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ppt_第1页
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ppt_第2页
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ppt_第3页
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ppt_第4页
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教学启示 以2007年粤、鲁、琼、宁四省区的高考试题为参照 镇江一中 王 生 ,第一部分:对四省区2007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一、试卷的形式和结构: (一)形式: 广东、海南两省以历史学科为单位进行独立命题;山东、宁夏采用文综的形式命题。 (二)结构: 广东卷:客观题75分(25题),主观题75分,分必做(5题)和选做(2题)两类。 海南卷:客观题50分(25题),主观题50分,分必做(3题)和选做(6题)两类。 山东卷:客观题32分(8题),主观题45分,分为必做(1题)和选做(3题)两类。 宁夏卷:客观题44分(11题),主观题52分,分为必做(1题)和选做(4题)两类。,总结:试卷均由客观题和主观题组成,主观题都是材料分析题(不再区分材料解析和问答),并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选做题在考点选择、情境设计、能力考核和难度等方面基本上保持一致。,二、四省区命题的共同特点及新课程下历史命题的趋势: (一)四省区试题的共同特点: 1、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情境,转变历史试题的考查功能,淡化对知识点本身的过于关注,突出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释读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问题从材料出”而不是“问题从教材出”。试题功能的变化:由引导学生对教材的关注转向对课标的关注;由简单记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转向对历史信息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由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海南4)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宁夏32)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 D。俄国二月革命,(山东11)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毛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 C D 主观题也是如此(题目略),总结:史料的多样性;突出对材料信息释读、提炼、理解与应用等能力的考查;转向新课标。,2、运用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发展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试题渗透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试卷中蕴涵了浓郁的人文和社会生活气息,关注民生体验,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广东24)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山东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党和政府尊重民族文化 A. B. C. D.,(海南33)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总结:这些试题都是以学生日常和社会生活中能够“感受”和“触摸”到的场景为背景,考查将所学知识与情景问题相对接的能力。,3、四省区试卷最大的特色是将新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相结合,重点考查了学生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能力。,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工人阶级的诞生 C实业救国的思潮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山东6)右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广东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宁夏31)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 左图为苏轼 的黄州寒食诗帖 (局部 ),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山东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5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冒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 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 .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 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 .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总结:这些试题最大的亮点是突出了对学生历史研究意识、能力和方法的考查,体现出了与高校教学相衔接的特点。在以往的历史试题中,我们所重视考查的是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述、再认等能力)”和“运用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考查,导致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以后历史研究方法、意识和能力的普遍薄弱,造成了中学与大学历史教学相脱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提高。,所谓的“历史探究”,主要包括历史探究的意识、历史探究的方法和历史探究的能力三个层面,是对我们传统教学中过于重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掌握、观察与模仿的一种否定。这些试题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史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去整理、分析历史信息,并将这些不同的历史信息进行串联、批判、甄别(去伪存真)、审视,形成新的历史认识,这就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和过程。,4、凸显人文性。具体体现在: (1)试题情境的亲和性。(略) (2)选择性试题的出现:不仅体现在选做题上,还有对观点的选择,如(山东27)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略),回答问题。 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3)开放、自主性观点的确立:如山东第27题、海南第33题、宁夏第41(2)题、广东第29(2)题等。 (宁夏41)阅读材料(略)回答问题: 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总结:开放、自主、人文。,5、体现了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性功能。 对学生思想和情感、态度的考查将成为我们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有基于此,在命题时,要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绝不能再将对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的考查视为知识与能力考查的附庸了。