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_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_第1页
企业培训_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_第2页
企业培训_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_第3页
企业培训_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_第4页
企业培训_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 年上海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年上海财大培训班公务员考试讲义 综合管理综合管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行政管理 第一章第一章 公共行政概述公共行政概述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的产生与功能、公共行政的原则、公、本章主要内容: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的产生与功能、公共行政的原则、公 共行政的发展历史。共行政的发展历史。 2、学习目标与要求:、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什么是公共行政,它的主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什么是公共行政,它的主 客体分别是什么。另外,请考生对公共行政的功能、原则以及它的发展也要做一定的了解,客体分别是什么。另外,请考生对公共行政的功能、原则以及它的发展也要做一定的了解, 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概念。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概念。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公共行政的含义:所谓的公共行政就是指政府行政机关依法对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 管理的总和。 2、对公共行政含义的理解(主体与客体): 3、公共行政的功能: (1)管制功能:(2)服务功能:(3)维护功能:(4)扶助功能: 4、公共行政的原则: 法制原则、服务原则、效率原则、责任原则 5、公共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即产生与发展): (1)公共行政的产生: 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现实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起源于 19 世纪末,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 根据现在人们掌握的资料和共识,认为提出“行政学”概念的是德国学者史坦因,他 在 1865 年撰写了行政学一书。但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行政法,并没有形成公共行政学体 系。公共行政学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独立的学科,严格地说是起源 于美国。1877 年,美国学者威尔逊(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和美国第 28 届总统)在政治学 季刊上发表了“行政的研究”一文,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学科-行政学。 他认为一个良好政府需要有两个支柱:强有力而负责的政务官,有效能的文官制度。这篇 文章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认为是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开山之作,威尔逊了被誉为公共行政 学的鼻祖。继他之后,美国的另一位著名 行政学家,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古德诺在 1900 年 写了政治与行政一书,提出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这 一著名的论点,从而使威尔逊开创的公共行政学正式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公共行政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一般以怀特在 1926 年发表的美国第一本 大学科教书行政学导论和魏洛比在 1927 年发表的另一本大学教科书行政学原理为 标志。 (2)公共行政的发展(三个阶段):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30 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公共行政的形成时期 又称为科学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有三位代表人物:法国学者法约尔,德 国学者马克斯韦伯以及美国 学者泰罗。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中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 调、控制以及管理的 14 项原则一直沿用至今。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中的科层组织结构以 及权威的不同类型(魅力权威、传统权威、理性权威)也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泰罗开创了 管理科学的新时代 ,他因此被 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20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公共行政学的成长时期又称为行为科学时期或人际关系时期。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主要有三个: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系统理论 学派。 A 行为科学学派中有代表性的理论分别是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马斯 洛的需要层 次理论。 B 决策理论学派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是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 C 系统理论学派中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是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和卡斯特的权变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时期又称为新公共行政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主要有三个:新公共管理理论、政府治理论、后现代公 共行政理论。 