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2344-1990 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pdf

GB12344-199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rar

收藏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1页)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2024376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53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9-06-25 上传人:hon****an IP属地:江苏
3.6
积分
关 键 词:
12344-1990 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1:1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 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1 : 1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 B 1:100 000地形图
资源描述:
GB12344-199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rar,12344-199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1:1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1 : 100 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 B,1:100 000地形图
内容简介: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家标准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编绘规范 GB 1 2344一 90 C o m p i l a t i o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1: 1 0 0 0 0 0 t o p o g r a p h i c m a p s 主题 内容与适用范 围 本标准规定 了 编绘 l : 1 0 0 0 0 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学墓础、 精度、 编辑工作、 技术方法和地 图内容各要素的综合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编绘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编绘专题地图的地理底图. 亦可参照 使用 2 引用标准 G B 1 2 3 4 2 1 , 2 5 0 0 0 , 1, 5 0 0 0 0 , 1, 1 0 0 0 0 0 地形图图式 3总则 3 . 1 地形图的性质、 用途和基本要求 3 . 1 . 1 1 , 1 0 0 0 0 。 地形图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亡主要供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进行勘察、 规划、 设 计、 科研等使用, 亦可作为编制更小比例尺地形图或专题地图的基础资料 3 . 1 . 2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应符合下列要求: a地形图的符号和注记应按 G B 1 2 3 4 2 执行; b . 图上地物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 一般不得大于士0 . 5 0 mm 特殊情况下. 不 得大于士 0 . 7 5 m m ; c . 各要素的表示及综合应能反映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地图内容现势性强、 层次分明、 清晰易读, 地图线划精细、 规格准确、 色泽鲜明。 3 . 2 地形图的数学基础、 分幅与编号 3 . 21 数学基础 坐标系统采用 1 9 8 0 西安坐标系, 椭球为I A G-7 5 椭球 投影采用高斯一克吕格投影, 按 6分带。 高程系统采用1 9 8 5 国家高程基准。 12 . 2 分幅与编号 3 . 2 . 2 . , 采用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分幅系统。 按经差3 0 、 纬差2 0 , 分幅。图 廓东西两边的经线为白 线, 南北两边的纬线为曲线 为 便于展绘, 纬线以折线代替, 其折点为上下图廓之中点( 即经差1 5 之经线与 南北纬线的交点) 3 . 2 . 2 . 2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的编号, 按G B 1 2 3 4 2 -9 0 00, 2 5 0 0 0 , 1 , 5 0 0 0 0 ,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图式 附录 B的规定执行 3 . 2 . 2 . 3 每幅图除注图号外, 还应注出图名。