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需要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支持。
您尚未安装或版本过低,建议您
农林学类论文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措施论文关键词泡桐丛枝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论文摘要总结了循化地区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症状,结合本地实际发生情况及应用防治技术措施,进行了综合客观的论述,并提出了丛枝病具体治理措施。泡桐为玄参科泡桐属的落叶木。泡桐材质优良,速生丰产,在循化地区分布较广泛,是城乡绿化、美化环境的优良树种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丛枝病危害,叶片早落,致使植株发育不良,重者则成片枯死,导致其观赏性降低,在城乡绿化和造景中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据调查,该病发生率一般在8~25,且有日趋蔓延趋势。为此,我们对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进行了调查,现总结如下。1发病规律泡桐丛枝病病原为类菌质体,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20~082ΜM。在泡桐韧皮部筛管细胞中通过筛板移动,能扩及整个植树,一是带病的种根育苗;二是借助昆虫取食传播。传播昆虫有沙枣木虱、小板网蝽等。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长期有潜育现象,一般可达2~18个月,另外,病原菌在寄主体内有季节性运动,总的趋势是秋季随树液流动到韧皮部向根部回流,累积在根部越冬,翌年初春,随树液流动回升。据观察,实生苗发病低,平茬苗、留根苗发病率较高,平茬苗比对照(不平茬苗)在圃内发病率高3倍,3年后发病率可达20以上。2发病症状泡桐丛枝病是全株传染病害,在枝、干、花、根部均可表现出病状,常见的有以下2种类型。21丛枝型腋芽和不定芽大量萌发,抽生很多小枝,节间变短,叶序紊乱,病叶黄化,小而薄,有明脉状和皱叶状,冬季小枝不脱落,呈扫帚状,发病当年或1~2年小枝枯死,会引起整株枯死。22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萌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季开花现象。3综合防治措施31预防措施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可以通过控制病原传播、减少病原数量和增强树体抗性等途径进行预防。311选育抗病品种或品系造林。从保护区选择无病母树采种和采根,建立无病虫害苗圃和林地,最好用种子繁育,在播种前可用50℃温水处理种子10~15MIN,能明显降低感病株率,也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如采用根条育苗,需严格消毒处理,即将根条晾晒1~2D后,放入500~1000IU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浸泡6~10H,发病率可降至1/1000以下。312培育优质壮苗。加强泡桐树的土、肥、水综合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改