三、考点指要:三、考点指要: 1、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的含义 2、公共行政的主体与客体。、公共行政的主体与客体。 四、题型举例:四、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活动属于( ) A 执行性活动 B 领导性活动 C 强制性活动 D 民主性活动 2、下列属于我国公共行政主体的是( ) A 国家政协机关 B 某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厂长 C 某市人民政府 D 某村村委会 3、下列属于公共行政范畴的是( ) A 某国有工厂领导班子开会研究解决工人医 疗保险问题 B 某商场经理捐款给希望工程 C 某大学领导班子开会研究解决贫困学生学费减免问题 D 某县政府办公会商讨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答案:1、A 2、C 3、D (二) 多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的客体是( )、( )和政府内部 公共事务。 A 司法事务 B 立法事务 C 社会公共事务 D 文化事务 E 国家事务 答案:CE 第二章第二章 行政职能行政职能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行政职能的含义、行政职能的意义与历史演变,行政职能体系及行政职、本章主要内容:行政职能的含义、行政职能的意义与历史演变,行政职能体系及行政职 能的转变等。能的转变等。 2、学习目标与要求:考生要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行政职能的含义和作用、地位,行、学习目标与要求:考生要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行政职能的含义和作用、地位,行 政职能的发展,行政职能体系以及行政职能转变的具体内容。政职能的发展,行政职能体系以及行政职能转变的具体内容。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行政职能的含义:行政职能又叫政府职能,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 社会需求,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基本职责和发挥的功能作用。行政职 能主要涉及政府的职责范围、履行职责方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起作用等问题。 2、行政职能的地位及作用: 行政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它反映了国家的性质和政府活动的方向,是政 府开展行政管理活动的依据和前提,行政管理各个环节和层面的活动,都可以说是行政职 能的运用和展开。行政职能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其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1)行政职能是决定政府角色地位的大问题,事关国家的兴衰成败。 (2)行政职能是行政组织设置的依据、前提和基础。 (3)行政职能决定着行政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4)行政职能的实现是衡量行政管理效率和效能的重要标准 (5)行政职能的界定是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的前提,是我国行政改革 的重要内容。 3、行政职能体系的理解: (1)政府的基本职能: A 政治职能:这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政治事务的管理,其核心在于维护和巩固国家政 权。包括专政职能和民主职能。 B 社会管理职能 经济职能:文化教育职能:社会服务职能: (2)政府的运行职能: A 计划职能:这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首要职能。B 组织职能: C 协调职能: D 控制 职能:它一般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 4、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 (1)公共物品的提供者(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3)外在效应的消除者(4)收入及财产 的再分配者 (5)市场握手秩序的维护者 5、行政职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这一时期的行政职能是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的。 奴隶制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微弱,行政职能重点在于政治统治。 封建制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稍有增加,但重点仍在于政治统治。 (2)弱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即“守夜人”时期。 形成与发展:早在 500 年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期,资本得到了发展壮大,重商 主义盛行,它认为,只有商业活动才是真正取得财富的生产活动,自由放任、限制国家干 预的观点取代了古典的国家干预论。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现了这一历史 诉求。 特点:这一时期政府职能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非常有限,政府很少对经济进行干预,其 作用只限于为私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有限的公共物品。 意义:它的积极意义在于自由资本主义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的消极 意义在于导致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3)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即“积极干预”政府时期。 形成与发展:政府“积极干预”职能的出现是 20 世纪一系列大事促成的。凯恩斯主义主 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 特点: A 这一时期的行政职能范围大大拓展 B 这一时期的行政职能方式更加复杂多样。 意义:强势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积极的作用主要有,在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指导下,战 后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普遍采取大规模积极干预的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 20 世纪 5060 年代的经济繁荣。但其消极作用也很明显,进入 20 世纪 70 之后,西方国 家先后出现了新的经济危机,形成了“滞胀”现象。 (4)有限政府时期的行政职能 发展: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出现了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否定。