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doc_第1页
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doc_第2页
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doc_第3页
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doc_第4页
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物流人才是我国21世纪最紧缺的12大类人才之一,但目前的高职教育不尽人意。本文就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分别从核心课程和实训课程两方面给予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课程一、引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物流这一新兴行业近年来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企业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起来,物流人才已经被列为我国12大类紧缺人才之一。面对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市场需求,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培训机构的专业教育、短期培训纷纷开展起来。物流专业是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专业,因此,在强化物流理论学习的同时,如何通过实训或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从我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许多学校都是从物资管理、交通运输管理、商业储运等专业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物流学科在我国是门新兴的学科,物流职业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许多问题。我国目前物流教育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客观要求,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从高职物流专业教育发展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落后;二是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位;三是物流专业教育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四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五是师资业务素质差异较大;六是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管理存在混乱局面。就课程设置来看,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仍然是按照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来设计的,过分地强调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老三块”的设计理念。这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去甚远。作为一名物流专业的教师,带着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角度的思考,对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作以下分析。二、核心课程建设分析(一)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实施整合的课程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含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清单(包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以及课程关系)、课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包含课程修学地点、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学时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的学时/分数)。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照图1所示的5个进行。图1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过程图 (1)能力-知识与技能分析。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2)课程内容整合。根据能力-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3)课程内容与结构分析。分析各门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然后分析课程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得到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以及课时数等。(4)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依据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5)课程标准制定。针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2、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明确改革思路,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新手进校,见习ERP沙盘模拟,可增加对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授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这样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2)课程体系特点重构的课程体系具有工学结合性、灵活性和双通性等特点。一是工学结合性。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二是灵活性。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三是双通性。既能满足当地区域经济发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又能满足外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3、6门优质核心课程(包含两门重点课程)的建设(1)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要跳出传统课程的学科设计理念,依据物流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业务-业务处理-业务理论”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2)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点,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物流相关企业,聘请物流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学生考核方式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3)课程特点。核心课程要反应对接性、规范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一是对接性:课程内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具体业务处理为中心,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无缝对接,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理论够用原则;二是规范性:课程标准包含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各种规定,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全过程都能监控,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实践性:课程的实践性体现在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教学内容工作化。(4)6门优质核心课程。通过整合后的6门课程如表1所示。表1重点建设课程(二)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建设综合实训课程高职物流教育,要有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集中实训课程。实训内容以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1的主要业务为基本内容,融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实训要求是按照企业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工作程序,以任务或者项目驱动的方式,完成一个综合的、完整的部门业务流程或任务(项目)。1、建设内容从岗位群的设计来看,要建设“企业物流综合实训”、“仓储与配送综合实训”和“生产物流管理综合实训”三个模块,分别从综合业务实训模式、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综合业务实训教材、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模拟软件等方面进行建设。在实训内容组织上,既有来自教师与课内,也有来自社会(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和其他的学生与课外。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和综合、全面和完整、实用和规范、连续、灵活和应变型的训练。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建设方法基于实训课程的特性,学校要与知名物流企业联合开发物流业务实训课程。例如,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专职教师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请企业的专家进行教学指导等等。在教学方式上,学生及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式学习、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更多的采用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激励式教学等方法。三、课程建设路径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对职业行动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行动目的,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面向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因此,课程改革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1、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2、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发校内教材,丰富教材形态,教材与企业运作流程、工作任务的电子教材相辅相成,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和教材体系。(二)综合化和案例性的课程开发1、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的课程。2、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新型教学项目。(三)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1、推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2、让学生经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参考文献:1陈建华,张良.物流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体系亟待完善N.现代物流报,2006-08-03.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