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542-2009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pdf

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rar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176页)

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rar,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50542-2009,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GB50542
编号:2023550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08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06-24 上传人:hon****an IP属地:江苏
3.6
积分
关 键 词:
GB50542-2009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 50542-2009 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 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 GB50542
资源描述:
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rar,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50542-2009,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GB50542
内容简介:
人人文库专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forpipelinescoordination inpetrochemicalplant GB50542-2009 主编部门:中 国 石 油 化 工 集 团 公 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0 年 7 月 1 日 人人文库专用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9 北 京 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 GB50542-2009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主编 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 C座4层) (邮政编码:100038 电话:63906433 63906381)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人人文库专用世界知识印刷厂印刷 8501168毫米 1/32 5.5印张 140千字 2010年6月第1版 2010年6月第1次印刷 印数18000册 统一书号:1580177371 定价:28.0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 438 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 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 GB505422009,自2010年7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0、4.0.3、4.0.6、4.0.9、8.5.4(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九年十一月十一日 人人文库专用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2006136号)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组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等单位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共分12章和6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地上管线综合设计、地下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综合设计图编绘、管线施工、地下管线探查、地下管线测量、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管线竣工测量与地下管线探测报告、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资料寄交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中原路,邮政编码:471012),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名单: 主 编人人文库专用 单 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分公司 参 编 单 位: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 岳阳长岭炼化方元建设监理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第四建设公司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长岭分公 司 洛阳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孙辅济 钱灵鸣 易世友 魏文强 李国华 潘 晖 陶亦军 周 钧 叶宏跃 高国正 唐孟海 赵云同 翁克勤 谭建勋 赵术强 仲崇彪 张建伟 袁文忠 廖 安 陆 勇 齐建华 主要审查人:周家祥 葛春玉 计鸿谨 陈志郎 师联众 赵 勇 赖金东 徐明才 胡 剑 谌汉华 张淑玲 人人文库专用2 目 次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5 )4 地上管线综合设计 (10)5 地下管线综合设计 (13) 5.1 一般规定 (13) 5.2 直埋敷设 (14) 5.3 管沟敷设 (21) 5.4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地下管线综合设计 (22)6 管线综合设计图编绘 (24)7 管线施工 (26) 7.1 管线放线与验线 (26) 7.2 沟槽开挖与回填 (28) 7.3 管线敷设 (32) 7.4 管线竣工测量 (32)8 地下管线探查 (35) 8.1 一般规定 (35) 8.2 实地调查人人文库专用 (37) 8.3 地下管线探查物探方法和技术 (39) 8.4 探查工作质量检验 (42) 8.5 地下管线探查工作的安全要求 (44)9 地下管线测量 (46) 9.1 一般规定 (46) 9.2 控制测量 (47) 1 9.3 地下管线点测量 (49) 9.4 测量成果质量检验 (50)10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 (51) 10.1 一般规定 (51) 10.2 专业管线图编绘 (53) 10.3 管线综合图编绘 (54) 10.4 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编绘 (54) 10.5 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编制 (55) 10.6 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现状成果表的检验 (55)11 管线竣工测量与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57) 11.1 一般规定 (57) 11.2 报告书编写 (57) 11.3 成果验收与成果提交 (58)1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60) 12.1 一般规定 (60) 12.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60) 12.3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立 (62) 12.4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63)附录 A 管线类别 (65)附录 B 管线附属设施 (66)附录 C 常用管线及其附属物类别、代码和颜色 (67)附录 D 管线综合竣工成果 (73)附录 E 地下管线探测人人文库专用 (74)附录 F 地下管线数据库基本结构 (78)本规范用词说明 (80)引用标准名录 (81)附:条文说明 (83)2 Contents1 General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Generalrequirements (5 )4 Designsofpipelinescoordinationaboveground (10)5 Designsofpipelinescoordinationunderground (13) 5.1 Generalrequirements (13) 5.2 Directly-buriedlaying (14) 5.3 Layinginditch (21) 5.4 Designofpipelinescoordinationunderspecial engineeringgeologicalconditions (22)6 Compilingthedesigndiagramofpipelinescoordination (24)7 Constructionofpipeline (26) 7.1 Positioningmeasureofpipelineandcheckingup layoutforpipeline (26) 7.2 Trenchexcavationandbackfill (28) 7.3 Layingpipeline (32) 7.4 Surveyingpipelineas-built (32)8 Detectin人人文库专用gtheundergroundpipline (35) 8.1 Generalrequirements (35) 8.2 Fieldinvestigation (37) 8.3 Geophysicalmethodsandtechniquesofdetectingthe undergroundpipeline (39) 8.4 Checkingupthequalityofdetectingwork (42) 8.5 Safetyrequirementsofdetectingtheundergroundpipeline (44) 39 Surveyingtheundergroundpipeline (46) 9.1 Generalrequirements (46) 9.2 Controlsurvey (47) 9.3 Surveyingoftheundergroundpipelinepoint (49) 9.4 Checkingupthequalityofthesurveyingresults (50)10 Compilingthediagramofactualitypipelines coordination (51) 10.1 Generalrequirements (51) 10.2 Compilingthediagramofdisciplinepipeline (53) 10.3 Compilingthediagramofpipelinescoordination (54) 10.4 Compilingdrawingofthepartialmagnifyingdiagram andthecross-sectionprofileofpipelines (54) 10.5 Compilingtheresulttableofactualitypipelines coordination (55) 10.6 Checkingupthedrawingandtheresultoftableofactuality pipelinescoordination (55)11 Thereportofsurveyingpipelineas-builtandthe undergroundpipelineexploration (57) 11.1 Generalrequirements (57) 11.2 Compilingthereport (57) 11.3 Acceptanceandsubmittingoftheresult (58)12 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forpipelines (60) 12.1 Generalre人人文库专用quirements (60) 12.2 Fundamentalfunctionsofthe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forpipelines (60) 12.3 Buildingthedatabaseof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forpipelines (62) 12.4 Buildingandthemaintenanceofin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forpipelines (63) 4AppendixA Pipelinecategories (65)AppendixB Ancillaryfacilitiessetonthepipeline (66)AppendixC Category,codeandcolorofcommonly usedpipelinesandattachments (67)AppendixD Resulttablesofpipelinescoordination completion (73)AppendixE Appendixtablesoftheunderground pipelineexploration (74)AppendixF Databasefundamentalstructureof theundergroundpipelinesinformation (7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80)Listofquotedstandards (81)Addition:Explanationforprovisions (83) 人人文库专用 5 1 总 则1.0.1 为统一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地下管线普查的技术要求,做到布置合理、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方便,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厂区新建、改建或扩建的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地下管线探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应用,也适用于油气田和油气输送工程站场内部的管线综合。不适用于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内部的管线综合设计与施工。1.0.3 本规范规定了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范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1.0.4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和地下管线探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应用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人人文库专用 1 2 术 语2.0.1 管线 pipelines 各类介质的管道、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等的总称。2.0.2 地上管线 abovegroundpipelines 敷设在地面以上的管道和电力线路、控制与电信线路等。通常用管架、管墩、建(构)筑物、杆柱或铁塔等作支撑。2.0.3 地下管线 undergroundpipelines 敷设在地面以下的管道和电力线路、控制与电信线路等。有直接埋地和采用管沟、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等敷设方式。2.0.4 管线综合 pipelinescoordination 统筹安排厂区地上和地下各类系统性管线的空间位置,综合协调管线与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的关系,将敷设在地上和地下的管线按相关规定合理布局。2.0.5 管线带 pipingbelt 用以集中布置地上、地下管线的地带。2.0.6 管线埋设深度 depthbetweenpipebottomandground 地面到管道底内壁的距离。2.0.7 管线覆土厚度 depthbetweenpipetopandsurface 地面到管道外壁顶部的垂直距离人人文库专用。2.0.8 水平净距 netleveldistancebetweenpipe&trenchwall 管道外壁(含保护层)、管沟外壁或电缆、光缆外边缘之间的水平尺寸,或指管道外壁(含保护层)、管沟外壁或电缆线、光缆外边缘与建(构)筑物、设备之间的水平距离。2.0.9 垂直净距 verticalclearance 管道、电缆、光缆或管沟上下敷设时,上层管道外壁(含保护2层)、电缆、光缆外边缘最低点或管沟基础底与下层管道外壁(含保护层)、电缆、光缆外边缘最高点或管沟外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或架空管线(含保护层)及其桁架最低点至道路或铁路钢轨顶面的高度尺寸。2.0.10 地下管线普查 generalsurveyofundergroundpipeline 利用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技术和方法,全面、系统地查明厂区内的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现状,获取准确的地下管线现状有关资料,编绘管线图,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数据库和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管线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的全过程。2.0.11 地下管线探测 undergroundpipelineexploration(de-tectingandsurveying) 利用物理探查与测量(简称探测)等技术和方法确定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属性及空间位置,查明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拓扑关系和逻辑关系,获取准确的地下管线现状有关资料的过程。2.0.12 管线属性数据 propertydataofpipeline 描述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性质、特征等本质方面信息的数据。2.0.13 管线空间数据 spatialdataofpipeline 描述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形状、分布特征、空间关系、拓扑关系和逻辑关系的数据。2.0.14 管线信息 informationofpipeline 管线属性数据和管线空间数据的统称。2.0.15 数字地形图 digitaltopographicmap 将地形信息按一定的规则与方法人人文库专用,采用计算机生成和计算机数据格式存储的地形图。2.0.16 地下管线特征点 characteristicpointofundergroundpipeline 地下管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分支点、交叉点、变坡点、变深点、变径点、变材点、出地点、入地点、上杆点、下杆点、出室点、入室点、窨井(包括雨水井、污水井、检查井、检修井、阀门井、仪表井等)等 3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等统称为管线特征点。地下管线特征点按其在地面上的出露情况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2.0.17 地下管线点 explorationpointofundergroundpipeline 地下管线在竣工测量或在地下管线探测工作过程中,为准确描述地下管线的位置与走向特征,查明地下管线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拓扑关系及逻辑关系,在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上设立的探测点统称为地下管线点。地下管线特征点应视为地下管线点。2.0.18 偏距 setoveroffset 地下管线点与地下管线中心线的地面投影之间的水平距离。2.0.19 现状调绘 actualitysurveyanddrawing 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管线设计图、竣工图或探测图所示坐标及尺寸,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将管线位置展绘到地形图上编制成现状调绘图,为野外探测作业提供参考和有关地下管线属性依据的过程。2.0.20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forpipelines 在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库和网络的支持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以现状地形图为背景,实现对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编辑、存储、分析、查询、统计、编绘图件、维护、更新和输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2.0.21 图形无缝拼接 seamlessjointingofmappieces 对两侧原本相连的图形作精确衔接,使其在逻辑和几何关系上融成连续一致的数据体的过程人人文库专用。2.0.22 极大值法 maximumdetectionmethod 即用管线探查仪器两垂直线圈测定水平分量之差 Hx 的极大值位置定位;当管线探查仪器不能观测 Hx 时,宜采用单垂直线圈测定水平分量 Hx 的极大值位置定位。2.0.23 极小值法 minimumdetectionmethod 即采用水平线圈测定垂直分量 Hz 的极小值位置定位。4 3 基 本 规 定3.0.1 在管线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应对厂区管线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科学施工、规范管理,实现厂区管线综合管理的信息化与数据共享。3.0.2 管线综合应与厂区的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道路布置、铁路布置和绿化布置相结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管线与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建(构)筑物、道路、铁路、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之间,在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上相互协调、紧凑合理、有利厂容。管线综合布置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规定。3.0.3 管线的布置和敷设方式,应根据工艺要求、管道内介质性质、生产安全、环保卫生、交通运输、厂区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施工、检维修和生产管理等因素确定。3.0.4 管线综合应在满足工艺、生产、安全、施工和检维修的条件下,合理与节约用地。当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应采用共沟、共架、多层等方式敷设或以同槽方式施工,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但对安全、环保、卫生、防干扰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架、共沟敷设。3.0.5 管线综合应注重企业近期建设规划,并应结合企业现状和发展需要,人人文库专用充分考虑中远期建设,预留和保护好建设与发展用地,合理利用企业建设用地。分期建设的工厂,管线带的布置应全面规划,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近期管线集中,且结合中远期; 2 近期管线必需穿越中远期用地时,应布置在中远期用地的边缘,并不得影响中远期用地的使用; 3 新建厂区的管线带内,应预留中远期管线的用地,余量宜 5为10%20%或根据规划确定。3.0.6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类别可分为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热力管道、公用或工艺管道、燃气管道、化学药剂与催化剂管道、电力线路、控制与电信线路、其他管道等。 石油化工厂区常用管线类别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管线附属设施应符合附录 B的要求;常用管线代码和颜色应符合附录 C 中表 C.0.1的规定;常用管线附属物代码应符合附录 C 中表 C.0.2的规定。3.0.7 管线综合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确定管线的敷设方式; 2 确定管线在地上和地下敷设的排列顺序与位置; 3 确定地上、地下管线与建(构)筑物、道路、铁路、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之间的水平净距; 4 确定地上管线跨越建(构)筑物、道路、铁路等的净空高度; 5 确定相邻地下管线间的水平净距、垂直净距。3.0.8 管线综合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满足工艺要求,符合流程顺畅、有利生产、保证安全、环保卫生、降低能耗、方便管理、提高效益的需要; 2 满足交通运输、消防、施工、检维修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3 管线应布置在规划的管线带范围内。管线带的布置应短捷顺畅,并与所在通道内的道路、铁路、建筑红线或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平行; 4 不同类别的干管宜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人人文库专用,地下干管宜布置在其用户较多的道路一侧; 5 减少管线与道路、铁路及其他干管的交叉,当管线与道路或铁路必需交叉时宜为正交叉,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角不应小于45; 6 进出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管廊和地下管线应与厂区主管廊及地下管线在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上合理连接。3.0.9 管线综合布置宜按下列顺序,自建筑红线或工艺装置、系6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边界线向道路方向布置: 1 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 2 电力电缆; 3 热力管道; 4 压缩空气、氧气、氮气、燃气、化学药剂与催化剂及各种工艺管道或管廊; 5 生活及生产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 6 工业废水(生产废水及生产污水)管道; 7 生活污水管道; 8 消防管道; 9 雨水排水管道; 10 照明及控制与电信杆柱。3.0.10 永久性的地上、地下管线不得穿越或跨越与其无关的工艺装置、系统单元或储罐组。具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及有毒介质的管道,不应穿越或跨越与其无关的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罐组、建筑物及仓储设施等。3.0.11 各种工艺管道和含可燃液体的污水管道不应沿道路敷设在路面或路肩上下。3.0.12 平行于道路布置的管线带或管线不宜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布置。3.0.13 位于山区的厂区,管线敷设应充分利用地形。应避免山洪、泥石流及其他不良地质灾害造成损害。3.0.14 改建或扩建工程中的管线综合人人文库专用,不应妨碍原有管线的正常使用。3.0.15 当管线间距不能满足本规范的规定时,在采取有效安全技术措施后可适当减小,但应保证生产安全,满足施工及检维修要求。3.0.16 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前应查明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的现状情况。施工过程中应按设计文件要求和相关规定进行作业,并应对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采取安全保护措施。 73.0.17 企业应根据其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厂区地下管线现状进行普查,并应适时对地下管线现状进行修测。3.0.18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时,应查明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拓扑关系与逻辑关系,并应查明地下管线与地上管线或设施的连接关系。3.0.19 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竣工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测时,管线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均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建筑坐标系统或城市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当采用建筑坐标系统时应与城市坐标系统建立换算关系。3.0.20 厂区管线竣工测量、地下管线探测以及与其相应的管线综合竣工图和地下管线探测图编绘应建立在厂区现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基础上,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厂区管线综合竣工图和地下管线探测图编绘时,专业管线图及管线综合图的比例尺、图幅规格及分幅应与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致; 2 当采用计算机成图或建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应采用数字地形图; 3 厂区管线竣工测量与探测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宜选为1500; 4 施工场地管线竣工测量与探测地形图比例尺可按实际情况确定,宜选为12001500。3.0.21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时,管线点宜设置在管线特征点在地面的正投影位置上。在没有特征点或特征点间距较大的管线段上人人文库专用,应加密管线点。管线点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线竣工测量时,管线直线段上管线点间距不宜大于30m; 2 地下管线探测时,当管线直线段上两相邻特征点距离大于50m 时,应加密管线点; 3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时,在管线进出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区域边界线处宜设置管线点;在管线进出建筑物和工艺设备等处应设置管线点;8 4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时,在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变化处宜设置管线点; 5 当管线弯曲时,管线点的设置应能反映管线弯曲特征,且不宜少于3个点; 6 对管线点均应设置易识别的木桩、铁钉、油漆等临时性地面标志或预制水泥桩或块、刻石等永久性地面标志;当管线穿越道路、铁路时,宜在道路、铁路两侧设永久性地面标志。地面标志宜标明管线的名称、走向或流向。永久性地面标志不得影响管线的正常使用、检维修、安全和交通等要求。3.0.22 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平面位置限差ts(cm):0.10h;埋深限差th(cm):0.15h; 注:式中h 为地下管线的中心埋深,以厘米计,当h100cm 时则以 100cm 代入计 算;对探查精度有特殊要求时,可根据工程需要确定。 2 在明显管线点上应实地量测地下管线的埋深,误差不得大于5cm; 3 管线点的测量精度:平面位置中误差ms 不得大于5cm(相对于邻近控制点),高程中误差mh 不得大于3cm(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 4 管线图测绘精度:管线点与邻近的建(构)筑物、设备、相邻管线以及道路、铁路等中心线的间距中误差 mc 不得大于图上0.5mm; 5 本规范中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探测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人人文库专用。3.0.23 地下管线探测时,作业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实行“三检”的质检制度,并提交各工序质量检查报告。3.0.24 管线综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宜与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现状探测工作同步进行。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现状探测的资料成果应满足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 9 4 地上管线综合设计4.0.1 地上管线的敷设方式应根据介质性质、生产安全、厂区地形、用地条件、施工、检维修、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和厂容等因素综合比较后确定。4.0.2 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宜地上敷设,液化烃、可燃气体的管道应架空或沿地敷设。4.0.3 沿地面或低支架敷设的管道不应环绕工艺装置或罐组布置,并不应妨碍消防车的通行。4.0.4 地上管线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架的净空高度及基础位置不得影响交通运输、消防和检维修; 2 敷设在地面以上的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等管道,与火灾危险性大和腐蚀性强的生产、贮存、装卸设施以及有明火作业的设施,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减少与铁路交叉; 3 不宜妨碍建筑物的自然采光和通风。4.0.5 架空管线及其桁架跨越铁路、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应符合表4.0.5的规定。有大件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备通过的道路,应根据需要确定净空高度。在跨越铁路或道路的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管道上不应设置阀门及易发生泄漏人人文库专用的管道附件。 表4.0.5 架空管线及其桁架跨越铁路、道路的最小净空高度 名 称 最小净空高度(m) 液化烃、可燃气体和 6.0 铁路(从轨顶算起) 可燃液体的管道 其他一般管线 5.5 01 续表4.0.5 名 称 最小净空高度(m) 主要道路 5.0 道路(从路拱算起) 装置道路 4.5 街区外 2.5 人行道(从路面算起) 街区内 2.2 注:1 表中最小净空高度:管线自防护设施的外缘算起;管架自最低部位算起。 