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统计学原理》讲义(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_第1页
(论文)《统计学原理》讲义(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_第2页
(论文)《统计学原理》讲义(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_第3页
(论文)《统计学原理》讲义(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_第4页
(论文)《统计学原理》讲义(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绪论第一章 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全书总纲。本章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学习,应该一般了解条件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明确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以后各章学习打好基础。【学习重点与难点】本章学习重点是统计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统计学的若干基本概念;难点是各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提要图示】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绪论统计的含义和特点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统计的作用:认识工具、管理手段、治国手段、科研方法、教育方式统计的基本任务:服务与监督统计的整体功能(职能):信息功能、咨询功能、监督功能统计的工作体系;统计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经济管理相关理论、概率与数理统计统计活动的程序:设计、调查、整理、分析、应用标志、变异和量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绪论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定义;总体的基本特征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客观性;总体的分类;总体和总体单位的关系(随研究目的不同而变换)标志、变异和变量的定义标志分类品质标志、数量标志 变量值变量 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统计指标:定义、构成要素、特点、分类统计指标体系定义;分类设置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原则:科学性、目的性、联系性、统一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统计实践史统计学说史两大体系与三大派别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客观性(具体性)、总体性(综合性)、变异性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实质性科学(直接的调研)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论科学(规律:方法、原理、原则)统计理论与实践中的若干问题统计的含义统计活动(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统计的研究对象统计的产生与发展【内容提要】一、统计的含义与特点(一)统计的含义统计: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统计工作:指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工作统计学:指搜集、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原理和方法统计资料:反映客观事物现状与过程并与其质密切相连的各种数据内容限定论据支持案定规方成果理指导论理论总结概括经验图1.1 统计的三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二)统计的研究对象1 统计的研究对象:(1) 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包括客观事物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及事物变化的数量规律。(2)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研究对象之比较:二者具有同一性,即都研究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区别在于统计工作对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做直接的调查研究,是一项实质性工作;而统计学研究统计工作的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和应用性学科,它有特定研究对象,即区别于实质性的统计科学,又不同于通用的方法论科学。2 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1) 数量性:即统计研究事物的数量,这是统计最基本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用规模、水平、速度、结构和比例关系去反映在一定时期和地点条件下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揭示事物的本质。图1.2 某饮料厂各季度利润计划完成情况 例1:1)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以规模说明数量表现),比上年增长7.3%(以速度说明数量变化),位居世界第七位(以水平说明数量表现);2)图1.2的饼形图说明了某饮料厂各季度计划完成情况(以结构说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3)某地区2000年工业总产值为2106.96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为1397.31亿元,重工业产值为709.65亿元,则轻重工业比例为1397.31/709.65=1.97:1(以比例说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4)1995-2000年,某地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消费支出总额)分别为0.5051、0.4774、0.4568、0.4235、0.4072、0.4059,可见该地区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由1995年的0.5051降至2000年的0.4059,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较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以比例、规模说明事物变化的规律)。