,(山东29)根据相关资料究成下列问题: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总结:这种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试题就是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情感教育是新课程下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二)新课程下历史命题的趋向: 第一,高考命题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高考命题应该“眼中有学生”,要以尊重学生的实际基础和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为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传统命题中那种以命题人的意志和思维为中心的做法。,1、试题要立足于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发展需求。(1)试题的可选择性。尽量减少指定必答题的数目,适当增加选做题的数目,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选择空间。(2)试题内容的开放性。在试题内容上,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宽泛、开放史实的不同理解和开放性认知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3)试题答案组织过程的个性化。让学生在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体现自主性,能够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2、试题要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实际,呈现出层次性的特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发展需求。在历史试题中就要求我们在命题时尊重学生存在的客观差异,不仅要眼睛里有学生,更要眼睛里有不同的学生,重视他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满足他们的不同发展需求,由统一规格要求转变为差异性要求。(1)试题设问的层次性、梯度性要明显。我们倡导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尽量减少客观题的数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和层次。(2)试题答案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要求。,3、试题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改变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单一性”考查,重视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考查,即: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在这个精神指导下的高考历史命题要更加突出对学生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体验的考查。,第二,高考命题要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中心。 1、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在命题时,要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视为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要充分考虑和渗透对学生世界观的引导,增强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情感的体验。,2、在考查的内容上要坚持基础性和现实性。命题时,应该着重选择那些有着强烈时代感的、与社会“热点”问题有联系的内容,那些对所有学生都公平一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最基本的史实,尽量避免那些冷僻、偏怪、高难的内容。笔者认为,越是最基础的知识越能考查出学生的综合水平和素养。,3、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充分利用广域的课程资源进行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命题人不要过于关注某个版本的具体内容和史实,而是应该将注意力放置到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淡化各版本间具体史实的区别,强化课程标准中内容的指导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课程资源进行命题,除教科书外,诸如各种参考书和辅导资料、史籍、遗址以及通过多媒体手段获得的资料等都应该成为我们命题的资源。,第三,高考试题要体现出与高校学习要求相衔接的特点。高考试题应该渗透高校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要求,以利于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注重考查学生探究主题的创新能力(给定一个背景材料,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出独特的观点,根据观点的创新性评定赋分)、寻求有效论据的能力和方法(考查学生搜寻材料途径的便捷性和方法的科学性;论据的丰富性和典型性)、逻辑论证的能力和方法(史论结合、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字表述的严谨性;参考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定。,三、2007年江苏试题的特点及发展方向: (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表现: 1、材料情景呈现的多样化。 2、选做题的出现。 3、历史情感考查的突出。 4、重视对地域史的考查。 (二)借鉴四省区,江苏命题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最主要的是能力立意的问题。,第二部分:启示与对策。 (一)要加强教学研究,构建科研的平台,以推进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 第一,要增强研究的意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能力,争做研究型的教师,努力构建新课程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衔接的平台; 第二,要多读书,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聂幼犁)、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法、中国教育报等杂志、刊物; 第三,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科研究性论文而非知识性论文。 第四,加强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要转变几个观念,确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 第一,教学观的转变 (1)在教学观念上我们要实现价值本位的转移,要由传统的知识本位转移到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由重视结果转变到重视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我们不能再局限于教材已有的结论,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观点、结论和零碎的历史知识点了,而是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呈现给学生相应、多样、丰富的研究资料(原始证据、资料、后人记述及当代史家的观点等),激发学生质疑设问、产生探究动机、调动内在潜质、引导学生尝试辨析真伪,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历史研究的意识、掌握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历史认知、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够与不同见解的人进行合作学习与交流。,(2)要增加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从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下,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状况的关注,要不自觉地引导他们对自己思想感受和态度立场的反思,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同步发展。