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座.pdf_第1页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座.pdf_第2页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座.pdf_第3页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座.pdf_第4页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赵 烨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讲座公共知识讲座 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绿色北京”建设“绿色北京” 今天共同讨论的主要议题 生态环境与环境问题 北京生态环境特征 绿色经济与绿色北京 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公共知识讲座公共知识讲座 一、生态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 生态环境的概念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目前科技文献和 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词汇之一。生态在古汉 语中兼有“显露美好的姿态”和“生动的意态” 之意;生态的英文词汇(Ecology)来源于古希腊 字,意思是指住所或者栖息地。 现代的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 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简单地说,生 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 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而生态学 则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的科学,如 图1所示。 生 态 系 统 生 物 部 分 消费者:食草动物、食肉动物等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等 分解者: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非 生 物 部 分 能源:太阳能、其它能源 基质:土壤、岩石、水、空气等 条件:光照、温度、风、重力及电磁场 物质代谢原料:CO2、H2O、O2、N2等; 无机盐;腐殖质、脂肪、蛋白质、糖等 图1 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示意图 环境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名词,其含义 极为丰富。在辞海中对环境有两种解释, 其一是指环绕所在之区域也。在元史中环 境则作堡岩,“选精甲外捍,而耕稼其中”。 其二是指人身围之事物今亦称环境。 法国学者Mason早在1957年对环境概念进行了 语言学分析,认为环境是由能对生物个体产生有 效作用的客观事物及其现象组成的,且各种事物 及其现象对生物作用的方式通常是不同的,在每 一种作用过程中,都有一些事物及其现象作为原 有事物,由生物个体作为相关事物,这样就在客 观事物与生物个体之间建立了一种关系。 从哲学角度来看,环境是指事物之间的特定 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 而言的,即围绕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 况,构成该中心事物的环境。在法学上环境概念 则有明确的内涵,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中环境是指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 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等。 当然这里还未涉及环境的全部内容,只是 提出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为大家所公 认,并以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必须保护的环境要 素。由此可见,环境是一个相对、可变的概念, 它因中心事物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 环境科学中所讲的环境也称人类生存环境, 是指以人群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 地球表层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 体。换句话说,以人类为中心,人以外的充满着 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空间、条件和状况 即为人类环境。 人类环境这一概念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提出的。而生态环境是 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 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 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 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二)环境的组成 人类生存环境是一个组成要素众多、结构非 常复杂、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交织多变 的巨大系统,其包含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 素,其中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体、大气、土壤、 岩石、生物、太阳辐射、放射性辐射、气压场、 重力场和地磁场等;社会环境要素包括政治与经 济、生产与消费、文化与宗教等。 从环境科学研究与环境管理的角度,可 以将地球环境系统分解为生态子系统、资源 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三个相对独立的部 分,如图2所示。 生物多样性与 全球变化臭氧 洞与健康风险 资源枯竭与 资源持续利用 生物小循环 地质大循环 社会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系统 环境的组成要素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 特定地段的各种环境要素是通过一定的结构、物质 过程及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并遵循以下规律: 木桶定律;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原理; 相互依赖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 环境的特征 从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利弊角度来 看,环境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整体性和区域性; 变动性和稳定性; 资源性和价值性; 公益性 。 (四) 环境的类型 人类对环境改造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在时间 和空间上都是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扩展和扩张。 