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与沟通_迅速提高沟通效果_第1页
激励与沟通_迅速提高沟通效果_第2页
激励与沟通_迅速提高沟通效果_第3页
激励与沟通_迅速提高沟通效果_第4页
激励与沟通_迅速提高沟通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迅速提高沟通效果隐喻性沟通一,引言,潜意识有没有逻辑?放佛有无序混乱非理性没有逻辑的说法?潜意识逻辑有哪些?跟意识的有什么不同?现在该是检验理性效用的时候了。从16世纪开始,西方哲学家与科学家教导人们:唯有理性才能使人类从愚昧野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人的精神、美德和才智都是教育的产物。世界条理清晰,受各种规则的支配,人只要破译大自然的密码,便可作它的主人,当然,大自然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秘密,我们要用科学的手术刀去解剖它。把自然万物分成不同的门、目、纲、属、种,再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支配其运动的规则。在科学家的眼中,自然不过是一具供解剖或利用的僵尸,人则是一台受过教育的机器。科学家在重新塑造自然,并按照他们的意愿培养一种新的感知方式:即逻辑的或理性的感知。“逻辑感知”最明显的特点是分别性,它认为事物的本质就在于它与其它事物的区别。与逻辑的感知相反,“存在的”感知。存在的的感知强调事物的相容性,它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禅是一种高度和谐优美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掌握“不二”。所谓“不二”即不人为地加以区别。禅者反对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区分,即“现象即存在”他强调整体性,离开整体的本质乃是虚无。每一个完整的存在都值得尊敬,它有完满性与自为性,所以,禅者欣赏一朵花就象欣赏一个宇宙,领悟一朵花的秘密也就领悟了生命的全部秘密。二,催眠逻辑与非治疗性双重束缚的提出“催眠逻辑”一词由奥恩(1959)最先提出,其基本意思是,已被催眠的人可以同时相信在不相容的观点或知觉,而并不知道它们是互不相容的。催眠逻辑现象有“双重”幻觉和“透明幻觉”等表现,与意识心理所喜好的理性(抽象形式的),线性(有顺序的),具体(有内容的)及因果逻辑相比,更具联想性,更具比喻性,更加具体化(意象取向的)。特别是催眠逻辑允许获得“既是|又是”关系,这种催眠逻辑比理性(有比例的,划分清楚地)逻辑具有更少的限制,因此它更适合探索更宽泛的可能性(比如心理治疗)。这种“既是|又是”(不同于“不是|就是”的二元对立)的逻辑关系构成潜意识逻辑,可以使看似矛盾的关系同时具有价值。更有价值的是“既是|又是”逻辑是治疗性的双重束缚和非治疗性的双重束缚都追求的内容。非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是由著名英国心理学家葛雷格里.贝特森提出了关于精神分裂症病因的双重束缚理论(Double Bind Theory)。他举例说,如果一位母亲嘴上对自己的宝宝说“我爱你”,同时却扭过头去不理孩子,这时孩子就受到了“双重束缚”(与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所适从”有些类似)。小孩子在身心上都严重依赖于母亲,面临这种情景,他(她)无法对母亲表达出自己心理上的矛盾感受。一个人长期受到双重束缚,就容易得精神分裂症。