2 铁路一栏的数字,不适用于电力牵引机车的铁路线路。4.0.6 液化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腐蚀性及有毒介质的管道, 除使用该管道的建(构)筑物外,均不得采用建筑物支撑式的敷设 方式。4.0.7 除敷设液化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腐蚀性及有毒介质管 道外的其他管架与建 (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4.0.7的规定。 表4.0.7 管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建(构)筑物的名称 最小水平净距(m) 建筑物有门窗的墙壁外边或突出部分外边 3.0 (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二级,无泄压门窗) 建筑物无门窗的墙壁外边或突出部分外边 1.5 (建筑物耐火等级为一、二级,无泄压门窗) 铁路(中心线) 3.75或建筑限界 道路 1.0 人行道外沿 0.5 人人文库专用厂区围墙(中心线) 1.0 照明、控制与电信杆柱中心 1.0 注:1 表中最小水平净距除注明者外,管架自最外边缘起;城市型道路自路面边 缘算起;公路型道路自路肩边缘算起。 2 本表不适用于铺地式、管墩式、低架式及建筑物支撑式。4.0.8 引入厂区的35kV 及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应沿厂区的边 缘布置,并应缩短其在厂区内的长度。 11 4.0.9 架空电力线路不应跨越生产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工艺装置、建(构)筑物以及储存可燃性、爆炸危险性物料的储罐区和仓储区,并不应跨越用可燃材料建造的屋顶。4.0.10 架空电力线路与厂区工艺装置或设施、罐组、厂房、仓库、堆场等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4.0.11 除甲、乙、丙类的工艺装置或设施、罐组、厂房、仓库、堆场等外,架空电力线路与建(构)筑物、道路、铁路及其他管道等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架空送(配)电线路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4.0.12 地上管线与道路平行敷设时,不应敷设在公路型道路路肩范围内。照明电杆、跨越道路的地上管线的支架,可敷设在公路型道路路肩上,但应满足交通运输和安全的要求。布置在公路型道路路肩上的管架支柱、照明电杆、行道树或标志杆等,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至双车道路面边缘不应小于0.5m; 2 至单车道中心线不应小于3.0m。 人人文库专用 21 5 地下管线综合设计 5.1 一 般 规 定5.1.1 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等宜采用地下敷设,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可采用地下敷设。5.1.2 地下管线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地下管线宜按其埋深,自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向道路方向宜由浅至深布置; 2 未采取保护措施的地下管线和管沟,不宜布置在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道路、铁路等基础压力影响范围内; 3 管线施工沟槽的开挖宽度与深度,不应对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道路、铁路及原有管线产生影响; 4 铁路下面严禁平行敷设地下管线、管沟; 5 道路路面下不宜平行道路敷设地下管线、管沟,当必需敷设时,可敷设检维修少或检维修时对路面损坏小的管线; 6 直埋式地下管线不应平行重叠敷设; 7 生活饮用水管道与排水、含酸、含碱以及其他有毒介质管道并列布置时应满足安全卫生的要求; 8 直埋电力电缆,不宜靠近其他金属管道敷设。5.1.3 地下管线应按管线类别相同和埋深相近的原则人人文库专用,分别合理地集中布置。5.1.4 地下管线综合设计中管线位置应符合下列避让原则: 1 新建管线让原有管线; 2 压力管道让自流管道; 3 管径小的管线让管径大的管线; 4 易弯曲的管线让不易弯曲的管线; 31 5 临时性的管线让永久性的管线; 6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 7 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 8 技术、安全要求低的让技术、安全要求高的。5.1.5 地下管线交叉布置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应在排水管道上面; 2 热力管道应在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上面; 3 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应在热力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4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应在热力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5 氧气管道应在可燃气体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 6 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及含酸、含碱的排水管道应在其他管线下面。5.1.6 全厂性生产污水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工艺装置、罐组或其他设施。5.1.7 生产污水管道的排气口和水封井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5.1.8 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管道横穿铁路线或道路时应敷设在防护套管或管沟内,防护套管或管沟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5.2.3条的规定。5.1.9 地上式消火栓距城市型道路路边不宜小于 1.0m;距公路型双车道路肩边不宜小于人人文库专用1.0m,距单车道中心线不应小于3.0m。 5.2 直 埋 敷 设5.2.1 地下管线的最小覆土厚度应根据管线介质性质、管材强度、土壤性质、地面承受荷载的大小与分布、土壤冻土深度等条件综合确定。敷设在车行道下的管线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表 41 5.2.1的规定。 表5.2.1 敷设车行道下的管线的最小覆土厚度(m) 电力电缆 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 热力管道 燃气 给水、循环水、 排水管线名称 管道 消防管道 管道 直埋 管沟 直埋 管道 直埋 管沟车行道下 0.700.50 0.80 0.70 0.700.200.80 0.70 0.70 注:1 车行道下是指路面结构层底。 2 10kV 以上的直埋电力电缆的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0m5.2.2 在严寒地区,除热力管道、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等管线外,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燃气管道等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管顶距冰冻线不应小于0.15m。5.2.3 地下管线或管沟穿越铁路、道路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顶或管沟盖板顶至铁路轨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1.2m;管顶至道路路面结构层底的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 2 当直埋管线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加防护套管或设管沟。在保障路基稳定的条件下,防护套管或管沟两端应伸出铁路路肩或路堤坡脚、城市型道路路面、公路型道路路肩或路堤坡脚以外,且不得小于1.0m。当铁路路基或道路路边有排水沟时,其防护套管或管沟应延伸出排水沟沟边1.0m。5.2.4 地下管线不应敷设在有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罐装、堆存及装卸场地的下面人人文库专用,且距上述场地边界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m。当管线布置在上述场地排水的下游时,距上述场地边界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0m,但应尽量避免敷设在下游方向。5.2.5 地下直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不应小于表5.2.5的规定。5.2.6 地下直埋管线与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不宜小于表5.2.6的规定。 51 5.2.5 (m) 表 地下直埋管线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16 、 、 排水管道(mm) 给水 循环水 热 ( ) 压 电力电缆 控制与电信 燃气管道 MPa 消防管道(mm) 生产废水管与雨水管 生产与生活污水管 力 缩 乙 氧 (kV) 电 电缆或光缆 类 别 75 200 800 400 管 P 0.005 0.2 0.4 0.8 空 炔 气 1 缆 人人文库专用 道 气 管 管 沟 600 P P P P 1 直埋 管道 75 400 800 1500 300 ( ) 35 150400 1500 600 沟 0.005 0.2 0.4 0.8 1.6 管 10 75 0.7 0.8 1.0 0.7 0.8 1.0 0.8 0.8 0.8 0.8 1.0 1.20.80.80.80.60.81.00.80.5 0.5 给水、循环水、 75150 0.8 1.0 1.2 0.8 1.0 1.2 1.0 0.8 1.0 1.0 1.2 1.21.01.01.00.60.81.01.00.5 0.5 消防管道(mm) 200400 1.0 1.2 1.5 1.0 1.2 1.5 1.2 0.8 1.0 1.2 1.2 1.51.21.21.20.81.01.01.21.0 1.0 400 1.0 1.2 1.5 1.2 1.5 2.0 1.5 1.0 1.2 1.2 1.5 2.01.51.51.50.81.01.01.51.2 1.2 排 生产废水 800 0.70.81.01.0 1.0 0.8 0.8 0.8 1.0 1.20.80.80.80.60.81.01.00.8 0.8 水 管与雨水管 8001500 0.81.01.21.2 1.2 0.8 1.0 1.0 1.2 1.51.01.01.00.81.01.01.21.0 1.0 管 1500 1.01.21.51.5 1.5 1.0 1.2 1.2 1.5 2.01.21.21.21.01.01.01.51.0 1.0 道 300 0.70.81.01.2 1.0 0.8 0.8 0.8 1.0 1.20.80.80.80.60.81.01.00.8 0.8 生产与生 400 600 0.81.01.21.5 1.2 0.8 1.0 1.0 1.2 1.51.01.01.00.81.01.01.21.0 1.0 (mm)活污水管 600 1.01.21.52.0 1.5 1.0 1.2 1.2 1.5 2.01.21.21.21.01.01.01.51.0 1.0 热力管道(沟) 0.81.01.21.51.0 1.2 1.5 1.0 1.2 1.5 1.0 1.2 1.2 1.5 2.01.01.51.51.01.01.02.00.8 0.6 P0.005 0.80.80.81.00.8 0.8 1.0 0.8 0.8 1.0 1.0 1.01.01.00.81.01.21.20.8 1.0 燃气管道 0.005P0.20.81.01.01.20.8 1.0 1.2 0.8 1.0 1.2 1.2 1.01.01.20.81.01.21.20.8 1.0 0.2P0.40.81.01.21.20.8 1.0 1.2 0.8 1.0 1.2 1.2 1.01.01.50.81.01.21.50.8 1.0 (MPa) 0.4P0.81.01.21.21.51.0 1.2 1.5 1.0 1.2 1.5 1.5 1.21.22.00.81.01.21.50.8 1.0 0.8P1.61.21.21.52.01.2 1.5 2.0 1.2 1.5 2.0 2.0 1.52.02.51.01.21.52.01.2 1.5 压缩空气管 0.81.01.21.50.8 1.0 1.2 0.8 1.0 1.2 1.0 1.0 1.0 1.0 1.2 1.5 1.51.50.80.81.01.00.8 1.0 乙炔管 0.81.01.21.50.8 1.0 1.2 0.8 1.0 1.2 1.5 1.0 1.0 1.0 1.2 2.01.5 1.50.80.81.01.50.8 1.0 氧气管 0.81.01.21.50.8 1.0 1.2 0.8 1.0 1.2 1.5 1.0 1.2 1.5 2.0 2.51.51.5 0.80.81.01.50.8 1.0 电力电缆 1 0.60.60.80.80.6 0.8 1.0 0.6 0.8 1.0 1.0 0.8 0.8 0.8 0.8 1.00.80.80.8 0.50.5 0.5 110 0.80.81.01.00.8 1.0 1.0 0.8 1.0 1.0 1.0 1.0 1.0 1.0 1.0 1.20.80.80.8 0.50.5 0.5 (kV) 35 1.01.01.01.01.0 1.0 1.0 1.0 1.0 1.0 1.0 1.2 1.2 1.2 1.2 1.51.01.01.0 0.50.5 0.5 电缆沟 0.81.01.21.51.0 1.2 1.5 1.0 1.2 1.5 2.0 1.2 1.2 1.5 1.5 2.01.01.51.50.50.50.5 0.5 0.5 控制与电信 直埋 0.50.51.01.20.8 1.0 1.0 0.8 1.0 1.0 0.8 0.8 0.8 0.8 0.8 1.20.80.80.80.50.50.50.5 电缆或光缆 管道 0.50.51.01.20.8 1.0 1.0 0.8 1.0 1.0 0.6 1.0 1.0 1.0 1.0 1.51.01.01.00.50.50.50.5 书 。 间距要求 应用沙类 的间距宜 可减小到 ) , , ) 渠 0.5m 电力电缆之间 ( 、 电信 消防管道的材质为非 、 、 高度范围内 但不得小于 , 即电力电缆管道 ( 与控制 0.3m ,。 与盖板式排水沟 20% 压缩空气管道的间距 。 、 。 。 循环水管道 20% 、 可减少 10% , 1.5m 但管道上部 可减少 电力电缆排管 , , 排水管道 。 、 生活饮用水给水管与污水管之间间距应按表列 且给水管道 以防电缆过热 , ,管道系指公称直径 , 0.25m 50%。 消防管道 、 。 当为满流管时可减少 的数值增加 ; 可采取隔热措施 其间距可减少至 0.1m 循环水管道之间的间距 , , 、 循环水管道 35kV 、 可按 。 , 消防管道与排水管道间距不应小于 可减小到 、 , 和给水管道 ) 。 渠 消防管道敷设在污水管上方制定的 ( 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及电缆沟之间的间距 、 、 循环水管道 0.5m 、 。 消防管道与排水管道共同埋设在砂土类土壤中沟壁或防护设施的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 循环水管道 、 、 给水管道 , 但不得小于 , 与电力电缆间距不能满足表列间距时 生产废水管与雨水沟 ) ; 。 20% 沟 循环水管道 、 ( 人人文库专用 。 50% 级的电力电缆与本表中各类管线的间距 与穿管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的间距 , 10% 松散土填实后再回填土 、 天然气管道与本表各类管线的间距同煤气管道 与电缆沟相同 土 增加 氧气管道与同一使用目的的乙炔管道同一水平敷设时 煤气管道与生产废水管道及雨水管道的间距系指非满流管表中最小间距均自管壁 当热力管道 局部地段电力电缆穿管保护或加隔板后与给水管道 仅供采暖用的热力管沟与电力电缆 金属或非合成塑料时 表中数值系按给水管道 当给水管道 数值增加 的间距可减少 110kV 0.5m 6 7 2 3 4 5 9 1 8 10:注 17 .5 与 线路 控制 电信 当埋 采用 , , 并不得 , 电 缆 沟 时 自路肩边 , 。 ) 35 10 kV ( 1.6MPa 10 距无地下室的建筑 ; 电力电缆 0.50.61.50.5 为公路型时 4 5) , 。 注 注 乙氧 炔气 管管 3.0m m( 不宜小于路堑高度 , 压 缩 空 气 管 道 。 2.5m 氧气压力 , 。 采用 间距要求与电缆沟相同 50% 1.6 P , 。 ) 3.0m 0.8 时 储罐等基础在同一标高或在其上 自路面边缘算起 、 。 ) , 5.0m 采用 0.8 P , 0.4 MPa 时 ( 1.6MPa 0.4 P 工艺设备 、 0.2 即电力电缆管道 至铁路路堑坡顶的间距 但不得小于表列数值 并不得小于 ; ( , , P 1.6MPa 筑物 燃气管道 0.2 ) 道路为城市型时 氧气压力 0.005 构 ; 5.0m , ( 。储罐等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P 应按表列数值增加一倍、 , 1.5m 0.005 ) 电力电缆排管 氧气压力 ; : 热 力 管 道 沟 储罐等基础外缘和通行沟道的外缘的间距为 采用 ( 、 且不得小于 , , 时 1.2m 600工艺设备 应按土壤性质计算确定 应按表列照明及控制与电信杆柱间距增加 , ,、 应为 均指埋地管道与建 不宜小于路堤或路堑高度 工艺设备 , , 但应满足本表要求 , 、 , 1.6MPa 400 600 )筑物 ) 筑物 ) mm 储罐等基础外缘的间距 (构 300 构 、( 不宜小于路堤高度 ( , 氧气压力 : 1500 排水管道 工艺设备 储罐等基础的间距 储罐等基础的深度时 、 、 、 沟壁或防护设施外缘或最外一根电缆算起 筑物基础外缘的间距 800 、 ) 1500 距本表中各类管线的间距 筑物 构 ) ) ( 构 800 生产废水管与雨水管生产与生活污水管 工艺设备 工艺设备 可在管架基础之间敷设管线 ( 、 、 , 。 ) 、 与建 400地下直埋管线与建 , 筑物 筑物 mm 管线均自管壁 基础外边缘 ) ) ( , 2.0m ( 构 构 200 400 循环水 ( ( 、 75 人人文库专用150 消防管道至铁路路堤坡脚的间距 5.2.6 排水管道至铁路路堤坡脚或路堑坡顶的间距 给水 、 消防管道 ; 75 .33.38. . . . . .384.0 4.3 4.8 3.8 4.3 4.83.8 4.0 5.0 5.0 2.52.52.53.02.52 6.0 3.33.33.83.83.8 .08.10. . . . . .080.6 0.8 1.0 0.8 0.8 1.00.8 0.6 0.6 1.0 0.80.80.81.01.00.8 1.0 0.80.80.81.00.8 距有地下室及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建 .20.30. . . . . .151.0 2.0 2.5 1.5 2.0 2.51.5 1.0 1.5 4.0 1.5 6.0 2.02.02.53.01.5 0.6 1.0 1.0 0.8 0.8 1.00.8 0.6 0.6 1.0 0.80.80.81.00.80.8 1.0 0.8 0.8 1.2 0.8 1.0 1.20.8 0.8 1.0 1.00.80.81.01.00.8 0.80.80.50.50.80.5 2.0 0.6 1.0 1.2 0.8 1.0 1.20.8 0.6 0.6 1.00.80.81.01.00.8 0.80.80.50.50.80.5 1.5 0.6 1.0 1.0 1.0 1.0 1.01.0 0.6 0.6 1.00.80.81.01.00.8 1.01.00.50.51.00.5 1.0 1.01.01.01.01.0表 , 。 距无地下室的建筑物基础外缘净距为 循环水 ; 、 10.0m ) ) 工艺设 别 、 表列间距除注明者外 当排水管道为压力管时 给水 氧气管道距有地下室的建筑物基础外缘和通行沟道的外缘的间距为乙炔管道 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管道与建 表列埋地管道与建 高压电力杆柱或铁塔 当双柱式管架分别设基础时 地管道深度大于建 小于 缘算起 物基础外缘的间距为 5.0m 中心 路边 ( ( 筑物 3 4 7 8 1 9 5 6 2 : ) 类 控制与电信杆柱 道路 排水沟外缘 铁路 、 注 构 储罐等基础外缘 管架基础外缘 围墙基础外缘 、 ( 建 备 照明 185.2.7 对于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基础的管线,管线 与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应按下式计算,并 折算成水平净距L(图5.2.7)后与表5.2.6的数值比较,采用其较大值。 (H-h) B L= + (5.2.7) tg 2 式中:L管线中心至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基础最外 边缘水平距离(m); H管线敷设深度(m); h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基础底砌置深度(m); B沟槽开挖宽度(m)。 图5.2.75.2.8 地下管线交叉时,各种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 表5.2.8的规定。 表5.2.8 各种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m) 给水、 排水 热力 燃气 压缩 乙炔 氧气 电力电缆 控制与电信 管道名称 循环水、 管道 管道 管道 空气 管道 管道 电缆或光缆 消防管道 (沟) 管道 直埋 管沟 直埋 管道 给水、循环水、 消防管道 人人文库专用 排水管道 0.15 热力管道(沟) 0.15 0.15 燃气管道 0.15 0.150.15 压缩空气管道 0.15 0.150.150.15 乙炔管道 0.25 0.250.250.250.25 氧气管道 0.25 0.250.250.250.250.25 电力电缆 直埋 0.50 0.500.500.500.500.500.50 管沟 0.15 0.150.500.150.150.250.250.15 91 续表5.2.8 给水、 排水 热力 燃气 压缩 乙炔 氧气 电力电缆 控制与电信 管道名称 循环水、 管道 管道 管道 空气 管道 管道 电缆或光缆 消防管道 (沟) 管道 直埋 管沟 直埋 管道 控制与电信直埋 0.50 0.500.500.500.500.500.500.500.50 电缆或光缆管道 0.15 0.150.250.150.150.150.150.500.50 排水明沟底 0.50 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25 涵洞(基础底) 0.15 0.150.150.150.150.150.150.500.500.200.25 注:1 含有酸、碱性和其他腐蚀性的污水排水管道与其他管道(耐腐蚀管道除外) 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0.5m,当设防护套管时可按表列数值执行。 2 本表中 0.15m 为生产给水、循环水管道与污水排水管道交叉时的垂直净 距,如为生活给水管道与污水排水管道交叉,当生活给水管道在污水排水 管道上方时,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4m,且不应有接口重叠。 3 当污水排水管道在生活给水等其他钢管道或铸铁管道上方时,给水等管道 应加防护钢套管或管沟。防护套管的内径或管沟的净宽,不应小于管道结 构的外缘宽度加300mm;防护套管或管沟的长度不宜小于上方排水管道基 础宽度加管道交叉高差的3倍,且不宜小于基础宽度加1.0m;防护套管或 管沟两端与管道之间的孔隙应采用防水材料密封;管沟可采用砖砌或其他 材料砌筑的混合结构。 4 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与燃气、乙炔、氧气管道在交叉处,上述管道如有接 口时,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应加包封。 5 易燃可燃气体、液体管道与其他管道交叉时,其净距可参照乙炔管道间距采用。 6 大于35kV 直埋电力电缆与热力管线最小垂直净距应为1.0m。 7 表列“”表示未作规定,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5.2.9 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5.2.9的规定。 表5.2.9 地下管线与树木的最小水平净距 最小水平净距(m) 地下管线名称 至乔木中心 至灌木中心 给水、循环水、消防管道 1.5 排水管道人人文库专用1.5 热力管道 2.0 2.0 燃气管道 1.5 1.5 压缩空气、乙炔、氧气管道 1.5 1.0 电力电缆 直埋 2.0 0.5 管沟 1.5 控制与电信 直埋 2.0 0.5 电缆或光缆 管道 1.5 注:表中间距除注明者外,管线自管壁或防护设施外缘算起;电缆按最外一根算 起。 02 5.2.10 直埋非金属管线,宜沿管线顶部外壁设置采取防腐措施的金属示踪线。 5.3 管 沟 敷 设5.3.1 地下管线敷设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管线宜采用管沟集中敷设。 1 交通运输繁忙或管线设施较多的道路; 2 不易开挖路面的路段; 3 需同时敷设两种以上管道及多回路电缆或光缆的道路; 4 通道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地段。5.3.2 管线共沟敷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 管沟内管线上下排列顺序可参照本规范第5.1.5条规定执行; 2 管径小、检维修量多的应布置在上方; 3 管线之间的水平和垂直净距应考虑安全、卫生、安装、维护和检维修的要求。5.3.3 低压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宜共沟敷设。5.3.4 下列管道不宜共沟敷设: 1 液化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毒性气体、毒性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宜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管道共沟敷设; 2 给水、循环水和消防管道不应与化学药剂与催化剂、高压电缆共沟敷设人人文库专用; 3 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不应与液化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热力管道共沟敷设; 4 氧气管道不应与液化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共沟敷设; 5 生活饮用水管道不宜与生产污水、生活污水、含酸碱以及其他有毒介质管道共沟敷设; 6 相互产生有害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限于条件不得不 12 共沟敷设时应采取隔离措施。5.3.5 当管沟与散发比空气重的可燃气体设备间距小于 30m 时,应采取防止可燃气体窜入管沟和积聚的措施。5.3.6 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的管道必须采用管沟敷设 时,应采取防止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在管沟内积聚的措 施,并在进、出装置及厂房处密封隔断;管沟内的污水应经水封井 排入生产污水管道。 5.4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地下管线综合设计5.4.1 拟建在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应根据 其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间对不均匀沉降限 制的严格程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并应符合表5.4.1的规定。 表5.4.1 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分类 分类 各类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划分 1.全厂性重要设施; 2.高度等于或大于24m 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工艺设备、生产厂 房和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类的库房; 甲 3.跨度等于或大于24m、小于36m 的生产厂房、库房; 4.高度等于或大于50m 的放空火炬; 5.有剧毒或有放射污染的建(构)筑物、库房、工艺设备; 6.高度等于或大于30m 的筒仓 1.高度小于24m 的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工艺设备、生产厂房和火 灾危险性属于甲、乙类的库房; 乙 2.跨度小于24m 的火灾危险性不属于甲、乙类的生产厂房、库房; 3.高度小于人人文库专用50m 的放空火炬; 4.高度小于30m 的筒仓 丙 高度等于或小于24m 的普通建筑和辅助性厂房 丁 12层的简易建筑,除建筑类别为甲、乙类以外的小型车间和库房 注:全厂性重要设施和火灾危险性分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 防火规范GB50160的有关规定。5.4.2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 22 建(构)筑物、工艺设备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表5.4.2的规定。 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与建(构)筑物、工艺设备相应的防水措施。 表5.4.2 埋地管道、排水沟、雨水明沟和水池等与建(构)筑物、 工艺设备之间的防护距离 地基湿陷性等级(m) 建筑类别 甲 89 1112 乙 5 67 89 1012 丙 4 5 67 89 丁 5 6 7 注:1 防护距离的计算,对建筑物,自外墙轴线算起;对高耸结构、工艺设备,自基 础外缘算起;对水池,宜自池壁边缘(喷水池等宜自回水坡边缘)算起;对管 道、排水沟,宜自其外壁算起。 2 陇西地区和陇东陕北晋西地区,当湿陷性土层的厚度大于12m 时,压力管 道与各类建(构)筑物、工艺设备之间的防护距离,不宜小于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 3 当湿陷性土层内有碎石土、砂土夹层时,防护距离可大于表中数值。 4 在建(构)筑物和工艺设备等布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 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 用水等渗漏的基本防水措施后,其防护距离不得小于一般地区的规定。 5 地基湿陷性等级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划分。5.4.3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构)筑物、工艺设备防护范围内的 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热力管道等水介质管 道应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人人文库专用。5.4.4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地下管线的综合管沟内含有给水管 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热力管道时,宜采用半通行 或通行管沟。管沟的盖板不宜明设,当明设和在人孔处,应采取防 止地面水流入管沟内的措施。5.4.5 在膨胀土和盐渍土地区,地下排水管道接口部位应防止渗 漏,管道与建(构)筑物、工艺设备的基础外缘的净距不得小于3.0m。 32 6 管线综合设计图编绘6.0.1 在基础设计阶段,管线综合设计图的深度应仅做管线综合规划、确定管线带位置,并应在需要时绘制主要通道标准断面图;在详细设计阶段,应绘制管线综合图、明确各类地下管线的位置,并应协调各类管线交叉、避免碰撞。6.0.2 管线综合设计图的图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总图运输设计图例SH3084的规定。6.0.3 管线综合设计图的编绘应采用计算机编绘成图,并应按管线类别、标注、表格、说明等分为不同图层。6.0.4 管线综合设计图的编绘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建筑坐标网、指北针、图例及说明; 2 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名称、边界线及坐标; 3 道路的位置、坐标、路面标高、宽度;雨水沟的位置、坐标、宽度、沟底标高; 4 地上各类管墩、管架、杆柱(塔)的位置、中心线坐标、宽度;地上铺地管线的位置及名称、规格和坐标; 5 地下各类管线的位置、名称、规格;管线附属设施等管线特征点的位置、名称; 6 地下管沟的位置人人文库专用、尺寸、坐标; 7 地下管线主要特征点的坐标、标高; 8 区域内外管线连接点的坐标、标高; 9 供敷设系统管线的厂区通道、空地的设计等高线或标高。6.0.5 管线综合断面图的编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面线以及地面标高; 2 道路形式及其中心坐标、标高和宽度; 42 3 管墩、管架和地沟的中心坐标、标高和宽度; 4 管线名称、坐标及标高; 5 管线与通道内地上、地下的建(构)筑物、附属物、路边线、杆柱(塔)、树木等相互位置关系; 6 排雨水沟(管)的位置及宽度(管径)。 人人文库专用 52 7 管 线 施 工 7.1 管线放线与验线7.1.1 管线施工应进行放线测量和验线。7.1.2 管线放线测量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1 复核施工图上给出的放线条件; 2 导线测量; 3 制定放线方案,计算放线数据; 4 实地放线; 5 填写放线记录单; 6 编制放线资料,申请验线。7.1.3 导线测量采用三级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1.3-1的规定;采用图根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1.3-2的规定;在控制点比较稀少的地区,导线可同级附合一次。 表7.1.3-1 三级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合导 测距 测角 方位角 测 距线长度 平均边长 中误差 中误差 测回数 导线相对 闭合差 (m) DJ2 闭合差 方法与 (km) (mm) () () 仪器类型 测回数 1.5 120 15 12 1 1/6000 24n 单程观测1 : n人人文库专用。 注 表中 表示测站数 表7.1.3-2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附合导 测距 测角 方位角 测 距线长度 平均边长 中误差 中误差 测回数 导线相对 闭合差 (m) DJ6 闭合差 方法与 (m) (mm) () () 仪器类型 测回数 900 80 15 20 1 1/4000 40n 单程观测1 注:表中n表示测站数。 62 7.1.4 放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放线测量应依据已批准的线路设计施工图和放线条件制定放线方案,计算出管线特征点和百米桩的放线数据; 2 管线放线数据,方位角可根据需要计算至 1或 0.1,距离、坐标、高程应计算至毫米; 3 在导线点上设站,宜用极坐标方法测设管线点,并做好放线记录; 4 管线桩位遇障碍物不能实钉时,可在管线中线上钉指示桩;各桩应标明桩号,指示桩与应钉桩位的距离应在放线资料中注明; 5 放线测量可利用已有的测图控制、施工控制,但利用前应对原控制点进行校核,控制点的检核限差应符合表7.1.4的规定;当边长小于 50m 时,实测边长与已知边长较差应小于或等于2cm; 6 放线测量点位平面位置中误差应小于或等于5cm,高程中误差应小于或等于3cm。 表7.1.4 控制点的检核限差 检测水平角与 检测边长与已知边长 高程较差(mm) 已知水平角的较差() 较差的相对误差 30 1/4000 107.1.5 高程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图根水准人人文库专用,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9.2.8条的规定; 2 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时,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9.2.9条的规定。