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_第1页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_第2页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_第3页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_第4页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7卷第 8期 2 0 ( 8年 8月 地 质通报 GEoLoGI CAL BULL ETI N OF CHI NA V o 1 27 N O 8 Au g , 20 0 8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 来 自深孔中P A C K E R 系统分层水头测定的证据 赵振宏 , 王 冬 , 陶正平 , 李 瑛 ZHAO Zhe n ho n g , W AN G Do n g ,TAO Zhe n g p i n g ,L I Yi n g 中 国地 质调 查局 西安 地 质 调 查 中心 陕 西 西安 7 1 0 0 5 4 Xi 珊 C e n t e r o f C h i l l n 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 X i I 7 1 0 0 5 4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摘要 : 地下水流系统和循环模式分析是研究地 下水形成机理的基础, 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鄂 尔多斯 高 原 在 含 水 系统 和 众 多地 下 水排 泄 区的 控 制 下 , 形 成 了 多个 不 同规 模 、 不 同循 环 深 度 、 相 互 独 立 的地 下水 流 系统 。P ACKE IL系统 分层 试 验 测 定 的 不 同深 度 水 头 的数 据 证 明 鄂 尔 多斯 高 原 地 下 水流 系统 存在 托 斯 多层 水 流 模 式 , 区域 性 水流 系统 一 般 包含 浅 循 环 、 中 间循 环和 深 循 rg3 个循 环 系统 浅循 环 系统 的发 育 深 度在 2 0 0 m以 内, 深循 环 系统 的发 育深 度 大 于4 0 0 m。 关键 词 : 地 下 水流 系统 ; 循 环模 式 : P ACKE IK系统 : 鄂 尔多斯 高原 中图分类号: P 6 4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2 5 5 2 ( 2 0 0 8 ) 0 8 - 1 1 3 1 - 0 7 Zh a o Z H, W a n g D, Ta o Z P , Li Y M u l t i - l a y e r c i r c u l a t i o n mo d e l o f g r o u n d wa t e r fl o w s y s t e ms o n t h e Or d o s p l a t e a u ,Ch i - n a :e v i d e n c e f r o m wa t e r h e a d me a s u r e me n t s a t d i ffe r e n t d e p t h s o f a d e e p b o r e h o l e b y t h e Pa c k e r s y s t e mGe o l o g i c a l Bu l - l e t i n o fC h i n a , 2 0 0 8 , 2 7 ( 8 ) : 1 1 3 1 - 1 1 3 7 Abs t r ac t :The s t ud y of g r ou n dwa t e r flo w s y s t e ms a nd c i r c u l a t i o n mo de l s a r e a ba s i s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he gro un dwa t e r f or m a t i o n me c h a ni s m a n d h a s gre a t s i g n i fic a nc e for