这就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临床问题都可以被看做是非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来访者呈现一个循环,包括着看似矛盾关系的两方面:“我要改变我不要改变”“我要离开这里我要留下来咨询”“我要一个人呆着我要他人在一起”“我要自己和咨询师谈我要老公陪我和咨询师谈”“我想说算了我不说”等等,以意识心理的观点来看,必须要选择其中一方,即,意识心理会认同一方而反对另一方,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因为双方同样重要,尽管一再努力去看低另一方。而作为治疗性的双重束缚摒弃掉“不是|就是”两分法的结构偏差,允许来访者感受所有潜在的立场,在治疗进程中来访者会出现一种摆动:存在于“自体客体移情”维度上和“反复移情”维度上的摆动。在自体客体维度上,病人渴望着治疗师为他提供其过去没有得到的自体客体经验,然而,在反复维度上,病人又害怕重复经历童年创伤。这两个维度都有其独特的意义,都可为解释病人无意识的建构原则提供良机,进而促其所有潜在立场的统一,由此真正打开创造性,治疗性的立场。三禅宗“中间地带”与治疗性双重束缚的同一性“存在禅”的感知强调事物的相容性,它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禅是一种高度和谐优美的精神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掌握“不二”法门。所谓“不二”即不人为地加以区别。禅的感知所面对的是存在的最原始事实,它不受逻辑的玷污,把对象的丰富性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山禅师手中拿着一只竹篦子,对他的学生说:“如果把它唤作竹篦子,那是触太呆板了,谁不知道这是竹篦子呢?不唤作竹篦子,那是背它明明是竹篦子嘛,唤作其它东西就与它的性能相违背了。若不触不背,应该把它唤作什么才妥当呢?”这是对思维的剥剔,离开了思维运动的规则。面对一只大家熟悉的竹篦子,不能用大家通用的名词来称呼它、判断它,也不能用其它的名词来称呼它、判断它,那该用什么作为判断呢?这里,首山禅师是把思维逻辑的道路堵死了的,他的本意就是设立一个思维的陷井,设立一个悖论,让思维在其中寸步难行。“竹篦子话”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呢?早在唐代百丈禅师时,有个从湖南来的头陀对百丈禅师说:“我在湖南发现一座大沩山,是传法的上等道场,可以容纳千五百人,希望老和尚能派一个得力的人去开发。”于时当众挑选。当时百丈和那位头陀选定了灵祐,但首座和尚不服,百丈说:“你若当众能下一句出格之语,那沩山就归你住持。”百丈禅师指着净瓶说:“不得唤作净瓶,你唤作什么呢?”首座说:“当然不能把它唤作木子嘛。”百丈于是又问灵祐,灵祐却把净瓶一脚踢翻。百丈说:“首座输了一座山。”于是灵祐便到了大沩山,成了著名的沩山禅师。这个“净瓶话”与“竹篦子”话一样,都是思维的陷井。人们的思维和念头,都是附在具体的内容之上的,净瓶和竹篦子都是对某个事物的判断,也就是一个念头。这样的念头是有色的、有规定的。无念的念被染上了这样的外在色彩,就成了有念,被规定、被限制的念头了。而禅宗的方法,就是要让人们在这样的有念中还原到无念,也就是要见自己的“本来面目”。沩山灵祐踢翻净瓶,表现出对有念的超越把净瓶这个思维的牢笼砸碎,就陷不住人了,若如首座和尚那样在概念中纠缠不清,哪里有精神和思维的自在呢!这个思维既不空,又不有,什么内容都没有,又不是没有内容,这样的思维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就是这种状态,就是禅宗开悟的入门通道超越一切精神的现象,契入精神的本体。而机锋棒喝和参话头,就是以逼的方式,把精神和思维强行推入这样的状态之中。参话头,是指一句话在未形成意识层面的语言之前的那个状态,这个状态里我们是以自己一种未能名状的感受和体验来认识、感知问题的,是一种潜意识状态。当这种状态慢慢的澄清到清晰的意识化状态时,我们便能够用语言来清晰表达了。语言的优点在于清晰的表述和界定所要言指的内容,但任何语言的表述都有局限性。这个方式是为了能够使人直接体验到自己的感受状态而达到领悟,而减免了语言逻辑在形成过程中造成的阻抗。参话头与面质和澄清的共同之处是,都能让患者将它们潜意识中的阻抗因素意识化。