图名选用图幅内的主要居民地名称无居民地的图幅, 可 采用其他地理名称或高程点注记作为图名。 3 . 2 . 2 . 4 合幅图及破图廓图 国家技术监督局 1 9 9 0 - 0 6 一 0 4 批准 1 9 9 0 一 1 2 一 01 实施 GS 1 2344一 90 位于国境线附近或以海域为主的图幅, 当图内在靠近邻图处仅有少部分领土、 陆地或海部要素, 并且 该图又不作连接其他图幅用时. 可将其并人邻图, 采取合幅编绘成图。合幅图的面积不应超过对开图幅 并入部分仍以经纬线为图廓边线。合幅图图号采用复合形式注出, 整幅图图号在前, 并人图图号在后, 中间用顿号分开。若并人的要素仅在内外图廓间时. 则破内图廓绘出, 不注邻图图号 3 . 3 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依据制图区域地形类别不同而有所不同, 规定见下表: 表 1m J一0 山1、 一 一 一 地 陵一孔 地 形 类 别 等高距 平地 2 0( 1 0 当地势十分平坦或用图需要时, 基本等高距可选用括号内的数值一幅图内只采用 一 种基本等高 距 3 . 4 地形图的印色 采用黑、 棕 、 蓝、 绿四色印刷。 4 编辑准备工作 4 . 1 制图资料的搜集、 分析和选择 4 . 1 . 1 制图资料的搜集 4 . 川 . 1 应搜集符合下列要求的资料作为基本资料: a . 大于编图比例尺的、 实测或编绘的最新地形图; b . 地形图精度符合 3 . 1 . 2 . b 条的要求; c . 地形图应现势性强。 一般应以1 : 5 0 0 0 0 地形图作为基本资料。特殊情况下, 图幅局部地区可搜集与编图比例尺相同的 地形图作为基本资料。 4 . 1 . 1 . 2 作为基本资料的补充或参考, 还应搜集以下资料: a . 测量控制点成果表, 基本资料的图历簿; b . 最新实测或编绘的有关海图; c . 航摄像片、 像片略图、 像片平面图等; d . 行政区划、 水系、 交通、 地名等现势性强的专题地图和文字资料 4 . 1 . 2 制图资料的分析与评价 对用于编绘 1 : 1 0 0 0 0 0 地形图的资料, 均应在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简明地作出评价, 内容一般包括: a资料的测制机关、 数学基础、 成图年代等; b . 资料的现势性和内容的完备程度; 。 . 资料上各要素分类分级同本规范及图式的分类分级符合程度及转换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 评价, 确定基本资料、 补充资料、 参考资料的使用程度及方法。 4 . 1 . 3 基本资料的搜集应截止至编绘作业之前。对于县级以上居民地的行政等级、 政区变动等现势资 料的搜集一 般应截止至印刷原图送厂之前。 4 . 2 制图区域的研究及区域编辑设计书的拟定 4 . 2 . 1 制图区域的研究 制图区域的研究是以基本资料为基础, 结合补充资料和参考资料, 从整体上了解制图区域的地理概 况和基本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a . 居民地的分布特点和密度差别, 居民地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行政意义等: b . 道路的等级、 通行情况、 分布特点和密度差别, 道路附属设施的分布情况; GB 1 2344一 90 c . 各级境界状况. 特别是国界、 省界有无待处理的问题; d . 河系的结构特征及河网密度, 湖泊类型及分布特点, 运河、 沟渠、 水库等人工水系物体的分布 状 况 ; e . 海岸类1 9 , 岛、 礁、 航海设施分布特点, 海底地貌的形态特征; f . 陆地地貌的类7 U 及形态特征; 9 . 各种植被的分布特点; h . 有特殊文化、 历史或经济价值的地物分布情况; j . 其他要素的分布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 针对编绘作业的需要, 写出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 4 . 2 . 2 区域编辑设计书 区域编辑设计书是指导制图区域各图幅编绘作业的技术文件, 由承担任务的责任编辑负责拟定, 报 清卜 级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其内容为: a . 任务概况( 包括制图区域范围、 图幅数量、 完成任务的期限和要求) ; b . 制图区域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 c . 制图资料的评价和使用说明; d . 编绘技术方法: 具体规定基本资料的处理和编绘原图的制作方法; e . 地图内容各要素的编绘: 着重对选取指标、 概括方法、 各要素关系处理等加以具体说明对规范 中未涉及到的特殊技术问题, 应作出补充规定; f . 印刷原图的制作: 规定具体图幅( 或要素版) 采用刻绘或清绘的作业方法, 提出各要素刻( 绘) 的 技术要求 ; 9 . 区域编辑设计书附件 一般包括制图区域图幅接合表, 基本资料略图, 行政区划略图. 综合样图, 新旧图式符号对照表, 抄接边关系图等 5 编绘技术方法 5 . 1 编绘方法及资料处理 编绘原图的制作、 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fl . 放大编绘法: 在基本资料上, 按成图比例尺相应的放大倍率放大符号规格和综合指标编绘地形 图内容 然后缩小至成图比例尺, 分版刻( 绘) 获得印刷原图注记版采用透明片基剪贴透明注记的方法 编制, 并作为印刷原图的注记版。 b . 等大编绘法: 对基本资料上不宜照像的要素进行标描, 然后缩小至成图比例尺, 一版或两版( 线 划版、 注记版) 编绘 c . 