7.1.6 放线测量完成后,应进行验线测量。验线测量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复核施工图上给出的放线条件并实地验线; 72 2 验线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7.1.4条的规定; 3 验线测量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1.6的规定。 表7.1.6 验线测量技术要求异站检测坐标 异站检测高程 直线方向点 条件角验测 条件边验测 较差(cm) 较差(cm) 偏差(cm) 误差() 相对误差 5 3 2.5 60 1/30007.1.7 管线放线与验线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和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H3100的规定。 7.2 沟槽开挖与回填7.2.1 管线施工作业前应制定施工组织设计。管线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保护施工区域内原有管线及其他设施的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的内容。施工组织设计应经相关管理部门审查认可后,方能办理施工作业手续。当施工平面布置与厂区总图布置不协调或影响厂区总图布置时,应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修改。7.2.2 沟槽开挖前,应做好开挖区域周围5m 以内的地质、水文、墓坑、砂巷等的调查和勘探工作,并查明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以及永久性测量标志 、地质和地震观测孔等的现状情况 。7.2.3 施工作业前,工程技术人员应向施工作业人员进行施工技术方案的交底工作,落实安全措施。7.2.4 沟槽开挖应根据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和现场情况绘制沟槽开挖图人人文库专用,图中应注明地上、地下设施位置及沟槽应开挖的断面尺寸、走向、拐点坐标等。7.2.5 沟槽开挖使用的方法应根据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及地质状况而定,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均应保证周围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的安全。沟槽开挖应由上至下逐层挖掘,不得采用挖空底脚和挖洞的方法,并应采取防止滑坡和塌方的措施。地下设施两侧3m 范围内,宜采用人工开挖,并应对挖出的原有管 82 线或其他设施给予必要保护。7.2.6 沟槽开挖中,应对使用的机具、开挖方法、测量放线、开挖程序、安全措施进行检查、确认。并应对沟槽开挖尺寸和边坡防护措施进行重点检查,加强巡检。7.2.7 在雨期和解冻期施工时,应及时检查沟槽边坡,当发现边坡有裂纹或不断落土及支撑松动、变形、折断等情况发生时,应立即停止作业,经采取可靠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7.2.8 施工过程中,对涉及的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以及测量用的永久性标志、地质和地震观测孔等,施工单位应设专人进行施工安全监督,并应采取安全有效的保护措施,加强观测,防止位移和沉降,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和原有管线及其他设施等的正常运行。7.2.9 施工过程中,如发现与原有管线及其他设施相交或发现不能辨认的物体时,不得敲击、移动,应立即停止作业,报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进行处理。一旦发现施工区内原有管线及其他设施存在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应按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抢修。7.2.10 爆破开挖沟槽宜在布管前完成,爆破作业应制定安全距离。不应威胁到附近人员以及地上、地下原有管线和其他设施的安全。7.2.11 管线或管沟沟槽深度小于5m 时,沟槽底部的开挖宽度宜按下式计算: B1=D1+2(b1+b2+b3) (7.2.11) : ( );式中 B1 人人文库专用管线或管沟沟槽底部开挖宽度 mm D1管线或管沟结构的外缘宽度(mm); b1直埋管线一侧的工作面宽度 (mm),取值应符合 表7.2.11的规定; b2直埋管线一侧的支撑厚度,可取150mm200mm; b3现场浇筑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管沟一侧模板厚度 (mm)。 92 表7.2.11 直埋管线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 管道一侧的工作面宽度b1 管道结构的外缘宽度 D1 非金属管道 金属管道 D1500 400 300 500D11000 500 400 1000D11500 600 600 1500D13000 800 8007.2.12 当地质条件良好、土质均匀,地下水位低于沟槽底面高 程,且边坡不加支撑时,沟槽不设边坡的允许深度应符合表7.2.12-1的规定。当沟槽深度超过表7.2.12-1的规定时,且开挖 深度在5m 以内的边坡最陡坡度应符合表7.2.12-2的规定。 表7.2.12-1 沟槽不设边坡的允许深度 土 的 类 别 允 许 深 度(m) 密实、中密的砂土、碎石类土 1.00 硬塑、可塑的粉土、粉质黏土 1.25 硬塑、可塑的黏土 1.50 坚硬的黏土 2.00 注:当有成熟施工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表7.2.12-2 开挖深度在5m 以内的边坡最陡坡度 边坡坡度(高宽) 土 壤 类 别 坡顶无荷载 坡顶有静荷载 坡顶有动荷载 中密的砂土 11.00 11.25 11.50 中密的碎石类土人人文库专用(填充物为砂土) 10.75 11.00 11.25 中密的碎石类土(填充物为黏性土) 10.50 10.67 10.75 硬塑的轻亚黏土 10.67 10.75 11.00 硬塑的亚黏土、黏土 10.33 10.50 10.67 老黄土 10.10 10.25 10.33 软土(经井点降水后) 11.00 注2 注2 注:1 当有成熟施工经验时,可不受本表限制。 2 在软土沟槽坡顶设置静载或动载时,应对土的承载力和边坡的稳定性进行验算。 03 7.2.13 沟槽开挖时或拆除支撑前,应对沟槽两侧或与之交叉的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道路、铁路、原有管线等和沟槽壁进行安全检查,并制定防止以上设施发生下沉和变形的措施及拆除支撑的实施细则、安全措施。7.2.14 管墩、管架基础的沟槽深度、宽度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的有关规定。7.2.15 沟槽开挖施工时挖出的大量土石方应做好土石方平衡 。7.2.16 沟槽开挖验收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扰动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满足设计要求; 2 槽壁平整、边坡坡度符合施工设计规定; 3 沟槽中心线每侧的净宽不应小于管线或管沟沟槽应开挖宽度的一半; 4 沟槽开挖的深度、宽度、放坡、拐点、底部处理、护壁支撑均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5 直线段沟槽应顺直,曲线段沟槽应圆滑过渡,并保证设计要求的曲率半径; 6 沟槽中心线、沟槽底高程及宽度、变坡点均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沟槽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16的规定。 表7.2.16 沟槽允许偏差 项 目 允 许 偏 差(mm) 沟槽中心线偏移人人文库专用100 沟底高程 开挖土方时应为20,开挖石方时为0、-200 沟底宽度 100 变坡点位移 1007.2.17 直埋管线、管沟管线敷设完毕经验收合格并经管线竣工测量后应及时回填,并分层夯实。沟槽回填过程中应检查回填材料的含水率、虚铺厚度、压实遍数和压实度。 13 7.2.18 处于绿地范围内的沟槽回填土,表层 50cm 范围内不宜压实,但可将表面整平,并宜预留沉降量。7.2.19 沟槽回填后,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做好标识,并及时恢复地貌。7.2.20 沟槽开挖与回填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33的相关规定。 7.3 管 线 敷 设7.3.1 新建地下管线与原有管线连接前,应先确认原有管线接口的位置,并应查明原有管线的工况。在连接时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7.3.2 地下管线敷设穿越铁路、道路时,宜先对穿越部分进行敷设,并应采取安全措施,及时回填、恢复。7.3.3 管线敷设在沟槽内的基础,除应按设计文件要求施工外,还应记录基础承台的相对位置。7.3.4 地上管线敷设的管墩、管架,应对其尺寸、结构、数量、位置、高程进行检查、复核。7.3.5 管线敷设后应及时进行竣工测量,并应编制竣工资料。7.3.6 各类管线的敷设安装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人人文库专用7.4 管线竣工测量7.4.1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地上、地下管线应进行管线竣工测量,并应编制管线综合竣工图和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等竣工资料。管线的竣工测量应采用数字成图法,管线综合竣工图和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相关规定。7.4.2 以直埋、管沟等方式敷设的各类地下管线在覆土前,应进行管线竣工测量。当不能在覆土前施测时,应在覆土前按本规范 23 第3.0.21条和第3.0.22条的规定,设置管线待测点并将设置的位置准确引到地面上,做好点之记,覆土后进行管线竣工测量。7.4.3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时应测出管线点的空间数据,同时应按本规范第8.2节的要求结合施工图实地调查管线点的属性数据,并应按本规范附录 E 中表 E.0.1的规定,对照实地逐项填写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的内容宜按本规范附录 D中表 D 的要求编制。7.4.4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采集的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应满足本规范第11.3.3条的规定。7.4.5 管线竣工测量应包括控制测量、管线点联测、断面测量以及管线与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或相邻第一排建(构)筑物和设施之间的地形测量。7.4.6 管线竣工测量应按本规范第9.2节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控制测量,也可利用原放线的控制点。7.4.7 对铺地管线、管墩管线和管架管线应实测出铺地管线、管墩或管架柱脚的平面位置、地面高程和管墩宽度。7.4.8 当架空管线跨越道路、铁路、建(构)筑物时,应实测出跨越处道路路面、铁路轨顶、建(构)筑物顶部高程及管架净空最低部位的高程。7.4.9 对架空电力线路应实测出电杆(塔)的高度、平面位置和对应点地面高程,并应在竣工图上注明电压等级。7.4.10 敷设地下管线或电缆、光缆的管沟和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的竣工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人人文库专用8.2.6条、第8.2.7条和第 8.2.8条的规定。过路防护管道、管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应测量其外底标高。7.4.11 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各种窨井等管线点的竣工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等管线点,应分别测量所有管线中心坐标、管口中心或内底的埋深和高程; 33 2 对于窨井,应分别测绘井内所有管线中心坐标、管口中心或内底相对于窨井井沿的埋深、管口中心或内底的高程,并应测绘窨井井盖中心坐标、窨井井沿高程;当窨井井沿与井旁地面有高差时,应同时测出窨井井沿与井旁地面高程; 3 对窨井内的阀门、仪表、水表等应分别查明其控制的管线段,并应分别查明各分支管线的属性数据,一并做好记录。7.4.12 地下管线点坐标与高程施测的技术要求,应按本规范第9.3节中有关规定执行。7.4.13 地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测量或GPSRTK 技术测量;管线点的高程宜采用水准测量,也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0.22条的规定。7.4.14 沿管线两侧应测绘的地形和地物包括:道路、铁路、雨水沟等的边线和建(构)筑物与设施轮廓线,标注结构、层数、名称,测定各种地面特征点的地面位置和高程。7.4.15 在管沟、主要道路交叉口等管线密集处宜进行横断面测量,横断面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道路、铁路、管墩、管架、管沟、雨水沟的横断面尺寸、高程; 2 管线点的坐标、高程; 3 地面高程变化; 4 道路的特征点高程; 5 两侧建(构)筑物与设施的轮廓线、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边界线等人人文库专用。 43 8 地下管线探查 8.1 一 般 规 定8.1.1 地下管线探查的基本程序和内容宜符合下列要求: 1 收集资料,现场踏勘,地下管线现状调绘; 2 仪器检验和方法试验; 3 编写技术设计书; 4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仪器探查; 5 绘制探查草图,数据处理,编制成果表。8.1.2 地下管线探查前,应全面系统收集、分析和整理测区范围内已有的管线资料和地形图,并应结合现场踏勘情况编制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 1 管线资料包括各种管线的设计图、竣工图、探测图及其技术说明和成果表等; 2 地形图包括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相关比例尺的地形图; 3 在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管线设计图、竣工图或探测图所示坐标及尺寸,编绘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宜注明管线属性数据;同时宜编制相应的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内容包括管线特征点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人人文库专用并注明数据来源和评价精度; 4 对与地下管线连接的地上管线或设施,宜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中标明。8.1.3 现场踏勘应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踏勘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核查收集的资料,评价资料的可信度和可利用程度; 2 察看测区地下管线分布和出露情况; 53 3 察看测区的地物、地貌、交通、地球物理条件与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 4 核查测区内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和保存状况。8.1.4 现场踏勘结束后,应选定合理的探查方法并进行必要的方法试验,在此基础上编写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探查区域概况,工作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要求; 2 交通条件与相关的地球物理特征、地下管线概况; 3 探查方法有效性分析,工作方法与具体技术要求、措施; 4 成果资料编制的工作方法及具体要求; 5 作业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6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7 工作量估算与工作进度计划; 8 人员组织和仪器、设备、材料的投入计划; 9 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管线探查作业时采取的安全措施; 10 拟提交的探查成果资料和报告。8.1.5 地下管线探查工作应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以开井调查和仪器探查相结合,并应根据地上、地下管线的连接情况对地下管线进行逐段、逐条追踪。8.1.6 地下管线调查、探查时,应在现场查明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情况,并应设置管线点地面标志。地下管线应进行定位、定深,并应查明管线点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等空间数据。同时应查明管线的类别、名称、规格、材质、介质特征等属性数据和地下管线与地上管线或设施的连接关系人人文库专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线点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3.0.21条的规定。 2 管线点的探查编号宜由管线代码和管线点序号组成。常用管线代码应符合附录 C中表 C.0.1的规定,常用管线附属物代码应符合附录 C 中表 C.0.2的规定,管线点序号应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管线点编号在同一测区内应是唯一的。如委托方对阀门井、仪表井、消防栓等明显管线点已进行了编号,宜采用并保持一致。 63 3 对明显管线点宜以开井调查等方式对出露管线予以确认,并应调查管线的属性数据并量测管线的空间数据; 4 对隐蔽管线点和地下管线应结合地上、地下管线的连接情况,应采取物探方法,利用仪器探查,必要时通过钎探、打样洞等方法确定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5 对压力管道和电缆、光缆应查明其源头或起点、流向、走向,并在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记录表和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中注明。8.1.7 地下管线调查、探查时,应将各种管线的走向、流向、连接关系等空间数据和管线点编号标注在相应地形图上,编制探查草图,必要时可现场绘制放大图、断面图并标注文字说明。地下管线实地调查、探测项目应符合附录 E 中表 E.0.1 的规定,并应查明管线的埋深、填写地下管线调查和探查记录表,一同交付地下管线测量工序使用。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记录表的内容宜按本规范附录 E 中表 E.0.2的要求编制。8.1.8 地下管线探查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0.22条的规定。8.1.9 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区域的地下管线探查范围,宜探查至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周围的厂区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或工艺管道。8.1.10 施工场地地下管线探查应在专项工程施工前结合设计、施工和委托单位的要求进行。其探查范围应包括施工开挖区域、可能受开挖影响原有地下管线安全的区域以及为查明原有地下管线所涉及的区域人人文库专用。 8.2 实 地 调 查8.2.1 对明显管线点进行实地调查时,应结合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查明地下管线明显管线点的分布现状。对明显管线点上所出露的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应做详细调查、量测和记录。8.2.2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时,应查明管线点特征和每条管线的类别、 73 名称、规格、材质等属性数据,对明显管线点应量测管线的埋深和查明管线的走向、流向等空间数据,并应填写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记录表。8.2.3 地下管线调查时,应根据地下管线的类别并按本规范附录E 中表 E.0.1的规定或委托单位的要求查明管线的埋深,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流管道或地下管沟应量测其内底埋深; 2 压力管道应量测其外顶埋深; 3 直埋电缆或光缆、电缆或光缆防护管道和防护套管应量测其外顶埋深,电缆或光缆沟宜量测内底埋深; 4 过路防护管道、管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应量测其外底埋深。8.2.4 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各种窨井等明显管线点的调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等管线点,应分别量测所有管线的平面位置、管线外顶或内底的埋深; 2 对窨井内管线,应分别量测所有管线中心相对于窨井井盖中心的偏距、管线外顶或内底相对于窨井井沿的埋深;当窨井井沿与井旁地面有高差时,应同时测出管线在窨井旁地面下的埋深; 3 对窨井内的阀门、仪表、水表等应分别查明其控制的管线段,并应分别查明各分支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4 管线埋深的量测应符合本规范第8.2.3条的规定,调查时对所有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一并做好记录。8.2.5 在窨井上设置明显管线点时人人文库专用,管线点的位置应设在井盖的中心。当地下管线中心线的地面投影位置偏离管线点,其偏距等于或大于0.1m 时,应以管线在地面的投影位置设置管线点,窨井作为专业管线附属物处理。偏距的单位用 m 表示。8.2.6 敷设地下管道或电缆、光缆的管沟和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应量测其断面尺寸。圆形断面应量测其内径,矩形断面应量测其内壁的宽和高,单位用 mm 表示。 83 8.2.7 对敷设于地下管沟内的管线,应查明所有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相对位置,宜现场绘制横断面图。8.2.8 敷设于地下管沟、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中的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宜查明其敷设电缆、光缆的根数和防护管道、防护套管的总根数和已用根数。8.2.9 探查区内缺乏明显管线点或在已有明显管线点上尚不能查明而应查明的项目时,应邀请熟知本测区地下管线情况的人员参加,或利用其他探查方法、开挖等手段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 8.3 地下管线探查物探方法和技术8.3.1 探查隐蔽地下管线应利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在实地调查和现场确认地下管线敷设及管线出露的分布状况基础上,根据任务要求、探测对象和地球物理条件等实际情况采用物探方法进行探查,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由表及里,从已知到未知; 2 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 3 优先采用轻便、有效、快捷、成本低的仪器、技术和方法; 4 在复杂条件下应采用多种探查方法相互验证。8.3.2 探查隐蔽地下管线的物探方法应具备以下条件: 1 被探查的地下管线与其周围土壤等介质之间应有明显的物理性质差异; 2 被探查的地下管线所产生的异常场应有足够的强度,能从干扰背景中清楚地分辨出来人人文库专用; 3 所有方法均应符合本规范第8.5节的相关规定。8.3.3 管线探查仪器的选用应与采用的方法、技术和管线的类别、材质相适应,探查应根据任务要求、探查对象和地球物理条件等的不同,选用合适的物探方法与管线探查仪器。8.3.4 管线探查仪器应具备下列性能: 1 对被探查的地下管线,能获得明显的异常信号; 93 2 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区分管线产生的信号或干扰信号; 3 应满足本规范第3.0.22条所规定的探查精度要求,并对相邻管线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4 有足够大的发射功率或磁矩,能满足探查深度的要求; 5 有多种发射频率可供选择,以满足不同探查条件的要求; 6 能观测多个异常参数; 7 非电磁感应类管线探查仪器应符合相应物探技术标准的要求。8.3.5 对易燃、易爆管线,探查仪器应具备防火、防爆、防静电性能或采取必要的措施。8.3.6 地下管线探查前,应在探查区或邻近的已知管线上进行方法试验,确定所采用方法、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有效性、精度和有关参数。不同类别、材质、管径、埋深的地下管线,不同地球物理条件的地区,应分别进行方法试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已知管线上做所有投入仪器的一致性试验时,仪器应在满足精度要求后方可投入作业; 2 应确定每台仪器的最小收发距离和最佳收发距离; 3 应确定每台仪器在不同类别、材质、埋深等的管线上最佳使用频率; 4 应确定每台仪器在不同类别、材质、埋深等的管线上探查的修正参数。8.3.7 金属管道的探查应根据管线的类别、材质、管径、埋深、出露情况以及现场的地球物理环境等因素按下列规定选择探查方法人人文库专用: 1 钢管,根据条件宜采用直接法、夹钳法和电磁感应法; 2 管径较大(相对于埋深)的钢管,宜采用直接法或电磁感应法,也可用地质雷达法、电磁法或单道浅层地震法; 3 埋深较大(相对于管径)的钢管,宜采用功率大、频率低的直接法或电磁感应法; 4 热力管道或高温输油管道宜采用主动源电磁感应和红外 04 辐射等方法; 5 接头为高阻体的金属管道,宜采用频率较高的电磁感应法或夹钳法,亦可采用地质雷达法进行探查。当探查区内铁磁性干扰小时,可采用磁场强度法或磁梯度法。8.3.8 非金属管道的探查宜采用示踪电磁法、地质雷达法、单道浅层地震法、直流电阻率法等方法,可按下列原则进行选择: 1 有出入口的非金属管道宜采用示踪电磁法; 2 钢筋混凝土管道可采用磁偶极感应法,但需加大发射功率或磁矩,缩短收发距离,也可用充电法及磁梯度法; 3 管径较大的非金属管道及涵洞、暗沟等其他地下设施,宜采用地质雷达法、单道浅层地震法,当具备接地条件时,可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等直流电法; 4 对设置示踪线的塑料管等非金属管线宜采用直连(示踪线)法探查。8.3.9 电缆或光缆的探查可根据电缆或光缆类别的不同及出露情况选择探查方法: 1 电力电缆宜先采用被动源工频法进行搜索,初步定位,然后用主动源电磁感应法精确定位、定深。当电缆有出露时,宜采用夹钳法; 2 照明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宜采用主动源电磁感应法及夹钳法; 3 可使用电缆识别仪或具有电缆识别功能的管线探查仪器,识别并追踪电缆人人文库专用。8.3.10 在盲区探查管线时,应先采用主动源感应法和被动源法进行搜索,搜索方法有平行搜索法和圆形搜索法,发现异常后宜用主动源法进行追踪,精确定位、定深。8.3.11 用管线探查仪器定位时,可采用极大值法或极小值法。两种方法宜综合应用,经对比分析后确定管线平面位置。8.3.12 用管线探查仪器定深的方法主要有特征点法(Hx 百分 14 比法、Hx 特征点法)、直读法和45法。探查过程中宜多方法综合应用,同时针对不同情况先进行方法试验,选择合适的定深方法。定深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定深点位置宜选择在中间无分支或弯曲的单一直线管段; 2 定深点两侧管线延伸长度不小于3倍4倍管线中心埋深; 3 定深前应先在实地精确定出定深点的水平位置; 4 直读法定深时,应保持接收机天线垂直,直读结果应根据方法试验确定的定深修正系数进行深度校正。8.3.13 区分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管道或电缆时,宜采用直接法或夹钳法,通过分别直接对各条管线施加信号来加以区分。在采用电磁感应法时,宜通过改变发射装置的位置和状态以及发射的频率和磁矩,分析信号异常的强度和宽度等变化特征加以区分。8.3.14 多条管线并列时,宜进行剖面探查,通过反演,分别定位、定深。8.3.15 采用直接法或充电法探查地下管线时,应保持良好的电性接触。接地电极应布设合理,接地点上应有良好的接地条件。8.3.16 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查地下管线时,应使发射机与管线处于最佳耦合状态,接收机与发射机保持最佳收发距。当周围有干扰存在时,应进行方法试验,确定排除或减小干扰的方法。8.3.17 复杂情况下,可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探查。对干扰强烈地区的疑问点,物探方法均无效时,用开挖或触探、钎探等手段进行探查,但必须确保管线安全人人文库专用。 8.4 探查工作质量检验8.4.1 地下管线调查、探查应按本规范第3.0.22条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并应按本规范附录 E 中表 E.0.3 的规定填写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质量检查表。8.4.2 每一个工区应在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中分别抽取不少于各自总点数5%的管线点,通过重复探查进行质量检查。检查取样 24 应分布均匀,随机抽取,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操作员进行。质量检查应包括管线点的几何精度、连接关系检查和管线属性调查结果检查。8.4.3 管线点的几何精度检查包括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的检查。对明显管线点应复查地下管线的埋深。对隐蔽管线点应复查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埋深。根据重复探查结果,可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隐蔽管线点平面位置中误差 mts、埋深中误差 mth、明显管线点的量测埋深中误差 mtd、限差ts和th,mts和2mth不得超过限差ts和th的0.5倍,mtd不得超过2.5cm。 ( ) 2 8.4.3-1 mts= Sti 2n1 ( ) 2 8.4.3-2 mth= hti 2n1 ( ) 2 8.4.3-3 mtd= dti 2n2 n1 0.10 ( ) ts= hi 8.4.3-4 n1 i=1 n1 0.15 ( ) th= hi 8.4.3-5 n1 i=1式中:Sti隐蔽管线点平面位置偏差(cm); hti隐蔽管线点的埋深偏差(cm); dti明显管线点的埋深偏差(cm); ( ); ts 人人文库专用隐蔽管线点重复探查平面位置限差 cm th隐蔽管线点重复探查埋深限差(cm); n1隐蔽管线点检查点数; n2明显管线点检查点数; hi各检查点管线中心埋深(cm),当hi100cm 时,取 hi=100cm。8.4.4 对隐蔽管线点应进行开挖验证,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34 1 每一个工区应在隐蔽管线点中均匀分布、随机抽取不应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1%且不少于3个点进行开挖验证;当工作区域较大,按1%计算抽取的开挖点数超过30个点,则宜按30个点抽样; 2 当开挖管线与探查管线点之间的平面位置偏差和埋深偏差超过本规范第3.0.22条规定的限差点数,小于或等于开挖总点数的10%时,该工区的探查工作质量应为合格; 3 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10%,但小于或等于20%时,应再抽取不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的1%开挖验证;两次抽取开挖验证点中超差点数小于或等于总点数的10%时,探查工作质量应为合格; 4 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20%,且开挖点数大于10个时,该工区探查工作质量应为不合格; 5 当超差点数大于开挖总点数的20%,但开挖点数小于10个时,应增加开挖验证点数到10个以上,并应按上述原则再进行质量验证。8.4.5 地下管线探查除对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埋深进行检查外,还应对管线点的属性调查进行检查,发现遗漏、错误应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8.4.6 质量检查不合格的工区,应分析原因,并应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重新进行探查,直至满足要求。在重新探查过程中,应验证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8.4.7 各项检查工作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应在检查工作结束后编写管线探查质量检查报告。 8.5 地下管线探查工作的安全要求8.5.1 管线探查作业单位应实行安全管理人人文库专用,从事探查的作业人员应熟悉本工作岗位的安全保护规定,并应做到安全生产。8.5.2 用于探查作业的仪器设备、车辆机具等应符合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要求。8.5.3 探查作业前的安全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探查作业单位编制的探查技术设计书应包括探查作业安全保证措施的内容; 44 2 探查作业单位应向委托单位详细了解作业现场环境、地下管线分布状况、介质特性以及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 3 委托单位应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经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作业现场。所有作业人员应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和安全装备; 4 探查、验证管线点等动土作业应办理动土作业许可证。8.5.4 探查作业时应满足下列安全要求: 1 作业单位应严格执行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规定; 2 探查作业人员不得携带火种进入厂区,并应按规定着装和佩戴防护用品; 3 探查作业应接受委托单位的安全检查和监督。现场作业危及委托单位安全生产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同时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4 对排水管道或装置与设施区的管线,在下井调查或施放探头、电极导线时,严禁明火,并应进行有害、有毒和可燃气体的浓度测定,应符合安全标准或采取安全措施后才能作业; 5 在易燃、易爆管线上作充电点,进行直接法或充电法作业应符合石油化工企业相关安全规定; 6 在进行探查作业和属性调查时不得破坏管线的防腐或保护层; 7 探查作业区域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并有专人看管。井下作业的所有电气设备外壳必须接地; 8 开窨井盖作业时人人文库专用,井口必须有专人看管,或在作业现场设围栏及警告牌,夜间应设警示灯,作业看管人员不得离开现场。