虽然,目前人类还是居住在地球表层,但人类活 动范围已超出了地球表层;至于影响人类生产和 生活的因素更是远远超出了地球表层的范围。 人类的生存环境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分为: 聚落环境:是人群生活场所,是由一些功能不同的 建筑物及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 地理环境:位于地球表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土壤圈、生物圈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错带上 (厚度约1020 km),可再生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聚落环境是在地 理环境的基础上, 由人类生产劳动 而创造出来的。 地质环境:地质环境主要是指从地表向下的坚硬地 壳或者岩石圈。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 生产资料,即难以再生的矿产资源。同时地质过程 的突变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危害,如地震、火 山喷发等。地理环境是在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在宇 宙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宇宙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外围部分,即 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它为地球环境提供 源源不断的太阳辐射能,同时宇宙环境也会对人 类社会带来危害,如太阳黑子爆发与磁暴、彗星 尾扫描大气层以及小行星撞击地球等灾难。宇宙 环境还是形成地球环境的物质基础。 (五)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 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 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历程中,环境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是难免的,这 是因为: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预见人类对环境较远、间接的影响是困难的。 狩猎与 农耕社会 工业化社会 信息化社会 与生态环境协 调发展的社会 环境问题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三大类: 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过程突变所引起的 各种自然灾害(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水文 灾害、海洋灾害、土壤及生物灾害等)。这些环 境问题一般是人类目前无法控制的,其发生是人 们难以预测的,其危害后果也是难以估量的,对 其目前只能采取预防、减轻或避免危害的方法。 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 济活动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包括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者互为因果, 不能截然分开。严重的环境污染可以导致生物死 亡从而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破坏又可以降低自然 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 第三环境问题, 是指由于社会结构的不合理所 造成的,如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或比例 失调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因此,解决环境问题 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逐步调整和改善主体群对环境 的行为。调整和改善主体群对外部的行为,首先 要规范主体群内部的行为准则;坚持全过程控制 原则和双赢原则,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 和科技等手段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相互关系。 二、北京生态环境特征 (一)生态环境概况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 西部为太行山地、 北部和东北部为燕山地, 东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缘 地带。全市面积约1.643万km2, 其中山区面积约 占55.22,平原区面积仅约占41.45, 北京地区属暖 温带(含北部山 区中温带)半湿 润大陆性季风 气候, 多年均气 温在812, 多年均降水量 500750 mm 北京市地表水以河流为主,有河流100余条, 长2700 km,这些河流分属于大清河、永定河、 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等五大水系;地下水也 是北京主要供水水源,开采集中在平原地区第四 系含水层,北京西郊、顺义以北、平谷县平原地 区及南口以南地区是较为丰富的地区。实际全市 水资源总量为42.0亿m3。 有专家认为:1950年北京市人口约有200万, 人均水资源1800m3/a ?; 70年代以后用水量急剧 增长,便大量开采地下水,自1995年已经形成了 一个面积为1600 km2的漏斗区。 北京市区地下水变化示意图 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北京居民生活用水量10年来没 有增长,人均生活用水量看基本稳定在30吨左右 根据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研究成果,在历史上 北京旧城曾经有过四次大规模的建设与发展: (二)北京城演化与环境问题初显 北京旧城最早的基础是唐朝的幽州城(937年) 1260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到金故中都,驻驿 在宫琼华岛上的宫殿里,这地方便成了今天北京 旧城的胚胎;1267年元代开始建城时,以这离宫 为核心建造了新首都。 元大都围绕皇宫成 一正方形,并分全 市为五十坊,其街 道笔直,部署井然, 这便是辽之后北京 旧城的第二次大改 建;同时,先后开 凿金口河和白浮瓮 山河等, 奠定了北 京水系基础。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1419年便将城区向 南展拓,因不满城中南北中轴线被什刹海所切 断,故将宫城中线向东移了约150米,正阳门、 钟鼓楼也随着东移,以取得由正阳门到鼓楼钟 楼中轴线的贯通,同时又以景山横亘在皇宫北 面如一道屏风。这个次扩建便是北京在辽以后 的第三次改建。 在明中叶以后,东北的军事威胁逐渐强大,所 以要在城的四面开始修筑砖质城墙,因费用巨大 仅筑南城墙一面;同时开挖了前三门护城河和南 护城河,并将白莲潭加以改造向南扩挖, 形成北海、 中、南海三处水面,这是北京第四次的大改建。 从唐朝到明朝的数百年间,北京城几经建设其 城市规模及其水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由于那时期 北京城人口少(据侯仁之资料,明崇祯时期全城人 口可能约30万),园林建设突出且只有少部分手工 业生产,还未有明显的环境污染,属于贫困型绿色 城市,但因城市及园林建设,京郊山区林木遭受严 重破坏,水土流失与河流泛滥加剧。 