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错误经验到科学认识1.ppt_第1页
主题从错误经验到科学认识1.ppt_第2页
主题从错误经验到科学认识1.ppt_第3页
主题从错误经验到科学认识1.ppt_第4页
主题从错误经验到科学认识1.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从错误经验到科学认识,蒸发教学中的意外,背 景 1,A、老师在讲完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进行小结。 B、出现了“意外”有一个学生没有完全按照老师的预设而接受,而对知识产生了怀疑。并且班级中有不少学生对他的意见表示认同。 C、他的怀疑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观察,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 我认为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昨天中午的一场暴雨使操场上的坑中积满了水,行走不便,可下午放晚学时,我发现小坑中水干了,而大坑中仍有水,所以我认为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 。,背 景 2,D、教师对这件事的态度 评析:教师对教学中的意外不是采用生硬的扼杀措施,而是肯定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学习方法与思想。这个学生的身上体现了学习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值得同学们学习。,我的心情却没有以前那种上公开课时间恰到好处的感觉 我带着遗憾和不安结束这节原以为精心准备好的一节交流课。 我课后进行了思考:金某同学是一名头脑灵活、善于思考、喜欢较真的同学,他提出的问题肯定有他的道理,得肯定他的求知欲,培养其个性的发展。,课例过程1,教师的教学反思 评析:教师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只注重教学预设和科学知识的传授,没有准备留出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思考、提问、处理学生的相异构想。以后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来处理预设与生成。,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实际上还是课本上内容的翻版,基本上就是按照影响液体的蒸发快慢的四个因素其实重点只分析了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的空气流动三个因素。 “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研究物理问题方法在具体应用时脱节,理解、考虑不够全面。对于初二年级刚学习物理的同学来说,“控制变量”的含义?怎样“控制”?为什么要“控制”?而且是两个以上的变量,这都是一个学习障碍,课例过程2,实验说明:两只烧杯完全相同,两只酒精灯“完全”相同; 实验效果:加热导致水沸腾,最后装水少的烧杯水被烧干,与常温下的蒸发有别;由于客观原因,两酒精灯的火焰不能完全想相同,导致两杯水的吸热不能完全相同。 实验结果:不仅没有驳倒“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反而还验证了“水的蒸发快慢还与水的多少有关”。,老师设计实验想证明学生的观点错误,我的评析,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异构想采用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来进行证明。 如何证明水的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无关,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证明,老师可进行适度的指导,不要自己代劳。 应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条件则应保持一致。这个实验中很难控制酒精灯的火焰一样(即使是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水的蒸发快慢受水的温度影响,而在本实验中一个烧杯的水要少些,同样的酒精灯加热,少一些的水的温度必然升高得快些。这样即使能得出结论也是不科学的。 利用这个实验的实际操作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怎样应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课例过程3, 学生的思考 “梁老师,你的实验不好,好象是验证了 水蒸发的多少与水的多少有关,应该进行改进。”物理科代表张某某发言道。 “我举个例子,不知道是否恰当,比如,甲、乙在100米跑道上比赛,甲在10秒内从50米处跑到终点100米处,乙在10秒内从起点跑到70米处,那么谁先到达终点?谁跑得快呢?” “当然甲先到达终点,但根据速度公式V=St,V甲=5米/秒,V乙=7米/秒,所以乙比他快,因此,不能以水先、后被烧干来说明水蒸发的快慢。” 我的评析:实际上是学生混淆了“快慢”与“多少”的物理概念,另一名学生能从概念上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师的新设计,于是我改变了教学设计:让学生个人或自由组合小组,进行探究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或想法。我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回去思考: 通过前面的学习过程,你有何体会?又有什么新的想法?你偏向于哪种答案,下去后能否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结论,驳倒另一种结论。要求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学生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我的评析:教师在发现自己的设计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后,改进教学行为:由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结论。这符合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观点,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与同学合作互助能力。更体现了科学的本质。,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检验猜想1,A组(1)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到入15毫升,10毫升水,我们把15毫升的烧杯叫做甲,我们把10升的烧杯叫做乙,放在同一个地点,等待观察结果。 (2)分时间段观测,在12个小时,两个烧杯等量减少了4毫升,15毫升的降到11毫升,10毫升的降到6毫升,我这时认为,水的质量与水的蒸发快慢有关系, (3)过了半天,我又观察甲乙杯,甲还有6毫升,乙已经干了。所以第一次实验结果迷迷糊糊,决定再做一次,步骤同1。 (4)过了半天,下降了5毫升,又过了半天,我又发现甲杯有5毫升,乙已经干了。,学生分析原因:终于我发现了,烧杯的底部不平,所以当水下降到5毫升处,中间是突出的,表面积就不同了,所以结果有一点出入,快慢程度不同,我们猜想如果换成平底,烧杯就没问题了。结果是每天下降是相同的,所以水的质量与水的蒸发快慢没有关系。 学生的领悟:通过这次实验,我学习到了和获得了许多学习上学不到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要大胆设想,并要以实验证明,是否正确;遇到困难,努力克服要有钻研精神;要善于分析,善于去理解。,C组实验:水的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无关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烧杯,烧杯1装了20毫升,烧杯2装了15毫升,一个照相机。 实验过程:晚上6点把烧杯1.2放在同一个窗台上。12小时后用照相机拍下发现了水都下降了2毫升。 再过了12小时后用照相机拍下发现了水位为15毫升和10毫升 实验结果:这次实验中发现,在同一段时间内,两只烧杯中的水下降的程度相同,所以水的蒸发和水的多少无关。在液体表面积大小,温度,上方空气流动相同的情况下,水的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无关。 学生的领悟: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我的评析:科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必须引导 学生对种种推测和解释逐步予以廓清,保留合理成分,剔 除不合理成分。,教师的思考,综合实验现象,最终得出:部分学生之所以认为水的蒸发与水的多少有关,是在分析时没有掌握好控制变量法,即在分析水的蒸发与水的多少的关系时,没有控制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三变量相同,同时混淆了蒸发多少与蒸发快慢的概念。最后,通过学生对探究活动过程进行交流,达成共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有关,而当液体的种类、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相同时,液体的蒸发快慢与液体的多少无关,作者对本课例的诠述与研究,课堂上出现“意外”,有的可以当场解决,有的却需要在课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挖掘教学“意外”中的意外内容,以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喜悦。 对待课堂上能提出自我见解的学生,不管其见解的正确与否,我们老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感情,要宽容,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有差异,允许学生犯错,不要用老师的“特权”却讽刺、挖苦,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得学生不敢提问题,逐渐不去想问题,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能力,灵活机动处理好教学“意外”,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科学教学,要根据其学科特点,加强实验教学,事实胜于雄辩。在科学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要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地构建灵活、新颖的教学设计,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对本课例的分析,科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习得来主动建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课例中,一名学生根据自己在下过雨的操场上,发现的“水洼现象”,提出了水的蒸发快慢与水的多少有关的问题。这说明学生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主动求知。同时也说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总是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来理解现在所学的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现学知识相一致,则无疑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如果原有知识与现学知识不一致,则易造成误解、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这就是相异构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先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要心中清楚所教学的知识中有哪些是易理解的、有哪些是不易理解的、有哪些是易误解的,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不是采用扼杀、压制而是采用引导学生用设计实验来进行检验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在自己设计实验得不出正确结论的情形下,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又迫使学生思考:怎么设计?怎么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该如何解决?如何进行调整?有时甚至一个人不能操作时,必定要求同学互助协作,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科学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一方面科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人们积极探索周围世界、获取知识、探求规律的过程,包括探索、解释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