要重视活动课的教学,比如,让学生收集资料、编写纪实报道或调查报告、根据信息绘制地形图和行军图、列表格勾勒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等等,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与感悟,形成历史意识。,(3)要充分挖掘、利用和开放各种教学资源。要彻底改变“以课本为本”的教学模式,将教科书作为我们教学资源之一,同时,要积极调动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种因素,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存等途径开发更广泛的课程资源,扩充学生的知识视野,并以课堂教学为媒介实现这些资源在师生间的“共享”。广泛开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大学书籍、参考书、高考试题、教材中材料、地方课程资源江苏特色、历史文物资源、外出旅游文物资源,楹联、书法等,知识情感资源等。教材中的资源(文字、引文、图片等)要开发、利用好。教师之间要资源共享,加强合作研究。,(4)在平时的命题测试中要体现、“靠近”新课程的理念。在我们平时对学生的考查和测评中,就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要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信息收集和提炼能力、创新观点的确立和论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要设置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问题;侧重训练材料式综合分析论证题。,(5)新课程下教学设计的起点:第一,要依据学生的发展性需求和可发展的空间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其实质就是要以“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性发展为中心”,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课前的教学设计环节;第二,要依据教师自身的资源和当地的教学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前面所述的“依据学生为中心”是教学设计的内部要素,而教师自身的资源和当地教学实际就是教学设计的外部因素;第三,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新课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只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即可,至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安排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都完全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行设计,而不必再严格拘泥于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了。,(6)历史课程生成性教学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非预设性”,即: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进行“随意性的生成”;误区二:“唯成果论”,即:大凡“生成性学习”都必须产生出结果来;误区三:“虚假性”,即:在没有生成价值和情境下的牵强性生成; 误区四:“去情感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误区五:“生成主体的单一性”,即:只注重学生作为主体的生成,而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生成中的主体性地位。,第二,课程与教材观的转变:二者各自的概念及其关系;我们的态度。,第三,目标观的转变:变教师“规定目标”为学生“自探目标”。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确定学生应达成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该目标进行施教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主观性规定和指引,而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习目标进行自主选择的能动性,客观上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漠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需求,导致“灌注式”教学现象和恶果的产生。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探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还特别强调指出“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学生“自定”或“合定”学习目标并自主、交互实现这些目标,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即目标转换:由教师为学生“规定”目标转换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探”和“合探”目标),能有效地实现纲要中提出的以上目标要求。,让学生“自定”、“探索”学习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真正地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地位向主动性地位的转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为自己而学习”的欲望和意识,利于知识的“内化”,并能从中培养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了他们在“最近发展区”上的充分发展,有效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下所无法解决的“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要求”的问题;这是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进行结合,使他们从中“感受”历史,提高历史责任感,远较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说教”好得多,是值得提倡的。,第四,师生观的转变: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兼谈对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认识。,第五,评价观:变“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1、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2、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3、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第六,作业观的转变。 1、对作业功能观的反思 案例:快下课了。又到布置作业的时间了。望着同学们几近哀求的目光,我突然灵机一动:“今天课后老师不留作业了”!我大声宣布道,同学们一片欢呼“老师万岁”!“但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围绕着我们今天学习的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呦。”同学们又是一片雀跃。 对于天朝田亩制度的理解是教材中的难点,同学们在课后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热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钻研思考,每人为我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第二天,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第一个“考问”我,好像要为以前的不公正“作业待遇”雪耻似的。我话锋一转“老师肯定回答不出同学们留给我的所有作业,又不可能在这十几分钟内(其他时间还要讲新课的)回答出同学们的全部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你们组内最难的、最有特色的作业来考老师,但答案不许有错误,好吗?”“好!”