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_第1页
(精品)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_第2页
(精品)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_第3页
(精品)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_第4页
(精品)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2013年优秀毕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股权结构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率分析学院 MBA教育中心 专业 工商管理 班级 姓名 导师 年 月 日2文献综述围绕“哈尔滨中庆燃气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一文,本人主要翻阅了60余篇论文,直接参考文献47篇,其中外文资料16篇。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包括: 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其基本思想是把企业看成是资源集合体,将目标集中在资源的特性和战略要素市场上,并以此来解释企业的可持续的优势和相互间的差异。 钻石模型理论。1990年,波特提出钻石模型,可以说是关于企业战略的综合分析理论。波特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创造出国家环境,企业在其中诞生并学习如何竞争。指出在国家经济中,钻石体系会形成产业集群,其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互助关系。 平衡计分卡理论。该理论是基于企业绩效评价的战略理论,由于传统单纯的财务指标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绩效状况,该理论提出用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流程)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来补充财务测评指标。 企业社会关系的理论。企业社会关系是与企业社会资本概念相联系的概念。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既要处理好企业内部组织与组织、人与人、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互补生产商、潜在生产商、政府、企业协会、大学、研究所、社区及其它组织间的关系,从而使企业社会资本最大化。从企业社会关系维度考虑企业战略的理论主要有博弈论、超强竞争理论、组织理论中的新制度主义的观点、有机战略论、企业家战略理论等。另外,核心能力理论也在此阶段诞生。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战略管理思想的。国内目前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进展。从理论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企业多元化、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知识理论、重视环境因素、战略柔性、人本导向企业发展战略理论、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的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关系网络系统理论、和谐管理理论等受到高度的重视。朱江(1999)、尹义省(1998)等人对我国企业的多元化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毅(2002)、陈劲、许庆瑞(1999)、刘冀生(2002)等对归核化理论展开了一定研究;徐二明、许可(2002)、王开明、万君康(2001)、陈劲(1999)等研究了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顾乃康(1997)等对战略理论中的知识理论进行了研究;边燕杰、丘海雄(2002)、姚小涛、席酉民(2003)等从社会网络新视角对社会网络与企业发展、企业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沈艺峰(2003)、贾生华(2003)、王凌云(2003)等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成功的影响;简汉权、李恒(1998)、单汨源(2000)、徐飞、徐立敏(2003)等对战略联盟理论进行了研究;史占中(2001)、董川远(2003)、王光庆(2003)等对虚拟企业战略进行了研究;黄江圳、谭力文(2002)等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席酉民1989年提出了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和谐管理理论;赵国杰、于海洋、冯石岗(20002002)等提出了基于人本导向的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姜振寰、刘艳梅(2002)、徐全军(2003)、刘洪(2003)、蓝海林(2001)、宋学锋(2000)等以复杂性科学为基础,从系统论角度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孙东生、王凤霞(2003)从组织的主观愿望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角度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邹昭晞(2006)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战略管理进行了研究。二、论文运用的重点战略管理理论1、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代表了战略管理理论在九十年代的最新进展,它是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是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之一被广为关注。应该说,核心能力理论是当今管理学和经济学交叉融合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等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的不断探索,体现了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从持有“资源观”的经济学家到近年发展出来的“能力观”的学者,先后对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1980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但是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研究。以巴莱、鲁梅尔特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回应。资源理论学派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资源差异来解释的,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而且巴莱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只有战略性资源是有用的。