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资关系_劳动保护读本_第1页
劳资关系_劳动保护读本_第2页
劳资关系_劳动保护读本_第3页
劳资关系_劳动保护读本_第4页
劳资关系_劳动保护读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保护读本第一章 劳动保护概述第一节 劳动保护概念广义的劳动保护是指对劳动者各种劳动权利的保护。我国的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对劳动者这些基本权利实施保护,都可以称作劳动保护。狭义的劳动保护是指对劳动者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的保护。一般是指狭义的劳动保护。消除危险和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 实现劳动安全卫生。(2) 实现劳逸结合。(3) 实现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二节 劳动保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一、 劳动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1956年国务院发布工厂安全卫生规定规程、建筑安装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劳动法专门有三章,即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和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特殊保护,对劳动保护工作作了基本规定。二、 劳动保护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三、 劳动保护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措施第三节 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和主要方法一、 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劳动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1. “安全第一”的主要内容(1) 确立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是第一位的原则,要尽最大努力避免人员伤亡和职业病的发生。(2) 劳动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把贯彻劳动保护法规、充分满足安全卫生需要放在第一位,绝不做有损于安全生产的事情。(3) 当生产任务同安全发生矛盾时,要贯彻“生产服从安全”的原则,排除危险和危害后现再进行生产。(4) 在衡量企业工作时,要把安全工作作为一个重工业要内容来考核,安全生产不好的企业,不能评为先进企业,也不能升级。(5) 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要确保劳动保护设施的投入,实行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实现本质安全。2. “预防为主”的主要内容(1) 对事故的预防。(2) 对职业病的预防。二、 劳动保护的主要方法技术对策、教育对策、法制对策,这三大对策被公认为是有效防止伤亡事故、实现劳动安全卫生的三根支柱,对我国开展劳动保护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现行劳动保护工作的主要方法体现了三大对策的精神:1.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劳动保护管理体制(1) 实行“企业负责”(2) 实行“行业管理”(3) 实行“国家监察”(4) 实行“群众监督”2. 健全劳动保护法制、完善劳动保护法规体系3. 不断采用新技术,改善劳动条件4. 广泛开展劳动保护宣传教育5. 积极开展劳动保护科学研究工作第四节 劳动保护法规建设一、 劳动保护法的起源和发展 1802年,英国首先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工厂使用童工,年龄不得低于9岁,童工每天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童工不得从事夜班生产,等等。这是最早的劳动保护法,也是现代劳动法的起源。二、 我国劳动保护法规体系1. 宪法宪法是根本大法。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宪法的这一规定,是我国劳动保护立法工作的基本依据。2. 法律劳动法对劳动保护作了基本规定,为我国劳动保护法规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供了法律依据。矿山安全法是全面、系统规范我国矿山安全工作的一部法律。刑法对严重违反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作了规定,从而保证了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3. 行政法规国务院相继颁布的三大规程、五项规定、尘肺病防治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等行政法规,依据宪法和劳动法确定的原则,对劳动保护的具体政策、制度、责任以及重要的安全卫生标准和管理要求,作了统一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4. 地方性法规5. 规章6. 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第五节 上海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 1997年8月20日,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条例共六章四十八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 以劳动法为依据,突出对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安全与健康的保护二、 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确定“用人单位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劳动保护管理体制三、 体现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条例、行政诉讼法的精神,加强和规范劳动保护监察工作第二章 企业劳动保护管理第一节 企业劳动保护职责为了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劳动保护职责,199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劳动保护监察条例第十四条将企业的劳动保护职责归纳为四个方面(1) 遵守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执行国家、行业、本市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2) 接受国家监察、行业管理和群众监督,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本单位劳动保护情况。