c o r r e c t un d e r s t a n d i n g a n d a s s e s s me nt s o f gro u nd wa t e r r e s o ur c e s I n t h e Or d os pl a t e a u,s e v e r a l i n d e pe nd e nt grou nd wa t e r fl o w s y s t e ms wi t h d i ffe r e n t s c a l e s a nd c i r c u l a t i o n de pt h s we r e f orm e d un de r t he c o n t r o l o f t h e a q u i f e r s y s - t e n l s a n d n ume r ou s grou nd wa t e r d i s c ha r g e po i nt s Th e d a t a f r o m wa t e r h e a d t e s t s a t d i ffe r e n t de pt hs b y t he Pa c k e r s y s t e m p r o ve t ha t t h e Or d o s pl a t e a u gr o u nd wa t e r fl ow s y s t e m is a typi c a l“ Tot h mod e l ” ,i e t he r e g i o na l gro un dwa t e r fl ow s y s t e m ge ne r a l l y c o ntains t h r e e s y s t e ms :d e e p c i r c u l a t i on s y s t e m,i n t e r me di a t e c i r c ul a t i o n s y s t e m a n d s ha ll ow s y s t e mTh e s ha llo w c i r c u l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C C U rs wi t h - i n 2 0 0 m be l ow t h e s ur f a c e a nd t h e d e e p s y s t e m c i r c u l a t e s b e l o w 4 0 0 m de pt h Ke y wo r ds :gro un d wa t e r flo w s y s t e m;c i r c u l a t i on mod e l ;Pa c k e r s y s t e m ;Or d o s p l a t e a u 地 下 水流 系 统理 论 l i i 经 过T o t h 12 1 、 E n g e l e n 13 1 等 人 的发展 , 在2 0 世 纪8 0 年代初 已基本 成熟 。但 其研 究 大多还是停 留在理论 假说 、 反演 和数学模 拟上 , 主要 是 通过地 下潜水位 和计算 的空 间水 势分 布来研究 地 下 水 的运 动 ,水流 系统层 次结构划 分缺 少实测水 势 数 据的支持 ,并且 能够用 于反演研究 地下 水流 系统 分层结构循环模式的地下水化学详细分层资料也很 少 。本文拟从 实测 分层水 头数据 和水质 资料对 地下 水流 系统的层次 结构进 行分析探 讨 。 在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地 下 水 勘 查 项 目 中 ,采 用 P A CK E R 分 层试 验 系统 测 定 了多 个 深孑 L 中不 同 深度的地下水头分层采集了水化学与同位素分析 样品。实测的不 同深度的水头数据和详细分层的水 化学资料为地下水流系统分层结构循环模式的研究 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 ,对于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形 成机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 日期 : 2 0 0 8 一 O 6 一 O 2; 修订 日期 : 2 0 0 8 - 0 7 - 0 2 地调项目: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 资源调查项 目 鄂尔多斯盆地 内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 ( 编号 : 1 2 1 2 0 1 0 7 3 4 0 0 2 ) 资助。 