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1104-2003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pdf_第1页
JJF1104-2003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pdf_第2页
JJF1104-2003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pdf_第3页
JJF1104-2003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pdf_第4页
JJF1104-2003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J J F 1 1 0 4 -2 0 0 3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编写规则 R u l e f o r D r a f t i n g N a t i o n a l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S c h e me 2 0 0 3一0 5一1 2发布2 0 0 3一0 9一1 2实施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发布 J J F 1 1 0 4 -2 0 0 3 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编 写 规 则 声 . ,. , . ,. , . , . 、 少 . ,. , . , . , . , . , . 、 、 . 、. R u l e f o r D r a f t i n g N a t i o n a l Ve r i f i c a t i o n S c h e me J J F 1 1 0 4 -2 0 0 3 本规范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 0 0 3 年 0 5 月 1 2日 批准,并自 2 0 0 3 年 0 9 月 1 2日 起施行。 归口单位:全国计量管理计量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规范由归 口单位负责解释 J .I F 1 1 0 4 - 2 0 0 3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施 昌彦 王为农 参加起草人: 李 安西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J J F 1 1 0 4 -2 0 0 3 目录 1 范围 ( 1 ) 2 引用文献 。 ( 1 ) 3 总则 ( 1 ) 4 术语和定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4 . 1 国家 测量标准 ( 1 ) 国家 计量标准 4 . 2 测量标准 ( 2 ) 计量标准 4 . 3 测量仪器 ( 2 ) 计量器具 4 . 4 最佳测量能力 ( 2 ) 5 检定系统表的结构 ( 2 ) 6 编写要求 ( 2 ) 6 . 1 封面和封底 ( 2 ) 6 . 2 扉页 ( 3 ) 6 . 3 范围 。 ( 3 ) 6 . 4 计量基准 ( 3 ) 6 . 5 计量标准 ( 3 ) 6 . 6 工作计量器具 , ( 3 ) 6 . 7 等级间计量标准器的不确定度之比 ( 4 ) 6 . 8 特性评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与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之比 ( 4 ) 6 . 9 检定系统表框图 ( 4 ) 附录 A 检定系统表封面和封底格式 ( 5 ) 附录 B 检定系统表扉页和扉页背面格式 ( 7 ) 附录 G 检定系统表框图格式 ( 9 ) .I .I F 1 1 0 4 - 2 0 0 3 国 家计 量检 定 系统 表 编 写规 则 范 围 本规则适用于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 以下简称检定系统表)的编写。 2 引用 文献 下列文献所包含的内容,通过引用而构成本规则的条文。在本规则出版时,文献所 示版本均为有效。但所有标准或规范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则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文 献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J J F 1 0 0 1 -1 9 9 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 J F 1 0 5 9 -1 9 9 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J J F 1 0 3 3 -2 0 0 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J J F 1 0 9 4 -2 0 0 2测量仪器特性评定 G B / T 1 5 4 8 1 -2 0 0 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O I M L 国际文件N o . 5 : P r i n c i p l e f o r 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 o f H i e r a r c h y S c h e m e s f o r M 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s ( 制定计量器具等级图的原则) 3总 则 检定系统表是为规定量值传递程序而编制的一种法定性技术文件,其 目的是保证单 位量值由计量基准经过计量标准,准确可靠地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 检定系统表的组成包括: 从计量基准到工作计量器具的各种计量器具和量值传递关系; 允许 ( 或推荐)使用的方法和测量仪器; 标准器复现或保存量值的不确定度要求 ; 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进行量值传递时应达到的最佳测量能力要求。 检定系统表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编制并批准、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施行。 在校准工作中,可以参考检定系统表确定合适的溯源途径。 检定系统表的编制应做到 : 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体现量值传递关系,概念清晰,简明扼要 ; 结合国内外计量器具生产、使用、检定情况,尽量减少量值传递环节,使检定 系统经济合理,实际可行。 4 术语和定 义 4 . 1 国家 【 测量标准 n a t i o n a l m e a s u r e m e n t 丁 s t a n d a r d 国家 计量基准 J J F 1 1 0 4 - 2 0 0 3 经国家决定承认的测量标准,在一个国家内作为对有关量的其他测量标准定值的依 据。 4 . 2 仁 测量标准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t a n d a r d , e t a l o n 计量标准 为了定义、实现、保存或复现量的单位或一个或多个量值,用作参考的实物量具、 测量仪器、参考物质或测量系统。 注: 1 一组相似的实物量具或测量仪器,通过它们的组合使用所构成的标准称为集合标准。 2 一组其值经过选择的标准。它们可单个使用或组合使用,从而提供一系列同种量的值,称为 标准组。 3 本规范所指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约定由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组成。 4 . 3 测量仪器 m 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计量器具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4 . 