连编带刻( 绘) 法: 对基本资料上不宜照像的要素进行标描, 或视地形图内容复杂程度进行标编, 然后缩小至成图比例尺, 分版连编带刻 绘) 一次成图 按补充资料增改的地形图内容, 一般应在标编时转绘到基本资料上。转绘时, 当补充资料精度尚好, 且比例尺大于或等于编图比例尺时, 采用相应符号精确转绘; 若补充资料为概略性资料或比例尺较小时, 应按相关位置转绘并加“ 草绘” 说明注记。 5 . 2 编绘底图的制作 5 . 2 . 1 数学蒸础的展绘 在裱版( 或薄膜) 上一次展绘出每2 k m的直角坐标网点、 图廓点、 经纬网交点和测量控制点。 每投影带西边缘其图幅序号为 1 , 1 3 , 2 5 , 3 7 , 4 9 , 6 1 , 7 3 , 8 5 , 9 7 , 1 0 9 , 1 2 1 , 1 3 3 的图幅, 还应展绘邻带坐 标网 为了保证编图资料的拼贴精度, 每幅图内用于拼贴底图之控制点一般为 1 6 -2 。 个, 并应分布均匀 优先选用等级高的测量控制点作为拼贴控制点 3 2 0 当无测量控制点或数量不足时, 可选用坐标网交点 GB 1 23 44一 90 展点精度要求: 直角坐标网限差: 各边长误差不超过土。 . n m n , 对角线误左不超过-0 . 2 m m, 邻带坐标网点位误差 不超过士。 . 1 r i me 图廓限差: 图廓点误差不超过士。 . 1 mm. 图廓边 长误差 不超过i 0 . 1 5 “ n n . 对角线误差不超过 士0 . 2 mm 测量控制点限差: 点位误差不超过十。 . 1 -n o 5 . 2 . 2 编图资料的拼贴 用于拼贴的资料应图形清晰、 线划实在、 无底色、 无黄斑、 易于复照图廓边民 应略小于理论尺寸, 但 一般不应小于。 . 4 鱿一1 写( 薄膜图除外) 。图廓边裁切误差不得大于。 . 1 mm 拼贴精度要求: 对点误差不超过。 . 1 m m, 重叠、 裂隙不超过0 . 2 i n m, 肖 线变形矢长不超过。 . 2 m m 采用比成图比例尺放大一 倍的大版拼贴时, 误差允许放大二分之一倍 5 . 3 编绘前的准备, 编绘顺序及用色。 5 . 3 . 1 编绘前的准备 a . 检查编绘底图的数学精度是否符合要求, IT - 面质量是否适于描绘, 编图资料是否齐全。 b拟定图幅编绘说明, 制定图幅作业计划 图幅编绘说明是指单幅图编绘作业的技术说明, 应根据规范和区域编辑设计书的规定, 结合具体图 幅的实际情况拟定。其内容为: 图幅内容的分析, 制图资料的使用. 各要素的选取指标、 概括方法及关系 处理等。 5 . 3 . 2 确定图幅边缘处各要素的综合程度及与 邻图的衔接 编绘顺序 一般按下列顺序作业: 图廓线. 直角坐标网线; 平面拧制点. 高程点, 下矿建筑物、 公共设施和独立地物; 水系及附属物; 铁路, 主要居民地; 公路及道路附属物; 次要居民地及一般道路: 管线和垣栅: 地貌和土质; 境界; 植被; 图幅抄接边; 图廓整饰; 注记。 如采用等大编绘法 应先在编绘底图卜 进行水域及套色植被的普染。套色植被多的图幅. 也可单作 一块聚脂薄膜的套色植被版, 绘出套色植被范围线, 图内不普染。该版可作为印刷原图的套色版。 如采用分版连编带刻 绘) 法, 一般应先刻( 绘) 水系版, 而后依次刻 绘) 地物版, 地貌版, 套色植被版, 注记版各版之间应进行套版检查. 处理好避让关系 5 . 3 . 3 编绘用色 以淡蓝色普染水域, 淡紫色普染套色植被 绿色编绘水系符号及线划, 棕色编绘地貌与j 一 质, 黑色编 绘地图内容其他各要素。 5 . 4 编绘原图的质髦要求与图历簿的填写 5 A. 1 编绘原图的质从要求 GB 1 2344一 90 数学精度应符合要求 正确地、 充分地使用各种编图资料 地形图内容各要素的综合和表不符合第六章和区域编辑设计书的规定 , 各要素间的关系应清 a.阮 C. 楚、 合理 d .符号规格符合图式的规定, 线划实在. 色彩适于复照, 图面清洁 各类注记正确 、 配置恰当、 指示明确 图廓外的内容正确、 完备、 配置符合规定 图幅抄接边无误 欣f.g. 对于连编带刻( 绘) 的图幅, 其质量应同时满足 7 . 1 . 4 条对印刷原图的质量要求 5 . 4 . 2 图历簿的填写 图历簿应正确反映侮幅地形图的编绘过程图历簿应记载所编图幅的数学基础. 平面控制点坐标 拼贴精度, 图幅编绘说明, 资料使用情况, 主要问题的处理和成图质量评定等内容 图历簿应在编绘地形图的各个阶段由作业员及有关的编、 检人员分别填写 6 地形图内容各要素的编绘 6 . 1 测量控制点 测量控制点一般均应表示, 密集时, 水准点、 埋石点以及低等三角点可适当取舍位于居民地内的测 量控制点. 如影响居民地的清晰时, 水准点可不表示, 其他控制点可只表示符一号, 不注记高程 描绘测量控制点前, 应用控制点成果表的坐标值检查点位如点位与坐标位不符, 误差在 0 . 2 m m ( 不含0 . 2 ) 以上时 应舍弃或改为高程点表示、 误差在0 . 2 m m以内时, 在图上改正点位描绘限差为 0 . 1 mm 6 . 2 工矿建筑物、 公共设施和独立地物 a . l 一 矿建筑物、 公共设施和独立地物应视不同的地物密度和地形情况进行取舍 在城市居民地内, 一 般只表示高大明显、 有一定方位作用的突出地物. 有一定历史、 文化意义的文物 古迹以及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的地物, 如钟 鼓、 城) 楼、 塔、 电视发射塔、 体育场、 休 育馆、 科学测站等 在城市外围及居民地密集区, 还应选取有方位作用和有重要意义的地物, 如水塔、 烟囱、 塔形建筑物、 纪念碑、 发电厂( 站) 、 气象台( 站1 等。既无方位作用, 又无明显经济意义的地物符号. 可大量舍去. 如窑、 不依比例尺的打谷场、 土堆、 上 坑、 坟地等 在居民地及地物稀少地区, 矮小不突出的地物也应酌情表示, 如独立石、 独立坟、 土堆、 土坑等。 