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报告书_第1页
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报告书_第2页
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报告书_第3页
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报告书_第4页
超限高层抗震专项审查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工程概况2 设计依据2.1主要设计规范和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 (JGJ32002)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程 (DBJ0849-9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501082001)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JGJ699) 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 (JGJ949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以及国家和地方其它的相关设计规范和规定2.2设计基准期 本工程所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50年3设计荷载3.1恒载,活载混凝土自重 27KN/m3 混凝土空心砖 12KN/m3砖墙抹灰荷载 内墙双面 0.6 KN/m2 外墙双面0.8 KN/m2水自重10 KN/m3土自重18 KN/m3其他部分恒载及活载如下表3.2风荷载:50年一遇的风压值为0.55 kPa (本设计取100年一遇基本风压0.6kPa),地面粗糙度类别为C类, 地面以上风荷载体型系数为1.4,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和风振系数按建筑荷载规范(500092001)取值。3.3地震荷载: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场地类别为IV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特征周期为0.90S,建筑物根据其重要性的分类为丙类,阻尼比取为0.05。3.3人防荷载:人防部分由专业设计单位设计,本设计主体结构按正常使用情况进行设计。3.4结构安全等级、使用年限和抗震设防类别本工程为普通住宅,下部设有二层地下室,均属于一般民用建筑。依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第1.0.8条,该建筑工程结构的安全等级可定为二级。根据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6章,本项目工程抗震设防类别均为丙类,地震作用及抗震措施均可以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进行设计。4 地基与基础楼号T1T2T3T4&T5地下车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乙级甲级乙级乙级基础安全等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液化等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不考虑4.1工程概况及场地地基土条件地层编号土层名称一般层面埋深(m)静探Ps值(MPa)标贯击数N63.5钻孔灌注桩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kPa)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kPa)粉质粘土3.00.8215淤泥质粉质粘土7.00.616m以上156m以下25淤泥质粘土16.500.57201粉质粘土27.032.51.334.5452粉质粘土27.231.02.31453粉质粘土夹粉砂35.554.92.6111.540m以上5040m以下5540m以上100040m以下1200粉质粘土31.036.82.877011001粉砂夹粉质粘土32.538.67.377017002粉细砂53.860.020.10508530001粉质粘土59.061.02.97552粉质粘土与粉砂互层67.669.15.5127.7701800l 地下水场地地下水属潜水类型,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位深度为0.331.35m,相应标高为2.27m1.61m。根据规范,上海年平均高水位埋深为0.50.7m,低水位埋深为1.5m。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l 地基土液化:本场地在深度20m范围内地基土以粘性土为主,仅在第层中局部夹粉砂、局部分布的第2层中夹砂质粉土,无成层饱和砂质粉土和砂土分布,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土地震液化影响。l 不良地质作用:经探查,沿基坑周边有暗浜,暗浜宽度约410m、浜底最大深度约3.2m。但无难以处理的、重大的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总体而言,场地是稳定的。l 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根据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本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建造各类建(构)筑物。4.2桩型选择拟建工程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场地周边均为交通干道,地面下存在各种地下管线,环境条件较复杂。如采用预制桩时则挤土效应明显,为避免其不利影响,结合地勘报告采用钻孔灌注桩。