我们称之为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主张,政府 的干预对社会和经济而言是必要的。 特点: A 通过非国有化,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 B 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C 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 6、行政职能的转变:(这里主要指我国的行政职能的转变) (1)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及其弊端: 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特征:A 集中计划管理 B 微观直接管理 C 片面强调政治职能 我国改革开放前行政职能的主要弊端:A 造成政府机构膨胀 B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C 企业 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 D 容易产生腐败 (2)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 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转变行政职能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 (3)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职能重心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职能方式的转变: A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 起来。 B 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C 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 场相结合。 职能关系的转变: A 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B 理顺政企关系 C 理 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D 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E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三、考点指要:三、考点指要: 1、 政府职能的含义和地位政府职能的含义和地位 2、政府职能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发展 3、政府职能体系、政府职能体系 4、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 四、仿真试题四、仿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 ) A 精简机构 B 缩减编制 C 转变政府职能 D 下放行政权力 2、根据十六大精神,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是( ) A 精简、统一、效能 B 决策、执行、监督 C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D 政企分开 答案:CA (二)多选 1、从政府的职责范围来看,行政职能包括( ) A 政府人事行政管理 B 财务行政管理 C 后勤行政管理 D 机关行政管理 E 社会公共行政管理的职责, 答案:ABCDE 2、国家职能是( )和( )的统一。 A 经济管理 B 政治统治 C 文化管理 D 科技管理 E 社会管理职能 答案:BE 第三章第三章 行政组织行政组织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结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的体制及编制、本章主要内容:行政组织的概念、类型和结构,行政组织理论,行政组织的体制及编制 管理,行政组织改革。管理,行政组织改革。 2、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行政组织的涵义和特征,行政组织设、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行政组织的涵义和特征,行政组织设 置的原则,把握好行政组织体制和行政组织的理论,并能够应该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的知置的原则,把握好行政组织体制和行政组织的理论,并能够应该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的知 识。识。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一种社会组织,它通常指为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公共事 务,通过权责分配、层次结构、人员安排所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完整体系,也就是通常 所说的政府机关或行政管理机关。 2、行政组织的特性:政治性与社会性、法制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动态性 3、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命令统一原则、精简精干原则、效率原则、分工协作原则、权责一致原则、幅度适中原 则、权变原则、 法制原则 4、行政组织理论: (1)西方行政组织理论: 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有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组织理论;以法约尔、古立克为代表的 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新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有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组织平衡理 论和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过程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卡斯特、罗森茨韦克为代表的系统分析组织理论和以劳伦斯、 洛西、伍德沃德为代表的权变组织理论。 知识管理学派理论:主要哈耶克、品乔特兄弟、巴拉密以及他们的理论为代表。这一学 派的几位代表提出了组织设计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主张: 列宁主张: 毛泽东、邓小平主张:。 5、行政组织类型: (1)领导机构: (2)执行机构:亦称职能机构。(3)监督机构:如监察机构、审计机 构等 (4)咨询机构:也称为智囊机构或参谋机构。