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1页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2页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3页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4页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乘法”教学设计与说明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教学目标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加法算出乘法算式的积。3在初步认识乘法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一、认识几个几相加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谈话:(出示课本上的主题图)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们和邻居小鸡们一起来到草地上玩耍,看着这些小白兔和小鸡,你知遭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书:2+2+2=6)迫问:这是( )个2相加得6呢?提问:谁能用算式来表示小鸡一共有多少只?(333312)追问:也就是( )个3相加得12呢?讨论: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中的加数点,(小组讨论)小结:算式中的几个加数都是相同的。2.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1)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呢?怎么列式?(板书:2+2+2+2=8)提问: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呢,(2)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个小朋友?怎么列式?(板书:4+4+4=12)提问:这个算式又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呢?3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出示53排列的玩具娃娃)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娃娃?提示:横着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板书:55515 3333315)3个5相加 5个3相加迫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的都是玩具娃娃的总个数,结果都是15个。二、初步认识乘法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出示第69页例题情境田)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6张电脑桌呢?9张呢?用你学过的方法试着计算,并把算式写下来。谈话: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列出9个2相加的算式太麻烦了)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用乘法计算。(揭示课题:认识乘法)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介绍:像4个2相加(2+2+2+28)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板书);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其中“”是乘号,4和2都是乘数,乘得的结果8叫做积。完成第70页“想想做做”第3题。3反思乘法的意义。思考:4个2相加,是怎样用乘法算的?反过来428和248这两个乘法算式都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小结:4个2相加,我们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三、加棵对乘法的认识1 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第一幅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是求( )个2枝呢?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比一比哪种算法简便呢?用同样的方法完成第1题的第二幅图。2摆学具,写算式。教师摆出两堆花片,每堆3个。提问: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呢?怎样列加法算式?谁能列出乘法算式?让学生按下面的要求摆一摆花片。(1)每堆摆2个,摆4堆。(2)每堆摆4个,摆2堆。启发:你摆的是几个几?如何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呢?让学生完成书上“想想做做”第2题的填空。讨论:比较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出:无论是求4个2或者2个4,都可以列成42或24)3(指“玩具娃娃”的加法算式)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指“电脑”的加法算式)你能把求6个2和求9个2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吗?小结:求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比用加法算简便。4拓展练习。(出示课本第69页上“试一试”的跳绳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提示:从“甩绳”“跳绳”等不同的角度来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1)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2)跳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3)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启发:求甩绳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求( )个( )相加,列出的乘法算式是( )( )。追问:谁能解决其余的两个问题?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四、全课总结(略)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说明“认识乘法”这节课的设计,首先安排了一定量的、具体生动的有关“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几相加”,并且通过强化“相同加数加法”的认识,找准学习乘法意义的起点;然后引导学生在既能用加法又能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激活思维,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反思,逐渐形成了“几个几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比较简便的认识;最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接受并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基本含义。“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