(2) 客观性(具体性):统计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数量方面,而不是抽象的数量运算,这是统计学与数学的本质区别。统计研究量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例2: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8.5%。这两个数字时间限定为2000、2001年,地点限定为我国(非欧美国家),条件限定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脱离限定条件,这些数字就毫无意义。(3)总体性(综合性):即统计从总体上、从宏观角度研究事物的量。研究个体的目的是为了综合个体来说明总体的情况,最终得出反映总体状况和特征的统计数据。例3:进行城镇居民家庭调查,目的不在于了解个别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而是要反映一个城市、一个市区、一个部门的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等。(4)变异性:统计的研究对象是在数量上有差异的事物,而这些差异并不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原因事先给定的(由随机因素引起)。从个体的变异中归纳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性,显示出现象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这是统计认识方法的特点。例4:一个企业的工人的年龄大小有差异,技术熟练程度有差异,工作成果有差异,等等,这才需要研究职工的平均年龄、平均技术熟练程度和平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如果各位工人之间没有差异,或者差异可以按已知条件事先加以推定,就不需要做统计;昼夜时间长短因季节变化而不同,这是可以推算出来的,无需用统计方法。二、统计的产生与发展(自学)(一)统计实践史1早期的统计活动 最早的统计实践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是随着国家管理职能的产生而出现的。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公社)时期的“结绳记事、结绳计量”的活动;夏朝治水时期开始对全国人口和物产资源进行普查;周代的“官计”制度;管仲、商鞅等认识到统计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古埃及在修建金字塔时对全国人口、劳力和财力进行调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对人口、居民财产进行统计;封建国家对人口、军队、世袭领地和财产等进行统计。2统计的发展与成熟(1) 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统计调查和统计报告制度,建立了国家统计机关;统计成为一种专门行业;(2) 各部门、各领域的专门统计出现并迅猛发展,统计研究范围向纵深发展;(3) 统计科学形成,国际和地区统计学会纷纷成立,统计学术交流活盛行。一般认为统计学开始于1660年前后。(二)统计学说史(两系三派)学派代表人物学派观点影响和贡献备注政治算术学派威廉配第(英)约翰格朗特(英)用算术方法和大量统计资料表达自己的思想提出了一套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分析其数量关系的比较系统的方法,为建立统计科学做了有益尝试。配第代表作政治算术;马克思认为配第是统计学的发明者。学派代表人物学派观点影响和贡献备注国势学派(记述学派)阿亨瓦尔(德)赫尔曼康令(德)以文字记述为主,几乎不用数字资料阿亨瓦尔第一个使用“统计学”这个名称。这一学派对统计学的贡献并不很大代表作近代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这一学派又称为有名无实学派数理学派阿道夫凯特勒(比)、高尔登(英)、卡尔皮尔逊、戈塞特及费雪等把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用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统计方法不仅包括基于对过去的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描述性统计,而且发展到基于对抽样资料的推断,进而推测全体的推论性统计。奠定了统计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代表作社会物理学;阿道夫凯特勒被称为现代统计 学之父 前两派又统称为社会经济统计学派,它与数理统计学派构成统计学派渊源的两大体系。三、统计理论和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一)统计的作用1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2 统计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工具;3 统计是实行国家监督的重要手段;4 统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之前依靠统计方法对实验作出科学安排;在实验过程中,依靠统计方法分析显示事物关系及其规律性;实验结束后,应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作出解释,并检验它的正确性);5 统计是宣传教育的有效手段。(二)统计的基本任务统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简言之,就是服务和监督两个方面。(三)统计的整体功能:即统计三种职能统计信息功能、统计咨询功能、统计监督功能的协调统一。(四)统计的工作体系:1 集中型:全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指标体系的制定、统计调查的实施、统计数据的处理、保存、公布等,均由国家统计机构直接负责并实施,各专业部门一般不再设统计机构。2 分散型:除中央和地方各级统计机构外,各专业部门也分设统计机构,职能较分散。3 我国采用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统计实施网络。(五)统计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经济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六)统计研究方法(以下三种基本方法构成统计分析方法体系的核心,研究方法还有统计分组法、图表法和对比分析法、归纳推断法):1 大量观察法:指对所研究现象的全部或足够数量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它遵循大数定律的要求,从数量关系上揭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它需要与典型调查相结合。