(5)信息机构(6)辅助机构:(7)派出 机构: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如省人民政府下设的地区行政公署、 县人了政府下设的区公所等 6、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就是按法制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 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进行和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我国县以上的各级政府都设立了机构编制委员会,根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以编 制工作进行具体的管理。其主要原则有精简原则、统一原则和编制立法原则。 7、行政组织结构: 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它包括行政组织 各成员、单位、部门和层级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联系、沟通方式。结构合理、运转灵活的 行政组织是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构架。 (1)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行政组织的层级制,是指各级政府、每级政府各组成 部门上下级之间构成的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基本问题是处理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幅度与 层次成反比。这两者是影响行政机构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做到幅度适 当,层次少而精。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行政组织的部门化。是指行政组织的横向分工,是 行政组织内同级行政机构之间和机构内部各同级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相互合作与协调的关 系模式。它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可以有几种划分:按地域划分。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 按管理职能划分。分为若干个职能部门。按管理程序划分。分为各个不同的环 从 80 年代开始,组织结构的改革从企业领域开始,并迅速涉及到政府公共管理领域。组织结 构形式的呈现以下新的特征。 (1)扁平化。所谓组织结构扁平化,就是通过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裁判冗余人员, 从而建立一种紧凑、干练的扁平化结构。 (2)团队化。它是指组织结构从层级制垂直结构转向以团队为中心的过程分组织模式。 8、行政组织体制的理解: 是指行政组织结构中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它主要有以下几种 形式: (1)首长制与委员会制:这是依据行政决策和担负行政责任的人数多少来划分的。 首长制,又称独任制、一长制。 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指行政组织决策和管理权力由若干人组成的委员会共同行使, 按少数服从多数或协调一致的原则集体决定、共同负责的组织体制。 这两者各有优缺点,因而在行政过程中,采用哪种形式应据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凡 从事执行性、速决性和指挥性一类事务的组织。宜采用首长制。凡从事立法性、协调性和 咨询性一类事务的组织,宜采用委员会制。 我国的行政系统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 (2)集权制与分权制:这是依据行政组织上、下级职权的大小来划分的。 集权制,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下级处于被动受控地位, 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的组织体制 分权制,是指下级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享有自主权,上级机构不予干预的行政体制。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实行的是集权制,但是过分的集权带来一些弊端。 在集权和分权方面建立一种良好的机制是我国行政改革的任务之一。 (3)层级制与职能制:这是依据行政组织内部各机构功能与性质来划分的。 层级制又称直线制,是指行政组织体系纵向分成若干层级,每个层级业务性质相同, 各对其上层负责,但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级缩小的行政分区制。 职能制,是指行政组织平行划分为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辖的业务性质不同, 但行政范围大致相同的行政体制。 由于这两种体制的利弊,现在出现了取两种之长的直线职能制。其特点在于职 能部门不享有向下发布命令的权力,他们对下只提供建议或指导,同时对直接领导的决策 提供建议,以保证直线指挥的统一,又提高指挥的效能 (4)完整制与分离制:这是依据同一层次上的各个行政组织所受上级指挥和控 制的异同来划分的。 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 机构只受同一上级组织或同一首长的统一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指同一层次的各行政组织或同一行政组织各机 构受两个以上的首长或上级机关的指挥、控制与监督的组织体制。 当代行政组织一般都实行完整制。 (5)矩阵组织体制与立体多维组织体制: 矩阵组织体制又称项目组织体制或专案组织体制。它是为解决某项特殊任务而组建的 临时性工作组织体制。矩阵组织体制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组成的长方形组织结构,一套 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而组成的横向管理系统。横向系统之中 专门项目小组或委员会的成员都来自各职能部门,以完成某项特定任务,任务完成后,成 员仍回到原部门,实际上小组成员处在双重领导之下。 立体多维组织体制是在矩阵组织结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管 理结构体制。这指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包括多个方面的管理机构,使企业难免取得更好 的协调,更易发挥效率。全部组织结构分为三维:第一,是按产品划分的事业部,第二是 按职能划分的专业参谋机构,是专业成本中心,第三是按地区划分的管理梦,是利润中心。 9、行政机构改革: (1)行政机构改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类: 第一,外部原因: 经济体制转变会导致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转变和更迭导致行政管理机构 的变革。 社会发展程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机构的变革。国际环境的转变也会激发行政管理机构 的变革。 