作者简介: 赵振宏( 1 9 6 8 一 )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从事水 文地质研究工作 。E - ma il : 1 9 6 8 z z h 1 6 3 c o m 维普资讯 她质通报 G EOL OG I C AL BU L L ET I N OF C HI N A 2 0 0 8年 1 研究 区概况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 东以 鄂尔多斯市一榆林市一线为界西至银川盆地和桌 子山的东缘 北与河套盆地相邻 南到长城( 盐池一 定边一安边一靖边一线 ) , 面积约8 1 0 k m! 。行政 区 划属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陕西榆林市 。 区内地势总体为中间高四周低 高程一般介于 1 1 0 0 1 6 0 0 m 地形较 平 坦 呈 舒缓 波状 起伏 , 相对 高 差 一般小 于1 0 0 m 地 面坡度 大 多地 区小 于5 0 o 河 流呈放射状发育 总体向东南 、 北、 西3 个方向径流。 高 原中部 、 北部及西南部形成内流区, 分布有众多湖泊。 地下水 主要 赋存 于 白垩 系下统 保安 群和第 四系 上更新统萨拉乌素组中其他时代的含水层只有零 星分布。保安群和萨拉乌素组含水岩系以砂岩和细 砂构成的含水层为主,内部散乱夹杂泥质岩和粘性 土构成的弱透水和隔水透镜体 ,含水层体积占整个 含水岩系体积 的9 0 以上 空间上构成一个统一 的 含水 系统1 5 1 。含水 系统 西 薄东厚 , 呈 “ 楔状 ” 。西部 厚 度 在 1 0 0 0 m以上 中部 厚度 一般 为6 0 0 - 8 0 0 m, 东 部 较薄 一般 在1 0 0 , - , 4 0 0 m之 间 , 最终 在高 原东缘 尖 灭 , 形成一个大型潜水盆地 。该含水系统上部以潜水面 为边 界 不 断 与大气 水 、 地 表水 发生 着 水量 交换 , 为 补 给和排 泄边 界 :底部 以侏 罗系 隔水底板 顶面 为边 界 ; 侧向上以固定隔水边界居多, 局部地段为侧向弱 透水 边界 。 当地 地 下水 最 主要 的 补给 来 源为 降 雨人 渗 , 另 外还 有少量 的农 灌水入 渗 。大 部分地 下水 消耗 于浅 埋区蒸发 其余最终流人河流 、湖泊中转化为地表 水 , 人 工开 采量很 少 。河流 、 湖泊 和湿地是 地下水 的 最 终排泄 地 。 地下 水 的矿 化度 ,水平 方 向上总体 表现 为 由补 给区向排泄区逐渐增加 ,化学类型也发生着由重碳 酸盐型向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的转化。 垂 向上 , 补给 区由上向下矿化度逐渐增加 , 排泄区相反 , 由下向上 矿化度逐渐增加。地下水化学作用以溶滤 、 溶解 、 沉 淀 、 浓缩 为主 。 2 地下水 流系统 的划分 鄂尔多斯高原规模巨大的含水系统是一个开放 系统 。 在各个地下水排泄区的控制下, 形成 了诸多地 下水流系统1 6 1 。以位置较低 、 排泄量较大的河流和湖 泊 为排 泄基 准点 , 以地下水 分水 岭为 边界 , 本 区可划 分 为摩 林 河 、 盐 海 子 、 都思 兔 河 、 胡 同查 汗淖 、 巴汗 淖 、 乌兰木伦河 、 秃尾河 、 榆溪河、 无定河等区域地下 水 流系统 ( 图1 ) 。 这 些区域水 流 系统最 远 的补 给 区到 最终 的排 泄点 的距 离一般 超过 3 0 k m ,最远 超过 1 0 0 k m, 地下水循环深度可达隔水底板。补给区和排泄 区之 间地 下水 的势 能差越 大 , 径 流深度 就越大 水 流 系统范 围也越 大 。 按 照不 同的研 究尺度 , 以一 些排 泄 位置较高、 排泄点较小的排泄点为中心 , 在区域水流 系统之上可以划分出若干亚 区域水流系统和局域水 流 系统 。 区域 、 亚 区域和局 域水流 系统之 间 以零流量 面 为边界 。 构 成水 流系统边 界 的地下水 分水 岭和零 流量 面 的位置 ,受控 于含水 系统 中地下水 势 能的高低 和 空 间分布 随补 给和排 泄条件 的变 化面变 化 具 有可变 性 。