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ppt_第1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ppt_第2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ppt_第3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ppt_第4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第一节 财政政策 第二节 货币政策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第一节 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各种财政关系的基本方针、准则、措施的总和。 其基本内涵主要有: 第一、财政政策的主体; 第二、财政政策所运用的手段,具体包括预算调控手段、财政收支调控手段以及财政赤字调控手段等; 第三、财政政策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第一节 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主要是调节总需求与总供给,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财政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性与变动性 财政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产生效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财政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同时,财政政策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调节对象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又要保持财政政策的灵活性。,第一节 财政政策,2、直接性与间接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一般不是直接去从事某种经济活动,而主要是通过诸如预算的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出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安排,税种、税率的确定,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国债等间接性手段来影响经济,并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 但有些财政政策工具也具有直接性,如财政投资,从项目的选取到资金的拨付,一般都是由政策主体直接负责。 财政政策是以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3、时滞性,第一节 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的构成 (一)财政政策主体 (二)财政政策目标 1、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2、充分就业 3、经济适度增长 4、收入合理分配 5、国际收支平衡,第一节 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工具 1、税收 作为财政政策的工具,税收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确定、税负分配(包括税种选择与税负转嫁)、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体现出来。 2、国债 国债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排挤效应”,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 “货币效应”,可能把存在于民间的闲置货币转到政府部门或由于中央银行购买公债增加货币的投放 “收入效应”,即公债买卖所引起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公债依靠未来年度的税收来偿还,即公债持有人到期可以得到本金加利息,第一节 财政政策,3、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规模相应也就大。 4、转移性支出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目标 二是熨平经济周期 财政补贴支出 对消费提供的补贴 对生产提供的补贴 转移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第一节 财政政策,(5)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 政府投资的项目主要是指那些具有自然垄断特征、外部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具有示范和诱导作用的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的高科技主导产业。 这种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第一节 财政政策,6、政府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年度计划,包括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财政预算作为一种政策工具,主要是指中央预算。 赤字预算,当有效需求不足时,赤字预算可以对总需求的增长起到巨大刺激作用 盈余预算,当总需求膨胀时,盈余预算可以对总需求膨胀起抑制作用 平衡预算,当总供求大体平衡时,平衡预算可以基本上维持这种状态 财政预算对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均能发挥重要作用。,第一节 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的类型 (一)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在存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借助于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社会总需求,使社会总供求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扩张性财政政策也被称为赤字财政政策。,第一节 财政政策, 减税 政府采取减税措施,可以增加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应地扩大了社会的总需求。 政府对个人减税,可以刺激个人的消费需求,个人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增加了; 政府对企业减税,原本属于国家的财政收入一部分变成了企业的利润,可以刺激企业投资需求,企业在投资方面的支出增加了。 政府减少税收种类不同,其导致的经济扩张的效应也就不同。比如,对所得税的减免可以刺激消费需求,而对流转税的减免则主要刺激供给并促使企业增加投资需求。,第一节 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 以政府公共支出是否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为依据,可以将政府公共支出划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形成社会需求购买力,其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政府购买对整个社会总需求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往往通过扩大预算支出的规模来实现。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增加购买水平,往往通过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来实现。,第一节 财政政策,政府转移支出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支出是通过政府将收入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 政府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 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了个人的消费需求,社会有效需求相应增加。,第一节 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 增加政府投资,能增加社会总需求和就业岗位。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时候,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和投资规模,调整政府与市场主体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的重要保证。 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有不同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力度。只有将它们的作用综合考虑,协同运用才能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第一节 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在社会总需求膨胀的情况下,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消除通货膨胀缺口,实现社会总供求之间的平衡;紧缩性财政政策也被称为盈余财政政策。,第一节 财政政策,政府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增加税收 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政府采取增税措施, 减少了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相应地降低了社会的总需求。 政府对个人增税,抑制了个人的消费需求,个人用于消费方面的支出减少了;政府对企业增税,原本属于企业的利润变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抑制了企业投资需求, 企业在投资方面的支出减少了。