第二,内部原因: 机构的过度膨胀 人员素质不高、弱化 (2)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目标: 在当代,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总目标是: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 的专业化国家行政干部队伍,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具体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 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3)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内容: 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 关键。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 务。 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 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 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 干部队伍结构。 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三、考点指要:三、考点指要: 1、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行政组织的含义和特征 2、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3、行政组织体制、行政组织体制 4、行政组织的理论、行政组织的理论 5、行政机构改革、行政机构改革 四、题型举例四、题型举例 (一)单选 1、根据十六大精神,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是( ) A 精简、统一、效能 B 决策、执行、监督 C 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 D 政企分开 2、马克思、恩格斯在政府组织形式上主张采取( ) A 民主集中制形式 B 议行合一形式 C 廉价政府形式 D 议行平等形式 答案:AB (二)多选 1、按照权力分配的集散程度可以将行政体制划分为( ) A 集权制 B 分权制 C 层级制 D 职能制 E 首长制 答案:AB 第四章第四章 行政领导行政领导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行政领导的含义与特性,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与责任,行政领导的、本章主要内容:行政领导的含义与特性,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与责任,行政领导的 方法与艺术,行政领导制度方法与艺术,行政领导制度 2、学习目标与要求:考生通过本章应该掌握行政领导的含义、方式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学习目标与要求:考生通过本章应该掌握行政领导的含义、方式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 理解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与责任,行政领导体制以及行政领导的素质和结构。理解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与责任,行政领导体制以及行政领导的素质和结构。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行政领导的含义:行政领导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名词的行政领导,一种是动词的行政领 导。前者是指在各级行政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行政人员。后者是 指行政领导活动,它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 政权力,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我们主要 学习的是后者。 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 (1)职位的概念:职位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和行政领导的工作岗位,它是行政领导者获 得权、责的依据。职位是权力机关或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或规定,按程序选举或任 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和责任。 (2)职位的特点: 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定的。职位的数量有限。职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行政 领导者的职位由上级主管部门依据职能和职权的分配确定,按法定程序任免。职位上的 行政领导人员担任职务与责任的时间长短、职务与责任是否主要,对职位本身并无影响。 3、行政领导者的职权: (1)职权的概念:职权是职位上的权力。行政领导者的职权,是行政领导职位所赋予的权 力,是因为行政领导者担任一定职位而获得的有法律效力的权力。 (2)职权的范围:行政领导的职权范围大致有:执行权领导权 管理权 用人权 检查、监督权 协调 4、行政领导者的职责: (1)行政领导的职责是行政领导者基于职权在行政上应负有之责任,或在履行职务过程中 应尽的义务,或对国家的行政委托的任务应负的责任。 (2)行政领导的职责的内容: 政治责任: 工作责任:法律责任: 5、行政领导体制: (1)民主集中制: (2)行政机关的首长负责制: 我宪法第八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各部各委员会实行部长、主任负 责制”。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乡长、 镇长负责制”。首长负责制的主要内容为:行政首长领导本级政府的工作 实行人民政 府工作会议制度。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属于个人负责制类型,但又吸取了委员会议制的长处,尽力避 免了个人负责制的短处。所以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是在发挥集体作用下的个人负责制, 是同集体领导相结合的首长负责制。 (3)日常的具体行政领导制度: 领导干部与群众联系的制度: 上下级领导之间联系的制度: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联 系的制度: 6、行政领导方式: (1)按权力控制程度,可以分为集权式领导、分权式领导、均权式领导。(2)按决策权 集中程度,可以分为专断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3)按领导的工作重心分, 可分为重事式领导、重人式领导和人事并重式领导。(4)按领导对象的不同进行应变领导, 可具体分为按机关性质应变领导、按教育程度应变领导和按上下级关系应变领导。(5)按 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可分为强制式领导、说服式领导、激励式领导和示范式领导。 7、行政领导的素质: (1)政治素质。这是对行政领导干部特别要强调的素质,包括: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知识素质。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是行政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行政领 导水平的重要环节。