作业完毕必须立即盖好窨井盖; 9 探查作业的仪器设备不应对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信号产生影响; 10 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以及塑料管等严禁采用钎探或使用探铲等探查方法。 54 9 地下管线测量 9.1 一 般 规 定9.1.1 地下管线探查后,应进行地下管线测量。地下管线测量应按下列程序和要求进行: 1 编写技术设计书; 2 建立测量控制网; 3 管线点测量与数据处理; 4 编制地下管线探测图与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等资料; 5 编写管线探测报告书; 6 成果验收。9.1.2 地下管线测量作业前应编写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宜包括下列内容: 1 测区概况; 2 测量工作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要求; 3 测区已有测量控制资料分析; 4 控制测量和管线点测量、数据处理、成果资料编制的方法与技术要求; 5 质量保证体系与具体措施; 6 人员组织人人文库专用、仪器设备投入计划; 7 作业进度计划; 8 地下管线测量作业安全措施; 9 提交的成果资料。9.1.3 地下管线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控制测量; 2 管线测量; 64 3 测量成果质量的检验。9.1.4 地下管线测量时,应整理、分析测区内地下管线探查草图、地下管线探查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资料、已有测量控制点资料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资料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应为数字化图。9.1.5 建立测量控制网和施测、修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H3100的规定。9.1.6 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量精度应符合本规范第3.0.22条的规定。9.1.7 对地下管沟的测量应满足本规范第8.2.6条和第8.2.7条的规定。9.1.8 地下管线测量后,应编绘地下管线探测图和填写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地下管线探测图和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的编制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的相关规定。9.1.9 地下管线测量作业安全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8.5节的规定。 9.2 控 制 测 量9.2.1 控制测量应在已有等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布设图根导线点。厂区等级控制点密度不足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H3100的规定加密等级控制点。9.2.2 用 GPS技术施测管线控制点,可采用静态、快速静态和动态测量等作业模式。GPS 测量的作业方法和数据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人人文库专用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的规定。9.2.3 图根导线宜用光电测距的方法,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表7.1.3-2的规定。9.2.4 图根点宜用极坐标解析法加密。边长用光电测距仪测定,边长不应超过本规范表7.1.3-2 规定平均边长的 3倍,单向观测一测回。角度用 DJ6 经纬仪方向法观测一测回,测量过程中和测站工作结束时,方向应归零,较差不应超过30。 74 9.2.5 图根导线测量采用光电测距仪测距时可单方向测边,两次读数差值在10mm 内取平均值。边长应加测距仪的加、乘常数改正,并用垂直角进行倾斜改正或在全站仪上直接读取平距。9.2.6 因地形限制导线无法附合时,可布设不多于四条边的光电测距支导线。水平角采用 DJ6 经纬仪方向法施测左右角各一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大于 40;总长度不应超过本规范表7.1.3-2规定的1/2,最大边长不应超过本规范表7.1.3-2规定平均边长2倍。边长应双向施测,往返相对误差不应大于1/3000。9.2.7 图根导线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角度应取至秒,边长和坐标值应取至毫米。9.2.8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应起算于等级高程点,沿管线布设为附合或闭合水准路线,并不应超过两次附合。使用精度不低于 DS10型水准仪单程观测,应估读至毫米。 水准路线闭合差不应超过10nmm(n为测站数)。水准路线计算可采用简易平差法,高程计算至毫米。9.2.9 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可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与导线测量同时进行,仪器高和镜高量至毫米。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9-1 的规定,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2.9-2的规定。 表9.2.9-1 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 线路长度(km) 测距长度(m) 高程闭合差(mm)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 限差 人人文库专用4 100 10n 60D 注:1 n为导线边数;D 为光电测距边的长度(km)。 2 计算对向观测高差较差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表9.2.9-2 垂直角观测的技术要求 仪 器 测回数 指标差 垂直角互差 DJ2 1 15 25 DJ6 2 25 84 9.3 地下管线点测量9.3.1 地下管线点测量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对管线点的地面标志进行平面位置和高程联测; 2 计算管线点的坐标和高程; 3 测量管线附属设施。9.3.2 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可采用 GPS-RTK 技术测量或极坐标测量等。采用 GPS-RTK 技术测量方法和精度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 的规定。采用极坐标解析法时,水平角、竖直角观测一测回,光电测距一测回,距离不宜超过150m。9.3.3 管线点的高程宜采用直接水准联测,单独线路应布设成附合或闭合水准线路,测站数不宜超过50站。管线点密集时,可采用中视法。9.3.4 管线点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竖直角观测一测回,距离不宜超过150m。仪器高和镜高应量至毫米。9.3.5 当管线点设置在窨井等上且窨井井沿与井旁地面有高差时,应同时测出窨井井沿与井旁地面高程,并应一同做好记录。9.3.6 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各种窨井等管线点的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8.2.4 条的规定。 窨井作为管线点,当窨井偏距小于0.1m 时,窨井井盖中心坐标可作为管线中心坐标;当窨井偏距等于或大于0.1m 时,应分别测量井内所有管口中心坐标,窨井作为专业管线附属物处理人人文库专用,一并做好记录。9.3.7 断面测量应符合本规范第7.4.15条的规定。9.3.8 管线点的坐标和高程均应计算至毫米,取至厘米。9.3.9 管线点测量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删除错误数据,及时补测错、漏数据,超限的数据应重测。9.3.10 管线点测量应提交下列成果: 1 管线点的空间数据文件; 94 2 管线数据检查文件。 9.4 测量成果质量检验9.4.1 地下管线的测量成果应进行成果质量检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测量成果质量检查时,应随机抽查测区管线点总数的5%进行复测; 2 复测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按下列公式分别计算平面位置中误差 mcs和高程中误差 mch。 ( ) 2 9.4.1-1 mcs= Si 2n ( ) 2 9.4.1-2 mch= hi 2n式中:Si重复测量的管线点平面位置较差; hi重复测量的管线点高程较差; n重复测量的点数。9.4.2 管线平面位置中误差 mcs和高程中误差 mch不得超过本规范第3.0.22条的规定,超差时应返工重测。9.4.3 各项检查工作应做好检查记录,并在检查工作结束后编写管线测量质量检查报告。 人人文库专用 05 10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 10.1 一 般 规 定10.1.1 管线综合现状图分为管线综合竣工图和地下管线探测图;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分为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或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 1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后应编绘管线综合竣工图或地下管线探测图,并编制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或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 2 管线综合现状图宜按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等形式进行编绘; 3 专业管线图和管线综合图的比例尺、图幅规格及分幅宜与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致,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应满足图形无缝拼接的要求。10.1.2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时应收集、整理、分析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所采集的地下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应在对管线数据处理工作完成并经检查合格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编绘成图。10.1.3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工作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 比例尺的选定人人文库专用; 2 数字地形图的导入和编辑; 3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所采集的地下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录入、检查、编辑; 4 各种文字数据的标注编辑; 5 生成有关数据文件和管线综合现状图、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 15 6 图廓整饰、成果输出等。10.1.4 专业管线图和管线综合图应根据由地下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生成的图形数据文件与数字化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图形数据文件进行叠加、编辑成图。10.1.5 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之间的相同要素应协调一致。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宜以彩色绘制。10.1.6 管线应按管线点的投影中心以相应图例、图式连线表示。对管线附属设施应按其实际平面位置或中心位置用相应图式或符号表示。10.1.7 管线综合现状图上应标明地下管线与地上管线或设施的连接关系。10.1.8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所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比例尺应与所绘管线综合现状图的比例尺一致; 2 坐标、高程系统应与管线测量所用系统一致; 3 图上地物、地貌应基本反映现状; 4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应反映地上管线现状; 5 数字化管线综合现状图与数字化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在数据格式上应保持一致。10.1.9 数字化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据来源可采用测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底图数字化或数字化测图等方法。地形底图在使用前应进行质量检查人人文库专用,当不符合本规范第10.1.8条的规定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H3100的规定进行实测或修测。10.1.10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时宜将管线相关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标注在对应的管线点、线上,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户需要在相应图幅上列表标注。10.1.11 管线综合现状图的文字、数字注记、图例及图廓整饰等 25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现状图图式SH/T3133 的规定。10.1.12 管线综合现状图的管线代码和颜色应符合附录 C 中表C.0.1的规定,管线附属物代码应符合附录 C 中表 C.0.2 的规定。10.1.13 对于管线排列密集区、综合管沟或需要详细表达的区域,宜绘制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 10.2 专业管线图编绘10.2.1 专业管线图的编绘宜按专业分别编绘,也可按相近专业组合进行编绘。10.2.2 专业管线图的编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专业管线、管沟; 2 管线附属设施; 3 铺地管线、管墩和管架的范围线; 4 地上建(构)筑物、附属物及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 5 道路、铁路、雨水沟、河流、桥梁、码头、杆柱(塔)等; 6 主要地貌特征。10.2.3 专业管线图上注记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压力管道和电缆、光缆的源头或起点; 2 直埋管线应注明其名称、规格、材质等; 3 管沟应注明其尺寸及沟内敷设管线的名称人人文库专用、规格、材质等; 4 电力电缆应注明电压和电缆根数。采用沟埋或管道敷设时,应加注沟和管道的尺寸或规格; 5 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应注明电缆、光缆根数。采用管沟或管道敷设时,应注明管沟与管道尺寸或规格; 6 图上应注记管线点的编号及管线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必要时可在图面上附管线点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数据表。 35 10.3 管线综合图编绘10.3.1 管线综合图的编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各类管线、管沟; 2 管线附属设施; 3 铺地管线、管墩及管架线的范围线; 4 地面上的建(构)筑物、附属物和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 5 道路、铁路、雨水沟、河流、桥梁、码头、杆柱(塔)等; 6 主要地貌特征。10.3.2 管线综合图上注记应包括下列内容: 1 直埋管线应注明其名称、规格和材质; 2 管沟应注明其尺寸及沟内敷设管线的名称、规格; 3 电缆、光缆宜注明电缆根数。采用管沟或管道敷设时,应注明管沟与管道尺寸或规格; 4 图上宜注记管线主要特征点的坐标和高程。 10.4 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编绘10.4.1 对于管线排列密集区、复杂的综合管沟或需要详细表达的区域,宜绘制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局部放大示意图编绘内容和要求与专业管线图和管线综合图的有关规定相同。10.4.2 断面图的编绘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地面的地形变化人人文库专用、地面高程; 2 管线与断面相交的地上、地下建(构)筑物、附属物、路边线等; 3 各种管线的位置及相对关系; 4 管线的名称、规格、高程; 5 管线点水平和竖向间距; 6 断面图号。 45 10.4.3 断面图上的管线、管墩、管架、杆柱(塔)、建(构)筑物、附属物、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道路、铁路和雨水沟等均按实际位置绘制。10.4.4 断面图上的各种管线的表示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直埋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以1mm 直径实心圆表示,图面位置以其实际中心位置按比例绘制; 2 其他管线应以实际规格按比例表示,当管径较小时以直径为2.5mm 的空心圆表示,图面位置以其实际中心位置按比例绘制; 3 小于1m1m 的管沟和其他沟涵以 3mm3mm 的正方形表示,图面位置以其沟底实际中心位置按比例绘制; 4 管线附属设施与地物、地貌应按实际比例绘制。 10.5 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编制10.5.1 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应依据管线竣工测量或管线探测所采集的地下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等成果及绘图数据文件编制,其管线点号应与图上点号一致。10.5.2 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编制时应符合附录 E 中表 E.0.1的规定。管线竣工成果表的内容宜按附录 D 中表 D 的要求编制,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的内容宜按附录 E 中表 E.0.4的要求编制。对窨井内各个方向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应在成果表中分别填写清楚。10.5.3 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应按管线分类进行整理编制人人文库专用,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应注明管线点所在的图幅。 10.6 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现状成果表的检验10.6.1 对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应进行质量检验,并应有记录。质量检验应包括过程检查和转序检验。10.6.2 过程检查应分为作业组内检查、项目组检查。过程检查 55 时应对编制的管线综合现状图和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进行100%的检查。10.6.3 转序检验应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检查数量不应少于图幅总数的30%。10.6.4 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的质量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的相关数据与管线竣工测量、地下管线探测的原始记录数据应一致; 2 管线、管线附属设施以及其他特征点不得有遗漏和重复; 3 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中所标注的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应一致; 4 各种图例符号和文字、数字注记不得有错误和遗漏,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现状图图式SH/T3133 的规定; 5 图幅接边不得有遗漏和错误。 人人文库专用 65 11 管线竣工测量与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11.1 一 般 规 定11.1.1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工作结束后,作业单位应编写管线竣工测量报告书或地下管线探测报告书。11.1.2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成果的验收应在竣工测量、探测、数据处理和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编制等工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由委托单位组织实施。11.1.3 成果验收依据应包括任务书或合同书、技术设计书、本规范与有关技术标准等。 11.2 报告书编写11.2.1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报告书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概况:工程依据、目的和要求;工程的地理位置、地球物理和地形条件;开竣工日期;投入的人力和仪器、设备资源;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等; 2 技术方案:作业依据的标准规范;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坐标和高程的起算数据;采用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各类专业管线及设施总体布局情况; 3 质量评定人人文库专用:各工序质量检验结果;精度评定结果;质量评定结果; 4 存在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5 结论与建议; 6 提交的成果资料; 7 附图与附表等。11.2.2 当地下管线探查与地下管线测量由不同作业单位进行 75 时,应分别编写管线探查报告书和地下管线测量报告书。 11.3 成果验收与成果提交11.3.1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成果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作依据文件:任务书或合同书、管线探测技术设计书; 2 工程凭证资料:所利用的已有成果资料、坐标和高程的起算数据及检查结果、探查和测量仪器的鉴定证书与检校记录; 3 管线竣工测量或探测的原始记录:竣工测量或探查的草图、管线点竣工测量或探查的记录手簿、控制点和管线点的测量记录、各种检查和开挖验证的记录等; 4 计算资料:控制点和管线点的坐标、高程平差计算资料; 5 技术报告:作业单位质量检查结果、精度统计表、质量评价表;探查质量检查报告、测量质量检查报告; 6 提交的成果资料:控制点成果图(表)、数字化地形图、各种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与断面图、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探查质量检查报告、测量质量检查报告、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报告书、各种成果资料的电子文档等。11.3.2 验收合格的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成果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作业单位提交的成果资料应齐全; 2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的技术措施应符合本规范和经批准的技术设计书的要求,重要技术方案变动应提供论证说明材料和委托单位的确认材料人人文库专用; 3 所利用的已有成果资料应有提供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 4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的原始记录、计算资料和起算数据的引用均应通过检查、校对、审核程序,各种工序签署应齐全; 5 各种仪器的鉴定、检查和校准记录应齐全; 6 各项质量检查记录应齐全,发现的问题与已做出处理和 85 改正; 7 各种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局部放大示意图与管线断面图、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均应有内外业人员进行室内检查、野外实地对照检查和仪器设站抽测检查、开挖验证,并符合质量要求; 8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报告书内容齐全、能反映工程的全貌,结论准确、建议合理可行; 9 成果资料组卷装订应符合档案管理的要求。11.3.3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采集的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及由计算机处理后产生的数据,其内容和格式应满足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11.3.4 验收后提出验收报告书。验收报告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验收目的; 2 验收的组织、参加单位及成员; 3 验收的时间及地点; 4 成果验收概况; 5 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 6 验收结论; 7 验收单位盖章、成员签名单。11.3.5 成果提交的内容宜包括本规范第11.3.1条第6款规定的内容或依据任务书与合同书确定的其他资料。 人人文库专用 95 1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12.1 一 般 规 定12.1.1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在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和管线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12.1.2 管线信息数据库应涵盖管线综合设计成果、竣工测量成果、探测成果的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实现对管线设计成果、施工与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综合管理。12.1.3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应切合实际,统筹规划,综合不同用途需要,科学系统地组织实施。12.1.4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体现功能实用、信息规范、技术先进、运行稳定、操作简便、响应快速、维护方便、数据安全和现势性强。应建立系统数据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的机制。12.1.5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采用成熟可靠、通用性强、兼容性好的开发平台,宜同时支持 C/S模式和 B/S模式。12.1.6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数据应经过数据检查后录入管线信息数据库,在不影响系统效率和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应支持多种数据来源。12.1.7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提供数据更新、数据共享机制,提供应用程序接口和数据交换接口人人文库专用。12.1.8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在建立、更新、完善和运行中,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确保数据和系统安全。 12.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功能12.2.1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1 地形图库管理功能; 06 2 管线数据库管理功能; 3 管线信息查询、图面标注和统计功能; 4 管线分析功能; 5 辅助规划设计功能; 6 管线数据检查功能; 7 管线信息维护更新功能; 8 输出及接口功能; 9 系统管理功能。12.2.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管理海量地形图库与管线数据库能力,并宜支持多种格式的地形图数据与管线数据。12.2.3 地形图应按地物、地貌、注记、方格网等内容的分类分图层表达。按幅、区域或整体进行灵活加载、卸载、编辑、检索等操作。12.2.4 管线综合图应分专业、管线类别分图层表达,按区域或整体进行操作,并满足管线综合编辑的要求。12.2.5 系统应具有图形编辑工具,提供坐标系定义,并具有坐标转换功能。12.2.6 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应双向关联,支持查询、维护时的互操作,管线对象之间宜建立空间拓扑关系。12.2.7 系统的管线信息查询功能应包括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查询、横断面和纵断面查询、空间定位查询。12.2.8 系统应具有对管线点的坐标和标高的图面标注功能,宜同时提供管线段上任意点标高人人文库专用、覆土厚度的标注。12.2.9 系统的管线信息统计功能应包括所有查询结果的数据统计与报表生成。12.2.10 系统的管线分析功能宜包括管线碰撞分析、爆管分析、最短路径分析、缓冲区分析、连通分析、水平净距分析、垂直净距分析、预警分析、追踪分析、覆土分析、拆迁分析、设施搜索等。宜在分析基础上提供对模拟、预警、应急、抢险的支持。 16 12.2.11 辅助规划设计功能宜包括总平面规划设计、管线综合规划设计等。12.2.12 系统的管线数据检查功能应支持检查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生成管线数据检查报告。12.2.13 系统的管线信息维护更新功能应支持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关联下的同步更新,包括添加、删除和修改。应支持人工更新和批量自动更新,更新的数据应在系统检查合格后录入管线信息数据库。12.2.14 系统的输出功能应包括地形图和管线综合图及专业管线图图形输出、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查询统计的图表输出。图形的输出宜支持多种平台和坐标系统。12.2.15 系统的接口功能应包括与其他系统应用的程序接口和数据接口。12.2.16 系统的管理功能应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日志管理以及管线信息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12.2.17 系统在单一模式下,C/S模式应实现本节所规定的主要功能,B/S模式应实现信息查询、统计汇总、管线简单分析等基本功能。系统在两种模式同时具备时,可各有侧重,共同覆盖本节所规定的功能。 12.3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立12.3.1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包括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管线数据库等人人文库专用。管线数据库应包括管线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地下管线数据库基本结构宜符合附录 F的要求。12.3.2 管线信息数据库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数据库分层设计; 2 数据在各层次上约束、表达及格式设计; 3 数据的访问设计; 4 数据库安全设计。 26 12.3.3 数据库中应明确标识数据来源属于管线综合设计成果、竣工测量成果或管线探测成果,并保留更新历史记录。12.3.4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内的各类信息,应具有统一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并应进行分类编码,编码应标准化、规范化。12.3.5 管线及其附属物类别代码应分别符合附录 C 中表 C.0.1和表 C.0.2的规定。 12.4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12.4.1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生命周期过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6的规定。12.4.2 建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可包括下列工作阶段: 1 系统过程计划; 2 系统需求分析; 3 系统设计(结构设计); 4 软件(结构)设计; 5 软件编码与测试; 6 集成与试运行; 7 编写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书; 8 成果提交与验收; 9 系统维护。12.4.3 系统过程计划包括系统整体和各阶段的人员、进度、标准、方法、工具和措施等。12.4.4 系统需求分析应由使用方和实施方共同完成人人文库专用,并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12.4.5 在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及软件编码与测试等过程中,应编写系统设计书等各相应阶段的文档。12.4.6 系统的集成和试运行应包括下列内容: 1 软件集成:将软件单元和软件部件集成到软件项并测试; 2 系统集成:将软件配置项、硬件配置项、人工操作项及其他 36 相关系统集成并测试; 3 安装:将系统安装至目标环境; 4 运行:包括软件与数据库初始化、运行和终止的全过程; 5 培训:应有专门的培训教材,提供针对使用人员和系统维护人员不同的培训; 6 维护:包括校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12.4.7 试运行期应不少于1个月。12.4.8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书应在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更新或完善等工序检验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管线信息管理系统报告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项目背景; 2 目标与任务; 3 系统设计:包括设计依据、总体结构、系统功能、系统性能、数据库设计、软硬件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4 系统实现:系统建设过程,包括人员、机构、设备、方法、流程、技术与质量控制等; 5 系统建设评价:包括对工作、技术、质量的评价;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2.4.9 系统试运行期结束并经完善后,应进行系统验收。