参话头让患者直达自己的内心的潜意识动机,同时也理解了自己这种强迫性重复的行为。而作为话头的公案,本身就具有这样的力量,如:狗子有无佛性的话头。有个和尚问赵州禅师:“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云:“无!”云:“上至诸佛,下至蚁子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师曰:“为伊有业识在。”又一个和尚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师曰:“有。”曰:“既有,为什么变成了狗?”师曰:“知而故犯。”对一条狗有无佛性的问题,赵州的回答是矛盾的,一时说无,一时说有。在禅宗内,赵州是不容怀疑的,这里也不必用逻辑来鉴别,因为一使用逻辑,这则公案和话头的意义就失去了。话头的意义就是要超越逻辑,让精神和思维在超逻辑中亮相,这样的精神状态是“不可说”的,也说不出来,说出来也不是那种意义了。马祖和西山亮座主的那则公案,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座主是对专精某门经论法师的尊称,如同现代哲学博士、物理学博士一样。亮座主参马祖时,马祖问他:“听说你很会讲经?”亮座主谦逊地说:“不敢当。”马祖问:“你用什么来讲经呢?”亮座主说:“当然是用心来讲了。”马祖不以为然,说:“心如同一个工匠,意如同凑热闹的,与根本的佛法不沾边。”亮座主不服,掉头就走,马祖在他后面高声唤他:“法师”,亮座主一回头,马祖问他:“这又是什么呢?”亮座主豁然大悟。忽然被人呼唤时所引起的对自我刹那间的那种绝对存在的感受,是非思维、非逻辑、没有对象、没有内容的。所以禅宗的方法可以说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具体来说,不论是机锋,棒喝,还是参话头,都是对念头的剥剔。念头被剥剔得干干净净,一无所有,刹那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体验到无意识的真空妙有,顿见自家本来面目,所以,德山棒,临济喝,看似与知性对立,实际是对知性的超越,在这种超越中,人的认识在“催眠逻辑”中得到丰富,在“双重束缚”中得到升华,实现了从知性思辩到感性体验的转化。四隐喻取向心理治疗与治疗性双重束缚的视角 隐喻是一种古老的沟通工具。古时候的臣子用隐喻故事对皇帝鉴言,圣经上,佛经上,也处处是隐喻的说法。所以,隐喻可以说是人类古老的智慧之一。而在心理治疗上,把隐喻故事使用的最出神入化,自成一家的人,就属Milton H. Erikson了。M. Erikson(1902-1980),是一代催眠治疗大师。他发明的催眠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催眠形式。用他特有的缓慢的语调,轻描淡写的说一段故事,很神奇的就把人带入催眠状况,而在催眠似的故事里,又把要对案主说的话,用隐喻的形式藏在故事里。很多案主,就在这样历程里,行为有了新的转变,人生有了转机。M. Erikson视人类的潜意识为一有力的资源,能帮助我们活得更健康,充实而完整。所以,在说故事的时候,常常是同时说给案主的意识和潜意识接收。意识聆听到故事的表面内容,而潜意识聆听到故事的深层结构。而故事的结构却正是隐含解答,且符合案主心里结构的另一个故事。案主的潜意识接收到这个故事,就等于有了强而有力的改变力量。但是M. Erikson的治疗方法的确很难被学习!加上M. Erikson晚年才受重视,而将晚年的精力全部投注在教学上,所以,现在所谓的Eriksonian取向,其实都是二手货。Eriksonian学派催眠的核心是“隐喻性沟通”,即来访者听到一个与自己的问题无关(比如不同的场景和人物)但结构上却相似的问题时,他们开始接近并探索自己的问题。具有以自我参考的方式去理解和表征交流的强烈倾向。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催眠促进了象征性加工(即隐喻加工)的工程。在大多数临床中周期性发生的症状问题可被看做是双重束缚补充物的象征性浓缩,即症状是由否定操作者所限制的补充物的浓缩。