2 综合指标法:指借助统计指标,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在分析方法上需要将综合分析和具体情况分析结合起来。3 模型推断法:指在综合指标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学模型为手段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归纳、推断(已知到未知,过去到未来,局部到整体)和预测的方法。(七)统计活动的程序: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资料服务(包括定期、不定期公布统计数字,为工商界提供经济预测、经济预警数据等)。1.统计设计。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在进行统计定量分析之前,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所做的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设置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确定统计分类和分组方法、确定统计分析研究的内容(题目、分析方法和结果表现形式)、制定统计调查方案、制定统计整理方案、规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考虑各部门和各阶段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和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等。2.统计调查。按统计设计的内容向客观实际搜集各种原始资料,居于感性认识阶段。3.统计整理。对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组整理、汇总、计算出各种指标列成统计表,属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4.统计分析。运用各种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以发挥统计的认识作用,局于理性认识阶段。四、统计学的基本范畴(一) 总体和总体单位1. 定义:总体指在某种共性的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叫总体单位。2. 分类:(1) 按总体单位是否可以计数,可以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总体单位数有限而且可数的总体叫有限总体,总体范围不能明确确定、总体单位数目无限,不能计算出总数的则称为无限总体。例5:编号研究项目总体总体单位标志(个体的特征)总体单位数是否有限1成都市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全部工业企业每一个工业企业产值,劳动生产率,所有制是2中国人口普查中国全部人口每个中国人年龄,性别,国籍,文化程度是3检查某种型号零件的质量1000个同型号的零件每个零件尺寸,是否合格品,光洁度是4上海夏季的天气情况上海有历史记录的所有夏季每个夏季每夏季暴雨次数,最高气温是5某一湖泊某种有害物质浓度是否超标该湖泊的整个水域每份水样某有害物质的百分含量否6一批钢锭的质量这批钢锭的全部每份试样含碳量(%),抗拉强度否7某人射中某目标的准确度重复射击首次命中的次数每个自然数射击次数为n(n1)否8测量某个长度的准确度随机测量误差每个实数误差的绝对值小于1否9某些设备的质量设备无故障运转的时间每个非负整数无故障运转时间超过千时否例6:有限总体如商店总数、设备台数、在特定时点上的人口总数、企业的产品产量、工业企业总数等;无限总体如连续大量生产的某种零件的数量、大海里的鱼资源数、天上的星星、我们要研究某型号炮弹的全部可能射程、检验棉纱拉力强度的可能值、人们需要的消费品总量等;要测定纺纱车间的湿度或温度,由十可以在车间的任成地方铡量,在理论上说,有无限种测量法,所得的湿度、温度也可以多到无限取值,这时我们便面临着无限总体。另外倘若某一有限总体所含单位数在某一有效的时间内不能一列举出来,也可视为无限总体,例如电子元件产量、粮食产量等;某种产品的使用寿命就构成一个无限总体;构成森林总体的总体单位树木是有限的,但树木的数量之多难以计数,所以森林总体可以近似看成是一个无限总体。 如果我们研究根据新工艺生产的青砖是否提高了平均抗压强度?按新配方制造的炮弹平均射程是多少?新培育的种籽发芽率是不是有显著的差异,这里所要答复的不是几块青砖、几发炮弹、几颗种籽的问题,而是问凡属于新工艺、新配方、新品种的全部产品是否部改善了性能?显然这是没有范围的。要确切地回答问题只有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但这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面临的是无限总体的问题。我们只能通过有限次的试验对无限总体推断。(2)总体按所包含的各个单位所属时间的不同,可分为静态总体和动态总体。如:例5之 4上海有历史记录的所有夏季是动态总体,之6中的一批钢锭是静态总体。3. 统计总体的特征(统计总体形成的客观条件):(1) 同质性:构成总体的各个总体单位必须在某一个方面具有相同的性质(共同的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这是统计总体最基本的特征。例如:研究工人的工资水平,就只能将靠工资收入生活的职工列入统计总体的范围,同时也只能对职工的工资收人进行考察,对职工由其他方面取得的收入就要加以排除,这样才能正确反映职工的工资水平。 (2) 大量性:统计总体是由许多总体单位组成的,仅仅一个事物不能成为一个总体。如:“学校”是一个总体,但“北京大学”就不能成为一个总体,因为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但这一单位内部可以存在多个方面的总体,如“北京大学的教授”、“北京大学的建筑物”等。(3) 差异性:同一个总体在某一个方面具有共同性质,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又必须有差异。这些差异是统计研究的基础。例如职工这个总体中的每个职工,除了有性质相同的一面,还有差异一面,如工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资等,这样才构成社会统计调查研究的内容。(4) 客观性:总体和总体单位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并且可以实际观察的,某些抽象的概念一般不能成为总体,例如收入、利润、产值。4. 几点说明:(1) 对有限总体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进行非全面调查;对无限总体只能进行非全面调查。例如,对大量连续生产的小件产品,很难全部检验其质量,只能抽查一小部分产品,据以推断总体。(2) 确定总体是为了确定调查研究的对象和调查研究的范围,确定总体单位则是确定调查登记项目的承担者。 例如:在工业企业普查中,所有要调查工业企业是总体,一切非工业企业就不属于我们调查研究的范围。