4 最佳测量能力 c a l i b r a t i o n m e a s u r e m e n t c a p a b i l i t y 通常提供给用户的最高测量水平, 它用包含因子k 二 2( 或置信概率p = 9 5 % a )的 扩 展不确定度表示。 5 检定系统表的结构 检定系统表由以下部分构成,并依以下次序排列: 封面 扉 页 范围 计量基准 计 量标准 工作计量器具 检定系统表框图 封底 编写要求 6 . 1 封面和封底 检定系统表的封面和封底的格式应符合附录 A( 检定系统表封面和封底格式的规 定 。 检定系统表的中文名称和相应的英文名称应简短、明确,并能准确反映其适用范 围。 例: 质量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 V e r i f i c a t i o n S c h e m e o f M 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s f o r M a s s ; ( 1 3 . 8 1 一 2 3 7 . 1 5 ) K温度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 V e r i fi c a t i o n S c h e m e o f T e m p e r a t u r e M e a s u r i n g I n s t r u m e n t s i n t h e R a n g e f r o m 1 3 . 8 1 K t o 2 7 3 . 1 5 K . 2 J J F 1 1 0 4 - 2 0 0 3 6 . 2 扉页 检定系统表的扉页和扉页背面的格式,应符合附录 B 检定系统表扉页和扉页背面 格式的规定。 6 . 3 范围 主要用于说明检定系统表的适用范围。 6 . 4 计量基准 6 . 4 . 1 说明国家量值传递体系顶端的构成和计量基准的能力,内容一般应包括: a )名称、量值或测量范围; b )计量标准器的名称; c ) 计量标准器量值的不确定度 ( k = 2 或p = 9 5 %) ; d )传递量值时需要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e )传递量值时的最佳测量能力; f )若该计量基准复现和保存的不是基本单位量值 ,则需说明来 自基本单位的量值 传递途径和方法,并在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框图中用虚线示出。 6 . 4 . 2 有必要设副基准和/ 或工作基准等时,还应包括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 a )副基准和/ 或工作基准等的名称、量值或测量范围; b )计量标准器的名称; c ) 计量标准器量值的 不确定度 ( k = 2 或p = 9 5 %) ; d )传递量值时需要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e )传递量值时的最佳测量能力; f )与计量基准中的计量标准器比对的方法或来 自基准的量值传递途径和方法。 6 . 5 计量标准 说明国家量值传递体系中部的构成、按等/ 级划分 ( 必要时)及各种或各等1 级计量 标准的能力,内容包括: a )计量标准的名称和测量范围; b )计量标准器的名称; c )计量标准器量值的 不确定度 ( k = 2 或p = 9 5 %) ; d )传递量值时使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e )传递量值时的最佳测量能力。 6 . 6 工作计量器具 说明国家量值传递体系低端的构成 、等/ 级划分 ( 必要时)及各种或各等/ 级工作计 量器具的能力,内容包括 : 6 . 6 . 1 各种典型工作计量器具的名称和测量范围; 6 . 6 . 2 相应工作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等/ 级或计量特性要求 ( 例如最大允许误差、灵敏 度、重复性等) ,或其表达式。 6 . 6 . 3 附加说明: 在检定系统表的工作计量器具部分应附加下列说明: 工作计量器具可能会有新的产品或不同的名称,在检定系统表中不可能全部列出。 .1 .J F 1 1 0 4 - 2 0 0 3 对未列人检定系统表的工作计量器具 ,必要时可根据其被测量、测量范围和工作原理, 参考相应检定系统表中列出的工作计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和工作原理,确定适合的量值传 递途径 。 6 . 7 等级间计量标准器的不确定度之比 检定系统表中从上到下的传递过程中, 计量标准器的准确度随之降低。两个相邻等 别之间的不确定度之比,建议在 2 到 1 0 之间。 在不同领域,技术发展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计量基准的最佳测量能力与受检计量 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之间的差异会不同。实际应用中,两个相邻等别之间的不确定度之 比的选择应考虑上述因素 ,根据需要和可能而定,并尽可能选择比较大的值。 6 . 8 特性评定结果的不确定度与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之比 计量标准的最佳测量能力是评定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 U 9 5 的不确定度来源之一。 评定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 U 9 5 与被评 定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M P E V之 比,应小于或等于 1 : 3 ,即 U 95 、 奇 M P E V 注: 在一 定情况下,评定示值误差的不确定度 U 9 5 ,可 取包含因子k = 2的扩展不确定度 U代 替。 6 . 9 检定系统表框图 6 . 9 . 1 检定系统表框图自上而下 由三大部分组成: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 具 ,用点划线将它们分开。 6 . 9 . 2 各种标准器或计量器具的名称、量值或测量范围、 量值的 不确定度或计量特性 参数, 均 填 人 内 。 6 . 9 . 3 各种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 ,在进行量值传递或开展检定工作时 所使用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和最佳测量能力, 均填人 ( 尸勺 内。 6 . 9 . 4 标准器之间的量值传递关系,在框格之间由实线连接表示。 6 . 9 . 5 检定系统 表框图的 格式 参见附录C 检定系统表框图格式 。其中虚线框表示在 必要时可能具有的部分。 J J F 1 1 0 4 - 2 0 0 3 附录 A 检定系统表封面和封底格式 一25es笠 VVF*JR-#*QCIm*f 1JJF xxxx-xxxxI- 2o25 165 导 。 定 系 统 , 佛称 一 一日 下厂 0 检 定 系 统 表 英 文 名 称 工 xx xx一xx 一xx 发布xxxx 一xx一xx 实施 : 二 ” 监 督检 验 检 “ 才 才 卜 R . 三 n l n 图A 1 检定系统表封面格式 J J F 1 1 0 4 - 2 0 0 3 踢 XXXXIXXXX w 图A 2 检定系统表封底格式 6 J J F 1 1 0 4 -2 0 0 3 附录 B 检定系统表扉页和扉页背面格式 i i F xx x x 一 x x x x 检定系统表中文名称 检定系统表英文名称 c 尸 2 . Q . a. o. o. o . o. o. o - o. 0.4 JJ F x x x x 一 x x 苏 代替J J F xxxx -xx 0 o . o . o . o . o . o . o . o .o . o . o . d 一污 本检定系统表经国家 质It监督检验检疫总局xxxx 年xx 月xx日 批准, 井 自xxxx年xx月xx日起施行。 归口 单 位 主要起草单位 参加起草单位 本检定系统表由xxxx技术委员会负贵解释 图 B 1 检定系统表扉页格式 J J F 1 1 0 4 - 2 0 0 3 J J F x x x x一 x x x x 主要起草人: XXX ( 起草人所在单位名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