战略性资源必备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即从性质上讲战略性资源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1997年,提斯为弥补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这套战略管理理论把企业的资源分为四个层次: 公共资源。是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知识。 专有资源。是企业商业秘密、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属于战略性资源。 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能让企业的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资源。提斯认为,正是这种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且,这种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创新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针对当今高新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取得、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能力。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战略分析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笼统的“资源”,而是有利于形成和维持动力能力的组织过程、专有资源状况和获得这些资源能力的路径。组织过程从静态讲是整合和协调,反映一个企业重复某种任务的能力;从动态讲是学习和新资源或能力的开发;从转换的角度讲是重组资源,即根据环境的变化重新在企业内分配和使用内部和外部资源。而企业的专有资源组成了企业能力的基础。核心能力理论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兼顾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来考察企业战略问题,同时将一些新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资产也纳入到研究的范围,企业不但可以利用核心能力理论准确地制定发展战略、发挥与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该理论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和使用外部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1届研究生沈琚先生在撰写的企业核心能力研究一文中对核心能力内涵界定的模型框架从资源、知识、技术、管理、营销、生产、企业文化这七个一级维度进行了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把这七个一级维度又划分成若干个二级维度。对核心能力的研究,从单一的子系统,转向不同子系统有机组合的整个企业组织系统。根据前人对核心能力特性的表述,以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作为划分企业能力等级的主要标准。根据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可持续性和可拓展性程度不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经历基本能力、准亚核心能力、亚核心能力、准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这么几个阶段。2、产品市场战略。产品市场战略是指企业在原有生产或服务范围内充分利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来求得发展。该理论是由安索夫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篇论文上提出的。该理论属于战略活动领域分析范畴,主要是对企业各种活动成功的外部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重点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需求的分析,即市场对企业吸引力的评价。许多因素可以反映出某类市场是否具有吸引力。在战略分析中,通常采用以下五个因素作为衡量和评价市场对企业吸引力的标准。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的增长;市场活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位置;根据标准所进行的主观估价;环境的稳定性。二是供给分析,即企业面对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地位的评价。企业基于发展和获利增长的需要,就即使不能比主要竞争对手更强大,至少也应该与竞争对手平分秋色。所以必须对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在竞争环境分析的实践中,通常采用下列四种因素作为评价标准:市场相对占有率;混合系数主观评价值;企业融资能力;企业成本优势。另外,利用“矩阵”的分析工具对企业总体活动的经济性和金融价值也可以进行评价。长期资金积累的能力。在波士顿矩阵中,战略上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战略活动领域”的效益而是其长期资金积累的能力。因此,对某一活动来说,其产生毛利或连续取得积极的经营结果并不足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为了扩大生产,就要增大流动资金量,就要进行设备投资。所以提高企业长期资金积累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成绩矩阵中,处于“奶牛”位置的活动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庞大的资金流,企业必须避免管理上的错误,不能将之产生的全部资金再全部地、不断地投入自已的领域。“奶牛”领域的活动事实上是为“风险”领域的活动提供资金的。成本长期变化的机制。成本的长期变化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在长时期内争取并保持低于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为此,必须明确理解测定成本长期变化的机制。具有最低成本优势者,往往是积累大量经验者和善于充分利用这种经验所造成的潜在优势者。经济会计和战略分析。会计被赋予一种新的作用,即评价各活动领域的长期成绩、所产生的资金、费用的变化趋势。一是一种活动产生资金的评价。恰当地评价数据资料是企业的历年资金运动表。作为一种会计工具,历年资金运动表其成功的真正原因在于,这个表反映出的评价标准不是“毛利”,而是为企业自我发展而投资的“可支配资金”。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各活动领域的“历年资金运动表”。二是长期成本变化的评价。企业历年单位成本变化情况也是考察的重点。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分析,可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成绩矩阵内的战略活动研究。目的是使战略活动的行业处境得到改善,使之从矩阵中的目前位置转移到另一个被认为有利的位置上,或是改变行业,使之占据尚未开发的领域。企业活动重心若处于“奶牛”区域,这将是企业及其产品老化的征兆,由此可导致极为严重的被动局面。