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和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两篇)_第1页
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和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两篇)_第2页
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和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两篇)_第3页
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和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两篇)_第4页
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和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两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和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两篇)幼升小 “你”准备好了么?每年的七八月份,可以说都将会有一批爸爸妈妈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各种幼升小课程报得热火朝天,可当你细问这些爸爸妈妈,给孩子报这些课堂真的是孩子所想所需?还是对孩子百利而无一害?这些家长其实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一句:“别人家的孩子都在报,如果我不给自己的孩子报名的话,那我的孩子肯定会输在起点上了!”那么,小学的生活一切都开始就绪,幼升小课程也报名得满满当当,家长的一切工作都做得头头是道,可是扪心自问:幼升小,你真的准备好了么?幼升小,你的孩子真的准备好了么?幼升小,是孩子幼升小其实在学习的这件事情上,很多家长都在一开始就混淆概念,出于对孩子的过度溺爱,当然也有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很多爸爸妈妈都将学习这件本是孩子的事情完全套到了自己的身上,因此才会导致现在的爸爸妈妈如此难当。而学习,本身的主体就是孩子,幼升小,升的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因此,幼升小的第一步,爸爸妈妈们要摆正心态,平衡好自身的位置,过度紧张和过度焦虑,过度包办过度操心其实都是对于幼升小这一群体儿童的最大毁害。幼升小,把准备工作交给孩子作为爸爸妈妈,我们都是经历过各个学习阶段的曾经的学生,对于每一个学习升级的步骤,我们都是过来人,因此在这些学习升级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们可以处理得稳稳妥妥,但是你会发现,但凡是那些将幼升小工作全部揽入手心的家庭,其中的孩子基本是缺少自我主见,甚至是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孩子。一只雏鹰,每日都有老鹰给它送事物到嘴巴,却从不让它离开巢穴,终有一天雏鹰会失去它最基本的翱翔天际的天性。而每个孩子亦是如此,我们给他们准备各种各样精致的学习用品,准备各种新潮减压的书包,给他报形式多样的幼升小班级,给他端茶倒水,陪他削笔给他翻书,还不如全权把这准备工作交予孩子,让他去参与,去亲自准备自己的幼升小所需,让他体验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个过度阶段的点滴不同,让他感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感和收获。其实在在孩子亲自进行准备工作的过程当中,孩子的幼升小的第一步就已经成功了,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幼升小,阅读是第一道关卡很多家长在给孩子报名幼升小衔接班的时候,更注重的是拼音,是汉字的横竖撇捺,其实殊不知,这些都是在无形当中给了即将步入正式学习的孩子们当头一棒。学习学习,不是一味地按部就班,不是教科书给你什么你就老老实实一笔一划照抄无误就好,学习是富有灵性的一种过程,这个过程最好的开始和最重要的衔接都是阅读。幼升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在无形当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绝非是一日能成,那么这个就需要家长从日常的生活中出发,善于发现孩子的阅读偏向,从孩子的真正阅读喜好着手,培养阅读的兴致,形成阅读的习惯,最终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提升阅读的质量。这才是幼升小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升小,“你”准备好了么?“你”,不是爸爸,不是妈妈,更不是爷爷奶奶,而是那个即将从幼儿园进行到小学课堂的你的孩子!把权力交予他,让他真正准备属于他的幼升小!教育孩子,从自身做起作为老师,经常听到家长诉说教育孩子的辛苦和疲惫,但仔细一听,你会发现,有些家长所认为的辛苦只是来自于无法让孩子像个机器人一样受控于自己、乖乖地待在自己所认为的安全的人生轨道上,而并非来自于教育孩子本身。如“我家孩子最近总是沉迷于游戏,不好好学习,这样还怎么考重点高中?”“我家孩子最近成绩下滑了,我让他去补习班他却不去”“我要女儿去学钢琴,她偏要学吉他,吉它有什么好的?”令人担忧的是,家长们对这一错误的认知浑然不知,不只不觉地就卷入了与孩子的权力斗争当中,最终导致自己的行为与教育本质偏离了轨道,得不偿失。并且孩子的家庭教育一旦出现问题,处于暂时交叉的学校教育也很难真正发挥它的作用,那到底怎样才能实现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呢?要做到真正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要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想做到真正爱一个人,要看清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求孩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去前进?总是忍不住把自己的丑陋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有一次我陪侄子去公园玩,一个小男孩摔倒了,他和他妈妈的对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妈妈,膝盖好疼”“没事,不疼,只是摔了一下而已”“真的很疼”小男孩说完就想抱他妈妈,“男子汉不能哭哭啼啼的,这点伤不算什么,你是想要吃糖了吧!”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是不是比比皆是?