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药学的概述.ppt_第1页
(二)中药学的概述.ppt_第2页
(二)中药学的概述.ppt_第3页
(二)中药学的概述.ppt_第4页
(二)中药学的概述.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药的炮制(看炮制CD),炮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本草蒙荃“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 雷公炮炙论、炮炙大法、修事指南等为炮制专著。,炮制的目的,炮制的目的:8个方面 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炮制的方法,炮制的方法主要有五类 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 1.修治 修治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 纯净药材有挑、筛、刷、刮、挖、撞等方法。 粉碎药材有捣、碾、研、磨、镑、挫等方法。 切制药材主要有切、铡等方法。,2.水制法 水制法的主要目的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用的方法有漂洗、浸泡、闷润、喷晒、水飞等。,3.火制法* 火制法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烫、煅、煨等,炒炒黄、炒焦、炒炭 炒黄是将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如炒牛蒡子、炒苏子等。 炒焦是将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如焦山楂、焦白术等。 炒炭是将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如艾叶炭、地榆炭等。 炒黄、炒焦的目的是使药材宜于粉碎加工、缓和药性或煎煮时有效成分易于溶出。 炒炭的目的是缓和药物的烈性或副作用,或增强其收敛止血、止泻的作用。,炙法炙法是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称炙法。 常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蜜炙可增强润肺止咳作用;蜜炙百部、枇杷叶 酒炙可增强活血之功;当归、川芎、大黄 醋炙可增强止痛功效或降低毒性;香附、元胡、甘遂、芫花 姜炙可增强止呕作用;竹茹、半夏 盐炙可引药人肾和增强补肾作用。黄柏、杜仲,烫法先在锅内加热中间物体(如砂石、滑石、蛤粉等),用以烫炙药物,使其受热均匀,膨胀松脆,不能焦枯,烫毕,筛去中间物体,至冷即得。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软,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得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如:龙骨、牡蛎、棕榈炭、血余炭。,煨法煨法是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热火灰中或用吸油纸与药物隔层分开进行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增强疗效。,4.水火共制是指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或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药物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煮、蒸、炖、潬、淬等。 5.其他制霜、发酵、精制、药拌。,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 中药治病基本原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药的药性(中药的性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第一节 四气,1 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2 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3 四气的确定依据和基准 4 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5 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6 四气与治则的关系,1四气的概念及起源 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又称“四性”。 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2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 寒(大寒、微寒)和凉属阴 凉弱于寒 热(大热)和温(微温) 属阳 温弱于热 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3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四气确定的依据:用药反应 四气确定的基准:病证寒热 如何确定? 药物寒热的确定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4四气所表示的药物作用 四气表示的药物作用 寒凉药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温热药一般具有:温里散寒、补阳助火、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5四气与功效的关系 (1)药物寒热与药物功效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2)药物的寒热是从特定的角度概括药物作用的性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非全部。,6四气与治则的关系 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 阳热证用寒凉药 阴寒证用温热药 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第二节 五味,1五味的含义及起源 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另外,香气还附于辛味。,起源:五味最早见于内经、本经。药物的五味,是通过口尝而得到的,入腹以后则知道了它的药性作用。前人有“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里的味、性即指药性、药味。人们将药物的滋味和作用联系起来,用滋味来解释药物的作用,这就是最初的“滋味说”。后来,五行学说盛行,以五行配五味,“滋味说”就发展为“五味说”,并在内经中得到丰富和系统。本经明确提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2 五味的作用,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 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 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 “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 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 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 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食物中毒。 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 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涩味 能收敛固涩。 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 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苦味: 能泄、能燥、能坚 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 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 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 苦燥即指燥湿作用。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 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 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 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 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第三节 升降浮沉,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 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 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 沉向内收敛固藏、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2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3升降浮沉的确定 升浮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上或向外的趋势,故药性属于升浮。 沉降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食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其药物作用都有向下或向内的趋势,故药性属于沉降。 另外,某些药物作用趋势不明显,如南瓜子,具有杀虫作用。 还有一些药物作用趋势具有双向性,如:麻黄即能发汗解表(升浮之性),又能利水消肿(向下的趋向);川芎既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又能“下行血海”活血调经。,4 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 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辛、甘(淡)味、和温热之性、属阳。 具有沉降之性的药物大多具有酸(涩)、苦、咸、和寒凉之性、属阴。 药物的升降浮沉是从药物的作用趋势这一角度,对药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归纳,是与药物功效直接相关,而通过药物的功效间接反映了升降浮沉与气、味的关系,5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气五味 药物的质地轻重 炮制 配伍,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根据病情因势利导,祛邪外出,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 一般情况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宜用升浮,不宜用沉降。 病变在下、在里宜用沉降,不宜用升浮。 病势(趋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 某些情况 必须升降同用,以调节气机,恢复脏腑功能。血府逐瘀汤中柴胡、枳壳的配伍,一升一降。 临床意义:改变病势趋向,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因势利导,以助祛邪外出。,第四节 归经,1归经的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 归是药物作用的归属部位 经是指经络与脏腑的统称,代表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 归经的源流:最早在内经有“五入”、“五走”的记载 伤寒论有六经辨证用药理论的记载,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至清代,沈金鳌正式提出“归经”一词。在要药分剂一书中,于每味药下均列“归经”一项,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范围。至此归经理论得以完备。,2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病证为依据。,3归经的应用 便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第五节 毒性,1.毒性与“毒药”的概念 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 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毒药” 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 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 2.中药毒性的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3.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1中药配伍的概念及目的 配伍的概念: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全面兼顾病情。 2何谓中药的“七情” 药物的“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物的“七情”。 “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金散等 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3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 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大黄、芒硝即为相须配伍。,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有主辅之分)。 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肿的目的。黄芪、茯苓为相使配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 又如,雷丸驱虫,大黄泻下通便,治疗虫积证,雷丸为主,大黄为辅,以其泻下之功辅助雷丸驱虫之力,两药配伍为相使配伍。两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畏与相杀是对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4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 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饿而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 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相恶) 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杀、相畏) 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反),五、中药的应用,中药的用药禁忌,*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 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十八反歌 最早见于儒门事亲张子和 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蒌贝蔹及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 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 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2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 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的病证。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因此,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3妊娠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指妇女妊娠期间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 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 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之品、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螫、雄黄、砒霜等。 慎用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及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又称“忌口”或“食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其主要内容包括: 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