地 下水 流 系统 随 着环 境变 化 可 以 发生 数量 、 范 同 、 径流 深度 等方面 的变化 。 天 然状 态下 本 区水 流 系统的变 化 主要 表现 为 随着补给期的到来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和零流量面 在 水平 和垂 向上发 生摆动 。降 雨人渗 量在本 区是 不 均 一 的 , 各 地 地下水 位 的升 幅也 不同 因此各 地地 下 水 的势 能变化 量也 就存在 差异 ,从面 使水 流系统 的 边 界发生 变化 。 人 为作用 可使 地下水 流 系统发生 剧烈变 化 。如 对 地下水 的人 工开 采 在 天然 排泄 区外每增 加一 个 开 采点都 是增 加一 个水流 系统 。开采 造成 的水位变 化 可以使天然水流系统中地下水的势能发生重分 布 可以形成新的人工水流系统 , 从面改变原水流系 统的流向和范围。地表水利设施的修建也可使地下 水 流 系统 发 生改变 。 区内人 为作用 对地 下水 流系统 的影响 主要是抽 取 地下 水面 使原有 水流 系统发 生变化 。 主要表 现在2 个 方 面 :一是 农灌 抽取地 下水 而形成 季节 性 的人 工 水流系统, 它随着农灌结束面滞后消失; 二是因生活 和工业需要持续抽取地下水形成长期性的人工水流 系统 , 它对原水流系统影响巨大。 如果长期性开采造 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就会对含水系统造成破坏 , 使 含水系统调节能力降低甚至消失。人工水流系统 的 扩大也可能会使劣质水扩散从面造成地下水资源 的人为破 坏 。 本区地下水分水岭的位置和地表分水岭基本一 致。地表分水岭地形越高 ,地下水分水岭水位也越 维普资讯 第27卷第8期赵振宏等:鄂 尔多斯高原地 下水流 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 1 133 盆 地 河 套 图1鄂尔 多斯高原地 下水流 系统划分示意平面图 F i g 1Pl an ofdistributionofg ro undw aterf lowsystem softheOrdosplat ea u 1 一 含水 系统隔水边 界;2 一 含 水 系统透水边 界(三角表示 地 下水流向);3 一 区域 水流系统边 界 地 下水分水岭;4 一 区域地 下水 流向:5 一 Packer试验孔 高。地 下水分水岭水位越高,控制深度也越 大。如区 内最高的四十里梁 一 塔 布 乌 素 一 玛拉迪庙、桌子 山 一 新召分水岭,控制深度达到含水系统的底板。而 中部 内流区内召稍湖、达拉图鲁湖、巴音淖尔等湖泊 之间的分水岭,控制深度 一 般不超过300IT I,只能控制 含水系统上部发育的水流系统的范围和径 流深度。 3地下水流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 位于高原中部和西部的摩林河、盐海子、都思兔 河、胡同查 汗淖、巴汗淖、无定河等区域水流系统,其 维普资讯 1 134地 质通撮GEOLOGIC A B U LL E TINOFCH I NA 20(18年 不同部位 的深 fl ,P ACKER 系统 分层 试验结果(表1) 表明,区域水流 系统中游钻孑L中存在 多个垂向水头 梯度相反的零流量面,地下水流存在 多层结构循环 模式,大致可分 为深循环、中循环和浅循环3个 系统。 在较高的区域性 分水岭地区和较低 的区域性 排 泄点 地区,分层水头变化总体上从上到下由高变低或者 由低变高,地 下水发生j维运动,分层结构不明显; 而在区域性分水岭和排泄点之间的区域地下水流 系 统 中游地带水头垂向变化复杂在不同的地貌部位 钻孔中分层水头 变化特点不同。在位置较高 、排泄量 较小的局域性排泄区,从上到下分层水头变化表现 为 “ 低 一 高 一 低 ” ,在较低的局域性分水岭地区,分层 水头 变化表现为 “ 高 低 一 高 一 低 ” ,大致 在200m深 度和4 00m深 度存在2个零流量面。零流量面之间的 水流垂向分层结构明显,各自拥有 自己的水动力场, 分属不同的水流系统(图2、图3)。零流量面上下 ,地 下水化学成分也有 一 定差异,特别是在区域水流 系 统下游地段和排泄区附近差异更为明显。而东部和 表1钻 :LP ac ker分层试 验 结 果 Tab le1ResultsofthePackertests atd ifferentdepthsofboreholes 扎层位深度测胝水火日 。 