(3) 建立和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4) 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第二节 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内各部门及各类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负的安全生产责任,是企业岗位责任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最基本的制度之一。一、 厂长(经理)的安全生产责任厂长(经理)的安全生产职责主要包括:(1) 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业卫生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2) 坚决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觉接受国家监察和群众监督,服从行业管理。(3) 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经营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安全生产工作。在对下属部门落实生产经营任务承包时,必须向承包者落实安全生产责任。(4) 按国家规定编制本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计划,做到资金落实、人员落实,按时完成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在安排本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告项目时,保证有关的劳动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刊投产。(5) 组织制订本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督促所属部门认真贯彻执行。(6) 组织开展劳动保护宣传教育,并在经费、时间、人员组织等方面予以支持。(7) 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组织力量进行整改。(8) 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本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组织实施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本企业的劳动保护工作,组织实施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通过的有关劳动保护的各项决议。(9) 发生因工伤亡事故或发现重大事故隐患,及时组织事故分析,采取防范措施,并按规定向上级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对事故责任者进行严肃处理,并在全体职工中开展事故分析、教育,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二、 部门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生产车间、经营部门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主要包括:(1) 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对本车间、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定期研究本车间、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认真组织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2) 教育车间、部门的职工自觉执行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坚决纠正各种违章作业,并对违章进行教育、处分。(3) 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检查,保证本车间、部门的建筑物、工作场所、机器设备、安全设施及装置、压力容器、起重设备、易燃易爆物品等符合安全生产规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督促职工正确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4) 经常性地对本车间、部门的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对新工人或调动工作岗位的职工进行现场安全生产教育。对特种作业人员要加强管理,严格持证上岗。(5) 发生事故后,及时组织现场急救伤员和控制事故蔓延,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要保护好事故现场,按规定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做好事故处理工作。(6) 坚决制止违章指挥,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的上级指示,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或者直接向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反映或举报。三、 生产班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生产班组长的安全生产责任主要包括:(1) 带头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根据行产任务落实具体的安全感生产措施,督促本班组成员执行安全感生产操作规程,及时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2) 按规定开好班组安全生产上岗会,组织学习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经常性地对本班组成员进行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并在班组内组织安全生产技术操作交流活动。