表面上对立的动机或指令是共生的。换句话说,它们是整合冲突的无意识努力,即是为了整合互补性所作的隐喻性(可理解为无意识的)的努力,这与问题儿童的症状往往反映了其父母的冲突的表现非常象。隐喻性沟通(可理解为象征性加工)最能体现治疗性双重束缚的精准内涵,非常适合来访者。案例:我们看一则隐喻故事:“在森林的深处,很深的地方。那是要走在一条幽静的小径,穿越了层层绿色的森林,从阳光灿烂到阳光温柔,从热热的外头到幽静的里面。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小径,你会听到风吹的声音,鸟叫的声音,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就在这森林的深处,住着一个老鞋匠,老鞋匠住在这里有一阵子了。年轻的时候,鞋匠是住在森林外头的,做长途旅行的人会来像他订做鞋子,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要做出一双适合一个人的好鞋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老鞋匠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鞋匠总喜欢对着小徒弟说:要知道怎么样的鞋最适合一个人是要等待的,等待灵光乍现的那一剎那,才会知道选用哪一种皮。等到皮革选好了,还没有,要挑个黄道吉日,要等待适当的阳光把皮革晒得刚刚好。还要量很多次脚样,中午很热的时候,走路走到脚微微胀大的时候,还有晚上冰凉的露水让脚收缩的时候。把这么多的脚的样子通通一起考虑了,才知道怎么样式最适合这个人的好鞋了。你要知道,一双好鞋是要陪着这个人爬越千山万水,走过他人生的每一步路的。小徒弟听的呆呆的,也不太懂。小徒弟心急的是:可是,师父。有人没鞋穿啊!他急着要有双鞋好走下一段路。但师父你说灵感还没到,他只好光着脚走了。前面的路有碎石头,他的脚痛又没鞋穿可怎么办?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这可是他半辈子偕将领悟出来的道理。小徒弟说服不了老师父。就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有一双很棒的鞋。这双鞋啊!陪我从山的那一头走过来,中间经过滚烫的柏油路,涉过冰冷的溪水,还有很滑的泥泞地;但是,这双鞋都陪我走过了。现在,我们一起到这风光明媚的森林里游览一下。那你的鞋怎么做出来的呢?小徒弟急着问他。做出来?没有啊!我的鞋子是在鞋店里买的。看一眼就知道这鞋属于我,我也属于这双鞋。说完,旅人就进入森林里去了。买鞋?小徒弟搔搔脑袋,他怎么样也想不到买来的鞋可以这么好。隔几天,小徒弟又遇到另一个旅人。他背了好大的行囊,向小徒弟讨水喝。这位大哥,你的鞋看起来很不一样,好穿吗?当然好穿,这双鞋啊!全世界大概找不到第二双了。它可是陪了我走大辈子的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这一双你知道吗?因为最初的时候,它只是一张软皮。那时候我没鞋穿,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用皮绳子绑了起来就上路了。后来,穿不舒服的时候,我就自己剪裁,拿起针线来自己缝。穿一阵子后,又觉得不太合适,我又加了衬底,又做了鞋带。唉呀!故事很长说不完。总之,一路上,我有什么新的需要我就自己来嘛!看到别人有好的样子,我也就添加进去。所以你看,这鞋虽穿了半辈子,却还是跟新的一样。小徒弟这回总算大开眼界,原来,好鞋也可以这样来的。就在小徒弟打算到森林里跟师父辩论的时候。又来了一群人,他们在谈论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们在山的那一头遇到了不用穿鞋子的人。那些人光着脚丫子在各种地面上健步如飞,爬山、下海、耕种、跳舞。不用穿鞋子啊!那怎么可能呢?脚不会磨破,不会烫脚吗?小徒弟的好奇心全打开了。他们说,这也不是天生就能这样,是要磨练的。重点是要相信,不穿鞋也能过日子。