,第一节 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公共支出和转移支出 政府购买水平的降低,原本待建或正在建设的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基础设施项目不再开工或缓建,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水泥、钢材、建材、机械等相关行业。这些行业的紧缩也会影响其他行业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就业也会受到影响。 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又会抑制消费需求。 政府减少转移支付水平可以减少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 从而降低个人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第一节 财政政策,3、中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按照这一政策财政支出根据收入多少来安排,既不允许大量的盈余,也不允许大量的赤字,也就是说不干预市场的政策。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20 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普遍采用的政策原则。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使用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比较少见的。在经济萧条时,如果坚持财政的年度预算平衡,为了减少赤字,只有减少政府支出或提高税率,其结果是加深衰退;在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为了减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其结果反而会加剧通货膨胀。,第一节 财政政策,(二)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当经济波动时,能自动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 其特点是可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为。,第一节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税收的自动稳定性,主要是通过累进制所得税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个人和企业利润降低,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数量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使用的累进税率相对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因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 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第一节 财政政策, 转移支付的自动稳定性 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符合领取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标准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的发放趋于自动增加,从而有利于抑制消费支出的持续下降,防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第一节 财政政策,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汲水政策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第二,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第四,是一种短期的财政政策,随着经济萧条的消失而不复存在。,第一节 财政政策, 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经济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为了减少通货膨胀因素,政府通过增收减支以抑制和减少社会有效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则与此相反。,第一节 财政政策,(三)按照长、短期目标 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来划分,可分为长期财政政策和短期财政政策。 长期财政政策是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的财政政策,具有长期稳定的特点; 短期财政政策属于战术性政策,适用于特定时期和特定范围。,第一节 财政政策,四、财政政策的功能 (一)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 1、财政政策导向功能的含义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引导作用的。,第一节 财政政策,2、财政政策导向功能的运用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是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具体政策,提出明确的调控目标;例如,在某一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稳定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财政政策就要确定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的政策目标。 其二是通过利益机制,引导人们如何进行具体的运营和操作。例如,政府为了增加社会投资规模,就要刺激投资欲望。当这一政策出台后,投资者如果按照政策目标去做,财政政策可能会给投资者提供较多的鼓励和优惠,如加速折旧、免税期、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财政补助或贴息等,在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人们也在执行政策中受益。,第一节 财政政策,3、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分为两种形式: 直接导向是财政政策对其调节对象直接发生作用,如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而可以提高企业对设备投资的欲望,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 间接导向是财政政策对非直接调节对象的影响,如对某些行业实行低税政策,能够促进这一行业的生产发展,同时还会影响其他企业和新投资的投资选择并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第一节 财政政策,(二)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 1、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含义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所具有的调解各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经济主体之间形成多种错综复杂的物质利益关系。只有保持这些关系的平衡,社会经济才能顺利发展。在财政政策体系中,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政策、补助政策等,从各个方面协调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第一节 财政政策,2、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特征 多维性,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以及实现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例如,为协调个人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既需要通过财政投资政策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也需要通过税收政策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收入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因此,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调节的对象及实现的目标不同,注意多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 灵活性,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要求,不断改变调节对象、调节措施和调节力度,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适度性,财政政策在协调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时,应掌握利益需求的最佳满足界限和国家财政的最大承受能力,做到“取之(税收收入)有度,予之(财政支出)有节”,使政府以尽量少的财政投入和调节对象的利益损失,取得尽量好的效果。,第一节 财政政策,(三)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 1、财政政策控制功能的含义 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的制约与促进,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第一节 财政政策,2、财政政策控制功能的体现 目前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的运行速度、产业结构平衡状况等,都在政府的控制之下。而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财政政策手段。 