现代行政领导既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懂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 论、一般基础文化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同 时也要具有从事本职工作所必需的业务知识和现代领导与管理知识,成为掌握业务知识与 领导知识的双内行,从而适应整个知识系统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及其客观要 求,做到博与专的统一。 (3)能力素质。 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洞察力、预见力、决断力、推动力、应变力 综合能力的要求。信息获取能力、知识综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心理素质。包括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 8、行政领导的结构: 行政领导的结构既为行政领导班子的素质结构,我们必须实现行政领导班子的优化组 合。 (1)合理的静态结构。行政领导班子是一个有机整体,从静态意义上说,其素质结构包括 四个方面: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 (2)合理的动态结构。领导班子的动态结构,是指在动态领导过程中,行政领导班子所形 成的合力,包括合力关系和合力状态。 第一,合力关系。第二,合力状态。 9、行政领导艺术: (1)权力运用的艺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交流、说服、命令、奖惩、授权。 (2)把握全局的艺术, (3)随机决断的艺术,。(4)知人善任的艺术(5)时间运筹的 艺术, 三、考点指要:三、考点指要: 1、行政领导的含义、行政领导的含义 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 3、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体制 4、行政领导的方式、行政领导的方式 5、行政领导的素质与结构、行政领导的素质与结构 四、题型举例:四、题型举例: (一)单选 1、某县税务局长违反规定指令下属滥收费,从行政领导责任的角度看,该局长应承担( ) A 政治责任 B 行政道德责任 C 法律责任 D 玩忽职守责任 2、在抗洪救灾斗争中许多行政领导者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这属于( ) A 激励式领导方式 B 强制式领导方式 C 示范式领导方式 D 启发式领导方式 答案:CC (二)多选 1、行政领导者的群体素质应该做到:优良的能力结构,“三才”合一,这里说的“三才” 是指( ) A 高学历的专业人才 B 善断的帅才 C 多谋的智囊型人才 D 长于执行的将才 答案:BCD 第五章第五章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公共政策的概述,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本章主要内容:公共政策的概述,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 共政策的失效与误区,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调整,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终结共政策的失效与误区,公共政策的监控与调整,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终结 2、学习目标与要求:考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特征、功能、类型,、学习目标与要求:考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公共政策的含义、特征、功能、类型, 并能够理解应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并能够理解应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公共政策的含义:公共政策是公共决策的产物,是指国家机关、正常及其他政治团体 在特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规 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公共政策的特征: (1)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2)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4)公 共政策的功能多样性(5)公共政策的价值相关性 3、公共政策的功能: (1)解决社会经济问题,促进生产力发展(2)解决政治问题,巩固政权,保持政治稳定 (3)解决社会领域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4、公共政策的类型: (1)横向分类:横向上的公共政策的分类,主要倾向于从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 分类,政策之间通常为并列关系。主要划分为:政治政策 经济政策 社会政策 科技政策 文教政策 (2)纵向分类:纵向上的公共政策的分类,主要倾向于从中央与地方 之间的关系来划分, 政策之间通常具有从属关系。主要划分为: 元政策,也称总政策。基本政策,。方面政策,也称具体政策。 5、公共政策主体与客体: (1)公共政策的主体:所谓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 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控、评估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的分类: A 以主体数量为分类标准,可以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个人主体和团体主体。B 以主体是否 具有公共权力为标准,可以将公共政策主体分为官方主体和非官方主体,或者叫做权力主 体和非权力主体。C 以主体在政策运行的不同阶段所发挥的功能为标准,可以将公共政策 主体分为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监控主体、政策评估主体。D 以主体参与政 策过程的方式与程度为标准,可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E 以法权序列为标准,可分为 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社会非法权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 政党、智囊团、利益集团、大众传媒、公民与选民。 公共政策主体的功能: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 (2)公共政策的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的含义: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对象。 