如若将“奶牛”区域活动产生的多余资金用来在“风险”区域创造新的产品,这样,企业整体活动的重心便沿着棋盘图形的对角线运动。这是一种产品市场战略。ABC法。此法是根据某一种产品在成绩矩阵中目前所处的位置,确定其三种基本战略的选择A、B、C。改变行业。改变行业不仅要求企业掌握新技术、生产和销售本领,而且需要建立新的信息系统。除此之外,也许还特别需要某种新的思想方法,掌握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新程序。实际上,改变行业作为一种战略已经包括并超出了单纯的产品-市场战略。二是安索夫增长战略。有四个方面要素:活动领域。包括产品、市场、技术等。增长矢量。主要指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指企业拥有选择竞争有利地位的机会。协同作用。指企业新的活动领域可能对原有活动领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安索夫指出:“积极的协同作用常常会起到2+2=5的奇特效果”。安索夫认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四项要素(即现有产品、新产品、现有市场、新市场)、四种组合:市场渗透。是指通过更大的市场营销努力,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份额。市场渗透的做法包括扩大产品使用人的数量;扩大产品使用人的使用频率;改进产品特性以及增加销售人员、增加广告开支、采取广泛的促销手段或加强公关宣传力度。当一般来说整体市场增加时,不仅占领先地位的企业可以增加市场份额,那些只占少数份额即那些新进市场的企业也比较容易扩大销售。市场开发。是将现有产品或服务打入新的市场。包括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开发产品新用途,将产品推广到新的地理区域。能否采取市场开发战略不仅与所涉及的市场特征有关,而且与产品的技术特性有关。产品开发。是对企业现有市场投放新产品或利用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种类,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增加销售额的企业发展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战略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因为对企业来说,市场毕竟是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产品开发是企业可以努力做到的可控因素。它通常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多样化。不属于密集型成长战略。3、相关多元化理论。相关的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公司现行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协同关系的新业务领域。战略协同存在于价值链非常相似以致能为公司在以下方面带来机会的不同经营业务之间。包括:对共同的供应商形成更强的讨价还价力量;联合生产零件和配件;分享技术;合并相似的价值链活动以获得更低的成本;分享共同的销售力量;售后服务的联合;共同使用一个知名商标;将竞争性的有价值的技术秘诀和生产能力从一种业务转移到另一种业务。相关多元化之所以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战略,在于它存在着将不同经营业务之间的战略协同关系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机会。相关多元化通常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一是通过共享销售力量、销售系统等开展多元化经营。当一家公司在某一业务领域取得成功后,其销售系统通常都已比较完善成为了公司的一种资源优势,如果这一销售系统还适用于其它业务,选择进入这样的业务领域从事多元化经营将更易获得成功。二是通过优势技术的转移开展多元化经营。通过优势技术的转移这种方式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能使公司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生产能力,产品的质量也有所保证。三是通过品牌共享来从事多元化经营。一个已经建立起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是公司的一种巨大资源优势,通过品牌的共享开展新业务,能使其很快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迅速在新行业中站稳脚跟。多元化经营公司在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大多不是单纯地选择以上多元化方式中的某一种,而是几种方式同时采用。相关多元化是企业进入价值链相关的多个业务,从而产生战略协同性,取得比执行单个战略更大、更稳定的绩效,使企业经营产生1+12的效果,并成为竞争优势的基础。对于相关多元化战略来说,重要的是把战略协同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业务的成本分摊产生较低成本。多元化进入技术、职能活动或销售渠道能够共享的经营领域,可以因分享资源,合并业务价值链活动的某些部分以及共享已创立的品牌名称而使成本降低,这种战略协同性越大,基于更低成本基础上创立竞争优势的潜力也更大。二是关键技能、技术开发或管理诀窍的有效转移。在主营业务中已经开发出重要技能和竞争力的公司,能够利用相关多元战略继续开发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或产品,并把这一竞争力和技能转移到其它业务,成功的技能或技术转移能够使新业务产生竞争优势。相关多元化的战略协同主要包括:市场相关协同;操作或技术协同;管理协同。市场相关协同。当不同产品用于同样的消费者,通过共同的批发商或零售商,采用相近的市场或激励方式,那么这些业务之间就表现出市场相关的战略协同。有许多成本节约机会正是来自市场相关的战略协同:将同一销售力量用于全部相关产品,而不是将销售力量分散于各业务;用同一广告和宣传册宣传相关产品;用相同的商标名;共同组织运输;组合使用售后服务和维修组织;共同进行订货和记帐;运用共同的促销手段;组合批发网络等。这样的市场相关协同,通常可以使企业在销售的分销成本上产生经济性。操作或技术协同。不同业务之间可能存在着操作协同,分享相关操作协同,通常会存在成本节约机会。这些成本节约机会有的来自于将不同业务组合为大规模操作产生的经济性(规模经济性);有的来自于把几件事情组合在一起做,而不是独立地做所带来的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能够被分摊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大,产生的成本优势也就越大。技术协同的多角化战略则致力于以相似的核心技术为基础开发或进入新产业,包括向现有市场或新市场推出产品。管理协同。当不同业务单元在管理及运作的类型方面存在可比性的情况下,通过将一种业务经营中的管理方法转移到另一业务中去,就能形成管理协同,管理技能的转移可以发生在价值链的任何地方。国际著名金融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汪康懋教授利用沪市1999-2002年年报,对沪市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14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三个重要结果。一是在非过度(相关)多元化范围内,多元化程度与企业内部绩效没有相关性;但是企业外部市场价值随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提高。二是在过度(非相关)多元化范围内,企业内部绩效与企业外部市场价值均随多元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三是企业多元化程度与企业负债水平没有相关性。