验收成果应包括正式版本的系统软件、全部数据、用户手册、报告书等。验收应以需求规格说明书、系统设计书和合同为依据。12.4.10 人人文库专用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后,应根据变化情况进行维护,保持系统及数据与现状同步。维护时不得降低系统和数据的标准。 46 附录 A 管 线 类 别 表 A 管线类别 管 线 类 别 举 例 给水管道 新鲜水、生活给水、生产给水、再生水(中水)等管道 循环水管道 循环冷水、循环热水、自流循环热水等 消防管道 消防给水、消防泡沫混合液等管道 雨水、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生产污水、雨污合流等管 排水管道 道以及排水沟渠等 热力管道 蒸汽、热水给水、热水回水、凝结水等管道 公用或工艺管道 净化风、非净化风、氧气、氢气、氮气及液化烃、可燃气 体、可燃液体和甲、乙、丙类固体、注水、注聚等管道 燃气管道 天然气、液化气、煤气、瓦斯等管道化学药剂与催化剂管道 酸溶液、碱溶液、氨溶液、催化剂等管道 电力线路 高压、低压、照明等线路 控制与电信 控制、电信、有线电视等线路 其他管道 排灰、排渣等管道 人人文库专用 56 附录 B 管线附属设施 表 B 管线附属设施 管线类别 建(构)筑物 附 属 物 水源井、给水泵站、水塔、清 阀门、法兰、水表、弯头、三通、大给水、循环水、 消防管道 水池、净化池、安全水池、消防 小头、排气阀、排泥阀、预留接头、 泡沫站等 消火栓(炮)、阀门井、水表井等 阀门、法兰、雨水口、进水口、出 排水管道 排水泵站、沉淀池、化粪池、 水口、排污装置、雨水井、污水井、(雨水、污水) 净化构筑物、暗沟地面出口等 跌水井、水封井、沉泥井、检查井、 各种窨井等 热交换站、调压房、煤气站、 阀门、法兰、安全阀、伸缩器、排 热力、工艺、 燃气管道 锅炉房、动力站、储气柜、冷却 气(排水、排污)装置、凝水井、阀门 塔等 井、检修井、各种窨井等 电力线路 变电所 (站)、配电室、电缆 杆上变压器、露天地面变压器、 检修井、各种杆柱(塔)等 照明设备、检修井、各种窨井等控制与电信线路 变换站、控制室、电缆检修 交接箱、分线箱(盒)、放大器、检 井、各种杆柱(塔)、增音站等 修井等 阀门、法兰、伸缩器、排气(排水、 泵站、沉淀池、净化构筑物、 其他管道 地面出口等 排污)装置、凝水井、阀门井、检查 井、各种窨井等 人人文库专用 66 附录 C 常用管线及其附属物类别、代码和颜色 表 C.0.1 常用管线类别、代码和颜色 管线类别 管线名称 英文代码 中文代码 颜色 给水 WS J WaterSu原水pply RW YUS RawWater新鲜水 FRW S FreshWater生活给水 DW HS DomesticWater生产给水 PW CS ProductionWater海水给水 SWS HAS 给水 SeaWaterSupply 蓝色 WaterSupply 软化水 SFW RHS SoftenedWater除盐水 DSW CYS DesaltedWater脱氧水 DEW CAS DeaeratedWater低硅给水 LSW DGS LowSilicaWater再生水 RECW ZSS Recylin中水g Water REW ZS ReclaimedWater循环水 CW XHS CirculationWater 循环水 人人文库专用循环冷却给水(循环冷水) CWS XL 深绿色CirculationWater Cooling WaterSupply 循环冷却回水(循环热水) CWR XR Cooling WaterReturn消防 FP XF FireProtection消防水 消防 FW XF 大红色 FireProtection Firefi泡沫混合液ghting Water FS XFY FoamSolution 76 续表 C.0.1 管线类别 管线名称 英文代码 中文代码 颜色 排水 DR P 生活污水Drainage SD HW Sanitar生产污水yDrainage PD CW ProductionDraina含油污水 ge OD UW Oil含盐污水yDrainage SAD YW SaltDraina含酸污水ge AD SW AcidDraina含碱污水ge ALD JW AlkalineDraina含硫污水 ge SUD LW 排水 SulphideDrainage 褐色 Drainage 生产废水 PWW FES ProductionWasteWater 清净废水(无污染废水) ND QFS Non-PollutedWater处理后排水 TD CPS TreatedDraina污水回用水ge RUD WHS ReusedDraina雨水 ge RD YS RainDraina雨污合流ge RS YW Rainwater&循环冷却水排污 Sewage CWD XHW Cooling海水回水WaterDrainage SWR HHS 人人文库专用SeaWaterReturn热力 HE R Heatin蒸汽g ST ZQ 热力 凝结水Steam CDW NJS 橘黄 Heating CondensedWater热水给水 HWS RJS HotWaterSu热水回水pply HWR RHS HotWaterReturn 86 续表 C.0.1 管线类别 管线名称 英文代码 中文代码 颜色 工艺流体 P GL Processfluid 净化压缩空气(净化风) IA JHF InstrumentAir 非净化压缩空气(非净化风) PA FJHF 天酞蓝 PlantAir 氧气 O2 YQ Oxygen 氢气 H2 QQ Hydrogen 氮气 N2 DQ 淡黄色 工艺 NitrogenPetrochemical 液化烃 Process LH YHT LiquidHydrocarbon 可燃气体 CG KRQT CombustibleGas 可燃液体 CL KRYT CombustibleLiquid 固体(甲、乙、丙类) SOI GT Solid 排灰 PD PH ProcessDust 排渣 PR PZ ProcessResidue 燃料气 紫色 FG RLQ FuelGas 天然气 NG TRQ NaturalGas 人人文库专用压缩天然气 CNG STRQ 燃气 CompressedNaturalGas FuelGas 液化天然气 LNG YTRQ LiquefiedNaturalGas 液化石油气 LPG YHQ LiquefiedPetroleumGas 煤气(瓦斯) COG MQ CoalGas 96 续表 C.0.1 管线类别 管线名称 英文代码 中文代码 颜色 化学药剂 CH HXYJ ChemicalA液碱 gent CS YJ CausticSolution碱液 OH JY 化学药剂 AlkalineSolutionChemicalAgent 氨水 AW AS 粉红色 催化剂 AmmoniaWater 液氨 Catalyst LA YA LiquidAmmonia酸液 AS SY AcidSolution催化剂 CAT CHJ Catal电力yst EP DL ElectricPower动力电缆 PC D 电力 PowerCable高压电缆 HPC GYD ElectricPower HighPowerCable低压电缆 LPC DYD LowPowerCable照明电缆 LGC ZMD Lightin电信gCable 红色 TE DX Telecommunication 控制(仪表)电缆 电信 CNC KD Control(Meter)Cable Telecommun- 通讯电缆 ication CMC TD 控制电缆 CommunicationCable有线电视 ControlCable TV DSD CATVCable光缆 OC GL 人人文库专用OpticalFiberCable其他 OT QT 综合管沟Others GP ZHGG 其他 GeneralPipeline 黑色 Others 未知管道 UP WZ UnknownPi废弃管道peline DP FQ DisusedPipeline 注:对表中未列管道,可按其介质的汉语拼音名称和英文名称的缩写,分别编制管 道的中文代码和英文代码。 07 表 C.0.2 常用管线附属物代码 管线类别 附属物名称 英文代码 中文代码 阀门井 VM FMJ ValveManhole消防栓 FH XFS FireH消防炮ydrant FM XFP FireMonitor排气阀给水、循环、水消防 RV PQF RelieveValve排污阀 BV PWF BleedValve泵站 PS BZ Pump水表Station WM SB WaterMeter雨水口 CB YSK CatchBasin雨水井 RM YSJ RainwaterManhole污水井 SM WSJ Sewag跌水井eManhole 排水 DM DSJ Drop水封井Manhole SM SFJ SealManhole冲洗井 BM CXJ Blushin检查井g Manhole IM JCJ InspectManhole 伸缩器膨胀节 EJ SSQ ExpansionJoint 排气(水、污)装置 EX PQ(PS、PW) Exhaust 人人文库专用凝水井 CWM NSJ 热力、工艺、燃气、 CondensedWaterManhole 、 阀门 化学药剂 催化剂 V FM Valve 调压箱 PB TYX PressureRegulatingBox 检修井 MH JXJ Manhole 17 续表 C.0.2 管线类别 附属物名称 英文代码 中文代码 变压器 TR BYQ Transformer变电站 TS BDZ TransformerSubstation配电房 DS PDF DistributionStation控制箱 CB KZX 电力电信 ControlBox分线箱 DB FXX DistributionBox交接箱 JB JJX JunctionBox 杆柱(塔) TW GT Tower灯杆 LP DG LampPole 人人文库专用 27 ); 备注 页 出室 压力 。 、 : ) 高程 ); ( 第 沟 ( 深度 高程 顶覆土 管 下杆点 ( 页 、 图幅编号 共 地面 上杆点 、 外顶标高 ) ) 窨井 井沿 ) 管 ( m ( 入地点 高程 、 : ( 光缆 、 管沟一般填写沟内底标高 ); 出地点 : 、 管线代码 高程 ( 管线空间数据 日期 。 对于管线的源头或起点在备注栏中注明 变材点 中心 内底 外底 。 、 )。 ) Y B 高程 ( ( 变径点 、 ) A X 平面坐标 标高 : ( 变深点 、 : 方式 敷设 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等 管线名称 )、 变坡点 审核人管线综合竣工成果 、 表中管线点的位置应连续 根数 管线综合设计竣工成果 , ) ) 自流类管道一般填写管道内底标高 D Pa 交叉点 拱形管沟 kV ); D ( ( 电缆或光缆防护管道和防护套管一般填写电缆 、 、 表 或 、 高程 : 压力 电压 ( 分支点附录 、 专业 圆形管沟 管线属性数据 、 材质 : 转折点 ) 、 直埋电缆或光缆 校对人 矩形管沟 ): mm ( ( 管线规格 或管沟尺寸 人人文库专用高程 管沟 ( 、 。 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一般填写其外底标高 连接 管线 点号 标高 、 直埋 ) : 管沟 ( : 建筑物 构筑物 附属物 入室点等 、 : 管线点 点 类管道一般填写管道中心或内底标高 特征指地下管线的起止点 敷设方式 管线 过路防护管 本表按同一条管线的流向或走向填写管线点数据 特征 2. 4. 1. 3. : 工程名称 制表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注 图上 点号 73 单位 权属 敷设 年代 介质特征 电压 压力 流速 流量 物 附属 物 构筑 物 建筑 和 探测项目 防腐 保温 、 。 地下管线探测 孔数 根数 材质 走向 地下管线实地调查 E 高 宽 管径 表示可实地调查的项目 E.0.1 附录 ” ) 中 表 心 ( 外顶 ;“ 埋深 断面 内底 管线 代码 人人文库专用管线 名称 管线 自流 管道 自流 方沟 压力 压力 管沟 直埋 管沟 直埋 管道 消防 无沟道 表示应实地调查的项目 有沟道 、 ” “ 燃气 循环水 管线类别 、 表中 : 排水 热力 工艺 电力 催化剂 注 化学药剂 给水 控制与电信 74 。 注 页 出室 、 在表中 第 , 备 页 下杆点 : 、 偏距 共 在备注栏中注明 , ) 上杆点 m 、 ( 图幅编号 中心 入地点 、 埋深 探查 修正后 : 管线空间数据 ) 出地点 、 。 外顶 内底 ( 管线代码 。 : 变材点 、 埋设 年代 混凝土沟等 、 校对人 变径点 :探查记录表 、 中心埋深一般指对隐蔽管线点的仪器探查数据 埋设 方式、 , 砖石沟 、 变深点 根数 、 管线名称 ) 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为其外底埋深 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等 、 石棉水泥 kV )、 电压 ( 变坡点 、 、地下管线调查 ) 陶瓷 : Pa 、 压力 ( 管线属性数据 交叉点 拱形管沟 、 、 塑料 : 对过路防护管 E.0.2 、 ; 材质表 管线类别 分支点 、 圆形管沟 。 ) 、 探查日期 规定执行 钢筋混凝土 mm ( 转折点 、 、 管线规格 : 或管沟尺寸 E.0.1 矩形管沟 人人文库专用( 混凝土 、 连接 管线 点号 钢 管沟 探查区域 、 、 。 铸铁 直埋 按本规范表 : : : 建筑物 构筑物 附属物 : 管线点 入室点等 、 : 特征 点 特征指地下管线的起止点 材质类型 埋设方式 管线埋深 管线的外顶埋深或内底埋深一般指对明显管线点的调查量测数据 一般应根据实际只填写其中之一 3. 2. 5. 1. 4. : 工程名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探查人 12 13 14 15 16 注 探查 点号 75 注 页 11 第 页 共 : 仪器 备 、 : 管线代码 检查方式 校对日期 : : ) m ( 校对人 管线名称 埋深 : 探查质量检查表、 6 7 8 9 10 检查日期 调查量测 仪器探查 检查 差值 : ) m : ( 地下管线调查 管线类别 5 检查人 E.0.3 。 : 表 : 规定执行 探查日期 探查区域 E.0.1 : 人人文库专用3 4 探查人 按本规范表 : : : 探查点号 点所在图幅号 材质 平面定位偏距 管线埋深 : 1 2 工程名称 探查单位 序号 评定 注 检查点 76 页 备注 出室 。 、 第 页 下杆点 : 、 点高程 共 连接管线 压力类管道一般填 ) ; 上杆点 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 沟 、 、 图幅编号 ( 厚度 顶覆土 管 入地点 外顶高程 、 ) 地面 管 : 过路防护管 ( : ; 窨井 井沿 出地点 、 光缆 。 、 管线 管线代码 管线空间数据 。 对于管线的源头或起点在备注栏中注明 检查日期 ) 变材点 。 、 Y B ( 混凝土沟等 ) 、 X A 平面坐标 高程 ( 变径点 : 、 砖石沟 年代 埋设 、 管沟一般填写沟内底高程 变深点 ; 、 管线名称 : 埋设 方式 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等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 石棉水泥 )、 变坡点 、 校对人 根数 、 表中管线点的位置应连续 , ) ) 陶瓷 : 、 Pa kVE.0.4 ( 交叉点 拱形管沟 ( 或 、 、 塑料表 、 压力 电压 管线类别 管线属性数据 分支点 电缆或光缆防护管道和防护套管一般填写电缆 。 、 、 圆形管沟 材质 、 : 钢筋混凝土 转折点 、 ) 、 : 自流类管道一般填写管道内底高程 制表人 ; mm 矩形管沟 ( ( 管线规格 混凝土 或管沟尺寸 人人文库专用、 直埋电缆或光缆 钢 管沟 : 探查区域 、 、 连接 管线 点号 。 高程 铸铁 直埋 ) : : 管沟 建筑物 构筑物 附属物 ( : : 入室点等 、 管线点 地的地下管线一般填写其外底高程 点 特征指地下管线的起止点 材质类型 埋设方式 管线 本表按同一条管线的走向或流向填写管线点数据 写管道中心或外顶高程 特征 3. 2. 5. 1. 4. : 工程名称 探查单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注 管线 点号 77 附录 F 地下管线数据库基本结构 表 F.0.1 地下管线(非电缆、光缆)数据库结构序号 字段名称 类型 宽度 小数 1 图上点号 字符 10 2 探查点号 字符 10 3 管线名称 字符 20 4 管线代码 字符 8 5 特征 字符 10 6 建(构)筑物、附属物 字符 20 7 管径 数值 5 8 沟截面宽 数值 8 9 沟截面高 数值 810 管线材质 字符 1011 管内介质 字符 2012 压力 数值 813 根数 数值 514 敷设方式 字符 1015 敷设年代 字符 2016 X(A)坐标 数值 12 317 Y(B)坐标 数值 12 318 管内底高程 数值 10 319 管外底高程 数值 10 320 管外顶高程 数值 10 321 管中心高程 数值 10 322 沟内底高程 数值 10 323 人人文库专用窨井井沿高程 数值 10 324 地面高程 数值 10 325 管线(管沟)顶覆土厚度 数值 10 326 连接管线点号 字符 1027 所在图幅 字符 1528 数据来源(设计、竣工或探测等) 字符 1029 备注 字符 30 注:表中特征指地下管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分支点、交叉点、变坡点、变深点、变径 点、变材点、出地点、入地点、上杆点、下杆点、出室点、入室点等。 87 表 F.0.2 电缆、光缆数据库结构序号 字段名称 类型 宽度 小数 1 图上点号 字符 10 2 探查点号 字符 10 3 电缆、光缆名称 字符 20 4 电缆、光缆代码 字符 8 5 特征 字符 10 6 建(构)筑物、附属物 字符 20 7 防护管道或套管管径 数值 5 8 防护管道或套管总根数 数值 3 9 防护管道或套管已用根数 数值 310 沟截面宽 数值 8 311 沟截面高 数值 8 312 敷设方式 字符 1013 电压 字符 814 电缆、光缆根数 数值 315 敷设年代 字符 2016 X(A)坐标 数值 12 317 Y(B)坐标 数值 12 318 顶高程 数值 10 319 中心高程 数值 10 320 防护管道或套管中心高程 数值 10 321 沟内底高程 数值 10 322 窨井井沿高程 数值 10 323 地面高程 数值 10 324 人人文库专用覆土厚度 数值 10 325 连接管线点号 字符 1026 所在图幅 字符 1527 数据来源(设计、竣工或探测等) 字符 3028 备注 字符 30 注:表中特征指地下管线的起止点、转折点、分支点、交叉点、变坡点、变深点、变径 点、变材点、出地点、入地点、上杆点、下杆点、出室点、入室点等。 97 本规范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人人文库专用 08 引用标准名录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8565 石油化工总图运输设计图例SH3084 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H3100 石油化工企业现状图图式SH/T3133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3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人人文库专用CJJ73 18 人人文库专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 GB50542-2009 条 文 说 明 人人文库专用人人文库专用 目 次1 总 则 (87)2 术 语 (90)3 基本规定 (94)4 地上管线综合设计 (107)5 地下管线综合设计 (110) 5.1 一般规定 (110) 5.2 直埋敷设 (112) 5.3 管沟敷设 (115) 5.4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地下管线综合设计 (116)6 管线综合设计图编绘 (120)7 管线施工 (121) 7.1 管线放线与验线 (121) 7.2 沟槽开挖与回填 (121) 7.3 管线敷设 (125) 7.4 管线竣工测量 (125)8 地下管线探查 (127) 8.1 一般规定 (127) 8.2 实地调查人人文库专用 (130) 8.3 地下管线探查物探方法和技术 (132) 8.4 探查工作质量检验 (143) 8.5 地下管线探查工作的安全要求 (145)9 地下管线测量 (147) 9.1 一般规定 (147) 9.2 控制测量 (148) 58 9.3 地下管线点测量 (149) 9.4 测量成果质量检验 (150)10 管线综合现状图编绘 (151) 10.1 一般规定 (151) 10.2 专业管线图编绘 (152) 10.3 管线综合图编绘 (153) 10.4 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编绘 (153) 10.5 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编制 (154) 10.6 管线综合现状图与现状成果表的检验 (155)11 管线竣工测量与地下管线探测报告 (156) 11.1 一般规定 (156) 11.2 报告书编写 (156) 11.3 成果验收与成果提交 (157)1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158) 12.1 一般规定 (158) 12.2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160) 12.3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建立 (163) 12.4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164) 人人文库专用 68 1 总 则1.0.1 本条旨在说明制定本规范的目的。 石油化工厂区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是企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担负着各种能源、物料的输送和调配、各种信息的传递、废物的排放等任务,是现代化企业正常运行的生命线,是企业高效率、高质量运转的保证。种类繁多的厂区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构成了规模巨大而复杂的地上与地下管线网络系统,其中多种管线具有介质各异、特征不同、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覆盖面广、连续运行、管材多样、规格不一、点多线长、纵横交错、埋深有别、敷设方式与条件及年代差异较大等主要特点,且相当一部分属于隐蔽工程。其管线综合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与技术性很强的系统性工作,且管线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运行和管理的前提。工厂总平面布置与管线综合布置是工厂地上、地下空间总图设计和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因此,在管线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过程中,应做到技术先进可行、规划与设计布局合理、施工组织科学、生产管理规范,使管线综合满足工艺需要,符合总平面布置要求,达到流程顺畅、有利安全、降低能耗、合理与节约用地、节省投资人人文库专用、提高效益的目的。 但是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在设计、施工和地下管线现状普查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管线综合的设计、施工、总图管理三者之间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管线综合的设计、竣工及现状资料标准不一、内容各异、深度不同,甚至存在资料残缺不全、精度不高或与现状不符等问题,以致影响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存在管线敷设纵向上下重叠和 78 间距不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的现象,而且挖断、挖穿地下管线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装置停工,甚至发生事故和人员伤害。特别是随着企业向“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操作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建设发展以及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实施,地上和地下管线敷设越来越多,各种设施的布置及其与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管线综合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对管线综合设计、施工等要求越来越高,正常生产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管线综合设计、竣工和现状资料作为企业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生产管理基础资料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应对管线综合的设计、建设实施和生产管理等相关技术予以重视和规范。而全面、系统、科学、规范地编制、使用和管理好管线综合的成果资料,充分发挥管线资料信息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数据共享作用,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有效管理,必将对企业安全、稳定、长久、优质运行提供可靠保证。 鉴于此,为了统一和规范厂区管线综合在规划、设计、施工、地下管线普查和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要求,使该工作与技术符合“立足行业、服务企业、国际接轨”和“贴近市场、贴近实际、贴近生产”的原则,满足企业项目建设、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规范。1.0.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石油化工厂区新建、改建或扩建的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地下管线探测和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人人文库专用、更新、完善与应用,也适用于油气田和油气输送工程站场内部管线综合。 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内部的地下管线相对于厂区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的探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更新、完善和应用以及数据共享,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基本是一样的,故可使用。 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内部管线布置、施工是按工 88 艺等要求进行的,有其相应的标准规范,本规范不适用。 本规范所指的厂区为工厂围墙(边界)内由生产区、公用和辅助生产设施区及生产管理区组成的区域。生产区是指由使用、产生可燃物质和可能散发可燃气体的工艺装置和/或设施组成的区域。设施包括罐组、装卸设施、灌装站、泵或泵房、原料(成品)仓库、污水处理场、火炬等。站场是对油气田集中处理站、净化厂、集输站、计量站和油气运输管道工程的泵站、压气站、分输站等的统称。厂区和站场的定义与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相一致。1.0.4 本条说明本规范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关系。 管线综合不仅涉及专业和管线种类较多,而且涉及设计、施工、地下管线普查和生产管理等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对此,本规范已有明确规定的均应按本规范执行,本规范未作规定者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人人文库专用 98 2 术 语2.0.1 本规范所指的管线,仅涉及敷设于石油化工厂区内与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外的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或油气田和油气输送管道工程站场内部的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2.0.4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所涉及的各类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按其专业和类别可分为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热力管道、公用或工艺管道、燃气管道、化学药剂与催化剂管道、电力线路、控制与电信线路、其他管道等。 条文中所谓统筹安排,是指要采用统一的城市坐标系统或建筑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从总体上安排各类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包括地上的铺地管线、管墩、管架和地下的管道、管沟、电力线路、控制与电信线路等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空间位置,以免发生互不衔接和布置混乱的现象。所谓综合协调,一是要综合考虑管线类别、介质性质与特征、地形、地质条件、厂区道路走向和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布局;二是要综合考虑相邻系统管线平行时的水平间距和相互交叉时的垂直间距;三是要综合考虑系统管线与其他工程设施之间所要求的间距;四是要综合考虑安全人人文库专用、环保、卫生以及环境的美观要求等因素。达到协调解决系统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建(构)筑物等之间布置的矛盾,使其各得其所,布局合理,既满足工艺、生产、安全、施工和检维修等的要求,又符合合理与节约用地的原则。2.0.10 地下管线普查工作主要包括对厂区或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下管线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查、测绘和建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 09 统三部分内容。 在企业建设和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当地下管线设计、竣工资料在总体上不能反映现状,满足不了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时,需全面、系统地进行地下管线普查工作。2.0.11 地下管线探测包括地下管线探查和地下管线测绘两个基本内容。 地下管线探查工作应在收集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明显管线点以开井调查等方式予以确认;对隐蔽管线点,结合地上、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间的出露状况和连接情况,通过不同的探查技术和方法,利用仪器对地下管线探查追踪,查明各种管线的性质、特征以及管线埋设位置和深度等,并在地面上设立测量点,即管线点。 地下管线测绘是对已探查查明的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位置即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进行测量,并编制管线综合现状图和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等资料。地下管线测绘也包括新建管线的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 地下管线探测时不仅要全面系统地查明各种管线的性质、特征以及管线埋设位置(坐标)和深度(高程)等,同时要查明管线和管线特征点、设施等目标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与连接关系即拓扑关系以及管线连接、走向、流向的逻辑关系。 管线附属设施包括在管线上设置的建(构)筑物和附属物。管线附属设施见本规范附录人人文库专用B中表 B。2.0.12 管线的属性数据一般包括管线的名称、介质特征(包括压力、流速、流量、电压等)、规格(包括管径、电缆或光缆型号、管沟断面尺寸等)、材质(铸铁管、钢管、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塑料管、石棉水泥管、砖石沟、铜芯电缆等)、防护措施(管线外层的保温、防腐等防护材料等)、电缆或光缆根数与规格、敷设方式(包括直埋、管沟、铺地、管墩、管架等)、管墩或管架宽度、管线附属设施以及敷 19 设时间、权属单位等。2.0.13 管线的空间数据一般包括管线(或管沟、铺地管线、管墩、管架等)的平面位置(或坐标)、埋深(或标高、高程)、架空高度(或标高、高程)、走向、流向、管线拓扑关系和逻辑关系等,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坐标与标高(或高程)等。2.0.16 地下管线明显管线点的点位和埋深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进行直接量测;隐蔽管线点的点位和埋深采用物探技术和方法,利用仪器设备进行探查,必要时配合开挖验证确定,逐段、逐条追踪查明地下管线现状。2.0.18 在地下管线探测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地形、地物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或探测时设立的管线点的点位与管线中心线在地面的实际投影位置不一致时,必须量测出两者之间的水平垂直距离即偏距,并注明偏离方向,从而保证管线走向探测成果的精度。2.0.19 在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初期,为模拟和示意地下管线的现状,以便为调查地下管线属性和野外探测作业等提供参考或依据,在对所收集的管线设计图、竣工图、探测图及其技术说明和成果表、地形图等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管线设计图、竣工图或探测图所示坐标及尺寸,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将地下管线的位置展绘到地形图上,编制成现状调绘图。这整个过程统称为现状调绘,它是地下管线普查的前期基础工作之一。2.0.20 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采用成熟可靠、通用性强、兼容性好的开发平台人人文库专用,以厂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数据库为基础,以管线信息数据库为支撑,实现对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编辑、存储、分析、查询、统计、编绘图件、维护、更新和输出。管线信息数据库宜涵盖管线综合设计成果、竣工测量成果、探测成果等不同阶段的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实现对管线设计成果、施工与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综合管理。2.0.21 由于数据采集和图形编绘、图形数字化过程中存在各种 29 误差,致使两个相邻图幅的原本相连的基础地理信息图形或管线综合现状图在图幅接合处可能出现逻辑裂隙和几何裂隙,造成图形信息分析和处理的错误。为减少或消除这种误差,依据有关操作规程对两侧原本相连的图形作精确的衔接,使其在逻辑上和几何上融成连续一致的数据体的过程称为图幅无缝拼接。2.0.22 极大值法包括 Hx 极大值法、Hx 极大值法。Hx 是利用管线探查仪器垂直线圈测量电磁场的水平分量之差,利用其能消除部分干扰的影响,且异常曲线形态幅度较大,宽度较窄,失真较小,所以利用 Hx 极大值法确定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较好见图1(a)。当管线探查仪器不能观测 Hx 时,可用水平分量Hx 极大值法定位,Hx 极大值法异常幅度大且宽,异常易被发现见图1(b)。Hx、Hx 的极大值处均为管线的地面投影位置。2.0.23 极小值法是利用管线探查仪器水平线圈测量电磁场的垂直分量 Hz,由于在管线正上方垂直分量 Hz 等于零,故在地下管线正上方为极小值,或零值见图 1(c)。有些部门称此法为“零值法”或“哑点法”。Hz 受来自垂直地面干扰或附近管线异常干扰的影响较大,故用极小值法定位有时误差较大,所以,极小值法定位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人人文库专用 图1 电磁感应法管线定位示意图 39 3 基 本 规 定3.0.1 本条对厂区管线综合在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等不同阶段的基本技术要求作了原则性规定。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的规划、设计、施工是工程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运行和管理的前提。