4.3桩尖持力层选择根据建筑方案,拟建场地下方为全地下室,整个地下室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因而沉降控制及不均匀沉降从严。同时,拟建场地土层分布变化较大,从技术经济角度综合考虑,各塔楼下桩尖持力层选择如下:T1:选择2层作为桩尖持力层,该土层贯标击数N50,静探Ps值为20.10Mpa,采用桩径650(C30)的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32m,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2520KN;T2:选择2层作为桩尖持力层,该土层贯标击数N50,静探Ps值为20.10Mpa,采用桩径650(C30)的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37m,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2760KN;T3:选择2层作为桩尖持力层,该土层贯标击数N=27.7,静探Ps值为5.51Mpa,采用桩径750(C35)的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53m,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4100KN;T4&T5:选择2层作为桩尖持力层,该土层贯标击数N50,静探Ps值为20.10Mpa,采用桩径700(C30)的钻孔灌注桩,有效桩长42m,其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3360KN;塔楼以外的纯地库部分考虑高水位时的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已进行抗浮验算,并核算了拔桩桩身强度及裂缝。采用550(C30)的钻孔灌注桩作为抗拔桩,有效桩长24m,桩尖持力层为3层,其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设计值为680 kN。4.4底板设计根据本工程特点,整个地下室底板采用无梁平板,其内力考虑水浮力及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按整板进行有限元分析, 对于转换柱位置按抗冲切要求局部加厚。4.5塔楼与地下室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地下室混凝土收缩和温度效应的处理。地下室因使用要求,不设变形缝,因此沉降及不均匀沉降控制尤为重要。设计时,底板采用平板,增大基础刚度以协调整体变形。根据初步估算各楼最大计算沉降值为T1:20mm,T2:24mm,T3: 70mm,T4&T5:45mm,均满足规范的要求。考虑到塔楼与裙楼交界处沉降差较大,于塔楼与裙楼之间设一道沉降后浇带,其应在塔楼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地下室平直长度达一百八十多米,为减少水化热、混凝土收缩以及后温度效应的影响,在地下室结构设计上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加强措施:a.采用纤维混凝土。b.施工时控制混凝土水灰比,并加强施工养护。c.每隔40米左右设置施工后浇滞。d.适当增加受次应力影响较大部位的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并提高配筋率等。e.加强顶板的保温隔热措施。f.控制混凝土中的水泥含量,梁、板、地下室外墙及底板(筏板)采用C35混凝土。5 抗震设计5.1抗震等级按规范JGJ320024.8.2条,各塔楼各部分结构的抗震等级见下表楼号结构型式层数高度框支层底部加强部位上部抗震墙框支柱框支梁剪力墙剪力墙短肢剪力墙T1部分框支剪力墙1959.5m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二级T2部分框支剪力墙1959.5m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二级T3部分框支剪力墙3198.4m特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一级T4&T5剪力墙2476.2m无无三级三级二级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同底部加强部位,地下二层的剪力墙和框架抗震等级为三级,结构中转换层下截面长宽比超过3,计算模型按墙考虑的竖向转换构件将参照短肢墙抗震等级按提高一级考虑。5.2 上部结构嵌固部位 根据本工程特点,主楼设计时以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地下一层与首层抗侧刚度比如下表所示:楼号方向地下室抗侧刚度上部首层抗侧刚度地下室与首层刚度比值T1X方向1.4284E+08 (kN/m)6.1849E+07 (kN/m)2.3Y方向1.6218E+08 (kN/m)7.2931E+07 (kN/m)2.2T2X方向1.3714E+08 (kN/m)6.0601E+07 (kN/m)2.3Y方向2.1360E+08 (kN/m)1.0708E+08 (kN/m)2.0T3X方向1.0744E+08 (kN/m)6.9223E+07 (kN/m)1.6Y方向1.2727E+08 (kN/m)8.4391E+07 (kN/m)1.5T4&T5X方向1.5741E+08 (kN/m)5.2524E+07 (kN/m)3.0Y方向1.5156E+08 (kN/m)8.9400E+07 (kN/m)1.7根据验算结果数据,所有塔楼地下一层抗侧刚度均已超过首层抗侧刚度的1.5倍, 地下室顶板满足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条件从而避免了高位转换, T1、T2的转换均设在第三层(二层转换),T3的转换设在第四层(三层转换),T4&T5无转换结构。地下室顶板板厚为200mm,进行双层双向加强配筋。首层中间位置开洞,加大洞口周边梁柱截面及配筋,并加大与洞口较近塔楼之间的楼板配筋。首层塔楼与裙楼之间楼板面的高差1.2m,采用以下结构处理措施:a. 高差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厚度250mm,并均设置与之垂直的墙肢或扶壁柱,抗震等级提高一级,配筋率提高0.5%以上,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不小于0.5%。