三、中国城市燃气行业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WTO规则的深入适用,国有企业垄断城市燃气市场的格局将全面打破,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将全面进入燃气市场,城市燃气市场将进入竞争垄断市场向寡头垄断市场过渡阶段,呈现出区域性或全国性投资运营商不断整合、购并燃气企业的新局面。燃气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和未来发展前景,引起了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商的极大兴趣。其原因: 一般性产业竞争过于激烈,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公共事业是资本安全和效益稳定的理想场所; 中国燃气价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具有很大上升空间; 政府对于燃气市场开放和发展燃气事业给予很大政策支持; 燃气企业如果经营得好,具有很高的收益率。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者一般采取设立投资控股公司的做法购并国有燃气公司。香港中华煤气公司在国内设立港华燃气投资公司已购并30余家国内燃气公司,成为全国性燃气投资企业。另外,百江燃气投资公司、新奥燃气投资公司、中国燃气投资公司三家H股上市公司也在国内大举实施购并活动,法国燃气公司、美国休斯敦燃气公司也有进入中国燃气市场的行动。因此,随着我国燃气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中国未来燃气市场将呈现进一步购并,形成区域性或全国性燃气公司的趋势。党的“十六大”将国有公用事业企业改革纳入新一轮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2002年3月国家计委、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原禁止外商投资的电信、燃气、热力等城市管网首次列为对外开放领域。2002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指导意见。为保证市政公用行业企业改革后,公共产品的稳定供应,约束企业行为,2003年建设部又出台了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管理办法,建议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推行该制度。这之后,各大中城市开始推进国有供气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凡是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城市基本都实施了特许经营制度。特许经营制度是指由政府通过公开招标,让多家企业竞争一个区域的经营权,以建立激励机制,约束行业垄断行为,形成缔约前约束。如果说城市燃气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那么特许经营权制度也是城市燃气行业运作方式的必然趋势。四、天然气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随着世界范围内天然气储量的探明以及天然气输配、储存技术的突破,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将逐步取代人工煤气,成为城市能源优选能源。1997年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宣布“21世纪是一个天然气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能源结构开始悄然改变,呈现出由传统能源向天然气发展的总体格局。鉴于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以煤为主不合理格局,全国天然气利用规划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开发和利用天然气的步伐,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的重大措施。” 中国具有较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天然气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从资源来看69个盆地可采储量为38万亿立方米,200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到223亿立方米。我国一些周边国家资源丰富,如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可采储量为30万亿立方米,东西伯利亚还有1万多亿立方米,中亚几个国家合计约有10万亿立方米,目前国际互邻合作研究工作已有很大进展。“十五”期间国家完成了“西气东输”、“南海东方1-1气田”、“珠江三角洲长输天然气”三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输配和利用天然气创造了重要条件。据预测,至2010年全国利用天然气的城市将达到270个,至2020年将达到65%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数据,2005年国内天然气需求量超过610亿立方米,2010年将达到110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到2100-2500亿立方米。虽然天然气将成为未来城市燃气的主导气源,但是受气源位置、建设资金、输配技术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液化石油气还将与天然气长期并存下去,但人工煤气将逐渐被取代。此外,国家将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颁布后,环保总局在环境保护“十五”及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中,重点提出到2015年,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耗氧量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0%,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由47个扩到100个。要实现这一环保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天然气这一洁净能源。这些大规模气田的发现,以及国家环保政策的强化,将进一步为企业实施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五、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常规能源的不断开采和消耗,开发和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只有2400万吨标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源工业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进入了世界能源大国的行列。目前中国能源工业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多能互补的能源生产体系,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大约为:煤炭62%,石油27.5%,天然气3.1%,一次电力(水电、核电、新能源发电)7.4%。