久而久之,经过各种磨练,苦是苦了些,但也就会练就一双好脚皮,脚本身就是最好的鞋了。这真的是匪夷所思,不穿鞋也能这么好啊!于是小徒弟又来到森林的深处,准备跟老师父说故事。小徒弟口沫横飞的说了他遇到的三种人,好鞋不全是像师父您这样坚持才能有的。师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眼睛转了转,陷入了沈思”听故事的第一人,35岁,心中正困扰着,妈妈老是提相亲的事情,真不知如何与母亲沟通。主角心目中找对象的方式是自然而然相识、相恋而结连理,对于安排好的相亲本身有抗拒。听完这故事之后,主角领悟到,原来也有鞋店啊!对于寻找对象的方法有了突破性的接纳。听故事的第二人,33岁。正在为要赶紧找一个合适我的心理治疗学派,就像一双鞋一样,专属于我的。但现在好像连皮在哪里都不知道。这主角听了故事以后,在心理上开始接纳,刚开始即使不穿鞋,或暂时穿一双不一定是永久的鞋也不错。同样的故事怎么会对拥有不同困扰的二个不同主角产生疗效呢?我们藉由分析故事脉络,可以得到一些了解。隐喻故事结构: 1.在森林的深处,甚至是淙淙的流水声。 2.就在住着一个老鞋匠年轻的时候,而这么多年来。老鞋匠越来越知道他要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过去,老鞋匠也越往森林的深处居住了。 3.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要等待的, 4.小徒弟心急,小徒弟的着急感化不了老师父的安定。老师父依然坚持他的原则, 5.小徒弟决定到森林的外头,看看人家是怎样有一双好鞋的。 6.小徒弟遇到的第一个旅人,买鞋? 7.另一个旅人临时就拿了一张皮,包在脚上 8.又来了一群人不用穿鞋子啊 9.听父听了小徒弟的故事,陷入了沈思。 与隐喻故事结构一一对应的治疗脉络:1.用冥想的语气与形式说话,让听故事的人静下来。 2.静思,重视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不是随便就有的 4.急与不急的冲突(冲突可以是内在可以是外在) 5.参考一下别人的意见,开阔视野 6.可以用买的 7.可以由不适合调整到适合 8.甚至可以不用穿鞋 9.沈思,扩充你的内在视野 在听故事人的心目中,鞋子本身到底隐喻什么,就看听故事的人当时他的内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而定。听故事人的内在心理状况,决定了故事的脉络如何配合他的内在世界而产生连结。也就是说,若听故事人当时没什么内在状况,听完这故事也就没什么特别的领会,只是单纯听了个故事而已。若在说故事前,先引发听故事人的内在状况,在内在困境被引发的当下(不一定要立刻),说一个同态体的故事给当事人听,潜意识就会筛选想要听的,会根据故事的结构与形式,在内在找到一同态体对应的状态,透过故事,内在状态也有了些重新架构与改变。我们再来深入看看这故事的脉络。这故事里包含了很多种二元对立的线索。属于一种内在冲突整合或是内在价值澄清的故事。二元对立的元素如下:固执,坚定,有一理想的老师父 VS 心急,开放学习,不确定的小徒弟 森林的深处 VS 森林的外头 鞋一定要用订做的 VS 可以用买的 鞋一定是做到合适了才穿上脚 VS 鞋可以边穿边修改 人一定要穿鞋 VS 也有人不穿鞋,只是要有一段适应的苦日子这样元素组合的故事,用来解决冲突:内在冲突或是人际冲突,在面临人生选择(即鞋子的隐喻)这件事上,有许多可能性都会是很好的。这故事也可以用来促进沟通,内在坚持与外在社会是可以沟通的;内心深处的坚持很重要,但听听别人的声音也不错。故事的迷人与动人,人人都体验过。而今天,我们要看穿故事,把眼光放在故事的后面到底,故事的后面藏些什么呢? 先听一个故事: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秋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这是个很平凡的故事,也许也不怎么动听。