对新上岗或转岗及长期停工后复岗的职工开展安全生产教育。(3) 经常检查本班组的设备安全装置是否完好,发现有不安全情况要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检查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整改。检查本班组成员是否正确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发现未按规定使用个体劳动防护用品的要立即纠正。(4) 发现有关部门安排的生产、工作任务有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有权拒绝执行。如发现本班组内有人违章操作,经教育不听对阻,有权停止其生产,并及时向车间领导汇报。对特种作业人员无安全操作上岗证的,有权不予安排上岗。(5) 发生因工伤亡事故,要立即报告,组织抢救伤员和控制事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如实向领导和事故调查人员反映情况。四、 操作工人的安全生产责任操作工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主要包括:(1) 认真、自觉参加各种安全生产活动,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掌握安全操作技能,不断增强生产劳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2) 自觉遵守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不冒险作业,并劝阻他人也不要违章、冒险作业。(3) 按照安全规程操作,按时、清晰、准确地做好各种安全记录。在操作中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4) 做好设备、工具、模具等维护保养工作,保持作业现场的整洁,正确使用、妥善保管各种安全装置、防护设施和个体劳动防护用品。(5) 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也可直接向各级劳动保护监察机构反映或举报。五、 企业应建立的其他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企业除了制订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外,还要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操作规程制订相应的企业安全生产制度,主要有以下一些制度:(1) 安全生产例会制度。(2)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3) 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4)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5) 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及有害、有毒物品的运输、贮存、保管、使用管理制度。(6) 电气安全管理制度。(7) 明火作业审批制度。(8) 高处作业审批制度。(9) 厂内运输安全管理制度。(10) 工伤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11) 劳动防护用品和保健食品发放、使用管理制度。(12) 各种危险性较大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13) 要害部位和危险、危害较大岗位的安全管理制度。(14) 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项目的“三同时”审批制度。第三章 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三同时”审查第一节 “三同时”审查的意义一、 提高本质安全,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二、 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自我发展三、 促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第二节 “三同时”审查的原则一般应遵循下列四个基本原则:1. 总体布局应符合当地常年风力指导方向的原则(上海地区常年风力的指导方向是南北方向,正南略偏东1520)2. 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应采用治本为主,力求从根本上消除隐患的原则3. 将具有严重危险、危害因素的作业、工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以便于集中治理的原则。4. 选用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和设备原则。第三节 “三同时”审查的内容和要求建设项目的建设顺序依次为: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竣工验收阶段。一、 项目建议书阶段二、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三、 初步设计阶段劳动安全卫生篇是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重要一章,它对建设项目的总体布局、工艺流程、投资规模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是衡量一个建设项目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劳动安全卫生篇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各个方面:1. 总述2. 防火、防爆方面3. 防尘、防毒、防腐蚀方面4. 防机械、车辆伤害方面(1) 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名称、型式、数量和能力等,危险性较大设备按危险性较大的生产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安全管理规定的目录划分。(2) 起重机械的数量、名称、额定起重能力、型式、使用场反及起重机械的工作级别等。(3) 采取措施。非定型机械产品的设计及定型机械新产品的选用应符合国家标准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85有关规定,其机械配置距离、安全通道及楼板荷载等应按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TJ9-74、工厂安全卫生规程等有关规定执行。(4) 主干道、次干道、辅助道路面宽度、转弯半径、最大纵坡、跨路管线、通叉道口等按厂矿道路设计规范TJ22-7设计。