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行业性质、职工人数、资金总额、产值等等,但是工业普查中需要调查登记的项目,作为总体单位的每一个工业企业,都是这些调查登记项目的承担者。(3) 统计总体形成的主观条件:1)统计研究的目的。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具有相对性,随着统研究目的和范围的改变,两者可能互相转化。例如:要了解某市化工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则该市所有化工企业构成一个总体,每个化工企业是总体单位;若把研究范围扩大到该市所有工业行业工业行业除了化工行业外,还有机械行业、冶金行业、纺织行业等其他行业。这时,所有工业行业构成一个总体,化工行业就变成了这个新总体的一个总体单位。2)统计机构的状况。统计机构的立场、观点、工作条件、了解实际的深入程度等等也决定着统计总体的形成。例如,要调查研究煤矿井下工人的健康状况,如果人力和经费充足可以把全国大小煤矿的全体井下工人都列为总体单位形成统计总体;但是人力与经费有限,便可以选定大中小型煤矿各多少个,以其井下工人为总体单位形成统计总体。(二) 标志和变量1. 标志(Indicate)(1)定义:它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如:例5;研究一个工业企业的个人状况时,该企业每个工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工龄、工资等,都是标志。标志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属性或数值叫标志表现,如某人的性别是“女”,年龄是“36岁”、文化程度是“高中毕业”,工资是“1010元”,这里引号中的文字就是标志表现。(2)标志的分类: 1)根据标志表现的形态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前者是说明总体单位数量特征的名称,用数值表现,如职工的年龄、工龄和工资等;后者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特征的名称,只能用文字称述,如职工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 2)根据一个总体中标志表现是否相同,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所有总体单位共有的特征,叫不变标志,它是构成总体的一个必要条件,如在教师这个总体中,每个教师的社会成分都一样,社会成分就是教师的不变标志。凡是在总体各单位之间的具体表现不完全相同的标志,叫可变标志,如在教师这一总体中,每个教师的性别、年龄、收入等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这些标志是可变标志。可变标志在总体各单位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叫变异,可以是品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上的差别,它是统计研究的基础。总体单位必然会具有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因为总体必须同时具有同质性和差异性。2. 变量(Variant)(1)定义:它是可变的数量标志,变量所取的数值就是变量值(Variate-value),也称标志值。 如:以工业企业为总体,则每个企业的职工人数就是一个变量,资金总额、利润总额也是变量。若甲企业有职工700人,乙企业有职工800人,丙企业有职工4000人,这里700人、800人、4000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具体取值,即变量值。显然,不能说“求某几个变量的平均数“,而应该说”求某个变量的某几个变量值的平均数“。(2)分类: 1)按其性质可分为确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2)按其取值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凡变量值可以作无限分割的变量叫连续型变量,它的取值可为整数,也可为小数,如人的身高、体重、产品的成本、利润等。离散型变量指只能取整数值的变量,它的取值是一一可数的,如人口数、企业数、机器台数、汽车数等。 在某些场合,连续型变量亦可作离散化处理。如:学生按成绩标准可以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组,其含义是“90-100分为优,80-90分为良,70-80分为中,60-70分为及格,0-59分为不及格”。(三)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1.统计指标(1)定义:它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名称(有时也称为统计指标)和具体数值的统一体。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由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核算方法、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六要素组成。如:1992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7581. 5亿元。这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指标名称,亿元是计量单位,1992年是时间限制,我国全社会是空间限制,7581.5是指标数值,计算方法是我国国家统计局统一规定的计算方法。六要素的统计指标涵义可以归结为统计指标概念和统计指标数值两个组成部分。(2)统计指标的特点: 1)数量性:所有统计指标都用数值来表现,这一特征决定了统计指标和统计总体的区别。如:“学生”只能是总体,而“学生人数”才是统计指标。 2)综合性:它说明的对象是总体而不是总体单位,指标数值是许多总体单位标志值综合的结果。如:某人月工资为1119元只是数量标志,月工资总额12万元才是统计指标。 3)客观性:它反映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的数量特征。这一特点把统计指标与其他有关学科所应用的指标严格区分开来,例如与计划指标、预测指标的区别。统计指标与财务会计指标有一部分是通用的,如总产值、成本、利润、资金等,既是财务会计指标,也是统计指标。 4)具体性:它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它是具体现象量的反映。(3)统计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1)区别:a.反映的范围大小不同: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b.表述形式不同:所有的统计指标都用数值表现,而标志有能用数值表现的数量标志和只能用文字表现的品质标志。2)联系:a.具有汇总关系。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汇总(包括直接汇总得出的标志总量指标和根据总量指标派生而出的相对数或平均数指标)而来的,有些指标是按照品质标志分组汇总计算得到的。