自“八五”以来,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有力的支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且全国能源供需形势总体上得到逐步缓和。但从1993年开始成为能源净进口国。到2000年一次能源的缺口将有4.65.4亿吨标准煤。据预测,中国未来能源供需的缺口将越来越大,在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加速可再生能源开发以及依靠市场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的条件下,预计2010年约短缺8%,到2050年将短缺24%左右。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与消费量之比)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5年的21%。预计2010年将上升为2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2005年为13,2010年为20。另外能源安全性的问题也将提到议事日程,据专家预测2015年前后将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性石油危机,届时我国油气进口依存度将会达到25左右,在新的世界性石油危机面前,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必将受到威胁。根据国际上通用的最新数据,世界能源消耗总量从1970年的83亿吨标准煤到2005年160亿吨标准煤,增长了48%。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95亿吨标准煤,50年增长1.35倍。尽管到2020年石油、煤、天然气、核能仍是能源供应的主力,但水力和其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十分令人瞩目,从1970年的约13.8亿吨标准煤发展到2005年的35.2亿吨标准煤。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0.9亿吨标准煤,50年将增长1.96倍。届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21%左右。以水力发电以外的其它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最快的(即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从1970年的约8.9亿吨标准煤,到2005年的25.3亿吨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7.8亿吨标准煤,50年增长3.24倍。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世界能耗的增长将以每年约2.7%的速度增长;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正以且将以更大的速度发展。现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所利用的能源主要仍然是煤炭,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根据国际上通行的能源预测,石油将在40年时间内枯竭,天然气将在60年内用光,煤炭也只能用220年。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长河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所以人类必须从现在开始及早寻找新一代的替代能源。根据世界权威部门的预测,到2060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占能源结构的50%以上。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开发中国丰富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一条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可行之路。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是造成大气和其他多种类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在开发和使用能源资源的同时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课题。中国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能重复某些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在1992年于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中国签署了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中国又率先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在21世纪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方案,能源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被纳入该“议程”之中。根据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将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率。而能源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我国燃煤占世界煤炭消费量的27,是全世界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苏联解体后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远高于发达国家,大约是美国的5倍、日本和法国的12倍左右。我国煤炭产量已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均占62左右,而发达国家燃煤约为22,它们能源消费结构中的78是石油、天然气、核电和水电等高效、清洁、方便的能源。煤炭燃烧对温室气体的贡献率比燃烧同热值的天然气高出69、比燃油高出29。2005年,我国排放二氧化碳67亿吨,其中85是由燃煤排放的;排放二氧化硫2400万吨,其中90是由燃煤排放的;排放烟尘1744万吨,其中73是由能源开发利用排放的。由于能源利用和其它污染源大量排放环境污染物,造成全国57的城市颗粒物超过国家限制值,有48个城市的二氧化硫的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排放标准,82的城市出现过酸雨,酸雨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30,许多城市的氮氧化物浓度有增无减。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没有环境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途径之一。六、哈尔滨市燃气消费量在一定时期内将呈现上升趋势据调研,城市燃气市场将形成“以工业为主,民用、商服、锅炉、车用压缩天然气为辅”的发展格局。未来五年内,哈尔滨市民用、工业、商服、锅炉、车用天然气总消费量尚有3.66亿立方米/年的空间。工业用气发展预测。哈尔滨是东北重要的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并且集中在机械制造、汽车、医药、啤酒、食品等行业,从这些行业的加工工艺分析,天然气在机械制造、汽车行业中主要应用于锻造、热处理和涂装上。