(5) 道路视距、人车分流、道口管理及跨路管线净空高度、信号、专用道路最大纵坡等,按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GB4387-84有关规定。5. 用电安全方面(1) 防强电措施。(2) 防静电措施。(3) 避雷措施。6. 防噪声方面7. 防暑降温方面8. 防放射危害方面9. 防微波辐射方面四、 施工图设计阶段五、 竣工验收阶段第四节 “三同时”审查权限分工一、 市政府劳动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的范围(1) 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的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的建设项目。(2) 市政府劳动保护主管部门直接监察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3) 合资、合作的主要中方单位为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设项目。(4) 由市各委、办批准的外商独资企业的建设项目。(5) 联营的主要方为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联营企业的建设项目。(6) 中央在沪企业、事业单位除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以外的建设项目。(7)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上海梅山(集团)公司所立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由公司的劳动安全卫生机构负责审查,公司批准,报市政府劳动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二、 区(县)政府劳动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的范围(1) 所属区(县)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建设项目。(2) 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的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3) 合资、合作的主要中方单位为区、县属企业、事业单位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建设项目。(4) 由区、县政府及其委、办批准的外商独资企业的建设项目。(5) 联营的主要方为区、县属企业、事业单位的联营企业的建设项目。(6) 私营企业的建设项目。(7) 市属企业、事业单位立项投资在1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和区、县属企业、事业单位立项投资在5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劳动安全卫生机构负责审查,建设单位批准,报所在区、县政府劳动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但生产类别为甲类、爆炸危险场所等级为特别危险和高度危险场所、大量生产或使用级或级危害程度的职业性接触毒物及石棉粉料,或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材料的建设项目,不属此范围,应报所在区(县)政府劳动保护主管部门审批。第四章 劳动场所安全卫生(一)劳动场所是指职工从事职业活动的地点和空间。劳动场所安全卫生又称为劳动场所的劳动安全卫生的条件。劳动场所的安全卫生是以保障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第一节 劳动场所安全卫生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提出: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同时提出: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一、 劳动场所作业空间每名劳动者所占环境空间容积不得小于13M3,面积不得小于4M2。如果每名劳动者所占空间容积较小时,则通风换气量必须增大,且符合卫生学要求的人工气象条件,宜采用空气调节系统。车间通道应保证行人及车辆畅通,其最小宽度为:(1) 行人通道应大于或等于1m。(2) 电瓶车单向行驶通道应为1.8m。(3) 电瓶车双向行驶通道应为3m。(4) 叉车或汽车行驶通道应为3.5m。表4-1 机床布置参考距离(mm)间距内情况间距最小宽度布置图间距内无工作地及行人道800800间距内一边有工作地、有行人定期通过12001200间距两边有工作地、有行人定期通过18001800间距两边有工作地15001500间距内存放工具箱5050工具箱宽度50机床与墙壁及柱之间距,调整及加油可以通过工作地和道路400500400500400500排列成15自动车床之间距50080040080015机床与墙壁和柱之间隔,间距内有工作地1000(用于小型、中型机床);1200(用于大型机床)10001200二、 作业环境采光照明1. 采光天然采光是通过建筑物的窗户来实现的其方式有:(1) 侧面采光。(2) 上部采光。(3) 混合采光。为了保证光照度均匀,窗户之间的隔墙不得宽于2.5m,窗的高度一般为11.75m。表4-2侧面采光厂房宽度类别厂房宽度一般工作性质精密机械加工个别情况24m15m30m2. 照明人工照明的方式可分为:一般照明、局部照明和混合照明。人工照明的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事故照明、值班照明、警卫照明和障碍照明。三、 劳动条件分级评定四、 安全色与安全标志表4-3 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颜 色含 义用 途 举 例红 色禁 止停 止禁止标志停止信号,机器、车辆上的紧急停止手柄或按钮,以及禁止人们触动的部位蓝 色指 令必须遵守的规定指令标志:如必须佩戴个人防护用具;交通上指引车辆和行人行驶方向的指令黄 色警 告注 意警告标志警戒标志:如厂内危险机器和坑池边周围的警戒线绿 色提 示安全状态通 行提示标志车间内的安全通道行人和车辆通行标志消防设备和其他安全防护设备的位置第二节 劳动场所有毒有害因素及管理一、 生产性有害因素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组织和生产环境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军都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与生产有关的因素,称为生产性因素(或职业性因素)。生产性因素,对于劳动者身体健康来说,有的没有危害、有的起着有害作用,这主要取决于生产性因素的性质和数量(强度)。对劳动者的健康和劳动能力可能产生有危害作用的,称为生产性有害因素(职业危害)。