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8怀疑与学问备课素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怀疑与学问导入一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学习的怀疑与学问,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即“学则须疑”“学者先要会疑”。(板书课题)导入二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而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的。那么,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创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来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吧!(板书课题)导入三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孟子的这句话原义是: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来,这句话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简单来说,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来研讨一下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板书课题)1标题提示论题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从表面上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但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对于“学问”的重要性。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2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接下来的三段,论证了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三、四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五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从而辨别是非。3承上启下,反复论证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第三至五段论证的观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再举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由点到面,指出一切学问家都具有怀疑的精神,且以“常常要抱有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句概括出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论述了“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习的严重后果。1层层深入论证,思路清晰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眼看到,只能靠别人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这一段的分论点: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从而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就从对传说的怀疑,扩大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而证明了第一个分论点。接着论及怀疑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2语言准确、透辟、周密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所有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些句子,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3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直接提出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不止引用了程颐的话,还引用了张载同一观点的话,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大学问家,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很有说服力。第五段中又引用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本文的举例论证也运用得非常好。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列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这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介绍他幼时读书善疑,先是向塾师提了两个问题,塾师回答后,又发疑问,足见其富有怀疑精神,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这一举例论证也很有说服力。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支撑。分论点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如已被公认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一种是需要加以证明的观点或论断。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抗战时期,在昆明、成都、重庆任教。同时潜心著述,编辑刊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担任资治通鉴校点工作的总校,主持标点“二十四史”的工作,并继续对尚书进行研究,不断发表研究古史、历史地理及古籍考辨的文章。顾颉刚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开拓者之一。他在民歌、传说、神话、民间风俗等方面的整理和研究均有较杰出的成绩。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妙峰山三皇考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史林杂识初编等。2背景资料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综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拿洗澡来说吧,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方向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之所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_;在赤道,则_。他的这种见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无独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形成了两大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眼珠子突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的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和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成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和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那些科学家们却从中发现了真理。由此可见,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从平常的事情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文章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第段中的“?”指_,“!”指_。3在第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_;在赤道,则_。4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1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