据调研目前这些工艺主要使用的能源是油和电,天然气的替代可能性很大。考虑预测用气量以及未预见工业用气量,估计2010年可新增天然气容量为15000万方立方米/年以上。居民用气发展预测。预计2006年底中庆燃气运营煤气用户78万户。根据哈尔滨城市规划及过去几年新增用户数量分析,未来每年新增民用户3万户。预计到2010年用户将达到95万户,居民用气量为18135万立方米。商服(含公益)用气发展预测。哈尔滨作为省会城市,机关、企业、学校数量众多,餐饮发达。同时环保要求餐饮大灶使用清洁能源,所以预计未来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市场开发力度的加强,预计2010年天然气用量将新增7100万立方米。锅炉用户发展预测。从竞争力分析,未来燃气直燃机主要在办公写字楼,新增燃气锅炉主要应用在全年要使用热源的洗浴、宾馆等行业。目前哈尔滨市区共有燃油、电力锅炉200多蒸吨,未来预计除改用热网的外其余将有40被燃气锅炉替代,总量在800多万立方米/年。预计伴随2009年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召开,政府将加强环保力度,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燃气锅炉替代其他燃料锅炉的可能性增加,燃气直燃机也将从无到有,推广使用开来。预计到2010年锅炉用气量达到3500万立方米。车用CNG用户发展预测。哈尔滨将在2009年承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并努力成为国内旅游名城,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哈尔滨市有公交车3500辆,出租车11000多辆,短途客运汽车2000辆。预计2007年车用气量为1000万立方米,2008年增长到4000万立方米,2009年增长到7000万立方米,2010年增长到8400万立方米。七、对上述理论及资料的综合评述从科学实践的观点看,战略制定需要科学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而战略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又是战略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最终理由。以一个片面的战略管理理论来指导战略制定,是注定要失败的;完善战略管理理论是制定有效战略的一个基本条件。从现有战略管理理论看,都是基于对企业内外部因素及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从企业内部情况看,其基本结构包括资源维度、人维度、组织结构维度、精神维度、活动维度等五个维度。目前从这五个维度出发形成战略的理论都已基本具备。从企业外部环境看,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历史文化、教育水平、科技水平、国际关系、产业竞争状况、历史机遇和其它不确定性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国家、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从战略管理的实质看,战略管理就是使企业内部要素(维度)、企业环境因素和企业社会关系呈现出协调性、一致性和整合性的过程。如何从整体上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可能是战略管理研究一个重大任务。此外,在理论研究中,仅做静态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物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变化发展。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社会关系,都是随时间地推移而变化发展的,若能发现这种变化的发展规律,对理解战略和战略制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目前国内在企业战略理论上基本朝着跟踪国际研究前沿问题,与国际研究接轨的方向发展,在研究方法上已开始注重一定的规范性,从理论推导、命题建立、方法选择、数据分析以及命题验证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技术路线。战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领域,其主流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尤其是美国,而中国企业所处的环境与背景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使得问题的选择与研究结果的解释不能完全类同于西方,不存在所谓的普适通用的理论,在战略实践中必须注意理论的适用性问题。展望国内战略管理研究的未来趋势,应当是在借鉴国际上规范研究方法基础上,突出战略管理的环境依赖与问题导向性,在测量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选择上充分考虑中国特定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即战略研究在中国环境背景下如何较好地实现本土化。在重视战略理论对实践的适用性问题的同时,突出强调战略主体在理论运用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研究更加有效地聚焦于国内具体的企业战略问题,并最终获得较理想的研究效果。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对于研究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发展提供了广泛深入的理论基础,但是专门对于公用事业企业特别是城市燃气企业的战略发展问题还涉猎甚少。核心能力理论、产品市场理论、相关多元化理论是论文借以立论的重要理论依据。核心能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具有有重要意义。一是该理论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二是指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三是指出了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应围绕核心能力来进行。尽管对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产品市场理论产品市场战略是指企业在原有生产或服务范围内充分利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来求得发展。该理论属于战略活动领域分析范畴,主要是对企业各种活动成功的外部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重点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需求的分析。二是供给分析,即企业面对主要竞争对手竞争地位的评价。另外,利用“矩阵”的分析工具对企业总体活动的经济性和金融价值也可以进行评价。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分析,可采用两种分析方法:一是成绩矩阵内的战略活动研究。目的是使战略活动的行业处境得到改善,使之从矩阵中的目前位置转移到另一个被认为有利的位置上,或是改变行业,使之占据尚未开发的领域。二是安索夫增长战略。有四个方面要素:活动领域。包括产品、市场、技术等。增长矢量。主要指企业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指企业拥有选择竞争有利地位的机会。协同作用。