管线综合设计、竣工和探测现状资料是企业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加强对厂区管线综合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做到规划与设计空间布置合理、施工科学安全、生产运行管理规范,实现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有效管理,必将对企业安全、稳定、长久、优质运行提供可靠保证。而全面、系统、科学地管理好、使用好企业管线综合的成果资料,充分发挥管线资料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数据共享的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非常重要的措施。3.0.2 本条是根据管线综合布置的性质及其与厂区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道路布置、铁路布置和绿化布置等的关系而提出的原则规定。 管线综合布置与厂区总平面布置、竖向布置、道路布置、铁路布置和绿化布置,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必须在总体布置时统筹兼顾,优化布局,有利厂容,达到相互完善、更为合理的目的。管线综合是石油化工厂总图布置的组成部分人人文库专用,也是衡量总图布置合理程度的标准之一。石油化工厂区管线,几乎遍及整个厂区,涉及工厂设计的各个专业,如工艺、配管、给排水、热工、电气、控制与电信等专业。管线综合应将各专业管线自身布置的技术、经济合理性与工厂总体布置相联系,并根据需求情况和各种约束条件,予以综合统一考虑,进行全面、合理、紧凑的管线综合布置,做到技术科学先进、经济合理可行、生产运行安全可靠。管线综合的过程就是 49 解决和消除管线空间位置关系和矛盾的过程,最终达到工厂设计的总体优化,并为今后工厂管理创造有利条件。3.0.3 本条规定说明了选择管线的布置和敷设方式时应考虑的几种因素,管线敷设方式有地上和地下两大类。 本条规定,在选择管线敷设方式和布置时,应根据工艺要求,综合考虑管道内介质性质、生产安全、环保卫生、交通运输、厂区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施工、检维修和生产管理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方案比较后择优确定,以满足安全生产、防灾救灾、节能降耗、降低成本与投资、减少用地、有利环保与卫生等方面的需要,并为施工、检维修、生产管理等提供方便条件。 目前,化工厂的管线以地上敷设为主,这样既方便施工、检维修和生产管理,也有利于安全和节省用地,降低投资。石油化工厂管道内的介质除空气、氮气、蒸气和给水等以外,大部分管道内的介质具有易燃、易爆、有毒和腐蚀的特性,并且多数为有压输送,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二次危害,因此本条特提出在选择敷设方式时,应充分考虑管道内介质的性质等因素。 由于地上管线在施工、日常检查、检维修等方面都比较方便,而地下管线恰好相反,破损不易被及时发现,工艺管线又存在火灾隐患,特别是工艺管沟易渗水、积油、积气,不好清扫,不便于检维修,一旦沟内充有油气,遇明火则爆炸起火,沿沟蔓延,且不好扑救。所以石油化工厂区内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宜地上敷设;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排水管道等宜采用地下敷设;对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人人文库专用,采用地上、地下两种敷设方式均可,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0.4 本条规定是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土地资源,贯彻“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满足企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 管线综合应在满足工艺、生产、安全、施工和检维修等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合理与节约用地的原则。 59 管线用地在企业用地中占相当比例,化工厂管线用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大中型石油化工厂管线用地,占全厂用地的 21% 27%,厂区地下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密度一般在120km/km2 以上。管线综合布置采用共沟、共架、多层的集中敷设方式,比分散的直埋式、单层管架等的敷设方式在节约用地方面尤为显著,是节约用地的有效途径。 例如日本某大型石油化工企业,有800104t/a炼油装置、45104t/a乙烯装置和与其配套的8套装置。厂区主要通道宽度为45m,管线采用集中共架式,在主管架上排列了8层管线,极大地减少了占地面积,显示出管线共架、多层方式的优越性。 又例如某大型石油化工厂在改、扩建过程中,由于当时仅考虑原有装置的正常生产以及节省建设投资和施工方便,对单层管架一扩再扩,未采用多层管架,使单层管架宽度近20m,不但浪费了用地,而且对企业现在的发展和建设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集中共沟式适用于公用工程管线,一般用于厂区主管带,可节省用地,地面上视觉空旷,但施工繁琐,投资较大。 本条所指的技术经济合理,包括企业经济效益测算及国民经济直接与间接效益测算和分析。比较时应避免仅仅比较企业经济效益而忽视国民经济效益,致使产生经济效益比较不全面、结论不尽完善的弊病。3.0.5 本条规定是对企业近期建设与中远期发展规划在管线综合提出的规划原则。 条文中提出了分期建设的原则和近期建设中管线综合应注意人人文库专用的问题。根据石油化工厂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如近远期工程的管线布置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土地浪费、布置混乱、生产环境不佳、安全卫生得不到保证,不但给施工、检维修、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而且对以后的建设发展带来诸多不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工艺装置投产后,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或扩大规模。改建或扩建工程必 69 然引起各类管线数量的增加或扩大管径,故预留一定数量的管线改建或扩建敷设空间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空位率应根据石油化工厂的规模适当预留,管线带内预留10%20%的管线用地是必要的。对于已确定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管线预留用地可根据规划适当加大。3.0.6 本条规定是根据石油化工企业一些常用的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与工艺管道的类别、功能和用途,为规范和统一管线综合设计和管线综合现状图的编绘,便于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对厂区管线按其专业类别、功能和介质性质等因素进行了原则性分类。但对诸如氧气、氢气、氮气等管道,根据其在不同企业或生产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和用途的不同,有时划分为公用管道,有时划分为工艺管道,所以条文中对此类管道笼统地划分为“公用或工艺管道”,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3.0.7 本条规定对管线综合设计的主要内容予以规范和明确。 管线综合设计涉及专业面广,影响因素多,需综合考虑地上、地下管线和其他设施的相互位置关系和空间位置。管线综合设计的同时还应考虑管线附属设施的位置,管线与绿化树木的间距等。3.0.8 本条为管线综合设计的具体要求。 1 本款为基本要求,必须满足; 2 交通运输、消防、施工、检维修和自然条件等是管线综合设计应考虑的因素,自然条件包括厂区地形、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 3 管线应布置在规划的管线带范围内人人文库专用,是厂区用地功能划分所必要的;管线带的布置应短捷顺畅,并与所在通道内的道路、铁路、建筑红线或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边界线平行的要求,不但便于进出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管线与其碰头连接,而且对缩短管线长度、节省建设投资、降低能耗和提高效益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合理与节约用地的有效方法; 4 不同类别的干管宜分类布置在道路两侧和地下干管宜布 79 置在其用户较多的道路一侧,可减少管线与道路的交叉和相互影响,有利于缩短支管的长度,可节省投资并降低介质输送的能耗,同时又利于设计、施工、检维修、交通运输及生产管理等;减少管线与道路的交叉是管线综合布置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5 本款是为了保护管线、保证生产、减少投资、方便交通运输、有利于安全而制定的;交叉角过小,不仅占地大,而且不利于管线的施工、保护、运行、检维修和交通安全等; 6 进出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的公用工程管线、原料及成品管道,均与厂区管廊及地下管线直接连接。从平面和竖向等方面对其进行合理布置,有利满足工艺要求,符合流程顺畅、方便施工、有利生产、保证安全、环保卫生、降低能耗、交通通畅、方便管理等需要。3.0.9 本条提出管线的排列顺序,也是管线综合布置的原则之一,为常用的排列顺序,是几十年设计、生产实践证明了的,有较好的效果。 在满足生产、检维修、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管线布置既要节约用地,又要使管线不受建(构)筑物或设备基础压力的影响,反之是管线不对建(构)筑物或设备基础产生影响,同时考虑了卫生和使用方面的要求。将埋设浅的管线靠近建(构)筑物或设备布置,可避免建(构)筑物或设备的基础压力对管线产生不利影响;对可能发生泄漏的管道远离建(构)筑物或设备布置,以避免管道泄漏后,对建(构)筑物或设备的基础和地面设施产生不利影响;照明电杆和雨水管道靠近道路布置人人文库专用,可满足使用要求并有利于排除雨水。 由于在具体工程项目中,实际情况千变万化,故对管线的排列顺序规定为“宜”而不规定为“应”,在设计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3.0.10 为避免外部管线通过与其无关的工艺装置、系统单元或储罐组等,而对操作、检维修造成相互影响和管理不便,同时为保证具有可燃性、爆炸危险性及有毒介质的管道与之无关的工艺装 89 置、建筑物、辅助生产及仓储设施等不致相互受到牵连而形成二次灾害,特制定本条规定。3.0.11 本条是从安全角度作出的规定。 各种工艺管道或含可燃液体的污水管道内输送的介质大多是可燃物料或含可燃液体,敷设在路面或路肩上下,一方面是由于车流、人流原因容易引起事故危害。另一方面是该类管道检维修更换较多,为此而开挖道路必然影响车辆正常通行。尤其发生火灾时,将影响消防车通行,危害更大。公路型道路路肩也是可行车部分,因此,在公路型道路路肩上也不允许敷设上述管道。3.0.12 本条为提示性条文。 管线带或管线与道路平行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有效方法,对管线的施工、保护、运行、检维修和交通安全亦有积极意义,也是管线综合布置原则之一。但在具体设计中,由于部分设计人员对此认识不足,或因其他因素影响,使平行于道路布置的管线带或管线从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布置,从而造成土地利用不当或带来其他不利影响,故作出此规定。3.0.13 本条是为了保护管线,保证生产,减少投资,有利安全而制定的。 条文提出充分利用地形,是有利于减少土石方,以减少投资。条文强调了要避免自然地质灾害,是为了保证生产正常、安全。实践中发生过类似事故。例如,湖北宜昌某厂沿山坡布置管线的墩座,被山洪所破坏;北京某厂的管架基础曾被山洪淘空,管线被洪水冲弯,对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人人文库专用。因此规定管线敷设要避免不良地质危害。3.0.14、3.0.15 此两条适用于改建或扩建工程。 改建或扩建工程比新建工程受到约束的条件多,难度大,有时难以满足本规范中规定的管线间的最小间距。故对于改建或扩建工程,可结合具体情况,当采取有效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并满足生产、安全、卫生、施工、检维修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减小间距。 99 3.0.16 本条规定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前应查明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的现状情况,这是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对施工的基本要求。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或是缺乏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的现状资料,或是对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的现状重视不够,轻则导致设计不合理,与现状发生矛盾,重则造成在施工中挖断、挖穿地下管线的事故,造成装置停工,甚至发生事故和人员伤害。如某企业新建一条地下管线时,设计、施工前均未查明地下原有管线,结果在施工中利用挖掘机开槽时,铲起一根液化气管线,险些酿成管线破坏事故。另一企业在施工时,对已查明的一根35kV 供电电缆,因未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致使电缆绝缘破坏,造成企业大部分区域停电,多套装置停工,损失重大。所以条文规定在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前应查明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的现状情况。施工过程中应按照设计文件要求和相关规定进行作业,并应对地上、地下原有管线或其他设施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以保证设计合理可行,施工科学规范、生产安全运行。3.0.17 本条是对地下管线现状普查作的基本规定。 石油化工厂区地下管线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且属于隐蔽工程。随着企业的改建、扩建工程的实施,特别是一些企业向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企业装置及用地规模不断增大,厂区各类地下管线不断增加,但因管理不善等原因,未能及时进行竣工测量或竣工测量资料不完善,甚至地下管线资料残缺不全,地下管线资料与现状不符的情况日趋明显人人文库专用,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企业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 因此,当企业建设和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为保证管线现状资料的全面、系统、准确和翔实,满足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全面、系统地查明厂区内的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的现状,获取准确的地下管线现状资料,编制地下管线探测图和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等,并 001 适时对地下管线现状进行修测,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数据库和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管线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是非常必要的。3.0.18 本条是对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时应查明和采集数据的基本要求和规定。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资料是管线竣工验收、生产管理、检维修、改建或扩建设计与施工等必需的基础资料,是企业实现系统化、一体化、信息化管理的重要资料,所以在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探测时必须获得与之相关的数据。而管线附属设施等是拓扑关系与逻辑关系的重要结点和组成部分,也是管线维护、扩展、变更的主要部位,故要求查明。 拓扑关系(topologicalrelation)是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示的实体之间的邻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拓扑结构 (topologicalstruc-ture)是根据拓扑关系进行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在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管线和管线特征点等目标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与连接关系的描述即拓扑关系;管线等目标体之间的拓扑关系总称为拓扑结构。3.0.19 为满足和方便企业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需要,本条规定在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竣工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测时,管线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均应采用统一的坐标系统(城市坐标系统或建筑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以保持厂区各类设计、测绘成果的坐标系统与高程系统的一致性人人文库专用、统一性。同时为便于厂区管线平面位置和高程等资料与厂外设施资料的衔接,满足石油化工企业在当地不同区域工程项目设计、施工放线的需要以及城市规划、建设、土地等部门的管理要求,便于统一管理和利用,所以本条规定建筑坐标系统与城市坐标系统应建立换算关系。3.0.20 本条规定了厂区管线竣工测量、地下管线探测及其管线综合竣工图和地下管线探测图编绘对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比例尺 101 的要求。 包括数字地形图等形式的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管线竣工测量、地下管线探测、管线综合竣工图和地下管线探测图编绘及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应用的基础。厂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一般均能满足地下管线探测的要求。为确保管线综合竣工图和地下管线探测图的坐标系统与厂区地形图分幅相一致,便于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同时避免重复测绘工作,所以作出本条规定。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使用规定的测图比例尺系统测绘或编绘的地形图,通常1500、11000测图均能满足工程项目设计的需要。但厂区现状图测量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内容比其他大比例尺测图繁杂。厂区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宜选为 1500。确定1500为工程项目设计、总图管理的基本比例尺,是由图面的负荷和用图视读方便而决定的。一方面是能够满足工程项目设计、施工等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可以满足管线综合图的编绘和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施工场地管线竣工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所采用地形图比例尺可按实际情况而定,因管线密集,地下设施复杂,为确保安全和满足设计等要求,可选用更大比例尺测图。 为保证数据存储与交换的一致性,数字地形图的要素分类与代码应按现行国家标准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GB14804的要求实施。3.0.21 本条是为在地下管线竣工或地下管线探测时,对管线点的设置位置人人文库专用、间距和地面标志等作出的规定。 对管线点的设置位置、间距作出规定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管线的走向,全面、系统地获得管线现状资料,准确描述管线现状,为生产运行管理、检维修等提供翔实资料。管线点的间距应根据竣工测量、探测任务的性质、要求和管线以及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而定。对管径较小的管道、电缆或光缆由于其在地下敷设时易于弯曲,在竣工测量或探测时宜根据实际情况或需要加密管线点。 201 地下管线竣工或地下管线探测时设置地面标志,一是便于测量管线点的坐标及高程,或进行地下管线图的测绘。二是设置易识别的永久性地面标志,可为管线的查寻、保护、检维修及管理等提供方便。选择临时性地面标志或永久性地面标志,应根据标志需要保留时间长短、地面实际情况和生产管理的要求等因素确定。3.0.22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测的精度要求。 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包括:地下管线探查、地下管线测量和管线图测绘等。地下管线的探测误差是由探查误差和测量误差叠加而成的。在规定精度要求时分为四种情况:隐蔽管线点探查精度、明显管线点的量测精度、管线点测量精度和管线图测绘的点位精度。 1 本款规定了隐蔽管线点探查精度,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是指通过物探仪器探查确定隐蔽管线点的点位和埋深与管线实际位置之间的误差; 2 本款规定了对明显管线点采用实地量测地下管线的埋深及误差要求,在作业过程中,量测深度受淤泥、流速、深度的影响较大,所以量测工具应采用刚性较强并具有适当的重量;量测时,应量测两次,两次量测之差不超过误差5cm 时,取其平均值,否则重新量测; 3 本款规定了直接测解析坐标和高程的管线点的点位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管线点的点位平面位置中误差是指裸露的管线中心点和管线特征点中心等探测点相对于邻近解析控制点的测量误差,包括取点误差、测角误差和量距误差。管线点的高程中误差是指裸露的管线的管中心、管外顶或管内底高程以及窨井井沿的高程测点相对于邻近高程控制点的测量误差人人文库专用; 4 地下管线图是采用解析法测绘和计算机辅助成图,因此影响地下管线成图精度的因素包括:地下管线点探查中误差、地下管线点和地物的测量中误差、方格网展绘误差、线划概括误差; 5 本款规定以中误差作为衡量探测精度的标准,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因为探查和测量工作中,在探查与测量仪器和作业人员状态良好的情况下,作业中主要存在的是偶然误差,根据偶 301 然误差出现的规律,二倍中误差的误差出现概率是很少量的,所以,以二倍中误差作极限误差是适宜的,以确保探测成果的质量。 本条规定是在总结石油化工厂区管线探测经验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并与国家现行标准 石油化工工程测量规范SH3100、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相关规定相一致。3.0.23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测作业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 勘测作业单位对勘测成果的质量管理应采用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即作业组自检、各作业组间互检(或专业技术人员检查)和勘测单位专业部门验收。各级检查应独立进行,不能省略或代替。 虽然勘测行业经过多年的实践制定了一系列勘测成果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特别是近几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但由于石油化工厂区多种地下管线具有介质各异、特征不同、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覆盖面广、连续运行、管材多样、规格不一、点多线长、纵横交错、埋深有别、敷设方式与条件及年代差异较大等主要特点,管线探测工作又是应用多种高新技术、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对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及工作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所以条文规定地下管线探测时,作业单位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应实行“三检”的质检制度,并提交各工序质量检查报告。3.0.24 本条规定了厂区管线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和数据共享的要求,即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应与管线综合设计、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现状探测工作同步进行,满足厂区管线综合从设计人人文库专用、施工到管线运行不同阶段信息的动态管理要求。 管线综合的设计、竣工、探测资料是企业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管线综合管理是企业总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石油化工厂区管线是一个动态的信息源,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地下管线也不断增加、变化,原有不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管线需要改造、维护、更新,如果管线数据、资料不能及时反映现状,企业总图管理将难以满足安全生产和企业 401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实现管线综合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必将对企业生产的安全、稳定、长久、优质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合目前管线综合在设计、施工放线与竣工测量、地下管线现状探测等不同阶段中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能够做到全面、系统、准确、有效地对管线相关信息进行采集。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状和发展出发,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管线综合管理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已具备技术经济条件。所以从满足生产管理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与目前多种技术得到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管线综合管理的信息化及数据共享与管线综合设计、施工放线及竣工测量、地下管线现状探测工作同步进行是必要和可行的。管线综合在设计、施工到生产管理不同阶段中实现计算机动态管理已成为可能,且在石油化工行业及其他行业已得到应用。 管线竣工测量或地下管线现状探测的资料成果一般分为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和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管线综合设计文件是管线综合最原始、最基础的资料,为适应企业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需要,满足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以及数据共享等方面的要求,管线综合设计的资料成果除管线综合图外,一些单位还根据实际需要和要求编制了相应的管线综合设计成果表,管线设计成果表一般分专业和委托方要求编制,管线设计成果表的内容参见表人人文库专用1。管线综合现状成果表和管线综合设计成果表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等,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是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线信息数据库的最基本资料。表1中所列内容为企业总图管理所需的主要信息,为满足厂区管线专业管理部门的需要,管线设计成果表的内容在考虑满足企业其他部门、单位对管线信息的共享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 501 ); 页 出室 压力 。 、 备注 高程 ); ( 第 ) 高程 下杆点 ( 沟 页 、 ( : 深度 管 顶覆土 共 上杆点 、 外顶标高 地面 ) 图幅编号 管 ) ( m ) ( 窨井 井沿 入地点 、 光缆 高程 、 ( 管沟一般填写沟内底标高 ); : 出地点 、 高程 日期 ( : 管线空间数据 。 对于管线的源头或起点在备注栏中注明 变材点 中心 内底 外底 。 、 )。 ) Y B 管线代码 ( 高程 ( 变径点 ) 、 X A 平面坐标 标高 ( : 变深点 方式 敷设 、 防护管道或防护套管等 : 审核人 根数 )、 变坡点管线综合设计成果表 、 表中管线点的位置应连续 ) , ) kV ( Pa1 自流类管道一般填写管道内底标高 ( 管线名称表 交叉点 拱形管沟 ); 电缆或光缆防护管道和防护套管一般填写电缆 、 、 、 压力 或电压 高程 ( 分支点 管线属性数据 、 材质 圆形管沟 、 : ) 转折点 : 、 直埋电缆或光缆 mm 校对人 ( 矩形管沟 ): 专业 ( 管线规格 人人文库专用或管沟尺寸 高程 管沟 ( 、 连接 管线 点号 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一般填写其外底标高 。 标高 、 直埋 ) : 管沟 建筑物 构筑物 附属物 ( : 入室点等 、 管线点 : 点 类管道一般填写管道中心或内底标高 特征指地下管线的起止点 敷设方式 管线 过路防护管 本表按同一条管线的流向或走向填写管线点数据 特征 2. 4. 1. 3. : 工程名称 制表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注 管线 点号 106 4 地上管线综合设计4.0.1 本条规定了地上管线的敷设应综合考虑的几个主要的因素。 敷设方式应根据介质性质、生产安全、厂区地形、用地条件、施工、检维修、交通运输、生产管理和厂容等因素,经综合比较后确定。地上管线的敷设可采用高架式、低架式、管墩式、建筑物支撑式以及铺地式等,电力送电线路一般采用杆柱或铁塔架设。地上管线设计时应采用共架、多层等集中敷设方式,贯彻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基本国策。4.0.2 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宜地上敷设,液化烃、可燃气体的管道应架空或沿地敷设,有利于施工、检维修、防火、防爆和安全生产的要求,在发生事故时可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而管沟和埋地敷设恰好相反,破损不易被及时发现。同时工艺及热力管线地上敷设有利于保护管线表面的保温层,方便于生产管理、维护、检维修等。 目前,化工厂的管线以地上敷设为主,这样既方便施工、检维修、管理,也有利于安全和节省用地,降低投资。 石油化工厂管道内的介质除空气、氮气、蒸气和水等以外,大部分的管道内介质具有火灾人人文库专用、爆炸、易燃、有毒和腐蚀的特性,并且多数为有压输送,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二次危害,因此在选择敷设方式时,要充分考虑管道内介质的性质。所以本条规定全厂性工艺及热力管道宜地上敷设,液化烃、可燃气体的管道应架空或沿地敷设。4.0.3 管架环绕工艺装置或罐区的四周布置,将直接影响检维修和消防时需要车辆出入,并影响消防车辆、消防炮等的消防作业, 701 应避免。4.0.4 本条规定为地上管线布置应符合的要求。 1 管架的净空高度及基础位置不应妨碍交通、消防和检维修的需要,其目的是有利于生产和使用,满足防火、防爆及交通的要求,方便施工、检维修和生产管理; 2 敷设在地面以上的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等管道,与火灾危险性大和腐蚀性强的生产、贮存、装卸设施以及有明火作业的设施,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减少与铁路交叉的规定,是满足防火、防爆及卫生等要求,有利于管道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 3 正常情况不宜影响建筑物的采光和通风,满足卫生要求。4.0.5 本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和工业企业总图设计规范GB50187的相关规定相协调,是各行业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随着企业向炼化一体化和装置大型化方向的发展,大型设备运输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备通过,对铁路、道路的净空高度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地上管线综合设计时要考虑分析厂区内大型设备的运输或大型起吊设备需要通过的路线,管线跨越该路线的净空高度需根据运输或大型起吊设备的实际高度要求确定,一般为在大型设备加拖车高度的基础上再加0.5m1.0m 安全高度。4.0.6 为防止液化烃、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腐蚀性及有毒介质的管道泄漏时对与其无关建(构)筑物造成危害,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也避免上述建人人文库专用(构)筑物或其内部设备一旦发生事故,对危险性介质的管道造成损坏,从而带来二次灾害,特制定本条规定。4.0.7 本条规定所指的管架是指一般性质的介质管道的管架,所指的建(构)筑物与管道无关。4.0.8 35kV 及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危险性较大,若穿越生产区,一旦发生倒杆(塔)、断线或导线打火等意外事故,便有可能影响生产并引发火灾或爆炸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反之,生 801 产区内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对架空电力线也有威胁。从降低危险性和经济性考虑,应将35kV 及以上的架空电力线路布置在厂区的边缘并缩短其在厂区内的长度。4.0.9 本条规定是为了减少潜在危险,防止架空电力线发生意外断裂掉落、倒杆(塔)后引起火灾或爆炸而制定的。4.0.10 本条规定了架空电力线路与厂区工艺装置或设施、罐组、厂房、仓库、堆场等的间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的规定。