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翁蹲守考场外探试题曾与华罗庚谈数学_第1页
77岁翁蹲守考场外探试题曾与华罗庚谈数学_第2页
77岁翁蹲守考场外探试题曾与华罗庚谈数学_第3页
77岁翁蹲守考场外探试题曾与华罗庚谈数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7岁翁蹲守考场外探试题 曾与华罗庚谈数学“同学,我问问你,今年数学题感觉怎么样?最后一道题考的是几何吗?”6月7日下午,数学考试结束后,在青岛一中考点门外,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打听今年的数学考题,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位老人是青岛一中退休数学教师曲万田。今年77岁的他退休后每年高考时依然会到青岛一中考场外,给自己辅导过的学生加油鼓劲,并打探高考题目。这位有着“数学老顽童”之称的老人,曾被华罗庚单独约见过,退休后每天还要做两个多小时的数学题,并搜集了1951年以来的历年高考数学试卷。白发老翁考场外鼓劲“这次数学题难不难?OK?”6月7日下午,数学考试结束后,见到自己辅导过的学生走出考场,曲万田立马迎上去。得知考得都还不错时,曲万田脸上堆满了孩子般的笑容,“这已经是我退休后辅导的第17届学生了,每年高考数学的时候,我都会跟着来,给他们助威鼓劲。”曲万田告诉记者,他退休前是青岛一中的数学老师,教了37年数学,退休后有亲戚朋友找到他想让他给孩子辅导功课,出于对数学的热爱,曲万田就答应了下来。从此,曲万田曾经住过的汶上路的一间宿舍,一到周末就成了孩子们和曲万田探讨数学的“乐土”,“没想到这一教就是17年,整天跟孩子们在一起觉得自己也年轻多了。”曾与华罗庚谈数学6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曲万田位于团岛的家中。写字台上和书橱里摆放的全是曲万田答过的数学题和各种数学资料。在一张书桌上面的墙上,悬挂着一幅华罗庚题的钢笔字:“把数学还给人民,让数学为生产服务”。谈起赠言的由来,曲万田至今念念不忘。1960年7月,25岁的曲万田已成为岛城小有名气的青年教师,当时他代表青岛数学届去济南参加运筹学全国现场会议,见到了数学家华罗庚。会后的8月1日,50岁的华罗庚点名要单独见一下曲万田,“我对华罗庚很崇拜,在参加这个会之前,给他写过一封信,他让秘书给我回了信,没想到华罗庚一个大数学家竟然还记得我。”曲万田回忆道,当时他与华罗庚谈了半个多小时的数学,华罗庚教导他除了要教育好学生外,还要多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使用数学,为生产做贡献,“临结束了,他给我题了这句话”。坚持理想创“提分神话”从1953年参加工作到2019年退休前,曲万田始终坚持在一线数学老师的岗位上,有几次学校要提拔他当领导,从事管理岗位,都被他婉言谢绝。曲万田还参与修订了多本教学参考书,受邀多家出版社参与编写数学辅导书,“我觉得自己就是适合教学,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不适合干管理。”曲万田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也非常骄人。1960年,曲万田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高考,全班百分之百的升学率,在这一届的学生中,出过大学校长、副校长以及驻南非大使等人才;1964年高考数学实行满分120分,山东只有两人数学成绩超过了100分,其中一人就是曲万田的学生。这一年,岛城一共有4人考上清华,其中有3人是曲万田班里带的学生。退休后,曲万田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数学理想,培养着一批批学生,在汶上路的小宿舍里创造了一个个“提分神话”。经历过2019年高考的理科生肯定对当年的数学题难以忘怀,难度之大令很多考生考完后失声痛哭,但就是在这一年,曲万田辅导了三年的一名女生从高一时班里20名的成绩一举拿下了145分的超高分,让不少人大跌眼镜。每天至少要做30道题在曲万田的书桌里有一个谁也碰不得的“宝贝”,那就是曲万田这些年来整理的题库,整整齐齐摆放了4摞,这些题超过1万多道,都是曲万田亲自答过,并且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摞都认真地制作了索引,如数列、函数、导数等。“这些题都是我的宝贝啊。”曲万田告诉记者,他现在还有每天做数学题的习惯,每天至少要做30道精选的题目,花费两个多小时。曲万田告诉记者,他之所以到现在还有做题的习惯,主要是太喜欢数学了,“而且学习可以让人保持年轻。别人都说我发挥余热,但我觉得这句话不妥当,我并不是余热,我还是年轻人。”曲万田笑呵呵地表示。历年高考数学试卷全有除了题库外,曲万田还有一件宝贝,那就是从1951年至今,凡是有高考的年份,曲万田都保留了一份当年的高考试卷,“就像是集邮一样,我喜欢搜集高考试卷。”曲万田告诉记者,每年高考试卷出来后,他都要按照考试规定的时间自己做一遍,看看当年的知识要点,研究一下当年出题的质量,这已经成了他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今年的试题我已经从网上了,今天晚上就要拿出2个小时来做一下,到时候手机要关机,电话线要拔了,完全模拟考场的氛围。”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在采访的最后,曲万田还向高中生介绍了几点学好数学的经验,“要注重课堂效率,课堂听讲是学习的源泉。同时要加强自学,把学到的知识及时消化。”(“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