当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失衡、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时,政府可以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或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有效的调节,以控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第一节 财政政策,(四)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 1、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含义 财政政策的稳定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与产出水平相适应,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所谓稳定经济,实质上是指熨平经济运行周期,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第一节 财政政策,2、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体现 在财政活动中,政府可以采取逆经济周期运行的政策,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财政的稳定经济功能是因为财政收支活动本身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形成过程,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调节,来影响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况。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先决条件恰恰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第二节 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概念 货币政策是国家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金融政策。 包括货币政策目标、政策手段、政策传导等内容,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节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3、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4、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第二节 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和一般利率水平进行控制的政策工具。 它是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针对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因此,又被称为“数量工具”。,第二节 货币政策,1、再贴现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 再贴现政策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第二节 货币政策,再贴现政策最大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但它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 一是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被动等待地位,缺乏主动权; 二是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三是再贴现政策的灵活性差。,第二节 货币政策,2、存款准备金政策 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以收缩或扩张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其优点在于:它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速度快,效果明显。,第二节 货币政策,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对经济的振动大。由于整个银行存款数量巨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将会带来法定存款准备金数量的巨大变动;通过货币乘数的放大作用,将对货币供给总量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带来经济的强烈振荡。 二是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由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经济的极大冲击力,因而中央银行使用时一般都比较慎重。,第二节 货币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当需要紧缩货币供给量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这些证券不论是银行购买,还是由其他部门购买,总会有相当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中央银行,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反之,当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时,中央银行买入证券,从而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第二节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一般具有三方面作用: 第一,调整银行体系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第二,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第三,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第二节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最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这主要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替代的优点: 第一,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状况,而且还可以抵消各种因素对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影响,使准备金保持在预定的目标上,以保证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第二节 货币政策,第二,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根据其需要,进行主动调节; 第三,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较好的弹性,中央银行能够进行试探性或反方向的操作,灵活地调节货币与信用的供给量,从而达到货币政策预期的目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第四,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较为理想的工具。,第二节 货币政策,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 第一,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较弱; 第二,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都将制约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第二节 货币政策,(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1、消费信贷控制 消费信用控制是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它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消费信贷购买各种耐用消费品时首期付款额、分期付款的最长期限以及适合于消费信贷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 当中央银行降低首期付款额、延长分期付款期限、放宽消费信贷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时就等于扩大了最大放款额度,势必增加社会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反之,就等于降低了最大放款额度,势必减少社会对某些商品的需求。,第二节 货币政策,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也称证券交易的法定保证金比率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涉及证券交易的信贷活动加以控制。 它通过规定贷款额占证券交易额的百分比率,来调节或限制证券市场的活跃程度。在操作中,这种控制是对以信用方式购买股票和有价证券的贷款比率实施限制。,第二节 货币政策,比如,若中央银行规定信用交易保证金比率为 30 ,则交易额为 10 万元的证券购买者,必须将至少 3 万元现金一次性交付来进行此项交易,其余资金由金融机构贷款解决。 中央银行可根据金融市场的状况,随时提高或降低法定保证金比率。当证券市场交易过旺,信用膨胀时,中央银行可提高法定保证金比率,控制货币流入资本市场的数量, 遏制过分的投机行为。当证券市场交易萎缩,市场低迷时,中央银行可降低法定保证金比率,刺激证券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第二节 货币政策,3、不动产信用管制 它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发放不动产贷款的额度和分期付款的期限等规定的各种限制性措施。 主要包括:规定商业银行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限额、 最长期限、第一次付款的最低金额和对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等。 其目的在于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交易的过度投机,避免信用膨胀形成泡沫经济。