b . 有定位点的工矿建筑物、 公共设施和独立 地物, 应准确描绘, 描绘误差不得超过 。 . 2 m m与居 民地、 水系、 道路及其他地物相重时, 可间断居民地、 水系、 道路边线, 将上述地物符号完整绘出。 c . 编图资料 卜 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 由于比例尺的缩小而小于不依比例尺的符号尺寸时. 应改用 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示 6 . 3 水系及附属设施 正确表示水系的类型、 主次关系、 附属设施及名称; 合理反映水系要素的分布规律和不同地区的密度 对比; 充分显示水利建设的成就; 处理好水系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6 . 3 , , 岸线 岸线包括海岸线、 河岸线、 湖岸线及其他水系物体的岸线综合岸线图形时. 应正确反映各类岸线的 形态特征, 岸线弯曲程度的对比以及水陆面积的对比图 卜 小于。 . a m mX 0 . 6 m m的弯曲可以化简, 特 征弯曲应夸大到。 . 6 m mX 0 . 6 n v n 表示。 岸线与等高线紧靠时须注意与等高线图形协调一致 岸线与防护堤相重时, 岸线可省略不绘 6 . 3 . 2 河流、 运河、 沟渠 GB 1 2344一 90 6 . 3 . 2 . 1 河流、 运河、 沟渠的表示 图 卜 宽。 . 4 mm以上的河流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 不足。 . 4 m 。的用单线表示。以单线表示的河流, 应视其图上长度用 。 . 1 - - 0 . 4 mm逐渐变化的线粗表示。同一条河单、 双线变化频繁时, 应视其整体用单 线或双线表示, 或化繁为简地用单、 双线交替表示。 图 卜 宽度大于0 . 4 n n m的运河、 沟渠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 不足。 . 4 m m的用单线表示. 并视其主次. 分别用 0 . 3 mm和 0 . 1 5 mm线粗表示。 6 . 3 . 2 . 2 河流、 运河、 沟渠的选取与综合 图上长1 c m以上的河流、 运河、 沟渠均应表示。密集河渠的间距一般不小于3 m m, 老年河床河漫滩 地带的义流以及沟渠密集地区, 间距不应小于Zmm 图上长2 mm以上的消失河段、 1 mm以上的地 F 河段以及 l . 5 c m以上的时令河应表示。作为河源 的时令河, 长度不足 5 a i m时, 以常年河表示。 图上长 1 . 5 c m以上的干沟应表示。 选取河流、 运河、 沟渠时, 应按从大到小、 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 独流河、 连通湖泊及荒漠缺水 地区的小河必须选取。 河流、 运河及较大的沟渠应表示流向 通航河段须表示流速。较长的河、 渠一般每隔1 5 - 2 0 c m重 复标注一次 高水界与水涯线之间的距离在图上 大于2 mm时应表示。当其间距大部分大于2 m m仅局部不足 2 m m时, 高水界应视为连续整体全部表示。高水界与水涯线之间的地段应填绘相应的土质、 植被符号 高水界与陡岸、 堤重合时, 高水界省略不绘; 与等高线重合时, 则省略等高线。 6 . 3 . 2 . 3 河流、 运河、 沟渠的名称注记 图上长 5 c m以 L 的河流、 运河、 沟渠应注记名称, 较长的河渠每隔 1 5 -2 0 c a n 重复注出。注记应按 河流主支流、 上下游关系保持一定的级差。 时令河( 湖) 应选注有水月份, 如果一幅图内有水月份相同, 可在图廓外加附注说明. 图内不注记 6 . 3 . 3 湖泊、 水库 图L 面积大于1 n n m 的湖泊、 水库均应表示, 不足此面积但有重要意义的小湖( 如位于国界附近的 小湖、 作为河源的小湖以及缺水地区的淡水湖) 应夸大到 1 m m , 表示。湖泊密集成群时. 应保持其分布 范围和特点, 适当选取一些小于1 m m , 的湖泊 但不能合并。 湖泊、 水库一般应注出名称, 群集的湖泊可选其主要的注出名称名称注记应按湖泊、 水库面积大小 或库容量大小保持一定的级差。 非淡水湖泊须加注水质。 容量为一千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须加注库容量。 6 . 3 . 4 井、 泉、 坎儿井、 贮水池 缺水地区的井、 泉、 坎儿井、 贮水池均应表示, 其他地区仅表示有方位意义的及著名的井、 泉贮水池 一般不 表示。 不能 饮用的水 井须 加注水的 性质。 主要的 水井 可选注井口 至水面的 深度 及地面高 程。自 流井、 温泉井、 矿泉、 温泉、 间歇泉、 毒泉等应分别加性质说明注记 地热并、 地热池一般均应表示。 有专有名称的井、 泉, 在人烟稀少地区应注出名称, 其他地区择要注出。 6 . 3 . 5 沼泽、 盐田 a . 图上面积大于2 5 m m 2 的沼泽应表示, 盐碱沼泽应加说明注记。沿河流分布的狭长沼泽, 长 1 c m以上的应选取 b . 图 匕 面积大于2 m m 的盐田应表示, 面积在2 -4 m m 的盐田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示, 大于 4 m m 的盐田依比例尺表示依比例尺表示的盐田, 其内部各部分分格线须反映实地疏密程度和规划特 征有专有名称的盐场, 应注出名称 GB 1 2344一 90 63 . 6 岛、 礁、 滩 6 . 3 . 6 . 1 ! ? 屿 图上面积大于。 . 5 m m , 的岛屿 沙洲) 应表示。描绘岛屿时, 应保持其位置精确和基本轮廓形状 当岛屿密集不能逐个表示时. 叮在保持其外缘轮廓和密度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取舍, 但不得合并。