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有毒物质:如铅、汞、苯、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生产性粉尘: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性粉尘等;化学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高湿;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电离辐射:如X射线、射线等;物理因素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等。生物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适应等:个体人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劳动组织中的有害因素生产场所建筑设施不符合设计卫生标准要求:如厂区总平面布置不合理,建筑物容积和建筑物结构构件与生产性质不相适应等;缺乏适当的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安全卫生技术设施;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设施或设施不完善;其他方面的安全防护设施和防护器具有缺陷。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二、 生产性粉尘1. 生产性粉尘来源2. 生产性粉尘分类(1) 无机粉尘(2) 有机粉尘3. 生产性粉尘理化性质对人体危害程度(1) 化学性。矿物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SiO2)含量直接决定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如大量吸入含有游离二氧化硅70%以上的粉尘,往往形成以结节为主的弥漫性纤维化,进展快,即使脱离接触,仍可出现融合,有时因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沉积在肺泡中,可产生急性肺泡炎,进而肺泡纤维化。如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硅小于10%粉尘,肺内病变则以简质纤维化为主,不易融合。(2) 分散度。尘粒在10m左右,大部分在鼻咽部被阻留;尘粒在5m以下,可达呼吸道深部,进入肺泡;尘粒在2m以下,沉降速度明显减小,可随呼气排出,在肺泡的沉积率下降;而0.5m以下沉降因粒子布朗运动产生弥散作用,沉积率再度升高。把能吸入到肺泡内的粉尘称为呼吸性粉尘,一般是指小于5m或7mr尘粒。各国学者特别重视呼吸性粉尘的生物学作用。(3) 溶解度4.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肺中已沉积煤尘200300g;矽尘肺患者的肺中石英含量为15g;石棉尘肺患者,肺中石棉含量仅50100mg。含硅粉尘中,又以含游离二氧化硅70%以上的粉尘为最严重。接触二氧化硅粉尘的工人,平均寿命为55岁,较一般居民的平均寿命短10年以上。5. 尘肺法定尘肺病12种: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墨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矽肺多数是在接触矽尘后510年,有的发病者工龄长达1520年以上。6. 尘肺的预防(1) 组织措施(2) 技术措施(3) 通风措施(4) 个体保护措施三、 毒物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引起生物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1. 毒物来源(1) 工业原料。(2) 中间体或副产品。(3) 成品。(4) 辅助原料。(5) 夹杂物。(6) 反应物或废弃物。2. 毒物形成工业毒物在一般条件下,常以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物理形态存在,但在生产过程中,则可呈以下五种形态污染环境:(1) 气体。指常温(25)、常压(1.01105Pa)呈气态的物质,如生产过程中散发于空气的氯、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2) 蒸气。指由固体升华、液体蒸发或挥发时形成的气态物质,如碘蒸气的本蒸气等。凡是沸点低,蒸气压大的液体都易蒸发产生蒸气。此外,液体物质加热、搅拌、通气、超声处理及喷雾等,均可加速挥发。(3) 雾。指悬浮于空气中的液体微粒,多由于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洒而形成。如浓硫酸加热或蓄电池充电时形成的硫酸雾,电镀铬时产生的铬酸雾,喷漆作业产生的漆雾等。(4) 烟。又称烟雾或烟气,指飘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m的烟状固体微粒,多为某些金属熔融时所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迅速冷凝及氧化而成。(5) 粉尘。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为0.110m。固体物质在机械粉碎、碾磨时,或粉状原料,半成品在混料、包装运输时均可产生大量粉尘。3. 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生产性毒物一般经呼吸道和经皮肤吸进入人体,而经消化道吸收是很少发生。(1) 经呼吸道吸收。(2) 经皮肤吸收。(3) 经消化道吸收。4. 职业中毒表4-4中毒发生与接触浓度和时间的关系中毒分类接触的毒物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倍数)接触时间急性几百倍几小时、几分钟亚急性几十倍几星期、几天慢性几 倍几年、几月四、 高温在高气温或高气温合并高气湿或在强热辐射的不良气象条件下进行的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一般将热源散发热量大于8.4104J/M3时的车间称为热车间或高温车间。1. 高温作业的主要类型(1) 高温、强热辐射作业。(2) 高温高湿作业。(3) 夏季露天作业。2. 热的来源(1) 生产中需要的热源所散发的热。(2) 加热后的物体表面散发的热。(3) 机械运转及物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散发。(4) 化学(反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5) 从储热容器、装置、传热管道和导管孔隙等处所逸出来的热量。(6) 太阳辐射热直接射入车间内或间接从墙壁、屋顶和玻璃窗等传入车间内的热量。(7) 夏季露天作业的热源主要是强烈的太阳辐射。(8) 人体的散热。3. 