,第二节 货币政策,(三)直接信用控制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 其手段主要包括: 1、最高利率管制 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对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目的在于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吸收存款。利率最高限制的规定有利于防止金融机构之间为争夺存款的过度竞争,避免造成资金成本过高而使银行风险增大。,第二节 货币政策,2、信用配额 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状况和客观经济形势,权衡经济需要的轻重缓急,对银行业的信用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 3、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限制是中央银行为了保障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规定流动资产对存款或总资产的比率。 4、直接干预,第二节 货币政策,(四)间接信用指导 1、道义劝告 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的特殊地位和威望,以口头或书面谈话的方式劝说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自行放宽或者压缩信贷规模,以便使得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相互配合。,第二节 货币政策,2、窗口指导 窗口指导是,中央银行根据市场行情、物价走势、 金融市场的动向、货币政策要求以及前一年度同期贷款的情况等,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以指导的方式要求其执行。 有时,窗口指导也指导贷款的使用方向,保证经济优先发展部门的资金需要。窗口指导虽然其自身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由于中央银行对不接受指导者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措施,因而对于金融机构还是具有较大的约束力。,第二节 货币政策,三、货币政策的类型 (一)扩张型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带动社会总需求以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通常是在以下情况下采用:一是生产要素利用不足;二是存在很大的潜在市场,通过扩大需求能带动市场潜力的发掘;三是货币容量弹性大,注入一定的超量货币不会引起经济震荡和物价波动。,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 一是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二是降低再贴现率; 三是公开市场业务。 除此之外,中央银行也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具体行为。,第二节 货币政策,(二)紧缩型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一种通过削减货币供应量以减少社会总需求,挤出市场多余货币,来促进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的货币政策。 这种政策一般在以下情况下使用:一是已经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经济紊乱;二是有意识地控制经济过热,我国称为经济“软着陆”。,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限制经济增长。 措施是扩张型货币政策中所采用的反向操作。,第二节 货币政策,(三)均衡性货币政策 均衡性货币政策指的是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状态下采取的一种货币政策,目的在于保持原有的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大体平衡。 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期水平上,不再随时根据社会经济状况调节货币需求。原因在于较短时期内,货币供应的增减会自动地得到调节,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会因此受到影响。,第二节 货币政策,四、货币政策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吻合。 1、稳定物价。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第二节 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金融中间变量,它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联系起来。 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测和调整的指标。,第二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在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必须遵循四个原则: 1、可测性原则。 2、可控性原则。 3、相关性原则。 4、抗干扰性原则。,第二节 货币政策,按照上述原则,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包括以下内容: 1、利率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一个最基本的影响因素。原因在于: 利率与经济状况高度相关。 利率的变动对市场资金需求也起调节作用。 利率的指标便于中央银行的控制。 (4) 利率资料易于获取并能够经常汇集。,第二节 货币政策,2、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量是较理想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原因是: 货币供给量的调控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极为密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 货币供应量便于观测,不会发生政策性与非政策性因素的混淆,可以避免因此而发出的错误信号。 中央银行易于控制货币供应量大小。,第二节 货币政策,3、准备金 中央银行以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其主要原因是,无论中央银行运用何种政策工具,都会先行改变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然后对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变动准备金是货币政策传导的必经之路。 4、基础货币 因为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对已发行的现金和它持有的存款准备金都掌握着相当及时的信息,因此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是能够直接控制的。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为有利,因为它考虑到社会公众的通货持有量,而准备金却忽略了这一重要因素。,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之间既有配合的可能性,又有配合的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可能性体现在:二者都是国民经济货币收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与社会其他货币收支体系有密切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资金往来关系;二者的运作主体均是国家,最终目标也是一致的,都要服从于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总体目标。,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不仅有可能性,更有客观必要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无论是在调节目标、调节方式和手段、调节作用,还是在调节的侧重点、调节的效果等方面,均有很多差别。而且在许多方面又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由此决定二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各行其是,而必须相互配合。,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具体地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致性 1、政策实施主体的一致性 2、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3、政策作用形式的一致性,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1、调节目标不同 财政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动来解决经济结构问题,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调节货币供给总量,解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问题。 2、作用机制不同 财政政策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变动来实现其目标;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比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达到其目标。,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功能不同 4、时滞性不同 时滞包括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实施时滞之分。 财政政策的制定与修订必须经过立法机关的审批,决策时滞长;货币政策受到的局限与财政政策有所区别,与财政存在的问题相反,货币政策是认识时滞较长,而货币政策通常由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直接制定,决策时滞与实施时滞较短。