孤立的、 著名的或位于国界两侧的小岛, 一般不宜舍去. 可夸大到 。smm ” 表示 有名称的岛屿( 沙洲) 应选注名称, 位于国界两侧的岛屿应尽量注出名称 6 . 3 . 6 . 2 可 I 石 明礁、 暗礁、 千出礁均应表示, 密集时可适当取舍。依比例尺表示的礁石, 应加说明注记。比例尺缩 小后不能依比例尺表不的礁石. 可改少 I J 相应的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 有名称的礁石应选注名称 6 . 3 . 6 . 3 千出滩、 水中滩、 水产养殖场 a . 图1 : 面积大于4 mm “ 的干出滩应表I F , , 面积小于 4 m m 的干出滩适当合井到相距 2 mn : 以内 的较大滩地中, 类型可不区分。孤立的小于4 mm 的滩地, 可根据情况扩大表示或舍弃。成片分布的小 面积滩地, 可进行取舍。宽度窄十 1 mm的干出滩. 用狭窄干出滩符号表示 1 几 出滩内的河道及潮水沟密集时 可以取舍。图上宽度不足。 . 4 mm的双排点线河道及潮水沟可改 用单排点线表示, 并注意与相连接的以单、 双线表T的河流协调 一 致 b . 图上面积大于 4 m m 的水中滩( 浅滩) 及沙石滩应表7 , 并正确反映其分布范围和排列方向。 水中滩密集且面积较小时, 间即小于 Zmm的可适当合并表示, 但不得合并成一大片 c . 水产养殖场一 般应表示, 6 3 : 陡岸、 岸垄、 危险岸、 瀑布 、 并注出产品名称 石滩 图上长5 m m、 比高 2 m以上的陡岸应表示, 并注比高。有滩陡岸与岸线间在图上距离 1 m m以 上的, 应填绘相应的土质符号 无滩陡岸符号在双线表示的河内绘不下时. 可移至岸线外侧紧靠岸线绘 出单线表示的河流不表示无滩陡岸。 b . 图上长 5 t n m, 比高1 . 5 m以上的岸华应表示。宽度不足 1 mm的岸垄用单排短线表小, 宽度 1 n m m以上的用双排短线表不。 c . 图上面积大于2 5 mm “ 的危险岸应表示 d . 瀑布、 跌水、 石滩在双线表示的河流中及单线表示的主要河流中应表示, 其他河段内的可以取 舍。落差5 m以上的瀑布应加注比高。著名的瀑布须注出名称 6 . 3 . 8 等深线、 水深注记、 潮流向及海洋名称注记 a . 表示水深为2 , 5 , 1 0 , 2 0 , 3 0 , 5 0 , 1 0 0 , 2 0 0 n的各条等深线。等深线注记一般成组配置 字头指向 浅水处_在斜坡为向不易判读处和最低的一条封闭等深线上应加绘示坡线。陡坡地段的等深线问即小 于0 . 2 mm时, 可中断个别等深线 b . 水深注记的密度按浅水密、 深水稀的原则. 并根据海底地形确定图上 每4 c a r 选取数一般为: 水深2 0 m以内选注4 个, 水深2 0 - - 4 0 m选注2 -3 个 水深4 0 m以上选注 1 个航道两侧浅滩、 河口、 岛、 礁周围以及地形陡变处的水深注记要优先选取, 并可略密于 卜 述指标水深注记精确到整米 c . d . 6 . 3 . 9 a. 顶高程 b 。 表示出主要的潮流方向。 海洋、 海峡、 海湾、 海口、 海沟、 海槽、 海角等均须注记名称, 注记大小应保持一定的级爪. 水系附属设施 堤: 图 L 长 5 mm、 比高 5 m以上的主要堤及具有防洪、 防潮作用的防护堤均应表7, 厂加注堤 一般堤可根据地区特点、 方位作用、 上 堤大小等因素进行取舍 堤岸 水 14 9 : 图上长 5 a i m、 比高5:。以上的堤岸应表示, 井择注比高。 、 滚水坝、 拦水坝: 位于双线表示的河流及单线表示的主要河流 L 的均应表不 其他河流 的择要表示。 ( : B 1 23 44一 90 d . 加固岸: 图上长 2 m m以上的应表不单线表示的河流和图上窄于 。 . l mn : 的双线表示的河流 内加固岸小表示 e . 码头、 停泊场、 干船坞、 防波堤、 制水坝: 在双线表示的河流中的一般应表示当河流宽度较窄难 以描绘时, 可缩小符号尺寸或舍去 f . 输水槽、 渠头: 跨越双线表示的河、 渠及道路的输水槽均应表示, 其他的可适当选取渠头选取 表不 9 . 渡n, 徒涉场: 与道路相连接的渡口、 徒涉场应表示, 其他可舍去 n . 助航标志: 选取表示灯塔须注出灯高 i水文站: 一般应表示, 并加相应的说明注记 6 . 4 居民地 正确表示居民地的位置、 轮廓图形、 基本结构、 通行情况、 行政意义和名称. 反映居民地的类7f !1 、 分布 特点以及居民地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6 , 4 . 1 居民地的选取 6 . 4 . 1 . 1 居民地选取指标 居民地的选取指标. 按居民地的实地分布密度分区确定, 划分如下表: 表 2 分区 稀 疏 区 图 1 . 1 4 平方分米选取数量 个取 摧本 全取 划恻 中 小 型 一一 一ll o - 2 a 。 个一: t 。 一 1 3 0 下 - - 一 一 2 0 。 个 以 -一 加 一 i 0 个 稠 密 区 以上规定为较大区域内居民地选取的平均数量。盆地、 河谷或道路沿线等地分布的居民地, 其密度 一般均大于周围地区, 因而在同一密度区内, 应反映出局部地区的居民地分布特点和密度对比关系, 局部 地区的选取指标可以高于平均指标 6 . 4 . 1 . 2 居民地选取原则 全部表示乡、 镇以 卜 各级行政中心及集、 街、 坪、 场、 坝和上要村庄, 其他居民地视各地区居民地密度 状况根据表2 规定的选取指标选取, 按由主到次. 逐渐加密的原则进行。应优光选取位于交通线、 道路交 叉口、 河流汇合口、 关隘、 矿产资源、 国境线等处的居民地及有政治、 经济、 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居民地 6 . 4 . 2 居民地的表示 6 . 4 . 2 . 1 街区式居民地 a . 