如某单位的工资总额是从每个职工的工资(标志数值)汇总得来的;某工业局职工人数指标是由该局各企业的职工人数汇总而来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中,国有、集图1.3 指标和标志之间的变换关系总体单位指标标志统计总体体、私有和合营的各是多少;b.具有对应关系。在统计研究中,标志和统计指标名称往往是同一概念,具有相互对应关系。因此标志成为统计指标的核算基础。c.具有变换关系。随着研究目的钓不同,原来的总体如果变成总体单位,则相应的统计指标就变成数量标志了(这时,指标名称变成标志,指标数值变成标志值或变量值),相反亦然。如:某轻工业局是总体,工业总产值则为数量指标,局属各厂的工业总产值是总单位的救量标志。如果现在研究目的是各企业的生产情况,则各企业为总体,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是数量指标,各车间、班组乃至个人就成为总体单位,各车间、班组乃至个入产值就成为数量标志了。变换关系如图1.3所示。(4) 统计指标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按其说明总体的内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1) 数量指标:它是反映一定总体的总体单位数目或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总量的统计指标。例如:以“某厂的全体工人”为总体,则该厂工人人数260人(反映总体单位数目)、该厂个人月工资总额27万元(反映各总体单位标志值的总和)就是两个数量指标。其标志值随着总体范围的大小变化而成同向的增减变化,表现形式为绝对数。2) 质量指标:它是说明总体数量对比关系和总体单位标志值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例如,反映总体数量对比关系的有“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三次产业构成”等;反映总体单位标志值平均水平的指标有“农产品平均亩产、职工平均工资、产品平均单位成本、商品平均价格”等。它通常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其数值的大小与总体范围的变化没有确定的同向变动关系。2.统计指标体系(1)定义:它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总体各个方面的特征、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例如:把反映工业企业再生产的诸要素(人、财、物)及过程(供、产、销)的一系列统计指标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统计指标体系。再如,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的统计指标体系如图1.4所示。统计指标体系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辅助系统,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而设计。它将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所需要的统计数据清晰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表示出来。实际操作中,对低层次指标,编制统计表,并评细编写统计说明(规范),以便数据收集和精度控制。 图1.4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业绩评估的统计指标体系 摘自人力资源考评系统 廖泉文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2)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按说明情况和研究问题的不同特点,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1) 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它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从社会投入、活动、产出及效益等方面全面描述,根据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全国的、各地区(部门)的、基层企事业单位的统计指标体系。2) 专题统计指标体系:它是根据某一专题分析的需要,针对某一个社会或经济问题而专门设置的统计指标体系。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指标体系、国民经济宏观预警统计指标体系、城乡居民小康标准统计指标体系、社会信息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等。它的使用没有统一的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说明如下:以上指标中,既有财务数据为基础的硬指标,又有一些主观判定或市场调查的资料为基础的软指标,从而全方位的对经营效益做出评价。79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第二章 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教学目的与要求】学习本章,应了解统计设计的涵义、作用、种类、基本内容,掌握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内容;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基本要求以及统计调查的分类,了解统计报表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能结合统计实践进行统计调查的案例分析,要求学生能进行简单的调查方案设计。【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是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统计调查方法的种类,请重点理解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特点和应用条件)和调查方案的制订。