b. 施工图设计阶段首层按弹性板假定进行墙、柱配筋设计,并加强高差处楼板及边缘梁的截面尺寸及配筋。c. 施工图设计阶段在高差处的墙、梁进行加腋处理,保证水平剪力的有效传递。5.3楼盖结构布置考虑到本工程高层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常规做法,本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作为承受竖向、水平荷载,维持整个结构,保证结构有很好的整体性和传力的可靠性。本工程所有楼板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板厚确定为200mm,进行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首层梁截面高度为6001200mm;塔楼T1T3转换层楼板厚度定为180mm并进行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塔楼T1、T2转换层转换梁截面高度为14001800mm;塔楼T3转换层转换梁截面高度为15002400mm。转换层相邻层板厚设为150m予以加强,其余各标准层板厚按验算确定为120mm,客厅和卧室的板厚按业主要求定为150mm,不能布梁的大跨度板加厚为180200mm;屋面受温度应力影响加强为150mm并配置温度抗裂钢筋,各层楼面梁同墙宽,内梁控制在600mm以内,边梁控制在1000mm以内。5.4结构分析与地震作用如上所述,本工程属平面不规则且竖向不规则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结构分析采用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软件SATWE,并采用复杂空间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PMSAP进行了补充计算;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假定结构与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采用线性静力方法进行,线性静力方法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入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考虑偶然偏心,取足够多的振型数,使得振型参与质量系数大于90%。因为本工程属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根据高规(JGJ3-2002)3.3.4条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验算。弹性时程分析时采用特征周期0.90s的人工波(RH1TG)、天然波(TH1TG,TH4TG),其加速度时程的最大值取35gal,结构阻尼比取0.05。各楼的计算结果详见附录,各项指标均在规范容许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组合内力设计值将按现行设计规范规定进行调整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6 结构超限认定及相应措施6.1 T1结构平面布置和超限情况说明6.1.1结构平面布置 T1为部分框支剪力墙体系,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地下室与地下车库连为一整体,T1从地上首层起与其它塔楼独立分开。结构高宽比为2.0。6.1.2 超限情况的认定a)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T1:x向位移比1.22,y向位移比1.32。b)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T1:二层A5A8轴局部楼板缺失,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40%;三层楼板有两处开大洞,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40%,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5%。c) 结构平面凹进或凸出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T1:标准层平面呈“十”字形,凸出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d) 转换层位于5层以下的框支剪力墙结构。T1: 转换层位于3层。6.1.3 针对超限情况采取的措施a) 采取加大结构刚度比如加大边梁高度、加强两端结构构件以减小扭转效应,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控制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比0.85,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之比1.4。b) 对于二层、三层平面局部楼板缺失造成竖向构件跨层高,验算竖向构件的稳定性,加大竖向构件的配筋率,加密箍筋间距,并该层楼板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对于三层平面开大洞造成楼板连接薄弱处加大板厚,配筋采用双层双向,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开洞四周边梁截面加大,配筋加强。c) 对平面凸出部分的连接部位楼板适当加厚,配筋采用双层双向,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d) 针对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所采取的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a 严格控制转换梁的剪压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转换梁、转换层楼板进行有限元细化分析和设计优化,以保证转换构件的承载能力。