城市居民地 应反映城市轮廓形状, 城市平面结构特征。 区分出主次街道、 房r: . 密集街区与稀疏 街 区。 按街道通行情况、 路面宽度、 经济意义等因素选取主次祖道, 并注意保持街道网几何图形特征, 如矩 形状、 放射状、 不规则状等。主要街道过密时, 应将一部分主要街道改为次要街道表小 图上房屋密集地段街区单元 指被街道分割的街区块) 面积一般为 土 6 一监 m m ; 城市外围和郊区房 屋稀疏地段街区单元面积一般为4 - 1 6 m m .为显示街道网特征而被分割的小街区单兀和城市外围无 法 合并的 小街区 单元, 其图上 面 积一般为2 一 、 m v i 图土街区内面积不足2 m m = 的空地可不表T街区凸凹、 拐角在图上琦 、 足0 . 5 m m的可舍去或夸大 表示 街区外缘不依比例尺的普通房屋不得并人街区. 应进行适当取舍. 优先选取与诺民地外围轮廓形状 有关的普通房屋 GB 1 2344 一 90 城市附近的工厂、 学校、 医院等单位. 图仁 建筑面积与总面积之比大于 1 0 %时, 可合并为街区表示 n . 街区式农村居民地: 凡与公路相接的街道表示为主要街道, 其他表示为次要街道 图土街区单元面积一般为4 - 1 6 m 耐 . 最小面积不得小于1 m m 街区凸凹部分小于。 . 5 m m时 可舍去或夸大表示。 居民地内部的普通房屋, 与其相邻街区间隔小于。 . 3m m时, 可合并到街区表示; 出人口处的普通房 IVt 一般不得与街区合并。居民地外围不依比例尺的普通房屋. 可作较大的舍弃 6 . 4 . 2 . 2 散列式居民地 注意反映居民地的范围、 形状及房屋密度刘比 优先选取依比例尺表示的房屋及位于居民地中心和 外围特征处的普通房屋。当散列式居民地沿河流、 道路等自然要素呈线状分布时, 一般应首先选取两端 的房屋, 中间适当选取和配置房屋符号。 6 . 4 . 2 . 3 分散式居民地 注意反映居民地的大休范围、 房屋分布特征及密度对比。对于根据地形、 名称能明显确定范围的居 民地应适 当强调表示 6 . 4 . 2 . 4 窑洞式居民地 注意反映窑洞式居民地的分布状况。成排分布的窑洞不能逐个表示时, 应保持两端窑洞位置准确, 中间内插表示 并区分连续的和间断排列的不同情况多层分布的窑洞 应保持上下两层窑洞位置准确, 中间层次内插表示。窑洞与房屋混合组成的居民地, 应保持窑洞符号与房屋符号的密度对比。窑洞符号 应顺坡壁方向配置. 并与等高线协调一 致 6 . 4 . 2 . 5 蒙占包及棚房 表示固定的或季节性的蒙古包、 牧区帐篷。 棚房只在居民地稀少地区才表示, 季节性的棚房不表示 6 . 4 . 3 居民地的名称注记 凡选取的居民地一般均应注记名称。在居民地稠密地区注记过密时, 允许个别居民地不注名称 镇级以 L 居民地按行政名称全名注出。当行政名称与驻地自然名称不一致时, 驻地自然名称作为副 名注出。县级以上居民地的副名, 用比正名小二级的中等线体字注出。镇级居民地的副名按一般村庄注 记注出。 乡级居民地按行政名称注出, “ 乡” 字省略 国营农 、 林、 牧、 渔场应全名注出, “ 国营” 二字可省略。村庄按 自然名称注出。工厂、 学校等单位用专 有名称注出。 乡、 镇政府所在居民地需注记行政区内的人口数, 人日数注在居民地名称下方. 并作图例说明。当 乡、 镇政府驻在同一居民地, 并且图上只注出其中一个名称时, 则只注出该行政区内的人口数。县级( 含 县级) 以上行政区不注人口数 居民地的名称应配置适当, 指示明确, 并避免压盖居民地的出人I , 道路交叉口及其他重要地物 分散式居民地的名称注记, 当其指向不明时, 应按房屋符号的分布状况和资料 卜 名称注记的位置选 注; 具有地区性的名称注记, 如XX沟、 XX坡、 XX港等. 应尽量按相应的地形走向注出。 居民地有总名和分名时, 一般应优先选取总名及一部分分名; 当总名指示不明确时, 也可保留分名舍 去总名。 居民地名称冠以上、 下、 东、 西、 南、 北、 前、 后、 大、 小等时,一 般不能按总名和分名处理, 密集时, 应选 注其中较大村庄的名称。 在居民地稀疏地区, 居民地( 如牧点) 名称往往有与地名( 如草滩、 山坡、 沙地、 谷地等) 通用的特点. 当 比例尺缩小后 应根据图上范围大小, 或按相应的地形走向散列注出, 或将某些散列排注的地名改为居民 地( 牧点) 名称无间隔注出。 6 . 5 道路及附属设施 GB 1 2344一 90 止确表示道路的类别、 等级、 位置. 反映道路网的结构特征, 通行状况, 分布密度及道路与其他要素的 x - f l .6 - 5 - 1 道路的选取与表不 复线铁路、 单线铁路和建筑中的铁路均应表示。通往工矿区及工厂内的支线铁路, 短于 l c n的 可酌情舍去。当岔线较密不能全部表示时, 可只选取主要的线路表示。当复线铁路分岔为两条单线铁路 且能依比例尺分别表示时, 则分别用两条单线铁路符号表示: 不能分别表示时 则应选其中较直的 一 条. 用复线铁路符号表示 电气化铁路应加说明注记, 路段很长时, 可每隔1 5 -2 0 c m重复注出 窄轨铁路和建筑中的窄轨铁路应表示。轻便铁路应加说明注记。 b . 高速公路、 等级公路、 等外公路及建筑中的各级公路均应表示在城市近郊公路过密地区, 图仁 长度不足 1 。 。 、 、 平行间距不足3 m m的短小岔线可酌情舍去 公路须注出技术等级代码, 每隔 1 5 - 2 0 c m重复注出. 长度不足 5 c m的可不注出。 c . 机耕路、 乡村路和小路应视居民地及高级道路的密度进行取舍道路稠密区, 道路网格一般不 应小于1 c m 。优先选取乡、 镇、 大村庄之间的道路, 通往高级道路、 车站、 码头、 矿山的道路, 作为行政界 线的道路, 穿越国境线的道路以及连接水源的道路。在人烟稀少地区, 道路一般应全部选取 两居民地间有数条道路相接时, 应优先选取等级较高的、 距离最短的道路。 d . 时令路及无定路, 仅在交通不发达地区予以表示, 密集时可取舍。时令路应注出通行月份。 e . 固定的架空索道应表示。 6 . 5 . 