,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5、透明度不同 财政政策的透明度高,财政的收或支、盈余或赤字,都是公开的。 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低,除了存贷款利率是公开的外,银行信贷收支平衡的真实状况难以从银行信贷平衡表上反映出来。因为银行贷款可以创造派生存款,整个银行系统信贷投放的合理规模、贷差额状况、货币发行的合理界限等都不能及时从数字上永远是平衡的信贷收支平衡表中显示出来,从而会掩盖许多矛盾。,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对比 1、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优势 财政政策的优势 弥补市场缺陷,对非政府部门不适合投资、不愿意投资的领域能很好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调节收入分配,特别是在调节极差收入、实现社会公平分配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能通过财政收支总量和结构的变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及结构,还能通过财政补贴等进行特殊调控,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和地区结构合理化,可通过税收优惠、转移支付等手段来实现。,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的优势 调节社会供求总量,通过调控货币供求总量来实现; 调节物价总水平, 这方面作用比财政政策突出; 调节储蓄与投资,通过利率变动来调节消费与储蓄的比重,从而引导储蓄与投资倾向的相互转化; 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它的操作是一种经济行为,能很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劣势 财政政策的劣势 对社会需求的调节更多表现在比例和分布上,对需求总量调节不如货币政策直接; 对物价调控的效果不如货币政策大; 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刺激力,因为它的作用过程主要不是靠市场机制。,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的劣势 对市场缺陷的弥补显得乏力; 难以很好地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地区结构方面难以直接有效地发挥作用。,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内容 1、在总量调节中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中的配合,货币政策在总量调节中居于主导地位,它使货币供应量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但这种长期稳定性与经济运行中的短期波动形成尖锐的矛盾。这就需要运用财政政策的配合来缓解:,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用财政的内在稳定器来调节; 通过结构性预算、税收和补贴来调节。,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在结构调节中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结构调节中的配合,财政政策在结构调节中居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 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 财政发生赤字,要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来弥补,银行在资金上和工作上都应给予支持。,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理顺财政与银行的资金关系,建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工和协调运行机制,是保证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任务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形式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如果都按“松”、“中”、“紧”划分,那么,这两种政策的组合方式可以有九种类型。,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类型表,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上述9种组合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类4种。 第一种是“双松”政策; 第二种是“双紧”政策; 第三种是“紧松”政策; 第四种是“松紧”政策。,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前两类是同方向组合,这是一类;后两种属于一类,是反方向组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究竟采取何种组合方式,决定于不同国家以及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和状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松”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规模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松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货币供给。,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显然,“双松”政策的结果,必然使社会的总需求扩大。 在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能力和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政策配合,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扩大就业,但却会带来通货膨胀的风险。,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2、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即所谓“双紧”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税收、削减政府支出规模来限制消费与投资,抑制社会的总需求。 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提高利率来压缩货币供给量。 这种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遏止需求膨胀与通货膨胀,但可能会带来通货紧缩和经济停滞的后果。,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通货膨胀。 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 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也难以制止通货膨胀。,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 松的财政政策在于刺激需求,对克服经济萧条较为有效。 紧的货币政策可以避免过高的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是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长期运用这种政策组合,会积累起巨额的财政赤字。,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外,理论上还有五种不同的配合方式。在实践中有些配合方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向正好相反,容易产生作用力互相抵消的情况,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必须谨慎行事。,复习思考题,一、单项选择题 1、财政政策的( )是指从财政政策的出台实施到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A.稳定性 B.变动性 C.直接性 D.时滞性,复习思考题,2、( )是对付经济波动的财政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公共投资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的政策。 A.自动稳定政策 B.相机抉择政策 C.汲水政策 D.补偿政策,复习思考题,3、(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A.一般性政策工具 B.直接性政策工具 C.选择性政策工具 D.间接性政策工具,复习思考题,二、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和信用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与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吻合。具体包括( ) A.稳定物价 B.充分就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复习思考题,2、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是指其所具有的调解各社会经济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协调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特征是( ) A.多维性 B.可控性 C.灵活性 D.适度性,复习思考题,3、国债最初是用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与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国债作用主要体现( ) A.排挤效应 B.收入效应 C.代际效应 D.货币效应,复习思考题,三、判断分析题 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