b 对部分落地剪力墙进行加厚处理,控制短肢墙所占比例不超过20%,并按照规范进行加强,采取提高抗震等级,控制轴压比,提高配筋率等措施。并适当增大竖向转换构件和落地剪力墙的构造配筋以提高本层抗侧力构件的承载能力。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的强度和延性。c控制框支层侧向刚度满足上层刚度的70%和上三层刚度的80%,施工图设计时将转换层设为薄弱层对其地震剪力进行1.15倍的放大;框支框架所承受楼层地震剪力的比值按JGJ3-2002技术规程10.2.7条进行调整。6.2 T2结构平面布置和超限情况说明6.2.1结构平面布置 T2为部分框支剪力墙体系,结构平面呈长方字形,地下室与地下车库连为一整体,T2从地上首层起与其它塔楼独立分开。结构高宽比为2.9。6.2.2 超限情况的认定a)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T2:x向位移比1.10,y向位移比1.28。b)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T2:二层楼板开大洞,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40%,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5%。c) 结构平面凹进或凸出的一侧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T2:标准层平面A14A15轴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d) 转换层位于5层以下的框支剪力墙结构。T2: 转换层位于3层。6.2.3 针对超限情况采取的措施a) 采取加大结构刚度比如加大边梁高度、加强两端结构构件以减小扭转效应,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控制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比0.85,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之比1.4。b) 对于二层楼板开大洞造成竖向构件跨层高,验算竖向构件的稳定性,加大竖向构件的配筋率,加密箍筋间距,并该层楼板加厚且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开洞四周边梁截面加大,配筋加强。c) 对平面凹进部分的连接部位楼板适当加厚,配筋采用双层双向,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d) 针对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所采取的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a严格控制转换梁的剪压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转换梁、转换层楼板进行有限元细化分析和设计优化,以保证转换构件的承载能力。b 对部分落地剪力墙进行加厚处理,控制短肢墙所占比例不超过20%,并按照规范进行加强,采取提高抗震等级,控制轴压比,提高配筋率等措施。并适当增大竖向转换构件和落地剪力墙的构造配筋以提高本层抗侧力构件的承载能力。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的强度和延性。c控制框支层侧向刚度满足上层刚度的70%和上三层刚度的80%,施工图设计时将转换层设为薄弱层对其地震剪力进行1.15倍的放大;框支框架所承受楼层地震剪力的比值按JGJ3-2002技术规程10.2.7条进行调整。6.3 T3结构平面布置和超限情况说明6.3.1结构平面布置 T3为部分框支剪力墙体系,结构平面呈长方字形,地下室与地下车库连为一整体,T3从地上首层起与其它塔楼独立分开。结构高宽比为6.15。6.3.2 超限情况的认定a)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T3:x向位移比1.21,y向位移比1.32。b)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T3: 二层、三层B1B5轴局部楼板缺失,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40%,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5%。c) 转换层位于5层以下的框支剪力墙结构。T3: 转换层位于4层。6.3.3 针对超限情况采取的措施a) 采取加大结构刚度比如加大边梁高度、加强两端结构构件以减小扭转效应,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控制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比0.85,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之比1.4。b) 对于二层、三层局部楼板缺失造成竖向构件跨层高,验算竖向构件的稳定性,加大竖向构件的配筋率,加密箍筋间距,并该层楼板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开洞四周边梁截面加大,配筋加强。c) 针对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所采取的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a转换层在第四层(三层转换),抗震等级提高一级。b严格控制转换梁的剪压比,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对转换梁、转换层楼板进行有限元细化分析和设计优化,以保证转换构件的承载能力。c 对部分落地剪力墙进行加厚处理,控制短肢墙所占比例不超过20%,并按照规范进行加强,采取提高抗震等级,控制轴压比,提高配筋率等措施。并适当增大竖向转换构件和落地剪力墙的构造配筋以提高本层抗侧力构件的承载能力。加强底部加强部位的强度和延性。d控制框支层侧向刚度满足上层刚度的70%和上三层刚度的80%,施工图设计时将转换层设为薄弱层对其地震剪力进行1.15倍的放大;框支框架所承受楼层地震剪力的比值按JGJ3-2002技术规程10.2.7条进行调整。