几乎异口同声。,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时而窃窃私语,惟恐被我听见;时而争执得面红耳赤,“你的问题我都会,怎么能难倒老师呢?不要。”“你的答案不完整,还要补充”“还应该把第一问换成李小伟的那道题,肯定会难倒这位老古董(学生对我的爱称)的” “时间到”。“第一组?”“如果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是科学的,太平天国运动能失败吗?”组长有些得意。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另三道“难题”也相继出现在黑板上。说真的,同学们课后是下功夫思考了,有的问题确实是有水平的,如,“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农民阶级最终还不拥护这个制度呢?”。如果没有查阅资料并经过深思熟虑是提不出来的。 “好,同学们留的作业都很好。但我要先回答最难的问题,你们认为哪道题最难?”下面一片争论,有三道题相继被同学们讨论后解决了。最后大家把意见集中在上面所列的第二道问题(“既然天朝田亩制度满足了农民阶级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为什么农民阶级最终还不拥护这个制度呢?”)上,拭目以待我是怎样出丑的。,“对不起,老师真的回答不出来,我们还是请命题人解释一下答案吧。”大家抱以热烈的掌声。待那位同学讲完答案后,我又追问“大家分析他的答案完整吗?在这些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答案吗?”同学们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补充。我因势利导:“同学们能否再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后来的实施情况去分析呢?”结果同学们提出了一些令我意想不到的颇具创造性的答案,命题人也予以了认可,我也从中受益了很多,真是教学相长呀。 见好就收。“下面的三个问题还需要老师回答吗?”“不需要了”“为什么?”“我们都会了”,同学们猜出了我让他们留作业的意图,个个脸上流露着喜悦和理解。整整十分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接着,我和学生们开始了本节课的另一环节新授课教学的活动 又到下课时间了。我刚一开口“今天课后,”学生们马上群起脱口而出“我们还要给您留作业”,教室内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都希望下一次自己的作业能被评选为最佳作业。,该案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自主性和交互性探究活动巧妙地引入到历史作业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权,强调从作业内容的确定、完成方式的选择到作业评价的实施等各环节均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体现出了学生作为作业主体的本质特性,这有利于学生自主作业意识的确立和知识的“内化”与增殖,成功地寻找到了学生心理结构、历史学科知识与目标实现的载体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丰富和发展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内涵。同时,教师也以一种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作业过程中,通过培植情境和适时的点拨与追问,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较好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和谐发展,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另外,该案例有力地冲击了传统、落后的作业观,引发了我们对新课程下作业的功能、价值手段、组织、实施和评价的策略、甚至作业概念和内涵的界定都有了新的思考。在这方面,上述案例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值得借鉴和推广。,2、对新课程下的作用功能观的反思: 以一道美国的中学历史作业为参照 美国中学生的历史作业:“关于公民权利的研究论文。 要求:在3到5页之间,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 对比以下4人关于BLACKAMERICA(黑色美国)的观点:BOOKERT.WASHINGTON(布克T.华盛顿),W.E.B.DUBOIS(杜波依斯)MARTIN LUTHER KING(马丁路德金)MALCOLM.X(马尔科姆X)。 在你的论文里,应该控制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我不想读传记。但是,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些,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在你的论文里。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你的想法写进去。还要把你的引文或材料的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籍等。”,反思之一: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片面发展。 传统的历史作业过于强调促进学生片面发展的功能,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具体表现在: (1)过于强调作业的认知功能,忽视了作业的探究功能和价值功能。我们要实现作业功能的彻底转变,要由对知识的复述性功能转变为对综合能力的发展性功能,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引导学生在作业的实践过程中学习,掌握探索新知的方法;要使做作业的过程成为学生“感受”、“体道”历史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价值观,实现学生人本的回归和人文素养的提升。,(2)过于强调教科书的功能,忽视了广域学习资源对学生发展的功能。我们要通过作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开发广阔的资源,使学生提高广泛阅读、搜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作业要“用教科书做(作业)而不是做教科书”,教科书只是作业资源中的一种,通过作业引导他们冲破教科书的束缚和限制,将视野放置到更广阔的阅读和思维空间。,(3)过于重视作业对学生近期发展的功能,而忽视了作业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促进功能。这要求我们的作业不是训练应试的“高手”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不是管理学生的一种手段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途径。要为学生奠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使之形成继续独立学习、探究和发展的能力。,反思之二:是促进学生的自主、个性化发展还是被动、统一性发展。 传统的作业是教师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呈现出统一性、专断性的特征,学生在作业活动过程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1)过于强调作业的“外灌性”功能,忽视了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性”功能。我们的历史作业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有利情境,在这个情境中积极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萌发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提高,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作业的内容、完成方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内化”。,(2)过于强调作业的“统一性”、“均衡性”功能,忽视了作业对学生个性和层次性发展的促进性功能。要求我们的作业功能要由造就统一面孔的模具转变为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环境;作业要有层次性、差别性和可选择性,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在作业中使不同学生的个性价值得以实现,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