清朝继明之后,建都北京(京师),沿用明代 旧城,总体布局无何改变,其城市建设以在郊区 兴建“三山五园”和重修南苑为主,并城郊水系 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清光绪年间北京城工商业日 趋发达, 原有土井已不能适应用水需要,1908年 清政府批准开办京师自来水公司, 铺设的管线构 成了北京城内供水管线的初步格局,形成了以温 榆河为水源的供水厂,平均日供水3300 m3。 水经注所述蓟城 位置示意图 (胡介中等,2009年) 到民国期间, 城区河湖基本维持清朝状态, 仅对大明濠、龙须沟等部分沟渠改造成暗沟。城 市自来水略有发展;从1940 年起自来水厂停止使 用河水, 改用地下水, 供水人口已达60万。在这 期间城郊下游区河湖淤塞、肮脏污秽、流水不畅、 遇雨积潦盈街、城市环境很差、满目疮痍,即城 市贫困、环境污染与郊区生态破坏同时凸现。 (三)近60年来北京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新中国建立后, 北京成为伟大祖国的首都,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 1949年北平市 人民政府确立了“服务于人民大众, 服务于生产 , 服务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首都建设方针,开始 了城市恢复、改造与发展生产的同时, 加快生态 环境的治理。 1953年在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时, 提出了城区实行雨污分流的原则, 并按此规划 开始了下水道干管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这比英国学家Edwin Chadwick (1800-1890) 的“雨水汇聚至河道,污水扩散于土壤(the rain to the river and the sewage to the soil)”理念晚了 100年。 在这期间北京市地域及行政区进行了特征, 先后将河北省的通县、大兴、良乡、顺义、平谷、 怀柔、密云、延庆、房山等划归北京市,使北京 市地域范围和人口规模得以扩大。城市地域的扩 展不仅为生产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提 供了巨大的资源与环境自净能力。 1947年的北平市地域范围 1955年的北平市地域范围 在1958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中,进一步提出“北京不只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 文化教育中心,而且还应该迅速地把它建设成一 个现代化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 在“一五”和“二五”期间(19531962) 新建了一大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了煤炭、电力、 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基础工业,同时建设 了一批棉纺、毛纺、食品、造纸、特种工艺和日 用小商品等轻工业项目,建成了东北郊酒仙桥电 子工业区、东郊纺织工业中心等专业化工业区。 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建设的3000多个街 道工厂,许多位于城市居民区中,工厂产生的废 气、噪声、振动等污染,对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了 极大的影响。 从“三五”到“五五”前期(1965-1977), 经济建设的重心是“以钢为纲”,重点发展冶金、 石化、电力等工业,实现了由“消费型城市”向 “生产型城市”的转型。 建国后30年,北京从消费型城市转变成生 产性城市,工业发展速度每年递增l9,覆盖 冶金、矿山、化工、印刷、医药、机电、制造、 建材等行业,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实力雄厚、 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 这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是: 工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 重由1952年的34.1%,提高到1962年的50.1, 1970年的70.0%;重工业比重显著上升,到70年 代末期,北京重工业比重一度跃居全国第二位, 如图5所示;过度依靠投入,产业粗放发展,耗 能耗水多,环境污染严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北京市1978-2007年GDP组成结构示意图 2001年 从l978年起,北京市开始了对污染较大的 工业进行搬迁,有l25家厂点被列入搬迁名单, 并着手对35个工厂(车间)进行了污染治理。严 格控制冶金、化工和建材工业的发展规模,防 止和治理工业污染,大力发展远郊工业,逐步 改变工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 初步的工业厂搬迁所取得的效益有限:城 市工业“三废”排放总量仍然巨大,城市环境 质量下降;市区的工业用地比重大,全市73 的工业栖息在城市,仅北京中心区就有l90O家 工业;第三,工业用地经济效益低、布局混乱 零散、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土地 资源的有效利用。 1981年1月30日21时北京市区气温等值线图 (据张景哲1984年资料编绘) 1982年北京市向中央上报北京城市建设总 体规划方案,将北京城市性质定为“全国的政 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不再是“经济中心”和 “现代工业基地”。1983年中央、国务院批准了 该方案,并批复:北京经济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要求,今 后不再发展重工业,着重发展高精尖技术密集型 工业,迅速发展食品、电子、轻工等工业。 这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特征: 对市区污染严重的工厂和位于规划绿地或道路红 线内的工厂、侵占文物古迹和学校的工厂,采取 了向外搬迁疏散等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农业经 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 业快速增长,但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 重工业仍是工业主角;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 业迅速崛起。 1994年北京被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为贯彻实施 中国21世纪议程试点城市,1996年党中央、 国务院再次强调,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 中心,北京要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 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教育、 科技和文化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北京市委、市政府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指 示,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展了北京经济发展战略研 究,正式提出了发展“首都经济”的战略思想, 与此同时,北京市紧紧抓住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 技术浪潮的新机遇,以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服 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龙头,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 构的转换与升级。 