6.4 T4&T5结构平面布置和超限情况说明6.4.1结构平面布置 T4&T5为剪力墙体系,结构平面呈长方字形,地下室与地下车库连为一整体,T4&T5从地上首层起与其它塔楼独立分开。结构高宽比为4.8。6.4.2 超限情况的认定a)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T4&T5:x向位移比1.15,y向位移比1.34。b) 楼板的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层楼面面积的30%。T4&T5: 二层C8C10(C11C13)轴局部楼板缺失,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层楼板典型宽度的40%。6.4.3 针对超限情况采取的措施a) 采取加大结构刚度比如加大边梁高度、加强两端结构构件以减小扭转效应,采用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控制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比0.85,楼层最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楼层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之比1.4。b) 对于二层平面局部楼板缺失造成竖向构件跨层高,验算竖向构件的稳定性,加大竖向构件的配筋率,加密箍筋间距,并该层楼板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少于0.25%。开洞四周边梁截面加大,配筋加强。6.5根据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管理实施细则沪建建2003702号文件附件一进行超限界定。界 定 项 目T1 T2现值限值是否超限现值限值是否超限一建筑高度(m)59.5100不超限59.5100不超限二(一)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楼层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平均值1.321.2超限,但1.41.281.2超限,但1.4二(二)长宽比2.96不超限2.186不超限二(三)凹进(凸出)尺寸/投影尺寸33%30%超限36%30%超限二(四) 突出长度/连接宽度0.961不超限0.31不超限二(五)楼板有效宽度与楼板典型宽度比值40%50%超限40%50%超限楼板开洞面积与楼面面积比值35%30%超限35%30%超限二(六)等效剪切刚度与相邻上层比值70%70%不超限70%70%不超限等效剪切刚度与其上相邻三层平均值比值80%80%不超限80%80%不超限二(七)除顶层外,局部收进尺寸与相邻下层的比值无25%不超限无25%不超限二(八)下部楼层水平尺寸小于上部楼层水平尺寸无90%不超限无90%不超限二(九)带转换层二层局部转换超限二层局部转换超限带加强层无不超限无不超限错层无不超限无不超限二(十)层间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层比值80%80%不超限80%80%不超限不规则类型判断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结论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界 定 项 目T3 T4T5现值限值现值限值现值限值一建筑高度(m)98.4100不超限76.2120不超限二(一)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楼层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平均值1.321.2超限,但1.41.341.2超限,但1.4二(二)长宽比2.466不超限2.446不超限二(三)凹进(凸出)尺寸/投影尺寸27%30%不超限24%30%不超限二(四) 突出长度/连接宽度0.301不超限0.331不超限二(五)楼板有效宽度与楼板典型宽度比值40%50%超限40%50%超限楼板开洞面积与楼面面积比值35%30%超限30%30%不超限二(六)等效剪切刚度与相邻上层比值70%70%不超限70%70%不超限等效剪切刚度与其上相邻三层平均值比值80%80%不超限80%80%不超限二(七)除顶层外,局部收进尺寸与相邻下层的比值无25%不超限无25%不超限二(八)下部楼层水平尺寸小于上部楼层水平尺寸无90%不超限无90%不超限二(九)带转换层三层局部转换超限无不超限带加强层无不超限无不超限错层无不超限无不超限二(十)层间受剪承载力与相邻上层比值80%80%不超限80%80%80%不规则类型判断平面不规则竖向不规则扭转不规则平面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扭转不规则平面不规则结论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根据上表统计,塔楼T1T3属平面特别不规则,竖向构件不连续,楼层位移比大于1.2,扭转不规则的复杂体型高层建筑; 塔楼T4、T5属平面特别不规则,竖向构件连续,楼层位移比大于1.2,扭转不规则的高层建筑,根据上海市有关规定均应进行应进行抗震专项审查。6.6针对本工程特点所采取的其他一些的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a. 对转角窗侧墙体边缘构件加强,将窗台下的梁进行加强处理,同时在墙间的板中设置斜向暗拉梁。b. 楼板开洞较多时在施工图阶段设计按弹性板分块刚体计算。薄弱处楼板内力乘放大系数3,以后进行配筋设计,确保中震不坏。c. 变形缝:塔楼与裙楼及地下室因使用要求,不设变形缝。为使结构体系规则,在地面部分的塔楼T1和T2与裙楼之间设置抗震缝,将塔楼与裙楼分开。7 主要材料的选用与说明7.1混凝土: 桩混凝土除T3采用C35外,其余均为C30;地下室底板及外墙采用C35密实防水混凝土,其抗渗等级为:底板0.8Mpa,地下二层为0.8Mpa,地下一层为0.6Mpa;梁板混凝土采用C30 C35,墙柱混凝土采用C35C45,除特别注明外,本工程混凝土结构均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7.2钢筋:主筋 HRB400 fy=360N/mm2HRB335 fy=300N/mm2箍筋HRB335 fy=300N/mm2HPB235 fy=210N/mm2注: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且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不应大于1.3。