2 道路的图形概括 铁路、 公路一般不予化简。山区公路的 之” 字形弯道. 如双线描绘有困难时, 可采用共边描绘或缩小 符号宽度, 当有多个“ 之” 字形弯道并联, 图上无法逐一表示时, 应在保持两端位置准确和“ 之” 字形特征的 条件下, 作适当化简。 机耕路、 乡村路和小路可适当概括, 舍去一些无特征意义的小弯曲。 时令路、 无定路可进行较大程度的图形概括, 只着重表示其通向 虚线表示的道路交叉点应以实部衔接, 变换等级时, 应以地物点为变换点 6 . 5 . 3 道路附属设施 a . 车站及附属建筑物 火车站、 会让站应全部表示。车站内的站线不能逐条绘出时, 应准确绘出外侧站线, 中间站线均匀配 置。当站线宽度不超过车站符号时, 不绘站线符号。 车站一般应注出名称, 但当车站名称与所在居民地名称一致且靠得很近时, 车站名称可不注。 机车转盘、 车挡和有方位意义的信号灯、 柱适当表示 b . 道路附属建筑物 图上长 1 m m以上的隧道应表示, 短于 1 m m的适当选取 铁路、 公路上的涵洞应选取表示。 图 L 长5 mm、 比高Zm以上的路堤、 路新应表示, 并择注比高 c . 桥梁 铁路、 公路上的桥梁在地物稀少地区 一 般应全部表示, 地物稠密地区可选取跨越主要河流的桥梁 公路上的桥梁应加注载重吨数, 注记密集时, 可以取舍 机耕路、 乡村路、 小路上的桥梁仅在居民地稀疏、 交通不发达地区才选取表示 d . 路标、 里程碑 公路上有方位作用的路标应表示, 在缺少方位物的地区, 公路 上 的里程碑应选择表示, 其间隔一般不 大于 1 0 k in , 并注出公里数。 6 . 5 . 4 道路通达注记 GB 1 2344一 90 铁路、 公路出图廓时, 应注出通达地及里程。铁路应注出前方到达站; 公路应注出到达邻图最近的 乡、 镇级以上居民地, 当邻图内无乡、 镇级以上 居民地时 可选择较大居民地进行量注。公路密集时, 只在 主干线上注出。 人烟稀少地区, 可注出机耕路的通达注记 铁路、 公路穿过内外图廓间复又进人本图幅时, 应在内外图廓间将道路图形连续绘出, 不注通达注 记 。 6 . 6 地貌和 上 质 正确显不各地区的基木地貌类型及形态特征, 保持地貌特征点、 地性线的位置和高程的正确. 反映地 面切割程度、 土质类型和分布规律, 处理好地貌同其他要素的关系 6 . 6 . 、 等高线 根据制图区域地形特征及资料情况. 按 3 . 3 条选择基本等高即 凡高程为等高距 5 n 倍( n 为正整数) 的等高线表示为计曲线在基本等高距反映不出有特征意义的 地形起伏和微地貌形态地区, 如平原面、 高原面、 盆地面、 平缓的山顶、 鞍部、 凹地、 河流阶地、 河漫滩等、 应 加绘半距等高线甚至辅助等高线 当编图资料 L 等高线精度不合要求时. 可用草绘等高线符号表示。 6 . 6 . 2 等高线图形的综合 6 . 6 . 2 . 1 综合等高线图形时 应反映出各种地貌的不同特征, 正确表示山脊、 山头、 谷地、 斜坡及鞍部等 基本地貌形态一般情况下是删除次要的负向地貌碎部, 但在概括刃脊、 角峰、 冰斗、 凹地、 方山等图形 时. 则可删除次要的正向地貌碎部n为强调地貌特征. 个别等高线可局部适当移位( 最大不得超过二分之 一等高距)但需注意避免等高线与附近控制点和高程点之间出现矛盾 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 . 2 m m, 不足时 可以间断个别等高线, 但不得成组断开 6 . 6 . 2 . 2 基本地貌形态的综合 a . 山脊: 正确表示山脊形状、 延伸方向及主脊与支脊之PN l 的相互关系。山脊顶部等高线间距不得 小于。 . 3m m。尖窄山脊的等高线可呈尖角形闭合 等高线一般不得向下坡方向移位; 浑圆形山脊上部等 高线可稍向下坡方向移位, 以适当扩大山脊部分 b . 山头: 表示山脊 卜 的山头和独立高地的闭合等高线最小直径不得小于。 . sm m, 有境界通过的小 山头可适当放大有高程注记的小山头. 若被控制点、 高程点压盖. 允许少绘一条等高线 山脊 上 走向相同的小山头间距小于。 . 3m n 、 时. 可以适当合并。小山头群集地区一 般只取舍而不 予合并. 取舍时应注意反映其分布密度和排列特征。位于上要道路、 河流、 宽阔谷地、 平地、 重要桥梁和主 要居民地旁的独立小山头以及有国家级测量标志、 界标等的小I I I 头, 应优先选取 表示山头的等高线, 应反映不同地貌形态, 保持其原来的尖角形、 浑圆形等特征 c . 谷地: 正确表小谷地大小、 形态以及主支谷关系, 图 卜 相邻谷的谷口间距在 一 般情况下为: 中山、 高山地貌: 4 一6 i n n ; 低I I I 、 丘陵地貌: 3 -5 mm; 黄土、 风成地貌; 艺 一4 mm 谷地等高线图形的概括 应反映出谷地纵、 横剖而的形态特征正确显示出谷底线、 谷缘线的位置. 在一般情况 卜 主吞的等高线比支谷的等高线, 向谷源方向伸人的长一些 d . 斜坡: 注意反映出等齐坡、 凹形坡、 凸形坡、 阶形坡、 斜陡坡及受冰蚀的三角面、 受风化的岩石坡 面、 受流水冲蚀的扇状坡面等特征 e . 鞍部: T i 意反映鞍部的对称及不对称特征。鞍部两侧最高两条对应等高线距离 一 般不应小十 。3 m m地形复杂、 鞍部很多的地仄. 可舍去 一 些小而次要的鞍部 强调表示有道路通过的鞍部及能显刁 、 分水岭特征的鞍部 f . 凹地: 图 卜 面积1 m m - 以上 的凹地应予 选取, 小于此面积的可选抒夸大表r0 M地群集时, 应选 取能反映其分布特点的凹地 在斜坡方向不易判读处和凹地最高、 最低 一 条等高线应绘出示坡线_ s e a GB 1 2344一 90 6 . 6 . 3 地貌符号的使用 a . 干河床、 干涸湖: 图上长 1 . 5 c m以上的干河床、 面积2 m m 以上的十涸湖应表示干河床在图 上宽度大于。 . 4 m n : 时用双线表示, 小于0 . 4 m m时用单线表示曰固 湖及图上宽1 m m的干河床内应 填绘相应的土质符号 h . 