但重要的是:这是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为一个不肯待在奶奶家,因为奶奶家都是大人不好玩,想要到外公家找表哥表弟玩的4 岁小男孩说的故事。这个小男孩吵着要离开,但大人没办法如他所愿,小男孩因为心情不好就躺到地上。于是,小男孩的姑姑蹲着看着躺在地上的男孩说了这故事给他听。当故事说到一半的时候,小男孩已经坐在椅子上,等故事说完了,小男孩站起来和大人们玩在一起,忘了方才吵着要离开的事情。这事怎么发生?小兔子的故事里藏了什么玄机?一个治疗性的隐喻故事,有两个基本条件: 1.隐喻故事要与案主的世界成一种对称的同态体。案主世界里的元素和过程,都能在隐喻故事里找到对应的脉络。 2.隐喻故事里,要先同步同理案主的世界,同时,并为案主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来看看隐喻故事与男孩世界的同态体对称性。隐喻故事结构: 1.有一只小兔子,躺在森林的地上。 2.周围有很多很多只兔子跑来跑去,只有这只兔子心情不好,在地上滚来滚去。 3.小兔子不喜欢在这里,他想要去别的地方玩。 4.小兔子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时候,手指头突然摸到地上有一个小洞,洞里有一颗种子。 5.小兔子就把这颗种子种在泥土里;很神奇的,种子就开始长出来了。地上冒出一颗植物,开始不停的长高,不停的长高。 6.小兔子趴在地上看着植物长高,植物越长越高,趴着就看不到了。小兔子就抬起头来继续看,直到脖子酸了。小兔子就坐了起来,植物越长越高,好高好高。 7.小兔子就跳上去,抱着植物,植物就把小兔子给带到上面去了。到了天空高高的地方,终于停下来,停在一个大房子的门口。小兔子走进去,原来是巨人的家。 8.巨人妈妈看到小兔子很喜欢他。巨人妈妈想和小兔子玩,但却不知道怎么和他玩。 9.后来小兔子的耳朵碰到巨人妈妈的鼻孔,巨人妈妈就打了个呵欠,哈啾小兔子就飞了出去,飞到窗口,有一朵云来载走小兔子,把小兔子送到家里。小兔子好想念他的妈妈,赶快去找妈妈玩。再也没什么比在妈妈身边好了 与隐喻故事结构一一呼应的案主世界:1.小男孩躺在地上。 2.周围有大人走来走去,男孩心情不好,心情起伏不定。男孩想去别的地方玩。 3.突然有人在说故事,故事越说越好听。 4.运用暗示的方式,让男孩从地上坐起来。男孩因为听故事而坐起来。 5.跳开了情绪,进入大人的家。 6.大人喜欢你,却不知怎么跟你玩。 7.想念妈妈,赶快找妈妈。有妈妈在身边真好。 故事本身吸引了男孩的注意力,原先因为愿望被阻挠的烦躁被同理而抚平;而想要玩的心情也在故事里被满足。我们可以说故事绕过男孩的心理抗拒,直接与男孩的潜意识沟通。于是小男孩的抗拒没了,专心的听大人说话。表面上在听故事,而潜意识接收到的却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讯息。五会谈式策略:“双重束缚”的技巧:龙树菩萨最早采取双重束缚的技术往往另论敌者陷于两难(相同与相异都有问题),土话讲“两头堵”。 (1)在生活中双重束缚的会话策略是不让对方有机会说”No”的技巧。有人拜托你帮忙时,你第一件要考虑的事情是什么? Yes或No,对不对?如果是Yes自话,就进一步听对方解释详情;如果是No,就想着要用什么理由拒艳。比如接到推销电话,大概很少人会想弄清楚封方到底是卖什么?通常是连听都不想听,一接到后就只想快快拒绝掉。如果对方的脑中已经决定No,要再让他回心转意就很困难了,即使再怎么努力对应封方的理由,都没有用了。可以跟你约会?No,今天我很忙“一起喝杯茶如何?”“我真的没空。”“什么时候有空?”“不知道。”像这种邀约的方式,让对方的脑中有出现”No”的机会,也就是让对方的思绪进入了如何拒绝的模式。因此,封锁最初”No”的反应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封锁”No”呢?很简单,就是使用无法回答”No”的说法就行了,比如”双重束缚”会话术。“我们去吃饭还是去喝茶?”“可是我没空。”“那么就去喝茶吧。”“嗯,喝杯茶倒还可以。”对”可以跟你约会吗?”这句话可以说”No”,但是对”我们去吃饭还是去喝茶?”这句话回答”No”,在文法上显然是错误的。