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传统创造未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ppt_第1页
尊重传统创造未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ppt_第2页
尊重传统创造未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ppt_第3页
尊重传统创造未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ppt_第4页
尊重传统创造未来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尊重传统,创造未来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发展,董光璧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004.12.13,基本观点,传统的惯性通常是历史的阻力,但在历史转折的关头传统的遗惠也会成为创造的泉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惠已成为世界稀有的战略资源。 易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并且是传统与现代和东方与西方的契合点。 易学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可能对未来科学的发展有所启迪。,论证思路,从文化的结构及其演化看文化传统 从人类面临的挑战看中国传统文化 从改变中国科学落后状况看易学研究,1.文化的结构和演化,1-1文化系统的结构 1-2文化系统的演化 1-3文化系统的科学,1-1文化系统的结构,两种文化概念:人类学的和社会学的,前者包容后者。 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技术、制度和观念三大要素。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当于人类学文化的观念文化。 作为文化子系统的技术、制度和观念也各有其结构。,文化三大要素的功能,技术追求的目标和所企图达到的功能是“效率”。 制度追求的目标和所企图达到的功能是“公正”。 观念追求的目标和所企图达到的功能是“创意”。,文化三大要素的结构,技术可区分为:自然技术(或称物质技术)、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 制度可区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团制度。 观念可区分为:信仰观念、理性观念和价值观念。,1-2文化系统的演化,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某个子系统主导整个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已经经历了技术主导和制度主导两个时期,当代世界正在走向观念主导的新时期。 技术主导、制度主导和观念主导大体分别对应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业文明。,“挑战-应战”机制,自然是人类的生存条件,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是联结自然和文化的唯一环节,文化的进化就根源于文化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面对不利自然环境或文化环境的挑战,人类以其潜在的创造力做出应战,文化就在这种“挑战-应战”中发展。人类不得不在挑战面前发挥其潜在的创造力作出适当的应战。,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文化环境的“挑战-应战”表现为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创造了工业文明。 工业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将产生科业文明。,社会中轴的转换,文化系统的演化还表现为维系社会之主导抽象力的更替。 人类社会是由道德、权势、财富、智慧和情感五大抽象力维系的。 这五种要素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和往往导致其中之一其主导作用,成为社会运转的中轴。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道德到权势和从权势到财富的两次中轴转换,当代社会已经开始了财富到智慧的社会中轴转换。,1-3文化系统中的科学,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体制,是一种认识方法。 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属于观念文化中的“理性观念” 作为社会体制的科学属于制度文化中的“社团制度”。 作为认识方法的科学属于技术文化中的“思维技术”。,科学的观念环境,作为理性观念的科学,以信仰和价值为其直接环境,它们对科学具有进化论意义上的选择作用。 当代社会不仅已经进入观念主导文化的时代,而且观念文化本身也经历了信仰主导和理性主导的两个时期,正在向价值主导转变。 理性的科学正面临价值论证的考验,科学理性的要素,除逻辑理性、实验理性和数学理性外,要增加价值理性。,科学的制度环境,作为建制的科学是嵌在大社会中的小社会,以大社会为其生存条件。 政治和经济对科学的选择作用,成熟科学理论允许应用导向,而对于处在成熟进程中的科学理论则是无效的。 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已经产生了科学的新研究模式,后学院科学的“命令”模式和“市场”模式。,科学的技术环境,作为认识方法的科学以物质技术和社会技术为环境,它们对思维技术具有选择作用。 科学以其技术产品直接服务社会,而技术产品又被用于科学发现。 现代技术就其本性而言是敌视历史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科学传统也同样受到技术的冲击。,2.文化异化与观念重建,2-1异化和重建的普遍性 2-2当代科学的社会危机 2-3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2-1异化和重建的普遍性,文化异化指文化对于人类的异化,即人类本为图生存而创造的文化反而危及其生存。 文化的异化亦即社会观念对人的自然感性的偏离,消解文化异化的途径是克服社会观念对人的自然感性的偏离。 人类已经经历了宗教信仰取代巫术和理性取代宗教信仰两次观念重建,当前正走向价值规范理性的观念重建。,文化的反自然本性,文化本质上是反自然的,即人类以反抗自然求生存。由于人类兼具自然与文化的二重性,文化的反自然也必然殃及人的自然。 在20世纪的一百年里,大规模的战乱、意识形态的对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地球村的南穷北富、四处肆虐的恐怖活动。,科学论证和价值规范,一方面,科学已经成为文明基础的当代,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经受着科学论证的考验,并且其存亡继绝取决于能否为新文明的诞生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科学文化的不尽人意要求科学人性化,未来科学必定要以伦理道德为最高目标。