公共政策客体的类型: A、从事的角度: a、以政策问题的内容和性质为标准,分为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 b、以公共政策问题在社会经济中的功能为标准,分为初次分配问题、再分配问题 c、以问题的直观性和熟悉程度、决策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相关信息的完备性为标准,分为 结构良好问题和结构不问题。 d、以政策问题是否包含实体性内容为标准,分为程序性问题和实体性问题。 B、从人的角度: a、以目标群体的数量和区域范围为标准,分为全体社会成员、区域社会成员、特殊社会群 体 b、以公共政策对目标群体的利益影响为标准,分为受益群体和受损群体。 c、以政策客体对政策内容的态度为标准,分为顺应型客体、抵触型客体、观望型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的构成:公共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 6、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1)确定政策目标:(2)设计政策方案: (3)评估、论证政策方案: 评估的基本内容有:方案价值论证评估、可行性论证评估(经济可行性评估、政治可行 性评估、技术可行性评估、文化可行性评估)、方案效果的评估、方案风险的评估。 政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政治价值标准、成本效益标准、伦理道德标准。 (4)抉择政策方案 对政策方案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政策预期收益的对比、政策方案成本的对比、 风险程度的对比、时间因素的比较。 政策方案的抉择方法:全体一致同意法(又叫一票否决法)、多数抉择规则(一种是简 单多数同意法,即哪一个得票多就是哪个;一种是绝对多数法即对选择某一方案的具体比 例做出明确规定。)、赞成投票法(即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票, 得票最多的可中选)、淘汰投票法(即否定表决法,由参加投票的集体成员对他认为可以 舍弃的政策方案投反对票,得票最多的方案主被淘汰)。 7、公共政策的执行: (1)含义:我们把公共政策的执行界定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 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 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 (2)原则:合法公正性原则、权变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时效性原则 (3)执行过程:第一是执行准备(包括制定行动计划、落实组织人员、筹备物资经费、制 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第二是政策实验。第三是政策宣传。第四是指挥协调。第五是监督 控制。 (4)执行方式:行政方式、经济方式、法律方式、思想诱导方式。 (5)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政策本身:主要包括政策的权威性、政策的合理性 与科学性、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可行性、政策的稳定性与连贯性。机构的因素:主要 包括组织机构的层级与幅度、组织机构的命令与服从体系、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人 的因素:政策因素: (6)要使政策有效执行应具有的条件:适宜的环境 良好的适用主体 必要的政 策资源 完善的执行机构 正确的执行策略 8、公共政策的评估: (1)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主要通过公共政策影响的层面来体现 对公共问题的影响,以及对面临公共问题者的影响。 对政策以外的情况或团体的影响。 对未来的状况的影响。 用在某项政策上的直接成本。 间接的成本。 实质性影响和象征性影响。 (2)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包括政府评估、民间评估 (3)政府评估有很多不力之处 9、公共政策的终结: (1)原因:政策使命的结束;失误政策的废止;稳定的长效政策转化为法律。 (2)内容:功能的终结;机构的终结;政策本身的终结;计划的终结。 (3)方式:政策替代;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缩减。 (4)公共政策终结的倡导者:包括政策反对者;既得利益者;改革者。 (5)反对公共政策终结的原因:利益差别习惯性认知 (6)公共政策终结的策略: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政策终结时机的可预期性: 政策终结过程的长短: 正当利益补偿公共利益的正义感。 三、考点指要:三、考点指要: 1、公共政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公共政策的含义、特征与功能 2、公共政策的类型、公共政策的类型 3、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4、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5、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与终结、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与终结 四、题型举例:四、题型举例: (一)单选: 1、从政策分类的角度来说人口政策、劳动工资政策属于( ) A 政治政策 B 经济政策 C 社会政策 D 科技政策 答案:C 2、公共政策是( )的产物 A 公共决策 B 公共职能 C 公共事务 D 国家政策 答案:A (二)多选 1、某项市政工程在建设前,应该进行的方案评估包括的内容有( ) A 方案效果的评估 B 方案风险的评估 C 方案价值论证评估 D 可行性论证评估 答案:ABCD 2、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包括( ) A 政府评估 B 民间评估 C 社会团体 D 国家机关 E 个人 答案:AB 第六章第六章 行政执行行政执行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和作用,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分析,行政、本章主要内容:行政执行的含义、特征和作用,行政执行的制约因素与障碍分析,行政 执行的内容,行政执行的过程。执行的内容,行政执行的过程。 2、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行政执行的含义以及行政执行的各、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行政执行的含义以及行政执行的各 个环节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控制、以及行政行政监督的含义,并理解各个环节的主个环节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控制、以及行政行政监督的含义,并理解各个环节的主 要内容。要内容。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行政执行的含义:行政执行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具体的组织、指挥和控 制的过程,即通过执行、适用规范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法规,实现行政决策目标,完成 行政管理任务的全部行政活动和过程。 