难点是“三个区别”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统计报表与普查、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内容提要图示】统计调查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统计设计统计调查方案的制定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拟定调查提纲和调查表 确定调查时间制定调查组织实施计划 规定调查地点 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按调查登记时间的连续性分经常性调查、一次性调查 直接观察法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 报告法 派员法 采访法 开调查会 自填法概念、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经济性整体设计和单项设计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长期设计、中期设计和短期设计按组织形式分概念:“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结果;包括从无到有的设计和已有设计改进种类基本内容九个方面作用:“连接点”、通盘安排统计报表(制度)专门调查按制发单位分基本统计报表、专业统计报表按报送日期分日、月、旬、季、半年及年报按报送方式分邮寄报表、电询报表按填报单位分基层报表、综合报表按调查范围分全面统计报表、非全面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 “解剖麻雀”式典型调查 “划类选典”式抽样调查【内容提要】一、统计设计(一)统计设计的涵义和作用1.统计设计的涵义(1)定义:统计设计就是在正式进行某项具体统计工作之前,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统计研究的目的要求,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预先进行的通盘考虑和适当安排。统计设计的有无与好坏,直接关系到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统计费用的高低,关系到最终的结论。其结果表现为各种设计方案,如统计指标体系、统计分类和统计标准、调查方案、汇总和整理方案等。(2)说明:各个方面指统计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对统计工作横向方面的设计;各个环节指统计工作实际进行的各个阶段,是对统计工作纵向方面的设计;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开始的第一阶段,但有时并不表现为统计工作的开始。它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开始设计,也表现为对原有设计的改进。2.统计设计的作用(1)统计设计是对统计研究对象总体的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的连接点。统计设计必须首先明确统计研究的目的,分析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然后才能安排各方面、各环节的统计工作内容。统计设计得到的一系列设计方案,用来指导统计调查、整理、分析等定量研究工作,这样就使对总体的定性认识和定量认识紧密联系起来。(2)统计设计是保证统计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事先对统计工作纵横方面进行通盘考虑和安排,分清主次,按需要和可能采用不同的统计研究方法,避免重复遗漏,有利于加强各方面、各环节的相互协调。(二)统计设计的种类1. 从所包括的研究对象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整体设计和单项设计两类。(1)整体设计:就是从现象的整体出发,对整个统计工作进行的全面设计。它的特点是综合全面。现象的整体范围可大可小,如:把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反映其生产条件、生产投入、产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的全貌;把一个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作为一个整体。(2)专项设计:就是指作为认识对象一个组成部分的统计设计。它具有专业化的特点。如:对一个企业来说,整个企业统计工作的通盘安排是整体设计,而人力、物资、资金、生产、供应等统计的设计是专项设计。(3)联系: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例子:农业统计。二者相比较,整体设计是主要的。单项设计应该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服从整体设计的统一安排。单项设计的总体范围、指标口径、分类目录和计算方法等,都应以整体设计为准。2.从所包括的工作阶段来看,可分为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1)全阶段设计:是对统计过程的全面设计,从确定统计内容、统计指标体系开始到分析研究的全过程的通盘安排。(2)单阶段设计:是对统计工作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安排。如:统计调查设计、统计整理设计、统计专题分析设计等等。(3)比较:二者相比较,全阶段设计是主要的。单阶段设计应该在全阶段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它们各有分工和侧重点:“全”侧重于从宏观上安排各阶段的衔接与联系,“单”侧重于安排工作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安排工作的细节和进度。无论整体设计和单项设计都可以进行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它们之间可根据统计研究任务的不同而进行组合。3.从所包括的时间长短来看,可分为长期设计(五年以上)、中期设计(两三年)和短期设计(一个年度或一个年度以内)。长期设计是具有发展战略性质的设计。(三)统计设计的内容1.明确规定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这是统计设计的首要问题。目的和任务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就不同。目的和任务必须规定得具体明确。如:对农村经济情况,既可以从农业生产方面进行研究,也可以从农产品生产成本,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经济效益方面来研究,还可以从农工商的关系等方面来研究。2.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设计(1)设计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正确地确定指标的含义、并对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时空限制等做出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目的性原则:选取哪些指标构成指标体系,要看具体的研究目的,即要做到全面、系统,尽可能做到少而精。联系性原则:要求同一指标体系内的指标,在口径、时间、空间、方法等方面具有联系,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在内涵上相互衔接。统一性原则:统计指标要尽量和计划指标、会计指标及业务核算的需要相统一。可比性原则:设置统计指标要注意各地区、各部门的一致,对指标进行修改时,要与旧指标相衔接,保证稳定性和可比性。可行性原则:虽然需要但难于甚至不可能取得资料的指标,宁可不要;还要有可操作性。