冲沟: 图上长 6 m m以七 的冲沟一般应选取。宽度不足 。 . 4 m m时. 用单线表示; 人于 。 . 4 m m 时, 用双线依比例尺表示; 超过 2 m m时, 沟壁用陡崖符号表示; 超过 3 m m时, 应绘出沟底等高线。冲沟 之间的间距般不得小于2 m m, 密集时, 可舍去 , 些短小冲沟 c . 陡崖 : 图 上长 5 mm、 比高 2 n 、 以上的应表T 有比高注记的需择注比高。连续分布且间隔小于 0 . 3 m m的各段短陡崖可适当合并表示 d . 溶斗、 岩峰: 般应选取表示。岩溶地貌区以等高线表不的注地, 当其面积小于 !m n i = 时. 可改 用溶斗符号表不, 以等高线表示的岩峰, 当等高线无法绘下时, 可改用岩峰符号表示 e . 梯田坎: i - 上长5 m m、 比高 2 m以 卜 的应适当选取, 并择往比高。梯田坎符号密集时, 梯田分布 区域的 上、 下层按实地位置绘出, 其他各层适当取舍。位于主要交通线两侧的梯田坎应优先选取、 岩墙: 图上长5 m m以 巨 的应表示, 并加注比高 露岩地 、 陡石山: 成片分布的露岩地, 在其范围内均匀配置符 号; 小块独 立分布的露岩地 . 符号 - f.g. 般配置在原资料位置上。陡石山符号在图上 长度不足 5 mm、 宽度不足 2 m -时. 可根据高程及山体形状 用等高线表示 h . 山隘、 山洞 、 溶洞、 崩崖、 滑坡 、 泥石流、 火山口: 山隘、 山洞、 溶洞一般应表示, 有名称的加注名称_ 山隘应注出高程, 季节性通过的应注出通行月份图上面积大于2 5 m m 的崩崖、 滑坡应表不。泥石流、 火山日一般应选取。 i . 粒雪原、 冰陡崖、 冰裂隙、 冰硕、 冰塔: 粒雪原在图_ L 面积大于 1 0 m m 的应表示, 粒雪原之间距离 小于 1 m m时可以合并。零散分布的粒雪原. 面积不足 1 0 mm “ 的也应夸大表T一部分。雪山内的非冰 雪区面积大于 1 0 mm“ 的应表示, 小于 1 0 mm“ 的可合并到舌山内。冰陡崖、 冰裂隙、 冰塔、 冰碳等应适、 ii 选取表示 6 . 6 . 4 图 t 面积在 1 c m = 以上的沙地地貌、 沙砾地、 石块地、 盐碱地、 小草丘地、 残丘地、 龟裂地等, 均P i 相应符号表示。面积人于1 0 c m 的各类沙地( 平沙地除外) 应加注相应的类型名称。原图 卜 用等高线表 示的各类沙地地貌, 因缩小后等高线显示不清或等高线落选时, 可改用相应符号表不 6 . 6 . 5 高程点和高程注记的选取 高程点应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 平原、 斤 陵地区 一般每1 0 0 c m 选取1 0 2 0 个 山区 一般侮1 0 0 . c m 选取 8 一 J 个。应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 水位点、 凹地最低点、 图幅内的最高点、 区域最高点、 河流交汇 处、 主要湖泊岸线旁、 道路交又处及有名称的山峰、 山隘等处的高程点 等高线注记每 1 0 0 C m 2 选取 7 一1 0个. 字顶朝向高处 6 . 6 . 6 地理名称注记 山峰、 山隘、 独立 山头的名称一般均应注出, 地物:I : 集地区, 较小的山峰名可 不注 山脉、 山岭名称一般均应注出: 、 二级山脉名称在一幅图内不便加注时. 可注其支脉名称山脉、 山 岭的名称和分级应参考 中国主要山脉水系资料图 及有关资料确定。注记大小应保持定级差注记 位置沿山脊走向排列。 凹地、 草地、 沙地、 沙漠、 山峡、 山谷、 冰川等名称, 应选择注出, 井保持 一 定级差 6 . 7 管线和烦栅 应正确表不管线和垣栅的实地位置 反映走向特征。 6 . 7 . 1 高压电线: 图 卜 长5。 。 、 、 电压3 . 5 万伏以 卜 的应表不。在地物稀少地区, 3 . 5 万伏以下的高压电 线酌情表示通往居民地的高压电线绘至居民地边缘。多条高压电线平行且间距在2 m m以内时, 只表 示电压最高的条。即铁路、 公路 3 t u r n以内的高压电线不表示. 但在其分岔、 转折处应绘出 一 段高压电 GB1 2344一 90 线符号, 以示走向 6 . 7 . 2 通讯线: 除地物稀少地区表示外, 其他地区一般不表示。图上距铁路、 公路 3 m m以内的通讯线 不表示, 但在其分岔和转折处. 应绘出一段通讯线符号. 以示走向。 6 . 7 . 3 管道: 图仁 长2 c m以上的输送石油、 煤气、 蒸气等的管道应表示, 并加相应的说明注记地 卜 管 道只表示出入口。 6 . 7 . 4 砖石城墙、 长城: 一般均应表示, 并择注比高 6 . 7 . 5 土城墙、 围墙: 图上长 3 mm以上的应表示。围墙与街道线重合时, 只绘街道线; 居民地边缘围墙 短于3 m m但又必须表示时, 可改用细实线表示 6 . 7 . 6 栏栅、 铁丝网、 篱笆: 图上长1 c m, 高 1 . 5 m以上的一般应表示, 但在地物稠密地区可不表示 6 . 8 境界 正确表示境界的位置、 等级以及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6 . 8 . 1 国界 6 . 8 . 1 . 1 国界线应根据正式签定的边界条约( 议定书) 及其附图准确绘出。如签汀的边界条约( 议定书) 已进行了联合检查, 并对原议定书及附图有修改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GB12344-1990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rar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20243765.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