化度水化学 扎层位深度测K水又矿化度水化学 lj m 1j 程m g一 类型 lj m 山程m 也 L 类型 14 0 1501353_ 33025H N 3 l o 320l 3094 3210S N 200 2101352O l0 24 H N C 390 -4 00 l308944 40S N 296 306l 350640 25 H NC B 14520 530130889298S N 4 00 410 135l- 20026Il N C 610 620 I3 1215212S N B6500 5 If) 135 】6f 】I) _ 24H N (? 700 7J f 3 1328J86S N 610 一620 1351390 25 H N C 8 5 一95 l 33398 718 728l 35476028S C105 1l 51322 89 806 816l 35603O26H NCl50 1601317 69 024H C 8 00 900135865206S N210 220 l313 69 024H C l31 14 l136966028H N C 274 28413 112 0023H C B 15 176 18 6l 3710702511 一 N C 3 10 32013 11370241I C M 24 2 25213 7124() 24H NC 370 3 8( J Ij I54 (J24H C 320 33013 71 18024Il N C 4 40 、4 50 13 1139023II C M 4 10 4 20137119024H N 48 0 4 90 131134023H C B 8 4 8 8 498l 35491024H N C 500 5 10 13 11320 32 H N 572 58 2l352 71 024H NC 4 0 、50 116893 64 l 65I1367212,24S C 74 84l l6908 716 726 l3569 1( )59S H N 124 34116716 8IU 82013777I J 99 209 l 16308 184 194l32514 2 54 269 116542302S N B 16 259 269 13 25 33 304 314116893 3 34 34 4 l 325- 27 334 349 11748 83 19 S N 4 09 4 19 132523 394 4 09 119597534S N 489 49913248 3 463 4 78 118 21858lS N B 11()89S N C 552 562132317 4 8 7 502 1184 38846S N 630 640I32320 4 5 55l l8 3660- 30H NCM 698 708l32323 95 105118 308026II N C 78 9 799132523 B17 190 200118 2 82028H NcM 8 29 839 l32924 225 、265 l 】8 862 101 111130933071S N 329 339 11934 4790S N B14161 171130946084S N 340 350118 3 3 l 23 1 24 1130904I05S N 注:水化学类型 一 栏 中,H代表Hco,s代表so。,c代表ca,N代表Na,M代表M g 维普资讯 第27卷 第8期赵振宏等:鄂尔多斯高原地 下水流 系统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1 135 蟋 垛酶姆鞋n螺 峨爵姆 壬一螺 幡薛姆爆 一每强岩叠 牮噗* 臣 巴陶繁挝 口 烈恒口1 状卜 心骣1姆最叫 吧斌*卜裂 毫搽森* 神*卜甍 n一搽昧蟋幡鹾* 越趱匿K N”髫繁求* 卜捌 昧斟蟋 幡斌* _ 【 善u篙一 呐 0鼍0 上 皇0 们 gu爿 s 0q宕苗 屯 口罩0羲 -0百勺 0 u IIIo焉【 nu皇u u专 J 0u话0 】山 N 甚 一水嶷糍 黼唧梧蝰一匦陶菰懈辎薛姆螺垛螺*卜簧隧惺搽蚺长器 N匝 。 日 因 。 圈 。 圈 , E三 。 口 。 园 + 一 日 【 u、 掣甚 维普资讯 1 136地质通报 G E O LOG ICA LBUL L E T l NOFCH INA 2008往 螺婚薛姆隧一鳃峨旨姆d | 一拣垛酶船蟋 铒嬗 0 电 一辑噗繁窿 巴阻* 艇 口一醛怄鬲最卜 审骠1 据状叫 鬯2 I 荨煺*卜裁 毫窳* 淞*卜簧 巴2 I 荨 睬蟋垛壤繁趟醛叵长 q畲* 求*卜嗣 昧最蟋憔堰* _ 【 j8苗一 A 们 0p 】 0 u苦 芑s U矗u帅套 0司 13d 勺 皇11p瞄k0 一 Q勺oII I 口0口一In 】弓u专 k0u嗣0】山 n出Id 一 窿 悄限 嫌刚+臣一匦陋磊副辎旨曙螺垛梧* 卜舞睡慵摄媳长菲 n函 一 一 一良 点 婚r 一 鼍 琵 2 一旦 一 。 _ 一 。, , , 一 昌 * 恒 维普资讯 第 2 7卷 第 8 期 赵振宏等 : 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 的多层结构循环模式 1 1 3 7 北 部 的榆溪 河 、 红 碱 淖 、 乌 兰 木伦 河 、 亚 希拉 图一亚 什 图沟流域 含水层较 薄 , 水 流系统分 层不 明显 。 深循 环水 流 系统 以 区域 上 地形 最低 的无 定河 、 都思 兔河 、 摩林 河 尾 间湖 、 盐海 子 、 胡 同察 汗淖 等 为 排泄基准面 ,侧向上以控制深度达到隔水底板的地 下 水 分 水 岭 为界 ,补 给 区位 于 四 十里 梁一 塔 布 乌 素一玛拉迪庙 、桌子山一新召 、塔布乌素一嘎鲁图 庙一 乌兰 陶勒盖 、 郭 记 梁等较高 的分水 岭地 区。 在分 水岭 地 区 ,分层测 压水位 明显表 现为从 上 向下 持续 降低 地下水由上向下运动, J B 7 、 B1 5 L 。而在排泄 区 下 层水位 高 于上 层 地 下 水 由下 向上 运动 , 通过 顶 托排泄 。 补给 区和排泄 区之间 地下水位 落差 大 , 补 给区潜水 面高 程一般在 1 4 0 0 n l 以上 ,排 泄 区测 压水 头一般 为1 1 0 0 1 2 0 0 m 在补给 区与排 泄 区之 间的径 流 区 一 般发 育 在4 0 0 m深 度 以下 至隔 水底 板 范 围 内 地下 水流 以水平径 流为主 。 深循环 系统地 下水 补 给强度 弱 、 流程 长 、 流速 慢 , 构成 区域性 系统 。 中循环水 流系统 的范围和循环深度受河流 、 较 大 湖泊和较 高分水岭的控制 发育在 深循环系统之 上。 如苏贝淖 、 乌兰淖 、 大克泊 、 小克 泊 、 五湖都 格沼等 , 都 是中循环水流系统的排泄区 。 中循环 系统 的补给 区位 于相邻 排泄 区之间较 高的分水 岭地 区和最 高分水 岭 的斜坡地带 , 地下水主要 向下运动 ; 在径流 区, 一般 发 育在2 0 0 4 0 0 m范 围 内 , 最大深 度 约5 5 0 m 地 下水 以 水平运动为主 : 排泄 区地下水 向上运动 , 通过“ 湖眼” 和 顶托向上排泄 。该 系统地下水流程较长 、 流速较快 。 浅循环水 流 系统 范 围和循环深 度受河 流 、 小 湖 泊 和各 级分 水岭 的控 制 发 育在 中循环 和深循环 系 统之 上 ,补 给区和排 泄 区水 位差较 小 地 下水流 程 短 、 流 速快 。在整个径 流过程 中既有 垂 向上的交 替 , 也有 水平 方 向上 的运动 地 下 水补 给强 度 较大 , 在3 种循环模式水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高。浅循环系统 规模 一般较 小 构成 局域性 系统 。 不论是 浅循环 、 中循环 还是深循 环系统 沿着 地 下 水流 线 地 下水 中化 学 成分 的含 量 均 表 现 为 不 断 增加 ( 图2 ) , 化学 类 型一般 也按 HCO 型一 Hc o S O 型一 HCo3 S O C 1 型 ( S O 型 ) 一 S o C1 型 ( C1 S O 型 ) 一 c 1 型演化 。只是 由于各循 环系统 流程长 短 不同 至排泄区时演化程度不同。浅循环系统, 从补 给 区到 排泄 区 , 矿化度 一般从0 2 0 3 g L J 2 升 到0 5 - 1 0 g L 水 化学 类 型没 有 变化 或 演化 成HCO3 S O 型 水质 好 。 中循环 系统 , 从补 给区到排 泄 区 , 矿化 度 一 般从0 2 - 0 3 g L 上升到 1 O g L 右 最高 在2 g L 以 上 水化 学类 型逐 渐 演化 为HCO, S O C 1 型或 S O 型或S O4 “ C1 型( C 1 S O 型 ) , 水 质一般较好 。深循环 系 统 从补 给区到排泄 区 , 矿化度一般从 0 2 3 g L L 升 到 1 ( 卜 2 0 g L 最高 可达5 g L b R 上 水化学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