小时候,如果我们的感受经常被我们信任或权威的人否定掉,我们认可了别人对我们感受的定义,就难以看到内心真实的自己,也学不会对自己的感受负责。长大之后,我们不仅混淆了彼此之间的感受,还成了缺乏同理心的人,也因长期以来得不到他人理解,内心充满了不安全和无助感,等我们成为父母后,我们会将内心的不安全感投射给孩子,把自己的恐惧当作是孩子的恐惧,甚至将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想象成孩子会遇到的问题,然后设想了一切可以避免其受伤的方法,强行把它们安在了孩子身上。缺乏同理心的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就会重蹈父母当初否定我们感受的老路,无法做到与孩子真正的连接,又怎谈得上对孩子真正的爱呢?山本耀司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好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因此,面对孩子,是疗愈自己创伤的开始,给自己一次做自己父母的机会,好好用爱滋养自己小时候那个爱而不得的受伤的内在小孩,去接纳自己内心所有的感受,我们才能做真实的自己,也才能区分人与人之间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地事实,我们就不会用自己的感受来绑架孩子了。想象一下,当我们因为成绩不理想难过并且害怕爸妈指责时,爸妈却对我们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是尽力了,好好放松一下,下次再努力就行啦”,相比较“又考这么差,我都没脸出去见人了”,你会更愿意在哪种情况下努力改变呢?拥有同理心,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真正地爱孩子,这个时候,教育才算真正的开始。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然而,真实的自我可能会被埋藏在潜意识当中,不容易被察觉,就算被察觉,也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把不安投射在孩子身上时,强烈的愧疚感会驱使我们想要马上去改变。但是,关系是双向的,之前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使我们的言行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伤疤,孩子感觉不到我们的爱,所以当我们突然接近他时,孩子会本能地排斥我们。想想,如果一个平时总是对我们大呼小叫的同事突然对你轻声细语,我们能马上相信对方改变了对我们的态度吗?我想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有阴谋吧。有的家长努力了一阵子,发现孩子还是没有改变,加上自己还未找到真正的自我,无法摆脱社会价值观和成绩的压力,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又会被激发,就忍不住痛苦又重返到之前的教育模式,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这样孩子就更加不相信我们的改变了,所以控制情绪非常重要,萨提亚曾经说过“情绪是一种能量,如果内在有很多情绪垃圾没有处理,就会积累起来,然后不停地寻找出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成为身心一致的人,我们才能教孩子怎么做,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先冷静下来,想想导致自己情绪的事件是什么,我们是怎么诠释这种行为才会引起我们最终的负面情绪,改变我们对事情的不合理看法,或许会改变我们的心情。比如,当我们看到孩子成绩下滑了,如果我们认为是孩子理解不了最近学习的内容,我们就会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这个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是因为孩子没有好好学习,那我们一定会怪罪孩子,情绪也会随之奔溃,切不可将自己糟糕的情绪归结于孩子的不听话,有的父母会在有情绪的时候退行到不成熟的状态,受害者心理强的父母还会不自觉地把处理自己情绪的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会被迫成为父母的父母,他会带着无助感去处理父母的情绪,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这样又回到我们第一部分所说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缺乏同理心的人,内心缺爱的状态会使他们养成讨好型人格。我们要与孩子建立界限并且尊重孩子我们要承认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别人身上,很多父母的改变是建立在对孩子变好的期望上的,最终还是在满足内心那个缺乏安全感把理想投射给孩子的自己,所以只有学会什么是界限以及尊重孩子的追求才能称作是真正的爱,父母要清晰地看到,在这段有问题的亲子关系当中,我们与孩子都有问题,我们与孩子都要为自己的问题负责,当我们先看到彼此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改变自己惯有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再去影响孩子改变他们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不是去给孩子的行为贴上错误的标签以及强烈要求对方改变,无论我们改变了多少,当孩子没有改变时,我们也不能怀揣着“我都已经付出这么多了,你为啥还不能改变”的受害者心理,我们应该明白,我们的改变是希望孩子幸福而改变,孩子也并没有要求我们为这段糟糕的关系改变,所以当我们失望,我们有情绪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我们向孩子表达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孩子怎么做是他的权力,孩子当下选择什么肯定是对他有利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有界限感,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请将自由还给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的问题应该由他自己负责,不要帮助孩子解决他自己应该承担的部分。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现实生活中,很多亲子关系的问题不仅出现在缺乏沟通,更有可能出现在不恰当的沟通方式上,我自己是一个性格大大咧咧的人,很多次我回学校都会忘记带上自己的工作牌,每次打电话回家,我妈都会先生气地斥责我,说我丢三落四,但她还是帮我去寻找,学过心理学的我当然理解老妈对我的批评是她担心我的一种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