高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中暑是高温环境下发生的急性疾病,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热射病,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通常表现为混合型。(1) 致病因素。(2) 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热射病 日射病 热痉挛 热衰竭4. 防暑降温措施(1) 技术措施 合理设计工艺过程。 隔热。 通风降温。(2) 保健措施 供给合理饮料和补充营养。 加强个体保护。(3) 组织措施。五、 低温1. 低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1) 体温调节。如果在寒冷(-5以下)环境下工作时间过长,超过适应能力,体温调节发生障碍,则体温降低,影响肌体功能。(2) 中枢神经系统。在低温条件下,脑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代谢降低。此时可出现神经兴奋性与传导能力减弱,出现痛觉迟钝和瞌睡状态。(3) 心血管系统。(4) 机体过冷。2. 防寒保暖措施(1) 做好采暖和保暖工作。工人经常逗留的生产场所,气温应保持恒定和均匀。局部采暖设备在燃烧过程中当产生有害的气体和粉尘时,应排出室外。(2) 注意个体防护。六、 噪声噪声是工业生产发展的产物,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机器设备功率越来越大,转动速度越来越高,产生的噪声也越来越强,所以噪声污染环境也日趋严重。1. 声音的概念声音都起源于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声音是一种能够引起听觉的声振动,它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声源、介质和人耳(接受器)。2. 声音的物理性质(1) 声音的传播。在常温(20)和气压1.01105Pa的条件下,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34m/s;在水中是1450 m/s;在木材中是4000 m/s;在钢铁中是5000 m/s。(2) 声音的频率。所谓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发声物体振动的次数。通常以表示,单位为Hz(赫)。在1s振动一次为1Hz。正常的听觉,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从2020000Hz,称为可闻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次声和超声人耳都听不见。人们一般语言的频率在2503000Hz之间。(3) 声音的强度。 人们听到的声音所谓大小,也就是声音的强度,是由声压级所决定的(注:实际应用时,多采用声压级表示,不用声强级)。声压大音响感强,声压小音响感弱。声压级的单位为dB(分贝)表示。(4) 频谱。 由单一频率发出的声音称为纯音,如音叉振动发出的声音即为纯音。把组成复合音的各种频率由低到高进行排列,成为频率的连续谱,即称为频谱。为便于实际测量和分析,人们把这一宽广的声频(2020000Hz)范围划分为几个小频段,通常称为频带或频程。根据划分的方法不同,常用的有倍频程和1/3倍频程。3. 噪声的定义 从物理学观点来讲,声音分两大类:一是协调音,即物体呈周期性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另则为不协调音,即物体呈无规律地、无周期性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称为噪音。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并起干扰作用妨碍工作和休息的,统称为噪音。4. 噪声的来源(1) 机械性噪声。(2) 流体动力性噪声。(3) 电磁性噪声。5.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两种。长期接触强烈噪声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噪声性疾病。(1) 听觉系统。噪声性耳聋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可分为下列几级,当听力损失2040dB为微聋;4155dB为轻度聋;5670dB为中度聋;7190dB为重度聋;90dB以上为全聋。(2) 神经系统。(3) 心血管系统。(4) 消化系统。(5) 其他。6. 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1) 声源控制措施。(2) 传播途径控制措施。措施主要有吸声、隔声和消声。(3) 个体防护。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常用的有耳塞,由软塑料、泡沫塑料等制成,隔声效果可达2035dB;耳罩,隔声效果高于耳塞,可达3040dB。七、 振动1. 振动的概念振动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基准呈往复的机械运动称为振动。振动体离开中心位置的最大位移谓振幅。振动的基本参数包括频率、速度、加速度、振幅和周期。2. 产生振动的主要工具和作业(1) 使用风动工具。(2) 使用电动工具。(3) 操作高速旋转机械。(4) 驾驶现代交通工具或农业机械。(5) 操作其他机械。3. 振动对人体的不良影响(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影响。(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影响。长期接触强烈的局部振动,又未采取合理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就可能产生职业性振动病。4. 振动的预防措施(1) 改革工艺过程和生产设备。(2) 改革或限制使用振动工具。(3) 制订合理的劳动制度。(4) 提高室温和加强室外作业时保温措施,消除寒冷的不良影响。(5) 发放个人防护用品。(6) 隔离振动。八、 高频电磁场与微波高频电磁场与微波统称社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电磁辐射中量子能量最小、波长最长的频段、波长范围为1mm3km。1. 接触机会(1) 高频感应加热。使用频率多为300kHz3MHz。(2) 高频介质加热。使用频率多为1030MHz。(3) 微波。使用频率多为3300GHz。2. 对人体影响 较大强度无线电波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3. 防护措施(1) 高频电磁场的防护。 场源的屏蔽。 远距离操作。 车间布局要合理。(2) 微波的防护。 微波辐射能的吸收。 合理配置工作位置。 个体防护用品。 健康检查。九、 放射线一般地区天然本底照射率平均约为2.5810-9C/kgh(库每千克时)。1. 什么是放射线2. 放射线对人体损伤效应(1) 照射部位。