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减9”教学设计_第1页
“十几减9”教学设计_第2页
“十几减9”教学设计_第3页
“十几减9”教学设计_第4页
“十几减9”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几减9”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十几减9”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十几减9”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教学目标1. 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在观察、操作、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中,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 在参与探索与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老师跟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一个星期天的上午,(课件出示小兔和妈妈对话的场景)小兔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是星期天,我想到集市上去买点东西。好吗?”妈妈说:“好的,买了东西早点回来。”(课件出示例题情境中小猴卖桃图)集市上可热闹了。瞧,一只小猴在卖桃呢,多么鲜美的桃子啊!(把例题情境图出完整)小兔看到这么多又大又红的桃子,心想买点桃子回去吧。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图意,并提出“还剩多少个”的问题。提问:怎样求还剩几个桃呢?你会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 - 9)揭示课题:像这样(指“13 - 9”)十几减9的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十几减9)二、 自主探究,确认算法1. 自主探究。谈话:你有办法算出13 - 9等于几吗?先想一想可以怎样算,并按自己的想法算一算;再把你的算法和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作适当指导。2. 交流算法。反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学生交流自己的算法时,根据需要让学生边说边用学具摆一摆。教师及时用课件再演示,相机板书。学生可能用下面的几种方法计算:(1) 一个一个地减;(2) 先从10个里去掉9个,再把剩下的1个和另外的3个合起来;(3) 先去掉3个,再去掉6个;(4) 想9加几得13;(5)先从13中去掉10,再用多减的1与3合起来3. 比较算法。谈话: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计算13 - 9的方法。请小朋友比较这些不同的算法,看看你比较喜欢哪 一种?把你最喜欢的方法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反馈:你喜欢哪种算法?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算法吗?4. 教学“试一试”。出示: 12 - 9 = 16 - 9 =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十几减9的算式,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吗?先自己算一算,再和小组内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活动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三、 巩固练习,优化算法1. “想想做做”第1题。(1) 谈话:请小朋友看屏幕(课件演示:原来有12根小棒,拿走了9根),看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一个问题吗?学生说拿小棒的过程,并提出“还剩多少根”的问题。(2) 提问:你能列式并算出还剩多少根小棒吗?学生列式,算出得数,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 谈话:你能自己摆小棒算一算16 - 9等于多少吗?反馈:你是怎样摆的,怎样算的?(让学生边说边在实物展台上摆)(4) 还想算十几减9吗?自己想一个十几减9的算式,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2. “想想做做”第2题。(1) 课件出示左边的方块图。提问: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可以怎样列式?再问:怎样计算15 - 9?(2) 课件出示右边的丝瓜图。谈话:这道题你会列式计算吗?先跟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图的意思,再算一算。学生计算后,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 “想想做做”第3题。(1) 课件出示题目,并让学生独立算出得数。(2) 反馈:你是怎样算的?交流算法时,适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4. “想想做做”第4题。(1) 课件出示题目。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蚂蚁出题,小朋友算得数”的游戏,好吗?小蚂蚁把方块推到哪个数的下面,就表示用这个方块上面的数减9。谁最先算出得数,就大声地说出来。(2) 课件演示,学生抢答。(3) 谈话:你想出题让别的小朋友算吗?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互相合作,一个说十几减9的算式,另一个说得数。5. “想想做做”第5题。(1) 课件出示:11 - 9 = 、12 - 9 = 、 、17 - 9 = 、18 - 9 = (排成一竖排)。(2) 提问:你能算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根据学生回答,填写每道题的得数。(3) 谈话: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学生可能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十几减9的算式;从上往下看,减号前面的数总比前面一题多1,得数也比前面一题多1”,等等。四、 总结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的表现怎样?“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