这期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特征: 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 现代服务业成为新亮点; 技术密集型现代 制造业迅速崛起,城市CBD、金融街、中关村等地 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郊区经济和“园区 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显著。 进入新世纪,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 究确定了北京未来四个主要的发展目标定 位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 城市,以及通过北京奥运加快了绿色的宜居城 市建设的步伐,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显 著的改善,这方面在前期的报告中已有详细论 述,这里不再重复。 (四)北京市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特征 联合国FAO和UNEP组织的专家组,对以土壤 侵蚀、土壤风蚀沙化、土壤盐渍化、面源污染扩 散等为主的生态环境退化过程进行调查分析,提 出了环境退化是土地利用的产物(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the product of land use)论断。因此,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规模及空间格局也是开展生 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 根据2008年北京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北京 市土地总面积为16410.5 km2,其中农用地占总面 积的67.02%,建设用地占20.27%,未利用土地占 12.72%,如下图所示。 北京市境内土地利用现状空间差异也极为显 著,在北部和西部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 门头沟和房山六个区县境内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 比重巨大;在朝阳、海淀、石景山、丰台、大 兴、通州、顺义和昌平等八个区境内建设用地和 林地面积比重巨大,如图7所示;而在西城、东 城、崇文和宣武四区境内已经全部为建设用地。 据调查,国外首都型城市工业用地占总用地 的7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比例。在l995年北京中 心城工业用地为总用地的l5,到2004年调整为 7.21,这与国外首都型特大城市的工业用地比 率是基本一致的。但考虑还有一些严重污染企业 需要搬迁到郊区,北京中心城620 km2现状工业 用地比率应维持在45。 经过持续不断的优化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环 境建设,特别是北京绿色奥运行动规划实施 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的成就:沿山 风景林初具规模,风景区的植被面貌有很大改 观。名胜古迹众多的前山区经过50年的不懈的造 林绿化,重点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50%以上。 水源保护林建设逐步发挥效益,山区保持 水土的能力有所增强,有林地面积和防护林面积 持续高速增长。平原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风 沙危害状况大为缓解,郊区平原已全部达到了国 家林业局规定的平原绿化标准,实现了林网化和 四旁绿化,17万公顷的沙地得到了治理。 郊县城镇绿化和郊野公园建设方兴未艾。 经济林基地已具相当规模,干鲜果品产量逐步 上升。总之,一个类型多样、功能齐全的生态保 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对于改善首都环境起到了 重要作用, 如下图所示。 2005年各区县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含量变化示意图 (单位:mg/m3) 北京市大气二氧化氯和氮氧化物含量变化示意图 (单位:mg/m3) 2007年北京市有水河段水质状况示意图 三、绿色经济与绿色北京 (一)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 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 种新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 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它是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增进人类的福利的必然选择。 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 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 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 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 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或者绿色经济是 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 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狭义的绿色经济主要是指绿色产业(重要是 指环保产业和生态产业),而绿色产业的核心一 是循环经济,二是可持续发展;而广义的绿色产 业则涵盖国民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全部 (严行文,2008)。 绿色产业的“绿色”是比照现在国际上通常以“ 黄色产业”指导传统农业,以“黑色产业”指代现代 工业,而得到的形象表述;另外在20世纪60年代 中期在发展中国家兴起的以采用物高产良种为中 心的一场新技术革命绿色革命,也就是指在 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 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 文化和活动。 绿色革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20世纪中期许 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自足问题,从而使绿色 包含了和平、生机、健康、环保的含义。数千年 的黄色产业和数百年的黑色产业持续发展,已经 使生态环境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生态环境安全 也被公认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三大致命性 威胁之一。 