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doc_第1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doc_第2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doc_第3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doc_第4页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研究论文-浅谈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反挤出对策摘要论述了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效应”及被挤出的成因,提出了“反挤出”的对策。关键词挤出效应跨国公司国内企业1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战略的变化趋势1992年以前,以华侨资本为主的第一代跨国公司成为对我国大陆投资主体。由于其产品技术简单,因此,它们大量地吸收农村劳动力。结果是: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利用,另一方面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因“隐蔽性失业”的减小而提高,从而农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第一代跨国公司对我国大陆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十分明显,它大大刺激了以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作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如服装、普通家电产品)的出口。由于产品外销比例较大,其对生产类似产品的国内企业并不构成真正的竞争威胁,对国内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的总体供求状况没有产生大的冲击。1992年以后,以欧美大型垄断资本为代表的第二代跨国公司开始全面进军中国,其看好的不仅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主要的是中国广阔的市场潜力。因此,它们的行为更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其突出体现是在商品市场上运用种种手段与国内企业竞争,全面挤出国内企业,从而使需求从国内企业向跨国公司转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需求转移的对象主要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而非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点:(1)国内企业无法生产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只能停留在低技术水平上进行再生产,而且跨国公司也难以将先进技术引入国内,发挥其技术转让载体作用。外资与中国廉价而素质低下的劳动力相结合的结果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的大量增加。(2)跨国公司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一般是处于其产品生命周期后段的成熟技术。(3)国内服务业和基础产业对外开放的滞后,使大量外资集中流入制造业部门。第二代跨国公司大量增加的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的供应,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挤出效应”。首先,从劳动力市场看,外资技术含量的逐步增高使农村劳动力无法被外资吸收,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有良好教育的城市劳动力。对农村劳动力的“挤出”,使城乡收入水平再度拉大,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更趋突出。其次,从商品市场看,外资的集中进入一方面使城市市场的低技术含量工业制成品供应过剩,另一方面又使农村市场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商品市场的失衡状态。最后,跨国公司逐步将国内企业从市场中“挤出”,实现其占领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战略目标。国内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和大量破产又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失衡状态,给宏观调控带来新的困难。2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挤出策略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外部竞争看,跨国公司以商品倾销或补贴(以及作为衍生手段的股权倾销)为手段在第一阶段占有国内市场份额,然后在第二阶段单独取得市场份额扩大带来的利润增长,从而挤出国内企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跨国公司产品具有更吸引消费者的特点。消费者主要关心当前消费产生的福利,且由于外商产品与国内厂商产品互为替代关系,消费者并不区分产品的来源。由于外商具有资金实力,加上其产品转换成本高,因此外商可运用倾销或补贴手段,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在现实经济中就看到了跨国公司在很多领域已挤出国内企业的结果。如果考虑到大部分的外资形态为合资企业,那么,还含有外资企业进行股权倾销的做法。也就是说,因为有相当部分的合资企业,实际经营权掌握在外方手中,外方通过的第一阶段低价销售,一方面取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造成赢利减少甚至亏损的局面,如果中方无法承受暂时的亏损,或无法预期到第二阶段的赢利回报,从而决定撤资,外方就会乘机实施收购其股份,控股该合资公司,甚至全面收购,结果单独取得第二阶段市场份额扩大的成果。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内部竞争看,跨国公司通过合资企业的形式,旨在全面收购合资企业,从而全面取得国内市场的份额。作为跨国公司主要形式的合资企业,就其本身而言,具有内生原结构不稳定性,并会走向终结。而合资企业走向终结的最大可能是被一方收购。考虑到合资企业的终结与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是直接相关的,因此,外资方以股权收购的方式结束合资企业,其实质也是对国内企业的挤出。因为,合资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影响着合资企业的产生、演进及最后终结,合资双方投入要素的重要性及相互监督的有效性又决定了企业内所有权安排,而合资双方相互监督的有效性因为双方不断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也处于变化之中。合资企业之所以结构不稳定,正是根源于合资双方不断的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当合资双方相互监督的有效性达到一定程度,合资企业的最优所有权安排表现为单方独占,即合资企业的终结。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明显具有长期战略目标,且具有最后收购合资企业的强烈偏好,突出体现在跨国公司加速学习国内的营销技术和有关知识,且跨国公司占多数股权的合资企业比例开始加大。相反,中方合资者主要是针对短期效用函数进行博弈,很少关心对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学习。因此,合资企业的最优股权安排具有最终向跨国公司全面收购倾斜的危险倾向,从而最终挤出国内企业。总之,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且以合资企业为主要企业组织形式,对国内厂商构成一种挤出效应。挤出机制之一是通过商品倾销、补贴占领国内市场份额,从而使国内厂商市场萎缩;挤出机制之二是通过合资企业取得学习效应而最终通过收购合资企业来“消灭”国内企业,从而实现市场份额的完全独占。如果说前者是需求面的挤出,后者就是供给面挤出。前者是短期负面效应,后者是长期负面效应。3我国企业实施反挤出的对策3.1对需求结构进行调整所谓需求结构调整,就是实现消费者需求从跨国公司产品向国内企业产品的结构性转移。而要实现这一转移,主要有两种思路:(1)国内企业直接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竞争。由于外商兼具资金实力、无形资产优势、营销及售后服务先进,因此,可运用倾销或补贴手段在很多领域挤出国内企业。既然这样,中国厂商为何不采用同样的手法将跨国公司挤出呢?因为从某种角度讲,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的博弈是对称的角色。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师夷之道以治夷”,努力争夺国内市场。事实上,中国一些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已在实践这种手段,并且在家电行业等领域,国产品牌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在反挤出战役中,值得关注的要点有:一是努力提高中国企业产品的质量,这是提高产品转换成本的关键。如果没有这一基础,价格竞争就失去意义,而中国当前的产品技术令人堪忧。且不言假货,就是真货,其产品质量也大打折扣。换言之,在跨国公司产品面前,我们产品的转换成本实在太低;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低、管理费用低等优势,形成分包协作的团队组织,以实现企业组织重塑,降低产品成本。在这个方面我们大有潜力可挖,中国某些成功的大企业在这方面均有独到之处;三是必要的政府行为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资产重组、抓大放小等方式,努力促成一批有规模、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集团的形成,提高产业集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的适度补贴干预手段,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当然,在干预中要避免保护过度和走向恶性竞争。(2)通过促使跨国公司产品出口来间接实现消费需求向国内企业产品的转移。可采用的政策手段是对外资企业适度采取出口限额控制,缓和国内市场过剩供给压力。如果说,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国内市场的竞争旨在实现国内需求从跨国公司向国内企业的结构性转移,那么,出口限额控制旨在通过促进跨国公司产品的需求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的转移而间接促进国内需求向国内企业产品的结构性转移。第二代跨国公司与第一代跨国公司的很大不同在于,它们的产品大部分销往中国市场,这是因为我国在引进外资时遵循的是“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但当前适度地引导跨国公司加大外销比例,已是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过剩供给压力的必要政策导向。那么,对外资而言,加大外销比例是否有利呢?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成本低于其在母国的生产成本,那么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接受国的东道国,就可要求跨国公司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产品返销母国市场或第三国市场而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