,2-2当代科学的社会危机,全球性的环境恶化、高技术评估的困难和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不平衡已经构成当代社会的危机。 人文学科的落后状态学和科学的不尽人意之处已被世人关注并且在进行着种种改进的努力,这些努力会同时改变两者的面貌。,2-3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有种种迹象表明,科学可能不再沿即定的方向前进,一些新的整体特征在孕育之中。 在克服当代文化异化的过程中,一些思想家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造未来的智慧。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科学的种子,向世界提供我们文明中的遗惠,当是中华复兴的伟大使命。,学者的文化自觉,梁漱溟(18931988)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 张君劢(18871969)等人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1949) 许嘉璐等的甲申文化宣言(2004),道家思想的再发现,李约瑟(Joswph Needham,19001995)发现道家思想的世界意义。 汤川秀树(19071981)发现道家思想的现代性。 卡普拉(Fritjof Capra,1938)发现道家思想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的再评价,“天人合一”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同时又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而且代表一种值得追求的人生境界。 历史学家钱穆(18951990)认为,“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思想之归宿,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 哲学家冯友兰(18951990)把精神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经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级,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3.后现代科学与中国的机遇,3-1科学技术发展史 3-2科学思想的转向 3-3中国面临的机遇,3-1科学的历程,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最富创造性的知识积累,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物质和精神基础 。 科学技术史是人类认识和利用物质变化、能量转换和信息控制的历史。 在各文明圈内产生和发展科学技术,通过传播和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科业文明 。,世界科学技术史,农业文明时期的科学技术: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萌芽、古代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农业文明的金属革命。 工业文明时期的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影响、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作用和工业文明的能量革命。 开拓科业文明的科学技术:以微观说明宏观、科学技术产业化和科业文明的信息革命。,中国科学技术史,传统的形成和发展:科学理性的哲学基础,五大学科范式的形成和三次科学发展高峰。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三次现代化尝试的失败、现代转变的三部曲和科学与儒学的分离。 现代科学的体制化发展:奠基时期的黄金时代、开拓期的英雄时代和创新期的希望时代。,3-2科学思想的转向,当代科学思想正在发生着三大转向:从物质论到信息论、从构成论到生成论和从公理论到模型论。 这些转向恰与中国传统科学的特征相契合,它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意义。,物质论到信息论,科学长期只以物质为研究对象,19世纪中叶才开始关注能量,20世纪下半叶其兴趣中心转向了信息。 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已经建立了它们的信息基础,物理科学也开始努力寻着其信息基础。,构成论到生成论,构成论和生成论的是理解和说明“变化”的两种不同的观点。自化学原子论诞生以来,构成论在现代科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描述基本粒子产生和湮灭的量子场论开启了生成论科学理论的大门,宇宙学、生命分子进化理论乃至作为智力外化之语言的研究等都走进了生成论的大门。,公理论到模型论,公理论和模型论是构造科学理论的两种方式,前者把理论看作公理和定理组成的演绎系统,而后者把理论看作一簇与经验同构的模型。 公理论长期被科学家视为理想,但两种方式却一直并存,并且由于哥德尔定理的提出和科学哲学的研究,模型论取代公理论的时代正在到来。,3-3中国面临的机遇,以新科学成就为基础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已经成为建构后现代科学观的。 中国科学的繁荣在技术主导的农业文明时代,中国科学的落后在制度主导的工业文明时代,中国科学新生的机遇在观念主导的科业文明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中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50年限期,恰遇第五世界经济长波、第六国际政治霸权和第七科学地理中心转移三大文化周期的汇合期。 对于意欲振兴的中华民族来说,这既是一种严肃的挑战,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经济技术长波周期,经济有三种周期:基欣短周期(约三年)、尤格拉中周期(约十年)和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约五十年)。 第一长波期:17701830年,蒸汽化; 第二长波期:18301880年,铁路化; 第三长波期:18801930年,电气化; 第四长波期:19301990年,电子化; 第五长波期:19902040年,数字化。,国际政治霸权周期,政治学家莫德尔斯基提出百年左右的政治中心转移周期。 葡萄牙中心期:14951580年; 荷兰中心期:15801688年; 英国中心期:第一次16881792,第二次17921914; 美国中心期:1914年以来。,科学地理中心转移周期,日本汤浅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