(2)设计内容 确定统计指标及其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目的确定用哪些指标形成体系,哪些是核心指标、主要指标、辅助指标,选用哪几种指标,选用多少等等。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涵义、内容和计算口径(关键内容):确定统计指标的名称和涵义依据有关的实质性科学的相应的概念,如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工资、利润等指标是依据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相应概念确定的;根据实质性科学的概念和管理上的要求,确定统计指标的计算口径,即规定统计指标的具体内容和界限,什么内容计算在内,什么内容不应计算在内。例如,对工资总额这个指标就具体规定发给职工的什么收入算在内,什么收入不该算在内。指标口径指包括的项目而言,总体范围指包括的总体单位而言。两者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例如,人口数指标有常住人口、现有人口、户口人口等人口概念,这既是指标口径问题,又是总体范围问题,而工资总额这个指标它只表现为指标口径。确定统计指标的空间范围和计算时间:空间范围指包括的地域空间范围,也包括组织系统的范围;计算时间是指指标所属时间,有时段和时点之分,依指标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和研究目的而定。确定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一些统计指标,如产品生产量、职工人数、货运量,无需规定计算方法,通过简单的点数、测量、登记和简单汇总即可;有的指标需要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才能得到,如社会总产值、净产值、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确定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实物指标用什么样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和标准实物单位,如何折合为标准实物单位;用基本单位还是用扩大的单位,扩大多少;价值指标规定采用什么样的货币单位;对于劳动量指标采用什么样的单位,用工时、工日还是人月、人年,等等。(3)统计指标设计的改进3.确定统计分类和分组: 对社会经济现象本身进行分类和分组,如人口按年龄分组,家庭按人均收入分组。(1)许多分类和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有直接联系。如:什么属于工业、什么属于农业,什么属于商业,按什么标准划分,怎样划分,这些定下来后,才能确定总体范围和指标口径。(2)复杂的统计分类需要专家协商制定出统一的专业目录,规定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理办法。4.确定统计分析研究的内容(1)最主要的是科学地选定分析研究的 。(2)考虑用什么样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对比、评价、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应根据统计研究的具体情况,考虑重点采用什么样的方法。(3)分析结果的表达形式:可以是比较系统的书面分析报告,也可以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还可以是鲜明生动的统计图表;根据统计指标的性质和服务对象来确定。5.制定统计调查方案(见后面)我国目前只存在一项一项相对独立的单项调查,尚未形成完善的调查整体。6.制定统计整理方案 汇总方案的形式汇总表、填表说明和分类目录;汇总工作组织计划,如组织领导、汇总方法、资料审核、工作期限、责任制和报送关系等的安排;对次级资料来源和可靠程度的判定和甄别。7.规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和时间安排设制“工作进度图”、“统筹图”、“流程图”,规定明确的起止日期。8.考虑各部门和各阶段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原因:(1)各部门、各级对统计指标的口径、分类粗细等要求不同;(2)不同指标有不同的分类搜集方法,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从而也有不同的搜集资料的方法。9.统计力量的组织和安排(1)就广义而言,它包括专业统计机构的组织,统计机构与领导机关及其他业务机构的关系,非统计机构中统计活动和各种业务资料的应用;(2)专业统计机构的组织和统计力量的安排:如何组织专业统计机构,各项工作如何分工,各安排多少人,各负什么职责,怎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否有必要定期轮换等等。二、统计调查(一)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分类1.统计调查的概念 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1)定义: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决定整个统计研究工作质量的基本环节。(2)基本任务:就是取得反映调查对象各个单位的原始统计资料。(3)基本要求:准确性:就是要求搜集的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实际,具有的调查误差较小。及时性:就是要求保证统计调查所得资料的时效性,及时满足各层次对统计资料的需求。全面性:要求搜集的资料必须全面系统,要做到数字与情况相结合,还要便于系统观察。经济性:指在满足一定准确度要求的前提下,能以最少的调查费用去得所需的统计资料。一般要求:应以准为基础,力求准中求快,准快结合,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取得完整而系统的资料。2.统计调查的分类(1)根据被研究总体的范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就是对构成调查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登记,为取得比较准确、全面的统计资料而组织的一种调查组织形式。耗费大,而且可能出现的调查误差也比较大。只有某些必须掌握的全社会基本情况才进行全面调查,其内容仅限于最重要的少数基本指标。非全面调查:就是对过程调查对象总体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登记的一种调查方式。由于调查单位少,可以用较少的人力和时间,及时取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资料。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以及非全面贯彻执行的统计报表,均属于非全面调查。(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是连续性调查,即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的情况,随时进行连续不断的登记。其目的在于取得事物全部发展变化过程及其结果的统计资料。