千瓦。新建“两交一直”“黔电送粤”500千伏输变电通道。 2、煤炭 (1)主要新开工大中型煤矿项目 配套我省火电项目,以及煤炭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十一五”新开工建设43对大中型矿井,总规模4905万吨/年。 (2)老矿区扩能技改项目 对盘江和水城矿区的现有生产矿井进行挖潜和扩能改造,力争“十一五”末使盘江矿区(老区)达到1200万吨/年,水城矿区(老区)达到1000万吨/年。 配套盘江、水城老矿区矿井技改扩能对相应配套选煤厂进行扩建,规模为:10801500万吨/年,新增洗选能力420万吨/年;新建选煤厂,规模为:8000万吨/年。 (3)煤炭综合利用项目 、以重点解决我省城市燃气为主,建设一批煤气化制醇醚项目,“十一五”建成投产180万吨/年甲醇以及60万吨/年二甲醚、20万吨/年醋酸、30万吨/年烯烃等下游产品。 、矿区瓦斯综合利用项目 在矿井布局相对集中的盘江矿区和水城矿区,分别启动瓦斯发电厂项目的前期工作; 、青山保田区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 尽快完成勘探和参数井试验工作,争取“十一五”末进入商业性开发。 (4)煤田地质勘探 “十一五”计划开展42个地质勘查项目,地质钻探工程量79万米,预算投资6.37亿元。其中:普查项目8个,地质钻探工程量9万米,精查项目34个,地质钻探工程量70万米。 3、可再生能源 开工建设盘县四格风力发电场:一期规模10万千瓦; 开工建设乌江流域大树子抽水蓄能电站:规模60万千瓦; 新培植麻疯树(小油桐)100万亩。 4、城市燃气 在具备铁路运输条件的中心城市,建设相应的储气站和输送管道,利用价格优势,采用罐装方式,在全省条件允许范围内,推广使用二甲醚替代天然气。 具备利用矿井瓦斯作为气源的地区,在政府统一规划下,开展煤矿附近城镇瓦斯民用工程,根据使用地区的情况,建设相关瓦斯储蓄站和输送管道。 以上重点项目“十一五”总投资估算约1363.92亿元,其中:电力1043.25亿元,煤炭210.67亿元(其中地质勘探6.37亿元)、煤化工110亿元。 五、“十一五”期间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体制创新 1、按照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要求和部署,一是进一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理顺电煤价格关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推动健全电价机制。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我省列为开展大用户直供的试电省份;三是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解决好地方小水电、利用煤炭瓦斯、煤矸石发电发展问题。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家现行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政策,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2、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全面快速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从机制和体制创新入手,打破行业界线,结合我省产业特点,采取以试点推动全面的方式,推动煤电化一体化改革的步伐,促进煤炭、电力和相关行业的同步建设和协调发展。 3、进一步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开展煤电化一体化试点中,根据煤炭、电力开采的特点和生产规律以及下游产品技术路线的要求,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