辐射效应与受照部位有关,这是由于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组织器官,这些组织器官又有着不同的辐射敏感性。人体各部位的敏感顺序为:腹部、头颈部、胸部和四肢,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腹部的保护。(2) 作用方式。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3) 急性放射病。(4) 慢型放射病(5) 损伤表现3. 对放射线防护的措施(1) 控制辐射源的用量。(2) 外防护。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运用时间、距离和屏蔽这三个要素。(3) 内防护。 围封隔离。 除污保洁。 个人防护。第五章 劳动场所安全卫生(二)第一节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一、 爆炸1. 爆炸及其分类爆炸是指物质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爆炸发生的主要特征是压力的急骤升高和巨大声响。在爆炸时由于气体热膨胀产生气浪的冲击动力,会引起很大的破坏性,同时由爆炸生成的气体具有可高达1000以上温度,能点燃可燃物引起火灾并烧伤操作人员。按爆炸的性质可分为核爆炸、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三种形式:(1) 核爆炸是指由于某些物质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或聚变的连锁反应,在瞬间能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产生的爆炸。(2) 物理性爆炸是指由物理变化所引起的爆炸。(3) 化学性爆炸是由于物质发生极迅速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而引起的爆炸。2. 爆炸极限及影响因素(1) 爆炸极限的定义是,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构成的爆炸性混合物遇到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2) 爆炸极限的表示方法是,爆炸极限一般用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在混合物中的体积百分比数来表示,有是也用单位体积气体中可燃无物的含量来表示(g/m3或mg/L)。如氢气的爆炸极限为4%75%,铝粉的爆炸下限为40g/m3。(3) 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不同的可燃气体和可燃液体蒸气,由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爆炸极限。同一种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的爆炸极限,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受温度、压力、含氧量和容器的直径等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具体情况如下: 温度升高,爆炸下限降低。 压力增高,爆炸下限也会降低。压力减小到某一数值,混合物不会爆炸,这个临界压力的存在表明在密闭的设备内进行减压操作可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气体中氧含量增加,爆炸下限降低。对于一般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气,如果混合物中的氧浓度降至6%14%时,即可免除燃烧或爆炸。 容器的直径越小,爆炸极限范围就越小,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则降低。 火源的性质如火源的强度高,热表面的面积大,与混合物接触的时间长,会使爆炸极限扩大,增加爆炸危险性。3. 爆炸性混合物(气体、粉尘)的爆炸条件(1) 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均匀混合,并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对于粉尘,要悬浮在空气中浓度超过爆炸下限才会发生爆炸,而堆积粉尘不会发生爆炸。因直径小于10m的颗粒能在运动的气流中长时间悬浮,形成爆炸尘云,其分散度越高,越易引起爆炸。(2) 具有导致爆炸的足够能源。每一种爆炸性混合物都有一个引起爆炸的最小点火能量,即最低引爆能量,通常以mJ(毫焦)表示。如氢气为0.019mJ,铝粉为50mJ。(3) 发生氧化放热反应的速度必须很快。4. 爆炸与火灾的关系火灾事故与爆炸事故的发展明显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延续,火灾的损失与持续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爆炸则是猝不及防的,爆炸过程在瞬间突发,破坏作用大,人员伤亡及物质损失也在瞬间造成。对可燃、易燃物质而言,由于燃烧与爆炸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因此,火灾与爆炸事故常常互相转化。(1) 火灾引起爆炸。火灾中明火与高温能引起可燃、易燃物爆炸。(2) 爆炸引起火灾。爆炸必然导致火灾。二、 爆炸危险场所等级划分1.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的危险等级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为特别危险场所、高度危险场所和一般危险场所三个等级。(1) 特别危险场所是指物质的性质特别危险,储存的数量特别大,工艺条件特殊,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危害极大的危险场所。(2) 高度危险场所是指物质的危险性较大,储存的数量较大,工艺条件较为 特殊,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将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具有一定危害的危险场所。(3) 一般危险场所是指物质的危险性较小,储存的数量较少,工艺条件一般,即使发生爆炸事故,所造成的危害也较小的场所。2. 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两类。其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1) 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0区。在正常情况下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 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仅在不正常情况下短时间出现的场所。