2、行政执行的原则(1)忠实执行与灵活运用相统一的原则。(2)果断迅速与注重效益 相统一的原则。(3)民扬民主与强调集中相统一的原则。 3、行政执行的过程:三个阶段 (1)行政执行的准备阶段: 制定执行计划活动:一般准备活动:包括思想准备、组织与人员准备。 (2)行政执行的实施阶段:行政领导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 (3)行政执行的总结阶段: 4、行政沟通的含义:是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 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 持与合作,谋取行政体系和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 5、行政沟通的类型: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这是按照行政组织的系统来进行划分的。(2)上行沟通、 下行沟通 与平行沟通:这是按照沟通的方向进行划分的。(3)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这 是按照信息是否进行反馈来进行划分的。 6、行政沟通的模式: (1)聚联式:(2)单联式:(3)互联式: 7、行政协调的含义:是行政组织为了顺利地实现决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 自身各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式。 8、行政协调的类型: (1)从协调对象上看,分为对事的协调与对人的协调。 (2)从协调的范围看,有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之分。 (3)从协调的内容上看,有认识性协调与利益性协调。 (4)从协调的性质上看,可分为促进式协调与纠偏式协调。 (5)从协调的方式上看,可分为合作式协调与应变式协调。 (6)从协调的途径来看,可分为会议协调与非会议协调。 9、行政协调的方式: (1)主体合流法。(2)中间数法。(3)冷处理与热处理法。(4)当面表态法。(5)谈 心法。(6)跟踪处理法。 10、行政控制的含义:一般行政领导者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情况,纠正执行中的偏 差,以确保计划和目标实现的活动,它指向具体的行政管理过程。 11、行政控制的方式:(1)预先控制 (2)现场控制 (3)反馈控制 12、行政控制的要求: (1)明确决策目标。(2)建立、健全组织,明确责任。(3)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 (4)建立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机制。 13、行政监督的含义:一般是指外部监督,是行政机关外部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 的公务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所进行的监察各督促。 14、行政监督的体系: (1)行政监督的外部监督体系 权力机关监督执政党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公民监督新闻 舆论监督: (2)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 一般监督:包括:第一,行政机关上下级之间的监督,第二,职能监督,第三,主管监 督, 行政监察:是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构实施的行政监督。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主要行使下列职权: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通报权、处理权。 15、行政监控的方式:行政监控即行政控制与行政监督的总称。其主要方式有:工作指导、 工作考核、报告汇报制度、审批制度、预算决算与审计制度、视察与调查、质询与询问制 度、申诉与控告制度。 三、考点指要:三、考点指要: 1、行政执行的含义及原则、行政执行的含义及原则 2、行政沟通的含义、类型与模式、行政沟通的含义、类型与模式 3、行政协调的含义、类型与方式、行政协调的含义、类型与方式 4、行政控制的含义及方式、行政控制的含义及方式 5、行政监督的含义、行政监督的含义 6、行政监督的外部和内部监督体系、行政监督的外部和内部监督体系 四、题型举例:四、题型举例: (一)单选: 1、某乡政府强令全乡农民将大片农田改成果园,给农民利益造成很大损害,为此该乡农民 向法院状告乡政府,这种行为属于( ) A 检举 B 控告 C 申诉 D 复核 答案:B 2、行政管理活动属于( ) A 执行性活动 B 领导性活动 C 强制性活动 D 民主性活动 答案:A (二)多选: 1、行政执行的手段包括( )等手段 A 行政 B 经济 C 法律 D 思想教育 E 政治 答案:ABCD 2、从协调范围看,可以将行政协调分为( ) A 认识性协调 B 会议协调 C 纠偏式协调 D 内部协调 E 外部协调 答案:DE 第七章第七章 人事行政人事行政 一、本章导语:一、本章导语: 1、本章主要内容:人事行政的含义、地位、作用及基本原则,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沿革、本章主要内容:人事行政的含义、地位、作用及基本原则,人事行政制度的历史沿革 (包括中西方的人事行政制度的发展历史),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中西方的人事行政制度的发展历史),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 2、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基本原则,理解、学习目标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考生应该掌握人事行政的含义及基本原则,理解 记忆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理解西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有关记忆中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能够理解西方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及有关 的内容。的内容。 二、本章知识点:二、本章知识点: 1、人事行政的含义:人事行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人事行政机关 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各类行政人 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机构编制工作进行管理。而狭义的人事行政是指各级政府的人事部 门通过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和措施对公务员所实施的管理活动,它包括对公务员的录用、 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我们学习的是狭义的人事行政 的含义。 2、人事行政基本原则: (1)公平竞争的原则(2)功绩制原则:(3)依法管理原则: 3、人事行政的基本功能: (1)计划和组织的功能(2)使用和开发的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