指企业新的活动领域可能对原有活动领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安索夫认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有四项要素(即现有产品、新产品、现有市场、新市场)、四种组合。三是相关多元化理论。企业多元化经营属于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的课题。多样化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范围经济。二是总体发展能力与财务协同作用。三是节省交易成本。四是多样化经营管理者原因。相关的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公司现行业务在价值链上拥有战略协同关系的新业务领域。相关多元化的战略协同主要包括:市场相关协同、操作或技术协同和管理协同三个方面。燃气行业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国城市燃气行业面临着历史性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WTO规则的深入适用,国有企业垄断城市燃气市场的格局将全面打破,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将全面进入燃气市场,城市燃气市场将进入竞争垄断市场向寡头垄断市场过渡阶段,呈现出区域性或全国性投资运营商不断整合、购并燃气企业的新局面。随照城市国有燃气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城市燃气行业企业都将实施特许经营制度。中国能源资料分析表明,天然气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随着世界范围内天然气储量的探明以及天然气输配、储存技术的突破,天然气作为优质清洁能源将逐步取代人工煤气,成为城市能源优选能源。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是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思想,随着常规能源的不断开采和消耗,开发和逐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哈尔滨市自然与经济状况及燃气市场调研资料表明,城市燃气市场将形成“以工业为主,民用、商服、锅炉、车用压缩天然气为辅”的发展格局。未来五年内,哈尔滨市民用、工业、商服、锅炉、车用天然气总消费量尚有3.66亿立方米/年的空间。八、主要参考文献1 杨启涛.创建国内一流燃气企业的基本途径J.城市燃气,2005.102 陈峰.城镇管道燃气发展策略探讨J.城市燃气,2004.113 (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M.乔晓东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19894 汪涛、万健坚.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演进规律及未来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1:11-655 姚小涛.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预测,2003.6:32-566 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1.67 企业核心能力研究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网8 埃森.拉赛尔著.麦肯锡方法M.赵睿、陈素、岳永德译.华夏出版社.20019 孙东升、王凤霞.战略管理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4-11510 韦伟、周耀东.现代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M.人民出版社.200311邹昭晞.公司战略经济学M.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125-13012 汪康懋.金融与会计学位论文汪氏范本M.上海三联书店 2005:357-36313 张晓青、周媛.城市燃气行业市场化分析J.城市燃气,2004,1114 谢地、高广勇.城市公用事业运作方式转变及治理结构J.城市燃气,2004.215中国城市燃气事业现状和发展前景J.中国城市燃气网16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战略J.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网站17 我国目前能源结构与资源利用效率分析J.注册金融师网18 胡传禄.中国燃气市场之我见J.城市燃气.2005,6:20-23 19 哈尔滨年鉴M.哈尔滨年鉴社,200620 中国能源发展的回顾J.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网站21 金占明.战略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2422 王韬光、胡海峰.企业兼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3 项保华、李庆华.企业战略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0.724 (美)托马斯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著.追求卓越M.北京天下风经济文化研究所译.200025 陈晓红.战略型资本运营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26 王磊、刘洪涛、李垣.当代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基础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9.127 席酉民、姚小涛.复杂多变环境下和谐管理理论与企业战略分析框架J.管理科学, 2003.1128 何晓峰、黄嵩、刘秦.资本市场运作教程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9 文章代、侯书森.权变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30 杨沛霆.企业赢思维训练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31 赵炳贤.资本运营论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32 刁伟成.中国上市中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33 王阳、李斌.从员工持股到管理者手购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4 (美)吉姆克林斯.从优秀到卓越M.俞利军译.中信出版社.200235 (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译.商务印书馆.200536 胡安钢、胡光宇.公司治理中外比较M.新华社出版社.200437 郑先丙、卢伟.公司行为管理M.海天出版社.199838 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9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新华出版社.200340 王琴、王玉、董静.战略精细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1 袁鸿鸣.MBA毕业论文精选M.中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42 (美)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