(2) 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分区。 10区。在正常情况下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场所。 11区。正常情况下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短时间出现粉尘混合物的场所。3.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1) 爆炸危险区域范围的确定。 应根据释放源的级别和位置、易燃物质的性质、通风条件、障碍物及生产条件、运行经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确定。 建筑物内部,宜以厂房为单位划定。当厂房内空间大,释放源释放的易燃物质量少,可按厂房内部分空间划定。 当易燃物质可能大量释放并扩散到15m以外时,爆炸危险区域范围的划分应附加2区。(2) 释放源的分级。按照易燃物质释放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进行分级。 连续级释放源。 第一级释放源。 第二级释放源。 多级释放源。(3) 爆炸危险区域的级别和范围的划分示例。4.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应按下列要求确定:(1) 爆炸性粉尘环境的范围,应根据爆炸性粉尘的量、释放率、浓度和物理特性,以及同类企业相似厂房的实践经验等来确定。(2) 爆炸性粉尘环境在建筑物内部,宜以厂房为单位确定范围。三、 防爆安全技术1. 安全技术2. 消除着火的火源引起火灾爆炸的火源主要有明火、维修用火、烟头、摩擦与撞击、电气火花和静电火花等。3. 控制易燃物、助燃物(1) 在工艺过程中不用或少用易燃易爆物质。(2) 加强设备的密闭。(3) 注意通风排气。(4) 惰性介质保护。4. 真空操作以保障安全降低操作压力,爆炸极限既行缩小,达到一定的真空度,爆炸危险即可避免。5. 工艺参数的安全控制实现温度、压力、流量、物料配比等工艺参数的自动控制和危险情况的信号报警,防止超温超压和物料跑损,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杜绝跑、冒、滴、漏是防止爆炸事故,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6. 自动控制与使用安全保险装置,有利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工艺系统的自动控制和自动操纵、温度和压力的自动调节、流量和液位的自动调节程序控制等能稳定生产和保障工艺安全。安装信号报警装置,可在出现险情时警告操作者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安全保险装置是当生产中发生危险状况时,能自动进行动作,消除危险状况。7. 危险物质的处理(1) 易燃和可燃液体。贮存、使用和处理必须严加管理,应遵守一切有关规程和标准。(2) 可燃气体。在生产场所必须防止可燃气体的积聚,防止火源引燃和防止灾害扩展。(3) 危险化学品。遇空气能自然的物质、能与水起作用的物质、受热能爆炸或放出有着火危险物质的物质、能使贮存于附近的物品起剧烈作用的物质,在贮存、使用时必须严格妥善管理。(4) 妥善管理生产污水。生产中应严格控制易燃可燃物的排放;所有与下水道相通的管道上应装有深度不小于100mm的水封虹吸管;输送易燃物的管道沟应严加密封,并及时清理,不使大量易燃物积存于管沟内而起火爆炸;应避免互相抵触或性质不同的废水排入同一下水道而发生化学反应,导致事故的发生。8. 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1) 根据生产特点和危险程度,采取隔离操作、防护屏和远距离操纵。(2) 安全阻火、泄爆装置。在有爆炸危险的设备、管道、容器上或之间设置防爆泄压装置或阻火设备,可有效地防止火焰、爆炸的蔓延扩展。(3) 设置检测报警装置及安全保险装置。安装检测报警装置尽可能与生产调节系统和事故处理装置连锁,减少事故损失。9. 测定空气中可燃物质的含量 测定空气中可燃物质的浓度,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工艺技术状况、设备密闭性能、通风装置的效能以及工人操作技术水平高低的有效方法。设置自动分析仪器自动报警以成为必不可少的安全装置,可燃气体自动分析仪和自动测爆仪已得到广泛的应用。10. 防止粉尘爆炸 为了有效地避免和防止粉尘爆炸,必须针对各种粉尘的性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或减少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产生和积聚,并将可能释放爆炸性粉尘的设备单独集中布置,限制和减少爆炸危险区域。四、 爆炸危险场所防爆电器的分类、选型和安装1. 防爆电气设备的类别、级别与温度组别(1) 防爆电气设备按使用场所分为两类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类:工厂用电气设备。(2) 爆炸性气体在标准实验条件下,按其最大实验安全间隙(MESG)和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分级。类:电气设备。矿井中的爆炸性气体甲烷,其最大实验安全间隙为1.4;最小点燃电流比为1.0,不分级,不分组。类:电气设备。表5-1 类电气设备的分级级别最大实验安全间隙(MESG)(MM)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AMESG0.9MICR0.8B0.9MESG0.50.8MICR0.45C0.5MESG0.45MICR表5-2 类电气设备温度组别温度组别自然温度T()设备允许表温度()T1T450450T2450T300300T3300T200200T4200T135135T5135T100100T6100T8585表5-3允许最高表面温度()引燃温度组别无过负荷的设备有过负荷的设备T11215195T12160145T13120110 2. 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和标志(1) 隔爆型电气设备。标志为“d”(2) 增安型电气设备。标志为“e”(3)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标志为“i”(4) 正压型电气设备。标志为“p”(5) 充油型电气设备。标志为“o”(6) 充砂型电气设备。标志为“q”(7) 无火花型电气设备。标志为“n”(8) 浇封型电气设备。标志为“m”(9) 气密型电气设备。标志为“h”(10) 特殊型电气设备。标志为“s”(11)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标志为“DIP”(12) 标志要求。 铭牌右上方必须有清晰的永久性凸纹标志“EX” 防爆标志,并顺次标明防爆型式、类别、级别、温度组别等标志。 防爆合格证编号。 其他需标出的特殊条件。 有关防爆型式专用标准规定的附加标志。 产品出厂日期或产品编号。3. 防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