4.0.11 架空电力线路与建(构)筑物、道路、铁路及其他管道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和最小垂直净距,应根据架空电力线路的电压等级,分别按现行国家标准66kV 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GB50061和国家现行标准10kV 及以下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220、110500kV 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DL/T5092、220500kV 紧凑型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17等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 在石油化工厂区内,电力线路现在通常使用安全性较高的电缆,电缆与道路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可按本规范第4.0.4条规定执行。但由于电缆价格较高,当电力线路采用裸线时,应按本条规定执行。4.0.12 本条规定是为满足消防、运输等行车需要和地上管线安全而制定的。 公路型道路路肩也是可行车部分,因此,规定布置在公路型道路路肩上的管架支柱人人文库专用、照明电杆、行道树或标志杆等,至双车道路面边缘不应小于0.5m;至单车道中心线不应小于3.0m。 901 5 地下管线综合设计 5.1 一 般 规 定5.1.1 本条提出了宜或可采用地下敷设的几类管线。 地下管线设计、施工时宜采用共沟、同槽等敷设方式,贯彻合理和节约用地的基本国策。敷设方式要根据介质性质、生产安全、厂区地形、用地条件、施工、检维修、交通运输和厂容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5.1.2 本条规定是为了地下管线不受或少受外力影响,以免造成管线自身损坏,同时避免管线对相邻的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道路、铁路等产生危害而作出的。 13 为避免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基础在其压力影响范围内对管线造成损坏,并考虑管线施工、检维修等开挖或泄漏对上述设施基础的影响而提出的原则性规定; 4 铁路下面严禁平行敷设地下管线、管沟,是因为管线、管沟损坏后难以检修;同时损坏的管线、管沟会危害铁路路基,直接威胁行车安全;也考虑了铁路路基荷载较大,防止对管线、管沟造成损坏的因素; 5 管线敷设在道路路面下,当管线受损检维修时,会影响道路通行车辆人人文库专用,通常不宜将管线平行布置在道路路面下,但在用地困难时,也允许在路面下铺设检维修量少的管线,常见的有雨水管道平行敷设在道路路面下; 6 避免相互干扰,便于施工、检维修等; 7 避免生产或生活污水、含酸、含碱以及其他有毒介质管线发生泄漏时,污水和有毒介质腐蚀并进入生活饮用水管道,危害到生命和健康。 011 5.1.3 按类别相同和埋深相近的原则集中布置管线,不仅能满足安全、卫生的要求,同时便于管线施工、运行维护和节约用地。5.1.4 管线综合布置中经常会产生矛盾,管线综合布置是体现企业总图设计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综合协调多种管线的空间位置并解决其之间的矛盾又是管线综合布置的重要内容。本条列出了管线综合布置中常见的主要矛盾及解决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施工、减少工程量、节省投资等。 本条是根据多年管线综合设计、施工、生产管理的经验总结而来的,实践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并已被许多规范所采用。其中,压力管道让自流管道交叉发生冲突时,压力管道更容易调整管道标高;电力电缆、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等属于柔性管线,更容易弯曲调整标高;临时管线因需要拆除,其调整将不影响厂区的总体规划和生产需要;管径大的管道弯曲较难,通常调整管径小的管道;管线过多的调整弯曲度将增加系统阻力,降低输送压力,增加能耗和运行费用。因此,管线综合布置避让和矛盾的解决,需从技术、安全、用地、工程量等多方面的要求综合考虑。5.1.5 本条规定为地下管线交叉布置的基本要求。目的是为避免交叉管线之间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安全、卫生、防火及保护管线。 1 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设在排水管道的上方,可避免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受污染; 2 热力管道在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上面,以减少这些管道受热力管道所散发热量的影响; 3 电力电缆人人文库专用、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应在热力管道下面,可防止电缆或光缆因受热加速其绝缘体老化,造成不良后果; 4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应在热力管道下面,以减少这些管道受热力管道所散发热量的影响;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在其他管道上面,是因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管道有潜在危险,一旦发生事故,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危害下面的管道; 5 氧气管道应在可燃气体管道下面、其他管道上面,是因为 111 可燃气体管道有潜在危险,遇到氧气一旦发生事故,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危害下面的管道; 6 腐蚀介质管道和含酸、含碱的排水管道在其他管道的下面,是因为此类管道一旦泄漏,可避免影响其他管线。5.1.6、5.1.7 这两条主要是针对生产污水管线的防火要求而规定的。 在石油化工厂区,生产污水通常含有可燃、易燃的液体或气体,一旦生产污水管道发生爆炸,易造成火灾沿污水管道蔓延,使火灾范围扩大或造成二次灾害。故在条文中规定全厂性生产污水管道,不得穿越与其无关的工艺装置、罐组或其他设施,同时对生产污水管道排气口与水封井的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5.1.8 由于液化烃、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存在危险性,一旦其管线受到来自铁路或道路上荷载的影响而受损泄漏,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等灾害,故作出本条规定。5.1.9 本条对地上式消火栓的布置,增加了距路边的最小距离要求,主要防止消火栓被车辆撞坏。地上式消火栓被车辆撞毁时有发生,尤其在施工和检修中,常常将消火栓撞坏。为保护消火栓,可在消火栓周围设置三根短桩,形成三角形的保护围栏。 5.2 直 埋 敷 设5.2.1、5.2.2 确定管线覆土厚度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保证管线在地面上荷载作用下不被损坏,能正常运行;在严寒地区,管道内的介质不冻结,冻胀土壤不破坏管线的稳定性;满足竖向规划的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人人文库专用,气候差异较大,在东北、西北、青藏高原等严寒地区,热力管道、电力与控制、电信电缆或光缆等管线不受冰冻的影响,可以浅埋。给水管道、循环水管道、消防管道、燃气管道以及工艺管道等管道内的介质如被冰冻将影响管道的生产运行安全,因此,这些管道的埋设深度应在冰冻线以下。 在其他地区土壤冬季不冰冻或冰冻线很浅的地区,管线的埋设深度主要是考虑上层荷载作用和竖向规划的要求。 211 5.2.3 本条规定是为保护地下管线或管沟不受或少受外力影响而制定的。 穿越铁路或道路的管线或管沟,会受到上方荷载的影响。为避免损坏管线或管沟,管线或管沟至轨道或道路路面结构层底之间应留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实践证明,距钢轨底以下 1.2m 是合适的。道路下面的距离,以往从路面顶层起算为0.7m,近年随着运输和检维修车辆的大型化和重型化,道路结构层的厚度亦随之变大,故本规定从路面结构层底起算垂直净距不应小于0.5m。 当管线不能满足埋设深度时,应加设防护套管或管沟。防护套管或管沟两端伸出路基长度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到管线维修开挖时不影响路基的稳定。此外,车辆荷载是向两侧扩散传递的,在路基的两端承受一定的力量,因此套管或管沟伸出两端1.0m 是有必要的。5.2.4 本条是总结了化工厂数十年的经验和教训,为使从腐蚀性物料的包装或灌装、堆存及装卸场地附近通过的管道不受或少受腐蚀而制定。主要针对露天场地和棚堆场而定。 调查表明,如盐酸罐堆放场地,其面层虽为防腐材料铺砌,仍有盐酸下渗,使附近管线受到腐蚀损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管线距堆场边界定为2.0m,在场地排水下游方向定为4.0m 经实践证明是合适的。5.2.55.2.9 此四条规定是在参照现行国家标准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以及国家现行标准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HG/T20649等标准规范而制定的约束性条文。 表中数据是通过调查和总结我国数十年来在管线综合的设人人文库专用计、施工、检维修、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参阅了有关资料,并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调查、讨论、分析和研究,考虑了满足安全、管线施工、维护、检修、减少相互之间的有害影响等要求,符合安全生产、节约用地的目的需要,最终取得了共识和认同。 我国人均用地较少,近30年来石油化工企业有较大的发展, 311 管线用地在企业用地中占相当比例,化工厂管线用地占有较高的比例,大中型石油化工厂管线用地,占全厂用地的 21% 27%。合理的确定管线与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设施之间的间距最小值,是节约用地的重要途径之一。 条文中规定的间距最小值,是在满足安全、施工、维护、检修、生产管理等方面要求,尽可能减少相互间的有害影响的条件下制定的,并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 一、管道内介质因素。介质有液相、气相和固态之分,又有易燃、易爆、助燃、有毒、腐蚀及无害之别。尤其在石油化工行业,管线覆盖面广、种类繁多,又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特征不同等特点。不同的介质对管道本身的影响及要求不同,对外界条件的反应各异,外界不同的条件亦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效果,所以不同介质的管线之间以及管线与其他各项工程设施之间,根据其相互影响的程度,间距最小值有所不同。 二、管径尺寸的因素。管径的尺寸不同,在施工、检维修等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的作业空间有大有小;同时管径的尺寸不同,其管输介质的量亦各异,一旦发生泄漏,对周围影响的程度不同,潜在的危险亦不同,所以管线等相互之间要求的间距与其管径大小一般成正比。特别是当相邻的两条管线管径均较大时,应特别重视施工、检维修时,作业空间对操作人员的心理影响和要求。 三、考虑了运行时的工作情况。生产时管线工作状态有常温、常压、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各种状况。不同的状态对外界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同人人文库专用,潜在的危险亦不同。如压力下运转,压力越高往往潜在危险越大,条文中对燃气管道、电力电缆等均考虑了这一因素,并分别作了规定。 四、管线综合布置涉及的专业多、范围广,进行管线综合布置设计的过程本质上是协调、统一、设计同时进行的过程。因此,在条文编制过程中与有关专业规范进行了协调,征求了相关专业的意见,进行了讨论、分析与研究,取得共识和认同。 411 五、第5.2.7条规定是针对埋深大于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等基础的管线,为了避免管线布置在基础荷载的受力范围以内而受影响。对此可按本条文的规定进行计算。 六、管线距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以及树木等之间的最小间距,条文一并予以考虑。5.2.10 由于非金属管线(如混凝土管、塑料管、光缆等),由于其不具备导电、导磁性能,这类管线直埋后,采用常用的物理探查仪器无法探查出其准确位置及埋深,为满足生产管理、检维修等需要和探测方便的要求,故本条规定可沿管线在管线顶部外壁设置采取防腐措施的金属示踪线。 示踪线应为导电、导磁性能较强且不易被腐蚀、受损、折断的金属线。与管线一起敷设一段长度后,一般结合管线特征点在便于保存、寻找的位置露出地面,并做好保护标志。 5.3 管 沟 敷 设5.3.1 本条列出了宜采用管沟集中敷设管线的几种情况。综合管沟敷设具有下列优点: 一、可以避免由于维修地下管线开挖道路而对交通造成干扰,保证了路面的完整性,降低了道路的翻修费用,为交通运输的畅通提供了方便。 二、便于各种管线的敷设、增设、维修和管理,降低管线的维修费用,有利于提高管线耐久性。 三、可有效地利用厂区空间人人文库专用,节约了厂区用地。 四、由于减少了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等构筑物,有利于厂区的交通、绿化和美观。 集中共沟适用于公用工程管线,一般用于厂区主管带,可节省地面用地,地面上视觉空旷,但施工繁琐,一次性投资较大。5.3.2 为方便共沟敷设管线的安装、检修和维护,避免管线相互产生不利影响,保证管线安全运行,本条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511 5.3.3 本条所确定宜共沟敷设的几类管线通常为非危险性介质的管道,在防火、防爆、安全、卫生等方面相互影响较小。同时这几类管线检修、维护相对频繁,利用管沟一方面方便人员通行和作业,另一方面在检修、维护时不会影响地面上的其他设施。5.3.4 为满足防火、防爆、安全、卫生等要求,本条对不宜共沟敷设的管线作出了规定。5.3.5、5.3.6 此两条规定是基于防火、防爆方面的要求作出的规定。 利用管沟敷设管道,在沟内容易积存污油和可燃气体,成为火灾和爆炸事故的隐患。管沟在进出厂房及装置处应妥善隔断,是为了阻止火灾蔓延和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流窜。 为防止污油和可燃气体在管沟内聚积,通常采用填充细沙、强制通风等措施。 5.4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地下管线综合设计5.4.1 本条规定是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制定的。 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中数据是经过大量的、在不同地区的试验和对1000多栋已有建筑进行观察测试而产生的,是科学的、合理的。 在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 中建筑的分类原则主要有: 一、建筑物的重要性。 二、建筑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人人文库专用。 三、建筑对不均匀沉降限制的严格程度。 根据上述原则,现行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对建筑共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建筑物的分类不同,建筑地基处理和剩余湿陷量的要求也不同。 鉴于石油化工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线长等特点,建筑、设备的地基一旦 611 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设备、管线撕裂等现象,严重时可能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经与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主编单位认真研究、充分讨论,认为石油化工厂区、油气田及长输管道站场中的全厂性重要设施、装置、工艺设备、厂(库)房、防火堤、火炬系统等的划分,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建筑分类要求,结合石油化工厂区、油气田及长输管道站场内的建筑、装置和设备等的特殊性、火灾危险性和重要性,在现行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中建筑的分类基础上提高一个等级是合理的。 综上,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石油化工厂区、油气田及长输管道站场中的建筑分类等级,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的规定,本规范对石油化工厂区和油气田及长输管道站场各类建(构)筑物、工艺设备等划分按表2分类。 表2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与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建筑物划分对照表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 综合技术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 建筑规范分类 各类建(构)筑物、 规范各类建筑举例 工艺设备等划分 各类建筑的划分 1.全厂性重要设 1.高度大于 高度大于60m 的建筑;14层及 施; 60m 和 14 层及 14层以上的体型复杂的建筑;高 2.高度等于或大 14 层以上的体 度大于 50m 的筒仓;高 度 大 于 于24m 的火灾危险 型复杂的建筑; 100m的电视塔;大型展览馆、博物 性属于甲、乙、丙类 2.高度大于 馆;一级火车站主楼;6000人以上 的工艺设备、生产厂 50m 的构筑物; 的体育馆;标准游泳馆;跨度不小 房和火灾危险性属 3.高度大于 于36m、吊车额定起重量不小于 于甲、乙类的库房; 100m 的高耸结 100t的机加工车间;不小于10000t 甲 3.人人文库专用跨度等于或大 构; 的水压机车间;大型热处理车间; 于24m、小于36m 的 4.特别重要 大型电镀车间;大型炼钢车间;大 生产厂房、库房; 的建筑; 型轧钢压延车间,大型电解车间; 4.高度等于或大于 5.地基受水 大型煤气发生站;大型火力发电站 50m的放空火炬; 浸湿可能性大 主体建筑;大型选矿、选煤车间;煤 5.有剧毒或有放 的重要建筑; 矿主井多绳提升井塔;大型水厂; 射污染的建 (构 )筑 6.对不均匀 大型污水处理厂;大型游泳池;大 物、库房、工艺设备; 沉降有严格限 型漂、染 车 间;大 型 屠 宰 车 间; 6.高度等于或大 制的建筑 10000t以上的冷库;净化工房;有 于30m 的筒仓 剧毒或有放射污染的建筑 711 续表2 石油化工厂区管线 湿陷性黄土地区 建筑物 综合技术规范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 建筑规范 分类 各类建(构)筑物、 规范各类建筑举例 工艺设备等划分 各类建筑的划分 1.高 度 为 1.高度小于 24m 高度为 24m60m 的建筑;高 24m 60m 的 的火灾危险性属于 度为 30m50m 的筒仓;高度为 建筑物; 甲、乙、丙类的工艺 50m100m 的烟囱;省(市)级影 2.高 度 为 设备、生产厂房和火 剧院、民航机场指挥及候机楼、铁 30m 50m 的 灾危险性属于甲、乙 路信号、通信楼、铁路机务洗修 构筑物; 类的库房; 库、高校试验楼;跨度等于或大于 3.高 度 为 2.跨度小于 24m 24m、小于 36m 和吊车额定起重 乙 50m100m 的 的火灾危险性不属 量等于或大于 30t、小于 100t的 高耸结构; 于甲、乙类的生产厂 机加工车间;小于 100t的水压机 4.地基受水 房、库房; 浸湿可能性较 车间;中型轧钢车间;中型选矿车 3.高度小于 50m 间、中型火力发电厂主体建筑;中 大的重要建筑; 的放空火炬: 型水厂;中型污水处理厂;中型 4.地基受水 4.高度小于 30m 浸湿可能性大 漂、染车间;大中型浴室;中型屠 的筒仓 的一般建筑 宰车间 7层及 7 层以下的多层建筑; 高度不超过 30m 的筒仓、高度不 超过 50m 的 烟 囱;跨 度 小 于 高度等于或小于 除乙类以外 24m、吊车额定起重量小于30t的 丙 24m 的普通建筑和 的一般建筑和 辅助性厂房 构筑物 机加工车间;单台小于 10t的锅 炉房;一般浴室、食堂、县 (区)影 剧院、理化试验室;一般的工具、 机修、木工车间、成品库 1层 2层的简易 建筑、除建筑类别为 1层2层的简易房屋、小型车 丁 次要建筑 甲、乙类以外的小型 间和小型库房 车间和库房人人文库专用5.4.2 本条规定主要是从防水措施方面来防止或减小建(构)筑 物、工艺设备地基浸水制定的。 防止或减小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地基浸水的设计措施,可分 为下列三种: 一、地基处理措施:消除地基的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或采用桩 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或将基础设置在非湿陷性黄土层。 811 二、防水措施: 基本防水措施:在建(构)筑物与工艺设备等布置、场地排水、屋面排水、地面防水、散水、排水沟、管道敷设、管道材料和接口等方面,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或生产、生活用水的渗漏。 检漏防水措施:在基本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对防护范围内的地下管道,应增设检漏管沟和检漏井。 严格防水措施:在检漏防水措施的基础上,应提高防水地面、排水沟、检漏管沟和检漏井等设施的材料标准,如增设可靠的防水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排水沟等。 三、结构措施:减小或调整建(构)筑物、工艺设备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适应地基的变形。 在三种设计措施中,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主要用于甲类建筑;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主要用于乙、丙类建筑;丁类属次要建筑,地基可不处理。 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一般用于地基不处理或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建(构)筑物、工艺设备,以弥补地基处理的不足。5.4.4 为了便于给水、循环水、消防、排水、热力管道的经常检维修和及时堵漏,本条规定综合管沟应能满足人员通行的要求。管沟的盖板表面通常采用覆土,防止地面雨水进入管沟。5.4.5 本条规定是防止管线泄漏引起土壤的膨胀或盐溶性,威胁到建(构)筑物、工艺设备的基础稳定。 人人文库专用 911 6 管线综合设计图编绘6.0.1 本条规定了管线综合设计图在基础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的基本要求。6.0.2 本条明确了管线综合设计图的图例执行的标准。6.0.3 目前,管线综合图的编绘基本上采用计算机绘图,为了便于生产管理人员或其他人员查看和应用电子版图纸以及为后续设计提供资料,各类管线应绘制在不同图层上。6.0.4、6.0.5 此两条是对管线综合设计图、管线综合断面图的内容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符合国家标准石油化工工程建设设计技术文件编制规定的相关要求。管线综合断面图一般为横断面图,必要时可绘制纵断面图。 人人文库专用 021 7 管 线 施 工 7.1 管线放线与验线7.1.1 本条规定管线施工应进行放线测量和验线,其目的是保证管线施工的位置满足设计和生产要求。放线测量是指管线施工时,把设计的管线的平面位置、高程测设到实地的测量工作。验线是对已测设于实地的管线轴线的位置和管线高程正确性及精度进行检测的工作。7.1.2 管线放线测量程序是施工测量部门经过历年实践总结出来的。7.1.4 本条规定了放线测量应符合的规定。其中复测校核原控制点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避免控制点的点位变化给施工放样带来错误。7.1.6 验线是为了加强对施工测量的管理,以保证符合规划、设计的要求。 7.2 沟槽开挖与回填7.2.1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施工准备和组织施工全面性的技术、经济文件。管线施工作业前,应认真制定和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对其中的技术方案人人文库专用、安全措施,特别是对拟施工的地上、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管线与其他建(构)筑物、道路、设施、工艺装置等之间的布局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和有关规范规定。在厂区进行管线施工时,经常会遇到施工区域范围内原有的地上、地下管线和设施。施工中决不允许影响这些管线和设施的正常运行,否则将造成事故,危及人身安全和正常生产。为此,本条规定施工单位编制的管线施工组织设计中应有保护施工区域范围内原有管线和设施的技术 121 方案和安全措施的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是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同时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施工单位自身的技术、装备等情况编制而成的。其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不仅应满足施工要求,同时应满足保护原有管线和设施要求。故本条又规定了管线施工组织设计应经相关部门审查认可,方能办理施工作业手续。7.2.2 本条强调了沟槽开挖前应做的施工准备工作,特别是相关资料不能对原有管线和其他设施现状明确表述的区域,应做进一步调查和勘探,以便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以往沟槽开挖中,曾出现过对开挖区域周围的情况调查不细、勘探不明,对其地质、水文、墓坑、砂巷、地上与地下管线、地下设施等情况不掌握,以至没有安全防范措施,结果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或直接危及厂区的生产安全。为了杜绝此类情况发生,针对石油化工厂区管线施工的特殊性,本条特别强调在沟槽开挖前,应做好开挖区域范围5m以内的地质、水文、墓坑、砂巷等的调查与勘探,并查明地上、地下管线或其他设施以及永久性测量标志、地质和地震观测孔等的现状情况。7.2.3 施工技术方案交底是施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施工技术方案的交底工作的目的是让施工作业人员充分理解和熟悉施工工艺过程、技术要求,特别是安全措施,以确保施工方案的正确执行和落实。7.2.4 本条对绘制沟槽开挖图的依据和各项标识作了具体规定人人文库专用 ,主要是保证沟槽开挖应满足设计文件对截面尺寸、走向、拐点坐标、坡度的要求,对沟槽的质量控制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便于地下管线的敷设。同时绘制沟槽开挖图也是施工过程资料积累、竣工图绘制的初始依据。7.2.5 沟槽开挖的方法,是根据开挖区域的作业面、地质情况、开挖深度与宽度、开挖现场的障碍物情况和开挖范围内原有地上、地 221 下管线及设施等因素综合决定的。这些因素中,开挖区域的地质情况和开挖范围内原有地上、地下管线及设施又是十分关键的。就目前国内施工工艺而言,沟槽开挖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人工开挖,二是机械开挖。正常情况下,软土可采用挖掘机、推土机、专用开沟机、人工挖掘等方法;硬土、岩石可采用爆破、风镐、人工开凿等方法。故本条规定,无论采用什么开挖方式、方法,均应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保证地上、地下管线及设施的安全,并明确指出地下设施两侧3m 范围内,宜采用人工开挖,并对挖出的原有管线或设施给予必要的保护。7.2.6 本条是为保证沟槽开挖的安全和质量而制定的。 根据以往施工经验,开挖前除应对开挖方案进行审查外,在施工中更应对开挖机具、开挖方法、测量放线、开挖程序、安全措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其中对沟槽开挖的尺寸和边坡防护应重点检查,以确保沟槽开挖的安全与质量。7.2.9 在厂区管线施工时,新建管线与原有管线或设施相交的情况或发现不能辨认的物体是不可避免的。遇到此情况,施工单位不能自作主张,擅自施工,以免造成安全事故而危及生产。本条规定了遇此情况,应报监理单位和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同时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其目的就是为了妥善处理这类问题。出现这类问题,设计单位应拿出处理意见,进行设计修改。 本条同时规定了管线施工时,一旦发现原有管线、设施存在事故隐患或发生事故时,施工单位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抢修人人文库专用,明确了施工单位的责任。目的是确保厂区安全生产,同时也有助于管线施工继续进行。7.2.10 爆破施工属于高危作业,必须由具有合格资质的单位负责施工。施工前应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和施工方案。其中,爆破的时间选择,爆破装药量计算、核实,安全距离的制定均十分关键。为了避免爆破施工对附近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以及地上、地下原有管线其他设施的安全,特制定本条。 321 7.2.11 沟槽底部的设计开挖宽度应包括管线或管沟结构外缘宽度(包括防腐层、保温层、管沟墙体、阀井等)、管线两侧工作面宽度、支撑的宽度和现场浇筑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管沟模板的厚度等。如管线有现场施工的外防水层或采用明沟排水时,开挖宽度还应增大。本规范规定的沟槽底部开挖宽度与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基本一致。考虑到上述因素只是将现行国家标准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的表 3.2.1 中 “管线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修改为“直埋管线一侧的工作面宽度(mm)”。 对管线结构的外缘宽度 D1(mm),当管线为直埋时,该值为管线结构的外缘宽度;当管线是管沟敷设时,该值为管沟两墙体基础外缘间宽度(mm)。7.2.12 本条对沟槽的开挖边坡坡度应根据土壤类别、载荷情况、开挖深度、地下水位等因素综合考虑作出了原则性规定。 深度超过5m 的沟槽,沟底宽度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酌情处理。沟槽开挖边坡坡度应按设计文件规定执行,设计无规定时,应根据作业面、土壤类别、荷载情况和开挖深度综合考虑,并采取适当放缓边坡,或采取加支撑、阶梯式开挖等措施。7.2.13 本条规定是为保护沟槽两侧或与之交叉的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道路、铁路、原有管线等的安全,并吸取以往施工教训和经验而制定的。 对两侧原有建(构)筑物、工艺设备、储罐、道路、铁路、原有管线和沟槽壁的保护可采用在沟槽两侧打钢桩或钢板桩等保护措人人文库专用施;与原有管线交叉时,应根据管线的不同类型和敷设形式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如线缆可采用型钢横担捆扎保护;管道(钢管、铸铁管、非金属管)可采用两点、多点支撑或采用相应型号型钢横担加支撑等保护措施。7.2.16 在表7.2.16中沟底部高程“开挖石方时0、-200”,管沟的沟槽开挖两项指标均可。但在直埋管线沟槽开挖时,由于管线底 421 部至少需垫200mm 厚的细土,所以超挖200mm 是其唯一的指标。7.2.17 沟槽回填的具体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在一个地区土质已确定、压实工具已选定的情况下,回填压实取决于虚铺厚度、土的含水率、压实遍数三个因素;为了保证设计文件所要求的压实度,在回填时压实遍数一定要到位,虚铺厚度一定要保证,土的含水率必须由现场击实试验确定最佳含水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得到设计文件要求的压实度。 一、每层回填土的虚铺厚度与压实工具的荷载强度及要求的压实度有关。荷载强度较小,要求的压实度较高,虚铺厚度就应小,否则可较大。 二、采用重型压实工具压实回填土时,为了不损伤管线,管顶以上必须有一定厚度已经压实的回填土,以将压实工具作用于管线上的荷载减小到不损伤管道的程度。 三、新建管线与其他管线交叉部位的回填应符合要求的压实度,并应使回填材料与被支承管线紧贴,目的是因为管线交叉部位的回填达不到要求的压实度,将引起回填材料塌落,容易造成管线损坏。7.2.18 回填土遇水后,往往会出现地面塌陷,为防止长期积水影响管线安全,并考虑绿化因素,所以作出本条规定。 7.3 管 线 敷 设7.3.1 新建地下管线与原有管线的碰头连接在厂区管线施工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人人文库专用,因它涉及原有管线的安全运行。对于需要连接的易燃、易爆的原有管线,必须对此管线与还在使用的管线进行隔离,并对此管线进行吹扫、置换、取样化验分析合格,并经建设单位的安全主管部门认可,办理施工手续后方能施工。 7.4 管线竣工测量7.4.1 本条规定了竣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521 对于管线排列密集区、复杂的综合管沟或需要详细表达的区域,宜绘制管线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断面图一般为横断面图,必要时可绘制纵断面图。7.4.2 鉴于地下管线属于隐蔽工程,施工完成后较难获得其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故本条规定以直埋、管沟等方式敷设的各类地下管线在覆土前,应进行管线竣工测量,目的是为能够及时、翔实、准确获得管线相关信息数据,客观反映管线现状。7.4.3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时应测出管线点的空间数据和实地调查管线点的属性数据,并填写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是为适应企业建立、更新或完善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管线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需要,满足企业管理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 本规范附录 D 中表 D“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中所列内容为企业总图管理所需的主要信息,为满足厂区管线专业管理部门的需要,管线综合竣工成果表的内容在考虑满足企业其他部门、单位对管线信息的共享要求的基础上,在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时对其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7.4.5 本条规定了管线竣工测量的工作内容。7.4.8 本条规定了测定地上架空管线、电缆桥跨越建(构)筑物、道路、铁路的净空高度的要求。7.4.9 本条规定了对架空电力线路竣工测量的要求。7.4.11 本条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各种窨井等管线点的竣工测量作了规定。 对于管线或管沟高程的测量位置要求人人文库专用:直埋电缆或光缆、电缆或光缆防护管道和防护套管一般测量电缆、光缆(管)外顶高程;压力类管道一般测量管道中心或内底高程;自流类管道一般测量管道内底高程;管沟一般填写沟内底高程;过路防护管、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一般测量其外底高程。 621 8 地下管线探查 8.1 一 般 规 定8.1.1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说明其工作的深度,其广度则可视实际工作而定。8.1.2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现场实际探查前对地下管线基础资料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工作的要求。 1 地下管线基础资料包括:管线的设计图、竣工图、探测图及其技术说明和成果表等。设计图、竣工图、探测图包括与其相对应的专业管线图、管线综合图、局部放大示意图和断面图等。 2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比例尺通常选用 1500,必要时也可选用11000。