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3: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项目定义项目名称:2006-2010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旱地作物遗传育种所属学科门类:农学。 承担项目的主要学科:作物学。二、项目已有的优势和特点1.人才优势:我院农学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科研队伍结构。现有教师18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教师10人,讲师5人。各年龄段人员分布均衡。教师中现有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骨干教师5人。甘肃省“333”人才1人,甘肃省“555”人才3人。本学科带头人年龄在50岁以下,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科研素质。2.项目优势:本学科先后选育并示范推广冬小麦、玉米、糜谷、大豆、油料、马铃薯、果树、蔬菜等作物新品种1000多个,示范推广与之配套的冬小麦沟播、覆膜沟穴播栽培技术、玉米吨粮田栽培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100多项,共获得科研成果163项,获奖110项,其中省部级奖29项(次),地厅级奖76项(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先进水平38项。选育的“庆丰1号”冬小麦新品种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西峰20号”小麦通过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审定,推广面积500多万亩,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庆农6号”被列为全省重点推广的8个优质冬小麦新品种之中,“庆单1号”玉米品种曾在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推广种植,累积推广面积达100多万亩。这些技术成果使科技对陇东农业的贡献率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新增纯收益26.5亿元。近年来,在国家、省、地刊物发表科技论文300余篇,其中国家级35篇,省级270多篇;编撰出版的庆阳种植业区划、庆阳地区志农业志、农村科技致富丛书等专著和资料10部,有力地促进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各研究方向承担省级,厅局级和其他方面的科研课题11项。3.基地优势:项目建设单位现有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育种研究室、旱作栽培研究室、特种作物物研究室、植物保护研究室、作物育种实验室、土壤农化实验室、植物病理实验室、耕作栽培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昆虫标本室、分析天平室、综合仪器分析室等,实验室面积达800平方米。此外,还设有校内试验基地80亩、校外科研基地2处,可满足研究需要。4.运行机制优势:本学科经过多年来的工作,已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科研运行机制。(1)有严格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对仪器使用,药品的管理,有专人负责,并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2)科研项目采取主持人负责制,合理运用经费,定期评估,奖优罚劣,鼓励创新,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3)本学科长期注重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已长期与省地相关教学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三、项目建设目标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集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群优势,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针对甘肃农业和农村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围绕抗旱育种、优质高效两大目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开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成果与智力支撑,为国家和甘肃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贡献。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经过“十一五”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旱地特色、多学科相互融合的“北方旱地作物遗传育种”高科技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中心。具体方向:(1)作物高产抗逆遗传育种: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立足陇东黄土高原,以抗旱为主,多抗结合,研究可行有效的品种改良方法和群体结构改良策略;培育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目标性状有重大突破的作物新品种;研究种子生产体系与产业化途径等;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和相关技术成果的转让步伐。主要开展旱地冬小麦、大豆、谷子等优势农作物高产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作物种质资源的筛选、鉴评和利用等项目研究工作,积极拓展作物远缘杂交与遗传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新领域。(2)作物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紧紧围绕我国农业发展要求,主要开展旱地冬小麦、大豆、谷子等主要作物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品质性状与环境效应的关系研究、优质专用农作物栽培模式及产业化等方面研究工作。在小麦加工品质、地方特色小杂粮优质新品种选育,优质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同时开展同工酶标记和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高育种效率。(3)特(饲)用作物育种及其利用:根据甘肃陇东地域特点和草畜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以青贮兼用玉米、高蛋白、高油玉米、优质饲草高粱、优质牧草等为重点,以多抗、超高产、高商品性、耐贮运及加工专用为总体育种目标,创新资源,开展分子育种、生态育种、航天育种等新领域研究。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加速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提供成果与智力支持,并进一步致力于高蛋白、高油、特用(青豆、黑大粒豆)和优质牧草的多途径育种与产业化开发,推动庆阳“畜牧大区”的建设步伐。构筑具有黄土高原和我国北方旱地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的“种、养、加、管”产业化的优势学科,努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2.实验室建设为改善教学环境,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研究水平,使本学科群成为省内一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将在本学科群现有条件基础上,拟投资建设和改造 “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 “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及分析测试中心”,使其功能更加完善,使用更加合理,为学科群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从而更加满足学科群建设需要。3、 学科梯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提高学术队伍素质,提高学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并造就有较高学术造诣、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58名;增加教授24名,副教授35名,讲师35名。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掌握新方法,新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应用,使科研成果建立在高水平的基础之上。分期选派37名中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或进修,大力支持青年教师主持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主讲骨干课程,使40岁以下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达到40%以上,教师队伍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学术梯队人才的培养,使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4、学科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力争2009年申报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点,招收(或合作培养)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硕士各5人。5、注重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创造必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五、项目的标志性成果1.培养人才: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培养一大批科研和教学的中坚力量,使年轻教师在课题中得到锻炼,具备优秀的科研和教学能力。2.科研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北方旱地特点,重点开展作物高产抗逆遗传育种、作物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特(饲)用作物育种及其利用等研究,并在上述方面达国内先进水平,项目预期将加快农作物新品种开发,推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选育旱地大田作物品种35个,其中专用品种12个,均达到或高于国家标准,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申请品种保护23个。项目总体完成后,推广面积200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8000万元。3.实验室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设备投入,引进新的实验技术和方法,使科研项目的指理论更深入,结果更可靠,水平更高。4.加强学术交流和对外开放,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六、项目建设的参照系陇东学院农学系,为甘肃省庆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49年成立)和庆阳地区农业学校(1975年成立)于2001年合并而成。本学科立足于甘肃省陇东并辐射至周边的陕西延安地区、宁夏固原地区,以旱作育种为主要研究对象。旱地作物遗传育种一直是我系(所)传统优势学科,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六五十五”一直承担国家、省级冬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项目。自50年代至今,先后育成“庆选号”、“庆丰号”、“西峰号”、“庆农号”冬小麦新品种50多个,“庆单号”、“庆双号”、“庆三号”玉米杂交种30多个,此外,还育成了一批大豆、油菜、亚麻、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1.2亿多亩,累计产生效益26.5亿多元,为陇东及周边地区粮食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学科目前除为本、专科开设育种学、遗传学、种子学、田间试验与统计、昆虫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旱农学等课程外,主要开展旱地冬小麦、特用玉米、大豆、谷子等农作物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选育研究、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等项目研究工作。其中,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品质改良、抗旱与产量性状的协调等方面在国内同类研究具有传统优势,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七、项目建设经费说明1.经费投入:主要由省级和学院统一规划和承担,预计所需资金325万元。2.筹资渠道:(1)政府投入。(2)学院整体规划投入。(3)课题专项资金投入(4)合作项目资金投入。3.经费使用:(1)设备更新270万元。计划新增200元以上仪器设备200台件,其中5万元以上仪器设备15台件。使分子育种的仪器设备(超低温冰箱、pcr基因扩增仪、成像系统、电泳系统等)、品质分析仪器设备(7720近红外分析仪,揉混仪,吹泡示功仪等)和栽培生理研究仪器设备(红外线co2气体分析仪、恒态气孔记、冠层分析仪、露点水势仪等)等大中型仪器设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