被询问”哪一种好?”却回答”No”,有点答非所问,因此对方的头脑里不会出现”No”的念头,态度就会稍微松懈下来,容易有”喔,只喝杯茶还可以,打给二十分钟就可以回来了”的想法。这也是一种巧妙法则的技巧,一种极其细致诱导心理转变的技巧。 (2)在临床中治疗性双重束缚会谈技术的重点是在咨询式催眠“隐藏式的双重束缚”中要做到自然,自如,平常化(非机械化的叙事或讲故事)的沟通效应,对想建构亲切咨询关系及深化治疗功能来讲,以下5类隐藏式的双重束缚会谈策略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1.“隐含预设式暗示”:预设某些事情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这些暗示往往具有某种时态性或时序性的结构,把意识从隐含的暗示上引开。催眠师此时的意图是在潜意识层面激发一连串的联想和潜在反应。2.“开放式暗示”允许有多种不同的反应,从而鼓励来访者从内心去联想和领会类比可择暗示是一组捆绑在一起的选择(Binds),它给来访者以自由选择的幻觉。其实,无论来访者怎样选择,其结果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3.“完全选择式暗示”包含了无数个选择,以至于看起来好像所有的反应都是可接受的。不论如何反应都可视作顺从催眠师的指令。4.“反义并列式暗示” 是把两种相反的情况并列在一起,常常是反面那一部分隐藏着催眠师想要的结果。反义既可以是观念上的(抗拒/接受;了解/不了解;做/不做),也可以是空间的(上/下;左/右;里/外),时态的(过去/将来),也可以是体验的(热/冷;悲伤/快乐)。在语言上,这类暗示模式采用比较式,如更多与更少或更差与更好。在处理抗拒时特别有用。5.“非线性因果关系”在某件正发生的事和某件沟通者想要它发生的事之间,使用暗示因果关系的字眼,会让听者有好象某件事真的造成某事的反应。这有三类连接词,可以区分出反应强度的等级。六隐喻性心理治疗临床案例生气的芙蓉花 Milton H. Erikson治疗的奥妙在于他催眠治疗的过程完全在咨询会谈时态中很平常自然地展开。并非只讲故事,并非只是叙事,并非程序化导入。海明把Milton H. Erikson的治疗过程总结成为“咨询式催眠”,有时是在催眠的背景场所中进行心理会谈。有时是在咨询的背景场所中扩展“催眠状态”,Milton H. Erikson总是在这两种状态中来回滑动。非常难以学习和把握。他老人家要是知道晚学之工作,估计会笑弯眉毛。以下案例是我在临床中开展隐喻性会谈的工作记录,关键处做了文字分析标记,或许对于领悟催眠逻辑:治疗性双重束缚“隐藏式的双重束缚”技术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案例:来访者ZM:我妈来的这些天我焦虑的很厉害,就怕她知道我和男友的关系咨询师:这可能主要就是我们上次所谈到的那个问题。来访者ZM:我以前不是这样焦虑啊!咨询师::以前是什么时候?来访者ZM不屑的说:就是我开始时候跟你说的初中的时候。咨询师::你不觉得你现在甚至会更快速的得知在这期间(初中)和在这之后(高中)会有所不同吗?(读心模式)来访者ZM定了下神说:“初中的时候我很开心。”咨询师:“你可以继续感觉到可能是有什么会让你这么开心?”(暗含役使)来访者ZM悠闲的说:“好像是和别人没发生过冲突。在别人面前我假装的很好,就是很淑女的样子,他们也不知道我心理想什么。我感觉这样很好。” 咨询师:“但我现在似乎没有看到这种感觉。”来访者ZM气愤的说:“就是因为在上高中的时候,同宿舍的人他们都在伤害我。”咨询师:“伤害?说说,比如怎么伤害你?”来访者ZM气愤的说:“我做什么他们都和我过不去,反正我恨她们。”咨询师:“具体说说”来访者ZM气愤的说:“我在宿舍洗衣服的时候,她从我身旁走过的时候不怀好意的碰了旁边的凳子,啥话都不说。当时我心理非常气愤。但我又不敢说什么.”咨询师:“其他舍友都这样对你吗?”来访者ZM气愤的说:“同宿舍的人他们都在伤害我。”咨询师看着对方的眼神正式的说::“他们怎么不伤害别人,总是伤害你呢?