相关比例尺的地形图是指除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以外的并对地下管线探查有用的地形图。 3 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是指在开展地下管线探测作业前,根据已有的地下管线设计资料、竣工资料、探测资料等,将已有地下管线现状编绘在1500或11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上,作为野外探查作业的参考,以减少实地探查作业的盲目性,提高野外探查作业的质量和作业效率,同时为地下管线探查作业提供有关地下管线的属性数据。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是地下管线普查的前期工作,是地下管线普查的基础人人文库专用。埋设于厂区地下的各类管线纵横交错,在实地探查作业中,由于相邻管线、设备等信号的干扰和影响,致使管线探查的难度加大,现状调绘资料的提供,可指导探查作业进行,利于综合分析判断,防止漏探漏查,提高地下管线探查的精度。 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编绘时,如无管线的竣工资料,一般可根据管线的设计资料及施工资料进行编绘,编绘的方法与上述一致。 721 如无任何资料时,可请当时参与地下管线设计、施工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熟悉情况的人员回忆介绍情况,根据回忆的情况,将管线的大致位置编绘在工作底图上。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编绘时,在现状调绘图上通常要标注管线属性数据,同时编制相应的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内容包括管线特征点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并注明数据来源和评价精度。 4 石油化工厂区地下管线与地上管线或设施连接碰头频繁,关系复杂,出地点、入地点点多面广。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中标明地下管线与地上管线或设施的连接关系,目的是在探查作业时在现场进一步得到确认,为地下管线探查提供明显管线点,防止漏探漏查,保证管网空间位置、逻辑关系的完整性。8.1.3 现场踏勘是地下管线探查前期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下一步实地调查探测做好准备。重点是了解现场工作环境,地下管线分布和出露情况,测量控制点的信息和完好情况,评估一下收集资料的现势性,即可信度和可利用程度。8.1.4 本条阐明了地下管线探查技术设计书的一般内容。 技术设计书的深度和广度可结合实际工作的规模、特点、委托方要求等而有所变化。当地下管线探查和地下管线测量为同一作业单位时,地下管线探查技术设计书和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设计书通常合并统筹编制。8.1.5 本条对地下管线探查方法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目前地下管线探查一般是结合已有资料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人人文库专用图、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采用实际调查与仪器探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显管线点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和量测;对隐蔽管线点主要采用物探技术和方法,利用仪器进行探查,必要时采用开挖验证确定,逐段、逐条追踪查明地下管线现状。8.1.6 本条对地下管线探查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了规定。 821 1 对管线点的设置进行了规定; 2 对管线点的探查编号进行了规定。采用委托方对阀门井、仪表井、消防栓等明显管线点的已有编号,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委托方生产管理需要; 3 对明显管线点的探查要求进行了规定; 4 对隐蔽管线点的探查要求进行了规定。目前对隐蔽管线点广泛采取物探方法,利用仪器为主要方法和手段进行探查,在条件允许且需要时通过钎探、打样洞等方法确定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地下管线定位方式一般包括电磁法、电磁波法、钎探、开挖及依据调绘资料等方式,定深方式一般包括直读、百分比、特征点、钎探、开挖、实际量测、雷达、内插及依据调绘资料等方式; 5 查明压力管道和电缆、光缆的源头或起点、流向、走向,其目的是为管线的检维修、爆管分析、运行控制管理及改建或扩建等提供方便。 地下管线调查、探查时,为满足厂区管线专业管理部门的需要,可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同时查明与管线相关的其他信息资料,如阀门、仪表、法兰等管件和附属物的规格、型号等,如此不仅可以满足和扩大信息共享的需要与范围,而且可避免对地下管线进行重复调查、探查工作。8.1.7 现场作业探查草图与探查记录表相辅相成,是作为地下管线调查、探查作业时非常重要的现场第一手原始记录资料。在地面上设置管线点标志并绘制探查草图,是为管线点的坐标及高程的测量提供定位和资料依据人人文库专用。探查和测量是地下管线探测的两个相互紧密衔接的不同阶段,在实施时可以分工,紧密配合。 本规范附录 E 中表 E.0.2“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记录表”中所列内容为企业总图管理所需的主要信息。为满足厂区管线专业管理部门的需要,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记录表的内容在考虑满足企业其他部门、单位对管线信息的共享要求的基础上,在地下管线调查、探查时,对其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 921 8.1.8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查精度要求。 地下管线探查阶段工作涉及的精度指标分为两部分: 一、隐蔽管线点的探查精度。 二、明显管线点量测精度,包括管线埋深、断面尺寸、管线地面投影位置及相关间距等。8.1.9 本条规定了在工艺装置、系统单元、储运设施等区域进行地下管线探查的范围。 具体工作中实际探查范围视设计、施工和委托要求及现场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可考虑将范围扩至探查区域周围道路外侧的厂区系统性公用工程管线或工艺管道为限。8.1.10 本条阐明了施工场地地下管线探查的要求和范围。 8.2 实 地 调 查8.2.1 本条规定了实地调查的任务:结合现有资料,查明地下管线明显管线点的分布现状,在明显管线点上对所出露的地下管线以及管线附属设施应做详细调查、量测和记录。调查记录包括探查与调查记录表、探查草图、断面图、放大图、小室尺寸、管线连接图及必要的文字说明。8.2.2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实地调查时,应查明管线点特征(如起止点、转折点、分支点、交叉点、变坡点、变深点、变径点、变材点、出地点、入地点、上杆点、下杆点、出室点、入室点等)和每条管线的类别、名称、规格、材质及相关属性数据等,对明显管线点(如各种窨井)应量测所有管线的埋深和查明管线的走向人人文库专用、流向等空间数据,并填写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记录表。8.2.3 本条对不同类型地下管线的埋深和量测要求进行了规定。 在明显管线点(如雨水井、污水井、检查井、检修井、阀门井、仪表井)上量测地下管线埋深时,要根据不同类别或委托单位的要求量测不同的埋深。地下管线的埋深可分为内底埋深、外顶埋深和外底埋深。内底埋深是指管道内径的最低点到地面或窨井井沿的 031 垂直距离。外顶埋深是指管道外径的最高点到地面或窨井井沿的垂直距离。外底埋深是指管线外径的最低点到地面或窨井井沿的垂直距离。在石油化工厂区管线探测时,一般情况下,自流管线或地下管沟需量测其内底埋深;压力管线通常需量测管线外顶埋深;直埋电缆或光缆、电缆或光缆管道和套管应量测其外顶埋深,电缆或光缆沟应量测其内底埋深;过路保护管、沟或顶管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管线则量测其外底埋深。8.2.4 本条对管线分支点、交叉点、各种窨井等明显管线点在量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埋深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分别查明各分支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并规定对窨井内的阀门、仪表、水表等要分别查明其控制的管线段,即查明管线附件所在位置。8.2.5 本条对在窨井上设置明显管线点和偏距的要求进行了规定。8.2.6 本条对敷设地下管道或电缆、光缆的管沟和防护管道(包括管块)或防护套管在调查中量测其断面尺寸的要求进行了规定。8.2.7 本条规定对敷设于地下管沟内的管线 ,要求查明所有管线的属性数据和空间相对位置 ,管线复杂时可绘制横断面图 ,为地下管线探测图和地下管线探测成果表的编制提供依据 。8.2.8 本条规定了敷设于地下管沟、防护管道(包括管块)或防护套管中的电力人人文库专用、控制与电信电缆或光缆,在调查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查明在其内敷设电缆、光缆的根数或管道、套管的孔数,复杂线段可用横断面图表示。8.2.9 本条指出当遇到无法查清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和主要属性时,要考虑采取多种方法解决此问题。例如请熟知本测区地下管线情况的人员参加确认或利用不同的探查仪器和不同的探查方法或开挖等手段进行实地调查和量测。实践经验证明,地下管线 131 现状探查时,请熟知本测区地下管线情况的人员参加配合该工作,是全面、系统、正确查明地下管线现状,防止漏探、漏查、错查,并保证作业期间管线运行安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8.3 地下管线探查物探方法和技术8.3.1 本条阐明了探查隐蔽地下管线应在利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和地下管线现状调绘成果表,实地调查和现场确认地下管线敷设及管线出露的分布状况的基础上,采用物探方法进行探查,阐明了在对隐蔽地下管线探查过程中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1 从已知到未知:不论采用何种物探仪器和方法,都需要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在区内明显管线点和已知地下管线敷设情况的地方进行方法试验,评价其方法的有效性和精度,然后推广到未知区开展探查工作或从明显管线点探查追踪隐蔽管线和管线点; 2 从简单到复杂:在一个地区开展探查工作时,一般首先选择管线少、干扰小、条件比较简单的区域开展工作,然后逐步推进到相对复杂条件的地区; 3 如果有多种方法可以选择来探查本地区的地下管线,一般首先选择效果好、轻便、快捷、安全和成本低的方法; 4 在管线分布相对复杂的地区,用单一的方法技术往往不能或难于辨别管线的敷设情况,这时可根据管线的相对复杂程度,考虑采用适当的综合物探方法,以提高对管线的分辨率和探查结果的可靠程度。8.3.2 本条规定了用于探查隐蔽地下管线的物探方法应具备的人人文库专用条件。8.3.3 本条阐明了物探方法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地下管线探查的物探方法较多,通常要根据管线的类别和材质、任务要求、探查对象、当地地球物理条件和实际情况,并通过试验来选择。目前各种物探方法有其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参见表3。 231 表3 探查地下管线的物探方法 方法名称 基本原理 特点 适用范围 示 意 图 利用动力 电缆电源产 在干扰 生的电磁场 背 景 小 的 工 或工业游散 方法简便,地区,用来 频 电流对金属 成本低,工作 探 查 动 力 法 管线感应所 效率高 电 缆 和 探 产生的二次 查 金 属 管 被 电磁场 线位置 动 源 方法简便, 法 利用甚低 成本低,工作 甚 频无线电发 效率高,但精 在一定 低 射台的电磁 度 低、干 扰 条件下,可 场对金属管 大,其信号强 用 来 搜 索 频 线感应所产 度与无线电 电 缆 或 金 法 生的二次电 台和管线的 属管线 磁场 相对方位有电 关 利用发射 信号强,定 机一极接被 金属管 位、定深精度磁 查金属管线, 线 有 出 露 高,且不易受 直 另一极接地 邻近管线的 点时,用于 接 或接金属管 定位、定深 干 扰。 但 被法 法 线另端,直接 或 追 踪 各 加到被查金 查金属管线 种 金 属 管 属管线上的 必须有出露 线 电磁场信号 点 主 动 源 利用专用 信号强,定 法 地下管线探 位、定深精度 人人文库专用查仪器 配备 高,且不易受 用于管 的耦合钳,夹 邻近管线的 线 直 径 较 夹 套在金属管 干扰,方法简 小 且 有 出 钳 线上,通过耦 便,但被查管 露 点 的 金 法 合钳上的感 线必须有出 属管线,可 应线圈使金 露点,且被测 作定位、定 属管线直接 管线的直径 深或追踪 感应电磁场 受耦合钳大 信号 小限制 331 续表3 方法名称 基本原理 特点 适用范围 示 意 图 利用发射 电 机两极接地 信号强,不 在具备 偶 产生的电磁 需管线出露 接 地 条 件 极 场对金属管 点,但必须有 的地区,可 感 线感应产生 良好的接地 用 来 搜 索 应 的电磁场信 条件,工作效 和 追 踪 金 法 号 率较低 属管线 环 形 利用固定 磁 可用于 偶 源发射线圈 发射、接收 搜 索 金 属 产生的电磁 均不需接地, 非 极 管线,也可 场对金属管 操作灵活、方 同 感 用于定位、电 主 应 线感应所产 便、效率高、定 深 或 追 步 法 生的二次电 效果好 踪 动 磁场信号磁 同 源 步法 法 将能发射 能用探测 示 电磁信号的 金属管道的 踪 示踪探头或 仪器探查非 用于探 电 电缆送入非 金属管道,但 查 有 出 入 磁 金属管道内,必须有放置 口 的 非 金 法 在地面上用 示踪器的出 属管道 仪器追踪信 入口,且便于 人人文库专用号 移动 利用脉冲 在常规 雷达系统,连 方 法 无 法 地 续向地下发 既可探查 探 查 的 情 质 射脉冲宽度 金属管线,又 况下,可用 雷 为几毫微秒 可探查非金 来 探 查 各 达 的视频脉冲,属管线,但仪 法 接收反射回 器价格昂贵 种 金 属 管 来的电磁波 线 和 非 金 脉冲信号 属管线 431 续表3 方法名称 基本原理 特点 适用范围 示 意 图 利用直流 高 电法勘探的 在接地 用高密度 密 原理,采用高 条 件 好 的 度 密度电法测 电法仪器探 场 地 探 测 电 量装置在金 测地下管线,直 径 较 大 阻 属或非金属 探测深度大,的 金 属 或 率 管道上产生 但供电和测 非 金 属 管直 法 低阻异常或 量均需接地 线 高阻异常流电 利用直流 电源的一端法 追踪地下 接被查金属 用于追 管线,探测深 管线,另一端 踪 具 备 接 度大,但供电 接地,对金属 地 条 件 和 充 管线充电后 时金属管线 出 露 点 的 电 在其周围产 必须有出露 金 属 管 线 法 点,钢筋水泥 生的电场;或 或 有 水 的 对下水管道 污水管道必 钢 筋 水 泥 水中充电后 须有水,测量 管道 在其周围产 时必须接地 生电场 可利用常 利用金属 在磁性 磁 管线与周围 规磁法勘探 干 扰 小 的 场 介质之间的 仪器探查铁 地 区 探 查 强 磁性管道,探 磁性差异,测 埋 深 较 大 度 测深度大,但磁 法 人人文库专用量磁场的强 易受到附近 的 铁 磁 性 度 磁性干扰 管道法 用于探 对铁磁性 磁 测量单位 查 掩 埋 的 梯 距离内地磁 管道或井盖 铁 磁 性 管 度 场强度的变 的灵敏度高,道 或 窨 井 法 化 但受磁性体 盖 及 钢 筋 干扰大 水泥管道 531 续表3 方法名称 基本原理 特点 适用范围 示 意 图 金属与非 利用地下 金属管道均 单 当其他 道 管道与其周 能探查,探查 方 法 探 查 围介质之间 深度大,时间 浅 无效时,用 层 的波阻抗差 剖面反映管 于 探 查 直 地 异,采用反射 道位置直观,径 较 大 的 震 波法作浅层 但探查成本 金 属 和 非 地震时间剖 高,工作前要 法 面 选择好合适 金属管道 的偏移距 地 探查设备 震 利用地下 和方法比浅 波 管道与其周 层地震勘探 法 , 面 围介质之间 法简便 可探 用于探 波 的面波波速 查金属与非 查 直 径 较 差异,测量不 金属管道,但 大 的 非 金 法 同频率激振 目前应用尚 属管道 所引起的面 不广泛,方法 波波速 技术还不够 成熟 红 利用管道 探查方法 用于探 外 或其填充物 简便,但必须 辐 与周围土层 具备相应的 查 暖 气 管 射 之间的热特 地球物理前 道 或 水 管 法 性的差异 提 漏水点 备 T:发射机 R:接收机 :垂直、水平线框 EN:磁测仪 注 EH :辐射仪人人文库专用 G:管线8.3.4 本条规定了管线探查仪器应具备的性能。 评价管线探查仪器的优劣,可从适用性、耐用性、轻便性和性 能价格比等几方面来评价。适用性是指仪器的功能、使用效果和 适用程度,这是评价仪器优劣的基本标准。适用性好的仪器应具 有以下特点: 631 一、功能多:既可作被动源法(50Hz法或甚低频法),又可作主动源法(磁偶极感应法、电偶极感应法、直接法等),一机多用,这样在探查地下管线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有的管线探查仪器配备一些附件,如示踪探头或示踪电缆可以用于非金属管道的探查。 二、工作频率合适: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对探查效果有很大影响。较高的频率灵敏度高,对管道接头有绝缘层的铁管仍有较好的探查效果,但信号衰减快,且容易感应到相邻管线上,对区分相邻管线不利。相反,较低的频率信号衰减慢,探查距离大,且不易感应到相邻管线上,对区分相邻管线有利,但当管道导电性差或接头有绝缘层时,信号不易传递,效果较差。因此,一般管线探查仪器应具有2个3个频率,以便根据需要选择。目前有的厂商生产一种频带较窄且连接可调的、选频特性好的仪器,对提高仪器的分辨率是很有益的。 三、平面定位精度高:定位方法有 Hx、Hx 极大值法 (垂直线圈)和 Hz 极小值法(水平线圈)。地下管线探查仪器最好具备两种线圈,两种定位方法。 四、确定地下管线埋深的精度高:目前不少厂商生产可直读埋深的仪器,这对定深的操作是很方便的,但探查精度尚需通过方法试验确定,并在方法试验时求得定深的修正系数。 五、探查深度和探查距离大:仪器的最大探查深度取决于发射机的功率。好的管线探查仪器发射机应有较大的输出功率,且是可调的,因为当接收机靠近发射机工作时人人文库专用,太大的功率使一次场信号太强,影响探查精度,功率可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六、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一般在-10+45的气温条件下及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均能正常工作。 七、有良好的显示功能,使操作员读数和操作方便。 除了仪器的适用性外,耐用性、轻便性和性能价格比也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由于管线探查仪器是在野外或现场工地上操作, 731 所以仪器必须坚固耐用,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重复性能,而且各项性能稳定可靠。同时,整套设备应轻便,使操作员手握仪器操作时比较合适,长时间工作不感疲劳。8.3.5 由于石油化工厂区相当部分管线内介质具有易燃易爆的特点,工艺装置等区域对防火、防爆、防静电的要求高,所以本条规定了对易燃、易爆管线的探查仪器应具备防火、防爆、防静电性能或采取必要的措施。8.3.6 本条规定了在仪器探查工作开始前,应首先进行方法试验。 方法试验应在探查区或其邻近的已知管线上进行。方法试验的目的是确定方法技术和所选用仪器的有效性、精度和有关参数。在用电磁感应法探查时,通过方法试验确定最小收发距、最佳收发距、最佳发射频率和功率、最佳磁矩,并确定定深修正系数。由于不同类型的管线探查仪器在不同地球物理条件的地区,方法技术的效果不同,因此应分别进行试验。对在地下管线探查过程中遇到的不同管线情况或疑难问题,应随时进行方法试验,提高探查精度。 通过方法试验确定有关参数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最小收发距:在地下无管线、无干扰的正常地电条件下,固定发射机位置,将发射机置于正常工作状态,接收机沿发射机一定走向观测发射机场源效应的范围、距离。然后改变发射机功率,确定不同发射功率的场源效应范围、距离。当正常探查管线时,收发距应大于该距离人人文库专用,即最小收发距。 二、最佳收发距:将发射机置于无干扰的已知单根管线上,接收机沿管线走向不同距离进行剖面观测,以管线异常幅度最大、宽度最窄的剖面至发射机之间的距离为最佳收发距。不同发射功率、不同工作频率及不同被探管线的敷设情况的最佳收发距亦不相同,需分别进行测试。 三、最佳发射频率:固定最佳收发距及发射机功率,接收机在 831 最佳收发距的定位点上,改变发射机频率进行观测,视接收机偏转读数及灵敏度来确定最佳发射频率。 四、发射功率:固定最佳收发距及发射频率,接收机在最佳收发距的定位点上改变发射机不同功率,视接收机读数偏度及灵敏度来确定最合适的发射功率。 五、发射磁矩:对于发射线框封闭固定的仪器,无须选择。但对一些地球物理专业自制的仪器,可通过改变磁矩视接收机读数满偏度及灵敏度来确定发射磁矩。同时要确定出发射机在某一磁矩(频率、电流固定)条件下,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最小观测距、最佳观测距。8.3.7 本条阐明了金属管道探查方法。 探查金属管道时,应根据管线类型、材质、埋深、管径、出露情况、接地条件及干扰因素来选择探查的方法。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简便、有效、快速地搜索金属管线的方法是磁偶极感应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发射机产生的交变电流信号输入发射线圈,使其周围产生电磁场,当地下存在金属管线时,金属管线在电磁场的激发下产生二次电磁场,用接收线圈接收二次电磁场,就可以发现地下金属管线。这种方法发射和接收都不需要接地,因此操作灵活方便,工作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可根据需要灵活改变发射线圈和接受线圈的方位和位置,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取得最佳接收效果。8.3.8 本条阐明了非金属管道的探查方法。 探查非金属管道是一个技术难题人人文库专用。经过多年的试验与应用,电磁波法(亦即地质雷达)是探查非金属管道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脉冲雷达系统,连续向地下发射脉冲宽度为毫微秒级的视频脉冲,然后接收从管壁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脉冲信号。电磁波法对金属管道或非金属管道都是有效的,但由于仪器价格较昂贵使探查作业成本高。其他方法如电磁感应法、弹性波法、电阻率法等也可用于搜索非金属地下管线,但电磁感应法只适用于钢 931 筋混凝土管;电阻率法、弹性波法要有相应的施工条件,所以在道路上不方便。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非金属管道,当其埋深不太大时,亦可采用磁偶极感应法,当其有出入口时,可采用示踪电磁法。8.3.9 本条阐明了电缆或光缆的探查方法。 探查电缆或光缆可根据电缆或光缆类别的不同及出露情况选择探查方法。 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简便、有效、快速地搜索电缆的方法是被动源工频法、主动源电磁感应、夹钳法。主动源电磁感应方法,其发射和接收都不需要接地,因此操作灵活方便,工作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可根据需要灵活改变发射线圈和接受线圈的方位和位置,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情况,取得最佳接收效果。8.3.10 本条阐明了盲区探查管线的方法和要求。 在盲区用磁偶极感应法搜索地下管线的方法,可采用两种工作方式: 一、平行搜索法。发射线圈可以呈水平偶极发射状态垂直放置,也可呈垂直偶极发射状态水平放置,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可根据方法试验确定最佳距离),两者对准成一直线,同时向同一方向前进。接收线圈与路线方向垂直,使其无法接收直接来自发射机的信号。当前进路线地下存在金属管线时,发射机产生的一次电磁场会使该金属管线感应出二次电磁场,接收机接收到二次电磁场便发出信号或在仪器表头中指示地下管线的存在位置。 二、圆形搜索法人人文库专用。原理同平行搜索法,其区别是发射机位置固定,接收机在距发射机适当距离的位置上,以发射机为中心,沿圆形路线扫测。水平偶极发射时,扫测要注意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对准成一条直线。此法在完全不了解当地管线分布状况的盲区搜索时最为有效、方便。 三、搜索电力电缆亦可采用工频法。这种方法是直接测量电力电缆本身的工频(50Hz)信号及其谐波在其周围形成的电磁场 041 信号,达到搜索电力电缆的目的。8.3.11 本条阐明了用电磁感应类管线探查仪器定位的两种方法:极大值法和极小值法。两种方法可综合应用,对比分析,确定管线位置。8.3.12 本条阐明了管线探查仪器定深的方法及要求。 定深方法有特征点法(Hx 百分比法、Hx 特征点法)、直读法及45法等。 一、特征点法:利用垂直管线走向的剖面,测得的管线异常曲线峰值两侧某一百分比值处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管线埋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地下管线埋深的方法称其为特征点法。不同型号的仪器,不同的地区,可选用不同的特征点法。 Hx70%法:Hx 百分比与管线埋深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利用管线 Hx 异常曲线上某一百分比处两点之间的距离与管线埋深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管线的埋深。有的仪器由于电路处理,使实测异常曲线与理论异常曲线有一定差别,可采用固定 Hx百分比法见图2(a)的70%法定深。 Hx 特征点法: (1)80%法:管线 Hx 异常曲线在 80% 处两点之间的距离即为管线的埋深见图2(b); (2)50%法(半极值法):管线 Hx 异常曲线在 50% 处两点之间的距离为管线埋深的两倍见图2(b)。 二、直读法:有些管线探查仪器利用上下两个线圈测量电磁场的梯度,而电磁场梯度与埋深有关人人文库专用,所以可以在接收机中设置按钮,用指针式表头或数字式表头直接读出地下管线的埋深。这种方法简便,且在简单条件下有较高的精度。但由于管线周围介质的电性不同,可能影响直读埋深的数据,因此需在不同地段、不同已知管线上方通过方法试验,确定定深修正系数,进行深度校正,提高定深的精确度。 三、45法见图2(c):先用极小值法精确定位,然后将接收机 141 与地面成45状态进行垂直管线移动测量,“零值”点与定位点的距离为地下管线埋深。因有些常用管线探查仪器未对本方法作针对性精确设计,在现场作业时难以把握其与地面成45,对于此类管线探查仪器一般在实际工作中不宜采用45法。如果管线探查仪器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则可使用45法。 图2 管线定深示意图 除了上述定深方法外,还有许多方法。方法的选用可根据仪器类型及方法试验结果确定。不论用何种方法,均要求满足本规范第3.0.22条第1款的规定。为保证定深精度,定深点的平面位置必须精确;在定深点前后各4m 范围内应是单一的直管线,中间不应有分支或弯曲,且相邻平行管线之间不要太近。8.3.13 本条阐明了区分两条或两条以上平行管道或电缆时可采用的方法及具体做法。 被探查金属管线邻近管线分布较复杂时,可采用直接法或夹钳法。直接法是将发射机的输出端直接接到管线上人人文库专用,使发射信号直接输入管线,而不是通过线圈感应在管线中产生二次电磁场。直接法有三种连接方式:双端连接、单端连接和远接地单端连接(见图3)。双端连接效果较好,且可在复杂管线分布的条件下分辨单根管线,但必须有两个管线出露点。单端连接只需一个管线出露点,发射机的另一端在附近接地。当地下管线的接合部分为不良导体时,可采用远接地单端连接方式。 241 图3 直接法区分平行管道8.3.15 本条规定了采用直接法或充电法的技术要求。 无论是直接法或充电法,金属管线上的充电点与连接导线要有良好的电性接触,因此必须将金属管线上的绝缘层刮干净。接地电极的布设应合适。一般分布设在垂直管线走向的方向上,距离大于10倍埋深的地方,并尽量减小接地电阻。8.3.16 本条规定了采用电磁感应法探查管线时的操作方法以及减小干扰的方法。 减小干扰的方法须经方法试验确定,如:探查钢筋混凝土地坪下的管线时,接收机应离地坪一定的高度,可减小钢筋网的干扰。 8.4 探查工作质量检验8.4.1 地下管线探查要实行“三检”的质检制度,并按本规范附录E 中表 E.0.3人人文库专用的规定填写地下管线调查、探查质量检查表。8.4.2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查的明显管线点检查及隐蔽管线点通过重复探查的质量检查比例和要求。 检查取样要首先选择随机抽取的方法,“随机抽取”是指重复探查的管线点要考虑均匀分布于整个工区不同条件、不同埋深、不同类型的管线上,并具有代表性。本条文还规定重复探查工作要在不同时间,由不同操作员进行。明确了检查内容包括管线点的 341 几何精度、连接关系检验和管线属性调查结果检验。8.4.3 本条规定了管线点的几何精度的检查要求。 用仪器复查地下管线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埋深。对于明显管线点则要在地下管线出露点上重复量测埋深。用复查的结果分别计算平面位置和埋深的中误差。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mts和埋深中误差 mth分别不得超过本规范3.0.22第1款规定的限差ts和th的0.5倍。明显管线点的重复量测埋深中误差mtd不得超过2.5cm。本条文中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8.4.4 本条规定了对隐蔽管线点进行质量检查的工作方法。通常开挖验证是评价探查工作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一、开挖验证点要符合以下规定: 开挖验证的点数不得少于工区内隐蔽管线点总数的 1%,且不少于3个;当工作区域较大,按1%计算抽取的开挖点数超过30个点则按30个点抽样为宜。石油化工厂区地下管线密度一般在120km/km2 以上,若以管线点间距平均按30m 计,则每平方千米厂区管线点最少达4000个,按1%计算抽取的开挖验证点位最少达40个,开挖量较大,故从统计学以及避免大量开挖影响管线安全等因素综合考虑,设定了抽样30个点的上限建议。 开挖验证点要考虑“随机抽取、均匀分布”的原则,即要考虑到不同埋深、不同类型、不同探查条件具有代表性的点进行开挖验证。 开挖出来的实际管线与探查管线点之间的平面位置偏差和埋深偏差不得超过本规范第人人文库专用3.0.22条第1款规定的限差。 二、探查工作质量评定方法: 超过限差的点数小于或等于开挖总点数的10%时,则工区的探查质量合格。 超差点数大于10%小于或等于20%时,则要求再抽取不少于隐蔽管线点总数1%(一般以 30 个点为上限)开挖验证。两次抽取点总和中超差点小于或等于10% 时,探查工作质量合格,否则 441 不合格。 超差点数大于总数 20% 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点数大于或等于10 个,则质量不合格;另一种情况是总点数少于 10个,则要求增加开挖验证点到10个以上,再进行质量评定。8.4.5 本条文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查除对管线点的平面位置和埋深进行检查外,还要求对管线点的属性调查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规定调查的所有项目,并对照管线种类进行检查。如发现遗漏、错误的信息,则要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正,以确保管线点属性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8.4.6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查成果经质量检验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工区,作业单位要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返工重新探查,直至满足要求。8.4.7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探查结束应编写管线探查质量检查报告,检查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一、工程概况:包括任务接受、工区概况、工作内容、作业时间及工作量。 二、检查工作概述:检查工作组织、检查工作实施情况、检查工作量统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及处理意见: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问题处理结果;限于当前仪器、技术条件,未能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处理建议。 四、精度统计:精度统计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最大误差人人文库专用、平均误差、超差点比例、各中误差及中误差限差的统计。 五、质量评价:应根据精度统计评定工程质量水平。 8.5 地下管线探查工作的安全要求8.5.1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强制化标准与现场作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等规定,在石油化工区进行管线探查,作业单位要 541 实行安全生产、环保与健康方面管理,从事探查的作业人员必须熟悉本工作岗位安全保护规定,需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培训,才可上岗。8.5.2 本条规定了用于探查作业的仪器设备、车辆机具等,进入石油化工企业都应符合企业安全生产要求。8.5.3 本条规定了进入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管线探查作业前应准备的工作内容。作业单位要详细了解石油化工企业现场情况及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在技术设计书中就应对探查的安全保障措施进行策划,并请委托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进行安全作业交底,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和安全装备,办理出入证、安全许可证、动土作业证等。8.5.4 本条规定了进入石油化工厂区作业时,应采取或遵守的事项。 特别指出当遇到危险或突发事件时,要求立即停止作业并报告,同时采取应急措施,将受害者送到附近医院,保护现场协助有关人员调查事件原因,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人人文库专用 641 9 地下管线测量 9.1 一 般 规 定9.1.1 本条规定了管线综合现状测量的基本程序和要求。9.1.2 本条对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设计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规定。 地下管线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查的技术设计书的内容、要求等需要相互协调。当地下管线探查和地下管线测量为同一作业单位时,地下管线探查技术设计书和地下管线测量技术设计书通常合并统筹编制。9.1.3 本条对地下管线测量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原则性规定。9.1.4 本条规定了地下管线测量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条文规定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数字化图是为适应建立、更新或完善企业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方面的需要,满足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9.1.5 本条对缺少测量控制网点和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区,规定了建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GB50542-2009石油化工厂区管线综合技术规范.rar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023550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