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2)”教学设计_第1页
“除法(2)”教学设计_第2页
“除法(2)”教学设计_第3页
“除法(2)”教学设计_第4页
“除法(2)”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除法(2)”教学设计学习内容:除法(2)(人教版第四册P19和练习四第4-6题)设计理念:1、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参与学习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注重动手实践。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分一分、圈一圈的实践活动中,理解新知,巩固新知。3、注重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且 在参与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习目标:1、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意义;知道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几个这样的一份,能用除法来计算,建立包含除的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难点:1、能用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表述一个除法算式。2、掌握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习准备:课件,每生8个苹果卡片、竹笋卡片、盘子卡片等学具。学习过程:一、探究新知1、动手实践,初步理解包含除的概念。(1)把8个苹果,每2个装一盆,可装多少盆?提问:有几个苹果?装一盆要几个?学生用苹果卡片演示。教师课件演示。得出一句话:8个苹果,每2个装一盆,可以装4盆。就是说8里面有(4)个(2)。板书: 8里面有(4)个( 2)(2)10颗糖,每个小朋友分5颗,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学生用糖果卡片演示。教师课件演示。得出一句话:10颗糖,每个小朋友分5颗,可以分给2个小朋友。就是说10里面有(2)个( 5)。板书: 10里面有(2)个(5) (3)课件呈现熊猫分竹笋的情景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你能提一个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能放几盘?提问:熊猫要分多少竹笋,怎样分?能放几盘呢?(5盘)怎么知道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可能会说用学具摆一摆,也可能会说圈一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3、理解包含除法的意义。像刚才这样分东西的问题,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来分,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表示20里面有( )个4。可用除法算:204=54、认识各部分名称先请学生说一说:在加法、减法、乘法算式中,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每个数也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他们的名称吗?(1)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的基础上,板书各部分的名称;如果学生说得不准确,教师指出:我们数学家把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板书:被除数),把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板书:除数)把得数叫做商(板书:商)。(2)联系算式说一说:这里的20叫(被除数),表示一共要分的竹笋,4是(除数),表示每4个一份,5是(商),表示有这样5份。(3)读一读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这三个名称中,你觉得哪个比较难记?记一记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学习列除法算式你会给分苹果和分糖果的这两题列算式吗?(1)82=4,(2)105=2列出算式后,说出各部分名称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巩固练习1、先用12个摆一摆,再写出算式。每堆6个,分成了( )堆。12=每堆3个,分成了( )堆。=每堆2个,分成了( )堆。=(1)学生独立练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填写算式。(2)全班交流反馈。(3)说说算式的意义。(任选一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先同桌互说,再个别说)(4)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5)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2、练习四中的第4题。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1)说说题意:一共分( )串糖葫芦?按照每( )串一份来分?可以分给( )个小朋友。(2)填写算式(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先圈一圈)(3)交流反馈。3、练习四中的第5题。每2只一副。8=(1)说说题意(2)填写算式(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先圈一圈)4、练习四中的第6题:圈一圈,填一填。要求:仔细看图,说一说要分的东西是多少?按几个一份来分?可以分几份?再说一句话:( )里面有( )个( )。最后列出算式,说说算式的意义和算式中各部分名称。(1)学生独立练习(2)反馈圈的结果和填的结果。(3)交流算式的意义。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三、课堂总结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