早在19世纪中期英国的工 业化就造成了伦敦出现了大气 污染和水体污染现象,狄更斯 笔下的“焦煤镇”(Coketown),到 处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 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 地从烟囱冒出”。这可能是工业 化初期城市大气环境的“艰难时 世”(Hard Times)。 还是在19世纪中期, 泰晤士河水污染已经引起 多次的霍乱流行,并夺走 了约四万人的生命。这些 血淋淋的事实使当时的英 国社会处于“要钱还是要 命?要繁荣还是要纯净的 河水?”的两难处境。 .uk/london/server/s how/conMediaFile.7201/The-silent- highwayman-Your-money-or-your-life.html The silent highway-man. Your money or your life! 在新大陆的美国学者乔治.马奇1864年也在著 作中指责人类活动已经使生态环境恶化到了非治 不可的地步,并且警告人类,对自然“犯罪”将 会造成地球的“毁灭”与物种的消亡。可在此后 的100多年中,人们总是对上述问题避而不谈,以 至联合国在其环境方案中苦笑着说:“我们不是 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直到125年以后的1989年英国学者皮尔斯提出 了“绿色经济”的主张,2003年美国学者莱斯特. 布朗才勾画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B模式”, 即以人为本,关注环境与生态,并将经济视为生 态系统一部分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与“B模 式”相对应的是“A模式”,即那种现代的以破坏 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 统发展模式。 钱纳里等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将经济发展 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 发展阶段时期人均GDP(1982年美元)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346-728 工业化阶段 2728-1456 31456-2912 42912-5460 发达经济阶段 55483-8736 68736-13104 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世界各国经济基 本上是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服务业”的轨迹发展。在这条产业演进链条上,中 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重工业阶段,已进 入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期;自2005年以来,北京 市第三产业产值已经占GDP的70%以上,人均GDP 已经超过5万元,如下图所示,北京也已迈进了高 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初期阶段。 北京市人均GDP的变化趋势(1978-2008年) 温家宝总理2005年6月就明确指出,加快建 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 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 国的基本国情。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 “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 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 型社会的路子。 莱思特 布朗说:“由于中国如此庞大的人 口,人类至今为止走过的所有发展道路对中国都 不能适用,中国非得开拓一条全新的航道不可。 这个有四大发明的民族,现在面临一个跨越西方 发展模式的机会,向世界展示怎样创造一个环境 上可持续经济。中国若成功了,就能为世界树立 一个光辉的楷模,为人仰慕效法;中国若失败 了,所有人都将为此付出代价”。 (二)人类社会发展指数(HDI)与生态环境质量 人类文明乐章不外乎两大主题的交响与变奏, 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人类 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并存、交流、共生 是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维持商品市 场的供求平衡,保障人际之间的收入平衡,协调 人类与自然界的资源及生态平衡,并达到这三种 人类社会中基本动态平衡之间的良性循环。 为了客观地表述区域社会发展程度,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了 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它从健康长寿、教育获得、生活水平三方面综合 评价区域社会发展程度。 2007年世界各国及地区人类发展指数如图11, 即属于人类发展高水平有63个(HDI0.80),中等水 平有83个(0.500.80),低水平有31个国家。挪威、 冰岛、澳大利亚列前三名;中国(HDI=0.781)名列 第81位,属于中等发展水平(0.50);中国香港 (HDI=0.942)名列第22位,已跻身于高水平之列。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也出版20072008年中国人 类发展报告如图所示。 图 11 世界各国及地区2007年HDI分布示意图 中国各省市2007年HDI分布示意图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区域生态环境 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正外溢性,是典型的公共 产品,生态环境在确保人群健康提高人均预期 寿命、保障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 此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提高区域人类发展指 数(HDI)的主要途径。 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图式 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五种功能: (1) 提供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2)为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自然资源; (3) 提供人类活动的空间场所; (4) 生态环境一是为人类提供可自然资源,二是净 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5) 生态环境以自然灾害等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 (三)绿色北京及其生态环境格局 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出现了急速 扩张的城市空间、拥挤的交通、糟糕的空气、堆 积如山的生活垃圾等特征,那么这是发展中国家 城市发展的宿命?还是为它们创造一个凤凰涅槃 般的再生机会?城市的发展该何去何从!2005年 联合国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营造绿色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