你真的会开始了解到自己(停顿)能有多快的得知它(“它”字加重语气)”(读心模式,转移引申搜索)来访者ZM认真的说:“就是因为我孤僻,不爱说话,他们都不能够了解我。” 咨询师看着对方的眼神语重心长的说::“你一定是想要她们都围绕着你,爱护着你,(停顿)你用你认定的而她们并不知道你得想法(停顿)去反应,就是你一直以来的自以为是(自恋)的反应,只有你知道(停顿)而别人不知道的一种错觉反应。(造句范围暧昧,意识超载)就像现在这样(停顿)你不知道该怎么反应一样(停顿)可以放松了,更深沉了,(混乱技术,非线性因果关系,插入命令)你知道不知道自己正在坐在这里(停顿)象我曾经有位病人和你一样(停顿)一朵生气的芙蓉花(停顿)能够感觉很好,(次要包含结构,隐喻性加工,选择性限制违背)ZM,感觉现在爱护围绕着,可以很好的听我说话(插入命令)。来访者ZM定神在那里一动不动。咨询师接着加重语气缓慢的说::“当你停留在这个“伤害”里一小会,同时你甚至会更快速的得知在这之前(初中之前)的那种开心的感觉里有什么”(非线性因果关系,暗含役使)来访者默默的说:“害怕,害怕别人伤害我。我好像没有跟人正正交往过。”咨询师:“在这之前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你没有跟人正正交往过?”(次要包含结构,读心模式)来访者ZM定神在那里咨询师:“在这之前又害怕什么呢?”(推论意义假定)来访者ZM说:“在小学的时候,身后面同学老用脚踹我,我很害怕。”咨询师:“很好!当你现在再次体会这个场景时,你的眼皮会越来越沉重,(插入命令)你可以闭上眼睛同样可以听我说话,同时被遗忘已久的那种感觉突然展现在你的脑海。(非线性因果关系)可能是一种图像的呈现。注意身体的感觉。”来访者ZM闭着眼睛紧张的说:“好像有一个人用刀子刺向我的身后面。”咨询师:“体会身后面的感觉,在这之前。(停顿)生气的芙蓉花以前是谁对它这么的不爱护。(读心模式,隐喻性加工)ZM更明确了解,我要你,ZM,放轻松。”(插入命令)来访者ZM气愤伤心的说:“在刚上幼儿班的时候,那个老师伤害我,把我一个人留在操场上,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就哭了很久,我很害怕。” 咨询师:“然后呢?”来访者ZM伤心的说:“我就跑回宿舍,爸爸妈妈把我扔在这里不管。咨询师:“你说“扔”在这?说说”(扣问疑情)来访者ZM伤心的说:“他们跟我说要在这好好学习,就走了。”咨询师:“这怎么会是“扔”呢?孩子!”(扣问疑情)来访者ZM伤心的说:“因为我从来没有一个人离开家过,我害怕外面的陌生世界。总觉得不安全。”咨询师:“孩子,你是害怕还是留恋什么呢?(读心模式,转移引申搜索)”来访者ZM哭着说:“从小我和爷爷在一起,他非常的爱护我,对我非常的好,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在我的心理面,似乎只有他是存在的。” 咨询师:“好,呆在这个场景里,在你的心目中爷爷象什么样的?”来访者ZM幸福的说:“他非常的善良,人非常的好。只有他是好人。”咨询师语重心长的说:“我很好奇,我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他只和你在一起,对他自己来说确那么的重要呢?”(同体态同理,次要包含结构,读心模式,转移引申搜索)来访者ZM疑惑了一会,然后有点尴尬的说:“是因为爷爷太软弱,太善了。奶奶冷路他。”咨询师:“说说”来访者ZM愤怒的说:“爷爷总是被奶奶和那些烂女人们指手画脚的欺负。嫌弃他没有本事,太老实”咨询师:“你不觉得你把爷爷的软弱当成善良一样了吗?”(无情面质)来访者ZM似乎被一种东西击中,睁大眼睛咆哮愤怒哭泣的说:“难道善良不对吗?善良凭什么就应该被伤害,难道所有的人都不善良就好!” 咨询师“软弱的男人当然需要通过老婆做主才能更好的维持家务哦。就象我这样。”来访者ZM哭泣的说:“是,所以我找的男友就是要善良的,软弱的总比不善良的好。”咨询师:“孩子,你正在找着活着的爷爷的感觉。你正在感觉活着的感觉。”(造句暧昧,推论意义假定,暗含役使)来访者ZM痛哭流涕的说:“爷爷死的时候正是我上高中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