7.3钢材及预埋件:钢材和预埋件均采用Q235钢。焊条:E43用于HPB235级钢筋和Q235钢材;E50用于HRB400、HRB335。7.4填充墙:所有隔墙砌块均采用MU10混凝土空心砖;M7.5水泥砂浆8 结构计算主要结果8.1结构计算主要结果(1) 结构的周期楼号程序周期序号周期(s)X向平动比例(%)Y向平动比例(%)扭转比例(%)扭转周期比结构总质量(t)T1SATWET11.1456188110.7318469T21.055081190T30.83830199T40.319955450T50.302645550T60.25650199PMSAPT11.183158410.7718454T21.14883170T30.9531198T40.34460346T50.31742535T60.26901486T2SATWET11.530098200.6326579T21.03411990T30.97121099T40.45379901T50.28220928T60.27402890PMSAPT11.52197210.6626862T21.0812962T31.0011297T40.4479901T50.28908911T60.27621088T3SATWET12.237196400.6933870T22.18264960T31.547300100T40.657410000T50.573901000T60.43530199PMSAPT12.319712900.7134422T22.30129710T31.6421099T40.68810000T50.61501000T60.4730199T4&T5SATWET12.0820881200.6924067T21.815612880T31.44420199T40.59839820T50.48292953T60.40930496PMSAPT11.93297300.7124054T21.7882980T31.3813196T40.570100T50.4750973T60.3942593从验算结果可知各个塔楼的前两个振型均为平动振型,第三个振型均为扭转振型,上述结果显示各个塔楼以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的比值均小于0.85,满足规范相应复杂高层建筑结构限值。(2) 有效质量系数与剪重比有效质量系数剪重比SATWEPMSAPSATWEPMSAP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T196.77%95.54%96.11%94.98%5.29%4.83%5.10.%4.27%T298.24%95.28%98.44%96.67%4.11%5.55%4.07%5.26%T397.06%96.00%97.23%96.64%3.00%3.00%2.98%2.95%T4&T596.84%93.87%96.71%93.95%3.05%3.23%3.40%3.48%上述结果显示有效质量系数90%,剪重比1.60%,均满足规范要求限值(3) 地震及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侧向位移最大层间位移角SATWEPMSAPX方向地震Y方向地震X方向风Y方向风X方向地震Y方向地震X方向风Y方向风T11/16451/13321/86821/57051/15621/15111/80941/5569T21/10471/16391/69561/85481/10021/14591/67941/8187T31/10931/10471/37921/23191/10481/10281/36581/2165T4&T51/10531/11751/37261/28931/10491/11591/43371/3259上述计算结果显示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的1/1000。底层层间位移角SATWEPMSAPX方向地震Y方向地震X方向风Y方向风X方向地震Y方向地震X方向风Y方向风T11/49701/65621/99991/99991/57371/76651/265651/30022T21/34181/68361/99991/99991/34881/64591/216211/32720T31/52821/80441/99991/99991/52651/74081/169501/13572T4&T51/40941/67241/99991/99991/40511/62481/143601/15466上述计算结果显示转换框支层底层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的1/2500。二层层间位移角SATWEPMSAPX方向地震Y方向地震X方向风Y方向风X方向地震Y方向地震X方向风Y方向风T11/28531/33711/99991/99991/28261/29961/130601/11984T21/20381/37601/99991/99991/21391/34631/135881/17815T31/28461/41521/93921/77201/21551/31351/71901/5725T4&T5-上述计算结果显示转换框支层二层层间位移角满足规范要求的1/2000。(4) 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比(考虑偶然偏心影响)最大水平位移/平均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平均层间位移SATWEPMSAPSATWEPMSAP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X方向Y方向T11.221.271.221.341.221.321.241.36T21.101.271.121.331.101.281.131.32T31.051.251.081.311.211.321.141.33T4&T51.091.341.121.271.151.341.191.23上述计算结果满足规范小于1.4的要求。(5)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层位移角沿楼层高度的分布情况见下图(SATWE)。由图可见,结构的层位移角沿竖向分布无明显突变,满足规范要求。T1:T2:T3:T4&T5:(6) 地震作用下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