一次性调查:是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的调查。有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主要是对事物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登记,其目的在于取得该事物在特定时点上的水平、状态的资料。对变化较小、变动较慢的现象应采用来取得资料。(3)按所搜集资料的来源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和采访法。直接观察法:就是由调查人员在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直接观察、计数、测量,以取得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这种方法取得的资料比较真实可靠,可以增加感性认识,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无法用于对历史情况的研究,也无法了解各种人的心理活动。报告法:就是以各种原始资料和核算资料为基础,由调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和隶属关系,逐级向上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原始记录和核算工作健全,各单位守规,调查方案简明准确、通俗易懂。采访法:即根据调查项目由被调查者答复来搜集资料的方法。它又可以分为个别询问法、开调查会和自填法。个别询问法可以保证调查人员对调查项目有统一理解;开调查会法便于沟通,有利于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资料可靠性好;自填法节省人力和时间,但调查资料的质量不一定高,原因是问卷回收率低和理解偏差。(二)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就是关于统计调查目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时间、经费和组织领导等的工作计划。它是指导统计调查的纲领性文件。1.确定调查目的 就是要明确通过调查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搜集哪些资料,它和统计研究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目的不同,调查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就不同。2.规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就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某一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是构成该总体的个体,是在调查过程中应该登记其标志的具体单位。它可以是人或某种机构,也可能是某种物。是调查项目的承担者。 报告单位(填报单位)指按照调查方案的要求负责向上级报送调查结果的单位。它只能是某种机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或人。它和调查单位可同可异。3. 确定调查项目并拟定调查表(1)调查项目定义:指作为调查内容规定下来的调查单位的特征(标志)。确定调查项目的注意要点:1)选取标志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只列入为实现调查目的所必需的项目;2)只提出能够取得确切资料的项目;3)列入的调查项目之间尽可能相互联系,以便于相互核对、检查错误;还要注意本次调查和以往同类调查项目之间的衔接,这是动态对比的需要;4)列入的调查项目或标志的含义要明确具体,作出统一的解释或提示;5)调查项目的答案要有确定的表示形式,即文字式、是否式和数字式,对数字式应标明计量单位。(2)调查表定义:是合理而有序地排列调查项目地表格。它是搜集原始数据的基本工具,也便于调查后对资料进行汇总。分类:1)单一表:凡只能填写一个调查单位地调查表叫单一表;2)一揽表:是可以同时填写若干个调查单位的调查表。3)二者选择视调查项目的多寡和是否便于登记而定,当调查项目较多而调查单位又分散时,宜用单一表;反之宜用一揽表。填表说明:内容包括调查项目解释、填写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说明应力求确切,简明扼要、通俗易懂。4. 规定调查时间和地点(1)调查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范围(时点或时期),二是指某次统计调查工作的起迄期限。(2)调查地点:指调查对象所在的地点,亦即统计资料所属的空间范围。通常,调查地点和调查单位所在地点是一致的,如不一致,必须明确规定进行调查的地点。5.规定调查的方式、方法应根据该次调查的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各种调查方式加以明确的规定;多种方法综合使用。6.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计划 问题包括调查的组织领导机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文件印刷、经费筹措与开支办法、调查资料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方式、调查结果公布的时间等。(三) 统计调查方法1.普查(1)定义:指为搜集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某时某地的情况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它是全面了解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一些重要项目的调查。(2)普查的组织方式: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派出调查人员对调查单位直接进行登记;利用调查单位的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由这些单位案调查表要求自行填报。(3) 普查的注意事项:必须少而精,应当限于事关重大的重要问题;必须统一规定调查项目,以保证调查内容的统一;必须明确规定普查的标准时点,以防重复登记或遗漏;必须统一规定进行调查的起迄期限,确保调查按期完成,各地资料能同时上报汇总。同类普查应尽可能按一定周期进行,且内容尽可能保持一致,以便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建立健全统一的普查领导机构;设计普查方案;训练普查人员;组织试点工作,修订普查办法和工作细则,制订阶段工作进度图和个环节工作流程图;物质准备,主要涉及如电子计算机等汇总工具、印发普查文件以及经费预算等。2.抽样调查(即非全面调查,在第七章将详细介绍)随机抽样(概率抽样):指按照随机原则(机会均等)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借以推断总体的一种统计方法。即狭义的抽样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